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人物畫壇,周矩敏先生是以帶有濃濃蘇州味的民國人物畫而為人所知的。他是如何走上繪畫藝術之路的?在他成功的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春日的一個下午,筆者走訪了這位填補中國人物畫曆史空白的畫家。

    獲加拿大國際兒童繪畫大賽銅獎

    1953年周矩敏先生出於蘇州一個商人家庭。自小喜愛繪畫,周矩敏舅舅是個油畫家,小矩敏經常到他那兒學畫,並在繪畫方麵顯示出不凡的天賦。小學五年級時他的一幅作品還在加拿大國際兒童繪畫大賽中榮獲銅獎。從小學到中學,學校宣傳欄裏也少不了他的手筆。1970年,周矩敏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浪潮來到東台插隊落戶。當時不少書畫名家在東台工藝廠進行“勞動改造”,其中包括上海畫院的沈子丞等,這使周矩敏感到既意外又驚喜,他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虛心向書畫名家請教,不斷提高自已的繪畫技藝。這一時期,除了創作大量文革宣傳畫外,他還出版了兩本反映江南民兵抗日鬥爭故事的連環畫《智取滸關鎮》。1976年,周矩敏隨著知青返城的大潮迴到蘇州,被安排到蘇州商業係統的一家食品公司搞宣傳工作,幾乎承攬了公司所有的宣傳畫。不久,周矩敏又被市委“相中”調到美術創作組,成為創作組年齡最小的創作員。1978年,南京藝術學院恢複招生,周矩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該校繪畫係人物專業,當時南藝繪畫係匯聚了劉海粟、高冠華、陳大羽等一大批名師,在他們指導下,周矩敏開始接受係統的中西美術教育,為將來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從南藝畢業後,周矩敏被分到蘇州工藝美院擔任美術教師。2002年調任蘇州文廣新局擔任副局長,並兼任蘇州國畫院院長。無論工作如何變換,行政工作如何繁重,周矩敏堅持繪畫不止,其繪畫技藝不斷提高,並在民國人物畫方麵取得了不斐的成績。

    長期以來,人物畫家們大多將筆墨集中於古裝人物畫和現實體裁兩大領域,前者多為市場而作,後者多應展覽而為。民國人物畫則鮮有人涉足。這大概與民國時期中西雜陳,文化現象比較混亂,文化特征不明顯,缺乏主流性人物,因而用繪畫語言難以表達有著很大關係。然而,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曆史承上啟下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如缺失了這一時期作品對於人物畫壇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缺憾。周矩敏先生的民國人物畫創作與探索無疑填補了曆史人物畫的一段空白。

    周矩敏先生的“民國情懷”

    說起周矩敏民國人物畫創作,話還得從2000年說起。那一年,台灣星雲大師來大陸訪問,他在看了周矩敏先生的一些民國人物畫作品後,很是欣賞,當即邀請他去台灣辦個人畫展,並承諾一切事情由他操辦。周矩敏欣然接受了星雲大師的邀請,並為此閉門謝客,創作了一百幅民國人物畫連同先前創作的一些作品一並運往台灣展出。這次展覽獲得了巨大成功,120餘幅作品被台灣收藏,這在當時還是不多見的。

    其實,細細想來,周矩敏走上民國人物畫創作之路也並非偶然。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社會也大多延續著民國時期的生活軌跡。周氏家族是蘇州的一個大家族,周矩敏小時的生活場景也“很民國”。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兒時的生活場景也逐漸演化為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一種情結,成為他日後民國人物畫創作的一大誘因。他的民國人物畫也因此透著一種濃濃的“家族信息”。對此,周矩敏在一篇迴憶文章中這樣寫道:“建國初,民國的生活作派仍俯拾皆是:文人尚有閑情園林雅集,劇院高掛黑白明星照,書場夜夜爆滿,茶館跑堂的聲聲吆喝,圖文並茂的小人書,充斥中外廣告的月份牌……那時男人的著裝不是唐裝就是中山裝,女人穿旗袍或列寧裝,以燙卷長波浪發型為時髦。我們小孩剃頭,式樣是三七開或者中分,不留鬢角,也不像大人那樣抹一點凡士林,吹理一下,簇新發亮,煞是風光,我們隻用小噴壺噴上點水,梳一下,發型最多保持十分鍾,等幹了,蹦跳一下,發型就沒了,剩一典型的馬桶蓋。外婆家有一隻民國的琺琅嵌銀絲的座鍾,每到整點,一個肩扛鍾錘的報時人準時敲擊,順時針進出,風雨不怠。我好奇,報時人不報時在做啥?一天趁大人不在,動手去揭秘,硬把報時人從門裏拽出來,再也迴不去了。這種記憶和以後的閱讀經驗慢慢累積豐滿,最終引發出用圖式語言喚迴前塵印象的衝動。”

