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爾烈寫罷了《策論學而時習之》一文正待士子們驚訝不已時,王爾烈將筆還給書童,道:“策試者,必有詩也。本主考今有三詩,皆行以五言排律六韻,分別立之。其一曰《春色浮山外》、其二曰《無處不飛花》、其三曰《無天地不卑》。請諸位當場習作。”

    江南士子聽了,以為詩還很好,便動筆寫來。可是,待一著墨便叫苦不迭。其原因隻有一個:就是所限的時間太短了。

    王爾烈見了,並未催促,也不寬限,而是道:“看來,大家還是有些困難,對所給的題文沒有很深的理解,有的詩句並未對題,下麵我口吟三首,望大家以筆錄之。”遂吟三首:

    其一, 《春色浮山外》

    春色無高下,寧分澤與邱。

    世間依舊好,山外浮翠綢。

    桃李花爭豔,池塘草自抽。

    綠涵峰勢合,紅帶燒痕收。

    遲日千盅酒,東風百尺樓。

    夜來甘雨降,溪穀已成流。

    其二,《無處不飛花》

    花落花飛時,無處不飛花。

    春餘增燦爛,夏末足繁華。

    遠近逍遙館,縱橫錦繡崖。

    紅樓都奚甫,赤縣盡煙霞。

    鶯顛頻識院,蜂狂錯認衙。

    全將官道摧,不遣女牆斜。

    其三,《無天地不卑》

    日月雙飛翼,天地一遺卵。1

    無天地不卑,無日月不滿。

    時序相代謝,曾不偏寒暖。

    晝夜互乘除,曾不有長短。

    因究萬物情,凝神頓舒緩。

    斷知春自來,何須侯灰管。

    1西天諸國曆議亦雲天地之形如卵。

    大家聽了王爾烈的滔滔口述,所有記錄的人都跟不上了,大家頓駭。

    當天晚上,王爾烈不顧趙茹倩夫人的再三催促,在寓舍裏點上明燈,蠟燭,整整熬了一個通宵,連出了三個題簽,題目皆為《策論學而時習之》另有三首五言排律六韻詩:《春色浮山外》、《無處不飛花》、《無天地不卑》並為三篇《策論學而時習之》做出答卷,及三首詩以範文。

    翌日早晨,連發出四個題簽。第一題簽上寫明要求:一,第一題要用正字答卷;第二題要用草字答;第三題要用篆字答。二,不僅每篇用不同的書法,還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寫出意境深遠,而不落俗套的不同的文章。至於三首詩按要求一律用隸書體書寫。要求下麵即文題:《策論學而時習之》。

    江南諸士子一翻開試題,見文題倒也司空見慣,但仔細一讀所提出的要求,可是聞所未聞的。考生們一個個直眉瞪眼,你瞅瞅我,我瞧瞧你,誰也未肯早動筆,他們不知先答那一題為好了,有的還不會寫篆書,有的還可以勉強湊合一篇,其餘幾束手無策了,就連那些說過疙瘩話的,也張口結舌,無話可言了。也有膽子大的,就說了,王爾烈既然能出這樣文題就應該能破解,待考完了,讓他給做做看!

    考試快要結束時,王爾烈命書書童蘇義將其寫好的三篇文章《策論學而時習之》張貼在考棚外牆上。

    考試結束了,三江舉子忽拉拉立即圍將過來,隻見,王爾烈這三篇文章有如三幅字畫一般,有正,有草,有篆。再看文章內容,一題比一題新穎,一題比一題立論獨到。真是滿篇錦繡,字字珠璣。這一下,可把三江才子看傻了,他們從心裏往外服氣了。偏偏還有不太服氣的士子,就在王爾烈三篇範文後寫道:“千山千水千才子。”其意是說,王爾烈,你也別逞能,我們江南,不但有千山千水爭秀,也是個廣出才子的地方!

    王爾烈聞聽後,即刻來到貼文章處,一看,果有其事,還有落款,平陽一士子。王爾烈不聲不響地在其後寫道:“一天一地一聖人。”其意是說,你們太不知量才,那高傲的氣焰還是收一收吧。要講真才,也不該用千才子來誇耀呀!落款:遼陽千山王爾烈。

    這時,一士子問王爾烈道:“王大人,天下文章數何地為高?”江南人皆道:“天下文章數平陽。大人,以為如何?”王爾烈道:“天下文章數平陽,吾鄉文章壓平陽。鄉裏文章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

