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黎老我真的很是驚訝,沒想到從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編輯位置退下來的這位革命文化老戰士家中竟是如此的樸素,沒有絲毫裝修的老房子裏,到處彌漫著一派五六十年代上海人家的懷舊氣氛。和著這種特有的懷舊情調,黎魯向我講述了他的“崢嶸歲月”……。

    黎魯1921年生於廣東番禺的一個革命之家,父親在大革命時期積極參加關稅自主及維護海關工人利益活動,並被推選為“海關華員聯合會”(即海關俱樂部的前身)主席。(解放以後父親因精通英語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翻譯過《羅馬十一點鍾》《維斯奧幸集中營》《好兵帥克》《忠誠》等數十部影片)。在父親同事王紀華等革命同誌影響下,在三十年代黎魯就投身了革命活動。抗日戰爭爆發那年,象許許多多的愛國青年一樣,正在上海複旦附中讀書的黎魯懷著對革命聖地的美好憧憬,懷著一腔抗日報國的熱情想奔赴延安參加偉大的抗日戰爭。當他就此向自已一向崇敬的王紀華求助時,王紀華笑笑說:抗日不一定非得到延安去呀,在上海同樣可以抗日嘛,你還是留在上海的好。就這樣,黎魯曾一度來到大複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擔任地下黨支部書記,不久又被組織上調到地下黨辦的公開刊物《海沫》工作,從此成為我黨文化戰線上一名戰士。在工作中,看到許多進步青年正是在革命文化的薰陶下走上了一條黨指引的光明大道,黎魯心裏很是欣慰,並決定到學校進一步深造,以便更好地為黨工作。由於黎魯自小喜愛繪畫,便報考了上海美專二年級,並被錄取。但黨組織出於對黎魯的安全考慮,決定要他再次投考新華藝專,這樣黎魯在1941年春進了新華藝專學習西洋畫。此時正是偉大的抗日戰爭處於最艱苦的階段,文化工作在抗戰中的作用更顯重要,在新華藝專,為了能在極短的時間裏學完課程,以便早日走出校門,黎魯刻苦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為將來的文化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年後,黎魯走出了新華藝專的大門,成了一名光榮的新四軍文化戰士,抗戰勝利後又參加了解放戰爭,在部隊從事《戰士文化》的編輯工作。由於戰爭條件的限製,黎魯在藝術道路上並沒有朝西洋畫的方向發展,而是將主要精力投入版畫創作。因為版畫創作的材料比較簡單,一把刻刀,一塊板子就行了,不象西洋畫創作那樣對創作工具要求較高。為了表現我軍廣大官兵的戰鬥生活,黎魯常常冒著生命危險來迴奔波於各個戰場,用手中的刻刀鼓舞著戰士們的革命鬥誌,表現人民軍隊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進行的氣勢宏偉的戰爭場麵。他創作的《殉難者》《仇恨》《魯南民兵》《戰鬥間隙訓練》《決戰即將開始》《濟南攻堅》《告別》等許多反映解放戰爭體裁的作品在《華東畫報》《大眾日報》等刊物一經發表便贏得了好評。《殉難者》創作於1946年,當時敵人突然向我解放軍發起進攻,我軍某政治部組織部長及某科長帶領部隊英勇作戰,光榮犧牲,黎魯得知此事,悲痛之餘創作了這幅作品,並發表在《建軍報》上。發表於《大眾日報》的作品《魯南民兵》生動展示了戰鬥間隙訓練的場景。被版畫三元老譽為華東老區優秀作品的《告別》曾在蘇德日等國書刊轉載,影響甚大,並被選入2002年6月在上海舉辦的《上海早期版畫珍品展》。該作品生動刻畫了人民解放軍在離開村子奔赴前線時與鄉民們告別的情景,畫麵上有上門板、吹集合號、拉家常等種種細節,充分反映了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氣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