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昨晚一樣,今晚不要訂閱,明天再訂閱)
(和昨晚一樣,今晚不要訂閱,明天再訂閱)
(和昨晚一樣,今晚不要訂閱,明天再訂閱)
時間流逝,夜色越來越濃,河麵上寒風凜冽,吹在人臉上,如同一把鋼刀刮過一般,讓人感到生疼。
李存勖卻始終站在灘塗上,在火把的照耀下不厭其煩的盯著遠處河麵上,在那裏,大批的船隻正在點著火把忙碌著,顯然今夜將是一個繁忙的夜晚。
這時,在河的上遊處突然有火光顯露,接著,似乎有喊殺聲從遠處傳來。
“看來敵軍的水軍已經到了?”李存勖心中一沉,臉色有些不好看。
敵軍來得太快了一些,本來按照他的估計,敵軍最早也應該在明天上午才到,若是速度慢一些的話,甚至可能後天才能趕到,這已經是盡量將敵軍的行動速度估計得快的了。
然而他還是沒有想到,敵軍到來得比他想的還要快。
好在渡河的行動進展得還算順利,到此時作為主力的三萬多大軍如今已經有大半成功渡過黃河,剩下的隻要速度快些,應該也來得及渡河過來;甚至若是晉軍的水軍能夠抵擋敵軍更長時間的話,還能渡河更多的軍隊。
唯一遺憾的是,想要將那兩萬多相對老弱的軍隊全部渡河隻怕來不及了。
不過轉念一想,李存勖又釋懷了:“敵軍水軍既然能來得這麽快,這就說明敵軍準備很充分,隨時都在等待我軍的到來。這樣看的話,孤就不能在此多停留,必須盡快發起進攻才行;那些老弱的將士反而會拖慢大軍速度。”
這麽一想,他反而不再在意起來。
他拍了拍坐下戰馬,沉聲對侍立在旁的石敬瑭道:“這裏沒什麽好看的,咱們迴營地吧。李紹榮那邊有沒有消息傳來?”
之前李紹榮已經被派出去作為先鋒開道,同時也是為大軍打探消息。
“啟稟大王,目前還沒有新的消息。”
話音剛落,便聽到遠處有馬蹄聲傳來,等來人靠近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李紹榮親自趕迴來了。
李存勖連忙將其招過來問話。
“大王,末將領兵為前鋒,一路向南,除了少數敵軍細作外,根本連一個敵軍都沒見到。末將後來抓了個喉舌,這才知道敵軍主力基本都集中在平陰,到東阿一線。”李紹榮氣喘籲籲的答道,顯然一路趕來也非常疲憊。
“這麽說,吳王的打算是集中兵力準備決戰了?”李存勖目光一閃就明白了楊渥的打算。
若是楊渥隻打算阻擊晉軍的話,那他應該將兵力分布在各地進行阻擊,這樣隻要得到晉軍渡河的消息就能盡快應對;但楊渥選擇將大軍集中起來,其目的顯而易見。
搞清楚這些後,李存勖接著問道:“有沒有更具體一些的消息?比如敵軍的士氣如何,軍力如何等?”
李紹榮道:“這個末將卻未能查明,不過從末將抓到的俘虜來看,敵軍的士氣還是很高的。當然,若是與我軍相比肯定還有所不如。”
他解釋道:“當時末將領兵與三十多個敵軍斥候遭遇,我軍一方的戰馬速度極快,超過了敵軍戰馬,所以很快就將敵軍包圍起來。但那三十多個敵軍卻悍不畏死的與我軍交戰,大部分最後都戰死了,隻有兩個受了傷的被俘虜。”
李存勖聽了頓時臉色不怎麽好。
若是經過長達八個多月的圍城戰後,敵軍的士氣依舊這麽高,那麽此戰就有些難搞了。
當然,他也知道能被選出來作為斥候的一般都是比較精銳的士卒,士氣高些也很正常。
他沉吟片刻,最後下令道:“傳令下去,明日上午太陽升起的時候,不管有多少軍隊渡河,大軍都要立即出發,不得停留。李紹榮,你們日繼續作為大軍前鋒,在前頭開道。”
“末將得令。”
李存勖點了點頭,“既然兵力難以與敵軍相比,士氣方麵也難以占壓倒性優勢,那麽便來場以快打快的突襲戰吧。孤就不信這世上能有軍隊可以在平地上擋住孤的鐵騎縱橫!”
