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王金山,我不禁感到有些驚訝,這就是首批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那個大名鼎鼎的緙絲大王麽?碩大的腦袋、飽滿的天庭,下垂的雙耳,響亮而又粗獷的聲音裏透著一股子豪氣,哪裏還有什麽緙絲藝術家的影子呢,倒是和影視裏那些常見達官貴人沒什麽兩樣。“您是怎麽學起緙絲來的?”雖然他遞過來的名片上清清楚楚地寫著“王金山”幾個字,但我的言語中還是不免有些疑惑,不過這種疑惑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能言擅談的王金山談起自已的藝術之路時不一會兒便魔術般地使我感到緙絲大王王金山就應當是眼前這個樣子的……。

    1939年王金山出生於蘇州一個普通人家。兄妹中排行第四,七八歲便開始寫字作畫。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筆墨紙硯,他就以水代墨在桌子上照字貼練。有時幹脆在古運河邊用樹枝在沙上練。時間一長,小小的王金山居然練就了一手好字,引得鄰裏讚歎不已。也正是憑著這手好字,從小學到中學他總是把班裏的牆報弄得錦上添花般地動人,那時他的理想是將來當一名書法家。

    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不那麽盡人意的,對於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初中畢業後的王金山沒有繼續自已的學業,不是不想讀,而家裏實在是沒錢供他念書了,盡管他的成績在班裏一直是名列前茅。為了兒子將來有一口飯吃,父親把屬虎的王金山送到了蘇州工藝美術刺繡生產社學藝(蘇州刺繡研究所前身),跟七十多歲的著名緙絲藝人沈金水學緙絲藝術。

    緙絲也是我國古老而稀有的手工藝術,始於隋唐,發展於宋代,它是用“通經斷緯”的辦法在木機上編織絲織品傳統工藝,具體地說就是以生線作經線,彩色熟絲作緯線,用竹葉形的小梭按圖稿局部地一絲一絲地挖織,而且每換一種顏色就必須另用一隻小梭,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變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功夫之深,織造之細在傳統工藝中實屬罕見。由於緙絲在織物的圖案與素地接合處略顯高低,呈現一絲裂痕,猶如鏤刻一樣,故而又稱為刻絲。緙絲在宋室南渡後流傳至蘇州一帶,明代時蘇州已擁有一批能工巧匠,並形成了特有的風格,特別是南宋緙絲大家沈子蕃,江東朱克 緙絲作品尤為冠絕,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明代緙絲作為宮庭藝術,用其製龍袍,延至清代,緙絲工藝品成為供奉皇室的貢品。

    盡管王金山以前的生活與緙絲藝術隔著兩重天似的,然而當他初次踏入生產社的大門時,看到那金壁輝煌的緙絲藝術作品和那並不顯赫的木機時,他的心不由得震動了。他簡直不敢相信那麽優美的緙絲作品就是用這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木機織出來的!這種反差象磁鐵一樣吸引著他,此時此刻,那在緙絲老藝人手中靈巧地穿著小如竹葉的梭子,那在老藝人手掌摩挲下變成銅色的竹撥,那一根根奪緊了的彩色緯線,那映出經麵上圖案來的小圓鏡和那把小巧而鋒利的剪刀,都給了王金山以一種難言的躍躍欲試感。原先的惆悵在這一刻都煙消雲散了,冥冥之中,他感到自已此生將與眼前的這台小小木機相伴為伍了。他進社的那一天,正是元旦後的第三天,王金山那感覺不僅是剛剛跨進了新的一年,更是跨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沈金水看到這個新弟子對緙絲是如此的著迷,一絲笑意浮上了嘴角,這個孩子簡直就是當年自已的再現,是個好苗子啊。這也難怪,由於後繼無人,緙絲這門被稱為“活化石”正頻臨失傳的危險,這怎不令這位把自已一生獻給了緙絲藝術的老藝人痛心呢,他多麽想多招幾個弟子把這門手藝傳承傳下去,發揚光大啊!其實,為緙絲擔心的不僅僅是沈金水等一批老藝人。王金山進社不久,蘇州市為了搶救緙絲這個國寶,下決心培養一批新人,專門搞了一個緙絲班,招了十餘名學生,王金山不用說就是這十餘名學生之一了。

    緙絲班成立後,沈金水老人幾乎把自已全部精力投了進去,師傅教得細心,學生也學得努力。而王金山則更是憋著一股勁使自已成為學徒中的佼佼者。他與沈金水老人同住一個房間,師傅每一個技術細節他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白天在工場裏一梭一梭地練著,夜晚,則在小本子上一點一點地記著。春去冬來,老師傅的技藝也源源不斷地流向了王金山那雙靈巧的手,一年過去了,王金山對於 “結、摜、勾、搶”的緙絲技法已能運用自如了。這一切,沈金水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藝術道路上總是充滿挑戰、充滿坎坷的。正當王金山在緙絲藝術道路上揚帆起錨時,1958大躍進開始了,王金山的同學們紛紛撂下手中的梭子,轉到當時比較熱門的無線電、鍾表或劇團去工作了。平時熱熱鬧鬧的車間隻剩下了王金山一個學生。當親朋好友勸他另謀他路時,王金山搖搖頭說:“不,即便隻剩下我一人,我也要幹下去!‘勤必有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隻要努力,我相信自已一定能在這方麵有所作為的。”一年多的學徒,他早已深深地愛上了緙絲這朵民間藝術的瑰寶,他要為緙絲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的傳承而努力。而在此之前,刺繡大師顧文霞英倫三島作刺繡表演所引起的轟動也使他激動不已。有朝一日,我也要象顧老師那樣,讓世人領略領略咱們蘇州緙絲藝術的魅力!從此,王金山更努力了。同學們都走了,教室裏顯得空蕩蕩的,但王金山並不感到孤獨,小小的木機上,蝴蝶翩飛、花卉競放、青山嫵媚、綠水流長,他的心被自已手下的那一幅美麗的圖畫弄得春意盎然的。他的緙絲作品隨著歲月的流逝從小件、冊頁,從屏條到中堂也在一天天成長著。終於有一天,當王金山把自已創作的大幅作品《百花齊放》展示在眾人麵前時,大家的眼前不禁一亮。想不到這麽年輕的小夥子竟然創作出圖案如此準確,色彩如此豐富,層次如此分明、形態如此逼真的藝術作品!一位客戶當即將這份作品收入囊中。此後,他創作的十餘幅宋代名畫冊頁《竹枝白頭翁》也被外賓搶購一空。他創作的一幅宋徽宗手卷《柳鴉蘆雁圖》在1962年榮獲蘇州市工藝二等獎。由於在緙絲方麵所做出的突出成績,王金山還出席了市裏“先進徒工大會”,並應邀到學校作報告。

    人們常說,藝無止境。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緙絲藝人,王金山顯然要比老一代緙絲藝人站得高看得遠。為了提高自已的緙絲藝術創作水平,王金山在沈金水學習時,還在畫家顧仲華、石裕純門下學習工筆畫和圖案畫,後來又考入蘇州市第二職工學院學習國畫和文學,豐厚的文學藝術修養使王金山擺脫了傳統緙絲老藝人隻能複製不能創作的局限,他創作的《采桑圖》被選送參加在北京舉辦的蘇州工藝美術展覽會。他複製的宋徽宗的《柳鴉蘆雁圖》手卷以及唐伯虎的《仕女》等作品也獲得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但王金山並不滿足,他多麽想有機會到北京、到世界去亮一亮相啊,不是為了自已,而是為了緙絲的發揚光大!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這種願望終於在1963年變成了現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