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禮說道:“宋代張先,曾任郎中官,他因佳句‘雲破月來花弄影’而馳名,故人稱其為‘雲破月來花弄影郎中’。”

    王爾烈一聽,知道州官大人還有求聯之意。於是順口說道:“張先同代宋祁曾任尚書官,宋祁因佳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成名,故人稱其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

    秉禮一聽,二聯正好相對,深深佩服王爾烈慧穎乖巧,隨即說道:“明代崔華有‘黃葉聲多酒不辭’,因而獲稱‘崔黃葉’。”

    王爾烈聽罷,覺得這位州官大人確也博學廣識,更加興起,隨即說道:“宋代賀鑄有‘梅子黃時雨’因而獲譽為賀梅子。”

    秉禮道:“宋代秦觀《滿庭芳》詞中曾有‘山抹微雲’,又因其身為學士,故稱:山抹微雲秦學士。”

    王爾烈道:“宋代柳永《破陣子》詞中曾含‘露花側影’,又因其號為屯田,故獲謂:露花側影柳屯田。”

    秉禮道:“唐代詩人孟郊和賈島齊名,倆人因其詩之特點共獲‘郊寒島瘦’之雅號。”

    王爾烈道:“晚唐代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因兩人詩句佳美,共獲‘晚唐雙碧’之雅號。”

    秉禮道:“唐詩人溫庭筠,因擅寫風月之詩,故被譽為‘花間鼻祖’。”

    王爾烈道:“唐詩人劉長卿因擅寫五言律詩,故被譽為‘五言長城’。”

    學政董禧,也來了興致,道:“鄙人不才,不善詩賦,但也能記些詩來。想我關東蒼莽之地,遼陽乃龍興之州,也算作毓秀鍾靈,古名人曾多有詩詠,不知王學士可能背誦幾首來。”

    王爾烈聽了說道:“餘雖寡聞,但也知道幾首。”隨即背誦道:

    唐太宗《遼陽行》

    遼陽在何處?妾欲隨君去。

    義知齊死生,本不誇機杼。

    誰能守空闈,虛向遼陽路。

    明太祖《白塔樓》

    山雨過城頭,雨晴人未散。

    忽見白塔尖,鑽入青天半。

    明嘉靖進士,兵部尚書張鏊《遼陽州》詩雲:

    胡塵靜掃古縈州,遼水謳歌億萬秋。

    縈極西懸雙日月,淩雲高起望京樓。

    清聖祖康熙《巡遼陽》詩雲:

    肅將軒駕向遼陽,暖日晴熏百草芳。

    照路山川皆動色,拍雲無旌自生光。

    林間苔蘚侵入徑,城上新花綴女牆。

    欲問襄平舊郛郭,千年華表鶴飛翔。

    董禧聽罷,頻頻點頭,讚揚吳知州道:“吳大人真是一雙慧眼,此童確是博學多藝,文才過人。有此童,我遼陽八景詩成矣!”秉禮聽了,心裏也非常高興,但他想,此次請來王爾烈主要是請他題上八景詩,卻不知他對傳說中遼陽八景能知幾處,對遼陽城的地理特點可知多少。於是,他道:“本官到任不久,便聞雲:遼陽城乃三山不顯,四水不流,五步一眼井,八步兩座橋。又雲:遼陽州有離奇之古跡,古怪之景觀。這些名勝構成遼陽八景。王學士能否將這兩種情況向本官敘說一番。”王爾烈道:“好,隻是小童才疏學淺,終日裏塾館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孤陋寡聞,然而,遼陽畢竟乃吾之故裏,大人所聞兩事,小童略知一二。講出來怕有誤失之處,還望大人指正。遼陽地處關東遼南平原上,城邑所在之地皆為平川,但在平川上也未免出現幾處小丘陵,平原地區的人更厚愛大山,故稱丘陵為不顯之山。遼陽城內有三個小丘:其一,關帝廟所在乃為一山;其二,觀音寺(即金銀庫所在地)亦為一山;其三,文聖廟所在地為一山。關帝廟位於遼陽稱西關西門外,觀音寺位於遼陽城東,文聖廟位於遼陽東關東門裏。此三座廟宇均座落在丘陵之上,故稱‘三山不顯’。我們知道,山乃地麵高聳的部分,山分二種,其一,高大部分謂之山;其二,低小部分謂之丘亦稱山包,山則顯,丘則不顯也。水亦如此,水亦分二種,一曰流水,二曰死水或不流之水。江河乃流水,湖泊沼澤乃死水也。遼陽州之流水乃太子河,亦稱衍水。然而太子水,自新賓發源由此向南流至遼陽以東,即東遼陽之處,便又折迴,由南向北,至遼陽北段夾河處轉為又東向西流去,故此,太子河並未流經遼陽城郭,因此遼陽城境內自然是沒有流水。但是遼陽城裏確有四水。其一,在西關關帝廟前有一荷花塘,因池塘四周皆為楊柳,故稱萬柳塘,此為一水不流。其二,在四大廟前有一池沼,長滿蘆葦,又稱蘆葦塘,水深丈餘,此為二水不流。其三,在廣佑寺以西,白塔底下有一池塘,池塘清澈見底,冰涼甘甜,遊人常以聖水飲之。以此水製成方糖,名曰遼陽塔糖,乃遼東名產,放入人參,名曰人參塔糖,乃為朝廷貢品。此池水為三水不流。其四,便是護城河,其水引自太子河,因有閘門控製,雖一帶環城,卻靜而不動,乃為護城禦敵之水,故為四水不流。至於五步一眼井,八步兩座橋,是指遼陽西關而言,即指西門裏一帶而言。西關是遼陽城交通要道,西門裏又是居民稠密,商業發達之區域,而工業、農業、商業及民用之水皆靠井水,此地水井比其它地區多上幾倍,西關是出入遼陽城的必經之地,城牆外部護城河,一衣帶水,城裏城外相互往來,必得有橋,故此西關一帶多橋,大小橋梁數不勝數。遼陽是具有幾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地靈人傑。遼陽自古多文人,這三四五八之句乃為兩副對聯,而且是兩副十分工整,天衣無縫,妙趣橫生的對聯。它之所以能作為俗語流傳於民間,是因為這兩副對聯真實地反映出遼陽的地理麵貌及遼陽城的經濟繁榮景象。三山不顯,四水不流。如實地描繪出遼陽城的這種離奇古怪的自然景觀;五步一眼井,八步兩座橋,這一副對聯,更是逼真地敘述出遼陽城這種水井星羅,橋梁棋布的經濟繁榮景象。縱觀兩聯所表,一為山水奇異,二為井橋繁多,這樣神奇怪異的城邑是世上罕見的,常言道,物以稀為貴,遼陽乃福貴之地也。”

