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永璿看過邵晉涵的字跡後,忽然心中一喜,說道:“皇太後愛才尤甚,每科會試後,她都要求字,以為留存。今時,既然王學士未在,邵學士就代勞了吧。”邵晉涵與王爾烈關係甚好,雖相識無幾時,卻都是外地人,相與得親密無間。他聞此言,急忙說道:‘不可,不可,還是讓我去將他喚迴來。’永璿說道:“喚迴王學士也是應該,隻是皇太後正在等候著,跟前尚有客人,我看,還是由邵學士來題吧,此事就不要再推拖了。至於王學士方麵的事,由我們日後去解釋就是了,不會落埋怨的。”邵晉涵見三位皇子態度誠懇,求字匆促,也不便再推托了,於是揮毫題就。

    沒想這次題扇,卻產生了新的局麵。皇太後見了邵晉涵的字後,愛不釋手,大加讚賞。隨即,她差人將本科主考劉統勳找來,問明考試情況。劉統勳道:“榜已排出,呈到皇上那裏去禦覽了,待批閱迴來,便可以張榜出布了。本科會試第一名,即會元,擬遼陽王爾烈。”皇太後問到:“那麽,那個邵晉涵呢?” 劉統勳道:“迴太後話,餘姚邵晉涵名列第二。”皇太後聽了,沉吟了一下,說道:“劉愛卿,我看這樣,反正榜還未發,我想將他倆的名次調換一下,將邵晉涵提到前麵吧。至於皇上那邊,有我去談便是了。”

    劉統勳乃是個正直的名相,本來認為不可,但太後的話,也不好駁迴。再說,曆來都是這樣,主考官隻能管呈遞名次表奏,最後的主要士子名次,還是由皇上親自決定的,何況,太後又是皇上的生母,並說明要親自麵君。於是也隻好說道:“那就由太後作主吧。”

    果然,表奏已呈到乾隆帝麵前,他見王爾烈是遼陽人,遼陽乃大清龍興之地,自順治九年壬辰科殿試,滿洲出了個狀元麻勒吉後,至今再沒出過會元。王爾烈雖是民人,卻也壯了關東的威風,他有心要點王爾烈為會元,但正在這時,太後將他找迴後宮,說明意圖。乾隆沉思了一下,皇太後已是八旬老人,有此願也算難得了,本科就是因慶賀太後八旬萬壽而設的,怎好因此事掃了她的興!於是,便親筆一揮,欽定了邵晉涵為會元,王爾烈名烈第二。

    王爾烈畢竟是個豁達之人,發榜後,也沒有在意,四月的春闈過去了。現在王爾烈仍住在魁元客棧裏,在等待著十月份的殿試。殿試,是科甲中最高的一次考試。參加者,都是本科會試取中的進士,殿試後才能確定進士的等次。進士分為三個等次,有一甲進士,稱進士及第;二甲進士,稱進士出身;三甲進士,稱同進士出身。一甲進士隻有三名,一甲一名稱狀元,一甲二名稱榜眼,一甲三名稱探花。二甲進士若幹名,二甲一名,稱傳臚。三甲進士,為大多數。取中的一甲進士和二甲進士的頭幾名,往往都被授予翰林院編修銜,供職翰林院內。