他不再關注河麵上的情況,直接迴到自己的營帳,也不卸甲,直接找了件厚毛毯蓋在身上,就著火堆閉目休息。
……
第二天一大早,正如他下達的命令那樣,當天色剛亮的時候,整個晉軍營地便立即活了過來,無數將士們點燃篝火開始埋鍋造飯。
與此同時,原本還在渡河的船隻大部分已經停了下來,隻有少數船隻還在繼續擺渡,為大軍運送一些急需的輜重。
此時晉軍作為主力的三支軍隊以及他們的兵器鎧甲、糧草輜重等都已經安然運送過河,另外還有三千相對老弱些的軍隊也成功過河。
這樣一來,最終得以渡河的軍隊數量就達到了三萬五千人。
能夠在短短一天時間內就把三萬五千軍隊以及相應的糧草輜重全部成功渡過黃河,這等效率在這個時代不可謂不高;事實上這也是李存勖在北岸精心準備了大半年時間才取得的成功。
若是放在大半年前,楊劉南城剛剛被吳軍圍困的時候,那時的晉軍是絕對不可能有這麽快的渡河速度的。
至於西麵與吳軍水軍的戰鬥,出乎意料的是,經過一夜的激戰後,吳軍最後居然被晉軍擊退了;換言之,如今渡口處依舊在晉軍的掌控之中。
這個結果讓李存勖有些驚訝,畢竟吳軍水軍之強他早有耳聞,若不是畏懼吳軍的水軍,他何至於打仗打得如此束手束腳;而晉軍的水軍卻不過是些旱鴨子臨時湊數的,實力應該遠遠不如吳軍才對。
他卻不知,其實他遠遠高估了吳軍的反應速度,昨天晚上趕到戰場的吳軍水軍並不多,僅僅是充當前鋒的少數戰船而已,其主力還留在後麵,想要趕到至少還需要大半天時間才行。
事實上這個時代的軍隊反應速度都很慢,吳軍的表現其實已經很超出李存勖的意料了。
而僅僅憑借前鋒的少量軍隊,未能突破晉軍的封鎖卻也正常。
不過李存勖也不打算改變之前的命令。
等到吃過點東西後,太陽也剛好升起,隨著一聲命令,大軍隨即出發。
從劉家村渡河之後,一直到隔馬山前,這一路上的地勢都非常平坦,隻有偶爾一些小河擋住去路。
這樣的地形對於騎兵眾多的晉軍來說實在是太適合不過了。
所以李存勖命李紹榮領一千騎兵作為前鋒,為大軍掃清道路,同時清楚敵軍的斥候;命石敬瑭領五千騎兵從右翼進軍,命趙在禮率領銀槍效節軍從左翼進軍,他自己則率領從馬直和剩餘的突騎作為中軍,目標直指平陰吳軍大營。
而對於晉軍的作戰部署,不管是吳王楊渥,還是他麾下的那些將領們,此時卻是半點都沒有預料到。
……
平陰縣位於楊劉南城的東南方三十裏處,其南方便是連綿的山區;而劉家村晉軍渡河的地點則位於楊劉渡口的東北方大約六十裏處,與平陰的距離則為七十裏。
當得到晉軍渡河的消息時,包括楊渥在內,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晉軍的目標必然是直撲楊劉南城,與城中的晉軍一起,裏應外合,擊破圍城的吳軍。
他們是這麽想的,自然打算照此去應對。
事實上,這也是吳軍一直以來的打算,那就是將關注重點集中在楊劉南城方向,準備著在那裏與晉軍來一場決戰。
不得不說,當戰事來臨的時候,吳軍的這些將領們還是爆發出了極大的熱情和較高的效率。
之前因為大軍輪替的緣故,從楊劉前方退下來的軍隊和後方補充上來的軍隊有些脫了節,從而導致部分營地出現混亂。
但隨著晉軍渡河消息的傳來,這些混亂迅速被平息下去:剛剛退下來的軍隊紛紛請命,希望能參加接下來的大戰,而後方補充上來的軍隊則加快行軍速度,希望能夠趕得上決戰。
