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迴說到王爾烈正欲上床歇息,忽有仆人來報,門外有人請見王大人。爾烈道“來者何人?”仆人道:“乃從盛京來,說是大人之故友,姓常,名字叫……。”“是常紀嗎?”“對,對。是常紀,是常紀的弟弟。”“快快請進來。”王爾烈剛著上衣服,那人已經進到屋裏。那人見了爾烈,便躬身一揖道:“爾烈大哥,別來無恙?”,王爾烈道:“一向尚好。”那人自我介紹道:“我姓常名純號顯齋,乃常紀,常理齋之弟。”“你是從盛京的棲霞堡而來?”爾烈問道。“是的,聞大哥歸鄉丁擾,立即趕來與大哥分擾,因得訊太遲,勿怨小弟來晚矣。大哥與吾先兄相交莫逆,今令先父之事奈何不訃告我們?我是從來我家竄門的遼陽親屬那裏知曉的。”爾烈聽他這麽一說,又望見常純的長相與其兄常紀相象無異,他仿佛又見到了理齋兄,不由得一陣心酸,眼淚奪眶而出。他道:“兄弟,請坐下說話。”兩人坐定叫仆人上茶。王爾烈道:“先父之憂,突如其來,當時,我在《四庫全書》的三通館任篡修官,整天埋在故紙堆裏,沒有一點空閑的時刻。一日聖上召見,通知我先父之憂,我當時似五雷轟頂,頓覺方寸已亂。聖上賜予撫恤金並給了我丁憂假,我當時攜眷急速歸來,我到家的前一天,先父的靈柩已運迴。是我的兩位家兄將先父之靈安置停當。以後吊喪,發送諸事均由我歸來後辦理。從父本無嗣,隻有我是唯一的子嗣,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皆由我來操持,好多事想不周全,忘記了訃告你們,海涵吧。”常純道:“聽兄長之言,令先父之死與吾先兄之死乃同功一體。令先父王組在甘肅涼州知府任上以身殉職,都是與金川叛逆者奮戰,英勇犧牲者,如今,兄失令嚴弟失家兄,兩廂丁憂一樣悲痛,恕小弟來遲,今奉上些許紋銀,為先父買些紙錢燒,以盡小侄一點孝心。”說著,掏出銀兩置於桌上。王爾烈見了哭泣道:“我已將先父發送完畢,小弟之心為兄已領到,小弟務必將銀兩收迴以做生計。”常純道:“爾烈兄何出此言,難道作侄兒的還不該盡一點孝心嗎?”爾烈見狀,不再推辭。他接著道:“先兄理齋之死,吾正在翰林院裏。一日,聖上下詔要翰林院所有的官員士子皆去參拜昭忠祠。在昭忠祠裏我發現在亨祀金川死事諸臣的牌位中有吾鄉常紀與焉號理齋的名字,迴翰林院後我便到國史部去找來一本昭忠傳,但傳上隻言說常紀是登春遇害,別無記載,此外無可問詢,惟付之太息而已。理齋在我的心裏記憶如初:他相貌奇偉,性尚慷爽,文思清拔,尤嗜吟詠,吾幼時便聞其名,通過同學高惟欽和慈惺圃兩人認識並訂交,每逢假日,便聚在一起玩耍,後來我們一行五人結為弟兄。丁醜年,即乾隆二十二年,理齋登進士,直到十年之後,丙戎年謁選銓曹時,吾才與之得以朝夕相處。那年正是我中舉後的第二年,正在千山龍泉寺求讀,我欲進京趕考,我們兩人共同入都,住在一起,縱談古今,更使我很佩服理齋兄的學識卓邁,自覺殊不可及,那次科考我名落孫山,而理齋兄則捧檄入蜀去任西充知州。我當時認為為理齋所去之地千裏迢迢,景色必然優美,以其清才逸氣,又遇山水之奇,一定會大有抒發,此行一定不是虛行的,哪裏想到,不幾年,金川叛逆,理齋竟死於賊寇之手。