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儒學館入學考試第三場考畢,王爾烈爭了個頭名,常紀為第二名。又選出了第三名,均由吳秉禮簽了字。仍舊由董禧列出第四名至第三十名的名單。最後要筆試貼按名次製好名單兩份,一份為存檔,另一份為董禧寫榜用的底稿。
第二天,由董禧親筆題寫的黃榜張貼在儒學館的大門外麵。
參加考試的學子和有學子考試的家長把黃榜圍在裏麵,層層地擠著觀看,更有些是考生的親戚或友人,一邊看,一邊議論著。象是圍觀著這三十人所演出的大合唱一樣,很是熱鬧,跳躍歡喜無限。
崔雲鶴的神經一直繃得很緊,王爾烈本來沒有緊張,崔夫人卻是忙裏忙外,問三問四。心裏係著兒子,不知是否中榜,考了多少名?心裏不停地盤算著,這天從早晨起來,就問王爾烈今日是否發榜,答曰:不知道。王爾烈在書房瑞安安穩穩地讀著書。
不多時,王爾烈的同窗學友李玉山來到他家裏,一進門便向崔夫人深深一禮道:“嬸母,王爾烈考了個第一名,榜已發了,許多人在儒館那裏看榜呢。”然後又對王爾烈說:“你道誰是第二名?”爾烈道:“我怎麽曉得,我又沒去看榜。是誰?”李玉山未告訴他,隻道:“你猜?”爾烈道:“老兄屈矣,不會是戲言吧。”李玉山道:“我沒有說謊,真的,你是第一名,我是第三名,第二名是常紀。”爾烈驚喜地道:“常紀?他為何跑遼陽來考?盛京府不是有儒學嗎?難道……。”李玉山道:“聽高維欽和慈惺圃說本人想到遼陽來讀,但家裏人卻不允許。所以,誰也說不準他能否來遼陽。”
王爾烈道:“難怪他來遼考試也未露麵。常君非等閑之人,其才不群,且文武雙全,為吾等所不及也。我很想與之朝夕共處,此人能吟善賦,談古論今,見地非凡。與其閑聊,受益非淺。所以,我非常希望他能來遼求讀。”李玉山道:“小弟所言極是,我與你同感,希望他來遼陽。”爾烈道:“兄長何不通過高維欽和慈惺圃兩人找到常紀,把他帶到我家來裏來,我們聊上一聊,說不上找出個好法子,說服他家裏人,不就結了嗎?”李玉山聽罷,即刻轉身出了王府,奔赴高維欽家去了。
不多時,高維欽在慈惺圃家裏找到了常紀。
李玉山說明來意,常紀也覺得這次來遼考試,退避三舍,未去看爾烈,也覺得愧對了爾烈。於是,就跟著李玉山和高維欽、慈惺圃三人一同來到了王爾烈家。
崔雲鶴得知兒子中了頭名,不勝歡喜,她突然感到家裏的門庭發光,又見到爾烈的同年好友登門賀喜,更覺蓬蓽生輝。她早已備好了酒菜,要同賀一番。
李玉山是這五人之中最長者,又是王府的鄰居,爾烈家裏的常客,所以他向崔雲鶴道:“嬸母,請讓小侄兒介紹一下。這位小兄弟叫常紀,號理齋。家住盛京棲霞堡,這次考試名列第二;這位是高維欽,名列第四;這位是慈惺圃,名列第五。今年的儒學考試的前五名都聚在這裏,爾烈又為大魁,想嬸母定是萬分高興。這一切均是嬸母的福氣所致,也是嬸母教誨的結果。讓我們兄弟五人共同跪拜嬸母大人。”李玉山一聲令下,這哥五個齊刷刷地一排跪下。李玉山繼續說道:“祝嬸母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崔雲鶴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跪拜,口裏念道:“願你們精誠團結,戒驕戒躁,勤學苦練,爭取早日出仕。快快請起。”崔夫人見小弟兄們都站了起來,說道:“你們小哥幾個坐下來嘮一嘮,我去廚房準備午膳。”說著轉身去了廚房。
書房裏剩下這五個人開始傾心深談。談話的題目自然是如何能使常紀在遼陽求讀。
慈惺圃說:“我和紀兄是兩姨弟兄,他的情況我最了解。他父親,即是我姨父就在盛京的府學裏官教授,所以紀兄讀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甚至可以不通過入學考試就可以直接入府學館就讀。紀兄認為不考試沒意思。他常說,不經過考試,不知自己半斤八兩。於是他偷著來遼陽報考。遼陽州所也不知內情,盛京府衙及他家裏人均不知他來考試。所以,他也不敢“私奔”呀。這“私奔”一詞,說者無心,王爾烈這個聽者卻心潮激蕩,感慨萬千。他道:“長歎息,哀民生之多艱。人之三求,均不由已。一、求學,不由已,二、求婚,不由已,三、求職亦不由已。然則,何事而由已耶?曰:拉屎、撒尿、放屁由已也!”王爾烈一番話,逗得另外的哥四個兒捧腹大笑。王爾烈這一番言論對於李玉山來說,是一清二楚。他內心裏深深地佩服王爾烈,在愛情受挫折的情況下,仍然不棄學業,考了個頭名,這是一般年青人做不到的。