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風水溝不遠的沙坎地界有個沙坎村。村裏住著一戶李姓的人家,名字叫李鍇。李鍇是遼陽的貢生,精通經學禮教,擅吟詠,著有《含中集》五卷傳世,家資豐厚,為人耿直倔強,平時寡言少語,遇事,略略數語,鏗鏘有力,號稱廉青山人。
李鍇老兩口子膝下無男,隻生一個女兒,名喚春紅。待春紅長大成人,老伴又患重疾不治而故去了。李鍇日漸年邁,身體多病。無奈就招了一個養老女婿,名喚歐陽左,以贍養晚年。不料,這姑爺入贅不到二年,便與當初判若兩人。當初是文質彬彬,知書達理;現在卻變得遊手好閑,獨斷獨行。女兒春紅也應了“嫁雞隨雞”這句話了,終日裏與郎君親親熱熱,夫唱婦隨,李鍇被冷落在一旁,衣食冷暖無人問津。李鍇象一株“斷橋之梅”寂寞無主,孤苦零丁,好一幅可憐狀!
一個初秋的夜晚,家家都點上了燈火。天上沒有星月,一片漆黑。隻有住戶的微弱的燈光映照著近處的樹林,小河和田園依稀可見。樹上的秋蟬在淒淒地叫著,河裏的青蛙象是在打著節奏似地叫著,這聲音就象是在讀書的李鍇的耳邊一樣,很清晰,吵得他心煩意亂。看來,李鍇不能如舊地看看書就能睡下了。他摘下老花鏡,放下手中的《史記》,出房門去茅廁解手,他推開房門,四下一望,暮地發現,西廂房裏,燈火通明,內廂中央放上一張八仙桌,圍桌坐了一圈人,男男女女,他聽到洗牌聲和隱隱的說笑聲,卻看不清是些何人。他解過手,便貓下腰,躡手躡腳地走到窗下。他哈腰蹲下來以傾聽屋裏的聲音。他聽到女婿歐陽左道:“這牌,真他媽缺德,六親不靠,都是些鰥寡孤獨。”李鍇聽了,如一把尖刀紮在心頭,氣得渾身發抖。心想,小兔崽子,這話扔給誰聽呢!他有些後悔,不該偷聽,眼不見心不煩,手不用,心不知。他正要離開時,隻聽他女兒春紅道:“挺好嘛,看七對兒!”歐陽左道:“這牌和誰對去?”鄰家發牌了,打出個六條,春紅忙喊道:“吃定,開門!”歐陽左不耐煩了便道:“你懂個屁!一邊涼快去,少說話!”
老李鍇一聽,心想這個混小子,哪裏有半點人氣!簡直不如一個老農家,滿口髒話,罵人話,他實在聽不下去了,站起身來趔趔趄趄地走進屋去。
賭牌人有個特點,一旦牌運轉佳,便會贏些錢到手,按規矩是要“慶幸”的,多半是到飯館裏啜一頓兒,據說把贏的錢花掉,這叫有破才有立,這樣做,據說會帶來更大的勢頭兒。
翌日晨,殘月掛在柳梢上,太陽尚未露臉,房前屋後的麻雀早已叫聲不絕。李鍇照例爬了起來,穿好衣服,出外散步去了,歐陽夫妻兩仍在酣夢中。
一直到辰時末,李鍇方才歸家。院子裏靜悄悄的,未見女兒和姑爺的蹤影,心裏納悶,才到廚灶上去看,也未見有人。李鍇一眼見到餐桌上有一張字條,李鍇拿起,帶上老花鏡,方才看清了上寫道:父親大人,女兒及他去遼陽了,傍晚返迴。飯菜都在鍋裏,望父親慢用。女兒春紅留字。李鍇看罷,心想,這一對兒忤逆昨夜準是贏著了,跑城裏去敗豁去了。
傍晚,春紅並歐陽雙雙而迴。李鍇喊了一聲:“春紅,到祖先堂上去。”春紅應聲答道:“是。”心中暗想,完了,這下子要受罰了,她用眼睛瞪了一下歐陽,歐陽不知所措地扒到春紅耳邊問道:“到祖先堂上去幹啥呀?”春紅道:“都是你幹的好事,犯了家規,去受罰唄!”歐陽一聽春紅要去受罰,心裏一顫,索性跟了過去。
李鍇坐在祖先堂的靈位前,這姑娘和姑爺垂喪著臉站在麵前。
