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不要看,明天早上再看吧!)
(今晚不要看,明天早上再看吧!)
(今晚不要看,明天早上再看吧!)
楊劉下遊,長青縣境內,劉家村。
這是一個靠近黃河的小村莊,村子裏的百姓主要以農耕為生。
半年多以前,縣裏的差役突然派人來村子裏麵招人,說是朝廷大軍正與沙陀蠻子在黃河對峙,所以要招募一批人巡視河道,防備沙陀人突然渡河進攻。
這些百姓自從二十多年前晉梁對峙以來,便始終將沙陀人視為仇寇;如今雖說自南方崛起的吳國起兵消滅了大梁,但沙陀人依舊是當地人眼中的敵人:畢竟在各種傳說中,沙陀軍隊都是殺人不眨眼的異族強盜,相比之下反而是南方吳國要更得人心一些。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應募的人都可以獲得一份報酬,每十天分發一次,每次發放的錢糧雖說不多,但對於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獲了,自然吸引了大群百姓前去應募,充當吳軍的耳目。
此時,黃河南岸的沙灘上,一個瘦骨嶙峋的少年緩緩向河岸走去,一邊走,一邊裹緊身上單薄的上衣。
“這麽冷的天氣還要來巡察,真是見鬼了。這都大半年了,那些沙陀人連個影子都沒見著……”少年低聲抱怨著。
吳國朝廷可不是開善堂的,花錢招募百姓巡查河岸,是為了在晉軍渡河的第一時間就發現敵人,自然不會讓百姓偷懶享福,以至於錯過時機,所以每個縣甚至每個村都有朝廷派來的人負責監察。
這少年便是負責今天上午的巡察,當他頂著寒風來到河岸邊,開始例行公事般向河對麵眺望時,浮現在他眼前的一幕卻讓他震驚了。
“這、這是……”少年目瞪口呆,臉色一片蒼白。
前方河麵上,大批的船隻正搭載著成群的士兵奮力向河岸靠近著,那些士兵身上披著的鎧甲,手中執著的刀劍長矛,無不在提醒著少年,傳說中的沙陀人,真真實實的出現了!
“沙陀人渡河了!”
片刻之後,少年清醒過來,大吼一聲,轉身便往迴跑。
……
河麵上,衝在最前方的一艘戰船上,晉王李存勖望著遠處像受驚的兔子般飛奔而去的少年,不由得皺了皺眉,隨即又舒展開。
“看來是被發現了,不過也正常,這麽大的動靜,不可能完全瞞過吳人;隻希望吳人出動的速度不要太快就好。”
作為晉國的主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天下間最為尊貴的晉王,李存勖原本應該在大軍安然渡河,並且奪取了穩固的陣地後,再乘船渡河。然而李存勖更知道,接下來的這一戰將會決定晉吳兩國的國運,決定誰才是中原的主人;這麽關鍵的一次決戰,李存勖當然要身先士卒,親自率軍作為前鋒渡河,以鼓舞全軍士氣。
而他的這個決定也確實起到了作用,連晉王本人都率先渡河了,其他將士自然不會有半點遲疑,他們紛紛跟隨其後,在他們的王的帶領下,準備去掠奪下一場勝利。
船槳在水中翻滾,帶起一朵朵水花。
對麵的河岸已經越來越清晰,而李存勖的心緒也開始飄忽起來。
“就算渡河一切順利,我軍的兵力也難以超過三萬人,而敵軍在平陰的軍隊據說就有七、八萬大軍,接下來這一戰,我軍真能取得勝利嗎?”
“鄆州城中我軍被圍困已有大半年,這大半年時間一切消息斷絕,城中將士到底如何了?能堅守到我軍解圍嗎?”
“楊劉南城的敵軍深溝壁壘,防守嚴密,更有周本這位名將統帥,若是得到我軍渡河的消息,他又會做如何選擇?”