同時,他也讚同王爾烈的觀點,就他的所見所聞,王爾烈說的不由已確實是當代的事實,誰也無法抵製。因此,他認為王爾烈已經在理論上指出了常紀求讀之事不可能來到遼陽。於是他說:“諸位弟兄,我們不要再為難常兄弟了,根據他的情況,他不可能留在遼陽儒學館與我們同窗共讀。我們不但不要再強勸他,而且還要為他打些埋伏。”王爾烈道:“玉山兄所言極是,遼陽州官員吳秉禮是個禮賢下士的清官,他若得知第二名未來上學,很可能親去盛京府上討人。到那時,常老兄豈不是豬八戒照鏡子—兩麵不夠人嗎?”高維欽道:“其實,我們希望常兄在遼同讀,也是我們情誼所致,那麽,常兄不在遼與我們同讀,難道就沒有情誼了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有道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況,遼陽與盛京隻隔120裏路,我們隨時都可以相見。更何況,還有慈惺圃老弟乃常兄之表親,又何愁無有過從?依我看,此事,就讓它順其自然,讓常兄同家裏人商量一下,行,則在遼同讀,不行,則在盛京就讀。也隻好這樣,關於這個事情,還是爾烈兄見地頗深,他那三不由已之說,應得到我們兄弟的認可,最後我有一句名言: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唿吸!”
惺圃說罷,大家拍手叫好。掌聲過後,崔雲鶴喊他們吃飯。這小兄弟五人謝過崔夫人就座。待這小兄弟五人一一敬過了老夫人酒之後,崔雲鶴便退了席。桌上的兄弟五人便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哥幾個毫無醉意,直到罷席之前方才約定,次日晨去遊廣佑寺。
翌日晨,王爾烈一行五人,身著青藍直綴,腳踏高腰布靴,頭戴青緞八塊瓦學士帽,一副書生打扮,談笑風聲,瀟瀟灑灑地徑直向廣佑寺走來。廣佑寺俗稱白塔寺,在遼陽城西門外西北地,距城隻二百步許。該寺創建於東漢時期,曾經唐朝尉遲恭重修一次。清太宗天聰九年重修,相傳,院內有自來佛一尊,稱梭子佛,是一尊銅佛。傳說,這尊佛是自己來的。當時,遼陽城西有一條大道,很寬,同時能走四五排車,車過,暴土揚場的。有一天,從西邊來了一輛大車,拉了一車糧食,走到離城還有二十來裏地這,半道上有個人,說是去遼陽廣佑寺,要捎個腳,車老板說:“捎什麽腳!不捎!你沒看,這麽一大車糧食,兩匹牲口累得通身是汗嗎?你不著急,等等別的車吧!一會兒後邊還能來車呢!”那人說:“大哥,我走的實在太累了,你行行好,捎個腳吧。我給你一吊錢。”車老板一聽給一吊錢,那時候一吊錢挺當事,就說:“行,你上車吧。”這人上車以後更沉了,累得牲口張口喘,可算是拉到了白塔那兒啦,那人就下車了,叫車老板在寺門口兒等著,一會兒就有人把錢給送出來。車老板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等來等去廟裏也沒有出來人兒,就進廟找老方丈說:“老修行,方才有個人是坐我的車來的,說是進廟取錢,這半天也未出來。”老方丈說:“也沒看誰進來啊。”他抬頭往院一看,有一尊銅佛說不上是什麽時候來的,手裏還拿著梭子,就改嘴說:“是進來個人。”就問車老板多少錢?車老板說是一吊錢,老方丈就給車老板拿一吊錢,車老板這才把車趕走了。
後來,人們都說廣佑寺了不得了,銅梭子佛自己坐馬車進廟,神了。還有,遼陽白塔,就在廣佑寺西部,與之相比鄰,塔高四十餘丈,傳說也是離奇古怪。
廣佑寺前是一架漢白玉精雕的牌坊,這牌坊是由兩根雕龍的白玉華表石柱撐起一塊細刻的橫石匾:中間刻有“廣佑眾生”四個大字;右邊上“禪宮多歲月”左邊是“瑞塔積風煙”。兩句康熙皇帝留下的五言詩句。
五人走到牌坊跟前,默讀著這詩句,頓生肅然起敬之感。
廣佑寺的建築規模很大,在關東首屈一指,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明代隆曆五年(1571年)維修遼陽白塔時留下的銅牌上記錄了廣佑寺的所有建築,“護敕聖旨一道,牌坊一架,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敕香亭三間,鍾鼓二座,碑亭四座,前佛殿五間,中佛殿七間,轉輪藏經樓五間,大悲殿五間,地藏殿三間,伽藍堂三間,祖師堂三間,東西廊房六十六間,僧綱司衙門十六間,禪堂十六間,齋堂僧房共四十間,殿主房三間。”所有建築共計近200間。王爾烈在當時的《盛京通誌》上看到有關廣佑寺的記載“周長可達二三裏。”我們可取其中,以2。5裏換算廣佑寺圍牆周長為1250米,如圍成一個正方形,其最大麵積可達9萬平方米。