李鍇道:“李春紅,你身為李家後嗣,可知李家的家規?”春紅道:“知道。”李鍇高聲喊著:“祖先堂前當如何講話?”春紅聽了,立即跪了下來,那歐陽亦跟著跪下。李鍇又道:“歐陽姑爺,這是李家祖先堂,你就跪安吧。”歐陽道:“小的當跪。”李鍇道:“李春紅,你可知汝等犯了哪條家規?”李春紅道:“昨夜賭牌,犯了家規第四條:不賭不賄,不收不義之財。”李鍇又道:“凡違家規中任何一條,男子罰20棍棒;女子罰跪兩個時辰。這是老祖宗的規定,任何人不得違犯。我李鍇於祖宗不敬不孝,竟生出一個忤逆之種,家中設賭,壞敗了祖宗的門風,今罰小女李春紅默跪兩個時辰以罰其罪,使之痛改前非,歐陽姑爺退下!”歐陽聽了,覺得內疚不已,事情本不怨春紅,是我張羅玩的,人也是我尋來的。叫春紅受罰,豈不冤枉了好人?於是他道:“迴父親大人,此事乃是女婿我一手主持,春紅起初阻攔我,我未聽其勸,實屬我之罪過,春紅冤枉,當罰的是我,而不是春紅。我情願領罰20棍棒,嶽父大人請用刑於我,放過春紅,嶽父大人,我求您了!”歐陽左長這麽大,還是頭一迴遇上這等事情,急得哭了出來。老李鍇見狀說道:“既然歐陽姑爺認罰,那麽就讓歐陽姑爺替罰於春紅,跪罰兩個時辰,春紅迴去做飯。”
春紅和李鍇都離開了祖先堂,唯歐陽跪在那裏,一陣陣哭泣。
從那以後,家裏再沒有外人來賭牌了。不過,有時晚上這小兩口不呆在家裏,可能又在外麵找到了新局兒。李鍇依如舊往地煢影伴孤燈。
李鍇一看,似這樣下去,以後如何是好?不如趁尚有點精神氣,再娶一房妻妾,生一男半女,繼承李家香火,我也好有人照應。就這樣,老李鍇托媒辦了一房續弦。二房夫人姓仇,也是窮人家子女,二年後生得一子,取名李鵬飛,乃取”鵬飛萬裏,其誌焉為燕雀所識乎”。之意。這小子長到六歲上,李鍇一病不起,仇夫人一見就哭著說:“老天爺,你睜眼看看吧!我的命好苦哇,你死後,拋下我們母子可如何過得?兩手空空,任啥沒有。”李鍇聽了仇夫人哭訴後道:“夫人,你們母子不用擔心,我自有辦法。我死後,你母子還得困守幾年,因為孩子太小,防備我死後有人加害於你母子。我這裏有些銀兩,再給你母子寫下一份遺囑,日後有個憑證。”說罷要來文房四寶,李鍇揮筆寫下一份遺囑。因其身患重病,頭腦不清楚,提筆忘字,不免躊躇了好一陣子才寫完。上寫:李鵬……。“飛”字忘了,隻好空一個字,他又擔心死後生出是非,所以寫成:“李鵬□非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並無句讀。寫完後,又照抄一份念給仇氏母子聽:“李鵬飛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仇氏母子聽了,這才收住愁容。老李鍇隨後又把姑娘和女婿叫到床前,囑咐道:“我已經不行了,要先走一步了,心裏有些話總沒來得及說,你們要體諒我的心情,家醜不可外揚,照顧好他們母子,我寫下一份遺囑,一人一份,日後也好有個憑證。”姑娘接過遺囑一看,上寫:“李鵬非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看完又遞給女婿,女婿一看,更是高興。遂以繼承自居,對鵬飛母子百般冷待。
李鍇死後又過了十年。李鵬飛長到十六七歲時,已經在塾館裏讀了三四年書了。讀熟了《四書、五經》,一日,李鵬飛對其母說:“咱娘倆寄人籬下,年年月月,低著頭度日,何日才有完結?我想起我爹留下的遺囑,咱們何不找州官去說理。”母子商定,就要去衙門告狀。
州官吳秉禮打開遺囑一看,也很為難了。遺囑上明明白白寫的是:“李鵬□非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吳秉禮心想這遺囑說的是實情,老頭子生前納妾,老邁龍鍾,豈有生育之力?年齡大,又是老貢生,怕丟臉,不忍說出真情,所以才空出一個格子,寫成:“李鵬□非我子也”,這也是人之常情,於是便對仇氏母子說:“遺囑上寫得清清楚楚,白紙黑字,不可更改,本官給你母子二人留麵子,不忍挑明,你們下堂去吧!”這仇氏母子一聽,央求說:“啟稟大人,不是他的兒子,是誰的兒子?”吳州官道:“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老年續弦,雖有夫妻之名,並無夫妻之實,陰陽不合,焉能生子?本官不能妄斷。”母子二人聞聽,隻好背臉下堂,抱頭痛哭,說:“好狠心的爹爹呀,你不認我,我不是你的兒子,是誰的兒子?”
