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這個名字對於當下中國老百姓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自2003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以來,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中國。哪裏有困難,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他的身影。一件穿了十幾年的茄克衫和一雙舊的運動鞋是他的經典服飾,開口問難是他的訪貧問苦的經典開場。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麵對人民的疾苦,他卻不知流下了多少動情的淚水。他心中裝著老百姓,老百姓也親切地稱他為“人民的好總理”。 從大漠邊塞到中南海,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地質工作者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走過了一條怎樣的人生之路呢?本文試就所接觸的資料對此作一披露,以饗讀者。
學生時代
1942年9月,溫家寶出生於天津市北辰區宜興埠鎮溫家胡同8號一個教師世家,溫家寶的祖父在20世紀20年代曾經是天津宜興埠私立學校的校長,叔公擔任天津一間公立學校校長,父親溫剛是天津三十三中學的地理老師,母親是小學語文教師。溫家寶這個名字是父親給他起的,寓意“溫暖加吃飽飯”,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裏,這個名字也表達了一個平實家庭對下一代的希望。
溫家寶的孩提時代是在戰爭年代裏度過的,連綿不斷的戰爭,顛沛流離的生活使溫家寶自小便體會到了生活的艱難。據溫家寶迴憶,有一年,他得了白喉,由於家中沒有錢治病,父親隻好把手表賣了。2003年3月,溫家寶在當選總理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我的孩提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戰火燒毀了我的全家,包括爺爺親手辦的那所小學。舊中國的苦難在我紀小的心靈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正是這種苦難的生活經曆蘊育了溫家寶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懷。(圖片:學生時代的溫家寶)
1954年,12歲的溫家寶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南開中學是由著名愛國教育家嚴範孫、張伯苓創辦的。這裏培養出了3位正副總理(周恩來、溫家寶、鄒家華),9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48位著名科學家;2位清華大學校長。在南開中學求學的六年時光裏,溫家寶從父母和老師那裏知道了很多關於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天津早期革命活動的感人故事,還能背出在南開中學廣為傳誦的《周恩來同學中學畢業評語》。周恩來的事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溫家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說來溫家寶的為人和行事頗有周恩來風格與此當不無關係。據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兼中央警衛局局長楊德中稱:溫家寶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時,鄧穎超曾對他說:“這個中辦主任作風穩重,行事周全,有些方麵很有點象當年的恩來。”
溫家寶在南開求學的最後兩年,全國掀起了一股大躍進的浪潮,在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在中學教地理的父親產生了讓兒子將來搞地質的想法,他對溫家寶說:“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正需要年輕人去開發,你現在要學好本領,將來投身到為祖國探礦找礦的事業中去。”正是在父親的教誨下,中學畢業前夕的溫家寶立誌投身祖國的地質礦產事業。他在出任總理後談到自已當年擇業道路時說:“我選擇地質專業,更多的是受我父親的影響,他是一個地理老師。這個專業給我一個莫大好處,就是我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接觸了我們廣大的人民……。”(圖片:青年時代的溫家寶)
1960年8月,不滿18歲的溫家寶如願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地質礦產一係地質測量和找礦專業。在畢業前夕,溫家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學校對他本科畢業評語是“品學兼優”。1965年5月18日,作為北京地質學院應屆畢業生代表之一的溫家寶受到了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的接見,李四光勉勵溫家寶等同學要樹立雄心壯誌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找出更多的礦藏和發展地質科學作出貢獻。畢業後溫家寶以優異成績被批準留校攻讀地質構造專業研究生。他的理想也是成為一名象李四光那樣的地質科學家。事實上,溫家寶後來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績,曾有數篇論文發表在中國地質學界權威雜誌《中國地質》上。如果不是在43歲那年被調中南海,步入政壇,以專業能力而言,溫家寶無疑將會成為一名傑出的地質專家。2008年9月30日,溫家寶在中南海紫光閣接受美國《科學》雜誌主編布魯斯•;;艾伯茨的專訪時說:“如果我不從事政治的話,我也可能成為一位很好的科學家。”
邊塞十四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全國大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陷入停頓狀態,1968年溫家寶主動要求前往甘肅工作,並獲批準。溫家寶之所以要求去那裏工作並非偶然,當他還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甘肅酒泉地區發現了被認為具有長期開采價值的鐵礦床。來自全國各地的五萬建設大軍隨後雲集酒泉,開始了酒泉鋼鐵廠的建設。當時媒體關於這一事件的報道令立誌地質事業的溫家寶興奮不已,並由此萌生將來去那裏找礦的念頭。1968年秋,隻讀了一個學年研究生的溫家寶生平第一次來到了甘肅,成為酒泉地質力學隊的一員,從此與祁連山相伴,開始了長達14載的邊塞生活。
