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後,祖國的傳統民間藝術迎來了新的時代。而新的時代也為二胡這門傳統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氣勢。1978年夏末,閔惠芬作為中國藝術團的成員出訪美國,在聯合國大廈的一個休息廳裏,她仔細端詳著那幅萬裏長城壁毯,盡管她曾不知多少次登上長城,然而在異國他鄉,看到長城的圖案,她卻突然有了一種創作衝動:她要用音樂來歌頌、讚美這中華民族的象征。迴國後,她立即給作曲家劉文金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說:“現在我們處在藝術的黃金時代,如果能把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憂慮、我們的展望,我們奮鬥精神化作音符,打入人們心中,激起愛國主義的熱情,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我熱切地希望你寫出一個打動人們心弦的——首先打動我和你心弦的象征愛國主義的音樂主題。特別是你構思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第四樂章《遙望篇》激起了現代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劉文金接到信後,立即與閔惠芬一起投入新的創作中。
正當閔惠芬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攀登時,一場災難正在悄悄地朝她襲來,1981年她不幸被診斷患上了癌症,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放下自已心愛的二胡。縈繞在她心頭的依然是她心愛的藝術。在她患病期間,江澤民、曾慶紅等領導同誌經常去看望她,並勸他好好養病。但閔惠芬卻說:“我的一切奮鬥和追求出自我的信念。為民族音樂事業奮鬥是我生命的需要。民族音樂是世界藝術之瑰寶,值得我為之獻身。離開了這點,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生命是短暫的,藝術是永恆的。我們這一代,應該留下無愧於我們生活時代的藝術。”正是憑著這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病中閔惠芬依然創作不止。就在她病重時,她創作了二胡《音詩——心血》來表達她對人民、對親人的深切戀和為發展民族音樂事業的執著追求。1982年5月,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閔惠芬首次演奏了她與劉文金合作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取得了巨大轟動。1985年她到重慶治病,嘉陵江畔那雄厚的川江號子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我耳邊每天都縈繞著豪邁的川江號子,後來我就產生一個願望,把充滿豪情的川江號子用二胡演奏出來。”於是,她與成都作曲家楊寶智合作完成了二胡協奏曲《川江》。
正是憑著對藝術的熱愛和頑強的毅力,閔惠芬在經過六次手術,15個療程的化療後終於恢複了健康。而經過這場人生磨難的她對生活更加珍惜,並象年輕人一樣投入新的戰鬥。大病初愈的第一年,她就給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寫了一封信,希望能為家鄉父老演出。江澤民對此很是重視,一天當閔惠芬在交響樂團排練二胡協奏曲時,江澤民突然出現在她眼前,令她激動不已。江澤民親切地握著她的手說:“你身體這麽結實,完全康複了,這說明人類是能戰勝病魔的。”說完,又順手拿起她手中的二胡,輕輕地拉起了劉天華的《病中吟》閔惠芬感到很驚訝:江市長,你怎麽拉得這麽好啊?江澤民笑笑說:“解放前,我搞學生運動時,經常排練一些活報劇,就拉二胡伴奏,一晃三十多年了,現在手指也硬了。”
從家鄉演出歸來,閔惠芬又開始了她的新的攻關。她清楚地記得曾慶紅同誌在她患病期間看望她時講的一句話:要讓中國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實,如何讓民族音樂走出國門,這也是長期縈繞在她心頭的一個問題,因為隻有將二胡與交響樂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這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更好地為世界所接受。為此她在病中就開始設想構思搞協奏曲。她的想法得到了著名指揮家陳燮陽的支持。經過艱苦的努力,2000年春,由陳燮陽指揮、閔惠芬主奏、交響樂隊協奏的音樂會在北京世紀劇院的舞台隆重上演了。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演出結束時整個劇院掌聲雷動。麵對鮮花和掌聲,閔惠芬謙虛地說:“我希望能夠有這樣一套西洋樂隊為中國傳統樂器伴奏的曲目,這有利於中國民樂走出國門,雖然它們可能還不成熟。”