正在母子哭泣之時,走過來一位書生,前發齊眉,後發蓋頸,看年紀也是十六七歲光景。這書生走到眼前一看是李鵬飛母子,問起根由。李鵬飛就把老李鍇如何無子續弦,臨終時又如何寫下遺囑之事,姑娘和姑爺又如何轄製他們母子,州官又是非不分等等,都說給了書生聽。這書生接過遺囑仔細一看,不禁拍手大笑說:“你們母子何必憂愁,你家老伯父寫得很明白啊。”仇氏母子一聽愣住了,心說我們愁都愁不過來,你怎麽還樂得起來了呢?原來這個書生不是別人,正上遼陽有名的“神童”王爾烈。王爾烈對李鍇很熟悉,也知道他女兒春紅和他姑爺歐陽左的為人。所以對李鵬飛母子倆深表同情。王爾烈說:“你們母子不必犯愁,你們母子贏就贏在這遺囑上了。”
仇氏母子二次來到州衙喊冤。州官老爺升堂時,一看,是王爾烈帶領母子告狀,心中有些不快,因為在學館對詩就已經會過王爾烈。州官說:“你不就是王爾烈嗎?來見本官有何見解?”王爾烈道:“老大人明鏡高懸,為民之父母,不為孤兒寡母做主又誰能做主?”吳秉禮道:“有遺囑為證,本官豈能妄斷?”王爾烈道:“迴大人,那遺囑上麵分明寫的是:李鵬飛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請大人過目。”李鵬飛母子二番呈上遺囑,州官接過一會,果然是:“李鵬飛我子也……”暗想這王爾烈也特聰明了,不過,今天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在眾人麵前得逞,便問王爾烈道:“我來問你,老李鍇何時續弦?”“六十有三。”“這般年紀何能生子?”王爾烈道:“迴老大人,自古以來,女子不到黃金入櫃,男子能跨過車道溝,便能生兒育女,況且說仇夫人乃知書達理之人,豈能苟且偷人?”秉禮一聽,無話可說,便遣人傳來李氏一家人等,當堂對證,按遺囑把財產斷給了仇氏母子。仇氏母子又念姑娘、女婿有半子之勞,也是李家之根留,遂把財產分給女婿一半,從此,兩家和睦相處。後來,李鵬飛亦得中功名。遼陽州的百姓無不稱讚王爾烈巧斷疑案。
遼陽風水溝鄰村天石嶺地界,住著一個名叫林村的老秀才,夫人早亡,留下二子。小兒子尚未娶親,大兒子二年前結婚,不到一年突然病故,拋下一個16歲的少年寡婦,名叫翠屏。
老秀才林村家境貧寒,隻有草房一間,家徒四壁,過著缺吃少穿的日子。原四口人睡在一鋪炕上。大兒子病故後,翠屏仍然與公爹和小叔子睡在一鋪炕上。丈夫剛去世時,翠屏通宵無眠,後來也是飲淚睡下,夜裏公爹和小叔起夜,往往把翠屏從夢中驚醒。白天,翠屏要到田裏幹農活,還要做三頓飯,洗洗涮涮縫縫補補,天天都累得筋疲力盡,夜裏又睡不好覺,日深月久,翠屏這朵豔麗的嬌媚的花漸漸凋零,那張清秀紅潤的臉蛋兒變得憔悴灰黃,鄰人見了她,無不憐惜。翠屏過慣了苦日子,眼前的困難她都能克服的,隻是想拚命地幹活,把日子過好,她相信,眼下的貧困遲早會擺脫的。
