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爾烈向悟玄道:“今吾五人來此特向大師討教一些有關釋教方麵的詞語、概念,望大師賜教。”悟玄道:“諸位賢弟,不必客氣,隻管道來,貧僧禪事廿載便也悟得些個,我盡心而為吧。”
李玉山道:“請問大師,何為佛?阿彌陀佛、如來佛、釋伽牟尼是不是一個人?”悟玄道:“佛字是‘佛陀’之簡稱,是bucldha的音譯。如果按京師口音應譯成“布達”,佛陀的意思是“覺者”或“智者”。佛教認為佛陀有三種:1、正覺;2、等覺或遍覺;3、圓覺或無上覺。佛教認為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姓是喬達摩,屬釋伽族,又稱釋伽牟尼釋伽族聖人。‘如來’一詞譯自梵語tathagata,“如”字就是“真如”(tatha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yathabhutam)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阿彌陀佛是外世界的佛,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abha的音譯,意義是“無量光明”。所以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不是一個人。
高維欽問:“請大師講釋,何為菩薩?”
悟玄答曰:“菩薩乃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簡單地解釋,凡是抱著廣大的誌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自度度他),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常紀問:“佛經中常提到歸依三寶,何謂“歸依三寶”?”
悟玄答曰:“歸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而三寶則是:佛陀為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sangha)是僧寶。所以稱之為寶,是因為它能將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極可尊貴的意思。佛初轉法輪,僑陳如等無人都歸依佛,出家為弟子於是形成了僧伽。所以,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三寶。歸依三寶的人是佛教徒。歸依可作“皈依”,皈依與歸依為意義相同。
王爾烈問:“佛法中常講緣起,何謂緣起?”
悟玄答曰:“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之意。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相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異時的互存關係。”
王爾烈又問:“何謂同時的互存關係?”
悟玄答曰:“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如師生關係,有老師則有學生,有學生則有老師,無老師則不成其為學生,無學生則不成其為老師。這就是同時的相互依存的關係。”
王爾烈又問:“何謂異時互存關係?”
悟玄答曰:“如種子和芽的關係,因為先是有了種子,所以今天才有芽生;也因為今天有芽生,過去的種子才能叫種子。這是異時的互相依存的關係。從另一方麵看,種子滅時也正是芽生之時,芽生時乃為種滅之時,在這芽和種子生與滅的現象又是同時的互存關係。總之,一切現象(法)必然是在某種互相依存的關係中存在的。沒有任何一個現象可以說是絕對存在的。”
王爾烈道:“多謝大師為我們指點迷津,解除疑惑。據說,廣佑寺和遼陽白塔有許多傳說的故事,大師能否給我們講出一個來。”
悟玄道:“好的。關於廣佑寺和白塔的故事倒有一些,多半是離奇古怪的,讓人聽了,總覺得不可信,我講的故事大凡近於真切。——
“完顏雍是女真開國皇帝阿骨打的孫子,父親是金太祖的三兒子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天輔年間,宗輔從東京遼陽的李氏大家族裏挑選聰慧俊俏的李氏姑娘為元妃。婚後生下完顏雍。沒曾想,宗輔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拋下了孤兒寡母。”
