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部腫瘤醫學專業,陸舜所取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還不到五十的他已是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協作中心(csco)執行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作為一個中年醫學工作者,他是如何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在他成功的背後有哪些故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訪了這位在腫瘤醫學界廣受好評的醫學專家。
母親的突然離世使陸舜在中學時就立下將來當一名醫生的誌向。從上海醫科大學到胸科醫院,經過自已不懈努力,他終以在肺癌治療方麵取得的突出成績成為“上海市優秀醫苑新星”。
1964年陸舜出生於上海市一個教師家庭。比陸舜大10歲的姐姐因家境貧困沒能進入學校大門,心有愧意的母親幾乎將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陸舜身上,經常囑付他要好好讀書,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陸舜也沒有喜負母親的期望,聰穎好學的他在班上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學畢業後,陸舜以優異成績考入華東師大第二附屬中學。中學時代正值人生花季時節,當同學們懷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對自已人生進行五彩繽紛的設計時,陸舜卻因母親的突然離世而早早地將自已托付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
那是1978年秋的一天,正在華東師大第二附屬中學讀書的陸舜接到了長寧區中心醫院一個緊急電話,說是母親突發疾病,要他速來醫院。當陸舜火急火燎地趕到長寧區中心醫院時,母親已經不行了。母親究竟患了什麽病呢?醫院也沒能給個說法。好端端的母親突然就這樣走了,這對小陸舜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陸舜作出了一個決定:將來考醫學專業,做一個好醫生,即便不能挽迴病人的生命,也要就病因給病人一個明確的說法。母親去逝後,陸舜學習更加刻苦了。1982年9月,陸舜在當年高考中以優異成績被上海醫科大學醫學係錄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胸科醫院唿吸科,師從廖美玲教授從事唿吸科工作。
在唿吸科工作的幾年中,陸舜每天都要接觸一些新來的肺癌患者,由於種種因素作用,我國肺癌患者人數大大增加,三個腫瘤病人中就有一個是肺癌患者,短短幾年,肺癌就已成為人類第一殺手。每每看到患者帶著求生的欲望離開人世,陸舜的心裏總是感到一陣刺痛。幾經考慮,他決定改做臨床,專門從事肺癌研究。胸科醫院對他這個決定也很是支持。1994年,陸舜順利通過考試選拔來到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附屬特拉維夫醫學中心進行為期兩年的腫瘤學課程的培訓。此後的幾年,陸舜奔波於臨床與學校之間,繼2000年完成研究生學業後,又於2004年來到世界第一癌症所專門接受肺癌頭腦部腫瘤研究與培訓,邊學邊工作使他能夠將所學知識與臨床結合起來,他也由此成為胸科醫院獨當一麵的技術能手。
由於目前肺癌患者中晚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化療成為這些患者首選治療方法。然而,在多年臨床醫學生涯中,陸舜也深深體會到單純治療,尤其是化療給病人所帶來的痛苦。那些體質較弱的病人往往因經受不住化療所帶來的綜合並發症而一命鳴唿,以至有“化療化療,一化就了”的說法。如何減少病人痛苦,使患者過好每一天呢?每看到病人那痛苦的表情,陸舜又陷入了沉思。
其實,早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附屬特拉維夫醫學中心學習期間,陸舜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並與s.kerither教授合作進行了“肺癌患者生活質量分析研究”課題研究,他倆撰寫的相關論文在14屆國際肺癌大會交流,受到了與會者的好評。經過一番研究與思考,陸舜提出了腫瘤患者“兩個並重”的思想。所謂“兩個並重”,即“延長生存期與生活質量並重”,用通俗話說就是“活得長,活得好”。而在兩者兼顧同時,對早晚期病人來說這兩者之間側重點不同。早期患者以延長生存期為第一目標,對晚期患者以生活質量為第一目標。陸舜這一提法引起了腫瘤界的關注,如今對晚期癌症患者“帶癌生存”已成為醫學界共識。實際上,現代醫學的迅速進展已使癌症由原來的絕症成為一種“慢性病”,而且比起高血壓、糖尿病來說,它的愈後也簡單的多,隻要定期檢查就可以了,而這種轉變也是集體智慧和心血的凝結。目前針對化療界普遍存在的毒付反應較重的情形,陸舜和他的課題組正在探尋一條“高效低毒”的路子。他先後參加和承擔國家和上海市科研基金項目7項,2004年作為主要研究者之一參與4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至目前,他共發表論文及論著 50餘篇,參編有關專著10部。他承擔的上海市衛生局醫學科研基金項目“中國人肺癌生命質量表的建立及臨床應用”研究也獲得了有關專家的好評。他本人還被選為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協作中心(csco)執行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2000年、2004年陸舜以其突出的工作業績先後榮獲“上海市醫苑新星” “上海市優秀醫苑新星”稱號。