在邊塞14年中,溫家寶有11個年頭是在戈壁荒漠中度過的。當時酒泉地區分別與新疆內蒙古和青海交界,區域內有雪山、草原、沙漠,麵積占整個甘肅省的二分之一,絕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甚至還有一些根本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無人區。每年3月,溫家寶便和同事們騎著毛牛帶著帳蓬、行裝、儀器及生活必需品等到白雪皚皚的山中探礦,及至10月份天氣轉冷,探礦隊便改騎駱駝來到沙漠裏作業,通常12月底天寒地凍時才返迴酒泉基地,一年在外時間長達10個月左右。
野外探礦生活是十分艱苦的,而溫家寶能吃苦在地質隊也是出了名的。甘肅省地礦局的退休工程師陳光清因為工作關係當年和溫家寶接觸較多,兩人一起出外開會、野外考察,經常同吃同住。據他介紹:在大山探礦時,溫家寶常常是隊裏最晚睡覺的一個,有時為夜裏起來掃帳蓬頂上的雪,他還穿著衣服睡覺。那時他患有鼻炎,遇冷經常發作,厲害時常常因高山缺氧而暈倒在地,但每次醒來後,他隻是稍微歇息一會兒便爬起來接著工作。在沙漠勘查時,溫家寶常常天還未放亮就起床幫大家準備飯食,然後便趁天涼快抓緊去跑路線,跑著跑著就驕陽似火,沙子燙得腳生疼,臉上汗粒兒也簌簌往下掉,但他總是一聲不吭,堅持工作。野外生活不僅艱苦,遇到危險也是常有的事。據香港《明報》報道:溫家寶到酒泉灌溉麵積最大的洪水壩河工作時,有一天晚上山洪爆發,溫家寶和同事的帳篷一夜三遷,方才避過一難。還有一次在內蒙野外沙漠作業時,突遇大風,溫家寶見狀忙把小組的人員招唿到一起,圍蹲在駱駝旁躲避,待大風一過,又繼續作業。(圖片:邊塞工作時的溫家寶)
盡管野外生活非常艱苦,但溫家寶和隊友們卻過得很充實。溫家寶喜愛打藍球,每次小組去野外都要帶著藍球,抽空便玩上一陣。有一年在青海桃來牧場跑路線時,遇上當地牧民開運動會,溫家寶便帶隊報名參加藍球賽,同幾支藏民球隊打,結果獲了個亞軍,獎品就是一隻藍球。由於長年在外住在沒有任何家具的帳篷裏吃飯、看書、填圖,溫家寶還練就了長時間盤腿而坐功夫。薄熙來曾對香港記者說,他陪同溫家寶到基層訪貧問苦,發現他居然盤腿坐在農民兄弟的土炕上聊天,一聊就是很長時間。
在甘肅地質隊工作期間,溫家寶結識了蘭州姑娘張蓓莉,張蓓莉比溫家寶小一歲,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係,當時在地質局從事岩礦鑒定。他倆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兒女。同事對這對夫妻評價是溫家寶性格內向,為人謙虛、穩重。張蓓莉性格外向,為人大方、活潑熱情。當時,兩人居住條件和隊裏其它人一樣非常簡單,兩間相鄰的單身宿舍,中間開個門,一間做臥室,另一間做廚房。不過由於溫家寶夫婦是隊上少有的雙職工,工資比別人高一些,家裏還有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幾件高檔商品。張蓓莉在隊裏從事礦鑒定工作,不用出野外,家裏的活都是她一手操持。她為人熱心,直爽利索,同事給她起了個綽號“一陣風”。誰家有事需要幫忙,隻要說一聲,她都會盡力幫忙。隊上有一個叫王春德的人在野外因公殉職,妻子王有芹和四個孩子孤苦伶仃,溫家寶夫婦對這個家庭很是關心,還把自已新買的鴨絨被送給他們,把王家的舊被褥留下拆洗後自用。每逢過年過節,王家都會收到溫家寶夫婦寄去的錢和衣物,一直到1976年王有芹被招工以“頂替”名義進入地質隊當了工人。 1978年,粉碎“四人幫”後第一次漲工資。當時全國已經很多年沒漲工資了,許多人都為此急紅了眼。因為名額有限,局裏規定每一層級幹部隻能漲幾個人,溫家寶便是其中的一個,但他主動把自己的名額讓給了別人。據隊友陳光清迴憶,溫家寶當年的生活作風相當樸素,吃、住、行力求簡單。當時他和溫家寶的家離火車站有一公裏路,每次出差都走著去。溫家寶升任甘肅省地質局地礦處副處長後,按國家的規定,可以享受住賓館單人房的待遇,但溫家寶每次去基層單位考察,總是謝絕基層單位為他安排的賓館,盡量住在基層單位招待所。(圖片,1974年春天張蓓莉懷抱著陳光清的大女兒與丈夫溫家寶及孩子在甘肅酒泉的合影。)
邊塞十四年,溫家寶不僅以其謙虛樸實的為人獲得了同事們的好評,同時也顯露出較為出眾的業務能力和政治才幹。從一名初出校門的實習生到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隊技術員、政治幹事、隊政治處負責人 、副隊長再到省地質局副處長、副局長,溫家寶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幹得很出色。14年來溫家寶不辭辛苦,徒步走過整個祁連山脈。據蘭州大學校長李發伸說:從黑河的上遊到下遊,溫家寶從頭到尾都走過,如今他都還能清楚地記得祁連山脈各個山口的名字。有一次,地質部部長孫大光到甘肅視察,聽了當時已是省地質局副局長溫家寶的匯報後,稱讚溫家寶簡直就是一幅“甘肅活地圖”。在邊塞工作時,溫家寶還編製出甘肅省地質構造體係圖,整個甘肅大地的詳細地質構造在圖中一覽無餘,這是一項綜合性的研究成果,也是溫家寶在邊塞工作十多年成果的結晶。在工作中溫家寶還極善於處理各事紛繁的事務,隊友陳光清曾對溫家寶作出這樣的評價:頭腦清晰、有條理、善於思考和歸納。他說:溫家寶到基層考察工作,通常幾個人一起向他匯報工作,最終溫家寶都能將他們所說內容歸納得條理清晰。有一次地質部的一位司長到甘肅考察,溫家寶和陳光清作為陪同。事後,那位司長對陳光清說,溫家寶很善於思考,領會能力很強。我說了什麽,他並不重複我的話,歸納的意思卻完全一樣。其實,溫家寶不僅思維能力強,其文筆也是有口皆碑的。鄧小平生前曾稱讚溫家寶執筆的“很多文件起草後,不用怎樣修改就行了。”(圖片:溫家寶與同事們在一起)
艱苦而又充實的邊塞十四年是溫家寶的人生曆程中一筆寶貴財富。他在當選總理後在記者招待會上談到這段經曆時感概地說: “我從大學學地質,後又從事地質工作,整整25年。這期間大部分是在非常艱苦和惡劣的條件中度過的。我深知人生的艱辛,也知道國家建設的艱難。但我也樹立一種信心: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隻要不畏艱險,勇於攀登,一定能達到光輝的頂點。”“自已一生中生活和居住過許多地方,但就是對酒泉那個地方的生活印象特別深,迴到那裏,對每一處自已熟悉的地方都想再看一看,住一住。”
從中央辦公廳主任到國務院總理
