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有張照片完全的顯示出她少女時期那憂鬱的氣質。她與同伴坐在青青的草地上,那時的她留著短發,滿發蓬鬆,那一頭標誌性的油亮的長發還沒有到來,如澀澀的小草還踏不出在風中飛揚的舞步。她眼神不知停留在哪處飄渺的仙境,雙眼裏蓄滿了一池的朦朧與迷茫,淡淡的娥眉掃不走心頭淺淺的愁。那一絲若有若無的勉強的笑是內心世界裏冰涼的寫照。那半啟的嘴唇是對美好人生無言的唿喚,她的世界是無聲的。同伴的笑如鮮花一樣嬌豔,更顯出她蒼涼而憂傷的美。那時的三毛是還未歸落凡塵的天使。
另一張是在家附近照的,她的身旁是一麵牆,上麵是一塊塊規矩的方形裝飾,而三毛的人生似乎也將遂步的歸入正軌。她用羞澀的目光注視著鏡頭,眼神中蘊涵著對未來似有似無的接近與期望。臉上擁有一縷略帶抗拒的淺澀,向空中發出一絲疑問,不知將來是深還是淺,是真還是幻。她的手輕輕相撫著,有著對陌生的緊張,一隻腳斜成矜持的姿態,似乎隨時準備抽身逃離。整個人就似一個躲在門後的孩子,對外麵的世界已有一絲向往,卻仍舊害怕陌生的傷害。
還有一張是三毛的全家福。家人的臉上都掛著笑意,唯獨三毛的憂鬱怎麽也融不進家人的笑裏,在快樂的家庭裏獨自品嚐著憂傷,那種幸福之外的遊離是怎樣的無奈啊。三毛姐姐的笑很燦爛,與三毛的愁緒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她們長得很相像。這使姐姐看上去整個就是一款快樂版的三毛,如果歡樂能傳遞就好了,三毛一定可以分到好大一枚快樂的果子。
顧福生給三毛介紹的老師是韓湘寧。韓老師是一個十分開朗的人,他喜歡穿白襯杉,走到那裏都能帶來光明與笑聲,他似乎就是陽光的代表。如果說顧福生那件紅毛衣是三毛記憶裏永不裉色的鮮豔,是點亮她人生的火把,那麽韓湘寧則是一朵快樂的白雲,是極目遠眺的海中的白色帆船,是領著三毛在青青的草地上奔馳的活潑的小王子。
三毛在韓老師手下又開始畫石膏像。這白色的頑固的物體成為三毛終生無法戰勝的對手,這一次,她還是輸了。韓湘寧有一次看見三毛的素描依然畫得一塌糊塗時,終於發火了。他將石膏像舉起來重重摔在地上,嚇得三毛趕緊蹲下去撿。因為韓老師平時就與學生嘻嘻哈哈開玩笑慣了,所以三毛也不怎麽害怕,反而讓她見識了老師性情的一麵。從此,老師對學生也就失望了,學生也樂得輕鬆,也就不再於石膏像上糾纏了。
韓湘寧的教學方法是動態的,他會帶學生去看畫展,或者出去寫生,再不就去看舞台劇和電影。他會讓學生在笑聲中,在玩樂裏得到無形的美的熏陶。三毛跟韓老師學得更多的是對藝術的欣賞與鑒別,他讓三毛接觸到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這使她的藝術品味又上升到新的層次,使她的心胸大為開闊起來。韓老師樂觀的性格,甚至情緒化的反應都讓三毛感到生命的鮮活與脈動,那是一汪靈動的山泉注入了三毛寂靜的心湖。
跟著韓湘寧學習的日子是活潑而生動的,三毛的生活得到了快樂的延伸,她活動的空間已無限擴大,再也不是那個獨自在家溜冰的孩子。顧福生為三毛打開了新生的門,韓湘寧又將她領到了藍天下。後來,韓老師又將三毛介紹到彭萬墀的畫室學習。韓湘寧那如白雲般純白的襯杉便飄出了三毛的生活,化作她對陽光的一片感激。
彭萬墀不同於顧福生的儒雅,也不同於韓湘寧的靈動,他是一尊塑像,一尊厚實的雕像。他是學生的模特兒。他沉靜、凝重的臉三毛如何也畫不出來,那份對侍藝術的穩重是當時的三毛所不能體會的。
