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他起得很早,天還沒大亮,與護從一塊兒用過早膳後,便開始向千山進發,準備尋求木魚石。
原來,永琰在離宮前,劉墉已經向他講過了。告訴他道:“關東遼陽,古稱襄平。襄平城南,有座千朵蓮花山,簡稱千山。王爾烈早年曾在千山龍泉寺西閣讀書,他對那裏的情況熟悉。他既然能出此題,想必是與此有關,你可去千山訪尋一下。那裏還有他的學友普丘和尚,可以問問他。”
永琰聽了劉墉之言,心想,劉墉乃劉統勳之子,劉統勳乃王爾烈之座師,劉墉乃是王爾烈之師兄弟,王爾烈又是我老師,這話是不會有錯的。想到劉墉說的話,永琰堅定了信心出了遼陽城,徑直向千山走來。
永琰在千山曆盡了千辛萬苦,幾乎是訪過了所有的寺、庵、宮、觀等釋道兩家寺院,仍然沒有找到木魚石,不由得有些著急。
這會兒,明月當空,鬆濤滾滾,萬簌俱靜。他來到了木魚庵上頭的萬鬆嶺,萬鬆嶺下麵便是羅漢洞,羅漢洞下,便是梆子溝。永琰走得氣喘虛虛,實在太累了,一屁股坐下來,卻不料刮到一塊碎石上,那石頭順著山勢,嘰哩軲轆地滾了下去。待過了好一陣子,隻聽山下傳來空聲空氣的聲音。那聲音既像石聲,又像木魚聲。他身邊護從聽了,驚喜地說道:“聽聲音有點像木魚聲,莫非找到了,真乃天助我也。”
永琰也猛地醒悟過來,說道:“木魚石,木魚石,即木魚與石也,其聲特似也。”
說來也巧,正這時,一陣“梆、梆、梆的響聲,由遠及近傳來,不多時竟到了跟前。
永琰益加驚奇,他抬頭望時,更是驚奇不已,隻見一人身著灰色道袍,頭戴灰色道帽,腳登灰色道靴,年紀在50以外,胸前一縷長須,眼光炯炯有神,宛若一家神仙。
永琰問道:“不知哪路神仙到此。”那和尚道:“吾非神仙,乃龍泉寺僧人普丘是也。”永琰一聽,想起劉墉的話,問道:“你可認識王爾烈否?”“怎能不認識,他是我的學弟,我倆曾在龍泉寺從元空師傅學習詩文。”“既然如此,有一事討教,請師傅告訴我吧。”“請問公是何人?”“我乃王爾烈之弟子也。”普丘一聽,這是永琰皇子來到這裏了。他也不便深問,又接問:“施主,你到此作甚?”永琰聽了,這才將尋求木魚石之事說了一遍。普丘聽了,心中大喜,說道:“方才,施主投石所傳迴的聲音即是木魚石聲也。施主,請隨我來。”說著,他們來到了萬鬆嶺下,木魚庵前,梆子溝底,羅漢洞上,再揀石一敲,果然梆梆有聲,真乃木魚石也。
永琰激動萬分,淚花含在眼眶裏,幾乎落了下來。心想,,王爾烈真是奇才,我算服了。山間頑石竟能敲出木魚之聲響,此可謂是奇山也。他又想到幾日前在遼陽聽說,遼陽城有“三山不顯,四水不流”之說,亦可稱是奇地也。正是這奇山奇地方生出奇君奇臣也,想到他的皇祖努爾哈赤建都遼陽,以及在遼陽遇大難而不死,總有救駕之造化,又有他的老師故鄉之傳說,王爾烈乃遼陽之奇才,雲雲。永琰真的覺得他獲益非淺,未有虛此一行。當夜永琰一行人等隨普丘宿於龍泉寺西閣。翌日,他們來到遼陽州衙,稟明身世,要求迴京。遼陽州官大人以大禮相待,並備下車轎,送皇子永琰迴京。
這次迴京師,永琰見過王爾烈,納頭便拜,說道:“您真乃誨人有方之良師益友,此行,收益匪淺。”王爾烈道:“這次你都見到什麽了?”“永琰吸取了上次教訓,這次是敘述了沿途所見諸事,體察了民情,了解了世故,然後,講述了見到木魚石事。”
王爾烈聽了,頻頻點頭,心中大喜,說道:“你果然有所進步,此次讓你出訪,仍是以通曉民間疾苦為重,作為一個皇子,此事不能不知。再者,讓你去尋木魚石,讓你學習木魚石之風格:中虛若穀,外實如金,體潔似玉,盤聲猶鍾。此乃君子之氣度也。皇子公,今後考慮事宜,當先從民心想起,再引木魚石之聲色。隻有這樣,國家方有瑞兆也。”
永琰聽了,深受感動,說道:“在我所體察到的諸民情中,百姓尤恨贓官汙吏。”
王爾烈聽了,點頭示意。永琰見勢,便扒到王爾烈耳朵上,悄聲說道:“老師,當今朝中和珅老兒,仗勢欺人,賣官鬻爵,行賄受賄貪贓枉法,欺壓百官,禍害百姓,罪在不赦。他年,我要為君主,定要拿他開刀問罪。”