“按照女真人的老規矩,婦女寡居,宗族接續。李氏是個重情守德之人,同族兄弟惦著她貌美博才,早已垂涎三尺,硬逼著她改嫁。李氏無奈削發為尼,到清安寺當了尼姑,號通慧圓明大師。想得到李氏為妻的人,見李氏已超脫紅塵,也就不再逼她改嫁了。
說來也巧,完顏雍被朝廷派東京留守一職,遂來遼陽任職,與寡母相會在清安寺(元代改為廣佑寺)。母子相聚,互訴衷腸,完顏雍更加尊重老母。當提起遼陽名勝古跡,風土人情時,老母告訴兒子,遼陽有一佛塔,可以說是遼陽的福祚,怎奈年久失修,破損嚴重,若兒有誌重修浮圖,母親也就了卻了一件心事。完顏雍滿口答應,有朝一日必圓母親之願。
完顏雍的母親,不久就告別了人世,完顏悲痛欲絕。完顏雍的舅父李石聽說姐姐仙逝,便辭官從外地迴到遼陽奔喪。
李石的道眼比篩子眼都多,他表麵上是為姐姐吊喪,骨子裏卻密謀奪取皇位來了。這天,完顏雍以商議討賊為名,召集官員在清安寺聚首,並當場把當朝皇帝完顏亮派來監視完顏雍的欽差高存福等人一網打盡。
完顏雍在遼陽造反時,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在率領大軍與南宋交兵,還沒弄清是怎麽迴事呢,他的部將就將他亂箭射死了,完顏雍於是登基做了第五代皇帝。
完顏雍當了皇帝,就想起了媽媽臨死的囑托,遂下令要維修白塔。把能工巧匠都收羅來了,征集的民工擠滿了遼陽府的大街小巷。那個年月,要想修塔可不容易,這些能工巧匠大眼瞪小眼,你瞅我看,搖搖頭,都說,這麽高的塔怎麽上去修呢?誰也拿不出準注意。監工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他心想,這塔要是修不成,誤了工期,還不得腦袋搬家呀!愁得雙眉緊鎖,成天唉聲歎氣。
偏巧,這一天,忽然下起大霧,灰蒙蒙,上足天,下柱地,把個東京遼陽府遮蓋得嚴嚴實實。正在這時,眼見一位銀白胡須的老頭,大步流星地背著泥瓦工具,撥開濃霧,湊上前來。人們很覺稀奇,迎上前去問道:“大伯,您老人家是不是前來修塔?”不想這話倒惹怒了老頭,他扳起麵孔,訓斥道:“修什麽塔,我已是土埋半截的人了。”一甩袖子,老頭隱進霧裏去了,再也不見老頭的身影。別看大家碰了釘子,心裏倒象是打開兩扇窗戶: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用“土埋半截”的辦法修塔嗎?待人們七嘴八舌地說完,也雲開霧散了。工匠們按白胡子老頭的指點幹了起來,搬磚的搬磚,砌瓦的砌瓦,勾縫的勾縫,眼見著土堆往上來,塔也一節一節往上躥。沒用多久,白塔煥然一新了。
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是風吹雨打,還是雷電衝擊,塔頂裂開了大口子,眼看越來越大,若不好好修上,塔就倒塌了。人們正在著急,偏巧有個挑擔的鋦鍋老頭從塔下經過,口口聲聲喊著:“鋦大家夥咧,鋦大家夥咧。”有個好勝的小夥子湊到老頭子跟前說:“老人家說能鋦大家夥,這塔尖裂了,你能鋦嗎?”說完把手往上一指。老頭順著手勢往塔尖瞟了一眼,順嘴說道:“嘿,這這麽點小事!”說罷,擔起擔子,嗖嗖嗖兒爬上塔頂,立時起了一團濃霧,把個白塔全罩在裏邊,隻聽叮叮鐺鐺地響著,就是看不見老頭在哪幹活。也就一袋煙工夫吧,再也聽不到什麽動靜,霧也散了,老頭也不知去向,再看塔頂,嚴嚴實實,真的把縫鋦上了。這事驚動了整個東京遼陽府。從此,人們都在猜想著,議論著:這鬼匠神工的把戲,肯定是當初幫助建塔出主意的那個白胡子老頭幹的。
茶話結束後,在悟玄大師的引導下,王爾烈五人又觀賞了廟中所有的殿堂,碑亭和禪舍,他們帶著諸多的收獲滿意地離開了廣佑寺。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遼東才子劉廣濤,出生於累代書香門第家藏萬卷。早年就設帳於千山無量觀西閣,自命千華教師,授以六經、古文。六經,即《詩》、《孝經》;古文,即《古文觀止》,從學者甚眾。這次到遼陽儒學館主講古文。
上課的鍾聲敲過了三下,一個三十左右歲的年輕教師,頭戴一頂青緞絲綢六瓦學士帽,身穿藍色緞麵直綴,腳踏高腰千層底布靴,腋下夾著一本書,不慌不忙地走進了學堂。他先躬身向至聖先師孔子像深施一禮,然後,麵向同學大聲問道:“同學們好!”同學們迴答:“老師好。”“好,現在我來介紹一下我自己。我的名字叫劉廣濤,人稱千華教師。從現在起,我將是你們的古文老師。今天我們是初次見麵,彼此皆不熟悉。所以應先熟悉我們師生的媒介《古文觀止》。下麵由我來介紹一下這本書。