最使翠屏不能容忍的是她那位小叔子,這小叔子是個無賴。他遊手好閑,好吃懶做,終日是走東竄西,無所事事。見到好吃的就垂涎三尺,遇得漂亮女人便寸步難移。自打他哥去世,他便在翠屏身上打主意。他想入非非,他想,反正翠屏不是別人的,是他哥哥留下的人,就好像他哥哥留下了一塊地,不能讓別人去種,隻有他能代替他哥哥去種。他甚至想,與其替別人種地,倒不如占有這塊地!幹脆向她求婚,要她嫁給他。他倆結為夫妻,豈不是既有了媒妁,又省了彩禮。這樣做,她不用外嫁,他也不用外娶,豈不是兩全其美之事?這小叔子是個想得出也做得出的人。他曾趁老秀才出門散步之機會,把翠屏叫到屋裏,先是調戲,後動手動腳,企圖占有翠屏。翠屏性子很烈,百般不依,那小叔子獸性大發,強占未遂,惱羞成怒,便大打出手,將翠屏打得遍體鱗傷,並威脅道:“你若向爹告狀,我便整死你。”嚇得翠屏隻好忍著傷痛和羞辱暗暗哭泣,未曾告狀。公爹見狀問道:“何事弄得滿臉傷痕?”翠屏哭道:“兒媳走路不慎,跌下山來所致。”
一日,翠屏去河邊挑水,正遇上同村的周詳家的。翠屏叫她周二大娘。這周詳家的心直口快,頗有人緣,村上人都喜歡同她交往。見翠屏這般情景,她問道:“翠屏媳婦,你過得如何?”翠屏見有人關心她,鼻子一酸,眼淚刷刷地流下來,嗚咽著敘說林家的情況。周詳家的聽了,氣不打一處來,火冒鑽天地道:“翠屏媳婦,趕緊想辦法,盡快地離開這個畜生窩!指這一棵樹吊死人嗎?俗語說,人挪活,樹挪死。趕快找人家,改嫁了吧。”
翠屏道:“二大娘,象我這樣的寡婦家家,人稱是‘泡過的茶’,‘二頭婚’,被人看不起,哪裏去找合適的人家?況且,要改嫁,談何容易,要得到州衙的批準才行。”
周詳家的道:“誰個瞧不起你,讓他去守寡,嚐嚐是什麽滋味,怎說哪裏去找的話,我們這裏就有一個合適的!前些時,豆腐漿嶺下郭文秀家的二小子,叫郭強,前年死了媳婦。那媳婦未開懷,拋下郭強和他的老爹,這郭文秀托我替郭強找一個對象。這郭強小夥子大個,模樣頗俊,老實厚道,言語少,能幹,小時跟他爺在城裏念過書,識文斷字。我看,你倆很般配,我若提你,他家一準願意。”
翠屏道:“二大娘,說實在的,這林家,我實在呆不下去了。二大娘,如菩薩再現,來救我離苦海,大恩大德勝過父母,請容小女一拜。”說著,翠屏跪下了給周二大娘磕三個頭。周詳家的急忙扶起翠屏道:“你先找人寫好呈子,然後去遼陽州衙呈上,我這裏保你事成。”
就這樣,翠屏多次求人寫呈子,都未得允。
這年春天,恰巧,王爾烈路過這裏,少寡婦翠屏知道王爾烈是個才子,又樂於助人,便將此事向他敘個周細,王爾烈聽了,看看小翠屏那痛苦失望的表情,很為同情,當即替她寫下一份呈子,讓她親自進城見州官。翠屏有點信心不足,半信半疑地道:“上幾次遞呈,都未得準,這次送上,安可能準?”
王爾烈道:“這位小嫂,隻管前去,定能成功。不過,你得如此這般。”接著,他把遞呈的辦法告訴了她。
翌日,少年寡婦翠屏來到州衙門,見過州官吳秉禮,遂遞上呈子。秉禮一看,隻見上麵寫道:十五嫁,十六寡。公鰥,叔大。花少葉,葉缺花。嫁乎?不嫁?
秉禮看了,心裏話:“當嫁,當嫁。”
翠屏見秉禮沒有出聲,怕有變故,按王爾烈的囑咐,又遞上第二張呈子。秉禮一看,隻見上麵寫道:民婦十六夫病亡,一間草房一鋪炕。婆婆三年病歸天,叔叔如今正年壯。呈請州官要改嫁,可當?
秉禮看了,心裏話:“當嫁,當嫁。”但秉禮又是沒出聲。過了一會兒,問道:“此呈為何人所寫?”
少年寡婦道:“風水溝王爾烈。”
秉禮笑了,接道:“料定是他。”
吳秉禮亦是歲貢出身,頗有文采,又很風趣。他學著王爾烈的筆法,當即在兩張呈子上分別寫道:十六寡,十七嫁。公喜,叔誇。花有葉,葉有花。當嫁,當嫁。及又附詩道:
民婦十七嫁出房,寬了屋舍鬆了炕。
公公來去多方便,叔叔也可做新郎。
祝賀翠屏得新遷, —吉祥!
