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乾隆帝令人將輦上的禦馬卸下一匹,又把老婦的兒子喚到跟前。告訴其子說:“你騎上此馬,限兩個時辰,繞此地跑上一圈。然後,將圈內之地,盡賜於你。”
李氏母子照辦了。接著,乾隆帝又令鋪下紙張,揮筆寫下“禿老婆店”四個大字,並加蓋“皇帝玉璽”大印,遂交給老婦,這才離去。
老婦母子二人皆目不識丁。自然認為土地有用,然筆墨無用。正好,他們草舍門上的紙壞了,便將乾隆帝寫過的紙張貼於門上,用以避風擋寒。
一日,太陽落山之時,一位進京趕考的舉子來投宿。他一眼望見門上的字和所加蓋的“皇帝之印”大印,便急忙跪下參拜。老婦不知為何,便問他道:“何以如此?”舉子道:“此乃當今聖上的禦筆,安能如此對待?”老婦問道:“那麽,當如何待為好?”舉子道:“當鐫刻成匾額,懸於門首。”老婦聽了舉子的話,照他說的辦了。不久,“禿老婆店”便聞名遐邇了。
禿老婆店生意益加紅火,很快地闊綽起來,幾年間,便變成了一片烏瓦青磚建築,成為京奉間有名的客店。
這一天,王爾烈來到這裏,天色已經晚了,前麵又是山巒起伏,恐怕沒有客棧,隻好住下去了。翌日清晨,用過早飯,準備起程趕路時,忽見門外有一個拾柴的樵夫,背著一大捆山柴,汗流滿麵地走來。王爾烈因為不知前麵的路怎麽走,於是上前施禮,問道:“請問老者,前麵路途可是平坦嗎?”這個樵夫乃為一落第秀才,頗知詩書。他聽了問話後,舉目一望,見是個趕考的舉子,便順口答道:“身後無石地。”王爾烈一聽便明白了,這是老者出的一聯。聯中“石地”,是雙關語,是“拾第”的諧音。意思是說,由此再往前走,也就是他的身後,便是北京地界,乃天子腳下,人才薈萃,進京科考可不是那麽容易之事。王爾烈想了想,又望望老者汗流滿麵,便出口答道:“眼前有汗淋。”王爾烈答聯中的“汗淋”,乃“翰林”的諧音,也是個雙關語,正好與上聯的“石地”相對。老者聽了後,心中很是高興。心想,自己苦讀一輩子了,亦未能考取個功名,今日見到王爾烈又是這樣聰穎敏慧,便執意邀王爾烈到家中小坐。王爾烈是個好結交的人,便隨了老者前去。
離禿老婆店門前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河,河上有一條船。是隻漏船,上麵已經積了水,一船夫正在用撮子往外淘水。老者見狀,便順口吟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王爾烈聽了,便順口答道:“燈吹吹滅,火吹吹燃。”沒想,那個擺渡的船夫也是個落第秀才。他聽了王爾烈的答聯來得如此快速,便也非常高興,隨即接聯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滿還掏。”王爾烈一聽,樂了,沒想今日這麽巧合,興致大發,當即答道:“燈吹吹滅,火吹吹燃,燃仍吹。”船夫更是開心,緊緊接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滿還掏,掏淨可載客。”王爾烈哪裏肯示弱,當即接上:“燈吹吹滅,火吹吹燃,燃仍吹,吹旺好宴賓。”那樵夫和船夫相識,他聽了王爾烈的答聯後,說道:“仁兄,沒有別的,隻因為你的灶火正旺,還是置酒款待這位去京科考的學兄吧。”船夫亦好客,早有此意。當下,在船倉裏置上薄酒素菜,給王爾烈餞行。酒席間,那船夫借酒意,說道:“我並不甘心於布衣,也總想在科場上試一試,以顯身手。怎奈,如今的考場太黑暗,營私舞弊之事甚多。如果朝廷沒人,很難考中的。”接著,他講起一件事來。
山東維坊有一於氏,其家科甲發家,僅在康熙朝,獲取進士功名者,就有七人之多。為何能獲此榮譽?原來,他家在科考這方麵,有一套製勝的辦法。他家朝中有人,買通了主考官,在卷麵上打下了暗號。他們的暗號是:見幹句“幹”,便是於氏。這個暗號就是“於”字,不挑勾,寫成“幹”字。果然靈驗,主考所點中的進士都是幹勾於。那樵夫借著醉意說道:“仁兄所說極是,像我等老朽,平生已下考場二十餘次了,結果未有一次獲中,皆名落孫山。我本想再登科場考試,但一轉念,又有何望,隻好作罷。科場上的怪事,真是咱們平白人所想象不到的啊。”接著,他也講起一件事來。
當今科場舞弊,越來越高明了。直接在卷麵上就可以表露出來,即便是被他人發現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是巧妙絕倫了。就拿卷麵表露的方法來說,就有好多種。其中有這樣幾個方法。有的可以主考官通融,訂下這樣暗號:如在卷子的首句話中,連用四個“一”字,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情”,或者在卷子的第二句話中,連用四個“子”字,像“子貢子路對孔子曰:孔夫子何以謂之夫也?”這個來源於《論語》中的話,有誰能想到這裏還藏汙納垢呢?
