“先生的陰陽五行與大九州學說確實精辟,不過以在下來看,先生的觀點都是謬誤!”戴言說道。
鄒衍從對方嘲諷他的時候就知道這位宋國公子不好惹,於是他就問道:“公子說在下的觀點都是謬誤,此乃何解?”
“先生以為天圓地方,七政皆是圍繞著大地在轉動,對否?”戴言問道。
“此乃天地之至理,自然是如此!”鄒衍迴答道。
“鄒子所認為的天地至理,實際上都是先人所流傳的經驗,外加鄒子自己的猜想罷了。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鄒子既然熟知天文,那麽自然也經常觀察星辰的運轉了。鄒子應該知道,五緯的運轉是非常混亂的!
從大地上看,火星,土星,木星這幾顆星的運轉是極不穩定的。它們的運動,有時候由東向西,而有時候又會由西向東,有時候甚至會一段日子停留在一個地方。
而金星與水星的運轉就更加不確定了!鄒子熟知天文,應當知道金星淩日與水星淩日:就是金星與水星會莫名其妙的在太陽周邊來迴擺動。鄒子對此做何解釋呢?”戴言問道。
聽到戴言提及的問題,鄒衍也是越發覺得難纏了。他當然知道以大地做為參照物來研究天體確實會有許多的混亂,然而他的學說乃是創建一種天地秩序,他絕不能容忍他人否認他所構架的天地秩序。於是鄒衍強行解釋道:“七政圍繞大地轉動,這樣的運行的方式自然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公子可知道,天地人三者一體,三者相互影響。這在我的五行論中就已經有說明了,地上與人間的事物會經常變動,影響到了五緯運行的混亂,在我看來是很正常的事,公子又何必多心?”
對於鄒衍這種強行解釋的說法,戴言絲毫不會放過。於是他說道:“依照鄒子的說法,那麽‘熒惑守心’的現象,也是火星受到人事影響了?”
熒惑守心,也就是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在中國的星圖裏,心宿是最重要的幾個星宿之一了,因為心宿內有著最重要的三顆星,分別是心前星,心中星和心後星。這三顆星則分別代表了一國的太子、君王和庶子。
而這三顆星更與軍隊和國家的體製緊密相連。武王伐紂時,雖然周文王已經去世,然而行軍打仗也是要遵照星象的!牧野之戰時,周朝的三軍裏,中軍對應心中星,本該由文王親自統領,在文王去世以後,則由太子姬發代理統領;前軍對應心前星,本該由太子姬發統領,因為姬發統領中軍,所以前軍實際上交給了周公旦代為指揮;而後軍對應心後星,對應庶子,由文王庶長子召公統領。
想想看,如果發生了熒惑守心的現象,對於這個古代人來說意味著什麽?熒惑即是火星,火星主戰爭與災變,一旦熒惑留在了三星之內,那麽是不是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太子、君王、庶子這些國家重要人物會有意外?是否意味著一個國家在外的三軍會出現大敗的場景?
曆史上影響最深的一次熒惑守心,莫過於在後世的秦始皇時代。秦始皇三十六年,發生了熒惑守心的現象。人們就認為這是天地有大變的異象了!恰在此時,有隕石落於東郡,於是天下反秦力量就在隕石上書寫:始皇帝死而地分。結果這一事件極大的觸怒了秦始皇,他派出禦史嚴加查問,將居住在隕石附近的人全部殺死,並毀其石。發生了這樣的“神跡”,於是有人預言:秦始皇就要死了。在第二年後,秦始皇果然死去。這樣的神跡大大的增強了天下反秦力量的信心,在秦始皇死後三年,那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就被徹底推翻了。
鄒衍作為這時代的天文學家,自然也相信熒惑守星是天下有變的預兆,他說道:“公子所說沒錯,熒惑守心會受到人事影響,也會影響人事。”
戴言見到鄒衍一步一步的掉進自己的坑裏,於是悠然說道:“百年前,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鄒子當知道,我宋國國都睢陽就對應著天上的心宿。發生了這樣的事,豈不是預示著我國必然會出現重大的災難?當時我國景公對此甚為憂心,你知道我國是如何消滅這場災禍的?”