《古文觀止》是皇靖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編造的一部古文選本。這本書裏輯錄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末,長達二千餘年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共分十二卷,以時代為經,文章為緯,經緯交織,以時代先後為序。
所搜文章,以散文為主,兼收駢體文,其中,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曆史散文,《史記》等漢代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韓、柳、歐、蘇的散文為重點,約占全書篇幅的一半以上。
這本書所選的散文,大部分都是哲理性和藝術性兩方麵都是較高的,有不少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佳作名篇,同時,在題材,文章式樣和藝術風格方麵,都展現了中國古代散文的風貌。大凡散文皆是內容精悍,語言簡潔,感情充沛的短篇,便於閱讀,吟誦,又便於學習和攜帶收藏。所以自問世以來,頗受讀者的歡迎,風行海內,全國各級儒學都采為課本,說明《古文觀止》乃為模範讀本。
該書所選文章皆為名家之名篇,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麵對這碩大無朋的古代散文的精神文化果實,逐代剔拔,舉凡辯論、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碑誌、箴銘、傳狀、頌讚、辭賦、哀祭等多種門類,一概涉及搜求,編選的範圍極為廣闊,同時,在思想上推崇儒家傳統思想,並以此為遴選尺度,追求文章的思想純粹、莊重、正大;在藝術上是從“文學”的角度注重於文章的之構思、結構、謀篇、詞藻、情感、手法的精巧園熟,講求語言藝術,所有這些都使得《古文觀止》,有如一個頗具藝術眼光的收藏家和鑒賞家將近三千年來中國古代散文中最珍貴的部分精華集於一室,使讀者能登堂入室,概覽全貌,從而對這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散文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
總之,《古文觀止》較比其它的古文版本所搜輯的數量要大,範圍要廣,質量要高,內容要新,因為其它版本都已陳舊,譬如,梁太子蕭統早於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一千餘年,他招集文學之士所編輯的《文選》,也是不收經書、子書、人物傳記,金聖歎評選的《才子必讀古文》一書早於二吳三十餘年,亦複如此。既然所搜的模式都一樣,那麽《古文觀止》刊出時間距我們最近。所以要比前麵的更好。我們當然選定它為讀本最為合適的了。
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散文的國度,而散文在社會使用範圍和它的覆蓋麵又往往比詩歌更為廣泛和普遍。縱觀曆史,從先秦到我大清綿綿數千年,中國古代散文真是源遠流長,作家輩出,作品充棟,美不勝收!那古色斑斕的《尚書》、《周易》那擅長記言記事、簡練而富文采的《左傳》、《國語》,那鋪張揚厲、雄辯滔滔的《戰國策》,那語約豐義,揚達自然,或則典奧,或則質樸,或則幽深,或則明快的緒子散文,那雄深雅健的《史記》,那清新俊逸的六朝散文,那恢宏瑰麗,蔚為壯觀的《唐宋八大家》的傳世之作,那獨抒性靈、超塵凡脫俗的明代小品,以及那些耿耿星辰照亮中國文字史的著名作家司馬遷、班固、賈誼、諸葛亮、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袁宏道,這裏展示的正是文明古國,古老民族的心靈曆史的一部分;這裏凝聚、積澱的是時代精神火花,它將永遠流傳和感染後代人的思想、感情、觀念和意緒,使我們一唱三歎,留連忘返。
古代散文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它凝聚著我們祖先愛江山社稷、愛民眾、愛自然、愛生活的博大情懷和他們的精深的學問,可以看出,它凝聚著先人們廢寢忘食的苦讀和嘔心瀝血的撰文的精神,我們要繼承先輩的遺產,就是要把這些寶貴的遺產變成我們自己所有,這就要我們學習和掌握它,並能運用和發展它。
古文已經為我們當代的舉業所授用的時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致力於舉業的人,尤要學好古文,才能做好時文,所以我們要學好古文。
那麽,如何才能學好古文呢?