翠屏接過呈子,自是千恩萬謝。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李鍇老兩口子膝下無男,隻生一個女兒,名喚春紅。待春紅長大成人,老伴又患重疾不治而故去了。李鍇日漸年邁,身體多病。無奈就招了一個養老女婿,名喚歐陽左,以贍養晚年。不料,這姑爺入贅不到二年,便與當初判若兩人。當初是文質彬彬,知書達理;現在卻變得遊手好閑,獨斷獨行。女兒春紅也應了“嫁雞隨雞”這句話了,終日裏與郎君親親熱熱,夫唱婦隨,李鍇被冷落在一旁,衣食冷暖無人問津。李鍇象一株“斷橋之梅”寂寞無主,孤苦零丁,好一幅可憐狀!
一個初秋的夜晚,家家都點上了燈火。天上沒有星月,一片漆黑。隻有住戶的微弱的燈光映照著近處的樹林,小河和田園依稀可見。樹上的秋蟬在淒淒地叫著,河裏的青蛙象是在打著節奏似地叫著,這聲音就象是在讀書的李鍇的耳邊一樣,很清晰,吵得他心煩意亂。看來,李鍇不能如舊地看看書就能睡下了。他摘下老花鏡,放下手中的《史記》,出房門去茅廁解手,他推開房門,四下一望,暮地發現,西廂房裏,燈火通明,內廂中央放上一張八仙桌,圍桌坐了一圈人,男男女女,他聽到洗牌聲和隱隱的說笑聲,卻看不清是些何人。他解過手,便貓下腰,躡手躡腳地走到窗下。他哈腰蹲下來以傾聽屋裏的聲音。他聽到女婿歐陽左道:“這牌,真他媽缺德,六親不靠,都是些鰥寡孤獨。”李鍇聽了,如一把尖刀紮在心頭,氣得渾身發抖。心想,小兔崽子,這話扔給誰聽呢!他有些後悔,不該偷聽,眼不見心不煩,手不用,心不知。他正要離開時,隻聽他女兒春紅道:“挺好嘛,看七對兒!”歐陽左道:“這牌和誰對去?”鄰家發牌了,打出個六條,春紅忙喊道:“吃定,開門!”歐陽左不耐煩了便道:“你懂個屁!一邊涼快去,少說話!”
老李鍇一聽,心想這個混小子,哪裏有半點人氣!簡直不如一個老農家,滿口髒話,罵人話,他實在聽不下去了,站起身來趔趔趄趄地走進屋去。
賭牌人有個特點,一旦牌運轉佳,便會贏些錢到手,按規矩是要“慶幸”的,多半是到飯館裏啜一頓兒,據說把贏的錢花掉,這叫有破才有立,這樣做,據說會帶來更大的勢頭兒。
翌日晨,殘月掛在柳梢上,太陽尚未露臉,房前屋後的麻雀早已叫聲不絕。李鍇照例爬了起來,穿好衣服,出外散步去了,歐陽夫妻兩仍在酣夢中。
一直到辰時末,李鍇方才歸家。院子裏靜悄悄的,未見女兒和姑爺的蹤影,心裏納悶,才到廚灶上去看,也未見有人。李鍇一眼見到餐桌上有一張字條,李鍇拿起,帶上老花鏡,方才看清了上寫道:父親大人,女兒及他去遼陽了,傍晚返迴。飯菜都在鍋裏,望父親慢用。女兒春紅留字。李鍇看罷,心想,這一對兒忤逆昨夜準是贏著了,跑城裏去敗豁去了。
傍晚,春紅並歐陽雙雙而迴。李鍇喊了一聲:“春紅,到祖先堂上去。”春紅應聲答道:“是。”心中暗想,完了,這下子要受罰了,她用眼睛瞪了一下歐陽,歐陽不知所措地扒到春紅耳邊問道:“到祖先堂上去幹啥呀?”春紅道:“都是你幹的好事,犯了家規,去受罰唄!”歐陽一聽春紅要去受罰,心裏一顫,索性跟了過去。
李鍇坐在祖先堂的靈位前,這姑娘和姑爺垂喪著臉站在麵前。
李鍇道:“李春紅,你身為李家後嗣,可知李家的家規?”春紅道:“知道。”李鍇高聲喊著:“祖先堂前當如何講話?”春紅聽了,立即跪了下來,那歐陽亦跟著跪下。李鍇又道:“歐陽姑爺,這是李家祖先堂,你就跪安吧。”歐陽道:“小的當跪。”李鍇道:“李春紅,你可知汝等犯了哪條家規?”李春紅道:“昨夜賭牌,犯了家規第四條:不賭不賄,不收不義之財。”李鍇又道:“凡違家規中任何一條,男子罰20棍棒;女子罰跪兩個時辰。這是老祖宗的規定,任何人不得違犯。我李鍇於祖宗不敬不孝,竟生出一個忤逆之種,家中設賭,壞敗了祖宗的門風,今罰小女李春紅默跪兩個時辰以罰其罪,使之痛改前非,歐陽姑爺退下!”歐陽聽了,覺得內疚不已,事情本不怨春紅,是我張羅玩的,人也是我尋來的。叫春紅受罰,豈不冤枉了好人?於是他道:“迴父親大人,此事乃是女婿我一手主持,春紅起初阻攔我,我未聽其勸,實屬我之罪過,春紅冤枉,當罰的是我,而不是春紅。我情願領罰20棍棒,嶽父大人請用刑於我,放過春紅,嶽父大人,我求您了!”歐陽左長這麽大,還是頭一迴遇上這等事情,急得哭了出來。老李鍇見狀說道:“既然歐陽姑爺認罰,那麽就讓歐陽姑爺替罰於春紅,跪罰兩個時辰,春紅迴去做飯。”