送禮通關節的方法,也越來越巧妙了。有人竟以請教詩作為名,向主考官贈送字稿,以使主考識其字體。在打點主考上,更是有以點點、圈圈者,表示所送禮物的品級。如有人在詩句旁邊“點點”,說明事成他將以銅錢相贈;有人在詩句旁邊“圈圈”者,其中圈墨者,表示事成以白銀相贈,其中圈朱圈者,表明事成將以黃金相贈。而且,所贈之銅錢、白銀、黃金,還可以“圈”“點”的多少來表示數量。有點一點或圈一圈者,表示數目為一百,有點二點或圈兩圈者表示數目為二百。凡此種種。
王爾烈聽了,大駭,說道:“雍正年,翰林院掌院學士俞鴻圖,出任四川鄉試主考時,僅因他的愛妻為貪戀錢財,偷出他的試題予以出賣,結果俞鴻圖竟被處以腰斬。他被腰斬後,並未當即死去,頭腦尚清晰,於是他用手指蘸著自己的鮮血,在地上一連寫下七個 “悔”字。這事說來,也是夠淒慘的了。然而,當今還有人這樣做!”
那樵夫道:“何止是敢!簡直是明目張膽了。”那船夫飲了一口酒後,對王爾烈說道:“仁兄這次赴考,不知可有根基否?”他所說的根基,即指朝廷裏有沒有人。王爾烈道:“生父任深州學政,從父任甘州知府,都是科甲正途出身。但是,在朝廷卻沒有人。”那樵夫道:“要是那樣,不如趕早活動一下,也免得到時候鬧個湊手不及。”王爾烈道:“我才不活動呢,憑本事吃飯,看他怎樣。如果是真的那樣,我必定要金殿麵君。”
船夫一聽,眼睛瞪得圓圓,說道:“你敢麵君?有此膽量!”樵夫一聽,眼睛眯得長長,說道:“你欲麵君,可能見到?”王爾烈道:“咱先別說那話了,還是喝酒吧。”那船夫一聲長歎,說道:“對對,還是喝酒,莫談國事。”那樵夫把聲音壓低,說道:“想當年呂留良老先生咋樣來著?到後來還不是落個禍滅九族,家破人亡!”船夫又是一聲長歎,說道:“還是不說為好。光是咱兩人倒沒啥,但是這位王兄,還要科場求功名,莫因此事而影響了人家。”樵夫聽了,覺得也對。於是,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也對,還是對酒吟聯為當。”於是氣氛又活躍起來。那樵夫想了一下,說道:“今兒個,路遇仁兄赴京趕考,咱們還是說幾句祝福的話吧。”於是他道:“禿老婆店,店禿客不禿,京師奪冠。”王爾烈一聽,他將“禿老婆店”嵌進上聯,於是,便將“大淩河城”也引入下聯,隨即答道:“大淩河城,城大誌更大,金榜題名。”樵夫聽了王爾烈的答聯,覺得實在是恰到好處,入情入理。同時,也非狂妄,暗自佩服。船夫聽了王爾烈答聯,亦是讚個不休。隨即,他又想到自己與樵夫的身世,一個為樵夫,常在山上走;一個為船夫,常在水上行。隨即,他又想到王爾烈方才的問話,準備向山海關行。這些合起來,正好應了“山海”二字,聯想到人生,真處處是“關”啊。想到這裏他脫口而出:“山關,海關,山海關,關連山海;”王爾烈聽了,覺得這船夫此聯出得甚妙,將人生世事與山光水色同山海關闕合為一體了,實為高手。隨即,他又想到樵夫,船夫聽了他的問話後,曾向他講明山海關城頭,有鍾樓,鼓樓各一座,這鍾樓長鳴,曾包容著時間多少風雨與感觸!而自己這次奔赴京師,正是要聞一聞這鍾鼓之聲。這些合起來,豈不是一個人生征程的寫照。想到這裏,他立即答道:“鍾樓,鼓樓,鍾鼓樓,樓容鍾鼓。”
王爾烈言罷,告辭了樵夫和船夫,便一步步地向山海關走去。背後樵夫、船夫正目送他一步一步地消失在沒沒地黃塵之中。
王爾烈來到京師,住進了魁元客棧。魁元客棧是北京有名的老店,以收納接住來京師士子為稱著。王爾烈來到這裏,是由他生父王縉之安排所致。王縉乃深州學政,離京師甚近,行走便利。這年王縉已年逾六旬,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深州學政已有十六年了。他為人誠樸、厚重、喜結交,故在京師之地朋友較多。他聞兒子王爾烈來京會試,便托友人寧有誠給辦理一下,於是就住進了這家名店了。寧有誠,乃大淩河城人,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三甲九十九名進士,此時正在京中賦閑侯職。
魁元客棧很大,容納客人多。舊時科舉考試,赴考人往往要在京師住上數月,有的達三月,半年,一年不等,更有的要住上三年五載的。來京師參加會試或舉博學鴻詞科,往往還提早來些時日,以便休息和溫習課業及作考前準備。
也有的還要找一找熟人,尋一尋門路,投一投靠山,通一通關節,這樣沒有一些時間是不行的。更有的科場順利,會試取中,還要參加殿試。會試往往在春四月舉行,殿試也往往要接著舉行。中間跨越時間不太大,而遠路來的又不甘旅途辛勞,不願迴去,就更需要住了下來。因此,居住在魁元客棧的士子極多,江南的,塞北的,關東的,江西的,都有,且有許多人都是熟人,又都是士子,都是為求取功名而來,自然不見外。到得一起,互不戒備,有啥說啥,倒也熱鬧,開心。