王爾烈心裏想,這護敕聖旨一道必定是在這牌坊前有一座巨型的照壁,照壁上刻著他明皇帝特敕廣佑寺的一道聖旨。想到此,便和身邊的李玉山說了他的猜想。李玉山道:“賢弟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大清皇帝豈能容得下明皇的特敕聖旨!”王爾烈長歎一聲道:“千古衍水,滄桑廣佑也!”他接著說:“俗語說 “不見真佛不燒香”。這廣佑寺古邁滄桑,內中有許多離奇的傳說,然而,故裏名勝近在咫尺,竟一次未入詳觀,豈不抱憾終身?吾等今日來此,必入其中,我想,不會虛此一行,定會長些見識,增些知識。”
廣佑寺守門的小僧,抬頭一看,見一行書生漫步而來,為首的好個麵熟,突地想起三年前一天,也是這夥人,隻不過那次是塗著鬼臉,戴著紙糊高帽,裝扮成“小鬼”和“天官”。那小僧不由得暗暗發笑。
以王爾烈為首的五人轉眼來到了廣佑寺的廟門下。王爾烈走到守門小僧跟前剛要開口問候,卻不料那小僧搶先說道:“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您就是那位曾在這裏扮過“天官”的王學士吧?今日來此,有何貴幹?”王爾烈笑道:“正是,這位師傅真是好眼力,吾等確是曾在此做過“小鬼扮天官”的遊戲。今日來此還煩請師傅向悟玄大師通報一下,就說是王爾烈求見。”小僧道:“不客氣,王施主請便。悟玄大師此時在後麵的禪房裏誦經,你們進去就見著了。”就在爾烈同門僧說話期間,李玉山望著寺門兩側的那副楹聯出神,他不由自主地讀出了聲:“白塔巍巍遍閱千秋滄桑,古刹幽幽普渡萬世眾生。”橫批:“廣佑眾生。”李玉山轉向慈惺圃等說:“你們沒發現這楹聯換了嗎?原來的楹聯是:千秋衍水,萬世襄平。橫批倒是沒換,這字體也不同以前的了,哎,這字體好熟悉,好象是出自我們的狀元郎之手。”大家又仔細一看,果然是王爾烈的字體。於是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王爾烈身上。爾烈道:“要不是撰這副楹聯,我焉能認得這廣佑寺的悟玄大師?這悟玄大師,名望很高,在關東一帶的寺院裏坐禪的大師中也是佼佼者,飽學多才,講經說法頗受禪界之歡迎。一會兒,我們很好地去討教一番。走吧,我們進去吧。”說罷,五人魚貫而入。這寺一進三間,中間的一間是一尊迦藍菩薩,左右兩間是韋馱和十八羅漢,都是護法神,後麵是一大間,裏麵供奉的是自來佛。隻見這一間的禪門兩側的楹聯是:衍水瓊漿人常在,蓮花寶座佛自來。李玉山斷定這一聯又是出自王爾烈的手體,於是道:“此聯絕妙,蓮花乃指千山,衍水乃指夾河也。我真高興,爾烈兄有如此之才,是我輩之大幸。我提議,讓我們兄弟五人在自來佛前盟誓:我五人,首是五個,心有一顆;五人如五指,密不可分。於是五人共進香火,叩拜了佛主之後,開始盟誓。由李玉山領誓,他說一句,餘者跟著重複一句。誓言是:我們五人,情同手足,誌同道合,休戚相關,勤學苦練,精益求精,大比之年,五魁天下。誓罷,隻聽得身後一聲 “阿彌陀佛”,五人轉身一看,原來是一老僧,他道:“是何人如此信誓旦旦?”王爾烈急忙站起道:“是晚生王爾烈到此,正欲去拜見師長。”那老僧一見是王爾烈,喜出望外,他道:“王大學士光臨,有失遠迎。請諸位施主到貧僧的寒舍一敘。”王爾烈一行隨悟玄大師進入他的下榻處。
悟玄叫來一名小僧命道:“看功夫。”小僧應了一聲便去了。不多時,那小僧雙手捧著一個方木盤,內盛茶具及茶爐等器皿。然後將盤中之物取出放在茶幾上。它們是:茶盤,呈船狀,可盛洗盞水,亦稱茶船;茶托,隻能裝兩個茶杯,平底橢圓形;茶壺,用紫砂陶罐,稱為衝罐,有兩杯至四杯之分;茶杯,亦是紫砂陶宜興製,大小如胡桃;煎茶用的小紅爐;木炭用欖炭,欖炭燃燒時能散發幽香並不汙染室宅。功夫茶的“功夫”全在於衝茶過程。不多時,熱水初沸。隻見小僧將衝罐和杯淋透淋熱,這一步驟既合乎古人“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的法式,又很講究衛生。那小僧在衝罐裏裝入茶葉,他邊裝邊道:“此茶乃馳名海內外的烏龍極品“鐵觀音”。此茶出自福建安溪一位魏姓農家中,這位姓魏的茶農家中供奉一尊觀音佛像,每日晨昏都要供三杯香茶於觀音前,以示虔誠,幾十年如一日。一天,他夢見觀音賜給他一株茶樹,枝壯葉茂,活象一把撐開的涼傘,葉片滴翠,葉邊鑲金,形如鋸齒,幽香襲人。