    吳知州和董學政聽了,皆頻頻點頭,皆歎服王爾烈博學多才,連連道好。

    王爾烈稍停頓片刻之後,又道:“州官大人,古老滄桑的遼陽城裏,一直流傳著‘八景’之說,遼陽八景亦是遼陽的曆史名勝。其一曰‘《華表仙樁》’,此景點位於石樁道觀舊址。有一華表,高聳入雲。相傳,古人丁令威修道歸裏化為仙鶴落在華表上觀望家鄉之情況。每當天氣晴朗,瑞靄繚繞華表,直衝雲霄。時人鹹稱為‘華表仙樁’。其二曰‘龍王夜渡’,置於北城東門高麗門下,太子河濱。原來有一座龍王廟,就在渡口這兒。每到月明之夜,操舟夜渡者,環顧峰巒羅列,城廓森嚴,間以蟹火魚燈隱約,於明星相映,洵天然一幅圖畫也。其三曰‘神燈孤照’,位於城內西街,昔夜有明燈,或一或二,隱現不常。據父老傳聞,謂之有神射幻燈,以照行人,當有貴人出世,後因風物轉化,複不得見。其四曰‘白塔晚晴’,置城西,距城裏許有浮屠一座,亭亭若柱,高聳雲霄。塔腰白堊生輝,,經久不退白,因名白塔。每當雨後放晴,一抹斜陽,返照塔巔,餘霞成綺,佳趣甚饒。又作塔影倒懸,是指四大廟前池沼而言,此沼塘距塔約二裏許,隔城牆,塔影反射池塘中,如觀海市,遂有折光使然,故妙景天成,亦增興致。其五曰‘《魁閣淩宵》’,此景置城東南隅,立於城角頭,因城為基,複起石台三層,周以石欄,上建八角層樓,由南麵上升,置石階十六級,後增修石階於兩旁,護以鐵欄,下層四門,正中樹方形石碑一座,東北角設木梯,聯步而上,出口乃入。上層門置木蓋,入則啟,出則閉,其上層中,設魁星木像,單足立鼇項,名為獨占鼇頭。魁星木像可以旋轉,左手執筆,右手握印,名曰點狀元。樓窗乃玻璃的,外罩有細鐵絲網,室內設有幾凳。推窗四望,風清氣爽,沁人心肺。南顧,千山如千朵蓮花屏,東來衍水環繞如帶。西南顧,有首山遙相照映。西北俯瞰,白塔峙立,漢代古廟一廣佑寺,巍峨古邁,還可觀閱城裏之街市縱橫,鱗次櫛比,大有飄然淩霄之感歎!其六曰‘雙橋臥虹’,置於西關外關帝廟前,有兩座石橋並列如虹,遼陽人稱八步兩座橋是也。登關帝廟石階南望,可見兩橋彎曲半圓球,形似臥虹。財神廟正置兩橋之間,如跨虹腰,形狀奇特。傍晚閑遊,饒有情趣。其七曰‘鬆柏琴聲’,此乃西門外,西會寺百佛樓前,有一片古鬆,老幹孤聳,繁枝茂密,時而風入鬆間,音韻悠揚,隨風高下,側耳細聽,依稀若琴聲。如唐杜甫詩句有: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迴聞。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此景觀。其八曰‘首山樵唱’,城西南十五裏有首山;或曰此山脈是蜿蜒南行,自此起首,因以首名之;或曰此山形狀如人首,故曰首山;或曰手山,是因唐代 薛仁貴征東時曾歇馬於此,留下手跡,故曰手山。不管其說是否荒謬,遼陽人就喜歡有傳說的地方。遼陽人認為,傳說越多之處,越是名勝古跡。塾館野遊,多會於此。相傳,昔時,有仙人樵於山後,夜聞歌聲而不見人,山之陽部有清風寺,山之陰部有白塔寺,山東麓有觀音閣。有石碑記,亦載有此事雲。有關遼陽八景小童隻知如上這些,如有不當之出,望州官大人們指教。”

    州官們聽罷,紛紛讚不絕口。或曰:“無怪是‘神童’也。”或曰:“此乃曠世奇才。”或曰:“此童前途無量也。”或曰:“小童之口才不遜於說書之人。”

    董禧走至王爾烈跟前,舉杯敬酒,道:“王學士之講述,令吾等聽了,仿佛身臨其境,真乃才子也。容本官敬汝一杯,謝汝前來相助。”王爾烈道:“小童嚴君有教,酒須少飲,事要多知,此杯下去,不複飲矣。”說罷,王爾烈幹下了此杯。

