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邢晏芝時,我不禁有些暗自吃驚:想不到久負盛名的她是那麽的年輕,乍看起來隻有四十多歲,原來她的名字在十六歲時就已紅遍大江南北了。在中國這種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象她這種年齡較早出名的藝術家身後必然會有著一番曲折的經曆,果然談起自已的藝術道路,邢晏芝聲音裏滿是感慨……。

    1948年10月20日,邢晏芝出生在蘇州的一個評彈世家,父親邢瑞庭15歲時就師從評彈名家徐雲誌習《三笑》,是一個頗有名氣的評彈藝人。受到家庭的影響,邢晏芝自幼便對蘇州評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性情溫和,雖未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卻很懂得時下被教育家們稱為最重要的“欣賞教育”,十分注意給自已的子女創造一個寬鬆的學藝環境。對於女兒的在藝術上的每一個進步,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他都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這使小晏芝對評彈的興趣更濃厚了。父親每次外出演出隻有四五歲的小晏芝總是跟在後麵又哼又唱,有時父親在台上表演,小晏芝竟然也會爬到台上跟著父親象模象樣地唱起來,觀眾見上來這麽位可愛的小女孩,都忍俊不住,爭著逗她講話,小晏芝卻不為所動,一本正經地唱著自已的彈詞,直到表演結束才象小燕子一樣飛下台來嘰嘰喳喳地跟逗她的人講個不停。到了讀書的年齡了,進了學校的邢晏芝也從未放下自已心愛的評彈藝術,每逢寒暑假,她都要跟父親趕場子。父親表演的的那些曲目,她都能一一唱出。或許是長期的藝術薰陶的緣故,十六歲那年,小晏芝和哥哥邢晏春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長篇彈詞《楊乃武和小白菜》便引起了轟動,成了遠近聞名的“評彈小藝人”。中學畢業後,小晏芝經人推薦進入了常州評彈團。常州文化局局長趙宗昌是一位愛才、受人尊敬的幹部,他非常喜歡這對頗具藝術天賦的褡襠,並將她倆列為評彈團裏重點培養對象。小晏芝很慶幸自已能遇上這麽一位好領導,對自已的未來也充滿了信心。然而,正當小晏芝在藝術道路上展翅飛翔時,十年文革開始了。

    1966年一場紅色風暴席卷全國,首當其衝的就是文藝界。趙宗昌被打成走資派,而在評彈界正在走紅的小晏芝也被戴上了一頂“反動學術小權威”的帽子,並被列入走資派培養的“三名三高”式的修正主義接班人(“三名”即名編劇名導演名演員,“三高”即高工資高獎金高待遇。)當時邢晏芝隻有18歲。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麽啦?看到許多同齡人都成了捍衛毛澤東文藝路線光榮的“造反派”,而自已卻成為“革命”的對象,小晏芝百思不得其解。她不明白,為什麽那些深受老百姓尊敬和愛戴的藝術家們一個個被打翻在地,更讓她不懂的是,平時觀眾那麽喜愛的,自已魂牽夢繞的蘇州評彈竟然也難逃厄運。一次,文化革命的旗手江青到上海聽了為毛澤東詩詞譜曲的蘇州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後,竟大發雷霆,斥責評彈是“靡靡之音,聽了要死人。”江青此言一出,評彈便被打成“小資產階級腐朽文化”而遭禁錮。各地評彈團也被改為歌舞團或文工團。一批十分優秀的評彈演員也被趕到牛棚,遭到無休止的批鬥。小晏芝雖然沒有被下放到農村,但作為“黑派”人物,卻也未能免遭被關押、批鬥、勞動改造、寫檢查之苦,甚至連家也不讓迴,盡管常州離蘇州隻有一個小時的火車。有一天,思家心切的邢晏芝終於忍不住了,她和哥哥趁造反派出去串連,沒人看管的機會,帶著琵琶,背著行李,借口出去宣傳毛澤東思想,偷著從單位溜了出來,從常州步行到蘇州,在路上整整走了兩天,迴到家以後,在床上睡了三天三夜才恢複過來。

    生活上的艱難有時對一個人來說還能克服,而精神上的痛苦對一個人來說有時是很難擺脫的。好在邢晏芝藝術天賦和表演才能在團裏一致公認的,因而在造反派看來還有可利用的價值。在文革十年中,她的生活總是在批鬥—演戲——勞動改造這條軌道上日複一日地運行著。他演過歌劇《洪湖赤衛隊》、芭蕾舞劇《白毛女》等許許多多的文藝節目,但作為“黑派”人物,邢晏芝演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如《槐樹樁》中“黃光美”一類的反麵人物,有時主角演的不到位,團裏也隻好派她去頂一下,因而她也演過韓英等正麵角色。由於她對分配給自已的每一個角色總是盡心去演,因而他的表演也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雖然不能再唱評彈了,但能繼續從事自已心愛的藝術事業,邢晏芝心裏多少感到一些慰藉。盡管如此,在內心深處,邢晏芝對蘇州評彈有著一種深切的企盼,蘇州評彈這顆民間藝術奇葩何時才能重新開放,自已何時才能再次登上評彈舞台呢?邢晏芝不知道,但她在無望中等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