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乙酉科舉人的鄉試在盛京(沈陽)舉行。鄉試日期為乾隆三十年八月,由京師之翰、詹、科、道、部、曹中嫻文者及九卿大員等朝官主其試,閱批考卷和薦取考生。地址在萃升書院(今沈陽沈河區沈陽路三段萃生裏)萃升書院是乾隆初元,盛京工部侍郎李永紹在學宮(儒學之宮—文廟,今沈河區朝陽街第一小學校)右邊(即今萃生裏東)建立義學,不久就改稱沈陽書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歐陽謹揭將萃升書鹽的牌子掛在沈陽書院的大門,並誌說:“此前輩任蘅皋先生奕璽所額也。康熙已亥(1719年)閱今四十四年,即修其堂,存此以不忘於初創雲。”從此,萃升書院之名又顯昭著,而沈陽書院之名且漸衰微。

    王爾烈按萃升書院後麵考棚院外大牆下所頒出的名單及編號,提前一刻鍾進入號間。他不慌不忙地理好了號板,坐下來,胸有成足地等候答卷。鍾聲響過三遍,監考官將試卷一並發給了每個號間的考生。王爾烈打開考卷一看,這三份試卷分別是三道試題,每份試卷的卷頭上都寫著:乾隆乙酉科《鄉試朱卷》(舉人)的字樣。

    第一試題是“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文29行,滿行26字。

    第二試題是“故君子居易以挨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第三試題是“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於秦穆公之為汙也”,文28行,滿行26字。圈點句讀,天頭小字評句,文後房批。

    隻見王爾烈端坐然然,手持狼毫毛錐,目不轉睛地刷刷刷地寫著,他早已打好了心稿,那筆尖上下轉動,勢如飛梭,不多時,已答完了第一題,接著答第二題,正是:筆似丈八蛇矛,所向無敵;字如春蠶吐絲,應接不斷。一個半時辰便將三道題答完,交了頭卷。

    王爾烈在這次鄉試中,獲同科舉人第一名,即為解元。

    待他榮歸後,來到龍泉寺謝過元空方丈,二人便來大雄寶殿,取下放在那塊金字牌匾後的香匣,開鎖取出那貼。王爾烈從師父手中接過那貼,展開一看,隻見上麵用朱筆寫道:“乾隆三十年乙酉科舉鄉試,遼陽王爾烈必中解元”落款是“元空”。王爾烈看了後,打心裏往外佩服元空的眼力,於是,他隨即問道:“以前兩次,為州、府、縣試及鄉試,考取貢生和舉人。我尚不知下次考試,也就是京師會試,參加進士考試,那時的情況又該怎樣了。”

    元空道:“前兩次考試,拔貢第一,舉人第一,僅是地方小試也,不值得驕傲。更重要的是下次會試,天下的舉子雲集於京師,人才薈萃,濟濟一堂,那才是大顯身手之時呢。

    王爾烈聽了,說道:“師父所言極是,我隻是不知師傅尚有何指點?”

    元空聽了,問道:“現在,鍾鳴一通,能背誦幾篇文章?”

    王爾烈道:“鍾鳴一通,能背誦五篇文章。”

    元空聽了,沉吟一會兒,說道:“鍾鳴一通,能背誦五篇文章,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說明你已經具備相當的功底。不過,會試是要取中進士的,僅此可就遠遠不夠了。”王爾烈問:“那麽,鍾鳴一通,到底背誦幾篇文章為宜?”元空答道:“十篇。”王爾烈不由得一驚,說道:“十篇?”元空道:“對,鍾鳴一通,十篇文章必須刷地全部背誦下來,不得間斷。那樣,才說明你已經達到運用自如之程度。”王爾烈沒有說什麽,心中暗想,師父要求太嚴,什麽人能在一通鍾響的時間裏背誦十篇文章,簡直神了。他心裏犯嘀咕。