……
一個個問題在腦海中浮現,讓李存勖心緒難寧。
而這些還隻是關於眼下這一戰的諸多問題,事實上,晉國麵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曆史上的晉國光是對付一個後梁就被拖得筋疲力盡,雖說憑借李存勖的天才發揮,最終一舉消滅後梁,但晉國那時在興盛背後掩藏的虛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在消滅後梁後的幾年裏,李存勖更是被軍事上的巨大成就衝昏了頭腦,以至於安心享樂,荒於政事,再加上國內長久以來積蓄的矛盾爆發,最終死於興教門之變。
而如今這個曆史中,南方吳國的崛起給晉國帶來的壓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存勖心中的憂慮自然也遠超原本曆史上的他。
心中雖然充滿憂慮,但作為一個合格的統帥,他的臉上卻絲毫沒有顯露出擔憂,反而充滿著無窮的自信,仿佛已經勝利在望了一般。
身邊的將士也被他的自信所感染,一個個臉上滿是自信。
“大王,咱們靠岸了,看來敵軍在這裏並沒有防守;末將願率麾下將士作為前鋒,為大王開道。”這時一直跟隨在身邊的李紹榮開口道。
李存勖收迴思緒,他迴頭緩緩看向身後眾多軍隊,他看到了如林的長槍,看到了士兵臉上的堅毅,看到了都一匹匹嘶鳴著的戰馬,在這一瞬間,不僅是臉上充滿自信,便是心中的擔憂也瞬間消失了:有如此強軍,便是敵軍百萬,也未必不能一戰而勝!
“好,你率一千人前頭開道,務必要讓敵軍見識到我軍的厲害!”李存勖大聲下令。
“全軍,登岸!”
……
伴隨著李存勖的命令,數萬晉軍開始有條不紊的登上河岸,而李紹榮則率領著一千騎兵開始向內陸開去。
一個多時辰後,第一批三千餘人便已完成登岸;接著,大小船隻迅速返迴北岸,準備將下一批軍隊以及他們的輜重馬匹等運送過河。
到了天黑的時候,已經有一萬餘人以及他們的兵器鎧甲、作戰馬匹被運送過河;而到此時,尚未有任何吳軍出現的跡象,便是李紹榮的前鋒都很少碰到吳軍,仿佛吳軍對他們的到來還一無所知一般。
但李存勖卻知道,這不過是因為他們渡河的行動來得突然罷了。
或者說,吳軍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分別把手河岸,而是將大軍集中在平陰、楊劉、鄆州等地,等待晉軍渡河後再發起反擊。
而吳軍的水軍要趕過來更是需要時間,等到吳軍水軍到達以後,真正的考驗才會開始。
……
平陰城外,吳軍大營中。
紛亂繁雜的軍隊調動同樣讓楊渥感到一絲憂慮。
或許是長期停留在此的緣故,即便是采用了軍隊輪換、增加賞賜等各種辦法來提振士氣,但楊渥發現如今軍中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絲急躁,尤其是在久侯晉軍而不至的情況下,許多將領更是出現了主動請戰的要求。
而這一次的軍隊輪替更是讓這些急躁情緒展露無疑。
自從下達輪替令後,在楊劉南城負責圍城的軍隊隻花了三天時間便撤了下來,反倒是平陰這邊的軍隊調整出現了一絲混亂的跡象,時間已經過去三天了,輪替的事情卻還沒理順,後續從南方趕來的軍隊也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及時到達。
當然,混亂雖有一些,但要說有多嚴重倒也未必,最多就是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而已。
真正讓楊渥擔憂的是,若是晉軍依舊不動如山,繼續對峙下去,吳軍的士氣隻怕就要完全被消磨掉了;那樣的話,或許他就不得不下令強行攻城了。
除了士氣外,另一個讓他擔憂的就是財政。
戰爭綿延經年,這不僅對晉國是一個沉重負擔,對吳國來說也說一樣。
畢竟吳國的軍製和晉國還是不同的。
晉軍的士兵平時糧餉都很少,所以將士們為了生計就不得不在戰場上奮力搏殺,以換取豐厚的獎賞或者戰利品。
而吳軍的將士平日發放的糧餉要高得多,造成的結果就是養同樣多的軍隊吳國的花銷要比晉國大得多。