1983年是溫家寶人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轉折點,這一年溫家寶結束了十四年的邊塞生活,赴京擔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時任中共中央總書的胡耀邦十分注重幹部隊伍建設,他實施的幹部隊伍“四化”建設(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為中國政治舞台注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溫家寶正是在這股幹部隊伍“四化”大潮中脫穎而出,並於1985年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時任辦公廳主任的王兆國是他的直接領導。不久,由於中央擬調王兆國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便委托中央組織部在省部級幹部中物色一位中央辦公廳主任的合造人選。中央組織部對這一人選確定了四個標準:副部級以下、年輕、學曆較高和有才能。經過一番考察,當時確定了三個後候人。溫家寶就是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是現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當時任上海市委常委,還有一位吉林省的高級幹部。最後經過一番考察,溫家寶在這三人中勝出。據一位長期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的同誌說:“中組部在考察時,發現溫家寶各方麵才能很全麵,人品也好,而不僅僅是個隻懂技術的幹部。”1986年,中央任命王兆國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溫家寶接任其職,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繼楊尚昆、汪東興、姚依林、胡啟立、喬石和王兆國後的第七位中央辦公廳主任。而且一任就是八年,其間曆經胡耀邦、趙紫陽、江澤民三任總書記。尊重領導和平易近人是溫家寶的一貫作風,據他身邊工作人員迴憶:溫家寶在日常工作中對每一位領導都很尊敬,他對辦公廳的工作人員依舊保持著平易近人的風格。溫家寶出掌中央辦公廳後,他的務實作風受到了各方好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曾慶紅被任命為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曾慶紅在辦公廳副主任的三年任期內與溫家寶合作的很好,兩人遇事經常商量,被稱為“黃金搭檔”。(圖片:1998年溫家寶在抗洪前線)
1992年10月,50歲的溫家寶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此後的五年中,溫家寶主要從事財經工作,並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外界稱讚他:知識全麵、甚具全局財經工作頭腦,帥才與將才兼備。1997年溫家寶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次年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在國務院當副總理四年中,溫家寶主管業務最為廣泛,也是兼職最多的副總理,曾擔任許多重要的決策、協調機構職務,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書記、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秘書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他還主持起草了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負責設計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並成功地指揮了長江、鬆花江等流域的抗洪救災等重大工作,受到了有關方麵的好評,尤其是在1998年夏秋之交的抗洪救災期間,作為防汛抗洪總指揮,溫家寶一連兩個多月始終堅持在抗洪第一線。也正是在這次抗洪救災中,溫家寶顯示出為了人民利益敢作敢為的作風。當時中央曾作出炸壩分洪指示,但溫家寶著眼於在必須“保車”的前提下能否不“丟卒”,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他最終經過周密調研論證作出了不炸壩的決定,數十萬農民的利益因他的這一決定而未被犧牲,他在國內外政治威望也由此陡然上升。《華盛頓郵報》發表專文稱讚他“具有領袖氣質,敢做決定,敢負責任。”作為前任總理,朱鎔基對溫家寶也曾有這樣的評價:能駕馭矛盾,總攬全局,善於抓全局性、關鍵性的大事。在四年副總理任期內,溫家寶積累了豐富的全國宏觀經濟調控經驗,為他將來全麵負責國務院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圖片: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
2002年11月,溫家在中共十六大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於次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四年的副總理使他充分感到了自已肩上責任的重大,也明了中國進一步發展所麵臨的種種問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引述了中國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將自己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自身的生死禍福均可置之度外的信念與決心,簡潔鏗鏘且極富感染力地展示在世人麵前。
平民總理的“親民本色”
“親民”雖是溫家寶的一慣作風,然而,隻有在他出任總理之後,他的這一風格才更多地為中國老百姓所感知。如何減輕老百姓負擔,使他們盡快地富起來是縈繞在溫家寶心頭的大問題。在第一個總理任期內,溫家寶一舉免除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並取消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盡管作為總理,溫家寶每天都有大量事務要處理。然而,無論有多忙,他都要想方設法抽出時間到基層去進行調研,深入鄉村與災區與百姓攀談。了解民情,解決民生難題占據了他的許多時間。據一位熟知溫家寶的官員說,溫家寶到外地視察的時候,經常會讓車隊突然停下來,沒有事先按排就下車與附近的民眾交談,希望了解最基層民眾的想法。直到現在,他還與當年在甘肅工作期間結識的不少老同事、老朋友保持聯係,他說這也是他了解基層情況的一個渠道。大家從電視裏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細節:下雨天下基層考察,溫家寶也總是自已打傘,從不讓別人代勞。其實,生活中的溫家寶也是非常的儉樸,他的經典服飾是一件穿了十年的外套,一雙幾經縫補的旅遊鞋。2006年2月,溫家寶到山東荷澤與農民過年時,有人驚訝地發現他身上的綠色絨外套竟是十年前他到山東時所穿。他到河南視察時,還讓工作人員將腳上的一雙舊鞋拿到街上修補。(圖片:溫家寶雨中視察)
