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爾烈看穿了玄中子算命采取騙人手法,找一個助手幫他暗寫字條,而這個助手卻是王爾烈的鄰人王二大爺。
這天,王二大爺有事要出門。偏巧,王爾烈在家。平時,他倆相處得很好。於是,王二大爺便將王爾烈找來,把這事交給了他去辦。並囑咐他道:“千萬要保守機密。”
王爾烈見這是個騙人的買賣,便決意要教訓玄中子一番。
果然,這天又來了求卦人。按吩咐,王爾烈便藏在間壁牆那麵,傾聽玄中子的問卦和那人的答話。
按例,待玄中子問話結束後,用手一拍桌子,發出了信號;王爾烈聞聲,便用腳一登開關,啪地一聲,便將字條彈了過來。
玄中子跟往常一樣,將抽屜拉開,順手拿出字條,有意地不去看,當即交給了求卦人,說道:“你的卦,都在上麵寫著,自己看看吧。”
求卦人看了,不覺擰起眉頭。玄中子一看知道有事,便問道:“怎麽了?”那人也沒有答話。隻是把字條還給了玄中子,讓他自己看。
玄中子一看,眼睛瞪得挺大,隻見上麵寫道:“神仙看卦是逍遙,豈知牆後有爾曹,一人相問一人記,知了知了自知了。”
玄中子以為對麵寫字的人還是王二大爺呢,便連連唿喚道:“王二大爺,王二大爺。”
王爾烈笑著走出來,說道:“王二大爺出門了,王爾烈在此代筆。”
玄中子見戲法變漏了,麵紅耳赤,立即收攤,改換門庭。從此,遼陽城裏又少了一個騙人的人。
王爾烈十三歲那年,春節。他在家裏的屋門上寫了一副春聯,上聯寫:“書山有路勤為徑”;下聯寫:“學海無涯苦作舟”。橫批:“十年苦窗”四個大字。王爾烈父親一見就高興了,說道:“如此豪言壯語,吾兒胸懷鴻鵠之誌,前程無量也,見書工亦有長進,隻是那大門也得寫一副貼上才是。”王爾烈遂揮毫寫了一副大門春聯,上聯寫:“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歲”;下聯寫:“家家戶戶說說笑笑歡歡喜喜各過新年。”橫批是:“皆大歡喜”四個大字。春聯一貼出去,過往行人無不稱好,不時地有人佇立圍觀,皆讚揚王爾烈的筆墨驚人,真乃當世之神童,一些達官仕紳也竟相奔來,大開了眼界。
這情景很快就傳到了遼陽知州吳秉禮耳朵裏,吳知州便心存疑忌,心想一個俚俗學童能有多大的文采?待老夫親自去考查考查。
吳秉禮,福建福安人。歲貢出身,乾隆四年就任,在任八年期間,修城郭,興教育,建學館,設考棚,增學額,政績頗著。遼陽儒學即由他始建。他尤其重視人才,為官清廉,處事風雅豁達,與遼陽學政董禧配合默契。
遼陽州署衙門與遼陽中心廟塾館相鄰,州署在西,塾館在東,間隔一箭地。
是年仲夏一日,知州吳秉禮在學政董禧的陪同下,來到了中心廟塾館。崔塾師得知後,出門相迎。
他們敘過話後,吳知州問道:“你們塾館可有叫王爾烈的童生嗎?”崔巍道:“有。他乃是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舉人、雍正七年乙酉科博學鴻詞科征士取中二等第二十二名、後任刑部湖廣司主事王天祿的孫子,雍正十二年任直隸深州學政王縉的生子、雍正三年乙巳科拔貢、雍正七年已酉科舉人、雍正十一年癸醜科進士、以三甲八十六名獲捷、發狀元陳倓榜、現任甘肅州知州王組的從子、名叫王爾烈,為本塾館的學生。”
吳知州聽了崔巍的這一番羅羅索索的介紹,心裏有些不耐煩,說道:“崔先生,你真是個老夫子了,這些本官都知道了。”
崔巍聽了,急忙點頭稱是,說道:“是的,是的。州官大人也是科場正途出身,自是榮耀先祖,這與本師學生王爾烈的家庭出身和祖父輩功名相一,豈能不知!這些自不必多講了。不過,大人此次來望,是不是要看一看王爾烈的平時作文,習字及相關課業?如果是這樣,我馬上取來,以備大人閱視,以求指點,還望關照。”
吳知州一聽,竟哈哈大笑起來,但卻未語。
學政董禧,在一旁看了,說道:“崔老先生,看來您是想多了。吳大人這次來塾,本無重大事情,隻是想看一看你的得意門生王爾烈。”
崔巍一聽,受寵若驚,急忙說道:“那好那好。何當如此,豈敢有勞大駕!” 董禧說道:“王爾烈可在塾館?”崔巍說道:“很不湊巧,很不湊巧。” 董禧說道:“他到哪裏去了?”崔巍答道:“他借牛去了。” 董禧問道:“為何借牛?”崔巍答道:“犁一犁塾館的膏火地,以待種些穀豆瓜菜。”
原來,塾館有一塊學田義地,俗稱膏火地,置塾館與州署衙門相接的中間地帶。現在已經鋤淨了大草,需要再犁一犁,好種些蘿卜白菜,以備學生冬季夥食之用。
董禧聽了,沉吟了一下,說道:“學塾耕耘,實在艱辛,精神可嘉。隻是不知王爾烈何時能夠迴來。大人有公務在身,出來一次不易呀!”
