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數年前就聽說蘇州鎮湖鎮有個曾獲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刺繡能手姚建萍,原以為能獲得這樣榮譽的人年齡一定不會小,沒想到初次采訪,站在我麵前的她竟然是那麽的年輕,年輕得令我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感到不可思議的遠不止我一個,翻開姚建萍的留言簿,諸如“真沒想到繡出這麽好的作品的人竟是這麽的年輕漂亮!”之類的留言還真不少!不過,當你仔細地聽完姚建萍維係在那枚小小繡針上的一個個動人故事後,我相信,你一定也會和我有著同樣的感覺:她的成功其實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隱藏在那些美麗光環背後的故事中有著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和曲折……。
一
1968年姚建萍出生於蘇州市鎮湖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這個“戶戶有繡繃,無女不刺繡”的“刺繡之鄉”,女孩子們到了五、六歲的年紀或者更早一些就要學繡繡了。相比之下,姚建萍直到八歲那年才跟母親拿起繡針,在刺繡方麵的啟蒙算是比較晚的了。而且,由於家裏有四個弟妹要照顧,母親平時也是少有時間拿繡針的。因此和同齡人相比,姚建萍不但刺繡學的晚,而且母親教她的機會也不多。當同齡人拿著上麵繡有葉子樹枝花朵一類的台布時在一起嘰嘰喳喳地比試時,小建萍隻能默默地站在一旁,心裏既羨慕又難受。“媽,你什麽時候好好教我繡繡啊,你看村裏的小姐妹們繡得都比我好呢!”每次和小姐妹們聚會後迴到家裏小建萍總要纏著媽媽嘮叨一番。每當這時媽媽總是笑笑說:“小萍,別著急,以後待你嫂子孩子大了,讓她教你,她繡得和服腰帶可是當樣品出口的喲!”小建萍看看嫂子懷中正在吃奶的孩子蹶起了小嘴說:“那要等到什麽時候啊?”這樣的對話不知在母女倆間重複了多少次後,小建萍幹脆自個兒拿起繡針徑直坐到了繡繃旁。不久,學校放暑假了,小建萍決心要利用這段時間創作一件“大作品”。當她拿起一根領帶一本正經地坐到繡棚前時,做媽媽的心裏不由得嘀咕開了:這個小姑娘心倒是蠻高的,連一隻完整的台布都沒繡過,卻要去繡活技要求很高的領帶,看你能繡出個什麽來?母親顯然低估了自已女兒手上的功夫。幾天以後,當小建萍把一條領帶交到媽媽手中的時候,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沒想到以前很少摸繡針的女兒竟然繡得這麽漂亮,絲毫也不遜於大人。“小萍啊,平時很少見你繡繡,你從哪兒學來的?”其實,被家務活忙得不可開交的媽媽哪裏注意到,在此之前小建萍就已能將一朵小牡丹繡得嬌嫩欲滴了。盡管這次從媽媽那裏嫂子那裏得到了不少讚揚,然而小建萍心裏卻還是沒有底,這是自已拿起繡針以來獨立完成第一件完整的作品,誰知道媽媽嫂子是不是為了鼓勵自已才這樣說呢?對,把領帶交給收貨人,看他收不收就知道繡的是好是壞了。當小建萍用那雙稚嫩的小手忐忑不安地把領帶交到了合作社收貨的人手中時,心兒象是踹了一隻小兔子似的蹦蹦直跳。收貨人把那隻領帶在手中翻來複去地看了幾遍後用懷疑的眼光問道:
“這是你繡的?”
小建萍看不出收貨人的眼光裏的內容,緊張兮兮地說:“是的。”
收貨人說:“繡得不錯啊,小姑娘!以後繡的東西盡管拿來好了。”
聽了收貨人的這句話,小建萍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她幾乎是一路小跑著迴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媽媽和嫂子:“收貨人收我的貨了,沒有退貨!”。沒等父母答話,她便一屁股又坐到了繡繃前。從此隻要一有空那枚小小的繡針便會在小建萍那纖纖小手裏龍飛鳳舞起來。在村裏當村長的父親看到女兒對刺繡是如此的著迷,又看她繡得確實不錯,便在1987年把女兒送到了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刺繡班學習。在這裏,姚建萍係統地學習了有關刺繡方麵的知識,為她在刺繡藝術方麵的發展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美術學院學了兩年之後,姚建萍迴到了家鄉小鎮。當時村裏有個人在蘇州市臨頓路開了家刺繡鋪,看到小建萍手藝好,便請她去當輔導老師,教學生繡一些動物、風景之類的東西。由於她教的好,也繡得好,因此,前來請她講課的絡繹不絕,而且開出的價位也很高報酬,但這些都被姚建萍一一迴絕了,不是她不缺錢,實在是她在刺繡方麵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而且自打從出了美院大門後,她多麽希望再進一步得到大師們的提攜啊!那時蘇州刺繡研究所有不少人退休的刺繡老藝人,姚建萍便萌生了登門求教的念頭。然而,自已一個人都不認識,她們會接納自已這個來自鄉下的小繡妹嗎?想到這裏她心裏不免又有些猶豫,但對蘇繡藝術的熱愛最終促使她橫下心來去碰一碰運氣。於是,每每夜幕降臨,姚建萍便不顧一天工作的疲勞奔波於蘇州的大街小巷,用她那纖纖細手叩響一家家大門。不知有多少次,當她敲開大門,還沒把話說完,大門便又忽地關上了。在不知碰了多少壁後,當失落的信心如同深秋的枯葉蕭蕭而下時,一扇大門終於為她洞開了,或許是被她滿臉渴望與真誠所打動,一個老婆婆慈祥、和藹的聲音傳進了她的耳朵裏:“進來吧,姑娘。”。或許是吃了太多閉門羹的緣故,那一刻姚建萍竟然一下子楞在那兒沒挪步,她生怕眼前的情景一如往日的舊夢,便下意識地用手使勁地掐了一下大腿,一種痛快的感覺頓時漾遍全身,這不是夢,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姚建萍欣喜若狂,原本沉重的雙腳象插上了翅膀輕飄飄地隨老婆婆逸進了朱漆的大門。從此,已是七十高齡的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刺繡大師徐誌慧的門下又多了一個學繡的小妹妹。
