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蘇州畫壇,龔克平先生是以人物肖像畫創作而為人所知的。其實,龔克平從事人物肖像畫創作還是近兩年的事,在此之前他搞的是攝影藝術。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裏,龔克平是如何從攝影家華麗轉身為一個人物肖像畫家的呢?在他成功的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初冬的一個下午,筆者采訪了這位被人稱為“畫壇黑馬”的畫家。

    1963年,龔克平出生於蘇州,父親是美術工作者,受到家庭薰陶,龔克平自小喜愛繪畫,從小學到中學,學校的宣傳欄也總少不了他的手筆。中學時代,龔克平所就讀的蘇州市一中對美術教育也是非常重視,僅是供美術教育用的石膏像就擺滿了一個房間,這在蘇州各校中還是絕無僅有的。為了培養美術人才,學校還從每個班中選出一名美術尖子“開小灶”。畢業於南師大和南藝的兩位美術教師在教學方麵也很有一套,對龔克平這位勤奮好學頗有藝術天賦的學生也很是喜歡。每逢星期天,教美術的蔡老師還帶領龔克平、周矩敏、張承誌、朱成梁、倪建林、顧誌軍、周誌敏等學生到大公園畫水粉畫及速寫。而龔克平學得也很勤奮,寫生石膏、人像常常至深夜才擱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龔克平美術素養得到極大提高。1981年,蘇州工藝美校招收1個班9名學生,龔克平以素描第一的成績從數千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該校。在工藝美校,龔克平又係統接受了中外美術教育,為將來的藝術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礎。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從工藝美校畢業後,龔克平並沒有將繪畫作為自已的職業,而是搞起了攝影藝術。說來龔克平走上攝影藝術之路也是偶然得很。當時他參加了蘇州市舉辦的一個攝影展覽。正是在這次影展上,龔克平被那一幅幅精美攝影作品中所蘊含的動人心弦的藝術魅力所征服,並由此迷上了攝影藝術。在當時條件下,玩攝影可說是一項“奢侈”的愛好,龔克平省吃儉用節下一年工資,父親又從外麵借了些錢湊了一千元錢買了一台瑪米亞日本相機。

    龔克平是那種很有靈性的人,初入攝影行業,他便憑著紮實的美術功底和藝術靈性給了同行們一個“大大的意外”。當時在文化部及中國文聯舉辦的一次全國攝影展中,還隻有18歲龔克平提交的4幅作品全部入選,其中一幅名為《婆媳情》的黑白照片還榮獲銅獎,成為江蘇攝影界的一匹“黑馬”,並被省攝影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不久,在蘇州高新區一次人才招聘中,原本前去應聘某單位美術攝影崗位的龔克平被管委會人事局看中,成為局裏一名年輕的工作人員。在此後的日子裏,龔克平帶著相機跑遍了高新區每一個角落,用鏡頭追逐著高新區日新月異的變化。他拍攝的一幅蘇州新區全景圖在《人民日報》刊出後,獲得廣泛好評,高新區為此還獎給他一套房子。

    龔克平先生為人謙和,但骨子裏卻有著一種喜歡挑戰的懍性。無論是在事業單位工作,還是下海經商搞設計,他都將自已這方天地弄得風生水起,並時不時地給人一個“意外”。2006年,年過四十的龔克平放下擺弄了大半輩子的相機,來到蘇州國畫院成為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其實,龔克平之所以來國畫院工作也是為了圓自已中學時代的“畫家夢”,他看中的是國畫院良好的創作環境,尤其是能向蘇州頂級國畫大家學習的機會。也正因此,自來到國畫院第一天起,除了盡心做好自已本職工作外,龔克平總能擠出時間虛心向國畫院劉懋善、馬伯樂、周矩敏、譚以文等名師求教,勤奮創作。事實證明,龔克平的選擇是很有遠見的。來國畫院不到兩年時間裏,他就在繪畫領域,特別是在人物肖像畫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畫壇黑馬”之名也由是而起。