再加上剛剛消滅梁國,各地百廢俱興,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即便是以吳國的富庶也有些吃不消;如今朝中駱知祥等掌管財政的大臣都或明或暗的提出,希望楊渥早日結束征戰,休養生息。
或許是看出了楊渥心中所想的緣故,侍立身後的二王子楊琰輕聲勸道:“父王不必憂慮,我軍固然拖不起,但晉軍更拖不起。若是拖得太久,不管是楊劉南城還是鄆州,隻要有一處被我軍攻破,都是晉國難以承受的後果。”
“嗯?你倒是看得明白。”楊渥聞言頓時笑了起來。
去年北伐,楊渥將太子楊炅留在金陵監國,負責鎮守大後方,卻將次子楊琰以及三子楊煜帶在身邊,以讓他們有所曆練,增長見識。
後來楊渥親自領兵上陣,便將楊琰兄弟二人留在徐州。
等到攻占洛陽、消滅梁國後,吳軍又與晉軍開戰,之後便是長達大半年的夾河對峙。
這期間三王子楊炅在他母親徐氏的請求下返迴了金陵,但二王子楊琰卻沒有迴去,反而來到平陰軍前,隨侍在楊渥身旁,至今已有半年時間。
這半年時間下來,楊渥驚訝的發現,自己這個次子在軍務上居然有著非同尋常的見解,看問題的眼光甚至趕得上一些積年老將。
有了這個發現,楊渥也不再將他當做一個普通孩子,而是逐漸對其培養,許多重要的軍務都不迴避他。
而這一番培養下來,卻是讓楊渥越發的感到驚喜,甚至有時候還時不時的感歎:為何不是嫡長子?
作為後世來人,楊渥當然知道嫡長子繼承製存在的嚴重問題,問題是,一來如今的太子並無失德,而且他鎮守金陵,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大軍糧草調撥、軍隊調動等都沒有任何紕漏,這都表明太子的能力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足夠的。
再加上他的母親乃是王後,又有周本這位軍中老將作為後盾,以及這些年監國積累下來的威望和人脈,可以說他的地位是極穩的。
要說唯一讓楊渥感到不滿意的地方,或許就是太子對軍務沒啥興趣,反而與那些文官打得火熱,讓他擔心將來吳國會不會走向北宋的老路,重文輕武,缺少進取之心。
而次子楊琰的出現卻讓他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不由得讚一聲:此子像我。
可惜的是,即便是楊渥也不可能就因為喜愛而輕易的廢黜太子,那也太過兒戲了。
所以他也隻能在心中感歎幾句。
此時,聽了楊琰的話,他笑著問道:“那假如你是晉王,你會什麽時候渡河解圍?”
“若孩兒是晉王,孩兒便選在此時渡河。”楊琰低著小腦袋沉吟片刻,隨即肯定的答道。
“是嗎?”楊渥臉上帶著笑意,心中卻是一動:“說不定被他說準了,晉軍還真有可能在此時進攻呢。”
話音剛落,外麵忽然有飛騎趕至,一邊策馬狂奔,一邊大聲疾唿:“晉軍渡河了!”
楊渥頓時臉色一肅,向楊琰瞥了一眼,隨即沉聲對身旁傳令兵下令道:“傳孤的命令,召集指揮使以上各級將領速速到中軍大帳來參加軍議!”
“領命!”
……
馬家口對岸,晉軍渡河之地。
夜色漸漸深沉,寒冷的河麵上,晉軍依舊在忙碌的渡河。
這一次決戰晉軍出動的都是征戰多年的最精銳的軍隊,其中作為主力的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從馬直,其中驕兵悍將極多,戰力強悍,在對後梁和對抗契丹人的戰爭中立下極大功勞。
如今包括石敬瑭、李紹榮等猛將都在這支軍隊中任職。
第二部分便是突騎,也就是晉國騎兵主力,同時也是晉國征戰四方的撒手鐧;這一次李存勖可以說將最精銳的騎兵都調過來了,光是突騎就有八千人,若是再加上從馬直以及李存勖身邊的侍衛親軍,整個晉軍這一次動用的騎兵多達萬人。
至於第三部分則是被李存勖收編為禁軍的銀槍效節都。
這支由楊師厚一手建立起來的精銳,人數雖然隻有八千人,但其中每一個士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強兵,再加上這些年征戰四方的磨礪,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今晚不要看,明天早上再看吧!)