姚建萍很是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刺繡上,每天早上六鍾,她都準時是坐在了繡棚前,直到晚上十點才離開繡棚。除此之外,她還忙裏偷閑為徐老師做一些家務,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們是母女倆呢。在徐誌慧大師的指點下,姚建萍刺繡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半個月後,當她把自已繡的一隻小花貓交到徐誌慧手上時,徐誌慧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嗯,是塊刺繡的料。”這句話對於姚建萍來說不亞於小時候那個收貨人對她第一件作品的肯定。從此,她學的更加努力了。為了節省時間,她做一頓飯要吃兩餐,雖然家離市裏才一個小時的路,但她一個月隻迴家一次,而且為了節省時間每次迴家也都是選擇在下午五點鍾的班車,即便以後有了孩子也是如此。第一個月下來,人也整個瘦了一圈,徐誌慧見狀心疼地說:“我還從沒見過既刻苦又孝敬的,要是我有你這麽個女兒就好了!”誰知徐老師這句話把姚建萍久已埋在心裏的願望給勾了出來:“徐老師,您願收我做幹女兒嗎?”徐誌慧聞言喜極而泣:“怎麽不願?願願!一百個願意!”從此,徐誌慧老師便又多了一個刺繡的女兒。
在徐誌慧那裏學了兩年之後,姚建萍又迴到了自已的家鄉,但這時的她早已不滿足於做一個傳統繡娘了。為謀生而刺繡不是她的目的,她的誌向早已突破了傳統繡娘的圈子,飛向了更高更遠更廣的天地,她要使蘇繡這朵古老的傳統民間奇葩在自已手中開得更鮮更豔!姚建萍是一個永不倦學的人,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已的技藝,每隔一段時間,她總是提著繃子帶著自已的半成品到顧文霞、徐誌慧等刺繡大師那裏去請教一番。隨著歲月的流逝,姚建萍注意力也逐漸從學繡轉向了如何創新上。人們常說:繡花是個細活兒,傳統的刺繡講究一個“細”字,多少繡娘包括一些頗有成就的刺繡大師都是在細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力求做到針腳齊、做工細。先前姚建萍對此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感到這種繡法似乎還欠缺些什麽,但究竟欠缺什麽,她一時也說不上來,她相信這裏麵一定有什麽問題。為了找到問題的症結,她買了很多有關湘繡、粵繡、蜀繡以及美術方麵的書來看,又請教了很多刺繡大師、美術教授……。在不斷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那個問題在她腦海裏逐漸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原來“做工細,針腳齊”隻是刺繡基本功的一個方麵,縱觀刺繡發展史,無論是繡人像、花鳥、動物、山水等都與繪畫、美術有著密切的關係,這裏麵有素描造型、明暗關係、色調處理以及油畫、水彩、國畫、攝影等不同畫種不同題材的不同表現手法。刺繡是一門綜合了許多藝術的技藝,尤其是繪畫與美術方麵的技藝。刺繡隻有與繪畫相結合才能喚發出她那動人的魅力。比如繪畫講究用筆的粗細,刺繡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細,換句話說,就是該粗就得粗該細就得細,此外還要有光的變化、色調的協和……經過幾年的努力,姚建萍終於掌握了將美術和刺繡的融為一體的結合點,她的這一研究成果把古老的蘇繡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第一隻凝聚著她多年研究心血的小花貓從手中誕生時,或許是專注太久的緣故,她自已也都有些拿不準眼前的這隻可愛的小動物究竟是自已繡出來的還是從腳下跳到繡繃上來的,因為這種事情已是不止一次地發生在她那小小的繡棚上了。她使勁地揉了揉眼睛,又在繡棚上一連摸了好幾遍,是真的,千真萬確是自已繡的!她心裏頓時盈滿了成功的喜悅!
二
俗話說得好,機遇之門總是為有準備的人打開的。1998年為了推動刺繡藝術的提高,素有刺繡之鄉的鎮湖鎮婦聯決定在全鎮搞一次刺繡大比武,這也是鎮湖鎮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刺繡大比武,也稱得上是鎮湖鎮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賽事了。要知道在這個人口隻有2萬多人的小鎮上,僅繡女、繡娘就有6000餘人呢。而且,作為刺繡之鄉,誰要是在這次大比武中奪魁,就意味著“刺繡皇後”的桂冠非她莫屬。難怪大比武消息一傳開,繡女繡娘們紛紛拿出自已的看家本領,憋足了勁要在這個賽場上搏它一搏!姚建萍自然也不例外,這次比賽對她來說不但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同時也是對自已刺繡研究成果的一次很好檢驗!姚建萍自小就非常崇拜曆史上那些為國家為民族做出大貢獻的人,這麽多年,她自已就是在他們的感召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幾乎沒加思考,她就選擇了人物繡像做為參賽項目。也同樣沒有絲毫猶豫,她就在眾多人物中選擇了周恩來總理,那是她,也是全國人民最崇拜的偉人啊!而且今年也是敬愛的周總理誕生一百周年,能夠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為總理繡像,這也是我們繡女的最大榮光啊!她的眼前頓時浮現出意大利攝影家為周恩來生前拍攝的那張聞名世界的照片《沉思》,照片上身著水灰色的中山裝的周總理側坐在紫紅色的沙發上,緊閉雙唇,兩眼凝視前方,神情憂鬱,整個畫麵充滿了凝重的色彩,這是一位偉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裏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姚建萍懷著崇敬的心情找來了這張照片——也是周總理生前所拍的最後一張照片,久久地凝視著。此時此刻,她完全沉浸在一片對總理的思念情懷中了,原先參賽獲大獎的激情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她決心把總理的形象通過自已的手永遠地藝術地留在他生前關懷的蘇繡上。在絲綢底版上按照片勾勒好周總理的輪廓之後,姚建萍生平第一次這麽莊重地坐在了繡繃前。每天從早上繡到晚上十點,在舉國上下濃烈的總理百年誕辰紀念氣氛中,姚建萍用那枚小小的繡針牽著長長的思念一針一針地繡著,繡著全國人民對總理的無盡懷念,繡著一個新中國成長起來的普通繡女對總理的一片深情……就這樣,整整八個月,她沒有離開過繡繃!這八個月,與其說是在用針繡,莫如說是她在用心與總理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穿越年齡界限的交流,她的心靈在這八個月有如鳳凰涅 一般得到了淨化、升華……。當她繡完最後一針時,初夏的朝陽把她那柔和光線如水般地灑在了總理那張憂鬱而又略顯疲憊的臉上。