為了改變肺癌治療“內外科相分離”的現狀,陸舜發起創建了上海胸科醫院肺部腫瘤中心,為肺癌的治療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眾所周知,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的治療需要內外科多方麵的結合。然而,傳統醫學使得內外科涇渭分明,病人往往先接受外科手術,再被送往內科進行治療。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陸舜深切地感到這種對腫瘤內外分科治療方法對於病人病情的診治是極為不利的。為了改變這種內外科相分離的現狀,陸舜向院領導提出了將相關科室揉合到一起,建立肺部腫瘤中心的建議,以便 “病人一到醫院,我們就能根據病情製訂整個醫療方案”。他的這一建議得到上海市衛生局及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番努力,2006年4月,由陸舜任主任的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在上海胸科醫院掛牌成立了。這也是全國第一家將內外科結合在一起的肺部腫瘤中心。這一中心的建立不但溝通了肺內外科的交流,同時對於醫生全麵掌握肺癌治療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事實上,肺部腫瘤中心成立為肺部腫瘤的治療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在這裏,內科與外科、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有機結合使得陸舜一向重視的“轉化性研究”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開展。所謂“轉化性研究”,就是將臨床所遇到的問題及時轉化成自已的研究課題,研究推動臨床治療,臨床推進研究的深入,使兩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係。自中心成立以來,每周一下午陸舜都要召集幾個學科一起進行多學科“疑難問題討論”,對於肺癌診斷與科學治療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多科性優勢在肺部腫瘤中心得到了完全的顯現。一般說來,肺癌手術大多限於早中期肺癌病人。一旦病情發展到3a期或3b期就不能動刀,隻能采用化放療等保守療法了。然而,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陸舜,手術對於較晚期病人並非不可行,實際上,有些晚期癌症患者還是存在手術可能的,而能夠做手術對於患者的治療來說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如何對較晚期病人實施手術治療呢。陸舜決定采用通過化療縮小腫瘤體積然而進行手術的方法。實際上,這種方法聽起來容易操作起來卻有很大難度,其關鍵在於手術時機把握難度很大。因為手術過早,水腫問題無法解決,手術過晚,腫瘤纖維化,容易出血。經過一番研究實驗,陸舜和他的課題組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將許多肺癌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迴來。自2006年開展此項技術以來,已做了成功做三十多例,且無一例因手術死亡,受到了同行專家們的關注和好評。
肺部腫瘤中心的建立不僅為陸舜攻克肺癌難題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他貫徹自已“以患者為中心”,變“病人圍著醫生轉”為“醫生圍著病人轉”的理念創造了條件。
由於上海胸科醫院在全國的影響,各地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其中大多為已不能進行手術隻能進行化療的晚期患者。由於醫院床位有限,絕大多數患者都被擋在了醫院大門之外,隻能望院興歎。
如何解決住院難,利用有限的資源為更多的患者服務呢?陸舜為此又鬧起了心。化療病人每個周期一般隻需一天半時間,但由於大小化療之間間隔一周,因而病人一次化療需住院半個月,這對於有限的床位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在實際工作中,陸舜注意到,在前來化療的患者中,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占了相當一部分。何不在這部分患者中開展“日間化療”服務呢?這樣他們在半個月內隻需來醫院兩次進行大小化療就行了,其餘時間都可在家中靜養。既節約了床位,也為患者節省了一筆不小的住院費用,患者還可因此得到更好的休息。陸舜是個說幹就幹的人,經過一番籌備,胸科醫院肺部腫瘤中心“日間化療室”很快就開張接收病人了。事實上,陸舜此舉也確實為患者帶來了不少方便。自2006年4月中心開設日間化療室以來,平均每月都有52人接受治療,病人在日間化療室接受治療的標準與全日住院標準完全一樣。
盡管自肺部腫瘤中心開辦以來,陸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方便病人,但他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繼日間化療室之後,目前,他又在考慮如何將服務送到病人家中,實行“上門化療”的有關問題。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陸舜還十分注重防癌知識的宣傳與普及,並對患者重新迴歸社會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對筆者說:“癌症的治療不僅僅是醫院與醫生的事,它需要各方支持。如何使癌症病人重新迴歸社會應當成整個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我相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我國的 ‘科學防癌、科學治癌’工作在未來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母親的突然離世使陸舜在中學時就立下將來當一名醫生的誌向。從上海醫科大學到胸科醫院,經過自已不懈努力,他終以在肺癌治療方麵取得的突出成績成為“上海市優秀醫苑新星”。
