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琴道:“聖上詔諭中曾旨:其書呈獻,蓋由書主所在地辦理,自京分發。這樣一來,必有些書和人相離,不便篡修,更有不知其情況者,益難矣。此事是否可以變通一下?”乾隆道:“且以具體事實述之。”陳月琴道:“迴稟聖上:如,先皇祖舊臣曹寅,原籍遼陽,後移江南。其存書甚巨,尚在遼陽。聖上能否以其書地為準,然後劃歸進獻,編修範圍,豈不兩全!”乾隆聽了,大悅,說道:“好個女校書,你是在為家鄉爭口袋,朕就格外施恩,準了你吧。”陳月琴響快地道:“萬謝聖上。”乾隆轉向王爾烈道:“真乃賢內助也,一定是想汝之所想矣。此處尚有何難事,請講。”王爾烈微笑道:“聖上明察,夫人所言正是微臣之所想,謝聖上恩準。”於是撲倒在地叩謝龍恩。乾隆帝笑道:“愛卿有如是賢內助,真乃幸甚,望汝二人,齊肩並力,將三通館之事辦好,爭取早日告竣。朕告辭了,起駕!”王爾烈跪送道:“請聖上放心,吾等決不負龍恩。”

    自那日,明確了將遼東典籍存目直接交給王爾烈辦理,王爾烈的心方落下了一塊大石頭,他更加坦然自若地抓緊操作了。陳夫人鼎力協助,紀昀又給予諸多方便,王爾烈的篡修工作進度加快了。他在篡修過程中,最大的貢獻是保護了遼東典籍。尤其是曹寅的藏書目,其計3287種,一種不缺,絲毫無損。這是他當時有功於曆史和關東文化遺產的一大功績。

    據《四庫全書總目》載,經王爾烈手編篡的收入其中的遼東典籍,有以下重要書目,今錄於此,這些編篡的文字皆出自王爾烈之手,從這裏可以領略其文稿風貌和著述之艱辛程度。有:金耶律履撰、道人趙萬裏輯《耶律文獻公詞》一卷;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元耶律鑄撰《雙溪醉隱集》八卷;元劉秉忠撰《藏春集》六卷、《玉尺經》四卷;明賀欽撰《醫閭集》九卷;明馮惟訥撰《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國朝範承謨撰《忠貞集》十卷、《雉足山誌》十卷、《通鑒參論》;國朝曹熙衡撰《峨嵋山誌》十八卷;國朝安世鼎撰《章匯集》五卷;國朝蔡世英編《滕王閣集》十三卷、《撫江集》;國朝靳輔撰《靳文襄奏疏八卷》;《治河書》十二卷、《奏疏》八卷;明張聖誥撰《登封縣誌》十卷;國朝林本裕撰《遼載前集》二卷;國朝佟世男撰《篆字匯》十二卷、《東白堂詞選初集》十五卷;國朝佟賦偉撰《二樓紀略》四卷;國朝關雯撰《蓮洋詩鈔》十卷;國朝郭景昌編《吉州人文記略》二十六卷;國朝盧崇光撰《治樂紀略》五卷、《平閩記》十三卷;國朝黃家遴撰《楊公政績紀》;國朝王毓賢撰《梅裏去》四卷;國朝納蘭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通誌堂》十八卷;魏征撰《車易詞》八卷、《春秋管見》;國朝曹寅撰《楝亭詩鈔》八卷、《詩鈔別集》四卷、《文鈔》一卷、《詞鈔別集》一卷、《清詩韻》一卷;國朝卞水譽撰《式古堂書畫匯考》六十卷;國朝郭廷極撰《文廟從祀先賢先儒考》一卷;國朝李鍇《尚史》一百七卷、《睫巢集》六卷、《後集》一卷;國朝陳景元撰《居白堂集》一卷、《石閭集》一卷;國朝傅澤洪撰《衍水金鑒》一百七十五卷;國朝孫馮翼撰《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書目》,其著錄之書凡388種,存目者凡128種,總計516種。上述遼東人所著之書目,皆由王爾烈手入《四庫全書目》或《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遂得以保存下來,此間,其為遼東搜集並轉存了大量原本典籍。此事有兩個人證:

    一是王爾烈的塾師,劉廣濤,其學以六經為根基,博學多才、尤喜藏書。王爾烈在篡修期間凡得《四庫》本,便寄給他。故當時劉氏的藏書尤多。可惜,後來遭兵燹(險),藏書蕩然無存矣。王爾烈在《四庫》篡修中,得到了劉廣濤的協助,劉廣濤幫其收集典籍,並協助寫摘要、書目,版本流通,作者簡介等文稿。王爾烈的篡修進步之所以那麽快,是於劉廣濤的協助有關的。

    另一個是千山曹寅,早在遼陽世居時,秉先祖遺誌,前後收藏了大量的書籍,共3287種,分37個類目,可謂“遼陽第一藏書大家”。曹寅的這部分藏書,完全是由王爾烈在三通館上下周旋,左右逢迎,得以劉廣濤親自存放,整理、輯目、摘要、評介,才得以入《四庫總目》及《四庫簡目》,並得以保存下來,未能失散,後來曆史滄桑,歲月更迭,亦流入民間,散失歿盡。此乃遼陽典籍收藏之一大損失也。且無法補償,隻有感歎而已。

    清代官員,有“丁憂守喪”的製度,即父母謝世,官員準離任歸家守喪三年,以進孝道。其提前歸職者,稱之為“奪情”。

    乾隆四十年乙末(1775年),王爾烈從父王組在甘肅涼州知府任上以身殉職。事情是這樣的:西藩準葛爾台吉達瓦齊,遣使索杜爾伯特台吉東淩,遭到乾隆皇帝嚴厲斥責與拒絕,遂蠢蠢欲動,尋機謀反。於是甘肅情局告急,甘肅撫督鄂奇稔知王組對邊疆有治才,便邀他前去協理,議事。他當即前往,行至途中,突然遇到逆旅達瓦奇部的襲擊,死於沙場。

    王爾烈的從父王組初入甘肅任甘州知府時,是乾隆帝諭詔使其以道員用,對其頗為器重。又加王爾烈與乾隆帝相與融洽,乾隆帝又很愛王爾烈的機敏和才智,故分外關照。這次,乾隆皇帝得到甘肅撫督鄂奇的奏報後,得知王組殉職事很為感動,除撥給銀兩以撫恤外,還額外開恩,準王爾烈歸家以丁憂守喪三年。此時,《四庫全書》篡修進入中期,所需典籍早已征集齊備,並閱覽、遴選、編著,刪削和裝訂階段。盡管如此,四庫全書館還是相當忙碌的。特別是王爾烈身擔重任,為三通館篡修,更是事關重大。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得到乾隆帝的關照,可見他們的君臣關係非屬一般也。

    王爾烈奉旨將三通館之職務交給了孫昭。孫昭同王爾烈同年,又同為授翰林院編修,又是同裏,入館後,兩人相處默契,王爾烈離任很放心,孫昭接職也比較踏實。

    王爾烈攜眷懷著沉重的心情迴到遼陽風水溝。王組無嗣,王爾烈是他唯一的繼子,後事當然要由王爾烈辦理,按過去的喪家服式,王爾烈為孤嗣子,一切禮儀皆應由他來主持,但由於他在朝為官,長期不在家中,許多事情都由他的兩位兄長,爾熙和爾傑代辦了。待王爾烈歸迴時,府院裏已經搭好了靈棚,剛剛運迴的王組的靈柩已安放在靈棚之中,王爾烈撲通跪倒在柩前,失聲痛哭,邊哭邊道:“孩兒不孝,歸來遲矣。老爹,你知道嗎?孩兒最傷心的是,為何不讓孩兒見上一麵,您便悄悄別了呢!孩兒萬萬沒想到老爹會遭此不幸,丟下吾等寡母孤子,何其維艱!老爹,孩兒再也見不到您的尊顏了,痛煞我也!”王爾烈愈哭愈烈,幾乎昏了過去,爾傑和爾熙將其扶起,攙著他入了屋裏,勸其節哀。爾烈擦去了淚水道:“謝二位兄長代勞。你們辛苦了。”爾烈向兩位哥哥拱手一揖。爾熙道:“自家兄弟,客氣什麽。”爾傑道:“爾烈兄弟,我與大哥已把三叔棺柩安放於靈棚內,還有一些事情待你迴來後才能辦理、如寫訃告、挽聯、祭文等儀式須由你來辦。”王爾烈道:“二位兄長過謙了,些許筆墨,何須等我,二哥可為之。”爾熙道:“爾傑說他寫不好,要你來寫。”王爾烈見大哥這樣說,於是說道:“那就拿來筆墨,把該寫的東西全部寫出來;;你倆分別去請鼓樂師傅和一些僧人來。老爹他為國捐軀,馬革裹屍還,不同凡響,叫鼓樂手吹奏起來,擺下道場念經誦道以慰忠靈。”爾熙,爾傑哥倆應聲而去。這時,仆人已做好了準備,將那文房四寶捧出,王爾烈揮毫疾書,不多時,便全部告竣。