姚建萍靜靜地看著周總理,想到即將到來的賽事,心裏激動不已。敬愛的周總理,您可知道您曾經為之擔憂的祖國如初升的朝陽,已踏上了一條您夢想的富強之路?您可知道您生前關懷的蘇繡正在新一代繡女的手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1998年6月21日,數千繡娘翹首以待的刺繡大比武終於來到了。人們象過大節似的從四麵八方趕來,平時寧靜的小鎮上車水馬龍,彩旗飄飄,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觀看比賽的人們把整個展廳擠得水泄不通。在眾多參賽作品中,姚建萍選送的這幅《沉思》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一波又一波的人群潮水般地朝這兒湧來。這不僅是因為人們對這位偉人的深厚感情,也是因為這幅繡像實在是太逼真了。要知道,繡製人像可是蘇繡中技藝難度最高的,要達到畫麵形神兼備,用光適度,每一細微部位都不能有絲毫的差錯。而且,由於各種色調、線條、肌膚都有著“源於畫、高於畫”的立體體現要求,一根絲線往往要劈成32片,一幅人像繡上幾個月乃至一年多的時間是常有的事。繡人像難,繡偉人的像更難,要繡好象周總理這麽為廣大人民所熟悉的偉人實在是難上加難。光有感情,沒有高超的技藝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實際上,姚建萍在創作這幅作品過程中有許多地方突破了傳統的刺繡方法,她采用散點、打子、亂針等許多獨到的技法,使得這幅作品已經擺脫了攝影的印痕,體現出一種源於攝影,又高於攝影的全新刺繡藝術效果。難怪眾多的觀者圍在周總理這幅繡像前久久不願離去。“繡得太好了,山窩裏飛出金風凰了!”人群中不時發出這樣的聲音。評委們也不約而同地把手中的一票投向這幅作品。姚建萍成了這次參賽一顆耀眼的明星,她憑借《沉思》《三貓圖》等作品一個人把大賽金獎銀獎全都收之囊中。“姚建萍創作的這幾件作品在全國比賽中拿獎也不會有什麽問題的。”在頒獎會上,評委中有人這樣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作為刺繡之鄉的鎮湖鎮領導也何嚐不想讓自已的繡女走出小鎮走出蘇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自已的繡女為人類的生活增光添彩呢?他們盼望著、等待著……。
這樣的機會終於在一個黃金季節裏降臨到了姚建萍身上。
1998年8月,正是金秋收獲的季節,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貿促會聯合承辦的“98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這是國際民間藝術的一次盛會,來自各國的民間藝術作品把170個展位塞得滿滿當當的。這次展覽會佳作雲集,姚建萍隻是想來開開眼界,隻把它當作一次向大師們學習的機會,其它並沒想得太多。然而令她始料不及的是自打博覽會開幕後,人們便象潮水般地向她的展位湧來,在總理的繡像前默默緬懷致意,眼裏含著激動的淚水。盡管展位前人頭攢動,但卻井然有序,生怕一不小心打擾了總理那沉重的思緒,氣氛裏因此也多了幾分莊嚴和凝重,大家被這幅作品中折射出強烈的藝術魅力所感染了。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麽逼真精美的畫麵竟然是用一針一線繡出來的,能夠繡出這樣傳神的作品的人該會有一雙怎樣的手啊?許多人情不自禁地拿起姚建萍的手仔細地觀察起來……。各大媒體、電視台記者聞訊也紛紛前來采訪,中央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還專門為她攝製了《姚建萍的蘇繡藝術》《吳文化的傳人》等專題節目。姚建萍成了這次博覽會最耀眼的明星,她此次參展的《沉思》《吹蕭引風》在這次博覽會上均榮獲金獎。博覽會結束後,北京工藝美術世界又為她在王府井大街工藝大廈舉辦了“姚建萍刺繡藝術展覽”。
三
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對於姚建萍來說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幾乎每年她都會在某一個季節用自已那精美絕倫的一幅幅作品蘇繡藝術展演地攪起一股蘇繡熱來。繼“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後,1999年11月,由中國婦聯主辦的全國婦女“雙學雙比”十年成果展在北京展覽館隆重舉行,這也是對全國婦女十年“雙學雙比”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全國各省市都把這十年來湧現出來的最傑出的人才和最優秀的成果帶到了北京。盡管廳外寒風瑟瑟,冷雪飄飄,但展廳內卻是一派熱烈的氣氛。盡管與前次博覽會相比,姚建萍展位前風景依舊,但此次的她顯得鎮靜多了。每天早上八點,她都準時地坐在繡繃前,認真地為觀眾做著演示,臉上顯現出江南女子特有的恬靜和自信。然而,曾幾何時,一種異樣的氣氛開始在大廳裏如霧般地彌漫開來,每個參展人臉上顯出熱烈而又緊張的神色,原來中央領導要來參觀了,而且這次參觀沒有任何人引導,到哪個展位全憑中央領導自個兒的感覺。時間有限,這麽多的展廳,中央領導會到自已的展廳來嗎?大家的心都懸懸的。為了便於參觀,每個省的展廳隻能留下很少幾個人,剛才還是人山人海的展廳一下子變得空蕩蕩的,姚建萍也不知道這次帶隊的領導為什麽會讓她來擔當“留守女士”。中央領導會到自已這個展廳來嗎?剛才還平靜如水的那顆心此刻仿佛要跳出喉嚨似的,緊張的厲害。盡管姚建萍心裏也清楚,中央領導們即使不來,帶隊的也不會怪她的,但她的心卻怎麽也平靜不下來。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下意識地把目光轉向了掛在展位正中的那幅色彩凝重的作品—《沉思》。說來也怪,當她一接觸到周總理那憂鬱的目光,心兒立即就平靜了許多,她象平時坐在家中的繡繃上那樣拿起了繡針一針一線地繡了起來。不一會兒,姚建萍聽到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抬頭一看,溫家寶、朱鎔基、胡錦濤、王光英等一個個在電視裏經常“見麵”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真的朝自已這邊走來了。她很想站起身來向首長們問聲好,但格於規定,她不能這樣做,她認真地在繡繃上一針一線地繡著。中央領導被她那精彩的表演給迷住了,一向不苟言笑的朱總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意,連連稱好,並把那隻飽經風霜的大手朝姚建萍伸了過來,姚建萍趕忙起身緊緊地握住了朱總理的手,一時激動得竟不知說什麽好。胡錦濤副主席在周總理的繡像前站了足足有十來分鍾,嘴裏還不時地自言自語道:“怎麽繡得這麽傳神,繡得這麽好,功夫真是很深啊!”在一旁的王光英副委員長則當場拿筆為姚建萍題寫了“能工巧匠”四個大字。黨和國家領導人那和藹可親的笑容,那聲聲讚美和鼓勵使姚建萍如沐春風之感,她向首長們介紹著蘇繡這門古老民間藝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久久地沉浸在幸福之中……。