王爾烈聽了,覺得皇子永琰說到了點子上。但是,他急忙止住永琰,道:“和相乃聖上愛卿,一日無他,膳食不飽,覺睡不安,暫且容忍一時,切不可表露出來。”永琰也覺得老師的話有道理,便連連稱是。
乾隆四十三年春,江南春闈,朝廷派幾名鄉試主考官,均被罷了迴來,乾隆聞之,又氣又惱。一日,乾隆將王爾烈、劉墉、翁方綱、尹壯圖、秦宗、秦湖幾位近臣召到禦書房議事。乾隆道:“江南之地,素來難治。僅科甲一事,每每出現逆障。順治十八年,辛醜鄉試,曾發生過哭廟案;康熙五十年,辛卯鄉試,曾發生過私通賄賂案。而今又出現此等情形,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
哭廟案,案發在順治十八年,春闈時。江南巡撫朱國治,為多征賦稅,塞飽私求,夥同吳知縣任維初,對貧困交不起賦稅的百姓施暴刑。其中有動用尿水泡浸的茅竹痛笞。每日,縣衙堂裏,嚎哭驚天,致死者無數,慘不忍睹。當時,江南有百餘名參考的生員,奔赴孔廟,將其冤屈事寫成狀文,哭訴於孔子神像前,以泄內心不滿,然後,生員擁進府堂,控告任維初。經審,任維初已承認盜賣庫銀,貪汙賦稅。勒索民眾,並供出朱國治的同謀。此事傳到朱國治耳中,連夜調卷,修改了任維初的供詞。同時,朱國治又上疏朝廷,說:“兵晌難征,都因其抗稅,而吳縣尤厲害。”當朱國治的奏疏送達北京時,正值有人告發鄭成功北伐時,江南有人私通。於是,此案又同鄭成功之事連係起來,以哭廟案與通海案二罪並罰。結果,抓獲與試生員一百餘人,並解往南京處決。在這次殺害的生員中,就有江南著名才子金聖歎。之後,朱國治又搞了一個“奏銷案”,所謂奏銷案,就是嚴厲摧征錢糧,懲辦拖欠者的案件。結果,使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四府和譚陽一縣,共2171名鄉紳,11346名生員均入革職之列。翰林院編修葉方藹,是順治十六年(1659年)已亥科探花,因僅欠銀一文亦遭降革。所以江南民間有“探花不值一文錢”之謠。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江南鄉試,正主考官為左必蕃、副主考官為趙晉。同年秋闈結束,九月九日發榜,解元劉捷、蘇州一郡得中者就有十三人之多,取中的多是鹽商子弟,輿論大嘩。都認為副主考官趙晉與總督葛禮同通作弊,賄賣關節。九月二十四日,一千多名考生集合在玄妙觀,推舉廩生丁爾戩為首,抬著財神像,分五路進入府學,將“貢院”牌改成“賣院”,大家盡行作聯嘲諷。其中有一聯:“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流傳最為廣泛、播及群下。
康熙聞之,命閣臣張文瑞為欽差同巡督張清恪嚴加審理。此時,張文瑞的兒子正置身在葛禮手下,任安慶知府。張文瑞詢私情,在審問趙晉家人軒三時,軒三一口供出趙、葛關係,據實以奏。張文瑞、葛禮見勢,聯手彈劾張清仡恪。不久 ,聖旨到,張清恪、葛禮一並革職,仍用張文瑞考察虛實。這樣一來,張清恪與葛禮都變成了階下囚,大堂之上,大打出手。葛禮竟被張清恪踢得滿地打滾,醜態百出。康熙先想從重治罪,後念張清恪為官一向清正,故仍作江蘇巡撫;而葛禮一黨盡被剪除正主考官,左必蕃被處流放,副主考官趙晉被定斬首,獄中畏罪縊死。各房考官,王白俞、方名蘇、勳答問同時被殺。新科舉人程光圭、吳泌、徐餘軾等黜革功名,處以流放,流放前被枷在蘇州府衙示眾。同時,又有謠言四起。說趙晉並沒有死在獄中,而被他的及年王式丹借探監為名,將一死乞丐屍體裝飾成趙晉,真正的趙晉卻牽繩上房越獄而逃。康熙得知,又令吳縣知縣追究此事,隻沸沸揚揚鬧了一年才結案,結果又株連了一大批人。