崔巍也有些著急了,不覺走出門口去望。也真算巧,正趕上王爾烈迴來,手裏牽著一頭牛。崔巍也未多說,便把王爾烈叫到屋來。州官吳秉禮揚臉一看,見王爾烈長得眉黑麵白,體態厚重,氣宇軒昂,舉止沉穩,心中便添了不少歡喜。隨即,想到他拉著牛走進院的事,便出口吟詠道:“童子牽牛入戶;”他出這聯,是想試一試王爾烈的才思。但是,他也裝出很不介意的樣子,看看王爾烈有所感知否。
王爾烈是個才智敏慧的少年,豈能看不出這個用意。但是,他表現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以使大人有個平中見奇地感覺。果然,他往州官前一站,出口吟詠道:“狀元打馬還鄉。”
州官吳秉禮一聽,覺得王爾烈這個童子確實出口不凡,不可等閑。
塾師崔巍一看,喜上眉梢,口叼起他那常用的銅煙袋,麵對著窗外的石榴樹,吧嗒吧嗒地抽起煙來,顯示出非常得意的樣子。
州官吳秉禮見了,心裏生出兩種感覺,一是為王爾烈的才思敏捷而高興,覺得心上甜絲絲的;一是為自己未能難住個未出茅廬的童生而發窘,感到心裏酸溜溜的。他隨便順著崔巍的視線向窗外一望,見那石榴樹上結出一些石榴果來。於是吟哦道:“掰開石榴,黃皮裏無數酸籽。”
王爾烈一聽,覺得這個聯很棘手,一時難以答對,不覺鼻尖有幾顆汗珠點出。他的這副窘樣被他的塾師崔巍看到了,但不好用語言提示。驀地,他從地上拾到一枚杏核,隨手丟給了王爾烈。王爾烈一看,知道這是老師有意提醒。於是靈機一動,出口道:“咬破杏核,紅袍內一個大仁。”
秉禮一聽,知道這是用“大仁”諧音來代表“大人”,於是覺得很不自在。
塾師一看,又樂了,在一旁搖著頭,不住地說道:“頑皮,頑皮,竟敢同大人取笑。”
秉禮很想一下子難倒這個小童子,想了想,說道:“天才的小童生,我還有一聯,不知你可否願意答對?”
王爾烈答道:“敬候命題。”吳州官撚了撚嘴邊的稀疏的胡須,說道:“二猿斷木,雙臂猴怎能對鋸。”這是一個諧音聯,用“對鋸”與“對句”相諧。王爾烈稍加思索,出口答道:“一駿陷泥,千裏馬如何出蹄。”同是一個諧音聯,以“出蹄”諧“出題”。
二聯合成一副,便形成了“對句”與“出題”相對的絕妙對聯。
吳州官見未能搬倒王爾烈,便又開始動心勁。這迴出個什麽聯好呢?他注意地看了王爾烈一眼,見王爾烈身穿一條綠褲;再看,那綠褲上還有汗水滴落染濕的痕跡。於是,他借題發揮,諷喻道:“出水之蛤蟆穿綠褲。”
這會兒,正趕上一茶童來給州官大人倒茶。那茶童手一哆嗦,茶水竟灑在州官大人的袍子上。那是件紅袍。州官大人見了,便用手指去彈落上的小水珠。王爾烈一看,詞從心來,說道:“落湯之蝦米著紅袍。”
州官見王爾烈伶牙俐齒,能言善辯,便說道:“鸚鵡能言難似鳳。”王爾烈見州官指雞說鴨,意含諷刺,便答道:“蜘蛛善網不如蠶。”
州官想到王爾烈借牛拉犁欲耕耘一事,便出聯道:“牛牽犁,人牽牛,小子可是牽牛花。”王爾烈想到外麵停著的馬車,知道州官是乘馬車來的。於是,他接聯道:“馬拉車,人拉馬,大人確有拉馬童。”
一陣對論,知州大人心中大喜,實為王爾烈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天資感動。他本想與王爾烈再對論幾迴,這時隻聽學政董禧對吳州官說道:“大人,塾館這裏還有些事情,想對知州大人麵言。”吳知州道:“崔老師還有何話要說?”