《沉思》為姚建萍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也成為她攀登人物繡像新高峰的一個起點,她的人物繡像成為各類比賽的一大亮點,每次參賽都能捧迴一個獎杯來。《沉思》(周總理繡像)《偉人的風采》(鄧小平繡像)獲首屆中國國際博覽會金獎,《蒙娜麗沙》獲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泰國活佛》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此外姚建萍創作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董建華》、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何厚鏵》還作為國禮、省禮及市禮贈送給國內外的知名人士,最近姚建萍又應有關部門之請,正在創作一幅江總書記與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合影肖像準備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不過,在姚建萍的人物繡像中,還有一件作品不能不提,那就是她為南大百年校慶而創作的那幅人物群繡作品《高山流水校友情》了。
那是2001年末的一個晚上,姚建萍接到了南京大學校友、蘇州市委書記陳德銘派人送來的一張不到12寸的照片,希望她趕在南大百年校慶之前將這張照片繡成一幅大繡像,作為在蘇南大校友向母校獻上的一份厚禮。這張照片展示的是2000年12月3日南京中央大學8位校長應江總書記邀請到中南海做客暢談時的場麵。咋一看到這張照片,姚建萍眼前頓時一亮,這張照片既反映了百年名校人才輩出,又生動地體現了江總書記領袖風采和念舊情懷以及平易近人的風範,真是一幅內涵深刻、不可多得的刺繡好體裁!自已雖非南大校友,但能夠和南大校友一起為這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工程獻上一片愛心,為蘇州人民增光彩,也是一件光榮的事啊!
然而,光榮歸光榮,姚建萍心裏壓力也是非常大的。盡管不久前她帶領所裏的同誌們為沙鋼集團繡製了一幅規格為230cm*160cm的大型作品《煉鋼車間》,在大幅繡像製作方麵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這次要創作的是大型人物群繡像,而且是九個人同時在一幅繡像上出現,不象以往人物繡像隻限於一二人,最多也隻是三、四人,這在刺繡史上也是空前的,而且還要在明年五月份完成,其時間之緊、任務之重、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姚建萍生性就有那麽一種挑戰勁,凡是她認準了的事,不管困難有多大,她都會迎難而上,絕不迴頭。這不,她一接到任務便帶領全所的同誌開始了一場“攻堅戰”。她首先對照片根據蘇繡的要求進行了修改,把12寸照片放大到280 *146大小的尺寸,將照片由原先中景改為近景,並使人物相對集中以便突出主題,還對人物姿態神情進行調整以表現江總書記與八位校友促膝談心的熱烈氣氛,經過修改後的作品比原稿更顯藝術和逼真。稿子定下來後,姚建萍又和所裏的同誌圍繞著針法的選擇、各細節結構環境色彩的運用進行了反複研究和調整,以便使繡出的作品比原稿更加藝術和傳神。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姚建萍帶領所裏的同誌便沒白沒夜地幹了起來。在她的指導下,經過近60員工135個日日夜夜的精心繡製,2002年5月8日,一幅《高山流水校友情》的大幅繡像終於展現在大家麵前了。由於該作品是對原稿藝術再創造,不僅場麵活躍,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將人物與背景的空間感、衣服的料質感、凳子的木質感、窗簾的透明感、地毯的厚質感、高山流水的動感等等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既展現了領袖與八位校友促膝談心的熱烈氣氛,又反映出金碧輝煌的中南海接見大廳的宏偉場麵。這幅作品也創了蘇繡人物群像仿真繡紀錄,整幅作品用針達2億2千萬針,僅絲線就用了5公斤,線色1650種,用線總長度4000公裏,最細用線處為一根絲線的1/64,堪稱蘇繡園地裏的大手筆了。當陳德銘書記從姚建萍手中接過這幅精美絕倫的作品時,激動地說:“太美了,比我想象的不知要美多少倍呢,真是不容易啊!太謝謝你們了!”在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這幅作品也吸引了眾多來賓的目光,成為南大百年校慶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為校慶添上了一抹濃濃的重彩,並被南京大學列為特級珍品收藏。
四
人們常說:藝無止境。單就繪畫來說,在眾多畫家中有擅長花鳥畫的,有擅長人物畫的,還有擅長山水畫的,但要找出一個這三種畫都擅長的畫家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畫畫如此,刺繡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不同的繡種也各有其擅長,所以民間才有了“湘繡虎,蘇繡貓”的說法。不過,在她建萍這兒,這種說法似乎並不怎麽應驗。她不僅擅長人物繡,動物、山水等各種體裁也都在她那枚小小的繡針下煥發出灼人的光彩,而且繡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亂針繡、精微繡、虛實繡、單麵繡、雙麵繡、亂針雙麵異繡、虛實單麵繡,種種繡法在她手中層出不窮,使得她的繡針下的世界也是異彩紛呈、絢麗壯美。她繡的貓兔一類的小動物,或跳或走或坐或臥,那閃亮的眼睛、光潔白亮的皮毛,千姿百態、可愛至極,難怪有許多人見了會情不自禁地用手觸摸一番,而她手下的狼虎獅一類的大型動物繡比起傳統的動物繡來又多了一層野性的美,逼真的仿佛要從鏡框中躍出來,難怪有些小孩子見了免不了要被嚇得哇哇大哭呢!也正因此,她的動物繡也成了各項賽事獲獎的重頭戲之一。《三貓圖》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穀之王》獲第
