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總結波蘭戰役時說:“39年的戰事結局,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在東方,一支陳舊得無法救藥的軍隊,為一支應用新技術的坦克部隊加上占優勢的空軍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動作遲緩的軍隊,卻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壓力。”可謂一語道破天機。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紅俄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8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在歐洲平原的實戰中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采取了先機製敵的方針。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在戰爭過程中,坦克和空軍顯示了巨大的力量,為了突破敵軍防禦,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團——坦克軍、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與航空兵密切協同作戰。出現了以快速重兵集團在防禦縱深對敵人實施迂迴和合圍的機動條件。這樣能擴大戰役進攻縱深,提高戰役速度。”吳泰乾的報告寫到這裏,他放下鋼筆,眼前都是那一幕幕戰火硝煙生靈塗炭的慘相,但是既然穿上軍裝就要履行一個軍人的職責。他繼續分析道:


    “當然,除了戰場上的勝負之外,德國在外交方麵的策略也非常見效。由於華沙波軍的牽製,使德軍難以攻克布列斯特要塞。而且從這一戰鬥中德軍也敏銳的洞察到進攻波蘭東部的困難:波蘭東部此時波軍尚有30餘萬人,而且波蘭東部南北距離比波蘭西部長得多,繼續向東推進勢必大大拉長戰線,而德軍總兵力不足,不僅難以迅速殲滅波軍殘部,而且因距離西線越來越遠又會造成無法及時大量的部隊西調。顯然,請紅俄出兵相助為上策。當9月25日波蘭東部戰鬥結束後,雙方議定了一條分界線,而德軍也隨即向華沙發起總攻並很快攻陷該城。這充分說明德軍將華沙波軍留在戰役後期解決並不是真正處於兵力不足或者波軍實力較強大,而是為了更多殲滅波軍有生力量和便於西調。正是因此獲得的10多天時間裏,使得德軍殲滅了華沙以東布格河以西波軍主力,取得了對波軍的巨大優勢。這樣即便西線有事主力部隊西調,剩餘的軍隊也能從容應對殘存波軍,基本解除了兩線作戰的危險。否則,德軍可能無法殲滅波軍主力,也不能防止法軍一旦大規模進攻後被波法兩軍夾擊的嚴重後果了。”


    “看來德國人已經做好了在西線進攻的準備,估計三到六個月內德法之間必有一戰,而且從目前的分析而言,德國的勝麵極大。”張建元總參謀長分析道“根據觀察團提供的分析報告和綜合情報來看,“經過這次戰爭,原本一個獨立的波蘭成為了一塊任人宰割的蛋糕,而一直執行綏靖政策的英法等國卻並沒有由此而真正認識到自己麵臨的危險,看來歐洲全麵爆發戰爭的日子近在眼前了。嗯,我們繼續分析德波戰爭的經驗教訓吧,雲階兄,你來吧。”


    “首先說德軍在在這場戰爭中,表現的確實可圈可點。德軍不像我軍有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以及立體協同作戰的經驗和規範,能首次在實戰中使用大批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等快速兵團突破波軍防線,迅速插入波軍後方並將其包圍殲滅。應該說,德軍以較小代價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閃擊戰術運用得當。但是德軍的部署應該不予肯定,盡管在實際作戰中並沒有起到一些不利作用。德軍進攻波蘭的主攻部隊是裝甲兵,而保證戰役順利進行的關鍵是盡量避免裝甲部隊前進受阻。而縱貫波蘭中西部的維斯瓦河正是這樣一個天然的障礙物。倘若波軍依托這個巨大的“防坦克溝”進行防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反坦克武器不足的弱點,對德軍裝甲部隊迅速推進有不利影響。”朱雲階的分析讓諸位高級將領都點頭肯定。


    “另外,德軍在東普魯士僅部署11個師也是一個較大失誤。這11個師中沒有裝甲部隊,突擊能力弱、抗突擊能力也不行;而且,東普魯士被波蘭領土三麵包圍,缺乏支援;如果兵力不足,容易被對方殲滅。波軍如果集中兵力即便不依靠裝甲部隊,對付這11個師還是勝算很大。如果這部部隊被殲,德國北方集團軍群也會實力大損,最終可能對戰局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還有,德軍在製定作戰計劃中沒有采取大規模合圍部署,而基本屬於追擊方案,從而未能在開戰之初利用突襲條件大量殲滅波蘭軍隊,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個作戰有了32天的拖延。”朱雲階的分析還在繼續,杜子成、吳子玉、吳綬卿等老帥們都在旁聽,對於這些中生代的將領中最滿意的也就是張建元、朱雲階、林育英等幾位了。“此外,德軍中許多中下級軍官是比較稱職的,能夠身先士卒,鼓舞士氣,但這同時也造成軍官傷亡率相當高,使得一些戰鬥因為缺乏指揮部隊亂成一團。由於這場戰役是德軍第一次實戰,士兵們也缺乏經驗,缺少現代戰爭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概念。部隊在行進中相互混雜、戰場上怯戰、誤傷時有發生。德軍的混亂給波蘭造成多次反擊機會。比如9月9日,波軍“波茲南”集團軍強渡布祖魯河,向其東南方向的德軍第8集團軍側翼實施反突擊,德軍在援軍12個師的支援下擊退波軍反擊並合圍該集團軍。不過僥幸的是,波軍的情形更為混亂。如果在初戰失利後仿效德軍將殘存裝甲部隊集中使用並配合其他部隊在夜間對德軍混亂部隊反擊,很有可能對德軍構成較嚴重威脅。所以說,對於德軍在對波蘭作戰運用閃擊戰的成功,公正評價是一半靠自身努力,另一半則是己方缺點未被波軍利用和對方自身失誤所贈。”