(今晚不要看,明天早上再看吧!)
楊劉下遊,長青縣境內,劉家村。
這是一個靠近黃河的小村莊,村子裏的百姓主要以農耕為生。
半年多以前,縣裏的差役突然派人來村子裏麵招人,說是朝廷大軍正與沙陀蠻子在黃河對峙,所以要招募一批人巡視河道,防備沙陀人突然渡河進攻。
這些百姓自從二十多年前晉梁對峙以來,便始終將沙陀人視為仇寇;如今雖說自南方崛起的吳國起兵消滅了大梁,但沙陀人依舊是當地人眼中的敵人:畢竟在各種傳說中,沙陀軍隊都是殺人不眨眼的異族強盜,相比之下反而是南方吳國要更得人心一些。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應募的人都可以獲得一份報酬,每十天分發一次,每次發放的錢糧雖說不多,但對於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獲了,自然吸引了大群百姓前去應募,充當吳軍的耳目。
此時,黃河南岸的沙灘上,一個瘦骨嶙峋的少年緩緩向河岸走去,一邊走,一邊裹緊身上單薄的上衣。
“這麽冷的天氣還要來巡察,真是見鬼了。這都大半年了,那些沙陀人連個影子都沒見著……”少年低聲抱怨著。
吳國朝廷可不是開善堂的,花錢招募百姓巡查河岸,是為了在晉軍渡河的第一時間就發現敵人,自然不會讓百姓偷懶享福,以至於錯過時機,所以每個縣甚至每個村都有朝廷派來的人負責監察。
這少年便是負責今天上午的巡察,當他頂著寒風來到河岸邊,開始例行公事般向河對麵眺望時,浮現在他眼前的一幕卻讓他震驚了。
“這、這是……”少年目瞪口呆,臉色一片蒼白。
前方河麵上,大批的船隻正搭載著成群的士兵奮力向河岸靠近著,那些士兵身上披著的鎧甲,手中執著的刀劍長矛,無不在提醒著少年,傳說中的沙陀人,真真實實的出現了!
“沙陀人渡河了!”
片刻之後,少年清醒過來,大吼一聲,轉身便往迴跑。
……
河麵上,衝在最前方的一艘戰船上,晉王李存勖望著遠處像受驚的兔子般飛奔而去的少年,不由得皺了皺眉,隨即又舒展開。
“看來是被發現了,不過也正常,這麽大的動靜,不可能完全瞞過吳人;隻希望吳人出動的速度不要太快就好。”
作為晉國的主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天下間最為尊貴的晉王,李存勖原本應該在大軍安然渡河,並且奪取了穩固的陣地後,再乘船渡河。然而李存勖更知道,接下來的這一戰將會決定晉吳兩國的國運,決定誰才是中原的主人;這麽關鍵的一次決戰,李存勖當然要身先士卒,親自率軍作為前鋒渡河,以鼓舞全軍士氣。
而他的這個決定也確實起到了作用,連晉王本人都率先渡河了,其他將士自然不會有半點遲疑,他們紛紛跟隨其後,在他們的王的帶領下,準備去掠奪下一場勝利。
船槳在水中翻滾,帶起一朵朵水花。
對麵的河岸已經越來越清晰,而李存勖的心緒也開始飄忽起來。
“就算渡河一切順利,我軍的兵力也難以超過三萬人,而敵軍在平陰的軍隊據說就有七、八萬大軍,接下來這一戰,我軍真能取得勝利嗎?”
“鄆州城中我軍被圍困已有大半年,這大半年時間一切消息斷絕,城中將士到底如何了?能堅守到我軍解圍嗎?”
“楊劉南城的敵軍深溝壁壘,防守嚴密,更有周本這位名將統帥,若是得到我軍渡河的消息,他又會做如何選擇?”
