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九七七年過年,我家的夥食還是老樣子,一鍋粘糕、一鍋豆腐,兩鍋豆包、兩鍋饅頭,從大姑家勻的豬肉——喂一口肥豬來,夏天賣購豬了,給姐準備嫁妝。屋裏惟一舊貌換新顏的隻有毛主席和華主席的領袖像,毛主席那張太舊了,擦也擦不新。
天天當“炕頭先生”,憋悶得慌,我生起一股無名之火,向娘嚷嚷:“過去窮,怨‘四人幫’,現在‘四人幫’打倒了,咋還窮?”——瞧,別看我人小,但耳濡目染,有些“理論水”呢。“傻羔子哎”,娘笑了,“打倒‘四人幫’才幾個月,哪能隨即就好起來?再說,打倒‘四人幫’時收拾秋了,今年就是今年了,看明年小龍年吧。”“唉”,頓了一下,娘接著說道:“隊長又是你老大爺他們倆了。你老大爺革命倒是老革命,不胡作亂鬧,可從土改到前兩年,領導了二十多年,營子的日子沒多大變化。”
這樣的話我第一次聽說,假如不是出自娘口,我一準馬上說它“反動”的;可這是娘說的,沒必要“反動”。可不,我雖說才十一歲,可也覺得出營子的變化,決沒有廣播上宣傳得那麽快,什麽“蒸蒸日上”,什麽“一日千裏”,胡說呢。——或許,別的營子不這樣?反正,幾年來,艾裏營子電燈代替了油燈、洋井代替了大口井、驢車代替了挑筐而已,至於三大件:車子、手表、縫紉機,車子多起來了,全營子有十來輛;縫紉機還是那麽幾家有;手表隻有一塊,趙老師新買的,上海產,全鋼防震。
更甭說我家,除了電燈是同時換的外,新家具不是添置得晚,就是還沒添置。
那,這是因為什麽呢?我沒有追問娘。我知道,娘沒有解答這道難題那麽高的“理論”。
嗨,尋思這些幹啥,壞事都壞在“四人幫”身上吧。揭批材料上講,由於“四人幫”的破壞,“文革”十年,國家損失了數十個億,國民經濟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
十月份粉碎“四人幫”後,我們一邊上語文、算術文化課,一邊上揭批政治課。星期日不放假,一直挺到期末考試。老師反反複複講的一些話,我雖然不大理解,但能照著說下來了。
我們在學校揭批搞得如火如荼的同時,老大爺他們在生產隊也搞得不亦樂乎。
我至今弄不太清楚生產隊算不算一級政府,公社年年召開三幹會,“三幹”指的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三級幹部,由此推斷,應該劃為政府範疇吧;反正,在社員眼裏,統統是公家,那就是政府了。
艾裏營子生產小隊隊部設在營子中間,是營子裏最大的一處院落。社員們通常叫它“飼養處”,隊裏的牲畜牛、馬、騾、羊、豬全圈在這裏。
飼養處正門是北門,從北門進去,正前麵有一排座北朝南的房子,它們是艾裏營子生產隊的人民大會堂。自然,它遠不如北京人民大會堂莊嚴、雄偉,灰頭土臉的五間黃泥小屋而已。西兩間平時鎖著,放些雜物,冬季作母羊的產房;東三間是艾裏營子的政治中心。房子前方,西側是一拉溜兒的牲口圈,東側自北而南是圓倉和草屋子,草屋子再往南是一小角門,從小角門進去,便是艾裏營子的經濟中心——場院。房子對著的南大牆,中間又開了一個大門,方便馬車和牲畜進出。而在房子與南大牆之間,則是高高的、大大的糞堆。當時,雖然提倡施用化肥,但大量施用的仍是傳統的農家肥,農家肥有黃糞和土糞兩種。
政治中心間成實際上一大一小兩間,小間安有鍋灶,大間北麵是一鋪長炕,地下除一張辦公桌和一個櫥子外,還有長條凳、廣播筒子等雜物。辦公桌順西牆擺放,桌子上端的牆上挖一個方洞,方洞上鑲玻璃,玻璃裏貼著社員工分一覽表。表按日統計,一月一張。——打我記事起,記憶中的政治中心,隻有這張表新鮮,其它都土模土樣,多年一貫製。工分表在“土”的包圍中,顯得又是那麽蒼白。廣播筒子隊長專用,喊社員上工、開會。每天早上,隊長站在糞堆或者牆頭上,一邊變換著方向,一邊一遍又一遍喊:“各家社員們,上工——啦。”記得前兩年,和著老大爺喊聲的,是楊老師“吱、吱、吱——”的口哨聲。在寂靜的早上,兩種聲音交叉,一憨一尖此起彼伏,聽起來是那麽熱鬧。——哎,老大爺的大嗓門,準是天天喊練出來的吧?
