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春三月。
崔圭跨馬來到王玨的帳下。王玨,在明萬曆年間任遼東都司都指揮,諡號靖遼將軍,崔圭,當時任遼東都指揮同知,上等都指揮儉事,遼陽中軍,諡號安國將軍掌都司印。原來崔圭與王玨兩人交情甚篤,既為幕僚,又為同鄉,同為河南人氏,常言道:人不熟,土還熟。因此,二人相交甚篤,可謂莫逆之交。曾在過去的一次閑談中,王玨向崔圭透露有遷居遼陽之意,曾探問過崔圭,是否可行?崔圭經多次考慮,此意可行。這日崔圭前來,就是要進一步說服王玨的。
由於彼此二人非常默契,所以見麵後,並未多說什麽,崔圭便領著王玨,打馬向城外走來。
他們要去哪裏呢?原來是去遼陽城南、千山腳下、鞍山東部,倪家台村東山坡崔氏塋地。崔圭是想要王玨來看一看他家的祖塋,以此為據,說服王玨。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路也好走。遼陽距鞍山隻有六十裏路,二人在馬上邊談邊走,不多時,便來到了崔氏塋地。
崔圭將王玨帶到一個高崗上,然後停下。用手指點著,讓王玨觀瞻其祖塋。
隻見,崔圭祖塋位於一個東西走向的山崗西端的坡地上。前有照山:大象山、象鼻山、象牙山;後有靠山:龍鳳山;左有屏山、龍尾山;右有嶂山、鳳尾山,這些環繞的山嶺,形成了古代的“四靈”中所說的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更兼有沙河水從照山前流過,形同禦帶纏腰;更有鬆柏青青、草木碧碧、山岩疊疊、原野茫茫;又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更有陵園圍牆之環繞;蜿蜒於其間的陵區小道……讓人看了,真會感到此出乃鍾靈毓秀之地也,自然而然地即刻想到“風水”二字。王玨看罷,右手捋一下頜下的墨染的胡須,便連連讚道:“真乃好風水,風水寶地也!”
崔圭就勢,又講起其家安葬這裏的九世紀先祖的光榮業績。王玨聽了入了迷。接著崔圭問道:“將軍可是有此意?”王玨道:“人寄天地,身存世事,誰個不想子孫綿長,世代祥和!可是,話再說迴來,若再尋到這樣的吉地,惟恐難矣!”崔圭道:“將軍兄,先不要論此,我卻要問你,到底願不願攜家眷遷來此地?”王玨道:“願意怎樣?”崔圭道:“若願意,小弟願指點一地,可作祖塋,保你家代代富貴,不會落於我崔門之後。不過,新出之貴人,卻不是武將,而是文臣。豈知,自太祖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安定天下後,乾坤入平和盛世。已是文官居上,武官從之矣。看來,文官乃真正之富貴人才也。”王玨道:“崔同知,崔賢弟,何不快點講來,我意已決。”“遷遼東?”“遷遼東。”“事已定?”“事已定。”“好。”
於是,崔圭又帶王玨返迴遼。他倆到城內並未停腳,徑直向遼陽城南轉來。不多時,他們倆來到城南30裏處,有個叫鳳睢溝的地方。
鳳睢溝,前有閭山、南山、萬花山相照;後有豆腐嶺、豆腐渣嶺、天石嶺相依;左有琵琶嶺、關嶺作偎,右有琴瑟山、城山作臨。在照山之南,有九曲十八彎之湯河相抱。而東部的琵琶嶺、關嶺之外,亦有渾河下稍,自北向南逝去,著實構成環環相印的奇山異水。
崔圭指著這些山群對王玨道:“後三山,其中即豆腐渣嶺、天石嶺為椅了,其麵南第一重山即閭山、南山、萬花山又居最高層中間,此為狀元三支筆也;第二重山,即寒山、暖山,積高山三山,積高山最高,居中間,此為文曲三柱香也。東西流淌,南北排列的湯河。沙河,又成了兩重禦帶纏腰。再看東邊,有琵琶山、關嶺,配以鳴鳴作聲的湯河上源,則為韶樂之聲之兆;最後,你看西邊,有琴瑟山、城山,配以悠悠流淌的渾河下稍,則應了和曲之韻之征。況且,鳳睢二字,各有其義:鳳字乃鳳陽之耳,睢,乃睢縣之名。鳳陽屬安徽,乃洪武朱元璋家鄉;睢縣亦屬河南,乃你我先祖之故園。如此看來,此地豈不是天造地設的佳地乎?”