左必蓄,康熙二十年,辛酉科鄉試舉人,廣東順德人,官至副都禦史,趙晉,康熙年翰林院編修,福建閔縣人。康熙辛卯科進士。江南落弟士子所製民謠“左邱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即指左必蕃、趙晉二人利用科場進行貪贓枉法之事。
眾臣聽了乾隆談話提到上述這兩個科場舞弊案子時,皆感到這事情嚴重了。這時,劉墉向王爾烈呶呶嘴,意思是讓他先講講看法,以便進行勸阻,免得把事情鬧大。王爾烈急忙站起,跪拜在乾隆麵前,說道:“啟奏聖上:臣自得寵皇恩,師奉皇子以來,深知朝政清明,天下太平,又逢科甲啟始,士子歸心,人才倍出,實乃國家興兆,世事呈瑞也。其間偶爾出現一二起弊端,實不足道。況先皇與聖上慧眼識才,明示天下,已得及時處理,無關大局矣。至於今江南又發生驅趕欽命考官一事,則事出有因也。常言道,有其明主,即有傑才。江南之地,曆來人才薈萃,此乃我朝幸事。如此,若再能有高明考官,稟承聖諭,隆降甘露,豈不令士子折服!前時事態釀成,皆固缺少能承大任的考官,故士子不順。而今,若能有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考官前往赴任,不會不使其歸心。據此看來,此非壞事,而是祥兆,隻有一點,要派遣能勝任的考官即是。”王爾烈的一席話深受乾隆之賞識。於是他問道:“王愛卿,據你看,派何人去江南任考官為合適呢?”王爾烈聽聖上問話,無疑是要他推薦人選。他四下望一望,一下子把目光停在劉墉身上了,說道:“迴稟聖上,此任非劉墉尚書莫屬。”
劉墉見王爾烈將自己推到箭垛上,便慌忙跪倒在乾隆麵前,道:“啟奏聖上:王翰林所薦,實是對我的器重,自當感激不盡。但有一點,吏部之事甚多,很難離得京城,還請聖上另慮。”“那麽,依你之見?”乾隆問。劉墉答道:“禦師王翰林公,雖身擔教諭皇子之責,事關重大。但是,皇子年已二十有四,完全可以自學,所學過的課業。也會有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依微臣之見,莫不如讓王翰林公江南一行,王翰林公乃當今曠世奇才,去江南後,必能壓住江南才子,讓其心服口服。這樣做,也使王翰林有個外任的機會,又正了朝綱。上述當否,還清聖上自酌。”
乾隆聽了,心想:劉墉慮事果然周詳。王爾烈自從取中進士以來,隻呆在翰林院裏,四庫全書,三通館處,皇子禦師幾個職務上,尚未外放過。如今他年齡已五十有六,此事亦當考慮。此行江南對於他來說是個進取的開端也為皇家分擔了憂愁。此任由他承擔,是再好不過的了。他想到這裏,說道:“事情就這樣定了。聽旨:命王爾烈為江南三省提督學政,戊戌科江南鄉試正主考官,賜象牙玉絹扇一把,即赴任。同時,命吏部尚書劉墉,閣學尹壯圖,冼馬翁,方綱為順天鄉試主司。命秦泉為河南主考,秦湖為陝西主考。上述考官,皆由即日啟程。切記,隻須辦好,不可辦壞。”
王爾烈同諸名一齊跪倒在地,叩頭謝恩。不數日,王爾烈收拾停當,帶上乾隆聖諭,攜書童蘇義,親兵衛隊,三班衙役等二十人,離別京城向江寧進發。此刻王爾烈坐在官轎裏,打開聖上賜予他的骨扇,感到沉甸甸的。但“扇重畢竟手中搖”,雖然這次江南主考責任重大,他也成竹在胸。
一路上,他風餐露宿,奔波勞頓在鞍馬古道之上,跋涉於森林草莽之中,停留在山環水繞之間。
一日,王爾烈人等,來到了揚州地界的風光綺麗的揚子江邊。一座峭壁巉岩的山峰,臨江拔地而起,蔚為壯觀。半山腰間,露出一幢紅磚綠瓦的小樓,似古刹又似古殿,古色古香,坐北朝南,隨山就勢,與其說是山上之亭閣,不如說是水上之樓台。小樓下麵,就有嘩嘩的水聲和魚跳擊之聲。
白雲不時地飄進小樓,煙雲繚繞,紫氣升騰,這小樓宛若海市蜃樓一般地奧妙而誘人。
王爾烈平生最重山水,今逢此佳景,怎能不動心,他暗想,這兒離江寧不太遠了,時間又來得及,何不於此處登山觀光遊覽一番,亦不虛此行啊!