我剛剛知道這個消息時,便偷偷地歎息,在那豕突狼奔之際玉石俱焚,不知其臨難時是什麽樣的一種情景。我閱過昭忠傳之後,覺得理齋之死不詳,很可能埋沒了其真實壯舉及其為國殉軀的英雄功績。我氣憤不已,將昭忠傳擲於床頭,對我的同僚們說:我認為常君理齋死因在昭忠傳上記載不詳,隻寫了登春遇害四個字,既是昭忠傳必記載某忠臣是為國捐軀,登春遇害之實豈能副其忠臣之名,以餘之見,昭忠傳必須修訂。同僚對我的看法也表示支持。我認為理齋兄除了有此為國捐軀烈舉之外,還應有知州之業績、學識之墨跡。”王爾烈說到這裏,見常純那酷似常紀的臉上掛滿了淚水,於是遞他一毛巾示意拭去,道:“顯齋弟,請用茶。”常純端起茶杯,輕輕地抿了一口茶,道:“我們鄉裏,陳規舊習,一如既往。家兄屍骨已寒置兩歲矣,如今,衣冠具備,準備下葬。家嚴令吾前來請書黃,以勒石表於墓,且求書墓門綽楔大字。”王爾烈聽了笑道:“難得太翁之偏愛,我以為何等大事,這區區小事,乃愚兄舉手之勞。”轉身喊仆人:“筆墨侍侯。”不一會兒,文房四寶端上,爾烈揮毫疾書,一口氣將所求之字全部寫畢,蒸沐敬題,署名於後。王爾烈在碑文中已經表示了理齋生前有著跡。然而顯齋根本沒有明白此意。

    待墨跡幹透了,常純謝道:“有勞哥哥費神,打擾您了。就這樣,我還要趕迴去,告辭了。”王爾烈夫婦倆挽留不住,常純拿好東西,王爾烈送出門外,隻見常純上馬,一鞭揚起,那馬飛奔向盛京馳去。

    看官,你可知王爾烈現在的心境嗎?兩年裏他失去兩位親近之人,一位是他的仁兄常理齋,一位是他的從父王組,兩個親人皆是為國捐軀,乃英雄壯舉,名垂青史。如今王爾烈也是朝廷為官,當然要以此為榮,寵揚光大以身報國之舉。

    王爾烈是個忠厚老實之人,非常實在,非常講求實事求是。在王爾烈看來,他從父王組之死有原因,經過和結果,而且連聖上都有個態度,王爾烈雖是悲痛不堪,但畢竟覺得朝廷對其功跡很為重視,心裏也覺得他的從父沒有枉死;而他的仁兄理齋是他唯一佩服的人,他的死卻是無因,無經過,隻有結果。王爾烈心裏很不平衡,覺得朝廷不該屈待一個烈死的英雄。於是他下決心要把理齋的死因,經過調查清楚,為之雪昭。

    第二年即丙申年冬,王爾烈特地去理齋家拜見太翁以盡晚輩之禮。到了理齋墳上,隻見穹碑屹立,翁仲華表森嚴壯觀矣,再拜哭奠欷歔久之。到了晚上,太翁留其住下,把家裏人全部找來,一一講述昔嶺事件。王爾烈這才得知,原來,理齋是在反賊中提刀上馬,裂眥罵賊等情形,令人不勝驚歎,這是他原來想到的情形,果然如此,於是他更加痛心,這樣一個臨危不懼,奮勇殺敵,壯烈犧牲的英雄,就這樣地埋沒在慌山磷火,老親幼子哭望天涯。上蒼天在位,為什麽竟如此對待才傑?王爾烈悲憤已極。他又問道理齋有無著作,家人說,其嗣子才十餘歲,未能收拾。王爾烈為之抱憾,無可如何。直到他假滿歸職後,修改《昭忠傳》時,才得以將常紀之死因與戰死沙場的經過改寫清楚,關於生平事跡部分留以空白以待補其學識卓邁有遺著傳世。