茶農大喜而醒,見屋外果然有如此一棵茶樹,精確細製,成品葉質厚實,沉重如鐵。又為觀音所賜,遂名“鐵觀音”。講罷,將煎開了的水從小砂鍋裏“高衝”直注入茶壺裏,仿佛“分茶”中注水動。蓋上茶壺蓋,再淋水,傾出含雜質的不能飲用的第一次茶湯,重新注水,這次茶就可以飲用了。把茶壺嘴貼近茶杯將茶斟出,小僧道:“這叫‘高衝低灑’。斟茶時不可斟滿一杯再斟一杯,而須要按杯的多少輪番斟滿,使杯中茶色均勻一致,此謂‘關公巡城’,又有‘韓信點兵’之稱。即是說把茶壺中的茶汁全部滴盡,表示對所有的來客一樣親切,躬盡情誼。”小僧邊說邊操作。隻見那小僧將六個注滿茶的小杯分別置於六個茶托中,然後用茶托上的小茶盅將每個小杯分別倒扣過來,變成盅在下,杯在上倒扣著。這時,小僧先呈給悟玄將杯子慢慢取下,那茶水又注到盅中,也是滿滿的,原來,杯和盅容量一般大,隻是形狀不同,用途也不同。杯的形式是圓柱形,盅的形狀如酒盅。悟玄大師取下杯子後放在鼻下,嗅了一嗅。小僧道:”此為‘聞香’。”悟玄將那空杯子放迴托裏,端起小盅,輕輕喝了一口,含在嘴裏,漱來漱去,滿口茗香。小僧道:“此為‘品香’。”這時,五人方明白,原來那杯子是用於‘聞香’的;那小盅才是用於喝茶的。
王爾烈等五人仿著悟玄大師也來“聞香”和“品香”,興趣盎然。五人又見悟玄大師頸上的喉骨上下一滑動,咽下了一口茶。小僧道:“悟玄大師已經開始‘用茶’了。”這兄弟五人又開始仿照悟玄大師開始用茶。有的喝了一小口;有的幹脆就是一飲而盡。小僧見此情景道:“用茶宜慢用不宜速用,施主可以邊飲邊談,我隨時給你們上茶。”李玉山聽了小僧的話後,未敢多用,隻用舌頭舔了舔,便放下茶盅道:“茶道乃茶之文化也。勞心者用茶,聞其香,品其味,言其雅;勞力者用茶則無聞、無品、亦無言,隻為解渴而已。”爾烈道:“茶道者,茶之喝法也。茶道講求的是聞香,品茗、言雅,這是茶的最佳飲法,根本不勞茗心者與勞力者,凡飲茶者,皆行此道。”悟玄聽了爾烈所言,點頭道:“王爾烈所言極是。茶道這個詞本身就是指喝茶的方法。當然,平時我們喝茶,就是用一個茶壺,裏麵放上茶葉,用水壺燒開水後,將茶葉衝開,然後就開始飲用了,沒有 “茶道”這麽多的程序。但我們可以用今天的茶道同往常的茶道比較一下,哪個好呢?你願意用哪樣呢?我想,大家都能道今天的茶道才叫好,好在哪兒呢?我認為,幾片茶葉都調動了你的五官皆來參與:眼看,耳聽,鼻聞,舌品,口言。”
第二輪仍須把茶杯用滾水燙熱,隻見小僧把小茶杯和茶盅都放進“茶船”裏,用開水澆燙,再按上麵的程序,將茶衝出,茶色濃,香味醇。
王爾烈借小僧向他們敬茶時,將四位兄弟一一介紹給了悟玄大師。悟玄道:“昨日有小僧來報市井見聞說王爾烈中了頭名,貧僧不勝歡喜,正欲前去拜賀,卻不料王學士不約而同地光臨寒寺,今又得知,在座施主皆為庠中精英,皆名列前茅,真乃大快人心,值此儒學初建,爾等大顯身手,此舉乃壯我古邑之威,長我百姓之誌也,可慶可賀。貧僧今布下茶道,以茶代酒,不成敬意,望諸位慢用。”
王爾烈道:“久慕大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譽滿禪界,講經說法,無所不通。今我五人來此向大師討教些平素習讀以及耳聞的有關釋教方麵的詞語、概念,望大師賜教。”悟玄道:“諸位賢弟,不必客氣,隻管道來,貧僧禪事廿載,便也悟得些個,我盡力而為吧。”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第二天,由董禧親筆題寫的黃榜張貼在儒學館的大門外麵。
參加考試的學子和有學子考試的家長把黃榜圍在裏麵,層層地擠著觀看,更有些是考生的親戚或友人,一邊看,一邊議論著。象是圍觀著這三十人所演出的大合唱一樣,很是熱鬧,跳躍歡喜無限。
崔雲鶴的神經一直繃得很緊,王爾烈本來沒有緊張,崔夫人卻是忙裏忙外,問三問四。心裏係著兒子,不知是否中榜,考了多少名?心裏不停地盤算著,這天從早晨起來,就問王爾烈今日是否發榜,答曰:不知道。王爾烈在書房瑞安安穩穩地讀著書。
不多時,王爾烈的同窗學友李玉山來到他家裏,一進門便向崔夫人深深一禮道:“嬸母,王爾烈考了個第一名,榜已發了,許多人在儒館那裏看榜呢。”然後又對王爾烈說:“你道誰是第二名?”爾烈道:“我怎麽曉得,我又沒去看榜。是誰?”李玉山未告訴他,隻道:“你猜?”爾烈道:“老兄屈矣,不會是戲言吧。”李玉山道:“我沒有說謊,真的,你是第一名,我是第三名,第二名是常紀。”爾烈驚喜地道:“常紀?他為何跑遼陽來考?盛京府不是有儒學嗎?難道……。”李玉山道:“聽高維欽和慈惺圃說本人想到遼陽來讀,但家裏人卻不允許。所以,誰也說不準他能否來遼陽。”