“還有什麽難處嗎?”“大家有什麽難事沒有?”這是人們在電視上看到溫家寶走訪民眾時問的最多一句話。“開口問難”是溫家寶訪貧問苦的經典開場,也表明了他為民分憂解難的誌向。他為農民工追討工錢,為山西黑磚窯怒而拍案……在今年年初南方冰雪災害及“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溫家寶更以身臨險,幾赴災區,將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他數度為人民疾苦而落淚鏡頭,感動了十幾億中國人,被老百姓稱為“人民的好總理”,國外媒體也稱他是中國的“平民總理”。 (圖片:溫家寶視察災區時與地震災民一起吃土豆)
溫家寶心裏裝著人民,人民心裏也裝著他。親民作風使溫家寶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愛戴,人民群眾也把他當作“自家人”。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後溫家寶在赴四川綿陽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時,專門到安置點看望轉移群眾。路上遇到一位還差八天就滿百歲的老人陳佳珍,溫家寶雙手合十,向老人提前祝壽。老人握住總理的手說:“你要努力工作啊!”溫家寶認真地說:“聽你的話,我會努力工作的。”老人與總理這一問一答的細節將總理與人民那種“自家人”的親情關係展露得淋漓盡致。
“身上沾泥花,臉上掛汗花,為了一個夢啊,進城闖天下,昨天我是農民,今天當工人哪,城市的新主人意氣風發。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來,曆經艱辛不怕風吹雨打,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來,我們的人生一樣好年華!”這首《農民工之歌》一經2008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便唱遍大江南北。談起這首歌上春晚,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農民工之歌》是重慶農民工創作的一首歌曲,歌曲完成後,參與創作該歌的農民工葉發家提議:“我們的歌最應該唱給一個人聽,他就是我們的溫總理。總理去年來看我們,與我們合影,我們給他送了安全帽,他太關心我們農民工了,我們應該讓他聽我們的歌,讓他知道我們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好。”葉發家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成,大家當即給溫總理寄去了歌詞及碟片,還寫了一封信告訴溫總理他們這一年的變化,並表達了自已想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唱《農民工之歌》的願望。 溫家寶收到信後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轉告來信農民工朋友們,來信及所附照片、歌詞、唱碟都已收到,非常高興。請轉致我對大家的問候,希望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還特別批示要將農民工的來信抄送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經過認真審核,認為這首歌完全符合上春晚的條件,並決定邀請農民工同台出演這首歌。喜訊傳來,農民工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在2008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來自重慶的五位農民工站在萬眾矚目的舞台上,代表全國農民工發出了自己的高亢聲音,實現了農民工在春晚唱《農民工之歌》的願望。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無論是在地方工作,還是到中央任職,溫家寶始終以此為自已的行事準則,為人處事極為低調。在調任中央工作後,他曾專門和天津市領導打招唿,不要在他身上“做文章”。2002年9月,身為副總理的溫家寶到酒泉視察工作,曾專程到地勘局第四地質勘查院探望老戰友,與大家談古論今,很是歡愉。臨別時大家希望他能題字留念,可他隻寫了“溫家寶”三個字。然而,正是從這三個字中,戰友們深刻感到溫家寶還是當年那個溫家寶。
溫家寶對親屬要求很嚴。夫人張蓓莉對珠寶鑒定很有研究,現為北京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負責人,女兒溫如春曾就讀於國際關係學院,兒子溫雪鬆曾留學美國,現在一家網絡公司任總裁。溫家寶經常吩咐身邊工作人員,禁止家人親屬利用他的關係從事商業活動。他的一位姑母長期在天津宜興埠居住,過著平靜而又儉樸的生活。當年溫家寶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時,一些鄰居打聽是不是這個辦公廳主任是不是當年那個溫家寶時,姑母總是笑笑說:同名同姓而已。姑母去世時,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寄來700元錢。身為總理,溫家寶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無論到哪裏,他都不帶夫人出行,一個人現身艙門,一個人大幅揮手,被人稱為政壇“獨行俠”。(圖片:溫家寶夫人張蓓莉)
或許是受到家庭的薰陶,溫家寶自小喜愛詩詞,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詞。他也是中國曆任總理中最喜歡引經據典、吟詩誦賦的一位,有時在短短十幾分鍾的臨場致辭中,一口氣竟旁征博引六、七個古今中外的詩文典故,令人嘖嘖稱奇。俗話說“詩言誌”,自2003年高票當選總理至今,在每年3月的全國人大記者招待會上,他都會引用不同的詩文,其中強調憂患意識的詩文占了相當比重,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這位平民總理憂國憂民的情懷。(圖片:溫家寶與同濟大學師生合影)
2007年5月14日,在同濟大學為師生作演講時,溫家寶語重心長地寄語廣大同學:“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同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還在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發表《仰望星空》一詩,全詩平白質樸而又意味深長,詩中所透露的對真理、正義、自由、博愛的思考,對國家民族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讀來令人動容,發人深省,從中不難體會到這位平民總理的人文情懷,現抄錄如下,作為全文的終結: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