    日月如梭,轉眼間又過了十餘年。此時,王爾烈在官順天府府丞。常理齋之嗣子衣軒已長成人,蔭授直隸唐縣知縣,衣軒為官恂謹,不墜家聲。衣軒悉知王爾烈為其父之摯友並記得王爾烈叔叔曾到他家詢問過其父遺作之事。一日,衣軒帶著他收集到的理齋生前的詩作遺稿《愛吟草》一卷,乃理齋手訂本。還有武功張淵所撰《殉節録》一卷。飛馬來至順天府府丞官署大門外,守門衙役一看是九品縣令來,急忙上前跪迎道:“大人來此,有何貴幹?”衣軒道:“下官,乃知直隸唐縣常衣軒,求見貴署王府丞王爾烈大人。”衙役道:“大人,請稍侯片刻,容小的稟報一聲。”不多時,衙役將衣軒引進堂上。衣軒跪拜道:“下官乃盛京棲霞堡常紀常理齋之子常衣軒,特來拜見王叔叔。”王爾烈見狀忙道:“請起,賜坐。”差役搬來把椅子,衣軒坐下道:“王叔叔沒有變化,還是十幾年前的樣子。”王爾烈道:“衣軒賢侄,汝不報姓氏,吾難以認得。那年去你家 ,你才十幾歲,一眨眼出息個父母官了。”衣軒道:“王叔叔過講了,哪裏是出息,是先父的蔭德之所致,小侄蒙此蔭授,益不敢忘先父之才德。自從王叔叔那次去我家問及先父是否有遺作,小侄銘記在心,平時留心訪求直至今日才收集到先父之諸遺稿,今帶來請王叔叔校刻檢之。”說罷從懷裏取出一個包裹,打開包裹,裏麵是兩卷手稿,一卷是《愛吟草》上麵寫著常紀撰;另一卷是《殉節録》係武功張洲撰。王爾烈見了,高興至極,他走到衣軒跟前拍其肩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汝之先父乃學識卓邁之人,今見汝之所為乃非凡夫俗子之所為,汝是好樣的,必能繼承汝先父之遺誌,文才武略,精忠報國!”衣軒道:“小侄定遵叔叔之教誨。”王爾烈接問:“你在何處尋到的,如何找到的?”衣軒道:“迴叔叔話,小侄是在慈叔叔家發現的。”王爾烈道:“慈惺圃家嗎?”衣軒道:“正是。”“如何發現的呢?”王爾烈想知道事情的經過。衣軒道:“慈叔叔名國璋,字奉峨,惺圃乃其號也,慈叔叔家去吾家甚近,兩人又是同學,平時關係很密切,時常互相唱酬。癸酉年鄉試慈叔叔中舉人,而先父未及弟,待到先父去蜀上任西充知府時,慈叔叔還呆在家裏,兩位老人便是書信往來,雖遙隔千裏,仍然友好,不異曩時。一直到戊戎年慈叔叔始捷南宮在曹而先父已殉難六年矣,又過七年,慈叔叔亦卒於京邸矣此時吾已蔭授為唐縣宰。聞此噩耗,前去吊喪,來到慈叔叔家宅。見屋中到處都是書藍,書筐,紛然狼藉,家人共同把一大筐書藉文稿之類抬到當院,準備以廢紙焚燒。見狀,我恐怕有當存者,於是阻止他們家人焚燒,我一檢查,果然在其中發現《愛吟草》和《殉節録》以及慈叔叔自作之詩都混雜在裏麵。我當時,很驚訝,又悲又喜,於是,我仔細地檢選出來,如獲珍寶似地保存起來,準備交付與您,請您為之校録,鐫刻,付印。”王爾烈聽了,會心一笑,道:“賢侄,請放心,待我通讀一遍後,即刻校録,盡快付鐫成書。汝這次辦了一件大事,同時也除掉了我一塊心病。十幾年前,理齋遇難二年,下葬前汝叔父顯齋到我遼陽府宅求書墓碑文及墓前綽楔大字時,我便對其言,理齋必有遺著藏於家中。顯齋並沒介意此事,第二年冬天吾去棲霞堡,到你家中訪求,言汝年小,未能收拾。卻不料,汝人雖小,誌氣大,為叔之言,牢記心上,方有今日之成。