一大早,有新的消息傳來,前去攔截的水軍前鋒未能突破敵軍防線,在天黑之前就被擊退了。
不過那些水軍將士從河麵上觀看晉軍營地,發現成功渡河的晉軍人數眾多,至少都有兩三萬人,這個消息讓楊渥等人深感驚疑。
畢竟這麽快的渡河速度,實在有些超出預料,所以楊渥覺得,或許是水軍將士的判斷有誤,畢竟他們也隻是從河麵上觀察到的結果,不一定很準確。
接著又有消息說,有大批晉軍騎兵在南下活動,並與吳軍斥候發生衝突。
等到了上午的時候,有不少傳言都提到,晉軍主力似乎已經離開了渡河場地,目前正在南下,不過斥候們並沒有得到具體而準確的消息,一切都隻能靠推測。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晉軍一方的騎兵已經發起了大規模的清繳,他們驍勇善戰,人數又極多,完全遮蔽了戰場,讓吳軍一方的斥候難以接近。
得到這個消息後,吳軍將領們頓時吵翻了。
剛剛率領軍隊從楊劉退下來的呂師周當即便站起來請命道:“大王,末將以為晉軍這是想以最快的速度突擊周將軍。楊劉與晉軍渡口距離不遠,若是隻敵軍隻以騎兵南下的話,大半天時間就能趕到。即便是帶著步兵,隻要行軍速度快些,也能在今晚抵達。末將以為我等不宜久留,應立即出兵支援。”
在這個時期,騎兵的行軍速度自然極快,一天走個八九十裏都不是問題,而步軍的正常行軍速度大約在三十裏左右,不過在極端情況下,許多軍隊也能做到日行六七十裏。
所以在得到晉軍出動的消息後,呂師周頓時便坐不住了。
他的意見很快就遭到其他將領的反駁。
朱虔佑當即道:“我軍兵力雖多,但目前還沒有完全集結起來。若是現在就出兵的話,最多隻能出動四五萬人,此時出兵,太過匆忙,不如再等一兩天再說。”
李德誠同樣主張先等待時機,他沉聲道:“大王,臣以為所謂敵軍已經出動的消息定然有誤,敵軍的渡河速度不可能那麽快,僅僅一天時間就將三萬大軍全部運送過河,這等速度便是我軍都未必能做到,以騎兵為主的晉軍又如何能辦到?”
他的意見受到許多將領的附和:“不錯,若是晉軍主力尚未渡過大河,那麽所謂晉軍已經南下的消息自然就是假的。此時晉王應該還在渡口等待大軍渡河,南下的應該隻是晉軍的前鋒騎兵。”
相比之下,老將李簡此時卻冷靜許多,他對楊渥道:“大王,臣以為此時再爭執晉軍能不能在一天內將三萬大軍運送過河的意義不大,不管怎麽說,敵軍的騎兵已經南下,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他看向眾將,沉聲說道:“諸位將軍,對於晉軍騎兵的戰力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一天時間,就算不足以讓三萬大軍渡河,但讓一萬騎兵渡河卻是不難。諸位試想一下,若是晉軍隻以一萬騎兵迅速南下,與楊劉的守軍內外夾攻我軍,我軍能否抵擋得住呢?”
眾將聽了紛紛沉默不語,便是楊渥都開始沉吟起來。
的確,事實上晉軍根本不需要將太多人渡河,隻要將一萬左右的騎兵渡河過來,就能對周本率領的吳軍起到重大威脅了。
要知道若是運用得好,一萬騎兵別說是對付周本的四萬步軍,便是擊敗黃河沿線的近二十萬吳軍都並非不可能。
畢竟這樣的經典戰例在曆史上並不少見,而李存勖恰恰又是運用騎兵的能手,誰都不能不提防一二。
所以楊渥當即站起來問道:“李老將軍的意思是,我軍必須立即出發,支援周將軍嗎?”