    殿試要在太和殿的墀階上舉行,因此稱殿試。清代,還曾有過朝考,列在殿試之上。但那並非是固定下來的正科,隻偶爾的舉行一兩次,不屬常規,乃是例外。

    魁元客樓的前麵,便是國子監。國子監,為進京士子參加會試的地方。國子監由兩部份組成東部分為士子考試的考棚,西部分為孔廟。孔廟內,在先場門與大成門的東西兩側石碑林立,這些石碑稱“進士題名碑”。“進士題名碑”,乃開科取士經國家最高組考試—殿試中試者的題名碑。這是曆史上曆朝曆代之殿試取中之進士的名字都要雕刻於石碑上,以為榮耀千秋,功名百世的一種沿襲。現在,這裏僅存198塊。其中有元代皇慶元年至至政二十七年的3塊;明代永樂十四年元至崇禎十六年的77塊;清代順治三年至光緒三十年的118塊。元代現存的“進士題名碑”較少,因為明代的進士題名碑,常常將元代進士碑上的刻名磨去,然後再刻上當時的進士姓名的文字,故元時甚少,隻是僅有的三塊碑,還是康熙年,國子監祭酒挖掘地基時發現的,所以才得以存留。。這些“進士題名碑”,盡管朝代更迭,年代不一,但其刻石格局都一致。僅以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殿試為例,碑首正中刻“進士題名碑”五個字,然後的文字為:“奉天承運,皇帝製曰: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四月二十一日,策試天下貢生王傑等二百十七名。第一甲賜進士及弟,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致茲誥告”雲雲。碑身正麵,刻著進士姓名。籍貫。名次,該碑上的王傑即為為本科鼎甲一名進士,也就是狀元。

    進京取士的士子,都要參拜孔廟,都要觀瞻“進士題名碑”以此來激勵自己的誌向。

    國子監西側,便是雍和宮。雍和宮,原為雍親王胤稹的府邸。他當上了皇帝後,便遷進了皇宮大內,此處改為雍和宮,變成了一座廟宇。後來變成了京師最大的喇嘛寺院。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雍和宮。法輪殿。萬福閣(又稱萬佛樓)、綏成殿。兩側配有殿、樓、閣、亭、台等,廟內宗喀吧銅像及高達二十餘米的旃檀木雕彌勒菩薩像,皆依西藏布達拉宮內佛像所創。

    就在這個國子監和雍和宮之間,當時有一個巨大的花園,名曰雍和園。

    雍和園臨近國子監,所以便成了來京赴試之士子應試或候考閑暇的散步與休息的好去處。

    時值九月深秋,西陸蟬唱,魁元客棧院裏院外落滿了梧桐樹葉。這天早膳後,王爾烈閑來無事,漫步出了客棧大門,見秋日溫和,天高雲淡,便興致勃勃地向雍和園走去,想閑步散心一迴。他穿過一個月亮門,拐過一條月牙河,來到一座假山的後麵,忽見有人在舞劍。那舞劍人看上去年及不惑,氣宇軒昂,精神矍鑠,目光有彩,非同常人。他見了後,本想越過這人身邊,未想停留。卻不料,當他來到這人身邊時隻見舞劍人收了劍,用汗巾搽額上微微露出的熱汗,便主動搭話道:“這位學兄,可是前來應試的士子?”

    王爾烈聽了問話,隻好站住,說道:“在下正是。”那人又道:“你大概是關東人吧。”王爾烈一聽,有些生疑。待他仔細看了看這舞劍人,隻見他上著青色長袍,外加棕褐色馬褂,頭戴學士帽,腳登青色便鞋。那馬褂上有月亮花,內襯萬字;學士帽上嵌一顆寶珠,瑪瑙色;那口劍,鋒口正利,手柄處鑲著金箍銀紮,很是精美華麗。

    王爾烈見後,覺得此人非同尋常,有些戒備起來。他聽那人問話後,答道:“在下正是遼東遼陽人氏,如此說來,你也是那方人氏?”那人道:“不,先人在那裏居住過,我也曾去過那裏,有些了解,實不相瞞,適才,我看了你的裝束,相貌,聽了你的口音,便斷定你是關東人。”

    不知怎的,王爾烈聽了這舞劍人幾句話後,隻覺得此人很誠樸,便也減少了些戒備心理。遂問道:“請問,平時可好玩劍?”

    這時,那人早已把劍還入劍鞘裏。他聽了王爾烈問話後,便無意地說:“朕,------”。

    驀地,他覺得有些失口,便改口道:“鎮宅寶劍,乃我家傳。今帶在這裏,隻做一些消閑罷了,也無他用。”

    王爾烈並未聽出破綻來,繼續問道:“那麽,尊長可是作甚?”