王玨聽罷道:“賢弟言之有理,隻是不知此地可做陰宅或陽宅否?”
崔圭從懷裏掏出一張紙,展開後對王玨道:“這是龍泉寺一位高僧看過,留有批語,你一看,便知。”
王玨搭目一看,隻見上麵用蠅頭小楷寫下四行八句三十二字:
山也水也,此地雋拔。
陰宅陽宅,本處俱佳。
武宜厚重,文宜升華。
天地人合,世代生發。
王玨閱罷,心中大喜,當即決定喬遷來此。不數日,便將其家小遷居到鳳睢溝。
王玨將其家小遷來後,因其族裏相信“風水”二字,故將這“鳳睢溝”改為“風水溝”。固王氏在此落戶之日,便是風水溝得名之時。
王玨為了使這塊荒漫之地真正的成為一個風水寶地,為了使這座古城得以開發,他做了很大的努力,他在遼東都指揮任上,廣施銀兩資財,興辦學塾,為了子孫後代能受到禮儀之教,他在遼陽城東門裏建了中心廟塾學館。王玨還征得遼陽知州楊光甲的同意,又取得遼陽農工商學各界人士及士紳的支持,募集了大量的捐資,於中心廟塾館東側,修建了魁星樓。
魁星樓,高三丈六尺九寸,三層基台,三層樓簷。在頂上層中間位置,塑一文曲星像。文曲星像手握一筆,筆尖在指遼陽城南風水溝王氏宅院,意在其家人才輩出,亦望生就一名大魁天下鼎甲狀元來。王玨又請知州楊光甲題寫兩幅楹聯,鐫刻於梨木匾上,開光那天懸於魁星樓門前.
其一:
文曲東居,如雲巨毫點壯千秋祖豆;
太白西列,似椽大筆裁成萬代宗花。
其二:
巨星樓聳立,自今文章可舉天下甲;
遼陽城宏基,此後詩篇方擎世間魁。
然而,魁星樓建立20年後,天下便發生了變故。
崇禛17年,幹支甲申即公元1644年。這一年朝代更迭,天下易主。大明王朝全盤覆滅,大清王朝舉旗而立。朱氏天下換成了愛新覺羅氏的天下了。
這場風雲變故,也波及到遼陽風水溝的王氏家族。王爾烈的高祖王玨於崇禛17年正月故去,其子王三益襲尊翁作了遼陽東都司都指揮儉事。然而,他在家丁憂守喪尚未結束,大明王朝便氣數已盡,土崩瓦解。從此,王三益便成大明王朝的遺老,大清王朝的子民了。
遼陽風水溝一帶,是嶺崗、川原交錯之地。田裏盛產黃豆。那黃豆不僅產的多,種的廣,其豆粒也是般般圓,顆顆大,溜溜光。名馳關東,天下為奇。
王三益在家閑居,他哪裏能待的下去,他見這裏的黃豆收成好,色氣正,便在自家院裏開起個豆腐房來,取名曰王氏豆腐房。
王三益為人老實厚道,開朗豁達。他做的豆腐有專工,又白又嫩,不摻渣。現錢交易也可,賒帳也行,有錢無錢,皆能吃上豆腐。不久,他便出了名。人們都叫他“王善人”,同時,遼陽城裏城外都知道有個王氏豆腐房了。
據說,遼陽風水溝的豆腐漿嶺和豆腐渣嶺,這兩個嶺的名字,就是因為王三益做豆腐而傳出的名字。關於事情的真偽,也無人去考證,反正就這樣的叫了下來,反正這名字和王三益開豆腐房有關,這麽說,即便是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了。世上的事,說是奇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說來,也有其一定的因由。
王三益不僅會做豆腐,也很會做人。人人都說他憨直厚道,他對家中子女也是教以忠厚為根,老實為本。凡事不能巧取豪奪,要靠本事吃飯,憑筋力掙錢。他說:“隻有這樣,睡覺才得安穩。”
王三益不僅經營豆腐業,還認真教育子女讀書。他想,父輩的功名,隨大明江山的逝去,已成了過眼煙雲。又想到,父輩曾修過魁星樓,以及那魁星樓上新懸的楹聯。由於家遭變故,也很少有人提及他家的功績了。但他沒有懊悔,他認為世上百般業、萬般業,讀書是根本的事業;千生意、萬買賣,耕田是長久的營生。為此,他按魁星樓上的楹聯自擬了兩副,寫出後懸掛於自家大門和房門兩側,用於教育自家子弟。