“不錯,末將認為必須立即率領大軍出發,至於後續軍隊,可以命他們隨後趕來支援。”
楊渥在營帳內負著雙手來迴踱步,閉目沉思。
其他將領則紛紛閉口不言,等待楊渥做出最後決定。
對楊渥來說,若是現在立即出兵的話,能出動的軍隊應該也有四五萬人,這相對晉軍來說也是個極大兵力優勢;不過若是等待一兩天的話,卻能將吳軍的兵力優勢發揮到極致。
(和昨晚一樣,今晚不要訂閱,明天再訂閱)
(和昨晚一樣,今晚不要訂閱,明天再訂閱)
時間流逝,夜色越來越濃,河麵上寒風凜冽,吹在人臉上,如同一把鋼刀刮過一般,讓人感到生疼。
李存勖卻始終站在灘塗上,在火把的照耀下不厭其煩的盯著遠處河麵上,在那裏,大批的船隻正在點著火把忙碌著,顯然今夜將是一個繁忙的夜晚。
這時,在河的上遊處突然有火光顯露,接著,似乎有喊殺聲從遠處傳來。
“看來敵軍的水軍已經到了?”李存勖心中一沉,臉色有些不好看。
敵軍來得太快了一些,本來按照他的估計,敵軍最早也應該在明天上午才到,若是速度慢一些的話,甚至可能後天才能趕到,這已經是盡量將敵軍的行動速度估計得快的了。
然而他還是沒有想到,敵軍到來得比他想的還要快。
好在渡河的行動進展得還算順利,到此時作為主力的三萬多大軍如今已經有大半成功渡過黃河,剩下的隻要速度快些,應該也來得及渡河過來;甚至若是晉軍的水軍能夠抵擋敵軍更長時間的話,還能渡河更多的軍隊。
唯一遺憾的是,想要將那兩萬多相對老弱的軍隊全部渡河隻怕來不及了。
不過轉念一想,李存勖又釋懷了:“敵軍水軍既然能來得這麽快,這就說明敵軍準備很充分,隨時都在等待我軍的到來。這樣看的話,孤就不能在此多停留,必須盡快發起進攻才行;那些老弱的將士反而會拖慢大軍速度。”
這麽一想,他反而不再在意起來。
他拍了拍坐下戰馬,沉聲對侍立在旁的石敬瑭道:“這裏沒什麽好看的,咱們迴營地吧。李紹榮那邊有沒有消息傳來?”
之前李紹榮已經被派出去作為先鋒開道,同時也是為大軍打探消息。
“啟稟大王,目前還沒有新的消息。”
話音剛落,便聽到遠處有馬蹄聲傳來,等來人靠近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李紹榮親自趕迴來了。
李存勖連忙將其招過來問話。
“大王,末將領兵為前鋒,一路向南,除了少數敵軍細作外,根本連一個敵軍都沒見到。末將後來抓了個喉舌,這才知道敵軍主力基本都集中在平陰,到東阿一線。”李紹榮氣喘籲籲的答道,顯然一路趕來也非常疲憊。
“這麽說,吳王的打算是集中兵力準備決戰了?”李存勖目光一閃就明白了楊渥的打算。
若是楊渥隻打算阻擊晉軍的話,那他應該將兵力分布在各地進行阻擊,這樣隻要得到晉軍渡河的消息就能盡快應對;但楊渥選擇將大軍集中起來,其目的顯而易見。
搞清楚這些後,李存勖接著問道:“有沒有更具體一些的消息?比如敵軍的士氣如何,軍力如何等?”
李紹榮道:“這個末將卻未能查明,不過從末將抓到的俘虜來看,敵軍的士氣還是很高的。當然,若是與我軍相比肯定還有所不如。”
他解釋道:“當時末將領兵與三十多個敵軍斥候遭遇,我軍一方的戰馬速度極快,超過了敵軍戰馬,所以很快就將敵軍包圍起來。但那三十多個敵軍卻悍不畏死的與我軍交戰,大部分最後都戰死了,隻有兩個受了傷的被俘虜。”
李存勖聽了頓時臉色不怎麽好。
若是經過長達八個多月的圍城戰後,敵軍的士氣依舊這麽高,那麽此戰就有些難搞了。
當然,他也知道能被選出來作為斥候的一般都是比較精銳的士卒,士氣高些也很正常。
他沉吟片刻,最後下令道:“傳令下去,明日上午太陽升起的時候,不管有多少軍隊渡河,大軍都要立即出發,不得停留。李紹榮,你們日繼續作為大軍前鋒,在前頭開道。”
“末將得令。”
李存勖點了點頭,“既然兵力難以與敵軍相比,士氣方麵也難以占壓倒性優勢,那麽便來場以快打快的突襲戰吧。孤就不信這世上能有軍隊可以在平地上擋住孤的鐵騎縱橫!”