    這些舉子一看,王爾烈不但文才壓眾,口才也超群。從此,三江才子心服口服,敬之若天官,稱之為一代文宗。於是王爾烈壓倒三江的故事從此流傳開來。

    王爾烈從江南迴到京師,便向乾隆詳細奏明此科江南鄉試的情況,乾隆聽了,心裏很受感動,乾隆讚道:“王愛卿此次江南主考,既為朝廷選拔了雋才,又安頓了江南才子之心,建大勳矣。”同時,他心中暗想,本朝文臣若個個都能如王爾烈就好了。

    一日,乾隆在紫光閣觀賞所藏的珍書名畫,他想,這些書畫都是曆朝曆代的書畫名家的珍品,卻沒有一件是本朝的作品,難道說本朝就沒有好的書畫作品嗎?他想,當今翰林院裏三通館處,到處都是人才濟濟,星光燦爛。甚中,編修,庶吉士,侍講,侍讀及編篡《四庫全書》後所遺留下來的文人才子,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詩詞名流、處處都有,為什麽不辦一個這些人的書畫作品展覽呢?通過展覽,讓他們展示並比較與提高自己的才幹。他想,若我朝文臣都像王爾烈這樣就足已了。要寫能寫,要畫能畫,那樣將更會為朕憂慮了。他想到這裏,遂將東閣大學士王傑召來,說明意圖。

    王傑是陝西韓城人,字偉人,號惺園,一號畏堂。乾隆26年辛已恩科殿試,主司劉統勳,於敏中,觀保,中試者217人,王傑乃獲鼎甲一名,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為人耿直清廉,平生執文柄12次,從無幹私。卒諡文端。有《葆醇閱集》《惺園易說》著書傳世。此刻王傑來到了紫光閣,見了乾隆即刻跪拜道:“微臣王傑叩見聖上。”乾隆見王傑來了,心中大喜,忙道:“愛卿平身。”乾隆把他的想法授意給他後,王傑道:“聖上的想法,實為必要,本次書畫展,幹脆就稱為欽批禦展,以示莊重。”

    乾隆聽了,大悅,說道:“就以卿所奏,開辦欽批禦展,具體事由就由卿去辦理吧。”

    王傑領旨,開始承辦。

    不數日,就征集書畫作品數百件。其中確有些珍作名品。僅就書法作品來說,就有顏、柳、歐、趙名體,真是篇篇精湛,件件絕技,令人見了,讚不絕口。

    離開展的日子已經很近了。王傑為了不出差錯,將所征集到的作品又逐一核對,瀏覽一遍,他反複看了幾遍,總覺得,象是缺少點什麽。忽地想起王羲之,王獻之二王筆下的字體書畫尚缺。

    乾隆最喜歡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稱其為鐵鉤銀劃。當年,他冒充王爾烈下科場時,即用二王小楷答之,王爾烈書宗二王。當年,他參加殿試時,即用二王小楷書卷。還有草隸也是乾隆和王爾烈君臣二人所喜愛的書體。據說,會試時,乾隆閱卷時,一眼就看中了王爾烈的書工。以後,乾隆很器重他,也與這第一印象有關。

    這會兒,王傑清點了一下所收到的書畫作品,發現就少王羲之,王獻之的書體,頓時,著急起來。於是,他向下屬問道:“還有誰沒有交來書畫?”“王爾烈,王翰林的書畫還沒有交來書畫。”有人答道。王傑聽了,一拍大腿,說道:“真是人忙無智,怎麽將這位大書家忘掉了呢!昔有二王,今有一王,皆書聖也。快快將王翰林找來。”

    那麽,王爾烈到哪裏去了呢?原來,他平生有一個嗜好,閑來無事,好去茶樓,酒肆,遊逛逍遙。這幾日,他由江南主試歸來,乾隆念他主司有功,特賞賜他一件大紅鬥篷,並準假一個月,讓其休息。因此,對於王傑所辦欽批禦展一事,幹脆不知道。

    王傑撒下人馬,到處去尋,好不容易才在琉璃廠將王爾烈找了迴來,然而,正在這時,屬下來報:聖駕已到紫光閣門前。王傑聽了,可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王爾烈見了,說道:“王大人,且莫著忙。你暫去迎駕,讓他人速取筆墨紙張硯來。”王傑見狀,隻好這麽辦了。

    待文房四寶端上來時,一陣過堂風把拿來的紙張吹往空中,飄飄揚揚,不肯落地,說來也巧,這風把王爾烈的紅鬥蓬一下子吹刮到迎門的屏風上,貼得牢牢,掛得緊緊,掉不下來。王爾烈見了,就勢抓起大筆,飽蘸墨水,迴轉身來,以鬥篷當紙,對準那屏風上的火紅鬥篷,刷刷點點地書上四個大字:《禦覽鵬飛》。