吾當初為何斷言理齋有遺跡呢?吾與理齋兄相與發小,又結義為仁,彼此甚為了解,互為知心。理齋兄素好吟詠,文思敏捷,文章詩詞,下筆如神,我們之間長以吟詠為樂,理齋善於文,厚於書,又在邊陲任官,遠路涉遊,沿途異山奇水,定有發抒,故我斷言其必有著述或詩篇。這是我乞盼尋得其遺著的原因之一。其二,我得知汝父遇難的消息是在翰林院裏,聖上昭示翰林院所有官員及學士皆去昭忠祠參拜,我在昭忠祠裏的靈牌上發現了常紀的名字,我當時幾乎不信任自己的眼睛,近前一看,果然是汝父之名,當時我心如刀絞,不覺淚水橫流,傷心至極。迴到院裏借來一本昭忠傳,想從書中獲得些實情,不想,傳上隻有四個字的記載,隻說是登春遇害。我當時極為氣憤,將書擲於床頭。蒙頭暗道:這昭忠傳係何人所撰?簡直是文不對題,寥寥四個字,如何表彰出一個烈烈之忠臣?照這樣撰下去,豈不把忠魂寫成了冤魂?於是我拿著昭忠傳找幾個同僚議論了一番,我給他們讀了幾則,皆為寥寥數語。我問及他們能否聽出忠烈之意,皆道:未必。於是我道:此書必得修篡。後來我授任《四庫全書》之《三通館》篡修官,我有權向上司紀昀總篡修官請求篡修《昭忠傳》,經批準,我才得以將汝先父之生平業績及戰死的原因和經過較詳細地補充上了,隻差他的學識卓邁,文采出眾部分在其後加上著述《愛吟草》傳世。便臻於完美了。”衣軒聽罷,深有感觸地道:“難得王叔叔的苦心求實之所為,厚重友情之所舉,堪為晚輩仿效之模範。”王爾烈道:“今日小侄,大功告成,宜當把酒而賀,不知小侄意下如何?”衣軒道:“多謝王叔叔厚愛,小侄還有公案在身,暫且不敢飲酒,望叔叔海涵。改日,小侄定來拜會,望王叔叔保重!小侄告辭了。”說罷,轉身離去,眼裏含著淚水。王爾烈送出大門外,隻見衣軒跨馬加鞭,一溜煙地馳去,王爾烈一直立望在大門口,直到不見蹤影,方返迴署裏。

    “朔氣肅寒威,霜重秋風老。駕言向長安,親朋群祖道。鬥酒慰遠行,悵惆離亭草。丈夫誌四方,致身苦不早。兒女別離情,那能鬱懷抱。揮手登車去,雲山方浩浩。迴首望鄉樹,咫尺阻歡笑。從此天一方,願言各相保。”王爾烈在閱讀常理齋的《愛吟草》。這是一首題為《甲申冬入都親友祖餞留此別之》五言詩,他讀著,如啖珍饈,如嚐美味,他仔細地品嚐著每個字的滋味。“曉星殘月渡淩溪,月落山昏路欲迷。為冒霜威貪早發,高橋驛裏聽鳴雞。”這是詩人早上過大石橋所作題目為《曉過大石橋》。《高橋驛》:驅車錦水湄,水淨碧無波。我聞賀夫子,遊釣此岩河。斯人雖雲逝,流風被已多。錦水深且廣,閭山高峨峨。邈矣先生風,千秋共不磨。《華陰廟和壁間韻》:“夢想西華路到難,爾來金碧看流丹。參天古柏森森翠,拔地危樓曲曲欄。樹愛青牛蒼老甚,碑憐唐碣火燒殘。更知天外三峰上,十丈蓮開玉井寒。”《臨潼七夕懷古》:“當年今夕笑牽牛,記否長生殿裏秋。迴首濃華歎銷歇,馬嵬西望月如鉤。《初至西充》:邑小如村落,城荒草木秋。人煙看寂寂,山鳥聽啾啾。稍喜 民風樸,敢言吏治優。還將休息意,蚤夜共谘諏。”不知是王爾烈特投入,還是常理齋的詩寫得特好,反正有些詞,王爾烈一連讀了兩三遍不時地自言自語道:“氣勢磅礴,引人入勝也。”或曰:“此非大手筆所能為也。”或曰:“此非等閑之作也。”