其一:
豆腐豆福,祖豆千秋必有一代鴻福;
農家農稼,宗農百世果成萬傾豐稼。
其二:
豆豆滿倉,毋忘先宗先祖豆腐基業;
稼稼盈田,常懷後人後世稼穡風範。
每日裏,來王家買豆腐、以豆換豆、喝豆漿、挑豆腐渣、賣黃豆、以及辦事的,閑串門的人,縷縷行行,三三兩兩,絡繹不絕,來人看了這兩副楹聯後,都禁不住笑了起來,說道:“王家做豆腐、賣豆腐,又掛上了豆腐匾牌,簡直成了豆腐之家了。”從此,這個“豆腐之家“的名就揚了出去。然而誰能想到,這個“豆腐之家”數代後,竟然出了一個轟動全國的人物。話說迴來,這恐怕是修建魁星樓和寫楹聯的初衷吧。
王三益生三子:天福、天祿、天壽。長子天福務農,三子天壽經營豆腐業,惟有次子天祿習舉業。
王天祿乃王三益之次子,王爾烈之祖父。康熙44年(1705年)乙酉科舉人,雍正七年(1729年)乙酉科博學鴻詞科征士朝考,以《五六天地之中全賦》、《山雞舞鏡七言排律詩》兩榜獲捷,中二等第二十二名,用刑部湖廣司主事。從此,王氏於科甲仕官開始複出。王天祿稟賦樸厚,素有“善人”之稱。王天祿生四子:長王縉,次王紳,三王組,四王紃。
王縉,乃王天祿之長子,王爾烈之父親,字冠美,康熙60年(1721年)。雍正12年(1734年)以附生補禮部官學教習。乾隆20年(1755年),授直隸深州學政。他在任上時,訓仕有道,慮事有分。一日,深州太守鄒雲成因公外出,委王縉代理其職。偏巧,有一命案兇犯在逃。這時,王縉的幕友對他說道:“太守不在,兇犯聞之必遠遁,實難辦也。”王縉聽了,笑道:“幕友,錯矣,兇犯知太守外出,必徘徊不定,未能遠逃。若即捕之可獲,反之,則遠去也。”於是王縉下令,立即行捕,果然擒得,押入獄中。此時,太守鄒雲成公出保陽,他聞之有逃犯之事,便急速而歸。待他迴到深州時,見王縉已料理完備,太守問他道:“你此法何來?”王縉答道:“並非我獨鍾,《太平廣記》一書已有案例。”太守聽了後道:“真乃書能生智也!憑汝如此才幹,這等博學,早應重用,屈君久矣。”王縉平日愛書畫,多有人求之。每當這時,他都不辭勞苦,認真書寫或繪畫之,然後以誠相贈。人們每提及時,都讚道:“王學政書畫好,學識好,人尤好也。”
王組,字鸞佩,王天祿之三子,王爾烈之從父。雍正3年(1725年)乙巳科拔貢。雍正7年(1729年)乙酉科舉人,奉天府鄉試朱卷,中第一百七十五名;雍正11年(1733年)癸醜科進士,中三甲第八十六名,發同科狀元陳倓榜。他科考獲捷後,即步入仕途,初授刑部主事,複升郎中。他辦事,辦案慎明決、果斷利落、無拖遝之壯。正因如此,深受司寇信賴,每有疑案難宗牘必委以審理。他審訊犯人,不以苦刑,求善,以好言開導,使囚犯從內心服理。凡經他審理的案頌,無幾翻案,更無錯辦而平反者,同時,他允許當事人有反口,有爭論,以辯駁,直到徹底弄清定論為止。一年裏,辦案議敘記錄竟達80餘次,為一時所無有。乾隆19年(1750年),清庭朝議,準備派遣其出知甘州府(今甘肅高台一帶)。乾隆皇帝聽過群臣議論後,以關切之狀說道:“甘州要地,乃一方之屏障,且嚴酷、勖勉其行,當以道員用之地也。”遂擢為道員,即赴甘州任。他到任後,見邊地瘠苦、荒沙漠漠,遂與民間同甘共苦。以養為務,以安民為任,興利除弊,注意案頌。