王爾烈道:“難怪他來遼考試也未露麵。常君非等閑之人,其才不群,且文武雙全,為吾等所不及也。我很想與之朝夕共處,此人能吟善賦,談古論今,見地非凡。與其閑聊,受益非淺。所以,我非常希望他能來遼求讀。”李玉山道:“小弟所言極是,我與你同感,希望他來遼陽。”爾烈道:“兄長何不通過高維欽和慈惺圃兩人找到常紀,把他帶到我家來裏來,我們聊上一聊,說不上找出個好法子,說服他家裏人,不就結了嗎?”李玉山聽罷,即刻轉身出了王府,奔赴高維欽家去了。
不多時,高維欽在慈惺圃家裏找到了常紀。
李玉山說明來意,常紀也覺得這次來遼考試,退避三舍,未去看爾烈,也覺得愧對了爾烈。於是,就跟著李玉山和高維欽、慈惺圃三人一同來到了王爾烈家。
崔雲鶴得知兒子中了頭名,不勝歡喜,她突然感到家裏的門庭發光,又見到爾烈的同年好友登門賀喜,更覺蓬蓽生輝。她早已備好了酒菜,要同賀一番。
李玉山是這五人之中最長者,又是王府的鄰居,爾烈家裏的常客,所以他向崔雲鶴道:“嬸母,請讓小侄兒介紹一下。這位小兄弟叫常紀,號理齋。家住盛京棲霞堡,這次考試名列第二;這位是高維欽,名列第四;這位是慈惺圃,名列第五。今年的儒學考試的前五名都聚在這裏,爾烈又為大魁,想嬸母定是萬分高興。這一切均是嬸母的福氣所致,也是嬸母教誨的結果。讓我們兄弟五人共同跪拜嬸母大人。”李玉山一聲令下,這哥五個齊刷刷地一排跪下。李玉山繼續說道:“祝嬸母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崔雲鶴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跪拜,口裏念道:“願你們精誠團結,戒驕戒躁,勤學苦練,爭取早日出仕。快快請起。”崔夫人見小弟兄們都站了起來,說道:“你們小哥幾個坐下來嘮一嘮,我去廚房準備午膳。”說著轉身去了廚房。
書房裏剩下這五個人開始傾心深談。談話的題目自然是如何能使常紀在遼陽求讀。
慈惺圃說:“我和紀兄是兩姨弟兄,他的情況我最了解。他父親,即是我姨父就在盛京的府學裏官教授,所以紀兄讀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甚至可以不通過入學考試就可以直接入府學館就讀。紀兄認為不考試沒意思。他常說,不經過考試,不知自己半斤八兩。於是他偷著來遼陽報考。遼陽州所也不知內情,盛京府衙及他家裏人均不知他來考試。所以,他也不敢“私奔”呀。這“私奔”一詞,說者無心,王爾烈這個聽者卻心潮激蕩,感慨萬千。他道:“長歎息,哀民生之多艱。人之三求,均不由已。一、求學,不由已,二、求婚,不由已,三、求職亦不由已。然則,何事而由已耶?曰:拉屎、撒尿、放屁由已也!”王爾烈一番話,逗得另外的哥四個兒捧腹大笑。王爾烈這一番言論對於李玉山來說,是一清二楚。他內心裏深深地佩服王爾烈,在愛情受挫折的情況下,仍然不棄學業,考了個頭名,這是一般年青人做不到的。同時,他也讚同王爾烈的觀點,就他的所見所聞,王爾烈說的不由已確實是當代的事實,誰也無法抵製。因此,他認為王爾烈已經在理論上指出了常紀求讀之事不可能來到遼陽。於是他說:“諸位弟兄,我們不要再為難常兄弟了,根據他的情況,他不可能留在遼陽儒學館與我們同窗共讀。我們不但不要再強勸他,而且還要為他打些埋伏。”王爾烈道:“玉山兄所言極是,遼陽州官員吳秉禮是個禮賢下士的清官,他若得知第二名未來上學,很可能親去盛京府上討人。到那時,常老兄豈不是豬八戒照鏡子—兩麵不夠人嗎?”高維欽道:“其實,我們希望常兄在遼同讀,也是我們情誼所致,那麽,常兄不在遼與我們同讀,難道就沒有情誼了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有道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況,遼陽與盛京隻隔120裏路,我們隨時都可以相見。更何況,還有慈惺圃老弟乃常兄之表親,又何愁無有過從?依我看,此事,就讓它順其自然,讓常兄同家裏人商量一下,行,則在遼同讀,不行,則在盛京就讀。也隻好這樣,關於這個事情,還是爾烈兄見地頗深,他那三不由已之說,應得到我們兄弟的認可,最後我有一句名言: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唿吸!”