1964年陸舜出生於上海市一個教師家庭。比陸舜大10歲的姐姐因家境貧困沒能進入學校大門,心有愧意的母親幾乎將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陸舜身上,經常囑付他要好好讀書,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陸舜也沒有喜負母親的期望,聰穎好學的他在班上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學畢業後,陸舜以優異成績考入華東師大第二附屬中學。中學時代正值人生花季時節,當同學們懷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對自已人生進行五彩繽紛的設計時,陸舜卻因母親的突然離世而早早地將自已托付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
那是1978年秋的一天,正在華東師大第二附屬中學讀書的陸舜接到了長寧區中心醫院一個緊急電話,說是母親突發疾病,要他速來醫院。當陸舜火急火燎地趕到長寧區中心醫院時,母親已經不行了。母親究竟患了什麽病呢?醫院也沒能給個說法。好端端的母親突然就這樣走了,這對小陸舜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陸舜作出了一個決定:將來考醫學專業,做一個好醫生,即便不能挽迴病人的生命,也要就病因給病人一個明確的說法。母親去逝後,陸舜學習更加刻苦了。1982年9月,陸舜在當年高考中以優異成績被上海醫科大學醫學係錄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胸科醫院唿吸科,師從廖美玲教授從事唿吸科工作。
在唿吸科工作的幾年中,陸舜每天都要接觸一些新來的肺癌患者,由於種種因素作用,我國肺癌患者人數大大增加,三個腫瘤病人中就有一個是肺癌患者,短短幾年,肺癌就已成為人類第一殺手。每每看到患者帶著求生的欲望離開人世,陸舜的心裏總是感到一陣刺痛。幾經考慮,他決定改做臨床,專門從事肺癌研究。胸科醫院對他這個決定也很是支持。1994年,陸舜順利通過考試選拔來到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附屬特拉維夫醫學中心進行為期兩年的腫瘤學課程的培訓。此後的幾年,陸舜奔波於臨床與學校之間,繼2000年完成研究生學業後,又於2004年來到世界第一癌症所專門接受肺癌頭腦部腫瘤研究與培訓,邊學邊工作使他能夠將所學知識與臨床結合起來,他也由此成為胸科醫院獨當一麵的技術能手。
由於目前肺癌患者中晚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化療成為這些患者首選治療方法。然而,在多年臨床醫學生涯中,陸舜也深深體會到單純治療,尤其是化療給病人所帶來的痛苦。那些體質較弱的病人往往因經受不住化療所帶來的綜合並發症而一命鳴唿,以至有“化療化療,一化就了”的說法。如何減少病人痛苦,使患者過好每一天呢?每看到病人那痛苦的表情,陸舜又陷入了沉思。
其實,早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附屬特拉維夫醫學中心學習期間,陸舜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並與s.kerither教授合作進行了“肺癌患者生活質量分析研究”課題研究,他倆撰寫的相關論文在14屆國際肺癌大會交流,受到了與會者的好評。經過一番研究與思考,陸舜提出了腫瘤患者“兩個並重”的思想。所謂“兩個並重”,即“延長生存期與生活質量並重”,用通俗話說就是“活得長,活得好”。而在兩者兼顧同時,對早晚期病人來說這兩者之間側重點不同。早期患者以延長生存期為第一目標,對晚期患者以生活質量為第一目標。陸舜這一提法引起了腫瘤界的關注,如今對晚期癌症患者“帶癌生存”已成為醫學界共識。實際上,現代醫學的迅速進展已使癌症由原來的絕症成為一種“慢性病”,而且比起高血壓、糖尿病來說,它的愈後也簡單的多,隻要定期檢查就可以了,而這種轉變也是集體智慧和心血的凝結。目前針對化療界普遍存在的毒付反應較重的情形,陸舜和他的課題組正在探尋一條“高效低毒”的路子。他先後參加和承擔國家和上海市科研基金項目7項,2004年作為主要研究者之一參與4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至目前,他共發表論文及論著 50餘篇,參編有關專著10部。他承擔的上海市衛生局醫學科研基金項目“中國人肺癌生命質量表的建立及臨床應用”研究也獲得了有關專家的好評。他本人還被選為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協作中心(csco)執行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2000年、2004年陸舜以其突出的工作業績先後榮獲“上海市醫苑新星” “上海市優秀醫苑新星”稱號。