    實際上,周矩敏之所以執迷於民國人物畫並非單單的懷舊情緒使然。周矩敏自小生活在蘇州,長期受到吳文化的薰陶,使他對吳文化有著一種深厚的情感,對那些民國時期吳文化的忠實守衛和傳承者的蘇州文人們“心存敬意”,對他們的生活狀態在潛意識裏也有著一種由衷的向往。他在一篇文章中談及自已民國人物畫創作原由時這樣寫道:“我喜歡民國文人,喜歡他們的老派著裝:中裝,長衫,馬褂,旗袍,素裝中透出幾分清氣。也喜歡他們的雅興和言止。那時,淵博的人頗多,三五知己相遇,說金石,說考證,說軼聞,說掌故,天馬行空,雜著一般有趣。民國文人安然於後花園的閑情,超脫於政治漩渦的淡然,品味人生的快活,閃耀著智慧之光的機敏,浸淫於書齋而洋溢的豐澤,讓人羨慕,讓人追懷——懷舊是對純粹的文化迴歸的向往。”“我作品中人物大多被解讀為市井布衣人物。其實這並不準確。周矩敏是代表了這樣一類:溫飽有餘,富貴不足,自身有文化並且對文化有著一種不懈追求。正是這樣一波江南文人形成了吳門文化精英群。先生代表文人形象,吳門文化就是人文畫。”

    在這裏要說明的是,作為一名畫家,周矩敏是一個很有社會責任感的畫家。他畫民國人物除了對民國文人生活的那份懷舊情結外,也有著很強的現實的考量,即借用民國人物畫的途徑來折射現實中的社會問題,並由此引起人們對當下生活的思考,體現了當代畫家的社會責任感。他說:“古代人物離現實較遠,而民國人物既有現實,民國遺老在現實中並不少見。民國人物有利於現實說教,又帶有濃厚文人傳統。” “我的寫意人物畫其實寫的也是自已的一種心境。寫意畫家就是將心中的話通過畫這種外衣表現出來。” “遛鳥、品茶、下棋,是最讓人羨慕最容易達到也最不容易達到的一種生活狀態,我希望通過畫作能揭示文人內心的本質和向往的生活境界,能對當今社會有所反思”, “人不管擁有什麽樣的地位,總希望保留一塊屬於自己的寧靜、閑淡、自由的生活。民國人物看上去休閑、散淡,其實是迴歸了人最自然的狀態,當下,每個人似乎都在忙碌之中,忙著掙錢,忙著交際,忙著前程,這些悠閑的民國人物,能讓忙著的人們停下來稍稍思考一下:除了忙碌,我們的人生還應該寄望些什麽?” “我畫民國文人畫的初衷就是,能在非常浮躁的文化狀態中有點安靜的向往”。