惺圃說罷,大家拍手叫好。掌聲過後,崔雲鶴喊他們吃飯。這小兄弟五人謝過崔夫人就座。待這小兄弟五人一一敬過了老夫人酒之後,崔雲鶴便退了席。桌上的兄弟五人便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哥幾個毫無醉意,直到罷席之前方才約定,次日晨去遊廣佑寺。
翌日晨,王爾烈一行五人,身著青藍直綴,腳踏高腰布靴,頭戴青緞八塊瓦學士帽,一副書生打扮,談笑風聲,瀟瀟灑灑地徑直向廣佑寺走來。廣佑寺俗稱白塔寺,在遼陽城西門外西北地,距城隻二百步許。該寺創建於東漢時期,曾經唐朝尉遲恭重修一次。清太宗天聰九年重修,相傳,院內有自來佛一尊,稱梭子佛,是一尊銅佛。傳說,這尊佛是自己來的。當時,遼陽城西有一條大道,很寬,同時能走四五排車,車過,暴土揚場的。有一天,從西邊來了一輛大車,拉了一車糧食,走到離城還有二十來裏地這,半道上有個人,說是去遼陽廣佑寺,要捎個腳,車老板說:“捎什麽腳!不捎!你沒看,這麽一大車糧食,兩匹牲口累得通身是汗嗎?你不著急,等等別的車吧!一會兒後邊還能來車呢!”那人說:“大哥,我走的實在太累了,你行行好,捎個腳吧。我給你一吊錢。”車老板一聽給一吊錢,那時候一吊錢挺當事,就說:“行,你上車吧。”這人上車以後更沉了,累得牲口張口喘,可算是拉到了白塔那兒啦,那人就下車了,叫車老板在寺門口兒等著,一會兒就有人把錢給送出來。車老板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等來等去廟裏也沒有出來人兒,就進廟找老方丈說:“老修行,方才有個人是坐我的車來的,說是進廟取錢,這半天也未出來。”老方丈說:“也沒看誰進來啊。”他抬頭往院一看,有一尊銅佛說不上是什麽時候來的,手裏還拿著梭子,就改嘴說:“是進來個人。”就問車老板多少錢?車老板說是一吊錢,老方丈就給車老板拿一吊錢,車老板這才把車趕走了。
後來,人們都說廣佑寺了不得了,銅梭子佛自己坐馬車進廟,神了。還有,遼陽白塔,就在廣佑寺西部,與之相比鄰,塔高四十餘丈,傳說也是離奇古怪。
廣佑寺前是一架漢白玉精雕的牌坊,這牌坊是由兩根雕龍的白玉華表石柱撐起一塊細刻的橫石匾:中間刻有“廣佑眾生”四個大字;右邊上“禪宮多歲月”左邊是“瑞塔積風煙”。兩句康熙皇帝留下的五言詩句。
五人走到牌坊跟前,默讀著這詩句,頓生肅然起敬之感。
廣佑寺的建築規模很大,在關東首屈一指,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明代隆曆五年(1571年)維修遼陽白塔時留下的銅牌上記錄了廣佑寺的所有建築,“護敕聖旨一道,牌坊一架,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敕香亭三間,鍾鼓二座,碑亭四座,前佛殿五間,中佛殿七間,轉輪藏經樓五間,大悲殿五間,地藏殿三間,伽藍堂三間,祖師堂三間,東西廊房六十六間,僧綱司衙門十六間,禪堂十六間,齋堂僧房共四十間,殿主房三間。”所有建築共計近200間。王爾烈在當時的《盛京通誌》上看到有關廣佑寺的記載“周長可達二三裏。”我們可取其中,以2。5裏換算廣佑寺圍牆周長為1250米,如圍成一個正方形,其最大麵積可達9萬平方米。
王爾烈心裏想,這護敕聖旨一道必定是在這牌坊前有一座巨型的照壁,照壁上刻著他明皇帝特敕廣佑寺的一道聖旨。想到此,便和身邊的李玉山說了他的猜想。李玉山道:“賢弟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大清皇帝豈能容得下明皇的特敕聖旨!”王爾烈長歎一聲道:“千古衍水,滄桑廣佑也!”他接著說:“俗語說 “不見真佛不燒香”。這廣佑寺古邁滄桑,內中有許多離奇的傳說,然而,故裏名勝近在咫尺,竟一次未入詳觀,豈不抱憾終身?吾等今日來此,必入其中,我想,不會虛此一行,定會長些見識,增些知識。”