春紅和李鍇都離開了祖先堂,唯歐陽跪在那裏,一陣陣哭泣。
從那以後,家裏再沒有外人來賭牌了。不過,有時晚上這小兩口不呆在家裏,可能又在外麵找到了新局兒。李鍇依如舊往地煢影伴孤燈。
李鍇一看,似這樣下去,以後如何是好?不如趁尚有點精神氣,再娶一房妻妾,生一男半女,繼承李家香火,我也好有人照應。就這樣,老李鍇托媒辦了一房續弦。二房夫人姓仇,也是窮人家子女,二年後生得一子,取名李鵬飛,乃取”鵬飛萬裏,其誌焉為燕雀所識乎”。之意。這小子長到六歲上,李鍇一病不起,仇夫人一見就哭著說:“老天爺,你睜眼看看吧!我的命好苦哇,你死後,拋下我們母子可如何過得?兩手空空,任啥沒有。”李鍇聽了仇夫人哭訴後道:“夫人,你們母子不用擔心,我自有辦法。我死後,你母子還得困守幾年,因為孩子太小,防備我死後有人加害於你母子。我這裏有些銀兩,再給你母子寫下一份遺囑,日後有個憑證。”說罷要來文房四寶,李鍇揮筆寫下一份遺囑。因其身患重病,頭腦不清楚,提筆忘字,不免躊躇了好一陣子才寫完。上寫:李鵬……。“飛”字忘了,隻好空一個字,他又擔心死後生出是非,所以寫成:“李鵬□非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並無句讀。寫完後,又照抄一份念給仇氏母子聽:“李鵬飛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仇氏母子聽了,這才收住愁容。老李鍇隨後又把姑娘和女婿叫到床前,囑咐道:“我已經不行了,要先走一步了,心裏有些話總沒來得及說,你們要體諒我的心情,家醜不可外揚,照顧好他們母子,我寫下一份遺囑,一人一份,日後也好有個憑證。”姑娘接過遺囑一看,上寫:“李鵬非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看完又遞給女婿,女婿一看,更是高興。遂以繼承自居,對鵬飛母子百般冷待。
李鍇死後又過了十年。李鵬飛長到十六七歲時,已經在塾館裏讀了三四年書了。讀熟了《四書、五經》,一日,李鵬飛對其母說:“咱娘倆寄人籬下,年年月月,低著頭度日,何日才有完結?我想起我爹留下的遺囑,咱們何不找州官去說理。”母子商定,就要去衙門告狀。
州官吳秉禮打開遺囑一看,也很為難了。遺囑上明明白白寫的是:“李鵬□非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吳秉禮心想這遺囑說的是實情,老頭子生前納妾,老邁龍鍾,豈有生育之力?年齡大,又是老貢生,怕丟臉,不忍說出真情,所以才空出一個格子,寫成:“李鵬□非我子也”,這也是人之常情,於是便對仇氏母子說:“遺囑上寫得清清楚楚,白紙黑字,不可更改,本官給你母子二人留麵子,不忍挑明,你們下堂去吧!”這仇氏母子一聽,央求說:“啟稟大人,不是他的兒子,是誰的兒子?”吳州官道:“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老年續弦,雖有夫妻之名,並無夫妻之實,陰陽不合,焉能生子?本官不能妄斷。”母子二人聞聽,隻好背臉下堂,抱頭痛哭,說:“好狠心的爹爹呀,你不認我,我不是你的兒子,是誰的兒子?”