他不再關注河麵上的情況,直接迴到自己的營帳,也不卸甲,直接找了件厚毛毯蓋在身上,就著火堆閉目休息。
……
第二天一大早,正如他下達的命令那樣,當天色剛亮的時候,整個晉軍營地便立即活了過來,無數將士們點燃篝火開始埋鍋造飯。
與此同時,原本還在渡河的船隻大部分已經停了下來,隻有少數船隻還在繼續擺渡,為大軍運送一些急需的輜重。
此時晉軍作為主力的三支軍隊以及他們的兵器鎧甲、糧草輜重等都已經安然運送過河,另外還有三千相對老弱些的軍隊也成功過河。
這樣一來,最終得以渡河的軍隊數量就達到了三萬五千人。
能夠在短短一天時間內就把三萬五千軍隊以及相應的糧草輜重全部成功渡過黃河,這等效率在這個時代不可謂不高;事實上這也是李存勖在北岸精心準備了大半年時間才取得的成功。
若是放在大半年前,楊劉南城剛剛被吳軍圍困的時候,那時的晉軍是絕對不可能有這麽快的渡河速度的。
至於西麵與吳軍水軍的戰鬥,出乎意料的是,經過一夜的激戰後,吳軍最後居然被晉軍擊退了;換言之,如今渡口處依舊在晉軍的掌控之中。
這個結果讓李存勖有些驚訝,畢竟吳軍水軍之強他早有耳聞,若不是畏懼吳軍的水軍,他何至於打仗打得如此束手束腳;而晉軍的水軍卻不過是些旱鴨子臨時湊數的,實力應該遠遠不如吳軍才對。
他卻不知,其實他遠遠高估了吳軍的反應速度,昨天晚上趕到戰場的吳軍水軍並不多,僅僅是充當前鋒的少數戰船而已,其主力還留在後麵,想要趕到至少還需要大半天時間才行。
事實上這個時代的軍隊反應速度都很慢,吳軍的表現其實已經很超出李存勖的意料了。
而僅僅憑借前鋒的少量軍隊,未能突破晉軍的封鎖卻也正常。
不過李存勖也不打算改變之前的命令。
等到吃過點東西後,太陽也剛好升起,隨著一聲命令,大軍隨即出發。
從劉家村渡河之後,一直到隔馬山前,這一路上的地勢都非常平坦,隻有偶爾一些小河擋住去路。
這樣的地形對於騎兵眾多的晉軍來說實在是太適合不過了。
所以李存勖命李紹榮領一千騎兵作為前鋒,為大軍掃清道路,同時清楚敵軍的斥候;命石敬瑭領五千騎兵從右翼進軍,命趙在禮率領銀槍效節軍從左翼進軍,他自己則率領從馬直和剩餘的突騎作為中軍,目標直指平陰吳軍大營。
而對於晉軍的作戰部署,不管是吳王楊渥,還是他麾下的那些將領們,此時卻是半點都沒有預料到。
……
平陰縣位於楊劉南城的東南方三十裏處,其南方便是連綿的山區;而劉家村晉軍渡河的地點則位於楊劉渡口的東北方大約六十裏處,與平陰的距離則為七十裏。
當得到晉軍渡河的消息時,包括楊渥在內,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晉軍的目標必然是直撲楊劉南城,與城中的晉軍一起,裏應外合,擊破圍城的吳軍。
他們是這麽想的,自然打算照此去應對。
事實上,這也是吳軍一直以來的打算,那就是將關注重點集中在楊劉南城方向,準備著在那裏與晉軍來一場決戰。
不得不說,當戰事來臨的時候,吳軍的這些將領們還是爆發出了極大的熱情和較高的效率。
之前因為大軍輪替的緣故,從楊劉前方退下來的軍隊和後方補充上來的軍隊有些脫了節,從而導致部分營地出現混亂。
但隨著晉軍渡河消息的傳來,這些混亂迅速被平息下去:剛剛退下來的軍隊紛紛請命,希望能參加接下來的大戰,而後方補充上來的軍隊則加快行軍速度,希望能夠趕得上決戰。
一大早,有新的消息傳來,前去攔截的水軍前鋒未能突破敵軍防線,在天黑之前就被擊退了。
不過那些水軍將士從河麵上觀看晉軍營地,發現成功渡河的晉軍人數眾多,至少都有兩三萬人,這個消息讓楊渥等人深感驚疑。