    那人道:“實不相瞞,與你一樣,我也是來應試的舉子。”聽了這話,王爾烈更是覺得親熱起來,說道:“甚好,甚好,如此說來,你我都是同科的士子了。”那人也沒答話,接著說道:“既然是遼東人,為何不給那裏父老鄉親爭得一些功名,添些新彩?”王爾烈道:“此話怎講?”

    那人道:“遼陽乃大清祖先的發源地,乃關東一大州署。關東曆來被視作古邁蒼涼,少文人秀士。若能考取幾個名士來,豈不更好一些嗎?” 王爾烈聽了,說道:“學兄所言極是。隻恐怕你尚不知其內涵吧。”那人道:“怎能不知?”王爾烈道:“即便有知,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人問道:“此當何論?” 王爾烈看了看那人說道:“既然咱倆都是士子,也就不見外了。有些話,也就當你明講了吧。當今的科場裏,有些風氣不正,舞弊現象,越來越重。你想,每一科所取之人畢竟名額有限,再被朝廷當權者所取之人必占去名額,又都是前幾名,這樣,輪到他人已是鳳毛麟角的事了。”那人道:“竟有此事?”王爾烈道:“何止有此事,就那康熙朝來說,就有這樣兩件事,朝野上下大概無人不知。一件事,發生在康熙24年,這年六月十四日,大學士徐幹學報告說:“漢軍官員筆帖式及候補官員,監生,優秀之中,有曳白卷者達百餘人,俱應革職。所謂曳白卷,即是作文寫不出來,急得一個勁兒牽動卷麵白紙,到最後也隻好交白卷了。皇祖康熙聽說後,以為不實,使人下去察訪,結果確鑿。無奈,隻好作出一個結論:暫時先將這些人罷職,令其讀書,待學習好後,再行考試,錄取補用。看來這個決定算是聖上英明。可是考試違紀之事屢屢發生。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件事了。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會試,總裁為吏部侍郎李景予,兵部侍郎彭會淇。因總裁與考生舞弊,遂出現會元尚居易被奪削事。事後查明,總裁亦被降職,以示處分。像這樣事情實在不少,這還算輕的呢。”那人問道:“那麽,還有重的嗎?”王爾烈道:“當然。”隨即,王爾烈將自己親眼見到的和來京路上所見所聞之考場情況一一道出,最後說道:“這種舞弊若不加以製止,朝廷的選拔人才,恐怕是一紙空文,有其名而無其實了。國家的百業正需人才,不及時改正,國家之損失大矣。”

    那人聽了,似乎很有感慨,隨即問道:“那麽,當今聖上如何?”

    王爾烈道:“當今聖上,倒是一位明君,他的功跡已傳遍全國了。乾隆帝愛惜人才,考選人士,往往親躬。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在蘇杭兩地,他攬於‘群黎士庶踴躍趨勢,以文字獻頌者載道接踵’遂諭令內閣對上獻詩文者進行考試,選拔真才。結果,有江蘇省考中的蔣雍植,錢大昕,吳琅,浙江省考中的謝墉,陳鴻金,王又曾等,均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學習行走。乾隆常靠這種辦法選拔一批人才,又團結了江浙廣大文人學士。

    乾隆十九年,第二次南巡時,曾諭令內閣,“三吳兩浙”,民多俊秀,加以百年教譯,比戶書聲,應試之人日多,而入學則有定數,遂增取學額,蘇州  名士沈德潛即此所得。

    乾隆二十七年,他第三次南巡,在蘇杭兩地,用上法,又得孫士毅,吳泰來,陸錫熊,郭之隆等名士。據聞,乾隆帝曾多次親臨貢院,巡視考棚。他見號舍矮屋風簷,考生十分辛苦,便手諭,全發給蠟燭。木碳,準許考生入場時攜帶手爐,以溫筆硯。這些舉動,雖然發生在京師,卻溫暖了天下士子之心也。若能再加強一些法製,嚴肅科場上不良之風,將會獲得更多之俊才也。”

    那人聽了王爾烈這番話後,臉上浮有喜色,隨即問王爾烈:“學士尊姓大名?”