崔巍欠了欠身,說道:“實不相瞞,確有些話要說。但是,本應該直接當學政大人之麵講述也就可以了,用不著勞知州大駕。既然今天逢在一起,也就一並講了吧。”
崔巍道:“遼陽中心廟塾館,是我遼陽城裏惟一的塾館。近些年來,隨著生童的增加,已經顯得很擁塞了。我想擴大一下塾館的麵積。再者,許多地方都設置了儒學,並增建了考棚,以解決地方貢試的場所,也好減輕考生的旅途之苦,而我遼陽州尚無儒學學館和考棚,生員考試不得不到奉天府城去,多有不便。現在,塾館借牛準備耕犁種秋菜的那塊地。這塊地,位置相當,距州衙門及塾館又近,正好是興建儒學學館和考棚的地方。現在,這裏雖然做為學田義地,但由於耕耘不善,所收無幾,還勞去師生許多神思,有些得不償失,為此事,我聯合地方農工商名牌,寫成書麵請示狀呈給了董學政大人,至今仍無結論。”待崔巍講到這裏時,不覺長歎一聲,說道:“可惜我遼陽州城,居長白山下,太子河濱,乃國朝龍興之地,尚無一座像樣的學府,豈不可憐。”
這時學政董禧也接上崔巍的話,說道:“塾學為著耕種這塊地方,也是曆盡辛苦的。記得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曾寫一副名聯,對其進行了比較客觀的描述。”
待秉禮聽到這裏,得知又有一聯,很是生趣,便對崔巍問道:“又是一副楹聯!其作者是不是神童王爾烈?”崔巍道:“正是本人門生。”秉禮舉目一看,見王爾烈不知何時離開了此屋。於是,他說道:“我還正感興味呢,何不將他喚來,我願再聽一聽他的這副楹聯。”崔巍派茶童去找。其實王爾烈沒走多遠,他見老師與學政知州談論起來正經事來,自己也不便多嘴,便自動地離開了,到塾館去看起書來了。這會兒,聽茶童一喊,塾館工友也忙著找,便馬上走了來。他這次見了知州大人,不同前時了,頗有些準備。施了一禮後,說道:“知州大人喚我,可有教誨?”崔巍未等知州迴話,便搶先接上了,說道:“學田義地,耕種之艱辛,你們一定有一番理解,學政大人又聞你曾有一副名聯,正是寫學田耕種之後的,很想再聽一聽,你何不當麵吟誦來。”
王爾烈是個千靈百乖的人,聽老師用話這麽一點,心裏能不明白嗎?他知道,這是老師想通過他的口,表達犁田耕地之勞苦,以便達到請示修建學府之目的。不過,他覺得原先寫的那副對聯,尚未有將其耕田之艱辛更好地表達出來。今天有知州、學政在此,正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也好讓他們聽一下塾館的切切心音。於是,他略做思索,近前一步,吟詠道:“寒窗苦讀,一更二更更更庚亮,亮了又隱;蕪田辛耕,四月五月月月曜落,落了又升。”
知州聽了,深感學子犁田之苦,便對學政董禧說道:“為使遼陽古州,在今代當朝培養出幾位學業精英來,當停止其耕田之作。”
崔巍見勢,接著說道:“知州見識英明,正合遼陽百姓之心。但是,隻終止耕田之作也不行,當從速興修學舍、考棚,以解決而今而後之憂。”
董禧說道:“此是正途,不得不思之。”
聽了他們的話後,秉禮已經有所思索了。但是,他沒有立即表態,而是把臉轉向王爾烈,笑道:“我等,隻是為著興學辦館有所請罷了。現在,倒是還想聽聽學子的心聲。你看如何?”