廣佑寺守門的小僧,抬頭一看,見一行書生漫步而來,為首的好個麵熟,突地想起三年前一天,也是這夥人,隻不過那次是塗著鬼臉,戴著紙糊高帽,裝扮成“小鬼”和“天官”。那小僧不由得暗暗發笑。
以王爾烈為首的五人轉眼來到了廣佑寺的廟門下。王爾烈走到守門小僧跟前剛要開口問候,卻不料那小僧搶先說道:“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您就是那位曾在這裏扮過“天官”的王學士吧?今日來此,有何貴幹?”王爾烈笑道:“正是,這位師傅真是好眼力,吾等確是曾在此做過“小鬼扮天官”的遊戲。今日來此還煩請師傅向悟玄大師通報一下,就說是王爾烈求見。”小僧道:“不客氣,王施主請便。悟玄大師此時在後麵的禪房裏誦經,你們進去就見著了。”就在爾烈同門僧說話期間,李玉山望著寺門兩側的那副楹聯出神,他不由自主地讀出了聲:“白塔巍巍遍閱千秋滄桑,古刹幽幽普渡萬世眾生。”橫批:“廣佑眾生。”李玉山轉向慈惺圃等說:“你們沒發現這楹聯換了嗎?原來的楹聯是:千秋衍水,萬世襄平。橫批倒是沒換,這字體也不同以前的了,哎,這字體好熟悉,好象是出自我們的狀元郎之手。”大家又仔細一看,果然是王爾烈的字體。於是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王爾烈身上。爾烈道:“要不是撰這副楹聯,我焉能認得這廣佑寺的悟玄大師?這悟玄大師,名望很高,在關東一帶的寺院裏坐禪的大師中也是佼佼者,飽學多才,講經說法頗受禪界之歡迎。一會兒,我們很好地去討教一番。走吧,我們進去吧。”說罷,五人魚貫而入。這寺一進三間,中間的一間是一尊迦藍菩薩,左右兩間是韋馱和十八羅漢,都是護法神,後麵是一大間,裏麵供奉的是自來佛。隻見這一間的禪門兩側的楹聯是:衍水瓊漿人常在,蓮花寶座佛自來。李玉山斷定這一聯又是出自王爾烈的手體,於是道:“此聯絕妙,蓮花乃指千山,衍水乃指夾河也。我真高興,爾烈兄有如此之才,是我輩之大幸。我提議,讓我們兄弟五人在自來佛前盟誓:我五人,首是五個,心有一顆;五人如五指,密不可分。於是五人共進香火,叩拜了佛主之後,開始盟誓。由李玉山領誓,他說一句,餘者跟著重複一句。誓言是:我們五人,情同手足,誌同道合,休戚相關,勤學苦練,精益求精,大比之年,五魁天下。誓罷,隻聽得身後一聲 “阿彌陀佛”,五人轉身一看,原來是一老僧,他道:“是何人如此信誓旦旦?”王爾烈急忙站起道:“是晚生王爾烈到此,正欲去拜見師長。”那老僧一見是王爾烈,喜出望外,他道:“王大學士光臨,有失遠迎。請諸位施主到貧僧的寒舍一敘。”王爾烈一行隨悟玄大師進入他的下榻處。
悟玄叫來一名小僧命道:“看功夫。”小僧應了一聲便去了。不多時,那小僧雙手捧著一個方木盤,內盛茶具及茶爐等器皿。然後將盤中之物取出放在茶幾上。它們是:茶盤,呈船狀,可盛洗盞水,亦稱茶船;茶托,隻能裝兩個茶杯,平底橢圓形;茶壺,用紫砂陶罐,稱為衝罐,有兩杯至四杯之分;茶杯,亦是紫砂陶宜興製,大小如胡桃;煎茶用的小紅爐;木炭用欖炭,欖炭燃燒時能散發幽香並不汙染室宅。功夫茶的“功夫”全在於衝茶過程。不多時,熱水初沸。隻見小僧將衝罐和杯淋透淋熱,這一步驟既合乎古人“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的法式,又很講究衛生。那小僧在衝罐裏裝入茶葉,他邊裝邊道:“此茶乃馳名海內外的烏龍極品“鐵觀音”。