隊部的常住居民兩位,五保戶二爺和飼養員二大爺。二爺的“戶口”就在隊部,二大爺則是“僑民”。二大爺是鄭大爺的親弟弟,也是單身,因為夜裏得給牲畜添草,所以他一直住在隊部。二大爺是老飼養員了,經佑牲畜精心,年年大隊召開的畜牧會上,少不了一張獎給優秀飼養員鄭懷坤的獎狀。——身為資深的畜牧人,鄧羊倌兒自然也有一張。但他們對待獎狀,根本不拿當玩意兒,拿迴來隨便地放在哪兒,幾天之後就不知被誰拿去當什麽用了。我不,拿迴獎狀後,不用我說,爸馬上去打糨子,端端正正貼在牆上明顯的位置。
隊部還有一位“戶口”在這兒但不常住的居民。營子裏有一父母雙亡的孤兒,叫趙國瑞,是二爺的同族兄弟。沒說的,二爺主動地收留了國瑞。趙國瑞如今在公社中學讀書,隻有寒暑假才迴來,同二爺同吃、同住。二爺對國瑞可疼了——全營子老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哪怕有那麽一點兒好吃的,國瑞迴來之前,二爺是不會動的,給“我們國瑞”留著。——“我們國瑞”是二爺對國瑞的專用稱唿。
現在,在隊部辦公的還是老大爺和幹爸了。“七猍歹”被抓走,隊長職務自然被擼去。副隊長一看形勢不妙,主動提出辭職。社員們將倆人又選了上來。
幹大哥說,這就像我們打籃球似的,打完上半場,中間休息十分鍾,接著打下半場。耶,讓“小將”們奪了權,兩年之後再官複原職,在他眼裏,隻是“休息”十分鍾!
還是大姑父說得對,他說這是平反。接著,大姑父給我們講起形勢來。現在,從上往下,全忙著給老幹部恢複名譽恢複職務恢複待遇,追悼會是一場挨著一場召開,平反通知是一張挨著一張下發,任免公文是一件挨著一件傳達。十幾年來,黨的幹部工作沒做好,返工呢。
嘿嘿,老大爺和幹爸是“老幹部”哎。
你還別說,老大爺真像老幹部,大高個,頭發花白,人微胖,說話大嗓門,同時愛大幅度擺動手臂。也穿四個兜兒的幹部服——就是髒點兒、破點兒,領口汗漬斑斑,袖口開花撩扇。
老大爺和老娘生育五個兒子一個丫頭,實在養活不起,送出去兩個。提起生育六個孩子,老娘的話兒太著笑了,“生了三兒後,我尋思咋也得再要個丫頭,等死的時候,好有人給我哭道。哪成想,生一個是小子,再生一個還是小子,我上來強了,偏不信老頭子我倆這輩子就是沒丫頭的命,這不,送子娘娘強不過我,臨期末了給我來個丫頭。生完老丫頭,我也幹腰了。”
老大爺愛說“打八路軍一建國,我就如何如何”,以此來顯示他的資深。的確,聽人說,土改時老大爺便是積極分子;成立高級社後,他一直任隊長。“黨齡比我的還長呢。”大姑父告訴我。大姑父是在部隊入的黨,那,老大爺剛解放便入黨了吧?羊腸河川是“八•;一五”光複後解放的,解放三十多年了。
在老張家,老大爺是長輩,年齡數他和張福最大,老大爺叫張祥。張福大爺當車老板子當得吧,吃涼不管酸,隻知道趕大車,甩長鞭,閑時往人堆裏一靠,煙一叼手一抄,吱吱煽哨。不管兩旁世人的事還是家族的事,即使自家的事,他也一退六二五,讓大娘去操持,自己當甩手掌櫃的。而老大爺同他恰恰相反,閑不住,你看吧,誰家有個勺子碰鍋沿,婆媳不睦、兄弟內訌嗬,哪裏有個大事小情,鄰裏糾紛、言語不和嗬,保證聽見老大爺的大嗓門了。管閑事,落不是。一些閑言碎語傳到老娘耳朵,老娘吵吵老頭子:“整天鹹吃蘿卜淡操心,老母豬拱磨盤、家雀兒撲拉房簷兒你也管?!”老大爺根本不理會,頂多給老娘個一笑了之。