首先要明確學習古文的目的,目的是要繼承和發展古文這項文化事業。有了目的,才有興趣,有興趣就能學好。怎樣才能學好古文呢?一篇生疏的文章,拿過來必得自己先讀幾遍斷開句子,找出生字,典故、成語等,然後劃分段落,指出每段的大意,再總結出文章的主題思想,再揣摩出文章的寫作方法及寫作特點。課堂上老師講解時,你要記筆記,尤其是作者的身世介紹和文章產生的時代背景。這些都弄懂了,你就對這篇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但這並不等於你學會了,因為你會有忘記的時候,如果你沒有記住文章的內容,就等於沒有學過,更談不上古為今用了,所以更主要的一個環節是背誦。把所學的文章通篇背誦下來,牢牢記在腦子裏,才是學到手了,隨時可以引用文中的詞句,就是說,必須通過自己學習揣摩背誦並能把文中的詞句變成自己所有,才算是學得好。常言道,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隻要你肯下功夫,這本《古文觀止》就將成為你應考登科,謀取功名的資本,是你創建事業的寶貴財富。謝謝同學們!”
一陣熱烈的掌聲夾著“好”的叫喊聲。
掌聲過後,劉廣濤道:“下麵我提出一題請同學迴答:習舉之人為何要注重學習古文?”
“我。”李玉山舉手道。“好,這位學生來迴答。”李玉山站起來,道:“在我們學習古文同時,可以了解到我們的先人愛江山社稷、愛民眾、愛大自然、愛生活的博大情懷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精深的學問。我們可以看出先人們那種廢寢忘食的苦讀以及那種精神敲的撰文的精神。這種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學習古文是為了繼承先人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發展民族的文化事業。
其次,我們這些致力於舉業的人,又不能不注重舉業的發展曆史。提到舉業,從古到今,人人必做的事情。就如孔子在春秋時期,那時用“言相行舉”做官,故孔子隻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時代的舉業。而到戰國時代,以遊說做官,所以孟子就曆說齊梁,這便是孟子時代的舉業。到了漢代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到唐朝是用詩賦取士,他們若講孔子的話,就沒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會做幾句詩,這便是唐人的舉業。到了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學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講理學,這便是宋人的舉業,就是至先師孔子活在今天,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能講那“言寡尤,行寡悔”,哪個給你官做?孔子道也就不行了。當然,目前的舉業所采用的文章是“時文”或叫“八股文”,是和古代散文有區別的。有人認為時文不是文章,是專用於答題的一種“試文”;還有人認為這種文章束縛手腳所以又叫它們八股文或叫“拔貢文”等等。
我認為這些說法沒有道理,這種文體都是集散文與詩歌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品。它不僅是文章,也含有詩賦,因其中有比偶句。再有破題,破承、起講、題比、中比的要求也合乎辯論文的格式。所以說,八股文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麽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做不好,任你做出什麽來,都是野狐禪,邪魔歪道!既然八股文是從古文發展而來的,那麽不學好古文,談何做八股文?我所迴答的問題就這些。謝謝老師,謝謝大家!”室內又掀起一片熱潮,掌聲熱烈,經久不息。
掌聲過後,劉廣濤道:“李玉山迴答得很好。下麵的問題:如何做才能學好古文?”“我。”“好,王爾烈迴答。”“到。我認為首先要明確學習目的。繼承發揚古代文化遺產,古為今用,《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有許多名家名篇,自然有許多曆史典故,名言、名句,我們掌握了它,自然就會應用到我們的作品中來,從而提高了我們的寫作水平,所以學習古文 為我們今後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主要目的。隻有明確了學習目的,才能對古文感興趣。有興趣,才能學好。其次,我們必須做好預習,即在老師講課前自己先仔細地閱讀三遍所要學的文章。第一遍的任務是文章的斷句,打上標點符號;第二遍的任務是劃出文中的生字和典故並自行解決,掃除閱讀障礙;第三遍的任務是根據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把全文分成幾個段落,並指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後總結出文章的主題思想。這樣,通過預習,你對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到課堂上,你就迴積極地同老師配合。再其次,就是在課堂上,老師講解課文時,你一定注意聽取老師所講的作者的身世,文章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文章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這樣,你就會對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學習起來就省力多了。課後,你必須寫出對這篇文章的評語或讀後感。因為你讀過了一篇文章代表就象你結交了一位朋友,你對這位朋友必然有個評價,哪方麵好,哪方麵不足,一定是有評論的,文章也是一樣,哪方麵可取,哪方麵不可取,都要寫出來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那就是背誦。必須把文章背誦下來,變成自己的東西,才算學到手了。否則,仍然是那個作者的,依然刻在書本上,並不屬於你學過了,因為你還沒掌握。不能運用,總不能走哪兒,把文章帶到哪兒吧。另外,隻有背下來,你才能體會到一篇好文章所用辭藻的美麗,所造句子的動人。”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李玉山道:“請問大師,何為佛?阿彌陀佛、如來佛、釋伽牟尼是不是一個人?”悟玄道:“佛字是‘佛陀’之簡稱,是bucldha的音譯。如果按京師口音應譯成“布達”,佛陀的意思是“覺者”或“智者”。佛教認為佛陀有三種:1、正覺;2、等覺或遍覺;3、圓覺或無上覺。佛教認為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姓是喬達摩,屬釋伽族,又稱釋伽牟尼釋伽族聖人。‘如來’一詞譯自梵語tathagata,“如”字就是“真如”(tatha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yathabhutam)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阿彌陀佛是外世界的佛,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abha的音譯,意義是“無量光明”。所以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不是一個人。
高維欽問:“請大師講釋,何為菩薩?”