那無窮的真理,
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
那凜然的正義,
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
學生時代
1942年9月,溫家寶出生於天津市北辰區宜興埠鎮溫家胡同8號一個教師世家,溫家寶的祖父在20世紀20年代曾經是天津宜興埠私立學校的校長,叔公擔任天津一間公立學校校長,父親溫剛是天津三十三中學的地理老師,母親是小學語文教師。溫家寶這個名字是父親給他起的,寓意“溫暖加吃飽飯”,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裏,這個名字也表達了一個平實家庭對下一代的希望。
溫家寶的孩提時代是在戰爭年代裏度過的,連綿不斷的戰爭,顛沛流離的生活使溫家寶自小便體會到了生活的艱難。據溫家寶迴憶,有一年,他得了白喉,由於家中沒有錢治病,父親隻好把手表賣了。2003年3月,溫家寶在當選總理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我的孩提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戰火燒毀了我的全家,包括爺爺親手辦的那所小學。舊中國的苦難在我紀小的心靈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正是這種苦難的生活經曆蘊育了溫家寶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懷。(圖片:學生時代的溫家寶)
1954年,12歲的溫家寶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南開中學是由著名愛國教育家嚴範孫、張伯苓創辦的。這裏培養出了3位正副總理(周恩來、溫家寶、鄒家華),9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48位著名科學家;2位清華大學校長。在南開中學求學的六年時光裏,溫家寶從父母和老師那裏知道了很多關於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天津早期革命活動的感人故事,還能背出在南開中學廣為傳誦的《周恩來同學中學畢業評語》。周恩來的事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溫家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說來溫家寶的為人和行事頗有周恩來風格與此當不無關係。據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兼中央警衛局局長楊德中稱:溫家寶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時,鄧穎超曾對他說:“這個中辦主任作風穩重,行事周全,有些方麵很有點象當年的恩來。”
溫家寶在南開求學的最後兩年,全國掀起了一股大躍進的浪潮,在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在中學教地理的父親產生了讓兒子將來搞地質的想法,他對溫家寶說:“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正需要年輕人去開發,你現在要學好本領,將來投身到為祖國探礦找礦的事業中去。”正是在父親的教誨下,中學畢業前夕的溫家寶立誌投身祖國的地質礦產事業。他在出任總理後談到自已當年擇業道路時說:“我選擇地質專業,更多的是受我父親的影響,他是一個地理老師。這個專業給我一個莫大好處,就是我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接觸了我們廣大的人民……。”(圖片:青年時代的溫家寶)
1960年8月,不滿18歲的溫家寶如願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地質礦產一係地質測量和找礦專業。在畢業前夕,溫家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學校對他本科畢業評語是“品學兼優”。1965年5月18日,作為北京地質學院應屆畢業生代表之一的溫家寶受到了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的接見,李四光勉勵溫家寶等同學要樹立雄心壯誌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找出更多的礦藏和發展地質科學作出貢獻。畢業後溫家寶以優異成績被批準留校攻讀地質構造專業研究生。他的理想也是成為一名象李四光那樣的地質科學家。事實上,溫家寶後來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績,曾有數篇論文發表在中國地質學界權威雜誌《中國地質》上。如果不是在43歲那年被調中南海,步入政壇,以專業能力而言,溫家寶無疑將會成為一名傑出的地質專家。2008年9月30日,溫家寶在中南海紫光閣接受美國《科學》雜誌主編布魯斯•;;艾伯茨的專訪時說:“如果我不從事政治的話,我也可能成為一位很好的科學家。”
邊塞十四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全國大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陷入停頓狀態,1968年溫家寶主動要求前往甘肅工作,並獲批準。溫家寶之所以要求去那裏工作並非偶然,當他還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甘肅酒泉地區發現了被認為具有長期開采價值的鐵礦床。來自全國各地的五萬建設大軍隨後雲集酒泉,開始了酒泉鋼鐵廠的建設。當時媒體關於這一事件的報道令立誌地質事業的溫家寶興奮不已,並由此萌生將來去那裏找礦的念頭。1968年秋,隻讀了一個學年研究生的溫家寶生平第一次來到了甘肅,成為酒泉地質力學隊的一員,從此與祁連山相伴,開始了長達14載的邊塞生活。
在邊塞14年中,溫家寶有11個年頭是在戈壁荒漠中度過的。當時酒泉地區分別與新疆內蒙古和青海交界,區域內有雪山、草原、沙漠,麵積占整個甘肅省的二分之一,絕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甚至還有一些根本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無人區。每年3月,溫家寶便和同事們騎著毛牛帶著帳蓬、行裝、儀器及生活必需品等到白雪皚皚的山中探礦,及至10月份天氣轉冷,探礦隊便改騎駱駝來到沙漠裏作業,通常12月底天寒地凍時才返迴酒泉基地,一年在外時間長達10個月左右。