此刻他見景生情,想起了家鄉的千山,思緒翩翩,不禁低聲吟出:
“峰奇乍若逢高士,境別渾如讀異書。”王爾烈感慨萬千,心血來潮,望著轎旁的書童,喊道:“蘇義!”書童提馬上前,答道:“嗻!書童侍侯大人!”王爾烈掀開轎簾:“傳我的話,人馬原地休息。”書童一抖韁繩,跑到前麵執事人等的馬隊裏,宣布道:“列位聽著,大人有令,人馬原地駐紮休息。”
人馬一陣騷動,很快就安靜下來,稍停片刻,王爾烈從容地從轎裏走出,人們見了,不由得大吃一驚。王大人如何變成這副模樣:脫下了錦雞朝服,頂戴花翎,換上青衣小帽,一身書生打扮。
王爾烈說:“蘇義,從現在起,你要管我叫相公,懂嗎?”“是,大人!”“嗯?”“不,不是大人,相公。”二人同聲笑了起來。
主仆二人,一前一後,談笑風生地往山上攀登。徐徐春風,送來一陣陣淡淡花香。隱隱約約,從半山腰間,傳來一陣甜潤悅耳女聲。
歌中唱道:
伯牙失子期,
高山水斷流。
知音何難遇,
淑女心憂憂。
好花獻明月,
美酒敬星鬥。
詩謎誰來猜喲,
文君待相如。
這華麗的歌詞,優美的曲調,婉轉的聲音在這青山、碧水、紅樓的景象中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王爾烈聽得心弛神往。收住了腳步,不忍往前邁進一步,生怕驚動歌女。心想,高山出俊鳥,麗水育佳人,真是不假。這不像是凡夫俗子居住的地方,也許是個別墅,不然如何會有這樣美妙的音樂,這樣迷人的歌聲?王爾烈索性上山。“書童,隨我來!”“來了。”美好的歌聲又起。王爾烈循著歌聲,穿過一片叢林,又走過一段山花野草的山路,曲徊旋繞地走過去,來到一個臨江的陡崖下,岸上一塊平坦之處隨崖邊,築起一座精巧玲瓏的小樓。
原來,那歌聲,就是從那一扇洞開著的小窗裏飄出來的。王爾烈抬頭望去,隻見那微風一吹,淡綠色的窗簾飄然啟開處,露出一個姿容娟秀,異常豔麗的女子。她側身懷抱琵琶,歌罷意未罷地凝望著窗外的遠天。那麵似桃花的臉蛋,在綠色的窗簾的掩映下,顯得十分秀氣,似如天仙。
王爾烈出神地端詳著這妙齡女子,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那姑娘唱過的歌。
……
知音何難遇,淑女心憂憂。……
樓上的姑娘聽到歌聲一驚,她柳眉一挑,杏眼一睜,望見樓下身穿常服便裝的王爾烈,氣勢逼人地嗬斥道:“誰?你是什麽人?”“江南一遊客。”“為何偷看女子繡樓?”
王爾烈想,我是信步而來,由於好奇看上一眼,誰知道,此是女子繡樓。可是這“偷看”二字,恐怕用此過激,又不好直接迴答,隻好含糊其詞說上一句:“小登空山,不覺驚醒萬裏春夢。”
樓上女子一聽,心想,哪來這麽個半打老頭兒,聖人麵前賣詩文,跟我咬文嚼字。因而毫不客氣地說道:“大膽魚夫,枉費一片癡心!”
王爾烈一聽,這女子想到哪兒去?什麽一片癡心,兩片癡心的,於是他好心解釋道:“竹本無心,望君莫要節外生枝。”
姑娘心想,越描越黑,好個臭老頭,誰跟你節外生枝來著?真是自作多情。順口答對:“藕雖有孔,憑爾豈能心中染塵!”
王爾烈想,我身著便服,其貌不揚,你看不起我,這可以理解,但你不該因你長得漂亮,象朵鮮花,就可以看不起他人,以為自己天下獨秀呀!故而,他又好言相勸道:“桃花,李花梅花,都是花卉,盛開南北。”
姑娘心想,少跟他羅嗦,一句話送他迴老家得了。於是,姑娘開始巧罵人了:“綠豆蠶豆豌豆,皆屬雜種什麽東西!哼,當今除了遼陽大才子王爾烈令人敬佩外,你們這些人令人討厭死了。”樓上小姐說罷,朝她身邊的丫鬟一指,“阿蘭,關窗下樓!”窗子,“砰”地關上了。
王爾烈搶前兩步,連唿:“小姐,小姐!”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人去樓空。
王爾烈凝望著關閉著的窗口,悵惘地自語道:“好一個才思敏捷的女子。嗯,她說當今除了遼陽王爾烈令人敬佩之外……她為什麽對王爾烈如此傾慕呢?莫非……莫非有誰跟她提到過我……莫非她是關東……”