悟玄答曰:“菩薩乃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簡單地解釋,凡是抱著廣大的誌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自度度他),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常紀問:“佛經中常提到歸依三寶,何謂“歸依三寶”?”
悟玄答曰:“歸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而三寶則是:佛陀為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sangha)是僧寶。所以稱之為寶,是因為它能將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極可尊貴的意思。佛初轉法輪,僑陳如等無人都歸依佛,出家為弟子於是形成了僧伽。所以,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三寶。歸依三寶的人是佛教徒。歸依可作“皈依”,皈依與歸依為意義相同。
王爾烈問:“佛法中常講緣起,何謂緣起?”
悟玄答曰:“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之意。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相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異時的互存關係。”
王爾烈又問:“何謂同時的互存關係?”
悟玄答曰:“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如師生關係,有老師則有學生,有學生則有老師,無老師則不成其為學生,無學生則不成其為老師。這就是同時的相互依存的關係。”
王爾烈又問:“何謂異時互存關係?”
悟玄答曰:“如種子和芽的關係,因為先是有了種子,所以今天才有芽生;也因為今天有芽生,過去的種子才能叫種子。這是異時的互相依存的關係。從另一方麵看,種子滅時也正是芽生之時,芽生時乃為種滅之時,在這芽和種子生與滅的現象又是同時的互存關係。總之,一切現象(法)必然是在某種互相依存的關係中存在的。沒有任何一個現象可以說是絕對存在的。”
王爾烈道:“多謝大師為我們指點迷津,解除疑惑。據說,廣佑寺和遼陽白塔有許多傳說的故事,大師能否給我們講出一個來。”
悟玄道:“好的。關於廣佑寺和白塔的故事倒有一些,多半是離奇古怪的,讓人聽了,總覺得不可信,我講的故事大凡近於真切。——
“完顏雍是女真開國皇帝阿骨打的孫子,父親是金太祖的三兒子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天輔年間,宗輔從東京遼陽的李氏大家族裏挑選聰慧俊俏的李氏姑娘為元妃。婚後生下完顏雍。沒曾想,宗輔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拋下了孤兒寡母。”
“按照女真人的老規矩,婦女寡居,宗族接續。李氏是個重情守德之人,同族兄弟惦著她貌美博才,早已垂涎三尺,硬逼著她改嫁。李氏無奈削發為尼,到清安寺當了尼姑,號通慧圓明大師。想得到李氏為妻的人,見李氏已超脫紅塵,也就不再逼她改嫁了。
說來也巧,完顏雍被朝廷派東京留守一職,遂來遼陽任職,與寡母相會在清安寺(元代改為廣佑寺)。母子相聚,互訴衷腸,完顏雍更加尊重老母。當提起遼陽名勝古跡,風土人情時,老母告訴兒子,遼陽有一佛塔,可以說是遼陽的福祚,怎奈年久失修,破損嚴重,若兒有誌重修浮圖,母親也就了卻了一件心事。完顏雍滿口答應,有朝一日必圓母親之願。
完顏雍的母親,不久就告別了人世,完顏悲痛欲絕。完顏雍的舅父李石聽說姐姐仙逝,便辭官從外地迴到遼陽奔喪。
李石的道眼比篩子眼都多,他表麵上是為姐姐吊喪,骨子裏卻密謀奪取皇位來了。這天,完顏雍以商議討賊為名,召集官員在清安寺聚首,並當場把當朝皇帝完顏亮派來監視完顏雍的欽差高存福等人一網打盡。
完顏雍在遼陽造反時,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在率領大軍與南宋交兵,還沒弄清是怎麽迴事呢,他的部將就將他亂箭射死了,完顏雍於是登基做了第五代皇帝。