彭老師有時一句話不說,如石像一般,要說起來卻又似一篇演講。踏實的語言,對藝術深沉的理解,是要學生用時間努力去消化的,化為對繪畫藝術渾厚的底蘊,沉澱為對事物正確的感知。
彭老師是嚴肅的,所以三毛在畫室裏就不敢發呆做夢,也不敢說話吃東西,隻是專心地學習,技藝也有了不少的提高。他也會帶學生去看畫展,聽音樂,或者看書。彭萬墀給的書都是比較深奧的,三毛硬啃了下去,也有了深厚的收獲。老師是言傳身教的人,從他身上,三毛看見了對藝術的執著、堅忍,對生活的踏實進取。老師沒有泛誇的喜好,一切都是那樣的深沉與厚重,從繪畫到做人,都是三毛效行的榜樣。
這三位老師日後都成為華人世界裏著明的畫家。在三毛青澀的年代裏,能跟隨左右學習,是一種難得的機緣。繪畫與文學在某種成度上是相通的,一幅畫是一段凝固的文字,一篇文章也是一種心畫在某一時刻的框取。三毛能在茫茫人海中與三位老師結緣,是一種巧遇,是一種幸運,是一種下墜態勢中有力的托舉,是三毛人生中的重大轉折。
顧福生到了美國發展,彭萬墀後來去往法國耕耘,三位老師天各一方,卻前後在三毛青澀的困頓時期給予了她無以言謝的幫助,共同維護了一顆脆弱的心,一起撐起了一片新的藍天,命運的安排,真是不可思議,巧合中見仁慈。
多年後,三毛深情的迴憶起這三位老師。顧福生老師隻是站在舊金山深夜的迷霧裏,而三毛似乎仍是那個迷途的小孩,遠遠地站在街角不敢上前,咬著衣角望著那一件永恆的紅毛衣淚眼迷朦。韓湘寧老師則帶著一家站在遙遠的星球衝著三毛快樂地招手,孩子們的歡笑像鈴鐺一樣灑了下來,輕點著三毛淚濕的心。彭萬墀老師則有音樂家瓦格納一般的靈魂,如山般雄渾的雕像,在貝多芬《歡樂頌》震憾的合唱裏,灑下了溫暖的光與影,不斷的發著慈祥的能,穿赿了虛無,化為靈魂深處持久的動力。
寫到這兒,我要放下這枝筆,撲到床上高高興興地去大哭一場。今天,能夠好好活下去,是藝術家給我的力量,他們是畫家,也都是教育家,在適當的時機,救了一個快要迷失到死亡裏去的人。(三毛《我的三位老師》)
三毛跟三位老師學完畫後,這一年已是十九歲。她終於走到了穿絲襪的年齡,那一段封閉的日子算是完全過去了。新的起跑線就在前麵等著她去踩。
另一張是在家附近照的,她的身旁是一麵牆,上麵是一塊塊規矩的方形裝飾,而三毛的人生似乎也將遂步的歸入正軌。她用羞澀的目光注視著鏡頭,眼神中蘊涵著對未來似有似無的接近與期望。臉上擁有一縷略帶抗拒的淺澀,向空中發出一絲疑問,不知將來是深還是淺,是真還是幻。她的手輕輕相撫著,有著對陌生的緊張,一隻腳斜成矜持的姿態,似乎隨時準備抽身逃離。整個人就似一個躲在門後的孩子,對外麵的世界已有一絲向往,卻仍舊害怕陌生的傷害。
還有一張是三毛的全家福。家人的臉上都掛著笑意,唯獨三毛的憂鬱怎麽也融不進家人的笑裏,在快樂的家庭裏獨自品嚐著憂傷,那種幸福之外的遊離是怎樣的無奈啊。三毛姐姐的笑很燦爛,與三毛的愁緒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她們長得很相像。這使姐姐看上去整個就是一款快樂版的三毛,如果歡樂能傳遞就好了,三毛一定可以分到好大一枚快樂的果子。
顧福生給三毛介紹的老師是韓湘寧。韓老師是一個十分開朗的人,他喜歡穿白襯杉,走到那裏都能帶來光明與笑聲,他似乎就是陽光的代表。如果說顧福生那件紅毛衣是三毛記憶裏永不裉色的鮮豔,是點亮她人生的火把,那麽韓湘寧則是一朵快樂的白雲,是極目遠眺的海中的白色帆船,是領著三毛在青青的草地上奔馳的活潑的小王子。