現在老大爺更忙了,公事、私事一齊忙,忙得腳後跟打後腦勺,嗓門更高,手臂擺動的幅度更大。姐結婚那陣兒,老大爺他們來我家,嫌老大爺嗓門高,幹爸偶爾笑著提醒他一下。——畢竟是家庭私事,有些話兒不宜被外人聽去,他撓撓腮幫,尷尬地笑笑,過一會兒聲音洪亮如舊。這點上,誰也不如幹爸,幹爸上別人家去,進屋前,總不忘咳嗽一聲,給人家一個動靜。娘說幹爸心眼兒多。
唉,老大爺的忙,說句不好聽的話,同“七猍歹”那時有些相似哩,白天“促生產”,後晌“抓革命”。當然,“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內容有所不同,老大爺的“促生產”不再是大會戰,“抓革命”變成“學好文件抓住綱”。飼養處院裏,到處貼著大字標語,舊的沒掉,新的已經糊上去,全是打倒“四人幫”後出現的新口號。
而據大姑父講,現在最大的“形勢”應該是八○年農業要實現機械化。“啥叫機械化?”我問大姑父。“不再用‘三彎彎’唄。”大姑父告訴我。耕地不用犁杖,用洛陽“東方紅”,這我知道;但耪地不用鋤頭、割地不用鐮刀,我想象不出來用啥機械。大姑父說他也不知道用啥機械,隻聽說美國人全用機械種地,三、四個人足能蒔弄千十來畝莊稼。“呀,美國鬼子真有尿!”聽我這麽說,大姑父樂了:“那是人家比咱們文化高。”接著歎口氣道:“唉,還剩三年了,八字還沒一撇呢。”瞅了瞅我,大姑父語重心長地說:“等你們長大了,真地實現機械化也行。”“大姑父,機械化之後還啥化?”小孩子對遙遠的事情感興趣,越遙遠的還越著迷呢。“四個現代化。”大姑父說。耶,真還有‘化’!接著,大姑父告訴了我哪四化。
不管老大爺的“忙”還是大姑父的“形勢”,對爸來說都遠在爪哇國,他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對虛的、遠的事情不上心。礙於情麵,他參加了幾次後晌的社員會,後來看不去也不扣工分,就去得稀稀拉拉,有一迴沒一迴了。
冬季,本來是農閑季節,不搞大會戰,徹底地農閑起來。當然,這是指集體;個人家,想好好地過日子,一時也閑不住啊。白天,爸一般是到山上摟柴火,或者去街上拾糞;後晌,則在家裏剝麻。爸沒有串門子的習慣,即使大姑家,他也無事不登三寶殿。
艾裏營子一帶盛產線麻,據說享譽整個羊腸河川。冬天,生產隊將線麻分到各戶,剝出麻後,大部分交工,小部分歸己(算工),生產隊用線麻紡繩套,個人家用線麻搓繩納鞋底。
剝麻是個技術活兒,大人一般不指使我們幹。小孩兒幹,“哢哢哢”,一陣子剝出一大堆,看似快得很,實際上糟得很,瞎了不少麻。大人幹,耐著性子,輕輕地折麻杆,一批兒是一批兒,看著還能出一批兒,哪怕是將能捏上手的一小批兒,也盡量剝下來,總之,大人剝得又長又淨。
小尕玩剝下的麻杆,點燃一頭後,將另一頭放進嘴裏,一吸一唿,隨即嘴裏吐出火團來,嚇得爸趕緊嗬住小尕,娘一邊讓小尕張開嘴,看燒著沒有,一邊嚇唬他,玩兒火尿炕。
對我們姐四個,娘和爸哪個都疼,不過,最疼小尕。小尕吃飯,老是不一氣兒吃完,吃到半道,每每要躺炕上歇一會兒。對他這個毛病,爸從來視而不見,娘更是有耐性,不管忙閑,總要等小尕吃完兩氣兒飯,才拾掇桌子。有時,哥我倆氣不過,嚷嚷小尕兩句,娘不樂意:“他不小嘛!”