完顏雍當了皇帝,就想起了媽媽臨死的囑托,遂下令要維修白塔。把能工巧匠都收羅來了,征集的民工擠滿了遼陽府的大街小巷。那個年月,要想修塔可不容易,這些能工巧匠大眼瞪小眼,你瞅我看,搖搖頭,都說,這麽高的塔怎麽上去修呢?誰也拿不出準注意。監工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他心想,這塔要是修不成,誤了工期,還不得腦袋搬家呀!愁得雙眉緊鎖,成天唉聲歎氣。
偏巧,這一天,忽然下起大霧,灰蒙蒙,上足天,下柱地,把個東京遼陽府遮蓋得嚴嚴實實。正在這時,眼見一位銀白胡須的老頭,大步流星地背著泥瓦工具,撥開濃霧,湊上前來。人們很覺稀奇,迎上前去問道:“大伯,您老人家是不是前來修塔?”不想這話倒惹怒了老頭,他扳起麵孔,訓斥道:“修什麽塔,我已是土埋半截的人了。”一甩袖子,老頭隱進霧裏去了,再也不見老頭的身影。別看大家碰了釘子,心裏倒象是打開兩扇窗戶: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用“土埋半截”的辦法修塔嗎?待人們七嘴八舌地說完,也雲開霧散了。工匠們按白胡子老頭的指點幹了起來,搬磚的搬磚,砌瓦的砌瓦,勾縫的勾縫,眼見著土堆往上來,塔也一節一節往上躥。沒用多久,白塔煥然一新了。
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是風吹雨打,還是雷電衝擊,塔頂裂開了大口子,眼看越來越大,若不好好修上,塔就倒塌了。人們正在著急,偏巧有個挑擔的鋦鍋老頭從塔下經過,口口聲聲喊著:“鋦大家夥咧,鋦大家夥咧。”有個好勝的小夥子湊到老頭子跟前說:“老人家說能鋦大家夥,這塔尖裂了,你能鋦嗎?”說完把手往上一指。老頭順著手勢往塔尖瞟了一眼,順嘴說道:“嘿,這這麽點小事!”說罷,擔起擔子,嗖嗖嗖兒爬上塔頂,立時起了一團濃霧,把個白塔全罩在裏邊,隻聽叮叮鐺鐺地響著,就是看不見老頭在哪幹活。也就一袋煙工夫吧,再也聽不到什麽動靜,霧也散了,老頭也不知去向,再看塔頂,嚴嚴實實,真的把縫鋦上了。這事驚動了整個東京遼陽府。從此,人們都在猜想著,議論著:這鬼匠神工的把戲,肯定是當初幫助建塔出主意的那個白胡子老頭幹的。
茶話結束後,在悟玄大師的引導下,王爾烈五人又觀賞了廟中所有的殿堂,碑亭和禪舍,他們帶著諸多的收獲滿意地離開了廣佑寺。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遼東才子劉廣濤,出生於累代書香門第家藏萬卷。早年就設帳於千山無量觀西閣,自命千華教師,授以六經、古文。六經,即《詩》、《孝經》;古文,即《古文觀止》,從學者甚眾。這次到遼陽儒學館主講古文。
上課的鍾聲敲過了三下,一個三十左右歲的年輕教師,頭戴一頂青緞絲綢六瓦學士帽,身穿藍色緞麵直綴,腳踏高腰千層底布靴,腋下夾著一本書,不慌不忙地走進了學堂。他先躬身向至聖先師孔子像深施一禮,然後,麵向同學大聲問道:“同學們好!”同學們迴答:“老師好。”“好,現在我來介紹一下我自己。我的名字叫劉廣濤,人稱千華教師。從現在起,我將是你們的古文老師。今天我們是初次見麵,彼此皆不熟悉。所以應先熟悉我們師生的媒介《古文觀止》。下麵由我來介紹一下這本書。
《古文觀止》是皇靖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編造的一部古文選本。這本書裏輯錄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末,長達二千餘年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共分十二卷,以時代為經,文章為緯,經緯交織,以時代先後為序。
所搜文章,以散文為主,兼收駢體文,其中,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曆史散文,《史記》等漢代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韓、柳、歐、蘇的散文為重點,約占全書篇幅的一半以上。
這本書所選的散文,大部分都是哲理性和藝術性兩方麵都是較高的,有不少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佳作名篇,同時,在題材,文章式樣和藝術風格方麵,都展現了中國古代散文的風貌。大凡散文皆是內容精悍,語言簡潔,感情充沛的短篇,便於閱讀,吟誦,又便於學習和攜帶收藏。所以自問世以來,頗受讀者的歡迎,風行海內,全國各級儒學都采為課本,說明《古文觀止》乃為模範讀本。