野外探礦生活是十分艱苦的,而溫家寶能吃苦在地質隊也是出了名的。甘肅省地礦局的退休工程師陳光清因為工作關係當年和溫家寶接觸較多,兩人一起出外開會、野外考察,經常同吃同住。據他介紹:在大山探礦時,溫家寶常常是隊裏最晚睡覺的一個,有時為夜裏起來掃帳蓬頂上的雪,他還穿著衣服睡覺。那時他患有鼻炎,遇冷經常發作,厲害時常常因高山缺氧而暈倒在地,但每次醒來後,他隻是稍微歇息一會兒便爬起來接著工作。在沙漠勘查時,溫家寶常常天還未放亮就起床幫大家準備飯食,然後便趁天涼快抓緊去跑路線,跑著跑著就驕陽似火,沙子燙得腳生疼,臉上汗粒兒也簌簌往下掉,但他總是一聲不吭,堅持工作。野外生活不僅艱苦,遇到危險也是常有的事。據香港《明報》報道:溫家寶到酒泉灌溉麵積最大的洪水壩河工作時,有一天晚上山洪爆發,溫家寶和同事的帳篷一夜三遷,方才避過一難。還有一次在內蒙野外沙漠作業時,突遇大風,溫家寶見狀忙把小組的人員招唿到一起,圍蹲在駱駝旁躲避,待大風一過,又繼續作業。(圖片:邊塞工作時的溫家寶)
盡管野外生活非常艱苦,但溫家寶和隊友們卻過得很充實。溫家寶喜愛打藍球,每次小組去野外都要帶著藍球,抽空便玩上一陣。有一年在青海桃來牧場跑路線時,遇上當地牧民開運動會,溫家寶便帶隊報名參加藍球賽,同幾支藏民球隊打,結果獲了個亞軍,獎品就是一隻藍球。由於長年在外住在沒有任何家具的帳篷裏吃飯、看書、填圖,溫家寶還練就了長時間盤腿而坐功夫。薄熙來曾對香港記者說,他陪同溫家寶到基層訪貧問苦,發現他居然盤腿坐在農民兄弟的土炕上聊天,一聊就是很長時間。
在甘肅地質隊工作期間,溫家寶結識了蘭州姑娘張蓓莉,張蓓莉比溫家寶小一歲,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係,當時在地質局從事岩礦鑒定。他倆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兒女。同事對這對夫妻評價是溫家寶性格內向,為人謙虛、穩重。張蓓莉性格外向,為人大方、活潑熱情。當時,兩人居住條件和隊裏其它人一樣非常簡單,兩間相鄰的單身宿舍,中間開個門,一間做臥室,另一間做廚房。不過由於溫家寶夫婦是隊上少有的雙職工,工資比別人高一些,家裏還有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幾件高檔商品。張蓓莉在隊裏從事礦鑒定工作,不用出野外,家裏的活都是她一手操持。她為人熱心,直爽利索,同事給她起了個綽號“一陣風”。誰家有事需要幫忙,隻要說一聲,她都會盡力幫忙。隊上有一個叫王春德的人在野外因公殉職,妻子王有芹和四個孩子孤苦伶仃,溫家寶夫婦對這個家庭很是關心,還把自已新買的鴨絨被送給他們,把王家的舊被褥留下拆洗後自用。每逢過年過節,王家都會收到溫家寶夫婦寄去的錢和衣物,一直到1976年王有芹被招工以“頂替”名義進入地質隊當了工人。 1978年,粉碎“四人幫”後第一次漲工資。當時全國已經很多年沒漲工資了,許多人都為此急紅了眼。因為名額有限,局裏規定每一層級幹部隻能漲幾個人,溫家寶便是其中的一個,但他主動把自己的名額讓給了別人。據隊友陳光清迴憶,溫家寶當年的生活作風相當樸素,吃、住、行力求簡單。當時他和溫家寶的家離火車站有一公裏路,每次出差都走著去。溫家寶升任甘肅省地質局地礦處副處長後,按國家的規定,可以享受住賓館單人房的待遇,但溫家寶每次去基層單位考察,總是謝絕基層單位為他安排的賓館,盡量住在基層單位招待所。(圖片,1974年春天張蓓莉懷抱著陳光清的大女兒與丈夫溫家寶及孩子在甘肅酒泉的合影。)
邊塞十四年,溫家寶不僅以其謙虛樸實的為人獲得了同事們的好評,同時也顯露出較為出眾的業務能力和政治才幹。從一名初出校門的實習生到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隊技術員、政治幹事、隊政治處負責人 、副隊長再到省地質局副處長、副局長,溫家寶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幹得很出色。14年來溫家寶不辭辛苦,徒步走過整個祁連山脈。據蘭州大學校長李發伸說:從黑河的上遊到下遊,溫家寶從頭到尾都走過,如今他都還能清楚地記得祁連山脈各個山口的名字。有一次,地質部部長孫大光到甘肅視察,聽了當時已是省地質局副局長溫家寶的匯報後,稱讚溫家寶簡直就是一幅“甘肅活地圖”。在邊塞工作時,溫家寶還編製出甘肅省地質構造體係圖,整個甘肅大地的詳細地質構造在圖中一覽無餘,這是一項綜合性的研究成果,也是溫家寶在邊塞工作十多年成果的結晶。在工作中溫家寶還極善於處理各事紛繁的事務,隊友陳光清曾對溫家寶作出這樣的評價:頭腦清晰、有條理、善於思考和歸納。他說:溫家寶到基層考察工作,通常幾個人一起向他匯報工作,最終溫家寶都能將他們所說內容歸納得條理清晰。有一次地質部的一位司長到甘肅考察,溫家寶和陳光清作為陪同。事後,那位司長對陳光清說,溫家寶很善於思考,領會能力很強。我說了什麽,他並不重複我的話,歸納的意思卻完全一樣。其實,溫家寶不僅思維能力強,其文筆也是有口皆碑的。鄧小平生前曾稱讚溫家寶執筆的“很多文件起草後,不用怎樣修改就行了。”(圖片:溫家寶與同事們在一起)
艱苦而又充實的邊塞十四年是溫家寶的人生曆程中一筆寶貴財富。他在當選總理後在記者招待會上談到這段經曆時感概地說: “我從大學學地質,後又從事地質工作,整整25年。這期間大部分是在非常艱苦和惡劣的條件中度過的。我深知人生的艱辛,也知道國家建設的艱難。但我也樹立一種信心: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隻要不畏艱險,勇於攀登,一定能達到光輝的頂點。”“自已一生中生活和居住過許多地方,但就是對酒泉那個地方的生活印象特別深,迴到那裏,對每一處自已熟悉的地方都想再看一看,住一住。”
從中央辦公廳主任到國務院總理
1983年是溫家寶人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轉折點,這一年溫家寶結束了十四年的邊塞生活,赴京擔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時任中共中央總書的胡耀邦十分注重幹部隊伍建設,他實施的幹部隊伍“四化”建設(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為中國政治舞台注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溫家寶正是在這股幹部隊伍“四化”大潮中脫穎而出,並於1985年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時任辦公廳主任的王兆國是他的直接領導。不久,由於中央擬調王兆國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便委托中央組織部在省部級幹部中物色一位中央辦公廳主任的合造人選。中央組織部對這一人選確定了四個標準:副部級以下、年輕、學曆較高和有才能。