    望去,隻見那字,墨裏襯紅,紅中映黑,竟生出一種特殊效果,字跡益加鮮豔,二王體益發生輝。

    這時,外麵有人喊道:“聖駕到。”聞聲,大家都擁出跪迎聖上,此時王爾烈所寫的《禦覽鵬飛》的那個鵬字的鳥字旁邊,竟然有一點沒能點上。王爾烈又忙迎駕,又忙寫字,一時忙不過來了,他靈機一動,不如來個“作揖撓腳麵:一躬(功)兩德。待他轉身跪迎乾隆時,隻將手中握著的筆,就勢向身後的大紅鬥篷上一拋,喝!可真奇了,那筆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歪,規規正正,將那所缺的一點點上。那點形若瓜籽仁,猶同刀刻一般,實在美麗,動人。

    王爾烈這一舉動,全被乾隆看見了,乾隆心裏生奇,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奇事。楔子,有懸腕、伏案、站立的姿勢,還沒見過這種飛筆繡字!

    乾隆再一細看,見《禦覽鵬飛》四個大字,正是書聖二王的筆法。心想,對於二王的字體,喜歡一輩子了,也下了許多功夫,但還是不如王爾烈寫得好,看來,屏風上懸寫此字,是作為書展的題頭安排的,也實在恰到好處。不過,他為什麽把字寫在鬥篷上呢?於是他向慌忙跪倒在前麵的王爾烈道:“王爾烈,王愛卿,你可知道這鬥篷的來曆嗎?”

    “啟稟聖上:這鬥篷為聖上所賜。”

    “那麽,將此物做這等用場,可為適合否?”

    “再無有比它更適合的了。”

    “何言?”

    “聖上所賜物,即聖賜:再以此題字,可謂禦覽鵬飛也。”

    “就算你說得對,這四個大字又是何意?”

    “啟稟聖上:正當聖上駕臨之際,忽然一陣仙風刮來,隻將禦賜鬥篷刮得附於屏風之上,臣認為,此乃神風拂衣,禦蓬展襟,乃吉祥之兆。又因這次展覽,為欽批禦展,故將二者結合起來,堪稱《禦覽鵬飛》”。王爾烈補充上一句道:“正因聖上光臨此門,故此門當成為龍門了。”乾隆更是聰穎敏捷,當即道:“如此說來,王愛卿的飛筆,可謂是點睛了。”聖上身邊的和珅聽了,也急忙捧道:“這叫龍門點睛。”

    乾隆道:“好個龍門點睛。王愛卿,真乃神筆書士也。”

    “謝主隆恩。”王爾烈叩拜道。就這樣,王爾烈又添了個“神筆書士”之稱。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六日,乾隆第三次東巡。這次東巡是在孝莊聖太後去世的第二年。他讓王爾烈扈駕,無疑是太後生前愛惜王爾烈所致。

    自滿清入關後,先後有四個皇帝計十次赴關東謁陵和望祭長白山。其中,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慶帝二次;道光帝一次。在關外關東地界,乃是清皇室的發祥地。在興京(新賓)有安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孟特穆、增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伯父禮毅、叔父塔察簡古等;盛京(沈陽)有安葬這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後葉赫那拉氏的福陵;還有安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昭陵。此為關外三陵,也叫清處三陵。清帝承繼其先祖基業,追本尋根,十分重視祖宗陵墓與發祥地,他們來東巡,除了謁陵祭山之外,還要行圍習武,考察官員,聯絡蒙古,修幕城垣等。

    乾隆帝出巡,很講究聲勢和排場,喜歡車水馬龍,前簇後擁,絡繹不絕的大隊伍,而且要帶上他的心腹臣子和珅,這次東巡即有和珅和王爾烈。

    當他們走到榆關地界時,正準備駐蹕小憩,忽有一騎從十裏遠的山海關處馳來,奏稟專請扈駕大臣王爾烈前往。言明,乃山海關總鎮大人所遣來專程來請。

    原來,山海關總鎮大人得知乾隆帝東巡祭祖,路經山海關的消息後,心裏十分著急。他知道乾隆帝每次路經山海關都要攀關覽勝,這已成為他的習慣了。乾隆平日裏子命為“十全老人”,凡做事皆求“十全十美”以圖個吉利。然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山海關東城樓上的那塊門匾上的五個大字“天下第一關”的下字那個點兒卻墨跡脫落了,念不成字。事先又無準備。這可把總鎮大人急壞了。正這時,有人說,王爾烈也扈駕前來,何不將他接到這裏將此殘字補全!