“蘇義,隨我來。”“相公?”“隨我來吧!”“嗻!”書童前麵帶路,王爾烈來到小樓前麵。隻見兩扇油漆大門,緊緊關閉著。書童叩打獅子門環:“裏邊有人嗎?”室內傳出一個蒼老的聲音:“家院,看是何人來叩門?”一個穿著整潔,白發老頭來開門,望見書生道:“何事前來叩門?”書童上前身施一禮道:“老人家,我家相公遊山到此,口渴難忍,特求白水一杯。”白發老頭點了點頭,返身向室內稟報道:“員外,是一位相公前來找杯水喝。”被稱作是員外的老人,應允道:“請進。”
原來,永琰在離宮前,劉墉已經向他講過了。告訴他道:“關東遼陽,古稱襄平。襄平城南,有座千朵蓮花山,簡稱千山。王爾烈早年曾在千山龍泉寺西閣讀書,他對那裏的情況熟悉。他既然能出此題,想必是與此有關,你可去千山訪尋一下。那裏還有他的學友普丘和尚,可以問問他。”
永琰聽了劉墉之言,心想,劉墉乃劉統勳之子,劉統勳乃王爾烈之座師,劉墉乃是王爾烈之師兄弟,王爾烈又是我老師,這話是不會有錯的。想到劉墉說的話,永琰堅定了信心出了遼陽城,徑直向千山走來。
永琰在千山曆盡了千辛萬苦,幾乎是訪過了所有的寺、庵、宮、觀等釋道兩家寺院,仍然沒有找到木魚石,不由得有些著急。
這會兒,明月當空,鬆濤滾滾,萬簌俱靜。他來到了木魚庵上頭的萬鬆嶺,萬鬆嶺下麵便是羅漢洞,羅漢洞下,便是梆子溝。永琰走得氣喘虛虛,實在太累了,一屁股坐下來,卻不料刮到一塊碎石上,那石頭順著山勢,嘰哩軲轆地滾了下去。待過了好一陣子,隻聽山下傳來空聲空氣的聲音。那聲音既像石聲,又像木魚聲。他身邊護從聽了,驚喜地說道:“聽聲音有點像木魚聲,莫非找到了,真乃天助我也。”
永琰也猛地醒悟過來,說道:“木魚石,木魚石,即木魚與石也,其聲特似也。”
說來也巧,正這時,一陣“梆、梆、梆的響聲,由遠及近傳來,不多時竟到了跟前。
永琰益加驚奇,他抬頭望時,更是驚奇不已,隻見一人身著灰色道袍,頭戴灰色道帽,腳登灰色道靴,年紀在50以外,胸前一縷長須,眼光炯炯有神,宛若一家神仙。
永琰問道:“不知哪路神仙到此。”那和尚道:“吾非神仙,乃龍泉寺僧人普丘是也。”永琰一聽,想起劉墉的話,問道:“你可認識王爾烈否?”“怎能不認識,他是我的學弟,我倆曾在龍泉寺從元空師傅學習詩文。”“既然如此,有一事討教,請師傅告訴我吧。”“請問公是何人?”“我乃王爾烈之弟子也。”普丘一聽,這是永琰皇子來到這裏了。他也不便深問,又接問:“施主,你到此作甚?”永琰聽了,這才將尋求木魚石之事說了一遍。普丘聽了,心中大喜,說道:“方才,施主投石所傳迴的聲音即是木魚石聲也。施主,請隨我來。”說著,他們來到了萬鬆嶺下,木魚庵前,梆子溝底,羅漢洞上,再揀石一敲,果然梆梆有聲,真乃木魚石也。
永琰激動萬分,淚花含在眼眶裏,幾乎落了下來。心想,,王爾烈真是奇才,我算服了。山間頑石竟能敲出木魚之聲響,此可謂是奇山也。他又想到幾日前在遼陽聽說,遼陽城有“三山不顯,四水不流”之說,亦可稱是奇地也。正是這奇山奇地方生出奇君奇臣也,想到他的皇祖努爾哈赤建都遼陽,以及在遼陽遇大難而不死,總有救駕之造化,又有他的老師故鄉之傳說,王爾烈乃遼陽之奇才,雲雲。永琰真的覺得他獲益非淺,未有虛此一行。當夜永琰一行人等隨普丘宿於龍泉寺西閣。翌日,他們來到遼陽州衙,稟明身世,要求迴京。遼陽州官大人以大禮相待,並備下車轎,送皇子永琰迴京。
這次迴京師,永琰見過王爾烈,納頭便拜,說道:“您真乃誨人有方之良師益友,此行,收益匪淺。”王爾烈道:“這次你都見到什麽了?”“永琰吸取了上次教訓,這次是敘述了沿途所見諸事,體察了民情,了解了世故,然後,講述了見到木魚石事。”
王爾烈聽了,頻頻點頭,心中大喜,說道:“你果然有所進步,此次讓你出訪,仍是以通曉民間疾苦為重,作為一個皇子,此事不能不知。再者,讓你去尋木魚石,讓你學習木魚石之風格:中虛若穀,外實如金,體潔似玉,盤聲猶鍾。此乃君子之氣度也。皇子公,今後考慮事宜,當先從民心想起,再引木魚石之聲色。隻有這樣,國家方有瑞兆也。”