他在任上,幾乎是案無留牘,有案即辦,辦之即佳。他時常訪探州境,問民疾苦。居民見之,深受感動,聲稱他為“活佛”。尋調涼州(今甘肅張液),以知府用。待他前往涼州赴任時,甘州百姓相送百裏,絡繹不絕,排開數十裏。後來,西蕃準葛爾台吉達瓦齊,因遣使索杜爾伯特台吉陵事,遭到乾隆皇帝的嚴厲拒絕和斥責,而蠢蠢欲動,預以反叛。於是,甘肅情勢吃緊。甘肅巡撫將軍鄂奇,稔知王組有治邊才能,遂發函邀請他前去協理、議事。王組即前往。待其行至途中,突然遭到逆旅達互齊部的襲擊,遂以身殉職。這裏乾隆42年的事。
旦說王縉娶崔圭的四世孫女崔雲鶴為妻,所生四子,按長幼排列,他們是:爾熙、爾傑、爾烈、爾照。爾烈居三。
王爾熙,字樸正,號滇峰,居家司豆腐業;王爾傑,字純厚,號謹峰,居家司稼穡;爾烈,字仲方,號謠峰,繼承父業,在外讀書,求取功名;王爾照,字大義,號璜峰,繼承父業,在外讀書,求功名。其家可謂明顯的耕讀世家。
因王組無嗣,王爾烈過繼與王組,以為從子。
我們的故事,就是發生在王爾烈一生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注:1代子河:乃明代之稱唿,即太子河也。
2津頭:渡口。3矜毛羽:誇耀自己的羽毛 ,矜(jin今)。
4冥鴻:謂高飛的鴻雁,比喻避世之士。《法言•;向明》:“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
5斥堠:同斥侯,古代軍隊中稱望敵情的前哨哨兵叫斥侯。清塞鐸:邊塞上鐸鈴的清言。
6木亮工:捕魚者。
崔圭跨馬來到王玨的帳下。王玨,在明萬曆年間任遼東都司都指揮,諡號靖遼將軍,崔圭,當時任遼東都指揮同知,上等都指揮儉事,遼陽中軍,諡號安國將軍掌都司印。原來崔圭與王玨兩人交情甚篤,既為幕僚,又為同鄉,同為河南人氏,常言道:人不熟,土還熟。因此,二人相交甚篤,可謂莫逆之交。曾在過去的一次閑談中,王玨向崔圭透露有遷居遼陽之意,曾探問過崔圭,是否可行?崔圭經多次考慮,此意可行。這日崔圭前來,就是要進一步說服王玨的。
由於彼此二人非常默契,所以見麵後,並未多說什麽,崔圭便領著王玨,打馬向城外走來。
他們要去哪裏呢?原來是去遼陽城南、千山腳下、鞍山東部,倪家台村東山坡崔氏塋地。崔圭是想要王玨來看一看他家的祖塋,以此為據,說服王玨。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路也好走。遼陽距鞍山隻有六十裏路,二人在馬上邊談邊走,不多時,便來到了崔氏塋地。
崔圭將王玨帶到一個高崗上,然後停下。用手指點著,讓王玨觀瞻其祖塋。
隻見,崔圭祖塋位於一個東西走向的山崗西端的坡地上。前有照山:大象山、象鼻山、象牙山;後有靠山:龍鳳山;左有屏山、龍尾山;右有嶂山、鳳尾山,這些環繞的山嶺,形成了古代的“四靈”中所說的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更兼有沙河水從照山前流過,形同禦帶纏腰;更有鬆柏青青、草木碧碧、山岩疊疊、原野茫茫;又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更有陵園圍牆之環繞;蜿蜒於其間的陵區小道……讓人看了,真會感到此出乃鍾靈毓秀之地也,自然而然地即刻想到“風水”二字。王玨看罷,右手捋一下頜下的墨染的胡須,便連連讚道:“真乃好風水,風水寶地也!”