“天降災禍,躲當然是躲不過去的。宋國還能夠延續到今天,必然是有星象家將災禍轉移給了他人吧?”在鄒衍看來,能夠躲過熒惑守心這樣的大災禍,也隻有這樣的辦法了。
“鄒子又錯了”戴言迴答道,“我國景公什麽都沒有做,過了幾天以後,熒惑就自然移走了。”
這樣的結論令鄒衍的表情極為尷尬,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鄒子所提出的天體運行觀念,有些是前人的經驗,而有些則是鄒子的原創。然而這些學說在我看來,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不可證偽。鄒子所提及的這樣都不是真正的真理,衝其量也隻能算是一種猜想罷了!
在下願意提及另外一種猜想——更加符合事實與經驗的猜想!
以在下之見,天上的事自然就受天的影響,又何必去將其與地和人牽扯到一起呢?大家在地上觀測五緯,發現他們運行的軌跡紊亂,那麽我們何不換一種方式來觀測呢?
如果我們將太陽看做是一個不動的事物,再去觀測五緯的運轉,我們就可以發現,五緯都是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的!金星淩日,水星淩日,熒惑守心這些現象都不過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天文現象,又如何能夠對大地上的人和事產生影響呢?
而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大地,雖然在我們看來是不動的,然而事實上它也是圍繞著太陽而旋轉的!按照這思路來說,我們所居住的大地和五緯都是一樣的天體!我將這些圍繞著太陽旋轉運動的天體稱為行星。
這樣我們也可以大致知道我們所君主的大地是一個什麽樣的形狀了:它就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我將大地稱為地球。”
戴言慢慢的講出了自己對於天地運行的看法。
大地和五緯一樣,都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星體?這怎麽可能!在場眾人中都是這樣的想法。
而鄒衍聽到戴言的說法以後,並沒有急著反對,而是鄒著眉頭在思考。隨後他開始找戴言這套說法裏的破綻了:“公子既然認為五緯和大地都是圍繞著太陽在旋轉的,這個我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去親自驗證。那麽公子或許漏掉了一個重要的事物,那就是月亮,五緯和大地圍繞著太陽旋轉,那麽月亮是如何運動的呢?”
“月亮當然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戴言想都不想的直接迴答道。
“公子的說法確實是很有意思,然而公子的說法和我的說法比起來,恐怕一樣是不能證偽的吧?至少我的說法流傳自上古聖王,眾多賢人也都認可我的說法。而公子如此驚世駭俗的說法以前從未有人提起過,如此公子又如何認定自己所說的就是真理呢?”鄒衍不服氣的問道。
“這就是我等科學與別派的不同了。我等科學,不唯先,不唯聖,隻唯實!在我等看來,上古聖王並不是無所不知的神,他們的認識有限,自然也會犯錯!鄒子如果不相信我的說法,大可以觀察星空的變化,看看我等的說法是否有誤!隻要觀察結果與在下的猜想不實,在下願意認錯!在此,我想告訴鄒子一個事實:大地是球形的,我旁邊的這位趙國小公子如今已經親自驗證過了,這你就不用再去驗證了!”戴言說道。
“大地是球形的,你等也沒有走遍整個天下,又如何證明?”鄒衍一臉的懷疑。
聽到這裏,趙雍站出來對鄒衍說道:“鄒子,大地是球形的,我以前也不相信這樣的說法。然而公子親自告訴我從海船進出港,如果大地是球形的,那麽必然船上的桅杆最後消失;如果大地果真是先王所認定的那樣,是方形的,則必然是整條船同時消失。
我曾親自去海邊驗證了這一結論,事實證明,海船出港,必然是船底最先消失,其後為船身,而桅杆最後消失!如此就可以說明大地確實是球形的!”
事實上,在趙雍說出可以通過海船進出港的原理來證明大地是球形的以後,他就認定了這一原理的正確。而且,他同時也認可了戴言所提出的“大地是球形”的說法。
鄒衍為人見多識廣,海邊他自然也去過。他曾親自觀察過海船出港,自然也知道趙雍所說乃是符合事實的。
戴言又接著說道:“至於先生的大九州學說,恐怕也是先生的猜想吧?大地有多大,先生自然是不知道的。事實上,隻要我願意,大地有多大,我一樣可以測量出來!”