    光陰似箭,轉眼一年過去了,不覺到了乾隆三十一年,這年是丙戊年,王爾烈聞知常理齋被選入朝覲見皇上,皇上將委任其官職,王爾烈想與之共同入京,這樣,他們就可以朝夕相處了。王爾烈向元空大師請求批準他前去參加丙戊科會試,與常理齋同往。元空見他求取功名心切,隻好答應他前往一試。元空道:“今年的會試,你去參加,不一定有好結果。不過,你可以去試一試,見見世麵,也會長些見識,積累些經驗,為下次赴考打下基礎,未嚐不可。”王爾烈見師父答應了他,非常高興,連夜收拾行裝,書籍。次日便趕到盛京,會見了常理齋。自古來,他鄉遇故知,乃人生一大喜事,兄弟二人進了老邊餃子館,點了兩個下酒菜,要了一斤餃子,便開始暢飲,大敘衷腸,才談金榜題名之樂,又論仕途艱難之苦,苦樂交融,感慨萬分。

    王爾烈道:“自小弟丁醜登為進士以來,十年之中,我一直以汝為榜樣,奮力追趕。我將汝之複函貼在案前,以鞭策自己,急起直追。同時,我非常佩服你,平時你深藏若虛,含而不露,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

    常理齋道:“兄長過謙,兄長乃人中騏驥,文章超群,眼下又求讀禪地,高師指教,日後定是大魁天下。豈能步小弟之後塵,如我這般,雖榜上有名,卻是於榜尾,朝廷不屑一顧,耽擱十年。如今,亦不知皇上如何銓曹,以往都是按榜上名次,次第選任官職,事隔十年,眼下亦不知聖上有何樣的好官職任之於我?”

    王爾烈道:“無論怎樣,汝已有出頭之日,如我這般,前程未卜,心懸梁上,寒窗之苦何日可已?此次赴考亦未知能否及第,並不在話下,能與汝見麵暢談,足矣。”

    常理齋道:“兄長所言極是。凡事不可急於求成,正是“玉在匣中求善價,釵於盒內待時飛。”我相信,兄長定會受大任於己,切記。”

    翌日,王爾烈與常理齋從盛京出發,經遼中、錦縣到錦州,從錦州乘船到天津,從天津乘船經廊坊,涿州到京師,一路水行。

    一路上,王爾烈與常理齋朝夕過從,縱談今古,王爾烈更佩服常理齋之學識卓邁,與其相比,相去甚遠,殊不可及。這次,王爾烈參加會試,不弟,遂離開了常理齋。常理齋經皇上麵試後,被任為四川府西充縣知縣,西充縣置於四川荒僻的大山之中。常理齋捧繳入川。王爾烈雖名落孫山,但為常理齋高興。在他看來,常理齋有清才逸氣,入川途中,所遇山山也也之奇,定有所發抒,一定不會虛此一行的。王爾烈對常理齋一往情深,真心地祝願常理齋在事業上能大展宏圖,創下豐功偉績,在文壇上能獨樹一幟,臨別之時,王爾烈將常理齋領進了全聚德烤鴨店,兩人邊飲邊吟。王爾烈道:“你我今日一別,今後便是天各一方,遙隔千裏,相見甚難,為兄在此設酒為你餞行。祝你一路風順,馬到成功,當好父母官,為民多謀些福利,創下豐功偉績,為兄於關東恭候喜訊。現吟一首七言,獻醜。名曰《食烤鴨》