崔圭就勢,又講起其家安葬這裏的九世紀先祖的光榮業績。王玨聽了入了迷。接著崔圭問道:“將軍可是有此意?”王玨道:“人寄天地,身存世事,誰個不想子孫綿長,世代祥和!可是,話再說迴來,若再尋到這樣的吉地,惟恐難矣!”崔圭道:“將軍兄,先不要論此,我卻要問你,到底願不願攜家眷遷來此地?”王玨道:“願意怎樣?”崔圭道:“若願意,小弟願指點一地,可作祖塋,保你家代代富貴,不會落於我崔門之後。不過,新出之貴人,卻不是武將,而是文臣。豈知,自太祖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安定天下後,乾坤入平和盛世。已是文官居上,武官從之矣。看來,文官乃真正之富貴人才也。”王玨道:“崔同知,崔賢弟,何不快點講來,我意已決。”“遷遼東?”“遷遼東。”“事已定?”“事已定。”“好。”
於是,崔圭又帶王玨返迴遼。他倆到城內並未停腳,徑直向遼陽城南轉來。不多時,他們倆來到城南30裏處,有個叫鳳睢溝的地方。
鳳睢溝,前有閭山、南山、萬花山相照;後有豆腐嶺、豆腐渣嶺、天石嶺相依;左有琵琶嶺、關嶺作偎,右有琴瑟山、城山作臨。在照山之南,有九曲十八彎之湯河相抱。而東部的琵琶嶺、關嶺之外,亦有渾河下稍,自北向南逝去,著實構成環環相印的奇山異水。
崔圭指著這些山群對王玨道:“後三山,其中即豆腐渣嶺、天石嶺為椅了,其麵南第一重山即閭山、南山、萬花山又居最高層中間,此為狀元三支筆也;第二重山,即寒山、暖山,積高山三山,積高山最高,居中間,此為文曲三柱香也。東西流淌,南北排列的湯河。沙河,又成了兩重禦帶纏腰。再看東邊,有琵琶山、關嶺,配以鳴鳴作聲的湯河上源,則為韶樂之聲之兆;最後,你看西邊,有琴瑟山、城山,配以悠悠流淌的渾河下稍,則應了和曲之韻之征。況且,鳳睢二字,各有其義:鳳字乃鳳陽之耳,睢,乃睢縣之名。鳳陽屬安徽,乃洪武朱元璋家鄉;睢縣亦屬河南,乃你我先祖之故園。如此看來,此地豈不是天造地設的佳地乎?”
王玨聽罷道:“賢弟言之有理,隻是不知此地可做陰宅或陽宅否?”
崔圭從懷裏掏出一張紙,展開後對王玨道:“這是龍泉寺一位高僧看過,留有批語,你一看,便知。”
王玨搭目一看,隻見上麵用蠅頭小楷寫下四行八句三十二字:
山也水也,此地雋拔。
陰宅陽宅,本處俱佳。
武宜厚重,文宜升華。
天地人合,世代生發。
王玨閱罷,心中大喜,當即決定喬遷來此。不數日,便將其家小遷居到鳳睢溝。
王玨將其家小遷來後,因其族裏相信“風水”二字,故將這“鳳睢溝”改為“風水溝”。固王氏在此落戶之日,便是風水溝得名之時。
王玨為了使這塊荒漫之地真正的成為一個風水寶地,為了使這座古城得以開發,他做了很大的努力,他在遼東都指揮任上,廣施銀兩資財,興辦學塾,為了子孫後代能受到禮儀之教,他在遼陽城東門裏建了中心廟塾學館。王玨還征得遼陽知州楊光甲的同意,又取得遼陽農工商學各界人士及士紳的支持,募集了大量的捐資,於中心廟塾館東側,修建了魁星樓。
魁星樓,高三丈六尺九寸,三層基台,三層樓簷。在頂上層中間位置,塑一文曲星像。文曲星像手握一筆,筆尖在指遼陽城南風水溝王氏宅院,意在其家人才輩出,亦望生就一名大魁天下鼎甲狀元來。王玨又請知州楊光甲題寫兩幅楹聯,鐫刻於梨木匾上,開光那天懸於魁星樓門前.