王爾烈聽了知州大人的話,感到老師所請有望,更是興致勃勃,說道:“謹遵大人之命,讓學生表述一下情懷。獻醜了。”說著,便又吟哦出一副聯來:
殿試舉才,會試舉才,鄉試舉才,知州大人又有新舉,才人倍蓓思百世;
縣地興學,府地興學,省地興學,遼陽古城更見業興,學府隆蘢榮千秋。
州官秉禮一聽,深受感動,當即表態:準請,待呈報盛京將軍府批複,即行籌資興建。不過,他也是個風雅知州,表態後,也當即合上一聯,以謝鄉民的信賴。聯雲:
舉業興學,為吾裏興舉解元、會元、狀元,天下大魁;
增館添棚,給汝鄉增添探花、榜眼、傳臚,鼇頭獨占。
王爾烈一聽,心血來潮,情如滔湧,當即又隨上一聯,以為致意。聯雲:
謝解元,輝會元,壯狀元,他年榮歸懷此日;
歎探花,磅榜眼,轉傳臚,是歲高中賴彼時。
是年秋十月,經遼陽知州秉禮申請,經盛京將軍峻德核準,報呈朝廷備案,翌年春開始動土興工,本年內修造完畢,這便是遼陽儒學館舍和考棚來由。
遼陽州儒學館舍修建起來後,人們都不時地傳誦著王爾烈的功德,都說是他的少年才華贏得了此處一片金甌。更幸運的是,自遼陽州儒學館修建起來後,竟出了不少的貢生、舉人及進士。
知州吳秉禮在修整城廓時,將原來遼陽八景修葺一新。吳秉禮亦是個風雅之士,喜歡詩詞歌賦,又很有政績觀念,他想來想去,覺得這八景雖美,卻無詩配。應該讓其景中有詩,詩中有景,相互輝映,豈不更美?想到這裏,他馬上就記起了王爾烈。王爾烈已是在詩文和書法方麵很有名氣的少年才子,何不將他找來,為此八景題上詩句。
一日,他派人將王爾烈請了來,說道:“王學士,你能詩能聯,素有神童之稱。今本官有一事相求,可曾願意相助?”王爾烈一聽,說道:“知州大人,上年裏,隻因大人勤政厚民,使遼陽州儒學館得以重建,並增設了考棚,實在是有功於鄉裏。接著又將遼陽八景景觀修葺一新。今大人有事,能想到小童,豈不是使我受寵若驚!”
王爾烈幾句話把吳知州說得十分高興,他笑道:“實不相瞞,昔日的遼陽八景,自是秀氣然,妙趣天成,又經一番修葺,呈現新貌。隻是顯得粗俗些,本官很想將此八景配上詩章,使其景文並茂,豈不是錦上添花?我已想過了,此事非汝莫屬。”王爾烈又是一番謙讓,然後說道:“小童願意受命,隻是不知如何寫來。”秉禮道:“說來也算簡單,遼陽八景,每景一詩,每詩四句,每句七字,當屬絕句,寫來即可。”王爾烈道:“隻是這遼陽八景,我尚未全部到過。既然要對景賦詩,必得親臨其境才是,以免出現閉門造車之笑柄。”秉禮道:“這個我心裏有數,咱二人同往,再帶上學政董禧大人,每到一處,你自管作詩是了。”王爾烈道:“不知何日動身?”秉禮道:“待明日早膳後即可。今日天時已不早了,不必匆忙行事。”
當下,秉禮令人備上了席,請來了學政董禧等官員作陪,留下王爾烈予以款待。席間,文人相聚,少不了要吟詩聯對和談風論雅之事。一番討論熱烈。
秉禮首先說:“中國乃泱泱詩之大國,自古多有詩才出現。曾有人說,這些詩才中有詩仙、詩聖、詩魔、詩鬼、詩神、詩魂,本官尚不全曉。王學士當是逐一悉知的吧。”
王爾烈聽了,心裏明白吳知州是在試自己的知識麵多大,便隨即說道:“李白詩,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有飄逸颯爽之勢,故以詩仙稱之。杜甫詩,氣象渾厚,絢麗含蓄,情觸淒慘,故以詩聖稱之;白居易詩,通暢流離,語句瀚達,曾有詩雲:‘酒狂又有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遂有詩魔之稱。李賀詩,深邃幽絕,境意怪誕,又因其短命,故有詩鬼之譽;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建,一幟獨樹,人稱詩神。賈島詩,刻苦求工,重嵌詞練句。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之傳言,人稱苦吟詩魂。知州大人,小童所言不知確否,還請大人指教。
秉禮大喜,說道:“果然名不虛傳,王爾烈的知識實在廣博,可嘉可嘉。我還聞,古人曾因詩而獲雅號者,不知學士可知一二?”