正在母子哭泣之時,走過來一位書生,前發齊眉,後發蓋頸,看年紀也是十六七歲光景。這書生走到眼前一看是李鵬飛母子,問起根由。李鵬飛就把老李鍇如何無子續弦,臨終時又如何寫下遺囑之事,姑娘和姑爺又如何轄製他們母子,州官又是非不分等等,都說給了書生聽。這書生接過遺囑仔細一看,不禁拍手大笑說:“你們母子何必憂愁,你家老伯父寫得很明白啊。”仇氏母子一聽愣住了,心說我們愁都愁不過來,你怎麽還樂得起來了呢?原來這個書生不是別人,正上遼陽有名的“神童”王爾烈。王爾烈對李鍇很熟悉,也知道他女兒春紅和他姑爺歐陽左的為人。所以對李鵬飛母子倆深表同情。王爾烈說:“你們母子不必犯愁,你們母子贏就贏在這遺囑上了。”
仇氏母子二次來到州衙喊冤。州官老爺升堂時,一看,是王爾烈帶領母子告狀,心中有些不快,因為在學館對詩就已經會過王爾烈。州官說:“你不就是王爾烈嗎?來見本官有何見解?”王爾烈道:“老大人明鏡高懸,為民之父母,不為孤兒寡母做主又誰能做主?”吳秉禮道:“有遺囑為證,本官豈能妄斷?”王爾烈道:“迴大人,那遺囑上麵分明寫的是:李鵬飛我子也,財產盡予,女婿外人不得爭論。請大人過目。”李鵬飛母子二番呈上遺囑,州官接過一會,果然是:“李鵬飛我子也……”暗想這王爾烈也特聰明了,不過,今天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在眾人麵前得逞,便問王爾烈道:“我來問你,老李鍇何時續弦?”“六十有三。”“這般年紀何能生子?”王爾烈道:“迴老大人,自古以來,女子不到黃金入櫃,男子能跨過車道溝,便能生兒育女,況且說仇夫人乃知書達理之人,豈能苟且偷人?”秉禮一聽,無話可說,便遣人傳來李氏一家人等,當堂對證,按遺囑把財產斷給了仇氏母子。仇氏母子又念姑娘、女婿有半子之勞,也是李家之根留,遂把財產分給女婿一半,從此,兩家和睦相處。後來,李鵬飛亦得中功名。遼陽州的百姓無不稱讚王爾烈巧斷疑案。
遼陽風水溝鄰村天石嶺地界,住著一個名叫林村的老秀才,夫人早亡,留下二子。小兒子尚未娶親,大兒子二年前結婚,不到一年突然病故,拋下一個16歲的少年寡婦,名叫翠屏。
老秀才林村家境貧寒,隻有草房一間,家徒四壁,過著缺吃少穿的日子。原四口人睡在一鋪炕上。大兒子病故後,翠屏仍然與公爹和小叔子睡在一鋪炕上。丈夫剛去世時,翠屏通宵無眠,後來也是飲淚睡下,夜裏公爹和小叔起夜,往往把翠屏從夢中驚醒。白天,翠屏要到田裏幹農活,還要做三頓飯,洗洗涮涮縫縫補補,天天都累得筋疲力盡,夜裏又睡不好覺,日深月久,翠屏這朵豔麗的嬌媚的花漸漸凋零,那張清秀紅潤的臉蛋兒變得憔悴灰黃,鄰人見了她,無不憐惜。翠屏過慣了苦日子,眼前的困難她都能克服的,隻是想拚命地幹活,把日子過好,她相信,眼下的貧困遲早會擺脫的。
最使翠屏不能容忍的是她那位小叔子,這小叔子是個無賴。他遊手好閑,好吃懶做,終日是走東竄西,無所事事。見到好吃的就垂涎三尺,遇得漂亮女人便寸步難移。自打他哥去世,他便在翠屏身上打主意。他想入非非,他想,反正翠屏不是別人的,是他哥哥留下的人,就好像他哥哥留下了一塊地,不能讓別人去種,隻有他能代替他哥哥去種。他甚至想,與其替別人種地,倒不如占有這塊地!幹脆向她求婚,要她嫁給他。他倆結為夫妻,豈不是既有了媒妁,又省了彩禮。這樣做,她不用外嫁,他也不用外娶,豈不是兩全其美之事?這小叔子是個想得出也做得出的人。他曾趁老秀才出門散步之機會,把翠屏叫到屋裏,先是調戲,後動手動腳,企圖占有翠屏。翠屏性子很烈,百般不依,那小叔子獸性大發,強占未遂,惱羞成怒,便大打出手,將翠屏打得遍體鱗傷,並威脅道:“你若向爹告狀,我便整死你。”嚇得翠屏隻好忍著傷痛和羞辱暗暗哭泣,未曾告狀。公爹見狀問道:“何事弄得滿臉傷痕?”翠屏哭道:“兒媳走路不慎,跌下山來所致。”