    渾身索得賣字錢,與友聚飲烤鴨店。

    人生無奈才飛觴,黑發文章白發官。

    常理齋聽罷,鼻子一酸,不由得潸然淚下,舉起杯子與王爾烈碰響之後,一飲而盡,然後用右手彈去臉上的淚花,以左手又斟滿了兩杯。舉起道:“謝兄長之厚愛,此去西充,並非如願,吾十年寒窗,十年待曹,乞得一邊陲小吏,何不痛哉。然吾平民百姓,賴科舉而獲功名,此乃皇恩浩蕩,來不及謝主龍恩,豈敢抗旨不從,隻是無可奈何而已,此一別,便天各一方,相去千裏,關山阻隔,魂夢遷遷,難以再見上一麵,隻望兄長多保重玉山,勤奮舉業,書田裏深耕細耘,隻要功夫深,蒼天不負有心人。切莫心急,待大比之年,魁首天下,小弟於西陲靜侯佳音。下麵和兄長《食烤鴨》七言一首:

    宋朝文章唐代詩,代代科舉求官職。

    夜夜殘月方醒酒,問君能賣幾多字?

    王爾烈聽了,很佩服常理齋的文采,很激動,舉杯相碰之後,亦是一飲而盡。接道:“我來唱一闕《釵頭鳳》,乃舊瓶新酒耳。”於是唱道:“

    相見時難別亦難,鴨肉將殘杯酒幹。

    勸君更進一杯酒,京師一別相見難。

    幹!幹!幹!”

    王爾烈酒至微醺,常理齋卻是麵如煮蝦,紅到了脖子根兒。常理齋道:“爾烈兄,東坡先生有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王爾烈道:“對,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大丈夫誌在四方,正可謂海內存知己,”常理齋道:“天涯若比鄰。你我縱然惜別,終須別,正如俗語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兄長保重,小弟告辭了。”

    二人出了烤鴨店,各自東西,分道揚鑣了。

    王爾烈從京師迴到遼陽後,被當朝任命為平穀縣(今屬北京)教諭,待開缺時補之,他仍留在千山龍泉寺西閣讀書。

    這時,王爾烈生父王縉正在深州學政任上,從父王組正在甘州知州任上。這兩位有官職的尊長見王爾烈的科考,雖是科名很高,但並不順利。待他取中舉人第一時,已是38歲了。又加上朝廷已下詔委任其候補平穀教諭,借此機會,想走走關係,讓王爾烈出來就任,但是王爾烈未允。他在信中,向他倆講明了自己的想法,又說明了師父元空指教得力的情況。二人看了,覺得王爾烈所言有理,出來做官,確實不如留在學館裏就讀更聚精會神一些。於是他倆都同意王爾烈繼續就讀。

    時如白駒過隙,轉眼又過了六年。這年是乾隆三十六年(1711年),幹支為辛卯年。上年,適逢皇太後八旬萬壽,皇帝詔示天下,特舉行恩科鄉試、會試。這年王爾烈已經四十有四了。

    這年正月,王爾烈正在龍泉寺西閣書房讀書,忽聽得寺院內一通鍾鳴。這次鍾鳴,比曆次都宏亮,都急促,持續的時間也較長。他聽了後,暗想,這一次是師父有意安排的。果然,不多時,元空便走進屋來。此時,元空方丈已經是白發滿首的88歲老翁了,胸前霜須飄灑,目光炯炯有神,麵色紅潤,氣宇軒昂,形態不減當年。王爾烈見師父到來,急忙放下書本,離案,轉身拜見師父,並將師父讓到上首落座,隨後泡上茶來。元空並未客套,坐下後,端起茶杯,用杯蓋劃了劃浮起的茶葉,用唇沾了沾,接著說道:“此時,課業準備得怎麽樣了?”王爾烈答道:“比上次鄉試,稍有進步。”元空問道:“鍾鳴一通,能背誦文章幾篇?”王爾烈道:“謹尊師教,已達到當年的教誨。”元空道:“那麽說,可達到十篇了?”王爾烈道:“略有超過,可達到十一篇。”元空當下考察,發現王爾烈在鍾鳴一通的是裏能背誦十二篇文章。元空大喜,說道:“今年是辛卯年,正值上年為皇太後八旬萬壽,聖上特設恩科鄉試、會試。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你可以下山與試了。”王爾烈聽了,說道:“六年前,弟子參加鄉試時,師父曾給予弟子占一貼,言必中解元。榜發,果然應驗。隻是這次會試,不知情況如何,還望師父明示。”元空沒有即刻迴答。他呷了一口茶後,又用手沾了沾嘴唇,用手捋了捋胸前的胡須,說道:“我已看過了,這次會試,你可以獲捷,連中三元,大魁於天下。”王爾烈聽了,麵上方有些喜色。但是,他深知若獲如此成果,是何其艱難,因此,他並未作聲,隻是靜靜地望著師父。