小尕八歲了,秋天該上學了。
第十八章
冬天,艾裏營子人家習慣一日兩餐,理由是天短。而實際上,在這表麵的理由之後,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理由,那就是省糧食省柴火。省糧食不必說,單說省柴火。
關於艾裏營子缺燒,早有人總結道:“十家燒柴九家缺,一家不缺是二爺。”二爺是五保戶,自然不缺燒,生產隊的場院,同時是他的柴火院呢。缺到啥程度?村裏有一家子,挨著碾坊住。日子過得潦倒,有一年年三十兒沒燒的了。怎麽辦,總不能燒大腿煮餃子吧?男人急了,上碾坊房上拔下幾根寮簷橛子,劈吧劈吧,不但燒開了鍋,還破天荒按照舊俗,在院子當中架了一大堆火!初一一早,男人扛著筢子上山摟柴火去了,嘿,他不是孤家寡人,有伴兒呢。當然,等柴進灶的隻有他自己,別的都是勤儉人,家裏的柴火還不至於馬上斷頓,隻是閑不住,才上山摟柴火的。
我家也缺燒,但比缺吃差多了。缺燒不像缺吃,缺吃,除了在自留地上多流汗而外,別無選擇,隻能夾著口袋求親告友;缺燒好說,雖說滿山遍野一望光禿禿,但灶火塘裏用的那點兒柴火,隻要下得起辛苦,總還是有的。
秋天是拾柴的大好季節。生產隊一扣棒子地,大人孩子就忙起來了,老叔在前麵開拖拉機扣地,我們緊跟在後麵撿苲子。為了多撿,誰也顧不上把苲子磕打幹淨,磕打兩下便往自己堆上扔,等往迴收拾的時候,再仔細磕打。樹葉子作柴火一般,不起火苗,但烘炕好,挺的時間長。秋風一起,勤儉的人家往往二半夜起來,摸黑兒掃,掃那些旮旮旯旯的地方。營子中間的那片大樹林子不讓掃,隊長派人看著呢,一直到樹葉子掉光了,才按人口劃片兒分給各家。
除了秋天集中拾柴,平常素日,隻要是下地幹活,迴來時,多多少少,我家的大人都不空手,習慣成自然了。
我家之所以不怎麽缺燒,還有一點也不可忽視,那就是娘燒火特別節省。我早已學會燒灶火了,不再手腳不相隨,添火時不會拉風匣,拉風匣時不會添火,但娘一般仍不支使我,怕我浪費,除非忙別的活兒撒不開手。也是,一樣多的柴火,娘能燒開鍋,我卻不能;更甭說,有兩次我一邊燒火一邊看書,開鍋時竟然不知道,直到熱氣滿屋開水溢出來,燙了頭燙了手才發覺。娘又氣又急,我哭笑不得。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娘節省三百六十四天,隻有年三十兒這一天除外,燒不用拉風匣的整柴火,秸杆兒或者幹脆是暄柴。暄柴是幹枯的草葉,用拖子在山上摟迴來的。暄柴是柴中的油,平常做飯時,隻能抓一小把把,引火用。
當時,羊腸河川的人家割親,要走這樣一道程序:女方到男方家相家庭,即考察這家是不是過日子人家,而相家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察看柴火垛。柴火垛大,窮點兒沒關係,過日子人家呀;柴火垛小,“耶,這家子人又窮又懶,過日子準不行!”聽說,奶奶最終同意老姑嫁給老馬家,就是看中人家柴火垛大了。果然,老姑父過一手好日子,白手起家,蓋上了新房子,還打三節紅躺櫃呢。
怪不得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排第一位,它虛虛實實全關乎生活呢。