永琰聽了,深受感動,說道:“在我所體察到的諸民情中,百姓尤恨贓官汙吏。”
王爾烈聽了,點頭示意。永琰見勢,便扒到王爾烈耳朵上,悄聲說道:“老師,當今朝中和珅老兒,仗勢欺人,賣官鬻爵,行賄受賄貪贓枉法,欺壓百官,禍害百姓,罪在不赦。他年,我要為君主,定要拿他開刀問罪。”
王爾烈聽了,覺得皇子永琰說到了點子上。但是,他急忙止住永琰,道:“和相乃聖上愛卿,一日無他,膳食不飽,覺睡不安,暫且容忍一時,切不可表露出來。”永琰也覺得老師的話有道理,便連連稱是。
乾隆四十三年春,江南春闈,朝廷派幾名鄉試主考官,均被罷了迴來,乾隆聞之,又氣又惱。一日,乾隆將王爾烈、劉墉、翁方綱、尹壯圖、秦宗、秦湖幾位近臣召到禦書房議事。乾隆道:“江南之地,素來難治。僅科甲一事,每每出現逆障。順治十八年,辛醜鄉試,曾發生過哭廟案;康熙五十年,辛卯鄉試,曾發生過私通賄賂案。而今又出現此等情形,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
哭廟案,案發在順治十八年,春闈時。江南巡撫朱國治,為多征賦稅,塞飽私求,夥同吳知縣任維初,對貧困交不起賦稅的百姓施暴刑。其中有動用尿水泡浸的茅竹痛笞。每日,縣衙堂裏,嚎哭驚天,致死者無數,慘不忍睹。當時,江南有百餘名參考的生員,奔赴孔廟,將其冤屈事寫成狀文,哭訴於孔子神像前,以泄內心不滿,然後,生員擁進府堂,控告任維初。經審,任維初已承認盜賣庫銀,貪汙賦稅。勒索民眾,並供出朱國治的同謀。此事傳到朱國治耳中,連夜調卷,修改了任維初的供詞。同時,朱國治又上疏朝廷,說:“兵晌難征,都因其抗稅,而吳縣尤厲害。”當朱國治的奏疏送達北京時,正值有人告發鄭成功北伐時,江南有人私通。於是,此案又同鄭成功之事連係起來,以哭廟案與通海案二罪並罰。結果,抓獲與試生員一百餘人,並解往南京處決。在這次殺害的生員中,就有江南著名才子金聖歎。之後,朱國治又搞了一個“奏銷案”,所謂奏銷案,就是嚴厲摧征錢糧,懲辦拖欠者的案件。結果,使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四府和譚陽一縣,共2171名鄉紳,11346名生員均入革職之列。翰林院編修葉方藹,是順治十六年(1659年)已亥科探花,因僅欠銀一文亦遭降革。所以江南民間有“探花不值一文錢”之謠。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江南鄉試,正主考官為左必蕃、副主考官為趙晉。同年秋闈結束,九月九日發榜,解元劉捷、蘇州一郡得中者就有十三人之多,取中的多是鹽商子弟,輿論大嘩。都認為副主考官趙晉與總督葛禮同通作弊,賄賣關節。九月二十四日,一千多名考生集合在玄妙觀,推舉廩生丁爾戩為首,抬著財神像,分五路進入府學,將“貢院”牌改成“賣院”,大家盡行作聯嘲諷。其中有一聯:“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流傳最為廣泛、播及群下。
康熙聞之,命閣臣張文瑞為欽差同巡督張清恪嚴加審理。此時,張文瑞的兒子正置身在葛禮手下,任安慶知府。張文瑞詢私情,在審問趙晉家人軒三時,軒三一口供出趙、葛關係,據實以奏。張文瑞、葛禮見勢,聯手彈劾張清仡恪。不久 ,聖旨到,張清恪、葛禮一並革職,仍用張文瑞考察虛實。這樣一來,張清恪與葛禮都變成了階下囚,大堂之上,大打出手。葛禮竟被張清恪踢得滿地打滾,醜態百出。康熙先想從重治罪,後念張清恪為官一向清正,故仍作江蘇巡撫;而葛禮一黨盡被剪除正主考官,左必蕃被處流放,副主考官趙晉被定斬首,獄中畏罪縊死。各房考官,王白俞、方名蘇、勳答問同時被殺。新科舉人程光圭、吳泌、徐餘軾等黜革功名,處以流放,流放前被枷在蘇州府衙示眾。同時,又有謠言四起。說趙晉並沒有死在獄中,而被他的及年王式丹借探監為名,將一死乞丐屍體裝飾成趙晉,真正的趙晉卻牽繩上房越獄而逃。康熙得知,又令吳縣知縣追究此事,隻沸沸揚揚鬧了一年才結案,結果又株連了一大批人。
