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知有多少次陶醉在閔惠芬那悠揚的胡琴聲中,然而當我親耳聆聽她和弟子吳紅非同台為蘇州大學生們演奏的《賽馬》時,我還是吃驚不小,沒想到這個早已被業餘的人搞得隻剩下熱鬧的小曲子,在她手中竟然是那麽生動有趣,令人迴味無窮。而她的一曲《二泉映月》更令全場為之震動。這位聞名海內外的二胡演奏家究竟走過了怎樣的一條藝術之路呢?
1945年11月23日閔惠芬出生於江蘇宜興一個小山村。父親閔季騫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在家庭的薰陶下,閔惠芬自幼酷愛音樂。8歲就開始隨父學習二胡,同年在宜興藝術師範學校舉行音樂會中,閔惠芬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奏了她僅會的的四首樂曲。1956年,閔惠芬隨父親工作調動來到文化古都南京,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擔任二胡獨奏小演員,並任該團管弦樂隊指揮。正是在這時期,在父親和老師的指導下,她學會了二胡曲《田園春色》《八月桂花遍地開》京劇曲牌《八岔》以及傳統樂曲《虞舜風曲》,後來又學會了《玉樓春曉》《翠湖春曉》和劉天華的一些樂曲。1958年,13歲的閔惠芬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專修二胡,師從於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在兩位名師的指導下,閔惠芬進步很快,五年以後,閔惠芬終於迎來了在她人生道路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場比賽。
1963年的春天,正是江南草長飛,花放蝶忙的時節,第四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全國二胡比賽在上海音樂廳裏舉行。或許是前麵已經聽了27個選手的緣故,或許是由於沒有發現特別令人滿意的新人的緣故,台下的評委和聽眾看來些疲憊。
“下麵參賽的是第28號選手:閔惠芬,參賽曲目:《二泉映月》”主持人話音剛落,一位滿臉稚氣的小女孩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落落大方地走上了舞台,端坐在一把小椅上,稍微校正了一下琴弦,小手輕輕一揚,比賽大廳裏便神奇般迴旋起一陣悠揚的旋律,時而悲滄,時而激越……這不是病人痛苦的呻吟,這是一大批生活在舊社會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的憤懣情緒!閔惠芬那嫻熟的動作、豐富的表情、那優美的音樂將民間藝術瞎子阿炳這首《二泉映月》演繹得十分動人。當一曲終了,在一陣短暫的沉默之後,場裏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個小姑娘真是不簡單,拉得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評委們那原本鬆馳的神經頓時興奮起來了。二胡演奏家張韶事後也激動地對人說:“我真想馬上衝到舞台把閔惠芬抱起來。”比賽結果,這次大賽中年齡最小的閔惠芬以無可爭議的優勢一舉奪得第一名。這一年閔惠芬17歲。
其實,閔惠芬收獲的還不僅僅是第一名,這次參賽大大拓展了她的藝術視野。吳素華、王國潼等一批二胡名家演奏的《江河水》《三門峽暢想曲》等曲目使她不但知道了二胡的演奏還有諸如壓揉一類的技巧,更使她懂得了二胡與其它兄弟藝術那血脈相連的關係。從此,閔惠芬不再局限於整天拉二胡了,為了拓展自已的藝術天空,他認真學習傳統民間音樂、戲曲音樂、詞曲、詩歌、文學、曆史,在知識的寶庫中摸索音樂的神韻的表達。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熱情而內含、動人而不媚、誇張而不狂、哀怨而不傷的演奏風格。在演奏中,她能抓住音樂要表達的意境,並運用起承轉合這個大的節奏規律,把自已的感情同“氣勢”和“神韻”結合起來,通過音樂的節奏、音高、強弱及其在舞台上表演的神態去引起人們廣泛想象,而這一切竟然是在一係列巧妙不間斷的瞬間中自然完成的,充分體現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藝術造詣。隨著時間的推移,閔惠芬也漸漸地成了“二胡”的代名詞。
1975年,閔惠芬接到一個特殊任務:為毛澤東主席錄製一批京劇唱腔。用二胡來演奏京劇唱腔,既要展現京劇演唱的韻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點,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掌握京劇聲腔的特性,閔惠芬奔波於京、滬兩地,到處求教京劇名家,不但自己學唱,還仔細揣摩不同流派的區別,從中吸取營養為我所用。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是一個京劇演員呢。經過刻苦的攻關,閔惠芬終於獲得了成功,她用二胡錄製的一批京劇唱腔,深得毛主席的喜愛。有一篇名為《毛澤東遺物故事》中曾這樣寫道:毛主席生前收藏著許多唱片和錄音磁帶,而在眾多樂曲中,毛澤東更喜歡閔惠芬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特別喜歡聽閔惠芬獨奏的《逍遙津》、《斬黃袍》、《臥龍吊孝》、《連營寨》、《哭靈牌》等名曲。閔惠芬這一創新使傳統二胡藝術顯露出無限的生機,同時也大大拓展了她的藝術視野。此後,閔惠芬對用戲曲唱腔來拓寬二胡演奏的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些年來,她除首演了《江河水》、《長城隨想》、《新婚別》、《夜深沉》等大量二胡樂曲外,一直沒有放棄對“器樂演奏聲腔化”的探索。她說:“我們民族的藝術一定要好好地繼承,因為它是挖不完的寶石,‘聲腔藝術器樂化’是我終生的命題。”現在,不管閔惠芬走到哪裏,或是民歌,或是民間音樂,她都能拉得出當地的戲曲音樂。無論是西安的迷糊調、安徽的黃梅小調,還是浙江的越劇、上海的滬劇乃至廣東紅線女唱腔都能通過她手中的那把胡琴展現出獨特動人的的魅力。