經過一番考察,當時確定了三個後候人。溫家寶就是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是現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當時任上海市委常委,還有一位吉林省的高級幹部。最後經過一番考察,溫家寶在這三人中勝出。據一位長期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的同誌說:“中組部在考察時,發現溫家寶各方麵才能很全麵,人品也好,而不僅僅是個隻懂技術的幹部。”1986年,中央任命王兆國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溫家寶接任其職,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繼楊尚昆、汪東興、姚依林、胡啟立、喬石和王兆國後的第七位中央辦公廳主任。而且一任就是八年,其間曆經胡耀邦、趙紫陽、江澤民三任總書記。尊重領導和平易近人是溫家寶的一貫作風,據他身邊工作人員迴憶:溫家寶在日常工作中對每一位領導都很尊敬,他對辦公廳的工作人員依舊保持著平易近人的風格。溫家寶出掌中央辦公廳後,他的務實作風受到了各方好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曾慶紅被任命為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曾慶紅在辦公廳副主任的三年任期內與溫家寶合作的很好,兩人遇事經常商量,被稱為“黃金搭檔”。(圖片:1998年溫家寶在抗洪前線)
1992年10月,50歲的溫家寶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此後的五年中,溫家寶主要從事財經工作,並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外界稱讚他:知識全麵、甚具全局財經工作頭腦,帥才與將才兼備。1997年溫家寶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次年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在國務院當副總理四年中,溫家寶主管業務最為廣泛,也是兼職最多的副總理,曾擔任許多重要的決策、協調機構職務,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書記、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秘書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他還主持起草了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負責設計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並成功地指揮了長江、鬆花江等流域的抗洪救災等重大工作,受到了有關方麵的好評,尤其是在1998年夏秋之交的抗洪救災期間,作為防汛抗洪總指揮,溫家寶一連兩個多月始終堅持在抗洪第一線。也正是在這次抗洪救災中,溫家寶顯示出為了人民利益敢作敢為的作風。當時中央曾作出炸壩分洪指示,但溫家寶著眼於在必須“保車”的前提下能否不“丟卒”,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他最終經過周密調研論證作出了不炸壩的決定,數十萬農民的利益因他的這一決定而未被犧牲,他在國內外政治威望也由此陡然上升。《華盛頓郵報》發表專文稱讚他“具有領袖氣質,敢做決定,敢負責任。”作為前任總理,朱鎔基對溫家寶也曾有這樣的評價:能駕馭矛盾,總攬全局,善於抓全局性、關鍵性的大事。在四年副總理任期內,溫家寶積累了豐富的全國宏觀經濟調控經驗,為他將來全麵負責國務院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圖片: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
2002年11月,溫家在中共十六大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於次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四年的副總理使他充分感到了自已肩上責任的重大,也明了中國進一步發展所麵臨的種種問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引述了中國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將自己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自身的生死禍福均可置之度外的信念與決心,簡潔鏗鏘且極富感染力地展示在世人麵前。
平民總理的“親民本色”
“親民”雖是溫家寶的一慣作風,然而,隻有在他出任總理之後,他的這一風格才更多地為中國老百姓所感知。如何減輕老百姓負擔,使他們盡快地富起來是縈繞在溫家寶心頭的大問題。在第一個總理任期內,溫家寶一舉免除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並取消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盡管作為總理,溫家寶每天都有大量事務要處理。然而,無論有多忙,他都要想方設法抽出時間到基層去進行調研,深入鄉村與災區與百姓攀談。了解民情,解決民生難題占據了他的許多時間。據一位熟知溫家寶的官員說,溫家寶到外地視察的時候,經常會讓車隊突然停下來,沒有事先按排就下車與附近的民眾交談,希望了解最基層民眾的想法。直到現在,他還與當年在甘肅工作期間結識的不少老同事、老朋友保持聯係,他說這也是他了解基層情況的一個渠道。大家從電視裏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細節:下雨天下基層考察,溫家寶也總是自已打傘,從不讓別人代勞。其實,生活中的溫家寶也是非常的儉樸,他的經典服飾是一件穿了十年的外套,一雙幾經縫補的旅遊鞋。2006年2月,溫家寶到山東荷澤與農民過年時,有人驚訝地發現他身上的綠色絨外套竟是十年前他到山東時所穿。他到河南視察時,還讓工作人員將腳上的一雙舊鞋拿到街上修補。(圖片:溫家寶雨中視察)
“還有什麽難處嗎?”“大家有什麽難事沒有?”這是人們在電視上看到溫家寶走訪民眾時問的最多一句話。“開口問難”是溫家寶訪貧問苦的經典開場,也表明了他為民分憂解難的誌向。他為農民工追討工錢,為山西黑磚窯怒而拍案……在今年年初南方冰雪災害及“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溫家寶更以身臨險,幾赴災區,將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他數度為人民疾苦而落淚鏡頭,感動了十幾億中國人,被老百姓稱為“人民的好總理”,國外媒體也稱他是中國的“平民總理”。 (圖片:溫家寶視察災區時與地震災民一起吃土豆)