王爾烈與江蘇山陰的沈詩李、沈詩杜兄弟,順天大興的黃叔琬、黃叔敖兄弟,江蘇長州的張學府、張學賢兄弟,陝西鹹寧的賈策安、賈策弟兄弟,浙江的邵晉涵,住在一起。山陰的沈氏兄弟,大興的黃氏兄弟,長州的張氏兄弟,此六人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已醜科會試同登進士,隻因殿試未獲捷,便在這裏住了下來,以迎接是年秋天的殿試。鹹寧的賈氏兄弟,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因皇太後八旬萬壽,舉行恩科鄉試時同登舉人,準備迎接本科會試。邵晉涵,字與桐,乾隆三十四年已醜科會試受挫,這次準備再試。而沈詩李、沈詩杜,則為兩個館舍,由於有四雙兄弟關係,他們常集合在一起時,總少不了高談闊論起來。其談論的內容也多是科甲方麵的事情,更多的是些趣聞。
一日早膳後,他們會在一起,便談起了科場上的奇聞。王爾烈道:“本人與諸位學士學兄相比起來,晚來一步,算是後生了,科場上的一些事情所知甚少。在咱十人中有八人是兄弟雙雙,也算之稱奇了,我實在很欽佩,感念深深。”
沈詩李道:“其實,在曆科考試中於鄉試、會試中,兄弟同登的先例也並不少。據我所知,康熙朝就有,康熙九年庚戊科會試,山東福山的鹿庭瑛、鹿庭瑄兄弟同登;康熙十五年丙辰科會試,歸安的沈涵,沈三兄弟同登;康熙六十年辛醜科會試,宜興的儲鬱文,儲雄文同登,而其兄儲大文,則為本科會元;雍正朝,就有雍正醜年丁未科會試,宜興的儲方慶,儲善慶兄弟同登;乾隆朝,就有乾隆二年丁巳恩科會試,歸安的潘汝龍兄弟同登;乾隆十六年庚午科鄉試,長州的周日萬、周日瓚兄弟同登。”
沈詩杜道:“其實,也不僅僅是兄弟同登,更有父子同登的趣聞。雍正十年壬子科鄉試,江南榜長州周永驥、周日萬父子同登,而漳浦蔡新與曾祖蔡文肅南北同舉;乾隆四年已末科會試,烏程的費瀛、費蘭先父子同登;乾隆二十六年辛已恩科會試,大興邵自鎮、邵庚曾父子同登。”
黃叔琬說道:“其實,也不僅士子如此,就是主考官與同考官中,也有兄弟,父子同任的。康熙五年丙午鄉試,湖南主考曹鼎望與廣西主考曹首望為兄弟,典山東的吳國龍與典福建的吳國對為兄弟;雍正二年甲辰補癸卯科鄉試,順天同考官呂謙恆、呂耀宗父子同闈分校;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會試,主考刑部尚書劉統勳,廣西正考官劉庸父子,同闈授任;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鄉試,浙江主考觀保,山西主考德保為兄弟。”
黃叔敖說道:“方才,沈詩李學兄說到兄弟同登之事,我查了一下,發現還遺漏了四樁,這四樁兄弟同登者有:康熙29年丁已科會試,吉林觀保、德保兄弟同登,並同授翰林院編修,又同授翰林院學士,後觀保任禮部尚書,德保任工部尚書又同任;乾隆三十年戊辰科會試,涿州劉湘、劉詢兄弟同登;而順治十八年辛醜科會試,山陽李時謙、李時震、李時鎧兄弟三人同登。”
張字癢道:“在科甲中,不僅有此榮耀之事發生,更有起死迴生者,引為奇聞。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會試,榜已定。但是,因故將已取中的張書勳撤掉,遂從落榜中選秦大成補之。可沒想到,秦大成竟在這年殿試取中狀元,而張書勳於四年後,即乾隆31年丙戌科殿試大魁天下,獨占鼇頭,亦取中狀元。”
張學賢道:“聖上曆來對考試選拔人才極為重視,有許多鄉試,會試的主考官是由狀元出身的人擔任,乾隆17年,因太後六旬萬壽,特開壬申恩科,鄉試、會試一並舉行。江西正主考蔡新,副主考金牲皆狀元出身。也有一榜取中兩狀元者,康熙59年庚子科鄉試,順天主考副都屠沂,侍讀陳世倌;一榜取中兩狀元,即金壇的於振,於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殿試取中狀元;安州的陳禎華,於雍正二年甲辰外行正科殿試取中狀元。乾隆三年戊午科鄉試,順天主考吏部尚書孫嘉淦,禮部侍郎吳京驥,一榜得兩狀元,即莊有恭於乾隆四年已未科殿試連捷,錢維城於乾隆十年乙醜科殿試獲中。”
賈策治道:“鄉試、會試、策試方法,場次,科目,多有改換者。康熙三年甲辰科會試廢八股取士,專用策論,改試兩場。康熙八年乙酉科會試則恢複八股文字,照例試三場,並準刊刻試錄,同時又恢複八旗考試製度,歸於民人同場一例考試。試卷秩列。往往要貫以省名的頭一個字或第二個字,如雲南省,定為雲,四川省定為川,廣西省定為廣,貴州省定為貴字號,凡此種種,如此雲雲。”