    大門聯:橫額:雲鎖岵山

    上聯:陟彼岵以傷情三載靈居報德徒然悲落日;

    下聯:讀蓼莪而抱痛一廷執紼思親空是望迴魂。

    靈堂聯:橫額:壯誌未酬

    馬革裹屍正氣貫山河;

    成仁取義丹心留千古。

    靈頭聯:

    魂魄托日月;

    肝膽照山河。

    靈棚外聯:橫額:留取丹心

    官居父母養民為務興利除弊甘涼百姓稱活佛;

    心係社稷厚重邊陲為國捐軀關東兒女祭忠魂。

    還有訃告和祭文均一一寫完,不表。王爾烈接著按司儀人的吩咐又跪地打了幾疊黃紙錢,又令仆人做了領頭幡,並囑咐其長子誌鵬須始終舉持領頭幡為其任務。

    是日傍晚舉行家奠儀式,祭奠之前,要將神主牌放在靈案前。選甲乙禮生二人,甲司喊禮,乙司遞香燭,獻祭品等。擊鑼鼓,奏哀樂,鳴炮,止。

    甲唱:孝子致祭,詣上你先父老大人之靈案前,孝孫致祭,詣上你先祖父之靈案前,孝侄致祭,詣上你先叔父之靈案前。跪!

    甲唱:燒香(乙將香燭遞給孝子等人),孝子等人將香燭點燃,起,上香,上香,再上香(孝子等將香扡在靈案前的香爐內),跪!叩首,叩首,再叩首!

    甲唱:獻三牲,獻果品(有什麽祭品,甲就唱什麽,乙將祭品一一捧上祭桌上),叩首,五叩首,六叩首!

    甲唱:獻財寶,獻衣紙(乙將財寶及衣紙遞給孝子等人,孝子等人跪首將財寶及衣紙燒化),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叩酒,叩酒,叩酒。

    甲唱:祭奠畢。起,平身複位,孝子孝孫在服者哀哀迴靈堂守棺。

    擊鑼鼓,奏哀樂,鳴炮,止。

    服孝者乃著全身孝,兒媳婦陳月琴,孫媳婦等人凡在孝人,也隨孝子等人詣上靈案前。孝男跪於前列,孝女在後另成一列跪著。

    次日發出訃聞,訃告眾親友,指定九月九日重陽節為開吊之日。這是王爾烈與他的弟兄們商議而定,王爾烈道:“老爹喪身於千裏之遙的邊陲異土,迢迢遠路,魂歸故裏,異鄉值於暑時,恐先父之軀有腐,故不宜久戀眷屬,應早日入土為安。故定於九月十日下葬於風水溝山上祖塋。”

    九月九日那天,遼陽州署以明德為首的官員,王組的生前好友,王爾烈的好友及同窗學友,王府的眾親屬紛紛來到風水溝王府上吊唁。當日,舉行了隆重的吊喪儀式即客祭儀式。吊唁的客人須行三跪九叩之禮。吊客自備甲乙禮生二人。其程序與家祭儀式相同。儀式之後,設宴款待吊客,說明翌日出殯的時間,以使吊客明確,按時到來。