    酒宴結束後,州官派人將王爾烈送迴家中。

    次日晨,王爾烈來到遼陽州衙,早有兩輛馬車停在衙門的大門口。不多時,吳秉禮知州大人等州官一行人走了出來,秉禮見了王爾烈便問道:“王學士用過早膳了嗎?”“用過。謝大人掛心。”“來,上我的馬車。”秉禮用手一指,說道。“知州大人,請。”秉禮見王爾烈不肯先上,就登上了馬車,王爾烈跟隨著上了馬車去。後邊一輛坐者董禧及隨從官。兩輛馬車距離很近,跑得飛快,不多時,來到華表柱下。兩輛馬車同時停下,待來人皆下車後,秉禮道:“此為‘華表仙樁’,相傳,古時曾有鶴集於茲,竟日不去,多人聚觀,該鶴作人言曰:‘丁令威,丁令威,化鶴千年今始歸。’《搜神後記》載丁令威化鶴歸遼,集華表柱雲:‘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累累。語畢鼓翼飛去,橋因得名;正蒼雲:遼陽綏遠門外,有磚砌之橋梁一座,平置道旁,即所謂升仙橋是也。相傳丁令威學仙得道,立橋上化鶴飛去。”王爾烈聽了吳秉禮的講述,點頭示意,道:“幼時,先祖講過此段故事,後念私塾,塾師亦講此故事,但我從未來過此地。”秉禮道:“當年丁鶴仙就在此處落腳。”他指著橋頭上懸掛的那個大白木牌,爾烈走近木牌,隨行官端上筆墨,王爾烈看了一眼升仙橋,又望了望華表柱,操起一支小大由之,蘸飽墨汁,先寫上‘華表仙樁’四個大字,然後,向後退了兩步,端詳這四個大字後,複上前揮筆題詩雲:

    丁郎令威在何方?指點晴雲山氣香。

    憶古常存清幽地,思緒更比霧繚長。

    秉禮見了王爾烈的書工,不勝感歎地道:“真是字字珠璣,羲之再世也!”

    董禧見了王爾烈的詩句,不由自主地道:“確也雄奇豪放,李白再世也!”

    秉禮命隨從官將此詩句抄錄下來,以輯入遼陽州誌中。然後複乘車趕至太子河岸的龍王廟,兩車在龍王廟前停下。秉禮下車對王爾烈講:“昔日,夜時見有老翁操舟渡人,翁之相貌與龍神相似,故將此處命名為‘龍王神渡’。後又命為‘龍王夜渡。依王學士看,何者為佳?”王爾烈道:“既是夜裏操舟渡人,應為‘夜渡’。秉禮道:“好,就叫‘龍王夜渡’。”王爾烈毫起毫落,揮揮灑灑地寫上‘龍王夜渡’四個大字,下麵題詩雲:

    魚燈蝦火幾約同,繁星孤月夜排空。

    得係葉舟煙波裏,始知畫圖搖其中。

    秉禮吟罷道:“好詩,真乃好詩也。”隨從官早已抄畢,來遊皆上車,直奔遼陽城東南角之魁星樓。車至樓閣前停下,秉禮率來者登上魁星樓,從一層一直漫遊到第三層,隻見魁星塑像,栩栩如生。爾烈未跟隨上去,早就在一塊懸在樓前麵的大木板下等候了。秉禮見王爾烈並未上樓,故道:“王學士對此景必是頗熟了,無須說明,請題字。”王爾烈拿起大筆,刷刷刷一揮而就四個大字‘魁閣淩霄’,後退兩步,看了看這四個字後,複上前題詩道:

    本是魁星筆若刀,理斷亂雲獨占鼇。

    果得功名思何就,莫負光景夕與朝。

    秉禮吟罷道:“好詩,聲情並茂也。”遂令隨從官抄好,然後乘車奔向城南二十裏的首山地。馬作的盧,車飛如箭,轉眼功夫,已來到首山腳下。秉禮笑著對王爾烈道:“王學士可知此地之典故嗎?”王爾烈亦笑道:“小童隻知道,傳說中首山原名‘手山’,此山之巔上,有手掌指狀,泉在其中,取之不竭。晉司馬懿征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墜與首山,即此。”秉禮道:“昔時曾有仙人樵於首山,夜聞歌聲,曲終不見,故命其為‘首山樵唱’。不知學士意下如何?”王爾烈道:“‘首山樵唱’所命之名甚好,很切題。”“那好,就請王學士題詩吧。”王爾烈揮毫寫道:《首山樵唱》然後題詩道:

    擔樵過山盡秋花,小道彎曲石邊斜。

    人至輕輕複幻化,理過雲紗理霞紗。

    秉禮吟罷,仔細琢磨,這小童確有才氣。他未寫如何打柴,而是擔柴過山,走崎嶇小道輕盈盈,悠悠哉,飄飄然若虛,蕩然若幻的神仙走路的情景呈現在眼前,好筆法!秉禮命隨從官快些抄好,立即趕路。眾人上車,車夫打馬揚鞭,兩輛馬車一溜煙地往城裏兩街奔去。說話間,車已來到西街,在西街十牌樓處停下。秉禮對王爾烈說:“這兩街昔時,夜裏有明燈。或一或二,隱現不常。”王爾烈說:“聽人說,如今亦有這一現象,如今隻有一個燈或隱或現。”秉禮道:“王學士,你看如何題名?”王爾烈揮毫寫就四個大字“神燈孤照”,秉禮見了連聲道好,遂命題詩,王爾烈立即筆下生輝寫道:

    當是神靈作此遊,或明或滅猶螢流。

    莫向飄渺尋仙境,但識人間有古州。

    秉禮吟罷,十分滿意,道:“王學士的詩頗有意境,令人深思,思有所得,妙哉,妙哉!”遂令隨行官抄錄下來,登上馬車向城外西北部廣佑寺馳去。廣佑寺西鄰遼陽白塔。秉禮站在塔下一塊大木板前道:“此塔建於金代,關於這白塔有許多傳說。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每當夕陽西下之時,白塔掩映照人。”王爾烈思維敏捷,立即說:“就叫‘白塔晚晴’吧。前時的命名頗具妙趣。”說罷,他揮筆寫“白塔晚晴”四個大字。秉禮見了,喜出望外地說:“甚妙,請題詩。”王爾烈一氣嗬成一首:

    拔地擎天浩潔身,更有流波漱凡塵。

    待到霞霓拂落日,自有佛歌磬敲雲。

    秉禮吟罷,道:“有此廟、此塔,又有此詩,將更是醉人之景色也!”大家上車,車夫揚鞭打馬向西會寺奔去。兩輛馬車到達目的地時,秉禮道:“王學士,你可知西會寺有何典故?”王爾烈道:“不就是‘古柏琴聲’之題名的由來嗎?原來西會寺就有許多古鬆,老幹中空,寄生柏樹一株,每過微風,鬆柏相激,其聲如琴,娓娓動聽。”秉禮道:“汝既已知道,無須多講,請題詩吧。”王爾烈揮毫疾書“古柏琴聲”四個大字後,又一氣嗬成地寫下一首詩,曰:

    鬆柏風聲琴自含,隱約清淺都是弦。此曲本當人間有,撥屏思弦看流年。

    秉禮吟罷,讚道:“此詩所言中心意思正是‘古柏琴聲’這四個字。情景交融,準確破題。妙,妙哉,趕快記下來。”秉禮催大家上車往關帝廟前,有橋兩座相連如一,俗唿為八步兩座橋,登關帝廟石階南望,見二橋彎曲正半圓球,財神廟則置於兩橋中間,如跨虹腰,形勢奇特,傍晚閑遊,頗有情趣。秉禮又講了他所知道的這兩座橋的傳說之後,王爾烈揮筆寫下了“雙橋臥虹”四個大字,一下子點明了這個景致的內涵,接著題詩曰:

    臥虹雙橋有似無,雲遮霧纏影疏疏。

    流連八步登踏處,已是天冠戶垂珠。

    吳知州連連稱好,遂命抄錄下來。之後知州又選一些雕工,在景點勒石鐫碑,這才流傳下來。同時流傳下來,還有一副佳聯,即:

    老大人乘轎占光遼陽八景;

    小童子跨馬栽花古城四時。

    這副聯自然是指王爾烈為遼陽八景題詩之事。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翰林王爾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曰@並收藏翰林王爾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