王爾烈道:“此類甚多,不曉大人所指,大人可舉一二,小童候教。”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這天,王二大爺有事要出門。偏巧,王爾烈在家。平時,他倆相處得很好。於是,王二大爺便將王爾烈找來,把這事交給了他去辦。並囑咐他道:“千萬要保守機密。”
王爾烈見這是個騙人的買賣,便決意要教訓玄中子一番。
果然,這天又來了求卦人。按吩咐,王爾烈便藏在間壁牆那麵,傾聽玄中子的問卦和那人的答話。
按例,待玄中子問話結束後,用手一拍桌子,發出了信號;王爾烈聞聲,便用腳一登開關,啪地一聲,便將字條彈了過來。
玄中子跟往常一樣,將抽屜拉開,順手拿出字條,有意地不去看,當即交給了求卦人,說道:“你的卦,都在上麵寫著,自己看看吧。”
求卦人看了,不覺擰起眉頭。玄中子一看知道有事,便問道:“怎麽了?”那人也沒有答話。隻是把字條還給了玄中子,讓他自己看。
玄中子一看,眼睛瞪得挺大,隻見上麵寫道:“神仙看卦是逍遙,豈知牆後有爾曹,一人相問一人記,知了知了自知了。”
玄中子以為對麵寫字的人還是王二大爺呢,便連連唿喚道:“王二大爺,王二大爺。”
王爾烈笑著走出來,說道:“王二大爺出門了,王爾烈在此代筆。”
玄中子見戲法變漏了,麵紅耳赤,立即收攤,改換門庭。從此,遼陽城裏又少了一個騙人的人。
王爾烈十三歲那年,春節。他在家裏的屋門上寫了一副春聯,上聯寫:“書山有路勤為徑”;下聯寫:“學海無涯苦作舟”。橫批:“十年苦窗”四個大字。王爾烈父親一見就高興了,說道:“如此豪言壯語,吾兒胸懷鴻鵠之誌,前程無量也,見書工亦有長進,隻是那大門也得寫一副貼上才是。”王爾烈遂揮毫寫了一副大門春聯,上聯寫:“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歲”;下聯寫:“家家戶戶說說笑笑歡歡喜喜各過新年。”橫批是:“皆大歡喜”四個大字。春聯一貼出去,過往行人無不稱好,不時地有人佇立圍觀,皆讚揚王爾烈的筆墨驚人,真乃當世之神童,一些達官仕紳也竟相奔來,大開了眼界。
這情景很快就傳到了遼陽知州吳秉禮耳朵裏,吳知州便心存疑忌,心想一個俚俗學童能有多大的文采?待老夫親自去考查考查。
吳秉禮,福建福安人。歲貢出身,乾隆四年就任,在任八年期間,修城郭,興教育,建學館,設考棚,增學額,政績頗著。遼陽儒學即由他始建。他尤其重視人才,為官清廉,處事風雅豁達,與遼陽學政董禧配合默契。
遼陽州署衙門與遼陽中心廟塾館相鄰,州署在西,塾館在東,間隔一箭地。
是年仲夏一日,知州吳秉禮在學政董禧的陪同下,來到了中心廟塾館。崔塾師得知後,出門相迎。
他們敘過話後,吳知州問道:“你們塾館可有叫王爾烈的童生嗎?”崔巍道:“有。他乃是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舉人、雍正七年乙酉科博學鴻詞科征士取中二等第二十二名、後任刑部湖廣司主事王天祿的孫子,雍正十二年任直隸深州學政王縉的生子、雍正三年乙巳科拔貢、雍正七年已酉科舉人、雍正十一年癸醜科進士、以三甲八十六名獲捷、發狀元陳倓榜、現任甘肅州知州王組的從子、名叫王爾烈,為本塾館的學生。”
吳知州聽了崔巍的這一番羅羅索索的介紹,心裏有些不耐煩,說道:“崔先生,你真是個老夫子了,這些本官都知道了。”
崔巍聽了,急忙點頭稱是,說道:“是的,是的。州官大人也是科場正途出身,自是榮耀先祖,這與本師學生王爾烈的家庭出身和祖父輩功名相一,豈能不知!這些自不必多講了。不過,大人此次來望,是不是要看一看王爾烈的平時作文,習字及相關課業?如果是這樣,我馬上取來,以備大人閱視,以求指點,還望關照。”
吳知州一聽,竟哈哈大笑起來,但卻未語。
學政董禧,在一旁看了,說道:“崔老先生,看來您是想多了。吳大人這次來塾,本無重大事情,隻是想看一看你的得意門生王爾烈。”
崔巍一聽,受寵若驚,急忙說道:“那好那好。何當如此,豈敢有勞大駕!” 董禧說道:“王爾烈可在塾館?”崔巍說道:“很不湊巧,很不湊巧。” 董禧說道:“他到哪裏去了?”崔巍答道:“他借牛去了。” 董禧問道:“為何借牛?”崔巍答道:“犁一犁塾館的膏火地,以待種些穀豆瓜菜。”
原來,塾館有一塊學田義地,俗稱膏火地,置塾館與州署衙門相接的中間地帶。現在已經鋤淨了大草,需要再犁一犁,好種些蘿卜白菜,以備學生冬季夥食之用。
董禧聽了,沉吟了一下,說道:“學塾耕耘,實在艱辛,精神可嘉。隻是不知王爾烈何時能夠迴來。大人有公務在身,出來一次不易呀!”