賈策安說道:“與張學賢仁兄所說相反,也有不少因科場舞弊而遭處治者,乾隆六年,辛酉科鄉試,順天解元毛師潁,於壬申科殿試,因懷挾參閱書籍,查出,被除名,福建解元邱鵬飛,本武生,以兄邱振芳代作,事發,被除名。”
王爾烈聽了上述八人所言,大開眼界,增了不少經驗閱曆,極是歡欣。於是他對身邊的邵晉涵說:“看來,考試之事,不僅讀書是試,考場規矩也是試也。我方才聽了諸位仁兄之高論,茅塞頓開,實覺耳聰目明也。”
邵晉涵道:“其實,我也是初來乍到,首次參加會試,所知本來甚少,今日聽了這些論述,亦是受益非淺。適才,王學兄所言,亦不是我所想。沒有別的,但望王兄在本科中獲捷。”
王爾烈聽了,立即手一抱拳,說道:“多謝期望。我也祝邵兄在本科中考出個會元來。”
他們所說的話,本出於無意的客套話,沒想,這話卻在後來應驗了。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會試在國子監東部貢院裏舉行。
貢院是封建社會開科取士,提拔“英才”的地方。全國各地的舉人來此應試,好象貢奉名產一樣,貢獻給皇帝,故名貢院。盡管皇帝有“從今不薄讀書人”的說法,而實際上這種用功名籠絡知識分子的辦法,也不能完全辦到。當時,考場就有替代,懷挾,買號等徇私受賄的事實。有權勢的,更加胡作非為。明朝天順年間,大臣徐有帶內,大將石亨等的子侄“皆以關節中式。”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有個吳情的舉人得了殿試第一名,本該是狀元。因“吳”與“無”同音,皇上一聽無情中了狀元,遂說無情豈宜得第一。後因半夜聽到雷聲,心血來潮,便叫一個名雷鳴的做了狀元。科舉考試變成了皇上隨心所欲的玩笑之舉了。
明清兩朝,每隔三年要在貢院會試一次。會試在三月,叫“春闈”。全國各地的舉人,都集中到貢院,經過會試,考取了,就可到皇宮內的大殿上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中了,便成了進士,前三名叫狀元、榜眼、探花。各地的鄉試在八月舉行,叫“秋闈”。順天府的鄉試,也用貢院這個考場。
貢院裏有幾十排矮房子,共九千多間,都是考棚,昔日叫號舍。會試共考三場,每場考三天,共九天,舉人們吃、住都在這裏。考卷紙發下來以後,他們用兩條木板作書桌,點起蠟燭,捉摸主考官的愛好,絞盡腦汁用端端正正的小楷,寫著八股文章,可想而知,這日子真不好過。所以當時京師民間有諺語說:“一二三四五,明遠樓上鼓,妹在家中樂,弟在場中苦。”皇上就這樣選拔為他們效忠的“英才”,光緒初年來應試的竟達一萬五千多人。附近居民都以出租“狀元公寓”,大得其利。
貢院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原係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地。它坐北朝南,大門五楹。門外有三塊隼接的木匾,中間的上書“天開支遠”,東邊的上書“明經取士”,西邊的上書“為國求賢”。進大門不遠就是二門,也是五楹,再往裏就是龍門,從此上甬道到達明遠樓下。明遠樓前有槐樹一株,文光射鬥牛之地,說它與文遠有關,故稱“文昌槐”。從明遠樓往裏,還有致公堂、內龍門和主考官住的聚奎堂,考官閱卷的會經堂、十八房等處。
這次會主考官為大學士劉統勳,還有左都禦史觀保,內閣學士莊存與,都是朝廷重臣。
這次會試取中一百六十一名。
邵晉涵果然取中會元,而王爾烈名列第二。這裏又有一段蹊蹺的趣事。
原來,這科考試所擬會元本來是王爾烈,而邵晉涵名列第二。但在發榜前,皇八子永璿與皇六子永瑢,還有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永瑆,他們三人知道王爾烈字好,善書法,便前來客棧求字。
王爾烈的書法是有口皆碑的,他書宗二王,字跡瀟灑而剛勁,有“遼陽第一書家”之稱,也頗為座師劉統勳所讚,後在《皇清書史》第十六卷中曾載:“太史書千峰記二冊,可稱二寶。”
這日三位皇子前來求字,偏巧王爾烈未在館舍,當時邵晉涵在舍裏,他得知是皇子求書,哪敢怠慢,便要出去尋找,三位皇子未準,永璿說:“此次題扇,是應皇太後之托而來,用得正急。既然王學士不在,也就作罷了,待有機宜時,再前來拜會。”說完就要離去。這時,永璿無意地看到了邵晉涵的放在桌上的字,見異常妙絕。於是,他便拿給永瑢和永瑆看,他倆也極為讚賞。永璿看過後,忽然一喜,說道:“皇太後尤為愛才,每科會試後,她都要求字,以為留存。今時,王學士不在,邵學士就代勞了吧。”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李氏母子照辦了。接著,乾隆帝又令鋪下紙張,揮筆寫下“禿老婆店”四個大字,並加蓋“皇帝玉璽”大印,遂交給老婦,這才離去。