一
1968年姚建萍出生於蘇州市鎮湖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這個“戶戶有繡繃,無女不刺繡”的“刺繡之鄉”,女孩子們到了五、六歲的年紀或者更早一些就要學繡繡了。相比之下,姚建萍直到八歲那年才跟母親拿起繡針,在刺繡方麵的啟蒙算是比較晚的了。而且,由於家裏有四個弟妹要照顧,母親平時也是少有時間拿繡針的。因此和同齡人相比,姚建萍不但刺繡學的晚,而且母親教她的機會也不多。當同齡人拿著上麵繡有葉子樹枝花朵一類的台布時在一起嘰嘰喳喳地比試時,小建萍隻能默默地站在一旁,心裏既羨慕又難受。“媽,你什麽時候好好教我繡繡啊,你看村裏的小姐妹們繡得都比我好呢!”每次和小姐妹們聚會後迴到家裏小建萍總要纏著媽媽嘮叨一番。每當這時媽媽總是笑笑說:“小萍,別著急,以後待你嫂子孩子大了,讓她教你,她繡得和服腰帶可是當樣品出口的喲!”小建萍看看嫂子懷中正在吃奶的孩子蹶起了小嘴說:“那要等到什麽時候啊?”這樣的對話不知在母女倆間重複了多少次後,小建萍幹脆自個兒拿起繡針徑直坐到了繡繃旁。不久,學校放暑假了,小建萍決心要利用這段時間創作一件“大作品”。當她拿起一根領帶一本正經地坐到繡棚前時,做媽媽的心裏不由得嘀咕開了:這個小姑娘心倒是蠻高的,連一隻完整的台布都沒繡過,卻要去繡活技要求很高的領帶,看你能繡出個什麽來?母親顯然低估了自已女兒手上的功夫。幾天以後,當小建萍把一條領帶交到媽媽手中的時候,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沒想到以前很少摸繡針的女兒竟然繡得這麽漂亮,絲毫也不遜於大人。“小萍啊,平時很少見你繡繡,你從哪兒學來的?”其實,被家務活忙得不可開交的媽媽哪裏注意到,在此之前小建萍就已能將一朵小牡丹繡得嬌嫩欲滴了。盡管這次從媽媽那裏嫂子那裏得到了不少讚揚,然而小建萍心裏卻還是沒有底,這是自已拿起繡針以來獨立完成第一件完整的作品,誰知道媽媽嫂子是不是為了鼓勵自已才這樣說呢?對,把領帶交給收貨人,看他收不收就知道繡的是好是壞了。當小建萍用那雙稚嫩的小手忐忑不安地把領帶交到了合作社收貨的人手中時,心兒象是踹了一隻小兔子似的蹦蹦直跳。收貨人把那隻領帶在手中翻來複去地看了幾遍後用懷疑的眼光問道:
“這是你繡的?”
小建萍看不出收貨人的眼光裏的內容,緊張兮兮地說:“是的。”
收貨人說:“繡得不錯啊,小姑娘!以後繡的東西盡管拿來好了。”
聽了收貨人的這句話,小建萍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她幾乎是一路小跑著迴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媽媽和嫂子:“收貨人收我的貨了,沒有退貨!”。沒等父母答話,她便一屁股又坐到了繡繃前。從此隻要一有空那枚小小的繡針便會在小建萍那纖纖小手裏龍飛鳳舞起來。在村裏當村長的父親看到女兒對刺繡是如此的著迷,又看她繡得確實不錯,便在1987年把女兒送到了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刺繡班學習。在這裏,姚建萍係統地學習了有關刺繡方麵的知識,為她在刺繡藝術方麵的發展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美術學院學了兩年之後,姚建萍迴到了家鄉小鎮。當時村裏有個人在蘇州市臨頓路開了家刺繡鋪,看到小建萍手藝好,便請她去當輔導老師,教學生繡一些動物、風景之類的東西。由於她教的好,也繡得好,因此,前來請她講課的絡繹不絕,而且開出的價位也很高報酬,但這些都被姚建萍一一迴絕了,不是她不缺錢,實在是她在刺繡方麵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而且自打從出了美院大門後,她多麽希望再進一步得到大師們的提攜啊!那時蘇州刺繡研究所有不少人退休的刺繡老藝人,姚建萍便萌生了登門求教的念頭。然而,自已一個人都不認識,她們會接納自已這個來自鄉下的小繡妹嗎?想到這裏她心裏不免又有些猶豫,但對蘇繡藝術的熱愛最終促使她橫下心來去碰一碰運氣。於是,每每夜幕降臨,姚建萍便不顧一天工作的疲勞奔波於蘇州的大街小巷,用她那纖纖細手叩響一家家大門。不知有多少次,當她敲開大門,還沒把話說完,大門便又忽地關上了。在不知碰了多少壁後,當失落的信心如同深秋的枯葉蕭蕭而下時,一扇大門終於為她洞開了,或許是被她滿臉渴望與真誠所打動,一個老婆婆慈祥、和藹的聲音傳進了她的耳朵裏:“進來吧,姑娘。”。或許是吃了太多閉門羹的緣故,那一刻姚建萍竟然一下子楞在那兒沒挪步,她生怕眼前的情景一如往日的舊夢,便下意識地用手使勁地掐了一下大腿,一種痛快的感覺頓時漾遍全身,這不是夢,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姚建萍欣喜若狂,原本沉重的雙腳象插上了翅膀輕飄飄地隨老婆婆逸進了朱漆的大門。從此,已是七十高齡的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刺繡大師徐誌慧的門下又多了一個學繡的小妹妹。
姚建萍很是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刺繡上,每天早上六鍾,她都準時是坐在了繡棚前,直到晚上十點才離開繡棚。除此之外,她還忙裏偷閑為徐老師做一些家務,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們是母女倆呢。在徐誌慧大師的指點下,姚建萍刺繡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半個月後,當她把自已繡的一隻小花貓交到徐誌慧手上時,徐誌慧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嗯,是塊刺繡的料。”這句話對於姚建萍來說不亞於小時候那個收貨人對她第一件作品的肯定。從此,她學的更加努力了。為了節省時間,她做一頓飯要吃兩餐,雖然家離市裏才一個小時的路,但她一個月隻迴家一次,而且為了節省時間每次迴家也都是選擇在下午五點鍾的班車,即便以後有了孩子也是如此。第一個月下來,人也整個瘦了一圈,徐誌慧見狀心疼地說:“我還從沒見過既刻苦又孝敬的,要是我有你這麽個女兒就好了!”誰知徐老師這句話把姚建萍久已埋在心裏的願望給勾了出來:“徐老師,您願收我做幹女兒嗎?”徐誌慧聞言喜極而泣:“怎麽不願?願願!一百個願意!”從此,徐誌慧老師便又多了一個刺繡的女兒。