崔巍也有些著急了,不覺走出門口去望。也真算巧,正趕上王爾烈迴來,手裏牽著一頭牛。崔巍也未多說,便把王爾烈叫到屋來。州官吳秉禮揚臉一看,見王爾烈長得眉黑麵白,體態厚重,氣宇軒昂,舉止沉穩,心中便添了不少歡喜。隨即,想到他拉著牛走進院的事,便出口吟詠道:“童子牽牛入戶;”他出這聯,是想試一試王爾烈的才思。但是,他也裝出很不介意的樣子,看看王爾烈有所感知否。
王爾烈是個才智敏慧的少年,豈能看不出這個用意。但是,他表現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以使大人有個平中見奇地感覺。果然,他往州官前一站,出口吟詠道:“狀元打馬還鄉。”
州官吳秉禮一聽,覺得王爾烈這個童子確實出口不凡,不可等閑。
塾師崔巍一看,喜上眉梢,口叼起他那常用的銅煙袋,麵對著窗外的石榴樹,吧嗒吧嗒地抽起煙來,顯示出非常得意的樣子。
州官吳秉禮見了,心裏生出兩種感覺,一是為王爾烈的才思敏捷而高興,覺得心上甜絲絲的;一是為自己未能難住個未出茅廬的童生而發窘,感到心裏酸溜溜的。他隨便順著崔巍的視線向窗外一望,見那石榴樹上結出一些石榴果來。於是吟哦道:“掰開石榴,黃皮裏無數酸籽。”
王爾烈一聽,覺得這個聯很棘手,一時難以答對,不覺鼻尖有幾顆汗珠點出。他的這副窘樣被他的塾師崔巍看到了,但不好用語言提示。驀地,他從地上拾到一枚杏核,隨手丟給了王爾烈。王爾烈一看,知道這是老師有意提醒。於是靈機一動,出口道:“咬破杏核,紅袍內一個大仁。”
秉禮一聽,知道這是用“大仁”諧音來代表“大人”,於是覺得很不自在。
塾師一看,又樂了,在一旁搖著頭,不住地說道:“頑皮,頑皮,竟敢同大人取笑。”
秉禮很想一下子難倒這個小童子,想了想,說道:“天才的小童生,我還有一聯,不知你可否願意答對?”
王爾烈答道:“敬候命題。”吳州官撚了撚嘴邊的稀疏的胡須,說道:“二猿斷木,雙臂猴怎能對鋸。”這是一個諧音聯,用“對鋸”與“對句”相諧。王爾烈稍加思索,出口答道:“一駿陷泥,千裏馬如何出蹄。”同是一個諧音聯,以“出蹄”諧“出題”。
二聯合成一副,便形成了“對句”與“出題”相對的絕妙對聯。
吳州官見未能搬倒王爾烈,便又開始動心勁。這迴出個什麽聯好呢?他注意地看了王爾烈一眼,見王爾烈身穿一條綠褲;再看,那綠褲上還有汗水滴落染濕的痕跡。於是,他借題發揮,諷喻道:“出水之蛤蟆穿綠褲。”
這會兒,正趕上一茶童來給州官大人倒茶。那茶童手一哆嗦,茶水竟灑在州官大人的袍子上。那是件紅袍。州官大人見了,便用手指去彈落上的小水珠。王爾烈一看,詞從心來,說道:“落湯之蝦米著紅袍。”
州官見王爾烈伶牙俐齒,能言善辯,便說道:“鸚鵡能言難似鳳。”王爾烈見州官指雞說鴨,意含諷刺,便答道:“蜘蛛善網不如蠶。”
州官想到王爾烈借牛拉犁欲耕耘一事,便出聯道:“牛牽犁,人牽牛,小子可是牽牛花。”王爾烈想到外麵停著的馬車,知道州官是乘馬車來的。於是,他接聯道:“馬拉車,人拉馬,大人確有拉馬童。”
一陣對論,知州大人心中大喜,實為王爾烈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天資感動。他本想與王爾烈再對論幾迴,這時隻聽學政董禧對吳州官說道:“大人,塾館這裏還有些事情,想對知州大人麵言。”吳知州道:“崔老師還有何話要說?”