    對於德軍得失利弊的分析,國防軍做的比起德軍自身還要仔細,這也是國防軍一貫的作風,有戰爭案例必須要細心揣摩,多麵分析,絕不會放過任何這種難得的機會,不過見慣了國防軍和皇家空軍甚至是海軍的聯合軍事演習,對於兵種配合如此幼稚的德軍和根本就不懂配合的波軍,朱雲階還是有些鄙夷的,真是爾乃蠻夷。


    此時按照《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內容,德國將擁有18萬8,000平方千米、2,020萬人的占領區。於是在波蘭戰役尚未結束時,德國就先於9月8日和13日設置了占領波蘭的軍區,分別阿爾弗雷德??馮??沃拉德-博克爾貝格指揮的“波森”軍區(posen,後來該區成為德國入侵紅俄的主力部隊—中央集團軍群的總司令部)和由瓦爾特??海茨指揮的“西普魯士”軍區(westpreu??en),分別占領了大波蘭和波美拉尼亞兩區,之後將兩者劃入本國領土,共麵積達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有1000萬,較1914年的德意誌帝國東部邊界長250千米。後來西塔拉將任命阿瑟??格雷澤和但澤的工人黨黨州領袖艾柏特??福斯特兩位工人黨黨行政人員管理波森與西普魯士軍區,而剩餘的波蘭領土則由新成立的波蘭總督府管轄,由漢斯??法蘭克負責。當年10月3日,西塔拉再設立了“羅茲”和“克拉考”軍區,並分別由倫德斯特和利斯特將軍指揮。


    占領期間,工人黨政府對並入德國領土的地區施以“德國化”政策,判斷居民是否具有德意誌血統,或無則依照種族而施加不同待遇,波蘭人不是遭到驅逐就是被派放至德裔人家庭作勞動力,並剝奪了他們接受教育的權利,使其成為單純的勞動群眾,而單純因為他們是波蘭人就被德軍殺害的事件時有所聞,德軍部份將領,如布拉斯科維茨曾向西塔拉抱怨黨衛隊的行徑,西塔拉後來因此對他產生了惡感。驅逐出德國境內的波蘭人和猶太人被送至波總督府中,爾後德國設立大量的集中營將他們有係統地屠殺。紅俄方麵,其吞並的波蘭領土被瓜分至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0年紅俄吞並波羅的海三國後)中,並施行“俄羅斯化”政策,將大量波蘭知識份子、軍官、地主等社會精英予以屠殺(最為著名者即是“卡廷森林屠殺案”),並把大量平民送至古拉格勞改營。根據波蘭民族紀念研究所的資料,在1939年至1941年紅俄占領期間共有150,000波蘭人死亡、320,000名波蘭公民遭到驅逐。戰爭全期,共有全國六分之一(600萬人)的波蘭人死於德國或紅俄的占領政策下,為二戰各國傷亡人數比例中最高者。


    波蘭官方在戰事結束後從未正式宣布投降,其殘存軍隊逃往西方盟國繼續對德作戰,也有大量的士兵脫下軍服躲到森林或是民眾之中,波蘭本土因而逐漸誕生一支地下反抗軍,並在二戰期間於波蘭本土上進行過多次的遊擊戰,波蘭境內的抵抗運動也是二次大戰各個被工人黨所占領的國家中最大規模者,也是僅次於紅俄(120萬)和南斯拉夫(80萬)境內遊擊隊人數的第三大地下抗德武裝部隊(51萬)。9月30日,波蘭推舉出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將軍作為流亡政府的領導人,並於各地戰場加入英法聯軍對軸心國作戰,西塔拉為報複後者的行動而下令德軍摧毀華沙,華沙因而被夷為平地,成為二次大戰受創最為嚴重的一個城市。除了提供可用兵力外,波蘭人也在情報領域方麵也對英法聯軍有相當的貢獻,其中以協助竊聽無線電和戰前破譯了恩尼格瑪密碼機最為出名,當然所有的這一係列密碼體係對於擁有超級計算機的中華民主帝國而言早就是單向透明的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和平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獵靈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獵靈者並收藏非和平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