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心想,一定是永琰冒犯了師道尊嚴,才引得王爾烈動此肝火,便覺適才所說的話有些過重,太傷人心。於是乾隆很尷尬地笑了笑道:“永琰係皇儲,學為君,不學亦為君。何勞愛卿動此肝火?”

    王爾烈聽皇上這樣說,知道乾隆已是大為不滿了。但是,他非常清楚,越是這種情況,就越要把話講明白,說明厲害關係,讓聖上知師道為師的一片苦心。於是他跪爬到聖上跟前道:“奏稟聖上,臣聽聖諭,尚有一言,望予納之。臣以為:讀書能使人耳聰明目;不讀書則是胸穢腹汙。讀則明;不讀則暗。明則為堯舜之君;昏則為桀紂之主,堯舜之德,天下人頌之;桀紂之行,天下人詛之。頌之者,得人心也,故當長久,詛之者,失人心也,故當短暫。若聖上願皇子成為堯舜之君,不為桀紂之主。自當讀書,萬不可放任自流。唐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竭其源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不遠,根不固非求木之長,德不厚非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求儉,斯亦代根求木茂,塞源而欲長也。”又有韓愈在《原毀》中雲:“古之君子,其責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已曰:‘彼人也予,人也。很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再有韓愈在其《師說》中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人而知之者,熟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此乃先賢之言,不可不聽,此乃前師之教,不可不思。以上,望聖上納之。”

    乾隆聽了這番稟奏,心悅誠服,深受感動,這會兒,他覺得王爾烈真是個盡心盡力的忠臣,不會是他的錯,一定是那個孽障,是永琰先觸犯了他的老師,才會有這不得不而的做法,若是我遇到這種情況,也得這樣,而且有過之無不及,王爾烈還是很有涵養的。於是他道:“愛卿所言,句句在理,朕當納之。”複轉身對永琰說:“還不跪下,你老師所言極是,不可不讀,不可不學,不可不從師,休得慢待,更不可對老師無禮!”

    永琰聽了父皇的話,隻好給王爾烈跪下。王爾烈急忙側身轉向乾隆,以示給聖上跪拜了。乾隆瞪著皇子,又看了看王爾烈道:“皇兒說話,感謝師傅,承認錯誤。”永琰又是鼻子一擰,說道:“謝師傅,是學生錯了,今後再不敢胡鬧了,還望海涵。”王爾烈聽了,心寒至極,說道:“迴稟聖上:臣學疏才淺,難以再為太子之師,還是另請高明吧。”乾隆一看,事情嚴重了,便勸阻道:“愛卿,永琰雖為太子,畢竟還是晚生,豈可以此為氣,請勿推辭了,前事一筆勾銷。”

    王爾烈念乾隆帝豁達明義,求師心誠,大為感慨,說道:“聖上所言實感人肺腑,微臣豈敢不聽,隻是臣尚有點擔心也。”乾隆道:“為何擔心?”王爾烈道:“從今往後,若太子再不聽約束,當如何是好?”

    乾隆雖已年及花甲,但並不糊塗,心裏明白,王爾烈是在討我的口諭,免得以後有麻煩。於是,他下諭道:“為朕筆墨侍侯。”身邊小太監聞之,急忙拿出來文房四寶,由於著急忘記帶紙。乾隆見龍板還放在桌子上,便令太監拿來,乾隆便在龍板上題道:“朕諭:皇子永琰,謹聽師訓,如有違反,從嚴勿論,龍板在前,如朕親臨,責罰任爾,朕不過問。欽此。”乾隆寫罷,交給王爾烈說:“朕把皇子交付與你,望你教他成才,以成萬世明君,不要辜負朕意。”

    王爾烈接過龍板,說道:“既然如此,臣下豈有推托抗旨之理,隻有一事:前時,臣所出的兩個文題,還須皇子做出才是,破例難守,尚且,完成作業對太子也是有好處的。”乾隆一聽,馬上道:“愛卿要不提,我竟將此事忘了,這也是方才的事情鬧得結果。現在我倒要討教一下,你所出的兩文題,是否弄錯了?”“怎麽錯了?”“你所出的文題是否該改為《明月照天邊》、《黃犬臥花陰》?”“不,沒有錯,還是《明月叫天邊》、《黃犬臥花心》。”“這……”“我不僅是出了文題,還想要皇子增些見識,周遊天下,才能得到答案。”“愛卿想要皇子到哪裏去?”“臣奏稟皇上,命太子去川南蒙山一帶走走,此二句便可得分曉。”“此二句的出處在那裏,不僅能找到答案,也可使皇子經受關於民情世俗方麵的體察。聖上,我還有個要求,皇子去蒙山,請將蒙山茶帶迴一些,再帶迴幾瓶揚子江江水,作沏茶用。”乾隆準奏。於是,太子微服簡裝,帶上兩名小太監,又差幾名武林強手暗中隨行,以保護太子。然後就向江南古地奔去了。