    與柏楊先生的不了情緣

    周矩敏屬於那種不尚浮華,做事踏實的畫家。盡管如此,他的民國人物畫還是引起了世人的關注。2003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編輯找到周矩敏,請他為台灣作家柏揚授權該社出版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創作插圖。在此之前,盡管《醜陋的中國人》曾於1984年、1986年在內地出版過兩次,但都未曾得到柏楊的授權。柏楊授權古吳軒出版也是該書在大陸第一次得到作者的授權,出版社對此也是非常重視。在選擇插圖作者時,出版社負責人覺得周矩敏的畫風格很適合這本書,便決定讓他來為該書創作插圖。周矩敏起先前並沒有接受出版社的這一邀請,用他自已的話說:“太難畫了,很容易醜化中國人。”但出版社認定該書插圖創作非周矩敏莫屬,盛情之下,周矩敏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接下了這個“難畫”的活兒。周矩敏是那種做事非常認真的人,為了畫好插圖,他通過出版社與柏楊就書中插圖問題進行了多次商討,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醜陋但不能醜化,所謂醜陋,隻是善意的批評,不要把人物畫得得麵目可憎,“畫一群萎靡不振的中國人,會把善意批評的‘醜陋’衍化成無知的‘醜化’。”插圖基調定下來,周矩敏對創作心裏也有了底。事實證明,出版社選擇周矩敏為該書創作插圖是很有遠見的。2004年夏,1萬冊插圖本《醜陋的中國人》一經上市,便受到讀者熱烈歡迎。短短2年之內,該書就創下了再版了15次,印發21萬冊的好紀錄,並且連續數年被評為全國人文類書籍第一名。遠在台的柏楊對周矩敏創作的插圖也非常滿意,特意讓妻子張香華和女兒赴蘇州看望周矩敏。會談中,張香華告訴周矩敏,在他之前,曾有28位作者為柏楊該書畫過插圖,但柏楊都不滿意,因為有很多畫麵上的中國人形象不雅,令人生厭,“醜陋”成了“醜化”。此行來蘇,柏楊還特別托妻子帶給周矩敏他的簽名文集。並要妻子轉告周:自已年紀大了,不便遠行,請先生去台寓所一敘。周矩敏也心同此願,他對張香華說:台灣去過三次了,再去一定去拜訪柏楊先生。然而,未及周矩敏成行,2008年4月28日,柏楊在台瞌然長逝,這給周矩敏先生留下了不盡的遺憾。他在一篇文章中稱:“論先生的名望和我輩扯不在一起,所以我也從不會有任何奢想,先生主動向我招手、瞬間距離被縮短了,於是我祈盼能拜見他的時刻快些到來。今聞先生駕鶴西去,相見的夙願由此化作一縷煙雲,飄忽在天地間。作為一個曆史人物,他發出的聲音會悠悠地在曆史長河中迴蕩,全球華人隻要膚色不變,便緬思不絕……。”

    獨具特色的民國文人畫

    自十年前開始民國文人畫創作以來,周矩敏先生始終走著一條屬於自已的藝術之路,他在不斷的探索中用飽滿深情的筆觸自然而然地繪出了民國時期江南文人的“原生態”。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有著五短身材和江南文人特有的體貌特征:短眉、細眼、闊鼻、濃髭、小嘴。他們三三兩兩或相聚於樓閣、園林、庭院,觀景、飲茶、下棋;或相約於書房、雅室,賞畫、潑墨;或結伴於假山、小河,遛鳥、垂釣;或手執一卷,臥於竹椅……生活過得隨意而又坦然,畫麵透出一種農耕社會烏托邦式的精神追求。

    人物畫一個難點便是背景的描繪,為了避免人物與背景的離散,許多人物畫家幹脆將人物背景置於室內,這不免給人以單調之感,同時也不利於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周矩敏的民國文人畫則擺脫了這一局限。他將人物置身於天下聞名的蘇州園林之中,形成了獨特的民國園林山水人物畫。周矩敏之所以將蘇州園林作為人物畫背景,這也是他長期致力於吳門畫派傳承和發展的必然結果。他說:“縱觀繪畫史,沒有一個畫派象吳門畫派那樣有藝術,作為後人有這個責任將吳門畫派特征傳承下來。我們現在所說的新吳門畫派就是要將吳門文化傳承延續下去。蘇州園林可以說是吳文化物態化的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將民國人物置身其中,更利於表達吳門畫派的文化特點,也使蘇州的地方特色得到更好的彰顯。”

    周矩敏之所以將江南文人畫到這個份上與他心中所追求的生活和藝術意境是有著密切的聯係的。 他在談到自已創作時說:“我將民國先生入畫,初始一點感覺,日久生情,漸至滿懷情意,提筆自覺或不自覺間湧出的民國人物親切而自然。我沒有刻意追求身份證式的眾生相,而是抓住幾位典型,始終讓他們在畫中悠遊來去,像不求肖,既沒有對號入座的嫌疑,又在營造新的視覺語境時,豐富了意象空間。我作畫,無意於專門說事,興至筆隨,類似閑記式的隨筆,敘事、狀物、說理、寓意、寄情皆不刻意而為。構圖也不拘泥傳統章法,開合轉承,完全是在情緒放鬆後的平和狀態中,信手拈來,全無定律可循。隨便中不露經營痕跡,苦心後盡現信手的輕鬆,這是我想追求的技藝境界。”“我早期的畫作以人物為主,稍後人物被引出庭堂躑躅於樹木繁花中,現今遊履於庭院山水間,模糊了山水畫與人物畫的界限。不依循傳統規矩,僅憑自己的想象建構理想中的家園,那寄寓情懷的詩化的家園。”