在徐誌慧那裏學了兩年之後,姚建萍又迴到了自已的家鄉,但這時的她早已不滿足於做一個傳統繡娘了。為謀生而刺繡不是她的目的,她的誌向早已突破了傳統繡娘的圈子,飛向了更高更遠更廣的天地,她要使蘇繡這朵古老的傳統民間奇葩在自已手中開得更鮮更豔!姚建萍是一個永不倦學的人,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已的技藝,每隔一段時間,她總是提著繃子帶著自已的半成品到顧文霞、徐誌慧等刺繡大師那裏去請教一番。隨著歲月的流逝,姚建萍注意力也逐漸從學繡轉向了如何創新上。人們常說:繡花是個細活兒,傳統的刺繡講究一個“細”字,多少繡娘包括一些頗有成就的刺繡大師都是在細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力求做到針腳齊、做工細。先前姚建萍對此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感到這種繡法似乎還欠缺些什麽,但究竟欠缺什麽,她一時也說不上來,她相信這裏麵一定有什麽問題。為了找到問題的症結,她買了很多有關湘繡、粵繡、蜀繡以及美術方麵的書來看,又請教了很多刺繡大師、美術教授……。在不斷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那個問題在她腦海裏逐漸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原來“做工細,針腳齊”隻是刺繡基本功的一個方麵,縱觀刺繡發展史,無論是繡人像、花鳥、動物、山水等都與繪畫、美術有著密切的關係,這裏麵有素描造型、明暗關係、色調處理以及油畫、水彩、國畫、攝影等不同畫種不同題材的不同表現手法。刺繡是一門綜合了許多藝術的技藝,尤其是繪畫與美術方麵的技藝。刺繡隻有與繪畫相結合才能喚發出她那動人的魅力。比如繪畫講究用筆的粗細,刺繡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細,換句話說,就是該粗就得粗該細就得細,此外還要有光的變化、色調的協和……經過幾年的努力,姚建萍終於掌握了將美術和刺繡的融為一體的結合點,她的這一研究成果把古老的蘇繡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第一隻凝聚著她多年研究心血的小花貓從手中誕生時,或許是專注太久的緣故,她自已也都有些拿不準眼前的這隻可愛的小動物究竟是自已繡出來的還是從腳下跳到繡繃上來的,因為這種事情已是不止一次地發生在她那小小的繡棚上了。她使勁地揉了揉眼睛,又在繡棚上一連摸了好幾遍,是真的,千真萬確是自已繡的!她心裏頓時盈滿了成功的喜悅!
二
俗話說得好,機遇之門總是為有準備的人打開的。1998年為了推動刺繡藝術的提高,素有刺繡之鄉的鎮湖鎮婦聯決定在全鎮搞一次刺繡大比武,這也是鎮湖鎮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刺繡大比武,也稱得上是鎮湖鎮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賽事了。要知道在這個人口隻有2萬多人的小鎮上,僅繡女、繡娘就有6000餘人呢。而且,作為刺繡之鄉,誰要是在這次大比武中奪魁,就意味著“刺繡皇後”的桂冠非她莫屬。難怪大比武消息一傳開,繡女繡娘們紛紛拿出自已的看家本領,憋足了勁要在這個賽場上搏它一搏!姚建萍自然也不例外,這次比賽對她來說不但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同時也是對自已刺繡研究成果的一次很好檢驗!姚建萍自小就非常崇拜曆史上那些為國家為民族做出大貢獻的人,這麽多年,她自已就是在他們的感召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幾乎沒加思考,她就選擇了人物繡像做為參賽項目。也同樣沒有絲毫猶豫,她就在眾多人物中選擇了周恩來總理,那是她,也是全國人民最崇拜的偉人啊!而且今年也是敬愛的周總理誕生一百周年,能夠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為總理繡像,這也是我們繡女的最大榮光啊!她的眼前頓時浮現出意大利攝影家為周恩來生前拍攝的那張聞名世界的照片《沉思》,照片上身著水灰色的中山裝的周總理側坐在紫紅色的沙發上,緊閉雙唇,兩眼凝視前方,神情憂鬱,整個畫麵充滿了凝重的色彩,這是一位偉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裏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姚建萍懷著崇敬的心情找來了這張照片——也是周總理生前所拍的最後一張照片,久久地凝視著。此時此刻,她完全沉浸在一片對總理的思念情懷中了,原先參賽獲大獎的激情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她決心把總理的形象通過自已的手永遠地藝術地留在他生前關懷的蘇繡上。在絲綢底版上按照片勾勒好周總理的輪廓之後,姚建萍生平第一次這麽莊重地坐在了繡繃前。每天從早上繡到晚上十點,在舉國上下濃烈的總理百年誕辰紀念氣氛中,姚建萍用那枚小小的繡針牽著長長的思念一針一針地繡著,繡著全國人民對總理的無盡懷念,繡著一個新中國成長起來的普通繡女對總理的一片深情……就這樣,整整八個月,她沒有離開過繡繃!這八個月,與其說是在用針繡,莫如說是她在用心與總理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穿越年齡界限的交流,她的心靈在這八個月有如鳳凰涅 一般得到了淨化、升華……。當她繡完最後一針時,初夏的朝陽把她那柔和光線如水般地灑在了總理那張憂鬱而又略顯疲憊的臉上。姚建萍靜靜地看著周總理,想到即將到來的賽事,心裏激動不已。敬愛的周總理,您可知道您曾經為之擔憂的祖國如初升的朝陽,已踏上了一條您夢想的富強之路?您可知道您生前關懷的蘇繡正在新一代繡女的手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1998年6月21日,數千繡娘翹首以待的刺繡大比武終於來到了。人們象過大節似的從四麵八方趕來,平時寧靜的小鎮上車水馬龍,彩旗飄飄,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觀看比賽的人們把整個展廳擠得水泄不通。