    王爾烈聞之,隨即從腰間掏出一紙片送上,說道:“這是我的名刺,姓名,籍貫,功名均在其上。名刺,即後來流行之名片也。

    原來,那個舞劍人,不是別人,正是當今聖上乾隆皇帝。是年,乾隆已經六十四歲,但是,他精於養生之道,善保養,又加強鍛煉,體質很好,顯得年青,看上去也就五十上下歲。二者相比起來,倒也相差無幾。

    乾隆帝不愧是一代明君。他經常易裝簡從,微服私訪。這次他來到花園,就是有目的要與考生接觸一下以便了解試場情況和士子們的要求。

    辛卯科殿試仍在太和殿的墀階上舉行。這裏是一塊長方式的空地,其長度可放下十八張考桌,寬度可放下十二張考桌。這科殿試,參考的士子總共有一百六十一名進士。所以,這塊考場總共放了十行考桌,每行是十六張考桌。最前排的左數第一名的座位就是王爾烈的,因為他是會試第二名,第一名會元邵晉涵則坐在他前麵,獨領一位。

    這科殿試主司還是大學士劉統勳,左都禦使觀保,內閣學士莊存與。

    鍾聲響過,監考官將一式三份試卷一並發給了士子。王爾烈不慌不忙地翻開卷子一看,三份試卷的首卷均寫著:“乾隆辛卯恩科《會試朱卷》(進士)”。

    第一題“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焯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27行,滿行26字。第二題“明乎郊社之禮禘嚐之義”,文26行,滿行26字。第三題“今日性善然則彼皆非與?”文24行,滿行26字。

    王爾烈拿起“小大由之”狼毫筆,按照他早已打好的腹稿,刷刷地寫下,用了半個鍾點便完成了第一試題。下麵是王爾烈第一試題之試卷:

    乾隆辛卯恩科《會試朱卷》(進士)王爾烈撰

    第一試題“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焯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芝,”文27行,滿行26字。

    下麵是王爾烈的試卷:

    成人必有其質,宜眾長子兼擅矣。夫知廉勇矣,成人之質也,必兼之而始備焉,宜其有取於武仲四自乎。

    夫子告子路成人之道曰:夫人苟欲無負此全受之身,則偏長之士,寧足與為衡量也哉!然而局之為一節之長者,收之即眾美之府。曆覽一時之俊,其所就不能無偏。而吾黨度越恆流,宜先求材質之克備。苟有美其必合,勿謂其善之不足以錄也。

    子問成人,夫成人非一長而已也。

    五常百行,吾不暇備責於藐然之身;而即此聰明才力之所存,士之所以有守有為者,端必有賴也。即德性於心,而內存外發,詎可留缺略不備之憾。

    盡性踐形,亦未易上企聖天之列;而即此學士大夫之所長,人之所為共見共聞者,固美不勝收也,攬群材於宗國,而兼能並擅,無無庸為遜謝不敏之思。

    今夫高明與沉潛並著。而力行與剝削相資。

    吾欲澄鑒以燭幾,則知尚善,而知若臧武仲焉可也。

    吾欲寧靜以養心,則不欲要焉,而不欲若公綽可也。

    彼卞莊之勇,足以勵行而不怠,冉求之藝,足之肆應而無難。果能若二子焉,固與武仲、公綽表裏相濟者也。

    吾人之自命也,雖多取不以為誇。彼四子惟以一長自域,故恃知式要君,守廉止堪為老,氣矜過任其勇,附益誤用其才。則四子之各成為四子者,固未免瑕瑜也。夫惟萃彼美於一身,以收其短長之效,而離之則不足,合之則有餘。多才為富,其自命固不虞其奢矣。

