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波蘭會戰期間,西線法軍83個師麵對德軍23個師,其中德軍隻有11個師是現役部隊,其餘都是預備役部隊。但甘末林隻是在西線作了一個援助波蘭的姿態,以搪塞世界輿論。9月7日至8日夜間,他發動了一個所謂的“薩爾攻勢”。德軍按預定方案迅速退入邊境後麵的“齊格菲防線”。法軍9月12日在15英裏長的戰線上向前推進了約5英裏,占領了大約20個空無一人的村莊。之後,甘末林命令他們停止前進,並指示了前線部隊,一遇德軍反攻,就立即退迴馬奇諾防線。當波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部要求緊急支援時,甘末林還欺騙說法軍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戰。實際上薩爾攻勢中法軍隻動用了15個師。許多紙麵上的東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實、很實在,但真正落到實處便成了子虛烏有的東西。波蘭人輕信了英、法兩國的空頭支票,而不考慮向紅俄結盟。由於輕敵情緒的強烈幹擾,它又不能設法穩住背後的紅俄(當然北極熊的胃口好的驚人,波蘭也沒法與虎謀皮),將其推向德國人一邊,導致了戰爭一開始就單獨與德國交戰的困境。事實證明這一失策造成了軍事機器的迅速瓦解。從純粹的軍事角度而論,波蘭的迅速崩潰又與軍事觀念的落後和戰略方針的失誤有關。軍事觀念上,他們對機械化戰爭和德國迅速發展的機械化軍隊的改革和作戰方式,幾乎是一無所知。德軍第十九裝甲軍軍長古德裏安在迴憶錄中寫道:“波蘭騎兵,因為不懂得我軍坦克的性能,居然用他們的長矛和刀劍向戰車衝鋒,結果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其實是惹不起也躲不起,隻好狗急跳牆而已)”長矛馬刀與裝甲坦克對抗,是愚昧和魯莽嫁接的苦果,用這種中世紀的作戰方式對付現代坦克,若發生在原始部落那兒,並不感到奇怪,但發生在生活於現代社會中的波蘭人身上,實在是一種可悲的現象,一個由無知導演製造出來的悲劇。由於波軍統帥部對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缺乏清楚的認識,因而直接導致戰役指揮的重大錯誤,他們把主力沿漫長的邊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戰略態勢上,德軍已三麵包圍波蘭西部地區,此時的波蘭西部就像一塊懸在德國張開的大嘴中的肉,波軍統帥部卻還夢遊一般把主力部隊往裏麵送,結果讓德國輕而易舉地分割合圍,聚而殲之。


    事實上中國國防軍從戰後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波軍應考慮放棄西部一些有價值的地區,如西裏西亞工業區,而在那累夫河、維斯托拉河流域右線重點設防,作有步驟的防禦,以此拖延時間,等待英、法在西線發動進攻,那麽即使失敗也不至於敗得這樣快,這樣慘。畢竟拖延時間對波蘭總是有利的。但波蘭指揮官總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結果反倒丟了一切,一敗塗地。這又驗證了一條軍事經驗: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區,勢必一敗塗地。同時,在波軍的部署上,我們還看到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他們將主力靠前配置,很顯然他們還打算一旦英、法在西線作戰成功,德軍主力西調,他們就馬上轉入攻勢,波茲南地區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然而結局說明了一切,這一企圖完全脫離現實,等到他們醒悟過來,想迅速東撤已不可能了,德國空軍已使波蘭不怎麽發達的交通線陷於癱瘓,步行軍的速度又遠跟不上德軍機械化速度。即使波軍以戰略防禦為主,放棄西部地區,在那累夫河、維斯托拉河多點設防,其意義也隻能是作爭取時間的努力,一切取決於英、法在西線作戰的結果如何。波蘭能堅持多久?其間前紅俄會不會同德國前後夾擊?還是未定之數,誰也無法預料。一個國家若把自己的命運係於大國身上是何等的危險!所以,波蘭為但澤而戰,不惜以亡國為代價,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問題。這也是曆史留給後人的啟示。


    應該說,德軍進攻波蘭是在兩線作戰威脅下的一次軍事行動。當時,德軍東麵有波蘭40多個師,裝備870輛坦克、火炮4300、飛機1000餘架;而西麵則是英法聯軍110個師,裝備坦克3000多輛、火炮2.6萬餘門、飛機3000餘架。德軍此時總兵力共106個師,裝備坦克3195輛(不含中國支援的300輛獵犬坦克)、火炮1萬餘門、飛機2500架。相比之下,德軍處於嚴重劣勢,不具備兩線同時開戰的能力。因此,如何減輕兩線作戰負擔是保證其不敗的關鍵。