    王爾烈讀罷了《愛吟草》又讀《殉節錄》。隻見那裏麵詳細地寫道:“那年六月,降蠻叛亂,理齋以重慶知州死難昔嶺沙場。先是金川兩部酋長,係甥舅關係,唇齒為黨,逐漸勾結,十分猖獗。我軍攻克了美諾,逆賊頭目僧格桑失去了鳥巢獸穴,窮窘奔竄,日夜走動,暗地裏聯合索諾木欲謀再反,欲間道掩襲我軍。六月一日,潛來美臥溝約這些降蠻合應一道造反,他們橫衝我軍,轉掠及木果木。理齋當時在昔嶺已得知此情,但萬沒料到,他的部下兵勇來報:賊軍已至昔嶺,欲搶劫糧食。理齋道:我義不容辭,要與這些糧食共存亡。汝等快快離開,不能在此白白送死呀!無可奈何,賊軍人數很多,軍中一片嘩然驚慌,有少數兵勇潰散了,大多數都在奮勇抵抗。理齋本來是個儒人,原籍遼東人,卻很武勇,提起刀來邊砍邊罵道:我把你們這些刁野蠻人,禽獸不如,看刀,刀起刀落,連砍死數賊,賊人見連斃數人,便簇擁圍刺,就這樣,理齋身受傷十餘處,且罵不絕口,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其從者亦皆被害,最終也不肯離開。這次戰鬥文臣先後死事二十六人,獨理齋甚烈,甚慘。終年癸巳六月十日,享年四十六歲。”王爾烈讀到這裏,心裏一酸,眼淚止不住地汩汩流出。他已經看不清下麵的字了。他對這篇《殉節錄》很珍重,認為真實可靠。他道:“這殉節錄寫得字字血,行行淚,看了如親臨其境。一可見武功張君洲與常君理齋友誼之篤;可見張氏文筆,獨樹一幟,紀錄情真意實。

    不久,王爾烈即將常理齋的遺稿一一精心校錄並鐫刻完畢,匯集為《愛吟草》一卷。其中包括《愛吟草》、愛吟草附録一:恩恤道崇慶(重慶)牧常君殉節錄(武功張洲撰)、愛吟前草,愛吟草附録二:慈惺圃庚寅草,癸巳草,集録愛吟草題跋。王爾烈為《愛吟草》題序,序中言道:“餘曩者所歉然於懷,無可表彰,庶藉此,以少為之償矣。乃亟為之校錄付鐫並敘其始末以冠篇端。其餘尚有詩一冊,皆未定稿,殘缺紊亂,估俟徐為編輯,以成全璧,雲,張君洲與餘素不相識。觀其所敘,錄及寄示元亭諫應山令二書,惟恐其烈績湮沒,義形筆墨。其於友誼亦篤矣哉,王元亭名猷,義州人,仕終少廷尉。高惟欽,名德峻,庚辰孝廉。慈惺圃名國璋,戊戎進士官農曹,此皆與理齋相契合者。每共話理齋之事,思有所表揚,今乃先後物故。獨餘以六十有餘之年與其蔭嗣往來,手把遺篇,俛仰今昔,可唧也夫亦幸也夫。”這是王爾烈為《愛吟草》所題“校刻常理齋愛吟草序”中的一段話。此外還題有“續刻常理齋愛吟前草序”、“附刻慈惺圃寄常理齋詩序”、“集録愛吟草題跋序”王爾烈對常理齋的一卷《愛吟草》就題了四篇序文,由此可見其修書司文之盡心竭力,一絲不苟之情形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翰林王爾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曰@並收藏翰林王爾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