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筆名宋灝,1919年10月28日出生於江蘇太倉城廂鎮,自小被送人撫養,養父養母在太倉西郊鎮開小麵店,因不善經營,家中生活甚為拮據。

    盡管家境貧寒,但宋文治自小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說來這也得益於家鄉那深厚的文化底蘊。太倉是“吳門畫派”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從“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到清初“四王”中的三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太倉畫壇人才輩出,並由此繁衍誕生了著名的“婁東畫派”,當地的人們也因此愛畫成風,宋文治自然也不例外。起初學畫時,宋文治先是臨習清代王概編的《芥子園畫傳》,後又在著名畫家張石園指導下研習兩本石印的“四王”畫譜,香煙盒上印的《水滸》等古典人物畫也成了他經常描摹的對象,繪畫技藝大有長進。1931年小學畢業時宋文治美術課成績名列全校第一,作品還被選送參加國際兒童畫展,並獲紀念獎。1935年,宋文治經人介紹入上海秀堂廣告社當了一年半學徒,學習美術字、裝潢設計等。1941年,宋文治考入蘇州美專滬校,開始接受正規的繪畫訓練,係統學習西洋透視學、素描、水彩等技法。日本占領租界後,學校被迫關閉。宋文治迴到家鄉,先後在太倉城中小學、太倉中學(原太倉師範)任美術教師。1946年 經太倉縣教育局推薦,宋文治出任太倉民教館館長,負責美術、體育等活動。 後為專心美術創作,辭去民教館館長之職,任教於安亭師範,自此在該校任教長達十年之久,同時兼任安亭震川中學美術教師。。

    在畫壇,宋文治好學是出了名的,在太倉工作的十餘年間,他經常到上海向前輩同鄉朱屺瞻和嘉定陸儼少請教。陸儼少對這位勤奮好學天資聰穎的學生也非常喜愛,還專門介紹他拜名重一時的吳湖帆為師。吳湖帆既是大畫家,也是大收藏家,宋文治在這裏看到了黃公望、王蒙、吳鎮、董源、範寬許多宋元畫家的真跡,如饑如渴地心追手摹,大大提升了他的藝術修養。1948年,宋文治將其創作花鳥、山水等作品百餘件在校舉辦畫展,並將義賣所得180餘擔大米全部捐贈學校。陸儼少對這位弟子人品畫品也很是讚賞,特作《鬆隱廬》長卷相贈,該卷引首由吳湖帆題,卷末有沈尹墨、陸儼少、鄧散木、白蕉、葉恭綽、徐邦達、啟功、黃怡庵等先生題跋。

    新中國成立後,宋文治的藝術人生又翻開了新的一頁。1955年應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局之邀,宋文治與陸儼少,孔小瑜,徐子鶴四人赴合肥參加藝術創作活動。這次梅山水庫、黃山等地寫生雖然隻有短短兩個多月,卻給了他一次深入生活、進行創作的鍛煉和實踐的好機會,大大開拓了宋文治的藝術視野。寫生歸來,宋文治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其中《桐江放筏》《黃山鬆雲》入選全國國畫展覽,並在《人民日報》發表。另一幅作品《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也被選送參加“江蘇省國畫展”,並獲三等獎。《桐江放筏》以抒情的筆調,凝煉的筆墨技巧描繪了皖浙山區筏工為社會主義建設運送木材的生活情節,畫麵清新明快,生動地表現出江南景色特有的秀麗。《人民畫報》載文稱:“這幅畫從題材內容,到筆墨、構圖,以及畫麵所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與舊山水畫拉開了距離,完全體現了民族繪畫的特點,令人耳目一新。”

    宋文治的繪畫成就也引起了美術界的關注和重視。1959年身為中學美術教師的宋文治被調到正在籌備中的江蘇省國畫院工作(1960年3月,江蘇省國畫院正式成立,宋文治任副畫師兼院長秘書),當時江蘇省國畫院匯集了傅抱石、李可染、錢鬆喦等一批著名藝術大師,宋文治虛心向他們請教,深入生活,創作了《放鴨》、《牛首山》、《邵伯水閘》、《南京長江大橋在建設中》、《中山陵》等一批反映時代變遷的優秀作品。其中《劈山引水》(與金誌遠合作)還被選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1960年9月,宋文治參加了省國畫院組織的畫家行程二萬三千裏大型寫生活動。作為此次活動的後勤總管,宋文治雖然工作繁忙,仍一路寫生不斷,歸來創作了《華嶽參天》、《山川巨變》(橫幅)、《山城曉色》、《廣州造船廠》等作品。其中《山川巨變》還於1963年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專題片《畫中山水》中進行了介紹。1964年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作的巨幅作品《運河兩岸稻花香》也受到行家好評。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江蘇省國畫院解散,宋文治先後被下放到高郵蠶種場、橋頭省五七幹校、金壇等地進行勞動改造。1970年被調迴南京,參加省美術創作組(1973年起任省美術創作組副組長)。1977年 江蘇省國畫院恢複成立,宋文治任副院長。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宋文治藝術生涯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創作《太湖新裝》、《太湖清曉》、《南京長江大橋》、《南京煉油廠》、《揚子江畔大慶花》、《銀線跨太湖》、《向陽渠畔春意濃》《茨坪長青》、《韶山朝暉》(與金誌遠合作)《輕舟已過萬重山》、《黃山晴雪》、《巫峽高秋》、《韶山灌渠》、《愛晚亭》、《飛流圖》等作品。其中《茨坪長青》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韶山朝暉》為毛主席紀念堂收藏。《輕舟已過萬重山》被中國美協選送參加法國沙龍展。大幅作品《飛流圖》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洞庭春曉》(與和宋玉麟合作)也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作為陳列之用。在眾多作品中,宋文治創作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尤其受到人們喜愛,他也因此被人譽為“宋太湖”。

    宋文治雖然在青年時代就已打下了深厚的傳統筆墨根底,但他並不受傳統約束,而是著力於借傳統打造自已風格。宋文治的藝術創作秉承了婁東畫派的血脈傳統,清新儒雅,凝結著深厚的傳統藝術精華,又具有鮮明的現代美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早期作品麵貌以傳統居多,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後期畫風突變,逐漸形成蒼沉、雋秀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在晚年,宋文治受到張大千“潑彩”和其他新技法的啟發,以潑墨入畫,注重色彩的運用和意境的抒發,形成“境象筆墨之外,別有畫在”的新風貌。出版有《宋文治作品選集》、《宋文治山水畫小輯》、《宋文治畫集》、《宋文治山水畫選集》、《宋文治畫譜》等。

    1999年8月10日,宋文治因病去逝,享年81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