在眾多參賽作品中,姚建萍選送的這幅《沉思》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一波又一波的人群潮水般地朝這兒湧來。這不僅是因為人們對這位偉人的深厚感情,也是因為這幅繡像實在是太逼真了。要知道,繡製人像可是蘇繡中技藝難度最高的,要達到畫麵形神兼備,用光適度,每一細微部位都不能有絲毫的差錯。而且,由於各種色調、線條、肌膚都有著“源於畫、高於畫”的立體體現要求,一根絲線往往要劈成32片,一幅人像繡上幾個月乃至一年多的時間是常有的事。繡人像難,繡偉人的像更難,要繡好象周總理這麽為廣大人民所熟悉的偉人實在是難上加難。光有感情,沒有高超的技藝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實際上,姚建萍在創作這幅作品過程中有許多地方突破了傳統的刺繡方法,她采用散點、打子、亂針等許多獨到的技法,使得這幅作品已經擺脫了攝影的印痕,體現出一種源於攝影,又高於攝影的全新刺繡藝術效果。難怪眾多的觀者圍在周總理這幅繡像前久久不願離去。“繡得太好了,山窩裏飛出金風凰了!”人群中不時發出這樣的聲音。評委們也不約而同地把手中的一票投向這幅作品。姚建萍成了這次參賽一顆耀眼的明星,她憑借《沉思》《三貓圖》等作品一個人把大賽金獎銀獎全都收之囊中。“姚建萍創作的這幾件作品在全國比賽中拿獎也不會有什麽問題的。”在頒獎會上,評委中有人這樣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作為刺繡之鄉的鎮湖鎮領導也何嚐不想讓自已的繡女走出小鎮走出蘇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自已的繡女為人類的生活增光添彩呢?他們盼望著、等待著……。
這樣的機會終於在一個黃金季節裏降臨到了姚建萍身上。
1998年8月,正是金秋收獲的季節,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貿促會聯合承辦的“98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這是國際民間藝術的一次盛會,來自各國的民間藝術作品把170個展位塞得滿滿當當的。這次展覽會佳作雲集,姚建萍隻是想來開開眼界,隻把它當作一次向大師們學習的機會,其它並沒想得太多。然而令她始料不及的是自打博覽會開幕後,人們便象潮水般地向她的展位湧來,在總理的繡像前默默緬懷致意,眼裏含著激動的淚水。盡管展位前人頭攢動,但卻井然有序,生怕一不小心打擾了總理那沉重的思緒,氣氛裏因此也多了幾分莊嚴和凝重,大家被這幅作品中折射出強烈的藝術魅力所感染了。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麽逼真精美的畫麵竟然是用一針一線繡出來的,能夠繡出這樣傳神的作品的人該會有一雙怎樣的手啊?許多人情不自禁地拿起姚建萍的手仔細地觀察起來……。各大媒體、電視台記者聞訊也紛紛前來采訪,中央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還專門為她攝製了《姚建萍的蘇繡藝術》《吳文化的傳人》等專題節目。姚建萍成了這次博覽會最耀眼的明星,她此次參展的《沉思》《吹蕭引風》在這次博覽會上均榮獲金獎。博覽會結束後,北京工藝美術世界又為她在王府井大街工藝大廈舉辦了“姚建萍刺繡藝術展覽”。
三
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對於姚建萍來說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幾乎每年她都會在某一個季節用自已那精美絕倫的一幅幅作品蘇繡藝術展演地攪起一股蘇繡熱來。繼“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後,1999年11月,由中國婦聯主辦的全國婦女“雙學雙比”十年成果展在北京展覽館隆重舉行,這也是對全國婦女十年“雙學雙比”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全國各省市都把這十年來湧現出來的最傑出的人才和最優秀的成果帶到了北京。盡管廳外寒風瑟瑟,冷雪飄飄,但展廳內卻是一派熱烈的氣氛。盡管與前次博覽會相比,姚建萍展位前風景依舊,但此次的她顯得鎮靜多了。每天早上八點,她都準時地坐在繡繃前,認真地為觀眾做著演示,臉上顯現出江南女子特有的恬靜和自信。然而,曾幾何時,一種異樣的氣氛開始在大廳裏如霧般地彌漫開來,每個參展人臉上顯出熱烈而又緊張的神色,原來中央領導要來參觀了,而且這次參觀沒有任何人引導,到哪個展位全憑中央領導自個兒的感覺。時間有限,這麽多的展廳,中央領導會到自已的展廳來嗎?大家的心都懸懸的。為了便於參觀,每個省的展廳隻能留下很少幾個人,剛才還是人山人海的展廳一下子變得空蕩蕩的,姚建萍也不知道這次帶隊的領導為什麽會讓她來擔當“留守女士”。中央領導會到自已這個展廳來嗎?剛才還平靜如水的那顆心此刻仿佛要跳出喉嚨似的,緊張的厲害。盡管姚建萍心裏也清楚,中央領導們即使不來,帶隊的也不會怪她的,但她的心卻怎麽也平靜不下來。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下意識地把目光轉向了掛在展位正中的那幅色彩凝重的作品—《沉思》。說來也怪,當她一接觸到周總理那憂鬱的目光,心兒立即就平靜了許多,她象平時坐在家中的繡繃上那樣拿起了繡針一針一線地繡了起來。不一會兒,姚建萍聽到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抬頭一看,溫家寶、朱鎔基、胡錦濤、王光英等一個個在電視裏經常“見麵”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真的朝自已這邊走來了。她很想站起身來向首長們問聲好,但格於規定,她不能這樣做,她認真地在繡繃上一針一線地繡著。中央領導被她那精彩的表演給迷住了,一向不苟言笑的朱總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意,連連稱好,並把那隻飽經風霜的大手朝姚建萍伸了過來,姚建萍趕忙起身緊緊地握住了朱總理的手,一時激動得竟不知說什麽好。胡錦濤副主席在周總理的繡像前站了足足有十來分鍾,嘴裏還不時地自言自語道:“怎麽繡得這麽傳神,繡得這麽好,功夫真是很深啊!”在一旁的王光英副委員長則當場拿筆為姚建萍題寫了“能工巧匠”四個大字。黨和國家領導人那和藹可親的笑容,那聲聲讚美和鼓勵使姚建萍如沐春風之感,她向首長們介紹著蘇繡這門古老民間藝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久久地沉浸在幸福之中……。