    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主要兵力擊敗波蘭,德軍為此所做努力是在德法邊境的齊格菲防線駐守了33個師並可以得到第2和第3航空隊共約500架飛機的支援。同時,西塔拉嚴令西線德國空軍在英法空軍沒有進行大規模攻擊前不得越境進攻,隻能在德國本土實施防禦。


    從德軍部署來看,盡在西線留下33個師的兵力顯得遠遠不夠。何況這33個師中沒有裝甲與摩托化部隊且隻有11個是現役師。齊格菲防線雖說可以依托但並不很牢固,這一點上遠遠比不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而且防線也缺乏足夠的縱深,對於勢力龐大的英法聯軍並不能構成很大的阻礙。500架飛機可以對守軍起到增援作用,但同英法聯軍上千架飛機相比則感覺有些寒酸。所以實際上,德軍進攻波蘭有很大的冒險性,因為兩線威脅並沒有解除。但是從中國國防軍參謀總部的分析來看,法國應付公事的可能性極大,估計不會真的全力以赴的對德國進行戰略進攻。


    德軍在西線的33個師直接麵對的是法國駐守馬其諾防線的86個師,兩者兵力相差懸殊。何況,法國空軍可以出動對德**火基地-魯爾區實施大規模轟炸,如果真的發生的話,將會嚴重影響德軍作戰計劃。而且,對於法軍來說,這應該是保存己方實力而又能打擊德國的最佳方案。德軍的許多將領在9月份也最擔心這件事的發生。盡管由於法國害怕空襲會引起德國報複而最終沒有出動空軍對德國實施空襲,但德國自身以寄希望於德不動則法不動的消極思想來組織西線防禦本身有很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法國沒有轟炸德國是膽小而缺乏眼光,對於德國來說沒有背後遭到空襲實屬僥幸。


    德國在對波蘭作戰中是沒有必要擔心英法大規模進攻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紅俄的暗中幫助。在德波戰爭爆發次日即太初十六年9月2日,紅俄就宣布局部動員。而在英法對德宣戰後兩天,9月5日,伏羅希洛夫命令基輔和白俄羅斯特別軍區進入戰備狀態。這時的形勢非常明朗,波蘭已經處於與德國作戰,英法也已經卷入;此事無論是英法波德還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威脅到紅俄。這時的紅俄是中立國,在“事不關己”時它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為“世界和平”而協助仇視自己的波蘭攻打德國。顯然,紅俄的軍事舉動是針對英法對德宣戰的。9月9日,法國第4集團軍向薩爾布呂肯地域實施有限進攻。第二天,紅俄西部軍區部隊再次進入戰備狀態,進一步證明了這個意圖。9月17日, “紅俄紅軍向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開始jf進軍,以便將渴望重歸蘇維埃共和國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並製止西塔拉侵略的進一步擴大。”這個行動,協助德國的用意很明顯,當然還有自身國家利益需要。


    結合德俄秘密協定,無疑紅俄兩次將軍隊進入戰備狀態真正目的在於幫助德國牽製、消滅波蘭,並以此來威懾英法,為德國減輕西線威脅,以使德國在萬一遭到英法大規模進攻時不必顧慮波蘭而全力對付英法。這樣,紅俄不僅能夠得到協定中劃歸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且也能利用英法同德國大戰之際四處擴張並最終坐收漁利。


    如果說英法一點事情都沒做的話或許不算公平,至少英國人的傳單攻勢沒少給西塔拉造成困擾。英國傳單直擊德國自信心的核心。從太初十六年秋起,大量傳單被拋到德國上空,上麵寫到:“1917年在東線取勝——1918年迴到困苦的家鄉——1939年再次在東線取勝——1940年呢?”


    沒什麽比這句話能更準確地表達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擔心了。因為,盡管對東方鄰國的戰役出人預料地快速取勝——但大多數德國成年人還記得22年前的形勢。


    當時沙俄這個東方的敵人被打敗,德軍占領了中歐和東歐直至高加索的廣大地區。但僅僅一年後,德意誌帝國就不得不向西方的敵人投降,德皇退位。英國佬不地道的揭了德國人心中的傷疤,西塔拉沒有選擇隻有盡快結束波蘭的戰鬥,然後掉頭西顧才能讓國內民眾都得以安心。


    幸運的是,中國出售了大批的l22-155毫米榴彈炮給德國,這些先進榴彈炮的加入讓德國人在華沙外圍的火力提升了一個級數。隨著市區漸漸變成廢墟,終於華沙人的抵抗意誌開始瓦解,9月27日午間,華沙停火協議生效。至此波蘭之戰實質上已經結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和平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獵靈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獵靈者並收藏非和平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