該書所選文章皆為名家之名篇,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麵對這碩大無朋的古代散文的精神文化果實,逐代剔拔,舉凡辯論、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碑誌、箴銘、傳狀、頌讚、辭賦、哀祭等多種門類,一概涉及搜求,編選的範圍極為廣闊,同時,在思想上推崇儒家傳統思想,並以此為遴選尺度,追求文章的思想純粹、莊重、正大;在藝術上是從“文學”的角度注重於文章的之構思、結構、謀篇、詞藻、情感、手法的精巧園熟,講求語言藝術,所有這些都使得《古文觀止》,有如一個頗具藝術眼光的收藏家和鑒賞家將近三千年來中國古代散文中最珍貴的部分精華集於一室,使讀者能登堂入室,概覽全貌,從而對這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散文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
總之,《古文觀止》較比其它的古文版本所搜輯的數量要大,範圍要廣,質量要高,內容要新,因為其它版本都已陳舊,譬如,梁太子蕭統早於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一千餘年,他招集文學之士所編輯的《文選》,也是不收經書、子書、人物傳記,金聖歎評選的《才子必讀古文》一書早於二吳三十餘年,亦複如此。既然所搜的模式都一樣,那麽《古文觀止》刊出時間距我們最近。所以要比前麵的更好。我們當然選定它為讀本最為合適的了。
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散文的國度,而散文在社會使用範圍和它的覆蓋麵又往往比詩歌更為廣泛和普遍。縱觀曆史,從先秦到我大清綿綿數千年,中國古代散文真是源遠流長,作家輩出,作品充棟,美不勝收!那古色斑斕的《尚書》、《周易》那擅長記言記事、簡練而富文采的《左傳》、《國語》,那鋪張揚厲、雄辯滔滔的《戰國策》,那語約豐義,揚達自然,或則典奧,或則質樸,或則幽深,或則明快的緒子散文,那雄深雅健的《史記》,那清新俊逸的六朝散文,那恢宏瑰麗,蔚為壯觀的《唐宋八大家》的傳世之作,那獨抒性靈、超塵凡脫俗的明代小品,以及那些耿耿星辰照亮中國文字史的著名作家司馬遷、班固、賈誼、諸葛亮、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袁宏道,這裏展示的正是文明古國,古老民族的心靈曆史的一部分;這裏凝聚、積澱的是時代精神火花,它將永遠流傳和感染後代人的思想、感情、觀念和意緒,使我們一唱三歎,留連忘返。
古代散文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它凝聚著我們祖先愛江山社稷、愛民眾、愛自然、愛生活的博大情懷和他們的精深的學問,可以看出,它凝聚著先人們廢寢忘食的苦讀和嘔心瀝血的撰文的精神,我們要繼承先輩的遺產,就是要把這些寶貴的遺產變成我們自己所有,這就要我們學習和掌握它,並能運用和發展它。
古文已經為我們當代的舉業所授用的時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致力於舉業的人,尤要學好古文,才能做好時文,所以我們要學好古文。
那麽,如何才能學好古文呢?
首先要明確學習古文的目的,目的是要繼承和發展古文這項文化事業。有了目的,才有興趣,有興趣就能學好。怎樣才能學好古文呢?一篇生疏的文章,拿過來必得自己先讀幾遍斷開句子,找出生字,典故、成語等,然後劃分段落,指出每段的大意,再總結出文章的主題思想,再揣摩出文章的寫作方法及寫作特點。課堂上老師講解時,你要記筆記,尤其是作者的身世介紹和文章產生的時代背景。這些都弄懂了,你就對這篇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但這並不等於你學會了,因為你會有忘記的時候,如果你沒有記住文章的內容,就等於沒有學過,更談不上古為今用了,所以更主要的一個環節是背誦。把所學的文章通篇背誦下來,牢牢記在腦子裏,才是學到手了,隨時可以引用文中的詞句,就是說,必須通過自己學習揣摩背誦並能把文中的詞句變成自己所有,才算是學得好。常言道,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隻要你肯下功夫,這本《古文觀止》就將成為你應考登科,謀取功名的資本,是你創建事業的寶貴財富。謝謝同學們!”