如今,作為中國音協副主席,年屆華甲的閔惠芬除了創作演出外,還將許多精力放在了新人的培養上。她說:“現在學二胡的人鋪天蓋地,僅上海市持有二胡等級證的人就有六千之多。我不讚成培養音樂苗子的說法,音樂人才可遇不可求,往往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我認為音樂應成為一種素質教育,成為每個人的基本能力,所以音樂普及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但現在的問題是民樂的師資力量跟不上來,這個狀況很糟糕。我們必須加大力度培養中國民樂藝術門類的師資力量,除了大力培養現有師範學校的音樂人才外,還要對現有的水平不夠的音樂教師進行重新培養和補課。”她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近年來,幾乎每年,閔惠芬都要舉行二十多場民樂普及音樂會。有人擔心她的身體,勸他好好休息,不要太勞累了,畢竟是從死神邊緣走過來的人,比不得從前。但閔惠芬卻笑笑說:“也許是生命中的這些經曆潛移默化進去了吧,我現在每次拉琴都熱血沸騰,我覺得自已的視野從未像今天這樣開闊。”“我總覺得自已是在經曆藝術生命的第二個春天,我要盡力多做些事情。”
(原載2005年第2期)
正當閔惠芬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攀登時,一場災難正在悄悄地朝她襲來,1981年她不幸被診斷患上了癌症,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放下自已心愛的二胡。縈繞在她心頭的依然是她心愛的藝術。在她患病期間,江澤民、曾慶紅等領導同誌經常去看望她,並勸他好好養病。但閔惠芬卻說:“我的一切奮鬥和追求出自我的信念。為民族音樂事業奮鬥是我生命的需要。民族音樂是世界藝術之瑰寶,值得我為之獻身。離開了這點,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生命是短暫的,藝術是永恆的。我們這一代,應該留下無愧於我們生活時代的藝術。”正是憑著這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病中閔惠芬依然創作不止。就在她病重時,她創作了二胡《音詩——心血》來表達她對人民、對親人的深切戀和為發展民族音樂事業的執著追求。1982年5月,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閔惠芬首次演奏了她與劉文金合作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取得了巨大轟動。1985年她到重慶治病,嘉陵江畔那雄厚的川江號子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我耳邊每天都縈繞著豪邁的川江號子,後來我就產生一個願望,把充滿豪情的川江號子用二胡演奏出來。”於是,她與成都作曲家楊寶智合作完成了二胡協奏曲《川江》。
正是憑著對藝術的熱愛和頑強的毅力,閔惠芬在經過六次手術,15個療程的化療後終於恢複了健康。而經過這場人生磨難的她對生活更加珍惜,並象年輕人一樣投入新的戰鬥。大病初愈的第一年,她就給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寫了一封信,希望能為家鄉父老演出。江澤民對此很是重視,一天當閔惠芬在交響樂團排練二胡協奏曲時,江澤民突然出現在她眼前,令她激動不已。江澤民親切地握著她的手說:“你身體這麽結實,完全康複了,這說明人類是能戰勝病魔的。”說完,又順手拿起她手中的二胡,輕輕地拉起了劉天華的《病中吟》閔惠芬感到很驚訝:江市長,你怎麽拉得這麽好啊?江澤民笑笑說:“解放前,我搞學生運動時,經常排練一些活報劇,就拉二胡伴奏,一晃三十多年了,現在手指也硬了。”
從家鄉演出歸來,閔惠芬又開始了她的新的攻關。她清楚地記得曾慶紅同誌在她患病期間看望她時講的一句話:要讓中國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實,如何讓民族音樂走出國門,這也是長期縈繞在她心頭的一個問題,因為隻有將二胡與交響樂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這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更好地為世界所接受。為此她在病中就開始設想構思搞協奏曲。她的想法得到了著名指揮家陳燮陽的支持。經過艱苦的努力,2000年春,由陳燮陽指揮、閔惠芬主奏、交響樂隊協奏的音樂會在北京世紀劇院的舞台隆重上演了。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演出結束時整個劇院掌聲雷動。麵對鮮花和掌聲,閔惠芬謙虛地說:“我希望能夠有這樣一套西洋樂隊為中國傳統樂器伴奏的曲目,這有利於中國民樂走出國門,雖然它們可能還不成熟。”
如今,作為中國音協副主席,年屆華甲的閔惠芬除了創作演出外,還將許多精力放在了新人的培養上。她說:“現在學二胡的人鋪天蓋地,僅上海市持有二胡等級證的人就有六千之多。我不讚成培養音樂苗子的說法,音樂人才可遇不可求,往往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我認為音樂應成為一種素質教育,成為每個人的基本能力,所以音樂普及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但現在的問題是民樂的師資力量跟不上來,這個狀況很糟糕。我們必須加大力度培養中國民樂藝術門類的師資力量,除了大力培養現有師範學校的音樂人才外,還要對現有的水平不夠的音樂教師進行重新培養和補課。”她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近年來,幾乎每年,閔惠芬都要舉行二十多場民樂普及音樂會。有人擔心她的身體,勸他好好休息,不要太勞累了,畢竟是從死神邊緣走過來的人,比不得從前。但閔惠芬卻笑笑說:“也許是生命中的這些經曆潛移默化進去了吧,我現在每次拉琴都熱血沸騰,我覺得自已的視野從未像今天這樣開闊。”“我總覺得自已是在經曆藝術生命的第二個春天,我要盡力多做些事情。”
(原載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