老婦母子二人皆目不識丁。自然認為土地有用,然筆墨無用。正好,他們草舍門上的紙壞了,便將乾隆帝寫過的紙張貼於門上,用以避風擋寒。
一日,太陽落山之時,一位進京趕考的舉子來投宿。他一眼望見門上的字和所加蓋的“皇帝之印”大印,便急忙跪下參拜。老婦不知為何,便問他道:“何以如此?”舉子道:“此乃當今聖上的禦筆,安能如此對待?”老婦問道:“那麽,當如何待為好?”舉子道:“當鐫刻成匾額,懸於門首。”老婦聽了舉子的話,照他說的辦了。不久,“禿老婆店”便聞名遐邇了。
禿老婆店生意益加紅火,很快地闊綽起來,幾年間,便變成了一片烏瓦青磚建築,成為京奉間有名的客店。
這一天,王爾烈來到這裏,天色已經晚了,前麵又是山巒起伏,恐怕沒有客棧,隻好住下去了。翌日清晨,用過早飯,準備起程趕路時,忽見門外有一個拾柴的樵夫,背著一大捆山柴,汗流滿麵地走來。王爾烈因為不知前麵的路怎麽走,於是上前施禮,問道:“請問老者,前麵路途可是平坦嗎?”這個樵夫乃為一落第秀才,頗知詩書。他聽了問話後,舉目一望,見是個趕考的舉子,便順口答道:“身後無石地。”王爾烈一聽便明白了,這是老者出的一聯。聯中“石地”,是雙關語,是“拾第”的諧音。意思是說,由此再往前走,也就是他的身後,便是北京地界,乃天子腳下,人才薈萃,進京科考可不是那麽容易之事。王爾烈想了想,又望望老者汗流滿麵,便出口答道:“眼前有汗淋。”王爾烈答聯中的“汗淋”,乃“翰林”的諧音,也是個雙關語,正好與上聯的“石地”相對。老者聽了後,心中很是高興。心想,自己苦讀一輩子了,亦未能考取個功名,今日見到王爾烈又是這樣聰穎敏慧,便執意邀王爾烈到家中小坐。王爾烈是個好結交的人,便隨了老者前去。
離禿老婆店門前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河,河上有一條船。是隻漏船,上麵已經積了水,一船夫正在用撮子往外淘水。老者見狀,便順口吟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王爾烈聽了,便順口答道:“燈吹吹滅,火吹吹燃。”沒想,那個擺渡的船夫也是個落第秀才。他聽了王爾烈的答聯來得如此快速,便也非常高興,隨即接聯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滿還掏。”王爾烈一聽,樂了,沒想今日這麽巧合,興致大發,當即答道:“燈吹吹滅,火吹吹燃,燃仍吹。”船夫更是開心,緊緊接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滿還掏,掏淨可載客。”王爾烈哪裏肯示弱,當即接上:“燈吹吹滅,火吹吹燃,燃仍吹,吹旺好宴賓。”那樵夫和船夫相識,他聽了王爾烈的答聯後,說道:“仁兄,沒有別的,隻因為你的灶火正旺,還是置酒款待這位去京科考的學兄吧。”船夫亦好客,早有此意。當下,在船倉裏置上薄酒素菜,給王爾烈餞行。酒席間,那船夫借酒意,說道:“我並不甘心於布衣,也總想在科場上試一試,以顯身手。怎奈,如今的考場太黑暗,營私舞弊之事甚多。如果朝廷沒人,很難考中的。”接著,他講起一件事來。
山東維坊有一於氏,其家科甲發家,僅在康熙朝,獲取進士功名者,就有七人之多。為何能獲此榮譽?原來,他家在科考這方麵,有一套製勝的辦法。他家朝中有人,買通了主考官,在卷麵上打下了暗號。他們的暗號是:見幹句“幹”,便是於氏。這個暗號就是“於”字,不挑勾,寫成“幹”字。果然靈驗,主考所點中的進士都是幹勾於。那樵夫借著醉意說道:“仁兄所說極是,像我等老朽,平生已下考場二十餘次了,結果未有一次獲中,皆名落孫山。我本想再登科場考試,但一轉念,又有何望,隻好作罷。科場上的怪事,真是咱們平白人所想象不到的啊。”接著,他也講起一件事來。
當今科場舞弊,越來越高明了。直接在卷麵上就可以表露出來,即便是被他人發現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是巧妙絕倫了。就拿卷麵表露的方法來說,就有好多種。其中有這樣幾個方法。有的可以主考官通融,訂下這樣暗號:如在卷子的首句話中,連用四個“一”字,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情”,或者在卷子的第二句話中,連用四個“子”字,像“子貢子路對孔子曰:孔夫子何以謂之夫也?”這個來源於《論語》中的話,有誰能想到這裏還藏汙納垢呢?