    一日,永琰來到湖北黃石地麵,一農家正辦喪事。一位老農夫在發送他的老伴,看上去老夫妻倆口子過得很淒苦,喪事也辦得極簡單,一口薄板漆紅木棺停在兩間茅草房的門前,齊腰的院牆,從牆外就可以看見院內的所有,那老農夫給其老伴寫了兩副對聯:

    衣也少,食也少,真真把你苦死了;

    目緊閉,口緊閉,確確比我快活些。

    生前跟我,可憐薄命糟糠竟歸天上;死後囑卿,不是齊眉夫婦莫到人間。

    永琰看了,心想,我在皇宮裏看到的辦喪事與這般喪事可謂天地之差:宮裏即便死了一個普通的嬪妃,發喪的舉動都是驚天動地;沒想到,民間竟有如此淒苦之事。於是他佯裝過路人,讓隨護人扔下些碎銀,走掉了。

    又走了些日子,永琰來到了應城地帶。這已是臘月末的一天,在一個村子裏,家家戶戶都貼上了對聯,有一戶的大門兩旁貼上這樣一副對聯:

    遇喪事行婚禮,哭乎笑乎,細思想哭笑不得;

    辭靈柩入洞房,進耶退耶,再斟酌進退兩難。

    永琰見了,讀過對聯,心感蹊蹺,這臨年幫節之際,怎麽會紅白事一並舉行呢?於是他打發隨護人道:“去訪詢一下,此對聯出自何人之手?“小公公迴報曰:“迴稟主子,此乃出於一個姓胡的教書先生之手。”“去尋此先生,告之以有巡撫求見。”不多時,小公公引來老先生,老先生見了永琰,撲通跪地拜見到:“草民胡敬齋拜見巡撫大人,願聆聽指教。”“請起。胡先生此楹聯出於汝手?”“正是。”“可否詳敘於否?”“大人,此乃莊戶人家,老當家姓李,名尚農,尚農準備給兒子娶媳婦,請貼也已發出,親友均已來齊。喜日子定在臘月二十九日。不料,到了臘月二十八日這天,李尚農患暴病,上吐下瀉,兩眼一閉,撒手人寰了。我們這裏有個風俗,凡死了人,殯期不能過年,今天是臘月二十八,明日即臘月二十九,這樣一來,婚喪兩事就碰了頭,若改婚期吧,已收了親友一 大堆賀禮。沒辦法隻好兩件事同時辦理。於是他家少爺請我寫副對聯,我據實情寫之。”“寫得很好,貴在求實。此村之戶對兒,是否都為汝撰寫?”“大多是吾撰寫,亦有自家撰寫的。”“下官想勞駕您老隨吾一行,官覽一下,也請詳釋其聯之含義,不知先生意下如何?”“草民願從大人一行。”

    走了不遠,又見一家大門旁的對聯:

    出巷裏轟轟烈烈;入村莊鑼鼓喧天。

    橫批:先斬後奏

    永琰見了,又問老先生道:“此聯為汝之筆?”“正是。”“這家是官宦的府邸?”“哪裏是官宦府邸,平民茅廬而已。”:緣何這般大的氣勢?”“此為笑談。這家有哥三:老大是打獵的;老二是吹鼓手;老三是個殺豬的,他們也請我按他們哥三寫副對子,我一考慮,就詼諧揮筆而就。”永琰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老先生,筆下生趣也。”

    走了不遠,又見一戶大門對兒為:

    坐馬提槍來要帳;拿刀對命不還錢。

    橫批是:來年再算永琰問老先生道:“此練複為汝撰?”“正是。”“從此聯的意思來看。此人家有外債,恐來債主趕年來討債,求先生寫此對兒,是也?非也?”“是。此戶人家一屁股饑荒,實恐債主逼債而寫。這家主人不放心,怕債主從大門闖進,於是又求寫二門的對子一副,大人請看!”永琰定睛往院裏一瞧,果有二門對聯:

    耗子見貓無有米;狗嫌家貧外邊眠。

    老先生道:“其意思是說,咱家沒有錢,來要也白費。“

    走到前麵不遠處,見一家煎餅鋪,這家煎餅鋪也是求老先生寫的對子:

    磨細磨細攤上大;蔥多醬少卷上長。

    橫批:越吃越短

    永琰在念著:“越吃越短”,老先生道:“可不是嗎,卷的煎餅不是越吃越短嗎?反正什麽對子都得給寫。還有一家,要寫樓的對子,這也沒法寫呀?沒法寫也得寫呀。”