鄒衍從對方嘲諷他的時候就知道這位宋國公子不好惹,於是他就問道:“公子說在下的觀點都是謬誤,此乃何解?”
“先生以為天圓地方,七政皆是圍繞著大地在轉動,對否?”戴言問道。
“此乃天地之至理,自然是如此!”鄒衍迴答道。
“鄒子所認為的天地至理,實際上都是先人所流傳的經驗,外加鄒子自己的猜想罷了。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鄒子既然熟知天文,那麽自然也經常觀察星辰的運轉了。鄒子應該知道,五緯的運轉是非常混亂的!
從大地上看,火星,土星,木星這幾顆星的運轉是極不穩定的。它們的運動,有時候由東向西,而有時候又會由西向東,有時候甚至會一段日子停留在一個地方。
而金星與水星的運轉就更加不確定了!鄒子熟知天文,應當知道金星淩日與水星淩日:就是金星與水星會莫名其妙的在太陽周邊來迴擺動。鄒子對此做何解釋呢?”戴言問道。
聽到戴言提及的問題,鄒衍也是越發覺得難纏了。他當然知道以大地做為參照物來研究天體確實會有許多的混亂,然而他的學說乃是創建一種天地秩序,他絕不能容忍他人否認他所構架的天地秩序。於是鄒衍強行解釋道:“七政圍繞大地轉動,這樣的運行的方式自然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公子可知道,天地人三者一體,三者相互影響。這在我的五行論中就已經有說明了,地上與人間的事物會經常變動,影響到了五緯運行的混亂,在我看來是很正常的事,公子又何必多心?”
對於鄒衍這種強行解釋的說法,戴言絲毫不會放過。於是他說道:“依照鄒子的說法,那麽‘熒惑守心’的現象,也是火星受到人事影響了?”
熒惑守心,也就是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在中國的星圖裏,心宿是最重要的幾個星宿之一了,因為心宿內有著最重要的三顆星,分別是心前星,心中星和心後星。這三顆星則分別代表了一國的太子、君王和庶子。
而這三顆星更與軍隊和國家的體製緊密相連。武王伐紂時,雖然周文王已經去世,然而行軍打仗也是要遵照星象的!牧野之戰時,周朝的三軍裏,中軍對應心中星,本該由文王親自統領,在文王去世以後,則由太子姬發代理統領;前軍對應心前星,本該由太子姬發統領,因為姬發統領中軍,所以前軍實際上交給了周公旦代為指揮;而後軍對應心後星,對應庶子,由文王庶長子召公統領。
想想看,如果發生了熒惑守心的現象,對於這個古代人來說意味著什麽?熒惑即是火星,火星主戰爭與災變,一旦熒惑留在了三星之內,那麽是不是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太子、君王、庶子這些國家重要人物會有意外?是否意味著一個國家在外的三軍會出現大敗的場景?
曆史上影響最深的一次熒惑守心,莫過於在後世的秦始皇時代。秦始皇三十六年,發生了熒惑守心的現象。人們就認為這是天地有大變的異象了!恰在此時,有隕石落於東郡,於是天下反秦力量就在隕石上書寫:始皇帝死而地分。結果這一事件極大的觸怒了秦始皇,他派出禦史嚴加查問,將居住在隕石附近的人全部殺死,並毀其石。發生了這樣的“神跡”,於是有人預言:秦始皇就要死了。在第二年後,秦始皇果然死去。這樣的神跡大大的增強了天下反秦力量的信心,在秦始皇死後三年,那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就被徹底推翻了。
鄒衍作為這時代的天文學家,自然也相信熒惑守星是天下有變的預兆,他說道:“公子所說沒錯,熒惑守心會受到人事影響,也會影響人事。”
戴言見到鄒衍一步一步的掉進自己的坑裏,於是悠然說道:“百年前,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鄒子當知道,我宋國國都睢陽就對應著天上的心宿。發生了這樣的事,豈不是預示著我國必然會出現重大的災難?當時我國景公對此甚為憂心,你知道我國是如何消滅這場災禍的?”