送禮通關節的方法,也越來越巧妙了。有人竟以請教詩作為名,向主考官贈送字稿,以使主考識其字體。在打點主考上,更是有以點點、圈圈者,表示所送禮物的品級。如有人在詩句旁邊“點點”,說明事成他將以銅錢相贈;有人在詩句旁邊“圈圈”者,其中圈墨者,表示事成以白銀相贈,其中圈朱圈者,表明事成將以黃金相贈。而且,所贈之銅錢、白銀、黃金,還可以“圈”“點”的多少來表示數量。有點一點或圈一圈者,表示數目為一百,有點二點或圈兩圈者表示數目為二百。凡此種種。
王爾烈聽了,大駭,說道:“雍正年,翰林院掌院學士俞鴻圖,出任四川鄉試主考時,僅因他的愛妻為貪戀錢財,偷出他的試題予以出賣,結果俞鴻圖竟被處以腰斬。他被腰斬後,並未當即死去,頭腦尚清晰,於是他用手指蘸著自己的鮮血,在地上一連寫下七個 “悔”字。這事說來,也是夠淒慘的了。然而,當今還有人這樣做!”
那樵夫道:“何止是敢!簡直是明目張膽了。”那船夫飲了一口酒後,對王爾烈說道:“仁兄這次赴考,不知可有根基否?”他所說的根基,即指朝廷裏有沒有人。王爾烈道:“生父任深州學政,從父任甘州知府,都是科甲正途出身。但是,在朝廷卻沒有人。”那樵夫道:“要是那樣,不如趕早活動一下,也免得到時候鬧個湊手不及。”王爾烈道:“我才不活動呢,憑本事吃飯,看他怎樣。如果是真的那樣,我必定要金殿麵君。”
船夫一聽,眼睛瞪得圓圓,說道:“你敢麵君?有此膽量!”樵夫一聽,眼睛眯得長長,說道:“你欲麵君,可能見到?”王爾烈道:“咱先別說那話了,還是喝酒吧。”那船夫一聲長歎,說道:“對對,還是喝酒,莫談國事。”那樵夫把聲音壓低,說道:“想當年呂留良老先生咋樣來著?到後來還不是落個禍滅九族,家破人亡!”船夫又是一聲長歎,說道:“還是不說為好。光是咱兩人倒沒啥,但是這位王兄,還要科場求功名,莫因此事而影響了人家。”樵夫聽了,覺得也對。於是,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也對,還是對酒吟聯為當。”於是氣氛又活躍起來。那樵夫想了一下,說道:“今兒個,路遇仁兄赴京趕考,咱們還是說幾句祝福的話吧。”於是他道:“禿老婆店,店禿客不禿,京師奪冠。”王爾烈一聽,他將“禿老婆店”嵌進上聯,於是,便將“大淩河城”也引入下聯,隨即答道:“大淩河城,城大誌更大,金榜題名。”樵夫聽了王爾烈的答聯,覺得實在是恰到好處,入情入理。同時,也非狂妄,暗自佩服。船夫聽了王爾烈答聯,亦是讚個不休。隨即,他又想到自己與樵夫的身世,一個為樵夫,常在山上走;一個為船夫,常在水上行。隨即,他又想到王爾烈方才的問話,準備向山海關行。這些合起來,正好應了“山海”二字,聯想到人生,真處處是“關”啊。想到這裏他脫口而出:“山關,海關,山海關,關連山海;”王爾烈聽了,覺得這船夫此聯出得甚妙,將人生世事與山光水色同山海關闕合為一體了,實為高手。隨即,他又想到樵夫,船夫聽了他的問話後,曾向他講明山海關城頭,有鍾樓,鼓樓各一座,這鍾樓長鳴,曾包容著時間多少風雨與感觸!而自己這次奔赴京師,正是要聞一聞這鍾鼓之聲。這些合起來,豈不是一個人生征程的寫照。想到這裏,他立即答道:“鍾樓,鼓樓,鍾鼓樓,樓容鍾鼓。”
王爾烈言罷,告辭了樵夫和船夫,便一步步地向山海關走去。背後樵夫、船夫正目送他一步一步地消失在沒沒地黃塵之中。
王爾烈來到京師,住進了魁元客棧。魁元客棧是北京有名的老店,以收納接住來京師士子為稱著。王爾烈來到這裏,是由他生父王縉之安排所致。王縉乃深州學政,離京師甚近,行走便利。這年王縉已年逾六旬,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深州學政已有十六年了。他為人誠樸、厚重、喜結交,故在京師之地朋友較多。他聞兒子王爾烈來京會試,便托友人寧有誠給辦理一下,於是就住進了這家名店了。寧有誠,乃大淩河城人,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三甲九十九名進士,此時正在京中賦閑侯職。
魁元客棧很大,容納客人多。舊時科舉考試,赴考人往往要在京師住上數月,有的達三月,半年,一年不等,更有的要住上三年五載的。來京師參加會試或舉博學鴻詞科,往往還提早來些時日,以便休息和溫習課業及作考前準備。
也有的還要找一找熟人,尋一尋門路,投一投靠山,通一通關節,這樣沒有一些時間是不行的。更有的科場順利,會試取中,還要參加殿試。會試往往在春四月舉行,殿試也往往要接著舉行。中間跨越時間不太大,而遠路來的又不甘旅途辛勞,不願迴去,就更需要住了下來。因此,居住在魁元客棧的士子極多,江南的,塞北的,關東的,江西的,都有,且有許多人都是熟人,又都是士子,都是為求取功名而來,自然不見外。到得一起,互不戒備,有啥說啥,倒也熱鬧,開心。