    此時,永琰正要小解。聽到老先生提到茅房,於是他停下腳步道:“老先生,下官遊到此為止,多謝先生引路,下官告辭了。”言罷示意給身邊護從賞給老先生些許碎銀。

    永琰急走一段尋見一個茅房,那茅房門兩旁果然有一副對聯,但他來不及念讀,一步邁進,解開腰帶,開始寬鬆,方便完了,退出茅房,仔細一看這副對聯寫道:

    一進茅樓臭難聞;蹲著拉屎不讓人。

    橫批:越快越好

    永琰讀罷,嘿嘿一樂。他心中暗想,這位老先生頗具文才,深居鄉裏,倒是虧了他,虧了他的對子,我們才能了解到這裏百姓的疾苦,否則,這些百姓是有苦也說不出的呀。看來,無論到哪裏,無論什麽時候,都需要讀書人。他忽地想到他的老師王爾烈,其詩文才氣比起這位老先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我卻沒有尊重他,而到這裏,卻尊重起一個鄉野老先生,我這是怎麽啦?他覺得他現在的思想感情與在皇宮裏不一樣了,而且有天地之差。他現在所見所聞與在宮中的所見所聞有很大差別,這裏發生的事情,是他從來也想象不到的,他根本沒想到這世上會有這般多的奇聞怪事!

    一日,永琰在武昌城聽說這樣一件事:在漢陽鄉下,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正要娶妻子,還沒有結婚,父親就暴病而死,孝子在其父墳旁蓋了小屋來看墳。家中母親住一間,妻子住一間。當時城裏有一惡少,其父乃朝廷六卿之任,這惡少橫行鄉裏,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一天夜裏惡少穿著孝服,裝作孝子的摸樣,到鄉裏來調戲孝子之妻。不久,母親發現了問媳婦,媳婦把真實情況告訴了婆母。母親責備孝子,孝子十分驚怕,就藏在別的屋裏等候著這個人。這天半夜,惡少果然來了,正要脫衣睡覺,孝子突然出來,惡少逃之夭夭媳婦羞愧地上吊死了。孝子知道媳婦死了,自己也吊死了。他母親搶到一件惡少的衣服,拿到縣裏告發,縣令因畏懼那惡少之父,便將狀子給退了迴來,並批示道:“本縣不理此案。”老婦看來,便將這件搶來的孝衫用水浸濕了,然後來到武昌府門前,不聲不響地把濕孝衫鋪在府門前的石階上曬起來。門吏見了,即刻稟報了知府大人,知府大人覺得奇怪,並讓門吏將老婦傳入,問道:“汝為何到本府門前來曬衣衫?”老婦聽了詼諧地道:“隻因家在漢陽縣……。”這就更奇怪了。你是漢陽縣人,又為何將濕衣服拿過江來曬?”“曬衣服要有太陽。漢陽縣有天無日,我要找個有日頭的地方。”知府大人一聽,猛地醒過來。他道:“想必漢陽縣裏一片黑暗了。”老婦急忙跪倒,呈上狀子,說道:“怪不得百姓都叫你青天大老爺,請接狀子。”

    知府大人原本不想受理此案,但又沒有辦法推脫,隻好受了這案子。

    一天,知府大人把全城的裁縫都叫的縣裏,關閉在庭院裏,拿出那件惡少穿的孝服給大家看,讓大家辨認是誰做的。有一人認出來,道:“這是某家工資讓我在他的秘密房間裏做的。”知府大人立即將那惡少抓來,經一次審問就服罪了,後來死在監獄裏。

    永琰聽了後,心想,看來民間有著許許多多的冤案啊,一些官宦子弟,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又有執法犯法,官官相護之狀,少不了冤假錯案,有朝一日,我坐天下時,必要他們執法如山,根除貪官汙吏,為民除害。

    在川西,永琰聽到這樣一個故事,這故事一直縈繞在他的腦際裏。

    川西某地,有一臭名昭著的贓官。他貪贓枉法,為非作歹,欺壓百姓,當地百姓恨之入骨。

    這贓官非但不能自拔出泥塘,反而變本加厲,越陷越深。他想收集一下民情,以便對於那寫反對他的人,伺機報複。於是他喬裝打扮,微服私訪。

    一日,這贓官來到一個戲院。在戲未開場前,他有意地將他身邊的一人拉過來談嘮。那人一眼認出,原來是大家深惡痛絕的贓官,他靈機一動,向這贓官講了一個故事:

    三國時期,神醫華佗,能醫百病,並能開刀手術,曾為關羽刮骨療毒,魏王曹操因患腦瘤,便將華佗請了去,要求為之醫腦疾。華佗看過病後道:“你的病,須開盧治療。”曹操聽了,以為他要暗害自己,便將華佗害死了。華佗在臨終前將自己所撰寫的醫療書籍《青囊書》傳給了一位獄卒,讓他妥善保存並悉心學習以繼承他的事業。可是,獄卒之妻,見華佗那麽好的大夫都給曹操弄死了,心中無望,便將那書付之一炬了,待獄卒趕迴家中,急忙挽救,才從火中奪迴最後幾章。後來,這位獄卒根據後幾章,學習些外科的技術,大小手術也曾做過一些,遂也很有名氣。