1945年11月23日閔惠芬出生於江蘇宜興一個小山村。父親閔季騫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在家庭的薰陶下,閔惠芬自幼酷愛音樂。8歲就開始隨父學習二胡,同年在宜興藝術師範學校舉行音樂會中,閔惠芬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奏了她僅會的的四首樂曲。1956年,閔惠芬隨父親工作調動來到文化古都南京,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擔任二胡獨奏小演員,並任該團管弦樂隊指揮。正是在這時期,在父親和老師的指導下,她學會了二胡曲《田園春色》《八月桂花遍地開》京劇曲牌《八岔》以及傳統樂曲《虞舜風曲》,後來又學會了《玉樓春曉》《翠湖春曉》和劉天華的一些樂曲。1958年,13歲的閔惠芬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專修二胡,師從於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在兩位名師的指導下,閔惠芬進步很快,五年以後,閔惠芬終於迎來了在她人生道路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場比賽。
1963年的春天,正是江南草長飛,花放蝶忙的時節,第四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全國二胡比賽在上海音樂廳裏舉行。或許是前麵已經聽了27個選手的緣故,或許是由於沒有發現特別令人滿意的新人的緣故,台下的評委和聽眾看來些疲憊。
“下麵參賽的是第28號選手:閔惠芬,參賽曲目:《二泉映月》”主持人話音剛落,一位滿臉稚氣的小女孩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落落大方地走上了舞台,端坐在一把小椅上,稍微校正了一下琴弦,小手輕輕一揚,比賽大廳裏便神奇般迴旋起一陣悠揚的旋律,時而悲滄,時而激越……這不是病人痛苦的呻吟,這是一大批生活在舊社會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的憤懣情緒!閔惠芬那嫻熟的動作、豐富的表情、那優美的音樂將民間藝術瞎子阿炳這首《二泉映月》演繹得十分動人。當一曲終了,在一陣短暫的沉默之後,場裏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個小姑娘真是不簡單,拉得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評委們那原本鬆馳的神經頓時興奮起來了。二胡演奏家張韶事後也激動地對人說:“我真想馬上衝到舞台把閔惠芬抱起來。”比賽結果,這次大賽中年齡最小的閔惠芬以無可爭議的優勢一舉奪得第一名。這一年閔惠芬17歲。
其實,閔惠芬收獲的還不僅僅是第一名,這次參賽大大拓展了她的藝術視野。吳素華、王國潼等一批二胡名家演奏的《江河水》《三門峽暢想曲》等曲目使她不但知道了二胡的演奏還有諸如壓揉一類的技巧,更使她懂得了二胡與其它兄弟藝術那血脈相連的關係。從此,閔惠芬不再局限於整天拉二胡了,為了拓展自已的藝術天空,他認真學習傳統民間音樂、戲曲音樂、詞曲、詩歌、文學、曆史,在知識的寶庫中摸索音樂的神韻的表達。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熱情而內含、動人而不媚、誇張而不狂、哀怨而不傷的演奏風格。在演奏中,她能抓住音樂要表達的意境,並運用起承轉合這個大的節奏規律,把自已的感情同“氣勢”和“神韻”結合起來,通過音樂的節奏、音高、強弱及其在舞台上表演的神態去引起人們廣泛想象,而這一切竟然是在一係列巧妙不間斷的瞬間中自然完成的,充分體現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藝術造詣。隨著時間的推移,閔惠芬也漸漸地成了“二胡”的代名詞。
1975年,閔惠芬接到一個特殊任務:為毛澤東主席錄製一批京劇唱腔。用二胡來演奏京劇唱腔,既要展現京劇演唱的韻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點,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掌握京劇聲腔的特性,閔惠芬奔波於京、滬兩地,到處求教京劇名家,不但自己學唱,還仔細揣摩不同流派的區別,從中吸取營養為我所用。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是一個京劇演員呢。經過刻苦的攻關,閔惠芬終於獲得了成功,她用二胡錄製的一批京劇唱腔,深得毛主席的喜愛。有一篇名為《毛澤東遺物故事》中曾這樣寫道:毛主席生前收藏著許多唱片和錄音磁帶,而在眾多樂曲中,毛澤東更喜歡閔惠芬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特別喜歡聽閔惠芬獨奏的《逍遙津》、《斬黃袍》、《臥龍吊孝》、《連營寨》、《哭靈牌》等名曲。閔惠芬這一創新使傳統二胡藝術顯露出無限的生機,同時也大大拓展了她的藝術視野。此後,閔惠芬對用戲曲唱腔來拓寬二胡演奏的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些年來,她除首演了《江河水》、《長城隨想》、《新婚別》、《夜深沉》等大量二胡樂曲外,一直沒有放棄對“器樂演奏聲腔化”的探索。她說:“我們民族的藝術一定要好好地繼承,因為它是挖不完的寶石,‘聲腔藝術器樂化’是我終生的命題。”現在,不管閔惠芬走到哪裏,或是民歌,或是民間音樂,她都能拉得出當地的戲曲音樂。無論是西安的迷糊調、安徽的黃梅小調,還是浙江的越劇、上海的滬劇乃至廣東紅線女唱腔都能通過她手中的那把胡琴展現出獨特動人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