三毛在韓老師手下又開始畫石膏像。這白色的頑固的物體成為三毛終生無法戰勝的對手,這一次,她還是輸了。韓湘寧有一次看見三毛的素描依然畫得一塌糊塗時,終於發火了。他將石膏像舉起來重重摔在地上,嚇得三毛趕緊蹲下去撿。因為韓老師平時就與學生嘻嘻哈哈開玩笑慣了,所以三毛也不怎麽害怕,反而讓她見識了老師性情的一麵。從此,老師對學生也就失望了,學生也樂得輕鬆,也就不再於石膏像上糾纏了。
韓湘寧的教學方法是動態的,他會帶學生去看畫展,或者出去寫生,再不就去看舞台劇和電影。他會讓學生在笑聲中,在玩樂裏得到無形的美的熏陶。三毛跟韓老師學得更多的是對藝術的欣賞與鑒別,他讓三毛接觸到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這使她的藝術品味又上升到新的層次,使她的心胸大為開闊起來。韓老師樂觀的性格,甚至情緒化的反應都讓三毛感到生命的鮮活與脈動,那是一汪靈動的山泉注入了三毛寂靜的心湖。
跟著韓湘寧學習的日子是活潑而生動的,三毛的生活得到了快樂的延伸,她活動的空間已無限擴大,再也不是那個獨自在家溜冰的孩子。顧福生為三毛打開了新生的門,韓湘寧又將她領到了藍天下。後來,韓老師又將三毛介紹到彭萬墀的畫室學習。韓湘寧那如白雲般純白的襯杉便飄出了三毛的生活,化作她對陽光的一片感激。
彭萬墀不同於顧福生的儒雅,也不同於韓湘寧的靈動,他是一尊塑像,一尊厚實的雕像。他是學生的模特兒。他沉靜、凝重的臉三毛如何也畫不出來,那份對侍藝術的穩重是當時的三毛所不能體會的。
彭老師有時一句話不說,如石像一般,要說起來卻又似一篇演講。踏實的語言,對藝術深沉的理解,是要學生用時間努力去消化的,化為對繪畫藝術渾厚的底蘊,沉澱為對事物正確的感知。
彭老師是嚴肅的,所以三毛在畫室裏就不敢發呆做夢,也不敢說話吃東西,隻是專心地學習,技藝也有了不少的提高。他也會帶學生去看畫展,聽音樂,或者看書。彭萬墀給的書都是比較深奧的,三毛硬啃了下去,也有了深厚的收獲。老師是言傳身教的人,從他身上,三毛看見了對藝術的執著、堅忍,對生活的踏實進取。老師沒有泛誇的喜好,一切都是那樣的深沉與厚重,從繪畫到做人,都是三毛效行的榜樣。
這三位老師日後都成為華人世界裏著明的畫家。在三毛青澀的年代裏,能跟隨左右學習,是一種難得的機緣。繪畫與文學在某種成度上是相通的,一幅畫是一段凝固的文字,一篇文章也是一種心畫在某一時刻的框取。三毛能在茫茫人海中與三位老師結緣,是一種巧遇,是一種幸運,是一種下墜態勢中有力的托舉,是三毛人生中的重大轉折。
顧福生到了美國發展,彭萬墀後來去往法國耕耘,三位老師天各一方,卻前後在三毛青澀的困頓時期給予了她無以言謝的幫助,共同維護了一顆脆弱的心,一起撐起了一片新的藍天,命運的安排,真是不可思議,巧合中見仁慈。
多年後,三毛深情的迴憶起這三位老師。顧福生老師隻是站在舊金山深夜的迷霧裏,而三毛似乎仍是那個迷途的小孩,遠遠地站在街角不敢上前,咬著衣角望著那一件永恆的紅毛衣淚眼迷朦。韓湘寧老師則帶著一家站在遙遠的星球衝著三毛快樂地招手,孩子們的歡笑像鈴鐺一樣灑了下來,輕點著三毛淚濕的心。彭萬墀老師則有音樂家瓦格納一般的靈魂,如山般雄渾的雕像,在貝多芬《歡樂頌》震憾的合唱裏,灑下了溫暖的光與影,不斷的發著慈祥的能,穿赿了虛無,化為靈魂深處持久的動力。
寫到這兒,我要放下這枝筆,撲到床上高高興興地去大哭一場。今天,能夠好好活下去,是藝術家給我的力量,他們是畫家,也都是教育家,在適當的時機,救了一個快要迷失到死亡裏去的人。(三毛《我的三位老師》)
三毛跟三位老師學完畫後,這一年已是十九歲。她終於走到了穿絲襪的年齡,那一段封閉的日子算是完全過去了。新的起跑線就在前麵等著她去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