王爾烈與江蘇山陰的沈詩李、沈詩杜兄弟,順天大興的黃叔琬、黃叔敖兄弟,江蘇長州的張學府、張學賢兄弟,陝西鹹寧的賈策安、賈策弟兄弟,浙江的邵晉涵,住在一起。山陰的沈氏兄弟,大興的黃氏兄弟,長州的張氏兄弟,此六人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已醜科會試同登進士,隻因殿試未獲捷,便在這裏住了下來,以迎接是年秋天的殿試。鹹寧的賈氏兄弟,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因皇太後八旬萬壽,舉行恩科鄉試時同登舉人,準備迎接本科會試。邵晉涵,字與桐,乾隆三十四年已醜科會試受挫,這次準備再試。而沈詩李、沈詩杜,則為兩個館舍,由於有四雙兄弟關係,他們常集合在一起時,總少不了高談闊論起來。其談論的內容也多是科甲方麵的事情,更多的是些趣聞。
一日早膳後,他們會在一起,便談起了科場上的奇聞。王爾烈道:“本人與諸位學士學兄相比起來,晚來一步,算是後生了,科場上的一些事情所知甚少。在咱十人中有八人是兄弟雙雙,也算之稱奇了,我實在很欽佩,感念深深。”
沈詩李道:“其實,在曆科考試中於鄉試、會試中,兄弟同登的先例也並不少。據我所知,康熙朝就有,康熙九年庚戊科會試,山東福山的鹿庭瑛、鹿庭瑄兄弟同登;康熙十五年丙辰科會試,歸安的沈涵,沈三兄弟同登;康熙六十年辛醜科會試,宜興的儲鬱文,儲雄文同登,而其兄儲大文,則為本科會元;雍正朝,就有雍正醜年丁未科會試,宜興的儲方慶,儲善慶兄弟同登;乾隆朝,就有乾隆二年丁巳恩科會試,歸安的潘汝龍兄弟同登;乾隆十六年庚午科鄉試,長州的周日萬、周日瓚兄弟同登。”
沈詩杜道:“其實,也不僅僅是兄弟同登,更有父子同登的趣聞。雍正十年壬子科鄉試,江南榜長州周永驥、周日萬父子同登,而漳浦蔡新與曾祖蔡文肅南北同舉;乾隆四年已末科會試,烏程的費瀛、費蘭先父子同登;乾隆二十六年辛已恩科會試,大興邵自鎮、邵庚曾父子同登。”
黃叔琬說道:“其實,也不僅士子如此,就是主考官與同考官中,也有兄弟,父子同任的。康熙五年丙午鄉試,湖南主考曹鼎望與廣西主考曹首望為兄弟,典山東的吳國龍與典福建的吳國對為兄弟;雍正二年甲辰補癸卯科鄉試,順天同考官呂謙恆、呂耀宗父子同闈分校;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會試,主考刑部尚書劉統勳,廣西正考官劉庸父子,同闈授任;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鄉試,浙江主考觀保,山西主考德保為兄弟。”
黃叔敖說道:“方才,沈詩李學兄說到兄弟同登之事,我查了一下,發現還遺漏了四樁,這四樁兄弟同登者有:康熙29年丁已科會試,吉林觀保、德保兄弟同登,並同授翰林院編修,又同授翰林院學士,後觀保任禮部尚書,德保任工部尚書又同任;乾隆三十年戊辰科會試,涿州劉湘、劉詢兄弟同登;而順治十八年辛醜科會試,山陽李時謙、李時震、李時鎧兄弟三人同登。”
張字癢道:“在科甲中,不僅有此榮耀之事發生,更有起死迴生者,引為奇聞。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會試,榜已定。但是,因故將已取中的張書勳撤掉,遂從落榜中選秦大成補之。可沒想到,秦大成竟在這年殿試取中狀元,而張書勳於四年後,即乾隆31年丙戌科殿試大魁天下,獨占鼇頭,亦取中狀元。”
張學賢道:“聖上曆來對考試選拔人才極為重視,有許多鄉試,會試的主考官是由狀元出身的人擔任,乾隆17年,因太後六旬萬壽,特開壬申恩科,鄉試、會試一並舉行。江西正主考蔡新,副主考金牲皆狀元出身。也有一榜取中兩狀元者,康熙59年庚子科鄉試,順天主考副都屠沂,侍讀陳世倌;一榜取中兩狀元,即金壇的於振,於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殿試取中狀元;安州的陳禎華,於雍正二年甲辰外行正科殿試取中狀元。乾隆三年戊午科鄉試,順天主考吏部尚書孫嘉淦,禮部侍郎吳京驥,一榜得兩狀元,即莊有恭於乾隆四年已未科殿試連捷,錢維城於乾隆十年乙醜科殿試獲中。”
賈策治道:“鄉試、會試、策試方法,場次,科目,多有改換者。康熙三年甲辰科會試廢八股取士,專用策論,改試兩場。康熙八年乙酉科會試則恢複八股文字,照例試三場,並準刊刻試錄,同時又恢複八旗考試製度,歸於民人同場一例考試。試卷秩列。往往要貫以省名的頭一個字或第二個字,如雲南省,定為雲,四川省定為川,廣西省定為廣,貴州省定為貴字號,凡此種種,如此雲雲。”