    翌日晨卯時舉行追悼式,知州明德致悼詞。悼詞是讚揚了王組以身殉職的高貴品質,他說,“王氏父子是我們關東人的榜樣,遼陽人的驕傲。”然後由王爾烈代表親人講話。王爾烈道:“杜工部在丞相祠一詩中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先父為平息西藩叛亂,前去甘肅撫督鄂奇處議事,途中遭逆旅的襲擊,死於沙場,先父此一壯舉足以表達了他為國為民的赤膽忠心,為我們後代人樹立了為國捐軀的楷模,先父愛國愛民之精神永活於吾人心中。先父一生功名昭著,業績顯赫。雍正三年乙已科拔貢,雍正七年已酉科舉人,雍正十一年癸醜科進士,以三甲八十六名獲捷,發狀元陳倓榜;入闕後,曆任甘肅甘州知府和涼州知府,以養民為務,興利除弊,案無留牘,民稱之以活佛。先父於家中孝敬父母,言聽計從,對子女教誨有方,關懷備致,先父遠在千裏之外,常寄錢給雙親。我在千山求讀時衣食住之費銷由先父資助。先父於吾恩比天高,比海深,今生未能報孝,如今別吾而去,爾烈痛哉,哀哉。”王爾烈潸然淚下,眾吊客亦皆感染得淚水淋淋。

    追悼式最後一項是向遺體告別,吊客們繞靈柩環走一周,最後到靈前三鞠躬,告別了死者,再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鞠躬或握手致意。追悼式結束了,吊客們紛紛散去。

    按地方習俗,遼陽在辦喪事過程中尚有“報廟”和“送山”二儀。報廟,即死者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後,親人成服之後須立即列隊前往附近的土地廟去告之“土地爺”以便“土地爺”去通知“陰曹”以使新鬼有其位置。送山,即在出殯前,由親人列隊攜祭品,財寶在去往墓地的路上某一適當之地駐足,舉祭祀,焚燒祭品,財寶(黃紙錢)。因王組喪身異土,報廟不及,故在成服後由王爾烈及其族弟們在歸迴第一天晚上就補辦了。現在要舉行的是“送山”儀式。隻聽司儀高喊:“時辰已到,開始送山!”王爾烈的長子即王組的長孫,王誌鵬列於隊首,接著是王爾烈的另外三個兒子誌騏、誌翰、誌鼇,然後是王爾烈,王爾烈之後是爾熙、爾傑、爾照及其堂兄弟等,浩浩一列隊伍,皆為全孝裝束,聲勢較大,向北山走去。哭叫聲,喇叭聲,震撼山嶽,動人心弦。

    送山迴來之後,司儀就開始準備出殯。司儀從鄉裏人中找出十六名體力強壯之人作杠夫,十六名為兩班杠夫,實際所需杠夫應為前四、後四、凡8人,因山路崎嶇,要換班抬,故備兩班人手。待杠子綁好後,司儀一聲高喊:“時辰已到,出殯!”在孝親人紛紛哭叫出來,鼓樂齊鳴,一片哀嚎,隻聽司儀高聲一叫:“孝子站於靈首,起靈!”杠夫們一齊上前,將柩抬到杠上。隻聽杠夫們齊聲喊:“王大人,走好!”靈柩前由誌鵬打著領幡在前引路。黃錢從誌鵬的手中飄灑出去,零落在去往墳地的路上。靈後是鼓樂隊,然後才是送行的隊伍。鑼鼓聲、嗩呐聲、送行的哭喊聲連成一片。

    村裏人聽見了北山上鳴放鞭炮的聲音,都說:“王組安息矣。”

    王爾烈送走了他的從父王組之後,留在風水溝二日,辦理一些善後事宜,如支付各項儀式之用款,安慰並安排從母劉氏等事。十二日,王爾烈攜眷返迴遼陽西門裏王府住宅。他想,這迴該很好的歇息一下了,連續十幾日的煎熬悲傷,王爾烈確實是筋疲力盡了,他什麽都不想做,連飯都不想吃,隻想睡覺。王爾烈浴了個熱水澡,放下被子,剛欲睡下,忽然仆人報道:“門外有人請見王大人。”王爾烈問:“何人?”那仆人道:“是從盛京來的。說是常某之弟。”“是常紀?”“對,對。”“請他進來。”王爾烈忙穿衣服道。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翰林王爾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曰@並收藏翰林王爾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