    說來龔克平走上人物肖像畫之路也是出於一個偶然。那是2009年7月,蘇州文廣新局局長湯鈺林先生訪台前夕打算帶一幅白先勇肖像畫贈給這位對蘇州昆曲做出巨大貢獻的台灣作家。白先勇先生係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也是一位昆曲專家,他與蘇州昆劇團打造的昆劇名作《牡丹亭》在海內外引起巨大轟動。盡管蘇州是畫家雲集之地,但要找一個畫人物肖像畫的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幾經波折,這個任務最終落到了龔克平身上,這也是龔克平進入國畫院以來第一次接到為人畫肖像的任務。當時龔克平對於自已是否能圓滿完成這個任務也沒有把握,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創作了《昆曲義工——白先勇》。當他將自已完成的畫作展現在同事們麵前時,大家無不拍手稱讚。據湯局長介紹白先勇先生對這份來自蘇州的禮物也非常滿意。為白先勇先生造像的成功對於龔克平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大大激發了他人物肖像畫創作的熱情。其後,他創作的柳亞子、齊白石、貝聿銘、吳湖帆、陸文夫、吳養木、謝孝思、張辛稼等名人係列肖像畫也受到人們的好評。2010年4月,被稱為dna之父的諾貝爾獲獎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詹姆斯先生訪問蘇州,龔克平應市政府之請又創作了《dna之父——詹姆斯先生造像》,當詹姆斯先生興奮地從蘇州市市長閻立手中接過自已的肖像作品時,場上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此情此景,龔克平的業師馬伯樂先生評價道:“他的作品因為抓住了人物的微妙之處,往往引起觀者的讚賞,有時畫中人物和真實人物一起展現,讓觀者發出由衷的讚美,甚至戲劇性的騷動。” 著名旅美畫家楊明義在看了龔克平的人物肖像畫後還揮筆為他寫下了“寓神於形”四個大字。蘇州著名畫家張繼馨先生對於龔克平人物肖像畫藝術也曾有這樣的評價: 中國畫是我國民族特色很強的藝術,在創作上形神兼備是必具的要素,但又不可減弱和消失筆墨趣韻,這兩者都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我觀察龔克平畫友創作的人物畫,特別是一些肖像之作,有“人盡其能,各造其妙,潑寫兼施,形神俱出”的藝術效果。   繼為詹姆斯先生成功造像後,龔克平創作的《降妖納福-鍾馗》又被時任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贈送給聯合國秘書長收藏。他為上海世博會蘇州館蘇州日特別創作的巨幅作品《幹將莫邪冶劍圖》也獲得了觀者的好評。

    短短兩年時間內龔克平就以其人物肖像畫創作成為蘇州畫壇一匹黑馬。每每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龔克平總是謙虛地稱自已“運氣好”,遇上了好時代、遇到了好老師。其實,在龔克平成功的背後也有著常人難以體會的艱難和曾經的迷茫。一般說來,較油畫人物肖像創作而言,在宣紙上作人物肖像畫難度更大,因為在宣紙上創作人物肖像畫可以說是“一筆定成敗”,不似油畫可以修修改改。而且由於宣紙的渾染作用,稍不留意便會“滑邊”,而對人物肖像畫創作來說即便是微細的差錯也會導致畫麵“失真失神”。想當初,當龔克平嚐試畫人物肖像畫創作時,國畫院的老師們對他都不怎麽看好。馬伯樂先生對此曾有過如下評價:從前雖然長於素描,恐怕也不見得太靠得住,要知道有多少長於素描的好手結果卻死於素描的,重拾故技而知難而退的。所以,當龔克平開始畫畫時,實在沒有人能相信他能創造佳績。但兩年多來,從開始的迷茫、徘徊,甚至無所適從,迅速地找到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藝術靈感顯現,他克服國畫院日常事務繁忙,擠出時間,書畫並進。” “他是如何走過來的呢?如何克服‘畫什麽’、‘怎麽畫’、‘如何畫出特點’、‘如何揚長避短’‘如何從一點而及全麵’旁人實在不得而知,就象走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前進,其中滋味隻有作者才能體會。

    筆墨當隨時代。謳歌新時代,發展新文化是當代每個藝術工作者的責任。長期的攝影生涯也使龔克平的藝術觸角紮根於火熱的生活。反映新時代新風尚自然也成為他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在致力於人物肖像畫創作同時,龔克平還創作了許多具有時代風貌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品。他創作的反映奧運體裁的《同一個舞台》、反映汶川震後新景的《新校園——有了》、反映蘇州新貌的《姑蘇雅韻》以及《光明使者》《迴眸》等優秀作品一經問世便受到讀者的好評。

    藝無止境,我相信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對社會的那份濃厚的責任感,隨著時間的流逝,龔克平先生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為中國畫的探索創新增光添彩,為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留下屬於他自已的藝術足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