    君子之取善也,雖降格不以為嫌。苟吾黨不以儕輩自安,則知有舜禹之大,廉有夷尹之高,勇必仰乎天錫,藝惟求乎元聖,較四子僅為四子者,亦何啻葑菲也。然第挹孤芳而自賞,以善夫左右之宜,而中藏裕其清明,外應合其強幹,擇善而從,其取材固不病其隘矣。

    必泥其人以求四者之善,恐輾轉而失其真。夫果知廉勇藝之有其才,則與四子者,心相應,不必跡相合也。吾第約略舉其人,而庶幾標準之既立。

    必拘其格以限四者之長,恐促迫而害其大。夫果之廉勇藝之優於質,則視四子者,道相同,不必詣等也。吾第斟酌存其概,而庶幾陶淑之有施。

    以此而文之以禮樂,謂之成人,不亦可乎!

    (譯文:

    德才兼備的“全才”必須有全麵的素質,所以應當具備各個方麵的長處。

    智慧、廉潔、勇敢、才藝就是“全才”所應有的素質,必須兼而有之;這就是為什麽選擇藏武仲等四位作為例證的緣故。

    孔夫子迴答子路關於成為“全才”之路的問題說:如果一個人不想辜負父母給的這個生命,那麽,僅有一種長處的“偏才”,就值得成為你為之奮鬥的目標嗎?但是,“偏才”雖然有局限性,如果把許多“偏才”的長處都吸收過來,就會成為兼有眾人之美的全才了。觀察許多時代的俊傑,他們各自的成就往往就是偏重於一個方麵。而我們要超越常規,應當尋求具有各種素質的人才而兼要再去計較他的那些不足之處了。

    子路問什麽是“全才”,答:全才,並不是有一種長處就可以了。

    作為“全才”所應具備的各種品德和才能,我不要求每一個相對弱小的個人都能夠具備。但是,聰明、才力、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士”所必須具備的。而德性,對內可以修養身心,對外可以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更不可以在這方麵有所缺失而造成遺憾。

    作為一個人,即使盡心盡力去實踐,努力去體現天賦品質,也未必能夠達到聖人與天地同參那樣的水平。但是,即使一般的學士、官員,也都各有所長,這也是人們共見共聞的,可以說是美不勝收的。為國家招攬人才,應該兼收並蓄;而作為個人來說,不必過分謙讓:以為自己不是“全才”而敬謝不敏。

    現在,我舉出以上四位為例,是說明:高明與沉潛同樣重要;力行與剝削可以相輔相成。

    我想象明鏡燭光那樣洞察一切,就要崇尚智慧,在這方麵能像臧武仲那樣,也就可以了。

    我想要心情寧靜,養心安神。就應當清心剮欲;在這方麵能像孟公綽那樣,也就可以了。

    同時,像卞莊子那樣勇敢,是可以勉勵自己努力而不懈怠。像冉求那樣多才多藝,也是以應對各種工作而不感到困難。他們二位是可以與武仲的智慧公綽的廉潔,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我們對自己提出要求,雖然想盡量取得多方麵的才能也不算過份。如果像以上四位那樣,隻以一方麵有長外而自滿。比如:恃仗聰明,也許會以此去巧取君主的寵信;隻講斂,就隻配給公卿當大管家;勇敢過了頭就會變成驕傲蠻橫;像冉求那樣附和季民去斂取不義之財,那更是誤用其才了。所以說,這四位成就有限沒,是因為他們如同有瑕疵的美玉那樣,既有長處,也有缺陷的緣故。因此,我們要力求集眾長於一身,以便收到取長補短的效應:分開來看各有不足,合在一起則綽有餘裕。具有多方麵的才能,是最寶貴的財富。所以說,自我要求,是不怕過多的。