    一日,他被公差請了去,說是要給他們衙門的老爺治病。這獄卒一聽,知道那個老爺是個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贓官,便想整治他一下。獄卒看過脈道:“你平時壞人,所用心力過猛,遂心肺俱變黑矣。須換一副下水。”那老爺一聽,道:“你看,找何人之下水以易之,吾立即差人去尋。”獄卒一聽,這狗官為自己好病,還要去害別人,於是他靈機一動,道:“不可,你的胸腹有疾,業已變形,變狹窄了,他人之心肺已經放不下了,幹脆找個野牲口的心肺才好。”正巧,一個人獵得一隻狼。他聞之,令官差搶了來。獄卒將狼心為之換上,未想,摘狼心時將狼肺弄破,沒辦法,又差人抓條狗來,將狗肺為贓官換上了。”待說到這裏,那贓官便問:“那麽,你叫啥名?說了半天沒,我還不知道呢……”獄卒聽了,笑道:“那老爺的名字,我也不知道。”那贓官有點驚覺,問道:“你這是在說誰?”“你如果有人性,不是害了健忘病,當會知道的,他就是狼心狗肺。”“在哪兒?”“就在我身邊。”

    這個贓官心裏明白,是在罵他,但是,人家又沒明指,也不好治罪,隻好幹受著。

    永琰聽罷,心想,百姓恨透了這些贓官。他年,我若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從上到下懲治這些貪官汙吏。

    又過了幾日,永琰便來到了川南的蒙山地麵,宿在山頂的青雲寺中。寺裏的方丈是誌空和尚。永琰在山頂上四處觀望,忽地想起了他的老師王爾烈出的那個作文題,並要求到這裏來尋訪。他想,總算是到達目的地了,這文題的迷惑總該解決了。於是他問誌空和尚道:“聽說這裏有一奇景,稱之為“明月叫天邊”。我真有些不明白,這明月如何能在天邊叫呢?是否應為明月照天邊?”

    誌空聽罷,道:“阿彌佗佛,菩薩爺所說的明月,乃是本寺樹林中的一種鳥。它如黃鸝鳥大小,羽色十分美麗。黃頂、翠尾、藍胸、紅嘴,叫聲清脆,在月光下的叫聲尤為動聽。此鳥喜在鬆林裏飛翔,以鬆籽為食。每食一粒鬆籽,跳動一下,每跳一下,便叫一聲,叫聲婉轉悅耳。因此說“明月叫天邊”,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意思。菩薩爺,這寺後鬆林裏就有明月鳥。不妨可以到那裏一看。

    永琰非常高興。於是老和尚就帶領永琰到寺院後麵的鬆林裏,到那兒一看,那鳥果然是在鬆樹上嘀嘀嗒嗒嘰嘰鳩鳩地叫著,十分可愛。老和尚見永琰看得出神,便用手一指,說道:“你再仔細瞧瞧,那鳥的藍胸脯上,有一個圓圓的白圈,宛如明月,於是人們就稱之為“明月”,這就是它的名字的出處。

    永琰一聽,方才清楚:這“明月叫天邊”確實是言之有據的。接著他又問道:“老修行,明月叫天邊這個文題我是弄清楚了,可是,還有一個文題,想象您請教一下。”“請講。”“黃犬臥花心,可準確?是否應是黃犬臥花陰?”老和尚笑了,他道:“小施主,在咱們這蒙山裏,黃犬可不是黃狗啊!此處的黃犬是一種蜜蜂、黃膀、黃翅、黃腹、黃背、黃頂、黃尾,那顏色頗象一隻黃犬,故此得名。”說著,老和尚拉這著永琰向寺院後麵的山茶林子走去,隻見那漫山都是絢麗燦爛的山茶花,永琰走近細看,每朵花都是五瓣,花心裏落著一隻蜜蜂。老和尚搖搖茶枝,那蜜蜂飛起。接到又飛到另外的花心裏去采蜜了。他對永琰道:“你看,它像不像狗?你看是不是黃狗臥花心。” 永琰點頭稱是,心裏想,師傅文題亦是言之有據,黃犬一詞確有出處。

    兩個文題得以破曉,永琰忽地想起師傅讓他帶迴家山茶和揚子江江心水的事來。於是又向老和尚請教。

    誌空和尚道:“這蒙山頂上的茶是世上罕見的茶,名曰 “口茶”。這種茶,得之實在不易。每年,要在雨季過後不久方能采。采茶的時候不要成年和老年的男人和女人采,而是要童男童女來采。從樹上采下,立即含嘴裏。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翰林王爾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曰@並收藏翰林王爾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