崔巍欠了欠身,說道:“實不相瞞,確有些話要說。但是,本應該直接當學政大人之麵講述也就可以了,用不著勞知州大駕。既然今天逢在一起,也就一並講了吧。”
崔巍道:“遼陽中心廟塾館,是我遼陽城裏惟一的塾館。近些年來,隨著生童的增加,已經顯得很擁塞了。我想擴大一下塾館的麵積。再者,許多地方都設置了儒學,並增建了考棚,以解決地方貢試的場所,也好減輕考生的旅途之苦,而我遼陽州尚無儒學學館和考棚,生員考試不得不到奉天府城去,多有不便。現在,塾館借牛準備耕犁種秋菜的那塊地。這塊地,位置相當,距州衙門及塾館又近,正好是興建儒學學館和考棚的地方。現在,這裏雖然做為學田義地,但由於耕耘不善,所收無幾,還勞去師生許多神思,有些得不償失,為此事,我聯合地方農工商名牌,寫成書麵請示狀呈給了董學政大人,至今仍無結論。”待崔巍講到這裏時,不覺長歎一聲,說道:“可惜我遼陽州城,居長白山下,太子河濱,乃國朝龍興之地,尚無一座像樣的學府,豈不可憐。”
這時學政董禧也接上崔巍的話,說道:“塾學為著耕種這塊地方,也是曆盡辛苦的。記得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曾寫一副名聯,對其進行了比較客觀的描述。”
待秉禮聽到這裏,得知又有一聯,很是生趣,便對崔巍問道:“又是一副楹聯!其作者是不是神童王爾烈?”崔巍道:“正是本人門生。”秉禮舉目一看,見王爾烈不知何時離開了此屋。於是,他說道:“我還正感興味呢,何不將他喚來,我願再聽一聽他的這副楹聯。”崔巍派茶童去找。其實王爾烈沒走多遠,他見老師與學政知州談論起來正經事來,自己也不便多嘴,便自動地離開了,到塾館去看起書來了。這會兒,聽茶童一喊,塾館工友也忙著找,便馬上走了來。他這次見了知州大人,不同前時了,頗有些準備。施了一禮後,說道:“知州大人喚我,可有教誨?”崔巍未等知州迴話,便搶先接上了,說道:“學田義地,耕種之艱辛,你們一定有一番理解,學政大人又聞你曾有一副名聯,正是寫學田耕種之後的,很想再聽一聽,你何不當麵吟誦來。”
王爾烈是個千靈百乖的人,聽老師用話這麽一點,心裏能不明白嗎?他知道,這是老師想通過他的口,表達犁田耕地之勞苦,以便達到請示修建學府之目的。不過,他覺得原先寫的那副對聯,尚未有將其耕田之艱辛更好地表達出來。今天有知州、學政在此,正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也好讓他們聽一下塾館的切切心音。於是,他略做思索,近前一步,吟詠道:“寒窗苦讀,一更二更更更庚亮,亮了又隱;蕪田辛耕,四月五月月月曜落,落了又升。”
知州聽了,深感學子犁田之苦,便對學政董禧說道:“為使遼陽古州,在今代當朝培養出幾位學業精英來,當停止其耕田之作。”
崔巍見勢,接著說道:“知州見識英明,正合遼陽百姓之心。但是,隻終止耕田之作也不行,當從速興修學舍、考棚,以解決而今而後之憂。”
董禧說道:“此是正途,不得不思之。”
聽了他們的話後,秉禮已經有所思索了。但是,他沒有立即表態,而是把臉轉向王爾烈,笑道:“我等,隻是為著興學辦館有所請罷了。現在,倒是還想聽聽學子的心聲。你看如何?”