《沉思》為姚建萍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也成為她攀登人物繡像新高峰的一個起點,她的人物繡像成為各類比賽的一大亮點,每次參賽都能捧迴一個獎杯來。《沉思》(周總理繡像)《偉人的風采》(鄧小平繡像)獲首屆中國國際博覽會金獎,《蒙娜麗沙》獲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泰國活佛》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此外姚建萍創作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董建華》、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何厚鏵》還作為國禮、省禮及市禮贈送給國內外的知名人士,最近姚建萍又應有關部門之請,正在創作一幅江總書記與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合影肖像準備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不過,在姚建萍的人物繡像中,還有一件作品不能不提,那就是她為南大百年校慶而創作的那幅人物群繡作品《高山流水校友情》了。
那是2001年末的一個晚上,姚建萍接到了南京大學校友、蘇州市委書記陳德銘派人送來的一張不到12寸的照片,希望她趕在南大百年校慶之前將這張照片繡成一幅大繡像,作為在蘇南大校友向母校獻上的一份厚禮。這張照片展示的是2000年12月3日南京中央大學8位校長應江總書記邀請到中南海做客暢談時的場麵。咋一看到這張照片,姚建萍眼前頓時一亮,這張照片既反映了百年名校人才輩出,又生動地體現了江總書記領袖風采和念舊情懷以及平易近人的風範,真是一幅內涵深刻、不可多得的刺繡好體裁!自已雖非南大校友,但能夠和南大校友一起為這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工程獻上一片愛心,為蘇州人民增光彩,也是一件光榮的事啊!
然而,光榮歸光榮,姚建萍心裏壓力也是非常大的。盡管不久前她帶領所裏的同誌們為沙鋼集團繡製了一幅規格為230cm*160cm的大型作品《煉鋼車間》,在大幅繡像製作方麵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這次要創作的是大型人物群繡像,而且是九個人同時在一幅繡像上出現,不象以往人物繡像隻限於一二人,最多也隻是三、四人,這在刺繡史上也是空前的,而且還要在明年五月份完成,其時間之緊、任務之重、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姚建萍生性就有那麽一種挑戰勁,凡是她認準了的事,不管困難有多大,她都會迎難而上,絕不迴頭。這不,她一接到任務便帶領全所的同誌開始了一場“攻堅戰”。她首先對照片根據蘇繡的要求進行了修改,把12寸照片放大到280 *146大小的尺寸,將照片由原先中景改為近景,並使人物相對集中以便突出主題,還對人物姿態神情進行調整以表現江總書記與八位校友促膝談心的熱烈氣氛,經過修改後的作品比原稿更顯藝術和逼真。稿子定下來後,姚建萍又和所裏的同誌圍繞著針法的選擇、各細節結構環境色彩的運用進行了反複研究和調整,以便使繡出的作品比原稿更加藝術和傳神。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姚建萍帶領所裏的同誌便沒白沒夜地幹了起來。在她的指導下,經過近60員工135個日日夜夜的精心繡製,2002年5月8日,一幅《高山流水校友情》的大幅繡像終於展現在大家麵前了。由於該作品是對原稿藝術再創造,不僅場麵活躍,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將人物與背景的空間感、衣服的料質感、凳子的木質感、窗簾的透明感、地毯的厚質感、高山流水的動感等等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既展現了領袖與八位校友促膝談心的熱烈氣氛,又反映出金碧輝煌的中南海接見大廳的宏偉場麵。這幅作品也創了蘇繡人物群像仿真繡紀錄,整幅作品用針達2億2千萬針,僅絲線就用了5公斤,線色1650種,用線總長度4000公裏,最細用線處為一根絲線的1/64,堪稱蘇繡園地裏的大手筆了。當陳德銘書記從姚建萍手中接過這幅精美絕倫的作品時,激動地說:“太美了,比我想象的不知要美多少倍呢,真是不容易啊!太謝謝你們了!”在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這幅作品也吸引了眾多來賓的目光,成為南大百年校慶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為校慶添上了一抹濃濃的重彩,並被南京大學列為特級珍品收藏。
四
人們常說:藝無止境。單就繪畫來說,在眾多畫家中有擅長花鳥畫的,有擅長人物畫的,還有擅長山水畫的,但要找出一個這三種畫都擅長的畫家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畫畫如此,刺繡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不同的繡種也各有其擅長,所以民間才有了“湘繡虎,蘇繡貓”的說法。不過,在她建萍這兒,這種說法似乎並不怎麽應驗。她不僅擅長人物繡,動物、山水等各種體裁也都在她那枚小小的繡針下煥發出灼人的光彩,而且繡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亂針繡、精微繡、虛實繡、單麵繡、雙麵繡、亂針雙麵異繡、虛實單麵繡,種種繡法在她手中層出不窮,使得她的繡針下的世界也是異彩紛呈、絢麗壯美。她繡的貓兔一類的小動物,或跳或走或坐或臥,那閃亮的眼睛、光潔白亮的皮毛,千姿百態、可愛至極,難怪有許多人見了會情不自禁地用手觸摸一番,而她手下的狼虎獅一類的大型動物繡比起傳統的動物繡來又多了一層野性的美,逼真的仿佛要從鏡框中躍出來,難怪有些小孩子見了免不了要被嚇得哇哇大哭呢!也正因此,她的動物繡也成了各項賽事獲獎的重頭戲之一。《三貓圖》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穀之王》獲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