左必蓄,康熙二十年,辛酉科鄉試舉人,廣東順德人,官至副都禦史,趙晉,康熙年翰林院編修,福建閔縣人。康熙辛卯科進士。江南落弟士子所製民謠“左邱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即指左必蕃、趙晉二人利用科場進行貪贓枉法之事。
眾臣聽了乾隆談話提到上述這兩個科場舞弊案子時,皆感到這事情嚴重了。這時,劉墉向王爾烈呶呶嘴,意思是讓他先講講看法,以便進行勸阻,免得把事情鬧大。王爾烈急忙站起,跪拜在乾隆麵前,說道:“啟奏聖上:臣自得寵皇恩,師奉皇子以來,深知朝政清明,天下太平,又逢科甲啟始,士子歸心,人才倍出,實乃國家興兆,世事呈瑞也。其間偶爾出現一二起弊端,實不足道。況先皇與聖上慧眼識才,明示天下,已得及時處理,無關大局矣。至於今江南又發生驅趕欽命考官一事,則事出有因也。常言道,有其明主,即有傑才。江南之地,曆來人才薈萃,此乃我朝幸事。如此,若再能有高明考官,稟承聖諭,隆降甘露,豈不令士子折服!前時事態釀成,皆固缺少能承大任的考官,故士子不順。而今,若能有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考官前往赴任,不會不使其歸心。據此看來,此非壞事,而是祥兆,隻有一點,要派遣能勝任的考官即是。”王爾烈的一席話深受乾隆之賞識。於是他問道:“王愛卿,據你看,派何人去江南任考官為合適呢?”王爾烈聽聖上問話,無疑是要他推薦人選。他四下望一望,一下子把目光停在劉墉身上了,說道:“迴稟聖上,此任非劉墉尚書莫屬。”
劉墉見王爾烈將自己推到箭垛上,便慌忙跪倒在乾隆麵前,道:“啟奏聖上:王翰林所薦,實是對我的器重,自當感激不盡。但有一點,吏部之事甚多,很難離得京城,還請聖上另慮。”“那麽,依你之見?”乾隆問。劉墉答道:“禦師王翰林公,雖身擔教諭皇子之責,事關重大。但是,皇子年已二十有四,完全可以自學,所學過的課業。也會有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依微臣之見,莫不如讓王翰林公江南一行,王翰林公乃當今曠世奇才,去江南後,必能壓住江南才子,讓其心服口服。這樣做,也使王翰林有個外任的機會,又正了朝綱。上述當否,還清聖上自酌。”
乾隆聽了,心想:劉墉慮事果然周詳。王爾烈自從取中進士以來,隻呆在翰林院裏,四庫全書,三通館處,皇子禦師幾個職務上,尚未外放過。如今他年齡已五十有六,此事亦當考慮。此行江南對於他來說是個進取的開端也為皇家分擔了憂愁。此任由他承擔,是再好不過的了。他想到這裏,說道:“事情就這樣定了。聽旨:命王爾烈為江南三省提督學政,戊戌科江南鄉試正主考官,賜象牙玉絹扇一把,即赴任。同時,命吏部尚書劉墉,閣學尹壯圖,冼馬翁,方綱為順天鄉試主司。命秦泉為河南主考,秦湖為陝西主考。上述考官,皆由即日啟程。切記,隻須辦好,不可辦壞。”
王爾烈同諸名一齊跪倒在地,叩頭謝恩。不數日,王爾烈收拾停當,帶上乾隆聖諭,攜書童蘇義,親兵衛隊,三班衙役等二十人,離別京城向江寧進發。此刻王爾烈坐在官轎裏,打開聖上賜予他的骨扇,感到沉甸甸的。但“扇重畢竟手中搖”,雖然這次江南主考責任重大,他也成竹在胸。
一路上,他風餐露宿,奔波勞頓在鞍馬古道之上,跋涉於森林草莽之中,停留在山環水繞之間。
一日,王爾烈人等,來到了揚州地界的風光綺麗的揚子江邊。一座峭壁巉岩的山峰,臨江拔地而起,蔚為壯觀。半山腰間,露出一幢紅磚綠瓦的小樓,似古刹又似古殿,古色古香,坐北朝南,隨山就勢,與其說是山上之亭閣,不如說是水上之樓台。小樓下麵,就有嘩嘩的水聲和魚跳擊之聲。
白雲不時地飄進小樓,煙雲繚繞,紫氣升騰,這小樓宛若海市蜃樓一般地奧妙而誘人。
王爾烈平生最重山水,今逢此佳景,怎能不動心,他暗想,這兒離江寧不太遠了,時間又來得及,何不於此處登山觀光遊覽一番,亦不虛此行啊!