……
一個個問題在腦海中浮現,讓李存勖心緒難寧。
而這些還隻是關於眼下這一戰的諸多問題,事實上,晉國麵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曆史上的晉國光是對付一個後梁就被拖得筋疲力盡,雖說憑借李存勖的天才發揮,最終一舉消滅後梁,但晉國那時在興盛背後掩藏的虛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在消滅後梁後的幾年裏,李存勖更是被軍事上的巨大成就衝昏了頭腦,以至於安心享樂,荒於政事,再加上國內長久以來積蓄的矛盾爆發,最終死於興教門之變。
而如今這個曆史中,南方吳國的崛起給晉國帶來的壓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存勖心中的憂慮自然也遠超原本曆史上的他。
心中雖然充滿憂慮,但作為一個合格的統帥,他的臉上卻絲毫沒有顯露出擔憂,反而充滿著無窮的自信,仿佛已經勝利在望了一般。
身邊的將士也被他的自信所感染,一個個臉上滿是自信。
“大王,咱們靠岸了,看來敵軍在這裏並沒有防守;末將願率麾下將士作為前鋒,為大王開道。”這時一直跟隨在身邊的李紹榮開口道。
李存勖收迴思緒,他迴頭緩緩看向身後眾多軍隊,他看到了如林的長槍,看到了士兵臉上的堅毅,看到了都一匹匹嘶鳴著的戰馬,在這一瞬間,不僅是臉上充滿自信,便是心中的擔憂也瞬間消失了:有如此強軍,便是敵軍百萬,也未必不能一戰而勝!
“好,你率一千人前頭開道,務必要讓敵軍見識到我軍的厲害!”李存勖大聲下令。
“全軍,登岸!”
……
伴隨著李存勖的命令,數萬晉軍開始有條不紊的登上河岸,而李紹榮則率領著一千騎兵開始向內陸開去。
一個多時辰後,第一批三千餘人便已完成登岸;接著,大小船隻迅速返迴北岸,準備將下一批軍隊以及他們的輜重馬匹等運送過河。
到了天黑的時候,已經有一萬餘人以及他們的兵器鎧甲、作戰馬匹被運送過河;而到此時,尚未有任何吳軍出現的跡象,便是李紹榮的前鋒都很少碰到吳軍,仿佛吳軍對他們的到來還一無所知一般。
但李存勖卻知道,這不過是因為他們渡河的行動來得突然罷了。
或者說,吳軍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分別把手河岸,而是將大軍集中在平陰、楊劉、鄆州等地,等待晉軍渡河後再發起反擊。
而吳軍的水軍要趕過來更是需要時間,等到吳軍水軍到達以後,真正的考驗才會開始。
……
平陰城外,吳軍大營中。
紛亂繁雜的軍隊調動同樣讓楊渥感到一絲憂慮。
或許是長期停留在此的緣故,即便是采用了軍隊輪換、增加賞賜等各種辦法來提振士氣,但楊渥發現如今軍中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絲急躁,尤其是在久侯晉軍而不至的情況下,許多將領更是出現了主動請戰的要求。
而這一次的軍隊輪替更是讓這些急躁情緒展露無疑。
自從下達輪替令後,在楊劉南城負責圍城的軍隊隻花了三天時間便撤了下來,反倒是平陰這邊的軍隊調整出現了一絲混亂的跡象,時間已經過去三天了,輪替的事情卻還沒理順,後續從南方趕來的軍隊也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及時到達。
當然,混亂雖有一些,但要說有多嚴重倒也未必,最多就是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而已。
真正讓楊渥擔憂的是,若是晉軍依舊不動如山,繼續對峙下去,吳軍的士氣隻怕就要完全被消磨掉了;那樣的話,或許他就不得不下令強行攻城了。
除了士氣外,另一個讓他擔憂的就是財政。
戰爭綿延經年,這不僅對晉國是一個沉重負擔,對吳國來說也說一樣。
畢竟吳國的軍製和晉國還是不同的。
晉軍的士兵平時糧餉都很少,所以將士們為了生計就不得不在戰場上奮力搏殺,以換取豐厚的獎賞或者戰利品。
而吳軍的將士平日發放的糧餉要高得多,造成的結果就是養同樣多的軍隊吳國的花銷要比晉國大得多。