畢竟這麽快的渡河速度,實在有些超出預料,所以楊渥覺得,或許是水軍將士的判斷有誤,畢竟他們也隻是從河麵上觀察到的結果,不一定很準確。
接著又有消息說,有大批晉軍騎兵在南下活動,並與吳軍斥候發生衝突。
等到了上午的時候,有不少傳言都提到,晉軍主力似乎已經離開了渡河場地,目前正在南下,不過斥候們並沒有得到具體而準確的消息,一切都隻能靠推測。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晉軍一方的騎兵已經發起了大規模的清繳,他們驍勇善戰,人數又極多,完全遮蔽了戰場,讓吳軍一方的斥候難以接近。
得到這個消息後,吳軍將領們頓時吵翻了。
剛剛率領軍隊從楊劉退下來的呂師周當即便站起來請命道:“大王,末將以為晉軍這是想以最快的速度突擊周將軍。楊劉與晉軍渡口距離不遠,若是隻敵軍隻以騎兵南下的話,大半天時間就能趕到。即便是帶著步兵,隻要行軍速度快些,也能在今晚抵達。末將以為我等不宜久留,應立即出兵支援。”
在這個時期,騎兵的行軍速度自然極快,一天走個八九十裏都不是問題,而步軍的正常行軍速度大約在三十裏左右,不過在極端情況下,許多軍隊也能做到日行六七十裏。
所以在得到晉軍出動的消息後,呂師周頓時便坐不住了。
他的意見很快就遭到其他將領的反駁。
朱虔佑當即道:“我軍兵力雖多,但目前還沒有完全集結起來。若是現在就出兵的話,最多隻能出動四五萬人,此時出兵,太過匆忙,不如再等一兩天再說。”
李德誠同樣主張先等待時機,他沉聲道:“大王,臣以為所謂敵軍已經出動的消息定然有誤,敵軍的渡河速度不可能那麽快,僅僅一天時間就將三萬大軍全部運送過河,這等速度便是我軍都未必能做到,以騎兵為主的晉軍又如何能辦到?”
他的意見受到許多將領的附和:“不錯,若是晉軍主力尚未渡過大河,那麽所謂晉軍已經南下的消息自然就是假的。此時晉王應該還在渡口等待大軍渡河,南下的應該隻是晉軍的前鋒騎兵。”
相比之下,老將李簡此時卻冷靜許多,他對楊渥道:“大王,臣以為此時再爭執晉軍能不能在一天內將三萬大軍運送過河的意義不大,不管怎麽說,敵軍的騎兵已經南下,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他看向眾將,沉聲說道:“諸位將軍,對於晉軍騎兵的戰力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一天時間,就算不足以讓三萬大軍渡河,但讓一萬騎兵渡河卻是不難。諸位試想一下,若是晉軍隻以一萬騎兵迅速南下,與楊劉的守軍內外夾攻我軍,我軍能否抵擋得住呢?”
眾將聽了紛紛沉默不語,便是楊渥都開始沉吟起來。
的確,事實上晉軍根本不需要將太多人渡河,隻要將一萬左右的騎兵渡河過來,就能對周本率領的吳軍起到重大威脅了。
要知道若是運用得好,一萬騎兵別說是對付周本的四萬步軍,便是擊敗黃河沿線的近二十萬吳軍都並非不可能。
畢竟這樣的經典戰例在曆史上並不少見,而李存勖恰恰又是運用騎兵的能手,誰都不能不提防一二。
所以楊渥當即站起來問道:“李老將軍的意思是,我軍必須立即出發,支援周將軍嗎?”
“不錯,末將認為必須立即率領大軍出發,至於後續軍隊,可以命他們隨後趕來支援。”
楊渥在營帳內負著雙手來迴踱步,閉目沉思。
其他將領則紛紛閉口不言,等待楊渥做出最後決定。
對楊渥來說,若是現在立即出兵的話,能出動的軍隊應該也有四五萬人,這相對晉軍來說也是個極大兵力優勢;不過若是等待一兩天的話,卻能將吳軍的兵力優勢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