其一:
文曲東居,如雲巨毫點壯千秋祖豆;
太白西列,似椽大筆裁成萬代宗花。
其二:
巨星樓聳立,自今文章可舉天下甲;
遼陽城宏基,此後詩篇方擎世間魁。
然而,魁星樓建立20年後,天下便發生了變故。
崇禛17年,幹支甲申即公元1644年。這一年朝代更迭,天下易主。大明王朝全盤覆滅,大清王朝舉旗而立。朱氏天下換成了愛新覺羅氏的天下了。
這場風雲變故,也波及到遼陽風水溝的王氏家族。王爾烈的高祖王玨於崇禛17年正月故去,其子王三益襲尊翁作了遼陽東都司都指揮儉事。然而,他在家丁憂守喪尚未結束,大明王朝便氣數已盡,土崩瓦解。從此,王三益便成大明王朝的遺老,大清王朝的子民了。
遼陽風水溝一帶,是嶺崗、川原交錯之地。田裏盛產黃豆。那黃豆不僅產的多,種的廣,其豆粒也是般般圓,顆顆大,溜溜光。名馳關東,天下為奇。
王三益在家閑居,他哪裏能待的下去,他見這裏的黃豆收成好,色氣正,便在自家院裏開起個豆腐房來,取名曰王氏豆腐房。
王三益為人老實厚道,開朗豁達。他做的豆腐有專工,又白又嫩,不摻渣。現錢交易也可,賒帳也行,有錢無錢,皆能吃上豆腐。不久,他便出了名。人們都叫他“王善人”,同時,遼陽城裏城外都知道有個王氏豆腐房了。
據說,遼陽風水溝的豆腐漿嶺和豆腐渣嶺,這兩個嶺的名字,就是因為王三益做豆腐而傳出的名字。關於事情的真偽,也無人去考證,反正就這樣的叫了下來,反正這名字和王三益開豆腐房有關,這麽說,即便是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了。世上的事,說是奇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說來,也有其一定的因由。
王三益不僅會做豆腐,也很會做人。人人都說他憨直厚道,他對家中子女也是教以忠厚為根,老實為本。凡事不能巧取豪奪,要靠本事吃飯,憑筋力掙錢。他說:“隻有這樣,睡覺才得安穩。”
王三益不僅經營豆腐業,還認真教育子女讀書。他想,父輩的功名,隨大明江山的逝去,已成了過眼煙雲。又想到,父輩曾修過魁星樓,以及那魁星樓上新懸的楹聯。由於家遭變故,也很少有人提及他家的功績了。但他沒有懊悔,他認為世上百般業、萬般業,讀書是根本的事業;千生意、萬買賣,耕田是長久的營生。為此,他按魁星樓上的楹聯自擬了兩副,寫出後懸掛於自家大門和房門兩側,用於教育自家子弟。
其一:
豆腐豆福,祖豆千秋必有一代鴻福;
農家農稼,宗農百世果成萬傾豐稼。
其二:
豆豆滿倉,毋忘先宗先祖豆腐基業;
稼稼盈田,常懷後人後世稼穡風範。
每日裏,來王家買豆腐、以豆換豆、喝豆漿、挑豆腐渣、賣黃豆、以及辦事的,閑串門的人,縷縷行行,三三兩兩,絡繹不絕,來人看了這兩副楹聯後,都禁不住笑了起來,說道:“王家做豆腐、賣豆腐,又掛上了豆腐匾牌,簡直成了豆腐之家了。”從此,這個“豆腐之家“的名就揚了出去。然而誰能想到,這個“豆腐之家”數代後,竟然出了一個轟動全國的人物。話說迴來,這恐怕是修建魁星樓和寫楹聯的初衷吧。
王三益生三子:天福、天祿、天壽。長子天福務農,三子天壽經營豆腐業,惟有次子天祿習舉業。
王天祿乃王三益之次子,王爾烈之祖父。康熙44年(1705年)乙酉科舉人,雍正七年(1729年)乙酉科博學鴻詞科征士朝考,以《五六天地之中全賦》、《山雞舞鏡七言排律詩》兩榜獲捷,中二等第二十二名,用刑部湖廣司主事。從此,王氏於科甲仕官開始複出。王天祿稟賦樸厚,素有“善人”之稱。王天祿生四子:長王縉,次王紳,三王組,四王紃。