賈策安說道:“與張學賢仁兄所說相反,也有不少因科場舞弊而遭處治者,乾隆六年,辛酉科鄉試,順天解元毛師潁,於壬申科殿試,因懷挾參閱書籍,查出,被除名,福建解元邱鵬飛,本武生,以兄邱振芳代作,事發,被除名。”
王爾烈聽了上述八人所言,大開眼界,增了不少經驗閱曆,極是歡欣。於是他對身邊的邵晉涵說:“看來,考試之事,不僅讀書是試,考場規矩也是試也。我方才聽了諸位仁兄之高論,茅塞頓開,實覺耳聰目明也。”
邵晉涵道:“其實,我也是初來乍到,首次參加會試,所知本來甚少,今日聽了這些論述,亦是受益非淺。適才,王學兄所言,亦不是我所想。沒有別的,但望王兄在本科中獲捷。”
王爾烈聽了,立即手一抱拳,說道:“多謝期望。我也祝邵兄在本科中考出個會元來。”
他們所說的話,本出於無意的客套話,沒想,這話卻在後來應驗了。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會試在國子監東部貢院裏舉行。
貢院是封建社會開科取士,提拔“英才”的地方。全國各地的舉人來此應試,好象貢奉名產一樣,貢獻給皇帝,故名貢院。盡管皇帝有“從今不薄讀書人”的說法,而實際上這種用功名籠絡知識分子的辦法,也不能完全辦到。當時,考場就有替代,懷挾,買號等徇私受賄的事實。有權勢的,更加胡作非為。明朝天順年間,大臣徐有帶內,大將石亨等的子侄“皆以關節中式。”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有個吳情的舉人得了殿試第一名,本該是狀元。因“吳”與“無”同音,皇上一聽無情中了狀元,遂說無情豈宜得第一。後因半夜聽到雷聲,心血來潮,便叫一個名雷鳴的做了狀元。科舉考試變成了皇上隨心所欲的玩笑之舉了。
明清兩朝,每隔三年要在貢院會試一次。會試在三月,叫“春闈”。全國各地的舉人,都集中到貢院,經過會試,考取了,就可到皇宮內的大殿上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中了,便成了進士,前三名叫狀元、榜眼、探花。各地的鄉試在八月舉行,叫“秋闈”。順天府的鄉試,也用貢院這個考場。
貢院裏有幾十排矮房子,共九千多間,都是考棚,昔日叫號舍。會試共考三場,每場考三天,共九天,舉人們吃、住都在這裏。考卷紙發下來以後,他們用兩條木板作書桌,點起蠟燭,捉摸主考官的愛好,絞盡腦汁用端端正正的小楷,寫著八股文章,可想而知,這日子真不好過。所以當時京師民間有諺語說:“一二三四五,明遠樓上鼓,妹在家中樂,弟在場中苦。”皇上就這樣選拔為他們效忠的“英才”,光緒初年來應試的竟達一萬五千多人。附近居民都以出租“狀元公寓”,大得其利。
貢院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原係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地。它坐北朝南,大門五楹。門外有三塊隼接的木匾,中間的上書“天開支遠”,東邊的上書“明經取士”,西邊的上書“為國求賢”。進大門不遠就是二門,也是五楹,再往裏就是龍門,從此上甬道到達明遠樓下。明遠樓前有槐樹一株,文光射鬥牛之地,說它與文遠有關,故稱“文昌槐”。從明遠樓往裏,還有致公堂、內龍門和主考官住的聚奎堂,考官閱卷的會經堂、十八房等處。
這次會主考官為大學士劉統勳,還有左都禦史觀保,內閣學士莊存與,都是朝廷重臣。
這次會試取中一百六十一名。
邵晉涵果然取中會元,而王爾烈名列第二。這裏又有一段蹊蹺的趣事。
原來,這科考試所擬會元本來是王爾烈,而邵晉涵名列第二。但在發榜前,皇八子永璿與皇六子永瑢,還有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永瑆,他們三人知道王爾烈字好,善書法,便前來客棧求字。
王爾烈的書法是有口皆碑的,他書宗二王,字跡瀟灑而剛勁,有“遼陽第一書家”之稱,也頗為座師劉統勳所讚,後在《皇清書史》第十六卷中曾載:“太史書千峰記二冊,可稱二寶。”
這日三位皇子前來求字,偏巧王爾烈未在館舍,當時邵晉涵在舍裏,他得知是皇子求書,哪敢怠慢,便要出去尋找,三位皇子未準,永璿說:“此次題扇,是應皇太後之托而來,用得正急。既然王學士不在,也就作罷了,待有機宜時,再前來拜會。”說完就要離去。這時,永璿無意地看到了邵晉涵的放在桌上的字,見異常妙絕。於是,他便拿給永瑢和永瑆看,他倆也極為讚賞。永璿看過後,忽然一喜,說道:“皇太後尤為愛才,每科會試後,她都要求字,以為留存。今時,王學士不在,邵學士就代勞了吧。”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