此刻他見景生情,想起了家鄉的千山,思緒翩翩,不禁低聲吟出:
“峰奇乍若逢高士,境別渾如讀異書。”王爾烈感慨萬千,心血來潮,望著轎旁的書童,喊道:“蘇義!”書童提馬上前,答道:“嗻!書童侍侯大人!”王爾烈掀開轎簾:“傳我的話,人馬原地休息。”書童一抖韁繩,跑到前麵執事人等的馬隊裏,宣布道:“列位聽著,大人有令,人馬原地駐紮休息。”
人馬一陣騷動,很快就安靜下來,稍停片刻,王爾烈從容地從轎裏走出,人們見了,不由得大吃一驚。王大人如何變成這副模樣:脫下了錦雞朝服,頂戴花翎,換上青衣小帽,一身書生打扮。
王爾烈說:“蘇義,從現在起,你要管我叫相公,懂嗎?”“是,大人!”“嗯?”“不,不是大人,相公。”二人同聲笑了起來。
主仆二人,一前一後,談笑風生地往山上攀登。徐徐春風,送來一陣陣淡淡花香。隱隱約約,從半山腰間,傳來一陣甜潤悅耳女聲。
歌中唱道:
伯牙失子期,
高山水斷流。
知音何難遇,
淑女心憂憂。
好花獻明月,
美酒敬星鬥。
詩謎誰來猜喲,
文君待相如。
這華麗的歌詞,優美的曲調,婉轉的聲音在這青山、碧水、紅樓的景象中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王爾烈聽得心弛神往。收住了腳步,不忍往前邁進一步,生怕驚動歌女。心想,高山出俊鳥,麗水育佳人,真是不假。這不像是凡夫俗子居住的地方,也許是個別墅,不然如何會有這樣美妙的音樂,這樣迷人的歌聲?王爾烈索性上山。“書童,隨我來!”“來了。”美好的歌聲又起。王爾烈循著歌聲,穿過一片叢林,又走過一段山花野草的山路,曲徊旋繞地走過去,來到一個臨江的陡崖下,岸上一塊平坦之處隨崖邊,築起一座精巧玲瓏的小樓。
原來,那歌聲,就是從那一扇洞開著的小窗裏飄出來的。王爾烈抬頭望去,隻見那微風一吹,淡綠色的窗簾飄然啟開處,露出一個姿容娟秀,異常豔麗的女子。她側身懷抱琵琶,歌罷意未罷地凝望著窗外的遠天。那麵似桃花的臉蛋,在綠色的窗簾的掩映下,顯得十分秀氣,似如天仙。
王爾烈出神地端詳著這妙齡女子,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那姑娘唱過的歌。
……
知音何難遇,淑女心憂憂。……
樓上的姑娘聽到歌聲一驚,她柳眉一挑,杏眼一睜,望見樓下身穿常服便裝的王爾烈,氣勢逼人地嗬斥道:“誰?你是什麽人?”“江南一遊客。”“為何偷看女子繡樓?”
王爾烈想,我是信步而來,由於好奇看上一眼,誰知道,此是女子繡樓。可是這“偷看”二字,恐怕用此過激,又不好直接迴答,隻好含糊其詞說上一句:“小登空山,不覺驚醒萬裏春夢。”
樓上女子一聽,心想,哪來這麽個半打老頭兒,聖人麵前賣詩文,跟我咬文嚼字。因而毫不客氣地說道:“大膽魚夫,枉費一片癡心!”
王爾烈一聽,這女子想到哪兒去?什麽一片癡心,兩片癡心的,於是他好心解釋道:“竹本無心,望君莫要節外生枝。”
姑娘心想,越描越黑,好個臭老頭,誰跟你節外生枝來著?真是自作多情。順口答對:“藕雖有孔,憑爾豈能心中染塵!”
王爾烈想,我身著便服,其貌不揚,你看不起我,這可以理解,但你不該因你長得漂亮,象朵鮮花,就可以看不起他人,以為自己天下獨秀呀!故而,他又好言相勸道:“桃花,李花梅花,都是花卉,盛開南北。”
姑娘心想,少跟他羅嗦,一句話送他迴老家得了。於是,姑娘開始巧罵人了:“綠豆蠶豆豌豆,皆屬雜種什麽東西!哼,當今除了遼陽大才子王爾烈令人敬佩外,你們這些人令人討厭死了。”樓上小姐說罷,朝她身邊的丫鬟一指,“阿蘭,關窗下樓!”窗子,“砰”地關上了。
王爾烈搶前兩步,連唿:“小姐,小姐!”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人去樓空。
王爾烈凝望著關閉著的窗口,悵惘地自語道:“好一個才思敏捷的女子。嗯,她說當今除了遼陽王爾烈令人敬佩之外……她為什麽對王爾烈如此傾慕呢?莫非……莫非有誰跟她提到過我……莫非她是關東……”
“蘇義,隨我來。”“相公?”“隨我來吧!”“嗻!”書童前麵帶路,王爾烈來到小樓前麵。隻見兩扇油漆大門,緊緊關閉著。書童叩打獅子門環:“裏邊有人嗎?”室內傳出一個蒼老的聲音:“家院,看是何人來叩門?”一個穿著整潔,白發老頭來開門,望見書生道:“何事前來叩門?”書童上前身施一禮道:“老人家,我家相公遊山到此,口渴難忍,特求白水一杯。”白發老頭點了點頭,返身向室內稟報道:“員外,是一位相公前來找杯水喝。”被稱作是員外的老人,應允道:“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