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字燕秋,著名的書法理論家、書法家和書法教育家。1899年,祝嘉出生於海南島文昌清瀾溪田村一個書香門第。在當地廣文小學當校長的父親祝寶齋酷愛書畫,每每得到墨寶,便張貼於家中四壁。受其影響,祝嘉小時也喜歡上了書法。17歲那年,祝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雅書院(廣東一中),師從在詩詞書法方麵均有很深造詣的胡仁陔教授學習古文、詩詞。在此期間,祝嘉在課餘堅持學練書法,大字臨顏真卿的《郭家廟碑》,小字學趙子昂的《洛神賦》。

    1921年中學畢業後,祝嘉迴到故鄉文昌,先後在廣文、智新、經正、縣一高、強亞等多所學校任教。1930年祝嘉受聘於新加坡育英學校,在這裏他結識了著名書家張叔仁。張叔仁師法康有為學北碑,於《鄭文公》造詣尤深,對於當時流行的“筆性之說”很是不以為然。他鼓勵祝嘉研究執筆方法,多臨碑帖,多讀書。受其影響,祝嘉自此開始讀包世臣的《藝舟雙輯》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輯》,並臨貼不已,其書法理論與技藝大有長進。對於張叔仁對自已書藝的影響,祝嘉曾這樣評價道:我 30歲以前為“筆性說”所誤,且取法不高,30歲後結識張叔仁後才開始真正的書法研究。

    在新加坡工作兩年之後,1933年秋,祝嘉經朋友介紹來到南京謀生,在“首都新聞檢查所”謀得一份事務員的差使。工作之餘,他幾乎將全部時間都花在了書學上。每晚都要臨《張猛龍》,有時朋友相約去夫子廟看戲,實在推不掉,迴來後挑燈再練,3個多月時間臨滿二百通。除了《張猛龍》外,祝嘉還精臨《六十人造像》等一百二十多種碑帖,由此對書學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並於1935 年出版了自已首部著作《書學》

    全麵抗戰爆發後,祝嘉展轉廣西,四川等地,1939年在四川璧山一個圖書館謀得一份工作。該圖書館藏有許多書學著作,這使祝嘉欣喜不已。他潛心閱讀各類書學史籍,探索書法長河的源頭,撰成我國第一部《書學史》,全書25萬字,引用典籍五百餘種,填補了中國近代書法史學的空白。該書於1947 年由上海教育書店出版,於右任先生為之作序。在書壇,祝嘉是以“力矯時病,丕振書風”為己任的,他的書論崇尚周秦漢魏六朝風骨,力倡懸臂中鋒、全身力到,闡揚蔡邕“疾澀”之說、傅山“四寧四勿”之旨。他撰寫的《祝嘉書學論叢》、《愚盦書話》等多種書法專著在當時書壇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祝嘉書法書法喜秦漢之質樸,六朝之醜拙。其書真草篆隸行俱善,書風雄強老辣,高古拙厚,舉筆橫掃,直開胸意,無雕琢之習,無酸腐之氣。祝嘉書法創作注重用筆的力度,力主“全身力到論”,揮毫時尤重用筆的疾與澀,讓自己全身發力,進而使得書法作品盡顯力到,蒼古雄渾。他曾對人說:“落筆要有如老鷹撲小雞,一筆下去,力到盡顯。” 祝嘉晚年融合漢魏開創了獨特的章草書風。其書法篆刻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二屆楹聯書法大展、全國第四屆新人展、西泠印社首屆國際篆刻書法展等。其作品還多次在日本《學書大道》發表,曾作為書法界名人代表,與徐悲鴻、吳作人諸名流一起參加中央政府組織的出國文化考察團。

    祝嘉不僅是一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同時也是一位書法教育家。在書法界,他最先提出書法高等教育問題,所撰寫《書法之高等教育問題》、《怎樣複興我國書學》等數篇論文也在社會上也引起強烈反響。1940年祝嘉受聘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博係,主講“金石學”、“文字學”等,並指導學院書法組。1947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遷至蘇州拙政園,祝嘉也隨之定居蘇州。後社會教育學院圖博係撤消,祝嘉被調到市第二中學教授國文,同時進行書學研究,一生共撰寫書學專著 70 種計 360 餘萬字。1961年退休後,祝嘉在家免費收學生教授書法,當今蘇州書壇許多名家都是他的學生。199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祝嘉書學院”成立,影響至今。

    1995年10月1日祝嘉病逝於蘇州,終年97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