一陣熱烈的掌聲夾著“好”的叫喊聲。
掌聲過後,劉廣濤道:“下麵我提出一題請同學迴答:習舉之人為何要注重學習古文?”
“我。”李玉山舉手道。“好,這位學生來迴答。”李玉山站起來,道:“在我們學習古文同時,可以了解到我們的先人愛江山社稷、愛民眾、愛大自然、愛生活的博大情懷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精深的學問。我們可以看出先人們那種廢寢忘食的苦讀以及那種精神敲的撰文的精神。這種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學習古文是為了繼承先人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發展民族的文化事業。
其次,我們這些致力於舉業的人,又不能不注重舉業的發展曆史。提到舉業,從古到今,人人必做的事情。就如孔子在春秋時期,那時用“言相行舉”做官,故孔子隻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時代的舉業。而到戰國時代,以遊說做官,所以孟子就曆說齊梁,這便是孟子時代的舉業。到了漢代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到唐朝是用詩賦取士,他們若講孔子的話,就沒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會做幾句詩,這便是唐人的舉業。到了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學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講理學,這便是宋人的舉業,就是至先師孔子活在今天,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能講那“言寡尤,行寡悔”,哪個給你官做?孔子道也就不行了。當然,目前的舉業所采用的文章是“時文”或叫“八股文”,是和古代散文有區別的。有人認為時文不是文章,是專用於答題的一種“試文”;還有人認為這種文章束縛手腳所以又叫它們八股文或叫“拔貢文”等等。
我認為這些說法沒有道理,這種文體都是集散文與詩歌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品。它不僅是文章,也含有詩賦,因其中有比偶句。再有破題,破承、起講、題比、中比的要求也合乎辯論文的格式。所以說,八股文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麽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做不好,任你做出什麽來,都是野狐禪,邪魔歪道!既然八股文是從古文發展而來的,那麽不學好古文,談何做八股文?我所迴答的問題就這些。謝謝老師,謝謝大家!”室內又掀起一片熱潮,掌聲熱烈,經久不息。
掌聲過後,劉廣濤道:“李玉山迴答得很好。下麵的問題:如何做才能學好古文?”“我。”“好,王爾烈迴答。”“到。我認為首先要明確學習目的。繼承發揚古代文化遺產,古為今用,《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有許多名家名篇,自然有許多曆史典故,名言、名句,我們掌握了它,自然就會應用到我們的作品中來,從而提高了我們的寫作水平,所以學習古文 為我們今後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主要目的。隻有明確了學習目的,才能對古文感興趣。有興趣,才能學好。其次,我們必須做好預習,即在老師講課前自己先仔細地閱讀三遍所要學的文章。第一遍的任務是文章的斷句,打上標點符號;第二遍的任務是劃出文中的生字和典故並自行解決,掃除閱讀障礙;第三遍的任務是根據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把全文分成幾個段落,並指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後總結出文章的主題思想。這樣,通過預習,你對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到課堂上,你就迴積極地同老師配合。再其次,就是在課堂上,老師講解課文時,你一定注意聽取老師所講的作者的身世,文章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文章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這樣,你就會對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學習起來就省力多了。課後,你必須寫出對這篇文章的評語或讀後感。因為你讀過了一篇文章代表就象你結交了一位朋友,你對這位朋友必然有個評價,哪方麵好,哪方麵不足,一定是有評論的,文章也是一樣,哪方麵可取,哪方麵不可取,都要寫出來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那就是背誦。必須把文章背誦下來,變成自己的東西,才算學到手了。否則,仍然是那個作者的,依然刻在書本上,並不屬於你學過了,因為你還沒掌握。不能運用,總不能走哪兒,把文章帶到哪兒吧。另外,隻有背下來,你才能體會到一篇好文章所用辭藻的美麗,所造句子的動人。”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