為了改變肺癌治療“內外科相分離”的現狀,陸舜發起創建了上海胸科醫院肺部腫瘤中心,為肺癌的治療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眾所周知,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的治療需要內外科多方麵的結合。然而,傳統醫學使得內外科涇渭分明,病人往往先接受外科手術,再被送往內科進行治療。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陸舜深切地感到這種對腫瘤內外分科治療方法對於病人病情的診治是極為不利的。為了改變這種內外科相分離的現狀,陸舜向院領導提出了將相關科室揉合到一起,建立肺部腫瘤中心的建議,以便 “病人一到醫院,我們就能根據病情製訂整個醫療方案”。他的這一建議得到上海市衛生局及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番努力,2006年4月,由陸舜任主任的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在上海胸科醫院掛牌成立了。這也是全國第一家將內外科結合在一起的肺部腫瘤中心。這一中心的建立不但溝通了肺內外科的交流,同時對於醫生全麵掌握肺癌治療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事實上,肺部腫瘤中心成立為肺部腫瘤的治療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在這裏,內科與外科、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有機結合使得陸舜一向重視的“轉化性研究”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開展。所謂“轉化性研究”,就是將臨床所遇到的問題及時轉化成自已的研究課題,研究推動臨床治療,臨床推進研究的深入,使兩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係。自中心成立以來,每周一下午陸舜都要召集幾個學科一起進行多學科“疑難問題討論”,對於肺癌診斷與科學治療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多科性優勢在肺部腫瘤中心得到了完全的顯現。一般說來,肺癌手術大多限於早中期肺癌病人。一旦病情發展到3a期或3b期就不能動刀,隻能采用化放療等保守療法了。然而,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陸舜,手術對於較晚期病人並非不可行,實際上,有些晚期癌症患者還是存在手術可能的,而能夠做手術對於患者的治療來說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如何對較晚期病人實施手術治療呢。陸舜決定采用通過化療縮小腫瘤體積然而進行手術的方法。實際上,這種方法聽起來容易操作起來卻有很大難度,其關鍵在於手術時機把握難度很大。因為手術過早,水腫問題無法解決,手術過晚,腫瘤纖維化,容易出血。經過一番研究實驗,陸舜和他的課題組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將許多肺癌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迴來。自2006年開展此項技術以來,已做了成功做三十多例,且無一例因手術死亡,受到了同行專家們的關注和好評。
肺部腫瘤中心的建立不僅為陸舜攻克肺癌難題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他貫徹自已“以患者為中心”,變“病人圍著醫生轉”為“醫生圍著病人轉”的理念創造了條件。
由於上海胸科醫院在全國的影響,各地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其中大多為已不能進行手術隻能進行化療的晚期患者。由於醫院床位有限,絕大多數患者都被擋在了醫院大門之外,隻能望院興歎。
如何解決住院難,利用有限的資源為更多的患者服務呢?陸舜為此又鬧起了心。化療病人每個周期一般隻需一天半時間,但由於大小化療之間間隔一周,因而病人一次化療需住院半個月,這對於有限的床位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在實際工作中,陸舜注意到,在前來化療的患者中,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占了相當一部分。何不在這部分患者中開展“日間化療”服務呢?這樣他們在半個月內隻需來醫院兩次進行大小化療就行了,其餘時間都可在家中靜養。既節約了床位,也為患者節省了一筆不小的住院費用,患者還可因此得到更好的休息。陸舜是個說幹就幹的人,經過一番籌備,胸科醫院肺部腫瘤中心“日間化療室”很快就開張接收病人了。事實上,陸舜此舉也確實為患者帶來了不少方便。自2006年4月中心開設日間化療室以來,平均每月都有52人接受治療,病人在日間化療室接受治療的標準與全日住院標準完全一樣。
盡管自肺部腫瘤中心開辦以來,陸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方便病人,但他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繼日間化療室之後,目前,他又在考慮如何將服務送到病人家中,實行“上門化療”的有關問題。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陸舜還十分注重防癌知識的宣傳與普及,並對患者重新迴歸社會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對筆者說:“癌症的治療不僅僅是醫院與醫生的事,它需要各方支持。如何使癌症病人重新迴歸社會應當成整個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我相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我國的 ‘科學防癌、科學治癌’工作在未來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