再加上剛剛消滅梁國,各地百廢俱興,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即便是以吳國的富庶也有些吃不消;如今朝中駱知祥等掌管財政的大臣都或明或暗的提出,希望楊渥早日結束征戰,休養生息。
或許是看出了楊渥心中所想的緣故,侍立身後的二王子楊琰輕聲勸道:“父王不必憂慮,我軍固然拖不起,但晉軍更拖不起。若是拖得太久,不管是楊劉南城還是鄆州,隻要有一處被我軍攻破,都是晉國難以承受的後果。”
“嗯?你倒是看得明白。”楊渥聞言頓時笑了起來。
去年北伐,楊渥將太子楊炅留在金陵監國,負責鎮守大後方,卻將次子楊琰以及三子楊煜帶在身邊,以讓他們有所曆練,增長見識。
後來楊渥親自領兵上陣,便將楊琰兄弟二人留在徐州。
等到攻占洛陽、消滅梁國後,吳軍又與晉軍開戰,之後便是長達大半年的夾河對峙。
這期間三王子楊炅在他母親徐氏的請求下返迴了金陵,但二王子楊琰卻沒有迴去,反而來到平陰軍前,隨侍在楊渥身旁,至今已有半年時間。
這半年時間下來,楊渥驚訝的發現,自己這個次子在軍務上居然有著非同尋常的見解,看問題的眼光甚至趕得上一些積年老將。
有了這個發現,楊渥也不再將他當做一個普通孩子,而是逐漸對其培養,許多重要的軍務都不迴避他。
而這一番培養下來,卻是讓楊渥越發的感到驚喜,甚至有時候還時不時的感歎:為何不是嫡長子?
作為後世來人,楊渥當然知道嫡長子繼承製存在的嚴重問題,問題是,一來如今的太子並無失德,而且他鎮守金陵,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大軍糧草調撥、軍隊調動等都沒有任何紕漏,這都表明太子的能力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足夠的。
再加上他的母親乃是王後,又有周本這位軍中老將作為後盾,以及這些年監國積累下來的威望和人脈,可以說他的地位是極穩的。
要說唯一讓楊渥感到不滿意的地方,或許就是太子對軍務沒啥興趣,反而與那些文官打得火熱,讓他擔心將來吳國會不會走向北宋的老路,重文輕武,缺少進取之心。
而次子楊琰的出現卻讓他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不由得讚一聲:此子像我。
可惜的是,即便是楊渥也不可能就因為喜愛而輕易的廢黜太子,那也太過兒戲了。
所以他也隻能在心中感歎幾句。
此時,聽了楊琰的話,他笑著問道:“那假如你是晉王,你會什麽時候渡河解圍?”
“若孩兒是晉王,孩兒便選在此時渡河。”楊琰低著小腦袋沉吟片刻,隨即肯定的答道。
“是嗎?”楊渥臉上帶著笑意,心中卻是一動:“說不定被他說準了,晉軍還真有可能在此時進攻呢。”
話音剛落,外麵忽然有飛騎趕至,一邊策馬狂奔,一邊大聲疾唿:“晉軍渡河了!”
楊渥頓時臉色一肅,向楊琰瞥了一眼,隨即沉聲對身旁傳令兵下令道:“傳孤的命令,召集指揮使以上各級將領速速到中軍大帳來參加軍議!”
“領命!”
……
馬家口對岸,晉軍渡河之地。
夜色漸漸深沉,寒冷的河麵上,晉軍依舊在忙碌的渡河。
這一次決戰晉軍出動的都是征戰多年的最精銳的軍隊,其中作為主力的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從馬直,其中驕兵悍將極多,戰力強悍,在對後梁和對抗契丹人的戰爭中立下極大功勞。
如今包括石敬瑭、李紹榮等猛將都在這支軍隊中任職。
第二部分便是突騎,也就是晉國騎兵主力,同時也是晉國征戰四方的撒手鐧;這一次李存勖可以說將最精銳的騎兵都調過來了,光是突騎就有八千人,若是再加上從馬直以及李存勖身邊的侍衛親軍,整個晉軍這一次動用的騎兵多達萬人。
至於第三部分則是被李存勖收編為禁軍的銀槍效節都。
這支由楊師厚一手建立起來的精銳,人數雖然隻有八千人,但其中每一個士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強兵,再加上這些年征戰四方的磨礪,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