王爾烈聽了知州大人的話,感到老師所請有望,更是興致勃勃,說道:“謹遵大人之命,讓學生表述一下情懷。獻醜了。”說著,便又吟哦出一副聯來:
殿試舉才,會試舉才,鄉試舉才,知州大人又有新舉,才人倍蓓思百世;
縣地興學,府地興學,省地興學,遼陽古城更見業興,學府隆蘢榮千秋。
州官秉禮一聽,深受感動,當即表態:準請,待呈報盛京將軍府批複,即行籌資興建。不過,他也是個風雅知州,表態後,也當即合上一聯,以謝鄉民的信賴。聯雲:
舉業興學,為吾裏興舉解元、會元、狀元,天下大魁;
增館添棚,給汝鄉增添探花、榜眼、傳臚,鼇頭獨占。
王爾烈一聽,心血來潮,情如滔湧,當即又隨上一聯,以為致意。聯雲:
謝解元,輝會元,壯狀元,他年榮歸懷此日;
歎探花,磅榜眼,轉傳臚,是歲高中賴彼時。
是年秋十月,經遼陽知州秉禮申請,經盛京將軍峻德核準,報呈朝廷備案,翌年春開始動土興工,本年內修造完畢,這便是遼陽儒學館舍和考棚來由。
遼陽州儒學館舍修建起來後,人們都不時地傳誦著王爾烈的功德,都說是他的少年才華贏得了此處一片金甌。更幸運的是,自遼陽州儒學館修建起來後,竟出了不少的貢生、舉人及進士。
知州吳秉禮在修整城廓時,將原來遼陽八景修葺一新。吳秉禮亦是個風雅之士,喜歡詩詞歌賦,又很有政績觀念,他想來想去,覺得這八景雖美,卻無詩配。應該讓其景中有詩,詩中有景,相互輝映,豈不更美?想到這裏,他馬上就記起了王爾烈。王爾烈已是在詩文和書法方麵很有名氣的少年才子,何不將他找來,為此八景題上詩句。
一日,他派人將王爾烈請了來,說道:“王學士,你能詩能聯,素有神童之稱。今本官有一事相求,可曾願意相助?”王爾烈一聽,說道:“知州大人,上年裏,隻因大人勤政厚民,使遼陽州儒學館得以重建,並增設了考棚,實在是有功於鄉裏。接著又將遼陽八景景觀修葺一新。今大人有事,能想到小童,豈不是使我受寵若驚!”
王爾烈幾句話把吳知州說得十分高興,他笑道:“實不相瞞,昔日的遼陽八景,自是秀氣然,妙趣天成,又經一番修葺,呈現新貌。隻是顯得粗俗些,本官很想將此八景配上詩章,使其景文並茂,豈不是錦上添花?我已想過了,此事非汝莫屬。”王爾烈又是一番謙讓,然後說道:“小童願意受命,隻是不知如何寫來。”秉禮道:“說來也算簡單,遼陽八景,每景一詩,每詩四句,每句七字,當屬絕句,寫來即可。”王爾烈道:“隻是這遼陽八景,我尚未全部到過。既然要對景賦詩,必得親臨其境才是,以免出現閉門造車之笑柄。”秉禮道:“這個我心裏有數,咱二人同往,再帶上學政董禧大人,每到一處,你自管作詩是了。”王爾烈道:“不知何日動身?”秉禮道:“待明日早膳後即可。今日天時已不早了,不必匆忙行事。”
當下,秉禮令人備上了席,請來了學政董禧等官員作陪,留下王爾烈予以款待。席間,文人相聚,少不了要吟詩聯對和談風論雅之事。一番討論熱烈。
秉禮首先說:“中國乃泱泱詩之大國,自古多有詩才出現。曾有人說,這些詩才中有詩仙、詩聖、詩魔、詩鬼、詩神、詩魂,本官尚不全曉。王學士當是逐一悉知的吧。”
王爾烈聽了,心裏明白吳知州是在試自己的知識麵多大,便隨即說道:“李白詩,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有飄逸颯爽之勢,故以詩仙稱之。杜甫詩,氣象渾厚,絢麗含蓄,情觸淒慘,故以詩聖稱之;白居易詩,通暢流離,語句瀚達,曾有詩雲:‘酒狂又有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遂有詩魔之稱。李賀詩,深邃幽絕,境意怪誕,又因其短命,故有詩鬼之譽;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建,一幟獨樹,人稱詩神。賈島詩,刻苦求工,重嵌詞練句。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之傳言,人稱苦吟詩魂。知州大人,小童所言不知確否,還請大人指教。
秉禮大喜,說道:“果然名不虛傳,王爾烈的知識實在廣博,可嘉可嘉。我還聞,古人曾因詩而獲雅號者,不知學士可知一二?”
王爾烈道:“此類甚多,不曉大人所指,大人可舉一二,小童候教。”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