    君子對於汲取別人的長處,是不怕降格以求的。假如我們不以我們這些人現有的水哦而自滿,就會看到:論智慧有虞舜和夏禹那樣的大智者;論廉潔有伯夷和伊尹那樣的商人;論勇敢有人天生神力;論才藝誰也比不了聖人。以上四位與之相比,隻不過像蔓菁之類有一德可取罷了。但是,如果有人能夠以一種美德美才而擅長,心中保持著清醒和寬容,對外部事物能夠以強毅和幹練的才能去適應,那麽,本著擇善而從的原則,對於取才用才者來說,也不要以為這種人才路太窄而嫌棄他們。

    把以上四位的長處當作模式去死摳,恐怕會因為互相傳聞而失去真象。有人在智慧、廉潔、勇敢、才藝方麵確有其才,和以上四位的長處在精神上能夠相唿應,就不必要求他們在行為事跡上完全一樣。我從大體上舉出四人為例,隻不過是為了立個標準。

    把以上四人的長處當作必須遵循的資格去硬套,恐怕會限製太嚴而失去大的方麵、總的要求。有人在智慧、廉潔、勇敢、才藝方麵確實素質優秀,和以上四位對比有相同的誌向,就不必要求他們有相同的造詣。我斟酌取才用才的衡量原則,是為了對人才進行培養和教育。

    在這個基礎上,再用禮製和夤夜進行教化,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不就可以成為德才兼備的全才了嗎?)

    殿試畢,拆封閱卷時,竟出現一件怪事。除了王爾烈這份卷子之外,尚有一份卷子暑名亦是王爾烈。同時2份卷分別批文為“欲擬一甲一名,請主考定酌。”

    清代科甲考試中,閱卷有一定程序。即,同考官呈予副主考,副主考再呈予正主考。若殿試,則由正主考直接呈予皇上禦覽,再作定酌。

    待觀保、莊存與兩名副主考從同考官手中接過這兩份試卷時,都不免大駭,未敢久留,即刻轉呈正主考劉統勳。

    劉統勳乃為大學士,居相位,又是書法家,很了解皇上的字體,他接過來後,不禁大笑起來,發現其中一份“王爾烈”試卷,正是乾隆帝禦筆所答。不過,他也有些蹊蹺。但是,他覺得這是皇上的事,作為一名臣子,也不好追問。他用心轉念了一下,便急忙向太和殿走來。

    劉統勳身為大學士,當然知道皇上的行蹤了。乾隆皇帝是個精心朝政的人,他在平日裏除了到禦書房看看書,在皇宮院內及翰林院,軍機處等相關的地方走走外,便到太和殿去批閱奏折和處理一些事情。此時,乾隆皇帝恰好從禦書房走到了太和殿。

    劉統勳來到太和殿金殿之上,見過君臣之禮,便將本科殿試初步所擬定的兩份狀元之卷首先呈上,以便請皇上定酌。

    乾隆帝看過兩份狀元卷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然後向大學士劉統勳問道:“愛卿,你以為如何?”

    劉統勳聽了,急忙答道:“吾皇萬歲,容臣細稟。常言,聖上有福,萬民樂業。自我朝定鼎以來,朝綱順上,國運昌隆,就當朝而言,由於聖上政躬業勤,英明治國,真乃日月增光,山河添秀。更是物阜華豐,地靈人傑,俊才倍出,如此說來,一榜典二名狀元,堪稱天下之盛世;舉國之福份。自有萬庶同頌之,八方共恭之,神州共賀之也。”

    乾隆聽了,又是一陣大笑。接著說:“朕欲要你去辦理,你當如何處置?”

    劉統勳道:“我朝有如此盛事,臣便是幸樂無比,至於談到處置,那豈不是一件好辦之事!隻須張榜公布,也就了事,然後再讓工部找些石土,鍇刻成碑碣,樹於孔子廟先師門裏,大成門東,公告天下,輝耀朝野,本科策試即算完竣。聖上何須多慮!”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翰林王爾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曰@並收藏翰林王爾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