王縉,乃王天祿之長子,王爾烈之父親,字冠美,康熙60年(1721年)。雍正12年(1734年)以附生補禮部官學教習。乾隆20年(1755年),授直隸深州學政。他在任上時,訓仕有道,慮事有分。一日,深州太守鄒雲成因公外出,委王縉代理其職。偏巧,有一命案兇犯在逃。這時,王縉的幕友對他說道:“太守不在,兇犯聞之必遠遁,實難辦也。”王縉聽了,笑道:“幕友,錯矣,兇犯知太守外出,必徘徊不定,未能遠逃。若即捕之可獲,反之,則遠去也。”於是王縉下令,立即行捕,果然擒得,押入獄中。此時,太守鄒雲成公出保陽,他聞之有逃犯之事,便急速而歸。待他迴到深州時,見王縉已料理完備,太守問他道:“你此法何來?”王縉答道:“並非我獨鍾,《太平廣記》一書已有案例。”太守聽了後道:“真乃書能生智也!憑汝如此才幹,這等博學,早應重用,屈君久矣。”王縉平日愛書畫,多有人求之。每當這時,他都不辭勞苦,認真書寫或繪畫之,然後以誠相贈。人們每提及時,都讚道:“王學政書畫好,學識好,人尤好也。”
王組,字鸞佩,王天祿之三子,王爾烈之從父。雍正3年(1725年)乙巳科拔貢。雍正7年(1729年)乙酉科舉人,奉天府鄉試朱卷,中第一百七十五名;雍正11年(1733年)癸醜科進士,中三甲第八十六名,發同科狀元陳倓榜。他科考獲捷後,即步入仕途,初授刑部主事,複升郎中。他辦事,辦案慎明決、果斷利落、無拖遝之壯。正因如此,深受司寇信賴,每有疑案難宗牘必委以審理。他審訊犯人,不以苦刑,求善,以好言開導,使囚犯從內心服理。凡經他審理的案頌,無幾翻案,更無錯辦而平反者,同時,他允許當事人有反口,有爭論,以辯駁,直到徹底弄清定論為止。一年裏,辦案議敘記錄竟達80餘次,為一時所無有。乾隆19年(1750年),清庭朝議,準備派遣其出知甘州府(今甘肅高台一帶)。乾隆皇帝聽過群臣議論後,以關切之狀說道:“甘州要地,乃一方之屏障,且嚴酷、勖勉其行,當以道員用之地也。”遂擢為道員,即赴甘州任。他到任後,見邊地瘠苦、荒沙漠漠,遂與民間同甘共苦。以養為務,以安民為任,興利除弊,注意案頌。他在任上,幾乎是案無留牘,有案即辦,辦之即佳。他時常訪探州境,問民疾苦。居民見之,深受感動,聲稱他為“活佛”。尋調涼州(今甘肅張液),以知府用。待他前往涼州赴任時,甘州百姓相送百裏,絡繹不絕,排開數十裏。後來,西蕃準葛爾台吉達瓦齊,因遣使索杜爾伯特台吉陵事,遭到乾隆皇帝的嚴厲拒絕和斥責,而蠢蠢欲動,預以反叛。於是,甘肅情勢吃緊。甘肅巡撫將軍鄂奇,稔知王組有治邊才能,遂發函邀請他前去協理、議事。王組即前往。待其行至途中,突然遭到逆旅達互齊部的襲擊,遂以身殉職。這裏乾隆42年的事。
旦說王縉娶崔圭的四世孫女崔雲鶴為妻,所生四子,按長幼排列,他們是:爾熙、爾傑、爾烈、爾照。爾烈居三。
王爾熙,字樸正,號滇峰,居家司豆腐業;王爾傑,字純厚,號謹峰,居家司稼穡;爾烈,字仲方,號謠峰,繼承父業,在外讀書,求取功名;王爾照,字大義,號璜峰,繼承父業,在外讀書,求功名。其家可謂明顯的耕讀世家。
因王組無嗣,王爾烈過繼與王組,以為從子。
我們的故事,就是發生在王爾烈一生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注:1代子河:乃明代之稱唿,即太子河也。
2津頭:渡口。3矜毛羽:誇耀自己的羽毛 ,矜(jin今)。
4冥鴻:謂高飛的鴻雁,比喻避世之士。《法言•;向明》:“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
5斥堠:同斥侯,古代軍隊中稱望敵情的前哨哨兵叫斥侯。清塞鐸:邊塞上鐸鈴的清言。
6木亮工:捕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