“天降災禍,躲當然是躲不過去的。宋國還能夠延續到今天,必然是有星象家將災禍轉移給了他人吧?”在鄒衍看來,能夠躲過熒惑守心這樣的大災禍,也隻有這樣的辦法了。
“鄒子又錯了”戴言迴答道,“我國景公什麽都沒有做,過了幾天以後,熒惑就自然移走了。”
這樣的結論令鄒衍的表情極為尷尬,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鄒子所提出的天體運行觀念,有些是前人的經驗,而有些則是鄒子的原創。然而這些學說在我看來,都有一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不可證偽。鄒子所提及的這樣都不是真正的真理,衝其量也隻能算是一種猜想罷了!
在下願意提及另外一種猜想——更加符合事實與經驗的猜想!
以在下之見,天上的事自然就受天的影響,又何必去將其與地和人牽扯到一起呢?大家在地上觀測五緯,發現他們運行的軌跡紊亂,那麽我們何不換一種方式來觀測呢?
如果我們將太陽看做是一個不動的事物,再去觀測五緯的運轉,我們就可以發現,五緯都是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的!金星淩日,水星淩日,熒惑守心這些現象都不過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天文現象,又如何能夠對大地上的人和事產生影響呢?
而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大地,雖然在我們看來是不動的,然而事實上它也是圍繞著太陽而旋轉的!按照這思路來說,我們所居住的大地和五緯都是一樣的天體!我將這些圍繞著太陽旋轉運動的天體稱為行星。
這樣我們也可以大致知道我們所君主的大地是一個什麽樣的形狀了:它就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我將大地稱為地球。”
戴言慢慢的講出了自己對於天地運行的看法。
大地和五緯一樣,都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星體?這怎麽可能!在場眾人中都是這樣的想法。
而鄒衍聽到戴言的說法以後,並沒有急著反對,而是鄒著眉頭在思考。隨後他開始找戴言這套說法裏的破綻了:“公子既然認為五緯和大地都是圍繞著太陽在旋轉的,這個我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去親自驗證。那麽公子或許漏掉了一個重要的事物,那就是月亮,五緯和大地圍繞著太陽旋轉,那麽月亮是如何運動的呢?”
“月亮當然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戴言想都不想的直接迴答道。
“公子的說法確實是很有意思,然而公子的說法和我的說法比起來,恐怕一樣是不能證偽的吧?至少我的說法流傳自上古聖王,眾多賢人也都認可我的說法。而公子如此驚世駭俗的說法以前從未有人提起過,如此公子又如何認定自己所說的就是真理呢?”鄒衍不服氣的問道。
“這就是我等科學與別派的不同了。我等科學,不唯先,不唯聖,隻唯實!在我等看來,上古聖王並不是無所不知的神,他們的認識有限,自然也會犯錯!鄒子如果不相信我的說法,大可以觀察星空的變化,看看我等的說法是否有誤!隻要觀察結果與在下的猜想不實,在下願意認錯!在此,我想告訴鄒子一個事實:大地是球形的,我旁邊的這位趙國小公子如今已經親自驗證過了,這你就不用再去驗證了!”戴言說道。
“大地是球形的,你等也沒有走遍整個天下,又如何證明?”鄒衍一臉的懷疑。
聽到這裏,趙雍站出來對鄒衍說道:“鄒子,大地是球形的,我以前也不相信這樣的說法。然而公子親自告訴我從海船進出港,如果大地是球形的,那麽必然船上的桅杆最後消失;如果大地果真是先王所認定的那樣,是方形的,則必然是整條船同時消失。
我曾親自去海邊驗證了這一結論,事實證明,海船出港,必然是船底最先消失,其後為船身,而桅杆最後消失!如此就可以說明大地確實是球形的!”
事實上,在趙雍說出可以通過海船進出港的原理來證明大地是球形的以後,他就認定了這一原理的正確。而且,他同時也認可了戴言所提出的“大地是球形”的說法。
鄒衍為人見多識廣,海邊他自然也去過。他曾親自觀察過海船出港,自然也知道趙雍所說乃是符合事實的。
戴言又接著說道:“至於先生的大九州學說,恐怕也是先生的猜想吧?大地有多大,先生自然是不知道的。事實上,隻要我願意,大地有多大,我一樣可以測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