    其實王爾烈所感也不無道理。過去的科舉考試,不僅試題極難,就是所設名額也是極為有限的。就以五貢考試為例。一個州、府、縣內,也隻能是取中三四名,鄉試舉人考試,一省也隻能是取中十餘名;而會試進士考試,最多全國取三百餘名,少者也就百十名,在這個比例之下能夠取得一席功名,談何容易。有的人,苦讀了一輩子書,參加了無數次考試,到最後還是一名生員。這種情況,的確有之。據史料記載:“道光六年丙戊會試。總裁:閣臣將攸餂、尚書湯金劍、王鼎、副憲陸以莊。二甲一名進士麟魁,字梅穀,為滿州人中傳臚之始。是科廣東舉人陸雲,年一百零四歲,三場完竣,未經中試。賜國子監司業銜。”由此可見,科舉考試之艱難。

    這會兒,元空見王爾烈靜靜地望著他,便接著說道:“不過,你的前麵有阻啊。”王爾烈一聽說有阻,便問道:“可否避開?”元空道:“實在難以避開。所阻者,乃通天之大人物也。”王爾烈道:“那樣的話,豈不壞事?”元空道:“非也,你所以能出頭露日,正是靠此人矣。”王爾烈問道:“此人是誰?”元空道:“隻可會意,不可說出,讓事情慢慢地應 驗去吧。”元空說罷,走了。旋即,寺院裏傳來一片鍾磬聲,倒也悠揚。

    王爾烈離開千山龍泉寺,迴到家中收拾一下,便赴京科考。曉行夜宿,水陸兼程,未用幾日便來到了大淩科城(今錦縣)。出了大淩科城,往東行六十餘裏,來到了一個叫禿老婆店的地方。

    此地原本無名,唯有一座三間草舍,守著京奉大道。這座草舍裏,住著母子二人,姓李,相依為命。老母已年逾古稀,頭發落盡,人謂之禿老婆;兒子年及而立,尚無他業。由於這裏是京奉交通樞紐,西接山海關,東連盛京,車馬行人很多,附近又無棧房,行人逢上晚間,隻好來李家投宿。母子見此可為生計,便開起客店來,盡管是茅舍,生意倒也紅火。

    乾隆十九年(1755年)八月,乾隆帝東巡陪都盛京,路過這裏。時逢烈日中天,一路饑渴,便聽下輦來。隨即,讓身邊侍臣去尋些菜蔬之類東西來。乾隆帝也走下輦來,借以觀賞一下鄉野風光。

    那尋菜蔬的侍臣,四下望去,方圓幾裏之內,曠無人煙,隻見附近獨此一家,便走了進去。老婦聽了侍臣的問話後,答道:“我處不種菜蔬,無以貢獻。”侍臣將老婦所言轉告給乾隆帝。乾隆大怒,便使人將老婦召至跟前,問道:“何出此言?”老婦聞言,不驚不慌,答道:“地各有主,民各有方,不租不課,何敢耕種。”乾隆帝一聽,轉怒為喜,知道此乃安分守己之良民。於是,他令人將輦上的禦馬卸下一匹,又把老婦的兒子喚到跟前,謂其兒曰:“汝騎上此禦馬,限兩個時辰,繞此地跑上一圈。然後,將圈內之地,盡賜於你。”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翰林王爾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曰@並收藏翰林王爾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