    藝路漫漫  探索不已

    周矩敏先生是一個勤於思考,創作勤奮的畫家。他創作出版的《周矩敏畫集-散淡人生係列》《周矩敏作品集-漫遊三十年代的上海》《姑蘇情韻-百俗圖》一經問世便受到了讀者的好評。他的作品不僅在台灣,同時也在海外引起了關注。2009年,周矩敏在加拿大多倫多一間中餐廳用餐時偶然發現一張印有自已作品的美術輔導班招生廣告,畫麵上一位布衣先生佇立於青鬆下,從容淡定,小眼炯炯有神,大有中華文化傳播使者的風範。招貼是中英文書寫,文字和圖形設計在一起,竟也妥妥帖帖。自已的民國文人畫作品竟然上了外國的美術招生廣告,這使周矩敏好奇之中又發出些許感概。 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民國文人學貫中西的很多,他們留過洋,通曉洋文,又有深厚的中國舊學功底,著裝上忽兒布衫忽兒西裝,文言中摻雜著白話,白話中摻雜著英文。現在能用文言、白話、英文相間寫文章的人不多了。以前,中國學人留洋,推動中國文化的改革。而今,中國學人去海外傳播中國文化。文化使者謂何人?不相知,卻似曾相識。”

    民國人物風情畫奠定了周矩敏在人物畫壇的地位,但他的藝術追求並沒有因此止步不前。他的民國人物畫作品既有表現市井生活的凡人小事,也有表現重要體裁的大創作。就以他新近創作的表現孫中山葬禮的《奉安大典》而言,在這幅長6米、高3米8的畫麵上,雄偉的中山陵、緩緩而來的靈車,手舉挽聯的迎接民眾以及各方民國政要。整個畫麵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奉安大典的場景,很好地體現人民群眾對於孫中山這位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的由衷愛戴,顯示了作者駕馭重大曆史體裁的能力和獨到創作視野。

    在創作民國人物風情畫的同時,近年來,周矩敏還將筆觸延伸到當代生活。周矩敏先生關於反映當代體裁,當下生活的創作既有領導幹部走形式的“基層調研”;變相旅遊式的“采風”等社會亂象的諷刺作品,又有諸如廣場上勁歌熱舞的社區居民,溜冰場上的“輪滑少年”,娛樂場的“功夫高手”等反映普通民眾瑣碎的日常生活狀態的場麵……凡此種種,被人們稱為周氏“浮世新語”。他說“當今社會,有任何一個朝代無法比擬的多變性,浪費了這樣的題材,實在太可惜了!”。我相信,憑著這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周矩敏先生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使我們在領略民國文人情懷的同時,再次感受當下生活的繁雜與精彩!

    附:周矩敏先生藝術簡介:

    1953年出生,江蘇蘇州人。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繪畫專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建築壁畫藝委會評委委員、江蘇省建築壁畫協會副理事長、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蘇州國畫院院長、蘇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他的作品奇風高格,雅韻雋永。其中《白鷺》參加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鳴》參加第一屆中國漆畫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江南絲竹》參加第七屆全國美術展覽(華東區);《絲竹》參加日本藝術中心國際藝術交流展獲中心年度獎;《弦敘》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獲最高獎;《雙陸》參加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獲一等獎,作品被國際奧委會總部收藏,同年獲江蘇省體育美展金獎;《港人》參加第四屆全國當代工筆、重彩畫大展獲優秀作品獎;《花融》參加第二屆中國花鳥畫展覽;《風雲》參加七彩世紀中國畫大展獲金獎;《遠行》參加第五屆全國體育美術展覽,同年獲江蘇省美術展覽優秀作品獎;《滄浪雅集》參加全國省畫院雙年展。2002年《散淡人生係列》畫展在台北、宜蘭以及澳洲墨爾本等地巡迴展出。2004年並為柏楊先生《文集》創作插圖。

    著有《周矩敏畫集-散淡人生係列》香港東方藝術中心出版、《周矩敏作品集-漫遊三十年代的上海》台灣佛光緣美術館出版、《姑蘇情韻-百俗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藝術的朝聖-西藏作品係列》中國書道雜誌社出版等畫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