    王爾烈得知這個情況後,腦海裏即刻閃出一個故事來,是關於《天下第一關》這個關匾題字的故事。

    鎮守山海關的兵部主事奉皇帝命,請名書法家山海關東城樓寫匾。兵部主事一下子就選中了永平府山海衛人肖顯。肖顯自小讀書刻苦,酷愛書法。明成化八年進士,累官福建按察僉事等,後來辭官在家閑賦。肖顯書宗二王。但他為人脾氣古怪,不輕易給人家寫字。

    兵部主事生怕肖顯不理此請,便準備上一份厚禮,親自到肖顯家裏,說明來意。最後又誠懇地說:“肖大人要不應此求,再也無有其它人選了,請千萬成全此事。”

    肖顯無奈,隻好答應,並說道:“但我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不許摧我,什麽時候寫完,什麽時候算。否則,我不接受此請,因為勉強去寫,是寫不好的。”兵部主事心想,反正隻有五個字,量你寫得再慢,有五天時間也足夠了,便也就答應了肖顯提出的條件。

    十天過去了,肖顯仍沒有來寫匾額。兵部主事差人前去看望,隻見他肖顯並未動筆,而且整天坐在書房裏欣賞曆代書家墨跡,根本沒有寫匾的意思。但考慮有言在先,也不好催促。

    又過了十天,兵部主事再次備上禮品前去看望,隻見肖顯仍未動筆,而是整天背誦詩句,什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是什麽“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還是沒有寫匾的意思,但有言在先,也隻好等待。

    又過了十天。待兵部主事再次前去看望時,隻見肖顯在後院,雙臂倒背著一條扁擔,側著身子,用扁擔右麵這頭在比劃什麽。兵部主事沒有辦法,這才將他著急的心情說明,即說,限定的時間已經就在眼前了。肖顯聽了,這才長歎一口氣,說道:“瓜不熟,蒂不落啊!”於是,肖顯讓人在城樓前築起一個高台,將那塊製成的匾額靠在台前,做好寫字的準備。

    他又要全部人為他磨墨,他用的是一支特製的加上長杆的巨筆。寫前,他在匾額前度來度去,反複打量。驀地,他將大筆蘸飽了墨,疾步到匾額前,岔開雙腳,一側身,把胳膊伸了出去。看那樣子,就象前些日子在家裏背扁擔練功夫那樣。再一看,又像一員年青虎將使棍操刀,將全身氣力一下子都貫注到胳膊上,再把氣力通過胳膊運至手腕上,直至筆尖。這會兒,肖顯這個瘦老頭子簡直年青了幾十歲。見他落筆、運筆、提筆、按筆諸姿勢,使人即刻想到他往日所吟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以及“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等,現在,人們方知道,那些天他是在為寫字做準備。

    兵部主事看得出神,隻見肖顯動作越來越快,竟像一員武將,一員身劍合一的武將一樣,變得身筆合一,運用自如,隨心所欲。正待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時,忽聽他一聲喊道:“獻醜了。”

    這時,大家若夢初醒,隻見肖顯已是大汗淋漓立在匾額前。而“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已經端端正正,筆力雄渾,鋒勢峻拔,布局適宜,疏密有致地呈現在匾額之上。這匾額懸在城樓上時,看上去,與這座城樓雄偉氣勢融為一體,使在場的人無不拍手叫絕。這便是《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的由來。

    王爾烈想到這裏,覺得這任務落在他的肩上,有些沉重。但事不宜遲,因為乾隆很快就要到來了,需要馬上寫就才是。

    王爾烈來到城樓下,仰麵看了看那塊高懸半空的匾額,又看了看那個缺少一點的“下”字。然後,急命人們備上一管好大筆。那是一管抓手大筆。身邊便是一個研好墨的墨缸。他見人們將這些都已準備妥當,便又吩咐總鎮備上一匹好快馬。總鎮大人不知他搞的是什麽名堂,也不便細問,隻好照辦了。

    這時,隻見王爾烈飛身上馬,雙腳一踏蹬,那馬四蹄蹬開,跑了起來。當那馬跑到《天下第一關》匾額下時,王爾烈借慣力將那蘸好墨的抓手大筆一下拋出,那筆像箭頭一樣射到那個“下”字上,正好將那下字缺少的一點,不偏不歪,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地補上了。

    不巧不成書,正當他飛筆點關時,乾隆在群臣的扈從下也來到了山海關城樓前了。他看到眼前的情形,哈哈大笑,連聲喝好,說道:“王愛卿,上些日子,朕封你個‘神筆書士’,今天朕再封你個‘神筆禦使’。”

    王爾烈明知此為賀號,也隻好跪地謝恩。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翰林王爾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曰@並收藏翰林王爾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