溫家寶心裏裝著人民,人民心裏也裝著他。親民作風使溫家寶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愛戴,人民群眾也把他當作“自家人”。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後溫家寶在赴四川綿陽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時,專門到安置點看望轉移群眾。路上遇到一位還差八天就滿百歲的老人陳佳珍,溫家寶雙手合十,向老人提前祝壽。老人握住總理的手說:“你要努力工作啊!”溫家寶認真地說:“聽你的話,我會努力工作的。”老人與總理這一問一答的細節將總理與人民那種“自家人”的親情關係展露得淋漓盡致。
“身上沾泥花,臉上掛汗花,為了一個夢啊,進城闖天下,昨天我是農民,今天當工人哪,城市的新主人意氣風發。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來,曆經艱辛不怕風吹雨打,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來,我們的人生一樣好年華!”這首《農民工之歌》一經2008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便唱遍大江南北。談起這首歌上春晚,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農民工之歌》是重慶農民工創作的一首歌曲,歌曲完成後,參與創作該歌的農民工葉發家提議:“我們的歌最應該唱給一個人聽,他就是我們的溫總理。總理去年來看我們,與我們合影,我們給他送了安全帽,他太關心我們農民工了,我們應該讓他聽我們的歌,讓他知道我們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好。”葉發家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成,大家當即給溫總理寄去了歌詞及碟片,還寫了一封信告訴溫總理他們這一年的變化,並表達了自已想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唱《農民工之歌》的願望。 溫家寶收到信後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轉告來信農民工朋友們,來信及所附照片、歌詞、唱碟都已收到,非常高興。請轉致我對大家的問候,希望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還特別批示要將農民工的來信抄送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經過認真審核,認為這首歌完全符合上春晚的條件,並決定邀請農民工同台出演這首歌。喜訊傳來,農民工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在2008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來自重慶的五位農民工站在萬眾矚目的舞台上,代表全國農民工發出了自己的高亢聲音,實現了農民工在春晚唱《農民工之歌》的願望。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無論是在地方工作,還是到中央任職,溫家寶始終以此為自已的行事準則,為人處事極為低調。在調任中央工作後,他曾專門和天津市領導打招唿,不要在他身上“做文章”。2002年9月,身為副總理的溫家寶到酒泉視察工作,曾專程到地勘局第四地質勘查院探望老戰友,與大家談古論今,很是歡愉。臨別時大家希望他能題字留念,可他隻寫了“溫家寶”三個字。然而,正是從這三個字中,戰友們深刻感到溫家寶還是當年那個溫家寶。
溫家寶對親屬要求很嚴。夫人張蓓莉對珠寶鑒定很有研究,現為北京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負責人,女兒溫如春曾就讀於國際關係學院,兒子溫雪鬆曾留學美國,現在一家網絡公司任總裁。溫家寶經常吩咐身邊工作人員,禁止家人親屬利用他的關係從事商業活動。他的一位姑母長期在天津宜興埠居住,過著平靜而又儉樸的生活。當年溫家寶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時,一些鄰居打聽是不是這個辦公廳主任是不是當年那個溫家寶時,姑母總是笑笑說:同名同姓而已。姑母去世時,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寄來700元錢。身為總理,溫家寶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無論到哪裏,他都不帶夫人出行,一個人現身艙門,一個人大幅揮手,被人稱為政壇“獨行俠”。(圖片:溫家寶夫人張蓓莉)
或許是受到家庭的薰陶,溫家寶自小喜愛詩詞,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詞。他也是中國曆任總理中最喜歡引經據典、吟詩誦賦的一位,有時在短短十幾分鍾的臨場致辭中,一口氣竟旁征博引六、七個古今中外的詩文典故,令人嘖嘖稱奇。俗話說“詩言誌”,自2003年高票當選總理至今,在每年3月的全國人大記者招待會上,他都會引用不同的詩文,其中強調憂患意識的詩文占了相當比重,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這位平民總理憂國憂民的情懷。(圖片:溫家寶與同濟大學師生合影)
2007年5月14日,在同濟大學為師生作演講時,溫家寶語重心長地寄語廣大同學:“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同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還在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發表《仰望星空》一詩,全詩平白質樸而又意味深長,詩中所透露的對真理、正義、自由、博愛的思考,對國家民族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讀來令人動容,發人深省,從中不難體會到這位平民總理的人文情懷,現抄錄如下,作為全文的終結: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
那無窮的真理,
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
那凜然的正義,
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