一日,翠屏去河邊挑水,正遇上同村的周詳家的。翠屏叫她周二大娘。這周詳家的心直口快,頗有人緣,村上人都喜歡同她交往。見翠屏這般情景,她問道:“翠屏媳婦,你過得如何?”翠屏見有人關心她,鼻子一酸,眼淚刷刷地流下來,嗚咽著敘說林家的情況。周詳家的聽了,氣不打一處來,火冒鑽天地道:“翠屏媳婦,趕緊想辦法,盡快地離開這個畜生窩!指這一棵樹吊死人嗎?俗語說,人挪活,樹挪死。趕快找人家,改嫁了吧。”
翠屏道:“二大娘,象我這樣的寡婦家家,人稱是‘泡過的茶’,‘二頭婚’,被人看不起,哪裏去找合適的人家?況且,要改嫁,談何容易,要得到州衙的批準才行。”
周詳家的道:“誰個瞧不起你,讓他去守寡,嚐嚐是什麽滋味,怎說哪裏去找的話,我們這裏就有一個合適的!前些時,豆腐漿嶺下郭文秀家的二小子,叫郭強,前年死了媳婦。那媳婦未開懷,拋下郭強和他的老爹,這郭文秀托我替郭強找一個對象。這郭強小夥子大個,模樣頗俊,老實厚道,言語少,能幹,小時跟他爺在城裏念過書,識文斷字。我看,你倆很般配,我若提你,他家一準願意。”
翠屏道:“二大娘,說實在的,這林家,我實在呆不下去了。二大娘,如菩薩再現,來救我離苦海,大恩大德勝過父母,請容小女一拜。”說著,翠屏跪下了給周二大娘磕三個頭。周詳家的急忙扶起翠屏道:“你先找人寫好呈子,然後去遼陽州衙呈上,我這裏保你事成。”
就這樣,翠屏多次求人寫呈子,都未得允。
這年春天,恰巧,王爾烈路過這裏,少寡婦翠屏知道王爾烈是個才子,又樂於助人,便將此事向他敘個周細,王爾烈聽了,看看小翠屏那痛苦失望的表情,很為同情,當即替她寫下一份呈子,讓她親自進城見州官。翠屏有點信心不足,半信半疑地道:“上幾次遞呈,都未得準,這次送上,安可能準?”
王爾烈道:“這位小嫂,隻管前去,定能成功。不過,你得如此這般。”接著,他把遞呈的辦法告訴了她。
翌日,少年寡婦翠屏來到州衙門,見過州官吳秉禮,遂遞上呈子。秉禮一看,隻見上麵寫道:十五嫁,十六寡。公鰥,叔大。花少葉,葉缺花。嫁乎?不嫁?
秉禮看了,心裏話:“當嫁,當嫁。”
翠屏見秉禮沒有出聲,怕有變故,按王爾烈的囑咐,又遞上第二張呈子。秉禮一看,隻見上麵寫道:民婦十六夫病亡,一間草房一鋪炕。婆婆三年病歸天,叔叔如今正年壯。呈請州官要改嫁,可當?
秉禮看了,心裏話:“當嫁,當嫁。”但秉禮又是沒出聲。過了一會兒,問道:“此呈為何人所寫?”
少年寡婦道:“風水溝王爾烈。”
秉禮笑了,接道:“料定是他。”
吳秉禮亦是歲貢出身,頗有文采,又很風趣。他學著王爾烈的筆法,當即在兩張呈子上分別寫道:十六寡,十七嫁。公喜,叔誇。花有葉,葉有花。當嫁,當嫁。及又附詩道:
民婦十七嫁出房,寬了屋舍鬆了炕。
公公來去多方便,叔叔也可做新郎。
祝賀翠屏得新遷, —吉祥!
翠屏接過呈子,自是千恩萬謝。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