此茶出自福建安溪一位魏姓農家中,這位姓魏的茶農家中供奉一尊觀音佛像,每日晨昏都要供三杯香茶於觀音前,以示虔誠,幾十年如一日。一天,他夢見觀音賜給他一株茶樹,枝壯葉茂,活象一把撐開的涼傘,葉片滴翠,葉邊鑲金,形如鋸齒,幽香襲人。茶農大喜而醒,見屋外果然有如此一棵茶樹,精確細製,成品葉質厚實,沉重如鐵。又為觀音所賜,遂名“鐵觀音”。講罷,將煎開了的水從小砂鍋裏“高衝”直注入茶壺裏,仿佛“分茶”中注水動。蓋上茶壺蓋,再淋水,傾出含雜質的不能飲用的第一次茶湯,重新注水,這次茶就可以飲用了。把茶壺嘴貼近茶杯將茶斟出,小僧道:“這叫‘高衝低灑’。斟茶時不可斟滿一杯再斟一杯,而須要按杯的多少輪番斟滿,使杯中茶色均勻一致,此謂‘關公巡城’,又有‘韓信點兵’之稱。即是說把茶壺中的茶汁全部滴盡,表示對所有的來客一樣親切,躬盡情誼。”小僧邊說邊操作。隻見那小僧將六個注滿茶的小杯分別置於六個茶托中,然後用茶托上的小茶盅將每個小杯分別倒扣過來,變成盅在下,杯在上倒扣著。這時,小僧先呈給悟玄將杯子慢慢取下,那茶水又注到盅中,也是滿滿的,原來,杯和盅容量一般大,隻是形狀不同,用途也不同。杯的形式是圓柱形,盅的形狀如酒盅。悟玄大師取下杯子後放在鼻下,嗅了一嗅。小僧道:”此為‘聞香’。”悟玄將那空杯子放迴托裏,端起小盅,輕輕喝了一口,含在嘴裏,漱來漱去,滿口茗香。小僧道:“此為‘品香’。”這時,五人方明白,原來那杯子是用於‘聞香’的;那小盅才是用於喝茶的。
王爾烈等五人仿著悟玄大師也來“聞香”和“品香”,興趣盎然。五人又見悟玄大師頸上的喉骨上下一滑動,咽下了一口茶。小僧道:“悟玄大師已經開始‘用茶’了。”這兄弟五人又開始仿照悟玄大師開始用茶。有的喝了一小口;有的幹脆就是一飲而盡。小僧見此情景道:“用茶宜慢用不宜速用,施主可以邊飲邊談,我隨時給你們上茶。”李玉山聽了小僧的話後,未敢多用,隻用舌頭舔了舔,便放下茶盅道:“茶道乃茶之文化也。勞心者用茶,聞其香,品其味,言其雅;勞力者用茶則無聞、無品、亦無言,隻為解渴而已。”爾烈道:“茶道者,茶之喝法也。茶道講求的是聞香,品茗、言雅,這是茶的最佳飲法,根本不勞茗心者與勞力者,凡飲茶者,皆行此道。”悟玄聽了爾烈所言,點頭道:“王爾烈所言極是。茶道這個詞本身就是指喝茶的方法。當然,平時我們喝茶,就是用一個茶壺,裏麵放上茶葉,用水壺燒開水後,將茶葉衝開,然後就開始飲用了,沒有 “茶道”這麽多的程序。但我們可以用今天的茶道同往常的茶道比較一下,哪個好呢?你願意用哪樣呢?我想,大家都能道今天的茶道才叫好,好在哪兒呢?我認為,幾片茶葉都調動了你的五官皆來參與:眼看,耳聽,鼻聞,舌品,口言。”
第二輪仍須把茶杯用滾水燙熱,隻見小僧把小茶杯和茶盅都放進“茶船”裏,用開水澆燙,再按上麵的程序,將茶衝出,茶色濃,香味醇。
王爾烈借小僧向他們敬茶時,將四位兄弟一一介紹給了悟玄大師。悟玄道:“昨日有小僧來報市井見聞說王爾烈中了頭名,貧僧不勝歡喜,正欲前去拜賀,卻不料王學士不約而同地光臨寒寺,今又得知,在座施主皆為庠中精英,皆名列前茅,真乃大快人心,值此儒學初建,爾等大顯身手,此舉乃壯我古邑之威,長我百姓之誌也,可慶可賀。貧僧今布下茶道,以茶代酒,不成敬意,望諸位慢用。”
王爾烈道:“久慕大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譽滿禪界,講經說法,無所不通。今我五人來此向大師討教些平素習讀以及耳聞的有關釋教方麵的詞語、概念,望大師賜教。”悟玄道:“諸位賢弟,不必客氣,隻管道來,貧僧禪事廿載,便也悟得些個,我盡力而為吧。”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