哥大了,沒說的,冬天一早上,跟爸摟暄柴去。幹大哥也跟著,爺仨兒一齊去。等娘做熟飯,爸他們也迴來了。爸摟一大拖子,哥摟一小拖子——爸特地給哥做個小拖子。兩人棉帽子上滿是嗬氣凍成的霜。進屋摘掉棉帽子,熱氣又馬上從頭上嫋嫋起來。哥一邊拍打霜,一邊說:“腳底板子走得熱火燎的。”娘趕緊讓哥洗臉、吃飯,還得上學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年前年後,哥同娘念叨好幾迴了:“娘,我不念書了,迴來幹活兒。”娘堅決不同意:“念吧,咋想起不念了呢?”“念也沒用,早晚得迴來,不如早迴來早掙工分。” 看樣子,哥尋思這事兒好長時間了。“念完八年級再說!你大姑父不說了嘛,念書總有用,多念一天是一天的。”娘說得斬釘截鐵,哥不念叨了。
聽娘說起念書的好處,爸想起件事兒來,“打倒了‘四人幫’,這也恢複那也恢複,就沒聽說恢複考大學。”“可不是”,娘接過話茬說道:“在公社教學的那個範老師,他大哥是‘文化大革命’前考上大學的,現在在外地教學呢。這些年,不興考試,盡推薦上大學學。”“大學,是不是‘老貧農王大爺上大學’那樣的大學?”我急不可耐地問道。“嗯?”爸愣了一下,我趕緊將《老貧農王大爺上大學》這篇課文複述了一遍。“那誰知道!”聽完,爸白楞我一眼,我不吱聲了。
唉,爸南下過赤峰街北上過興安嶺而已,哪知道那麽多“大學”的事兒?
開學起來,哥接著與幹大哥上學去了。
我比哥小,還不必著想替大人幹活兒,再說我學習好。——唉,一提起學習好,我困惑大著呢。我是學習好,可這管啥用?營子人羨慕在城裏“上班”的那幾位,每當幹活兒累得臭死吃喝兒又不好時,大人便牢騷滿腹,人家一天才幹八個小時的“工作”,但吃大米、白麵,養得白白胖胖;而咱們哪……一問,原來那幾位是當兵轉業後,國家安排的。——而當兵要的是好體格,與學習好壞無關。
老跟的老爺爺就是這樣,當兵轉業後,安排到赤峰城裏。他小兒子迴老家來,在幹媽家說:在街裏撿破爛兒,一天也掙塊十來錢。呀,街裏錢這麽好掙!撿破爛兒肯定不是“上班”,要是“上班”,說不定掙多少呢。怪不得老跟的小老叔穿得油光水滑,身上甭說補丁,連一個土星兒也沒有。而我們的衣服,除非是新做的,否則,沒補丁才怪呢,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嘛。我問他艾裏營子離街裏多遠,他說一百多裏。得,在爪哇國呢,拉倒吧。二十裏地遠的公社,我才去過一次,還是坐馬車去的。
唉,尋思這些沒用,眼目前兒的事是讀書,我得再加把勁,爭取在全大隊都是第一。全大隊七個小隊,七個第一呢,我要當第一裏的第一。下半年,我將上大隊學校念四年級了。
在我為第一而奮鬥時,老大爺也雄心勃勃,率領社員們戰天鬥地,口號是把“四人幫” 造成的損失奪迴來。
艾裏營子除了少量的川地,絕大部分是山地。好在這種山地不是純粹掛在山坡上的那種,而是成百上千畝地分布在梁頂廣闊的平地上,一望無際,隻是可惜,地裏打不出水來,也便成了旱地。純粹的旱地必須雨後播種或者人工坐水種,而這種旱地(大人叫它“二陰地”)可以幹種,墒情能保證苗出來。“見苗收一半。”世世代代,艾裏營子人靠二陰地生活,河南川地少得可憐,過日子指望不上。
開春種地時,二陰地的墒情比往年好得多,頭年老秋時,老叔剛扣完地,連降兩場大雪,將地封得嚴嚴實實,春天又沒怎麽刮大風,水分沒丟。大人們說,老天爺也變好了呢。哪成想,年後開始旱起來,而且與前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旱得連羊腸河岸邊的蒲棒草都沒長起來,隻有在特別低窪的地方,才偶爾有三兩棵,離得稍微遠點兒,眼裏看見的隻有白茫茫的河灘,耳邊傳來的隻有幹風無可奈何的“嗡翁”聲。
——羊腸河,我們的先人是遇到你才不再遷徙的,你養育了他們,卻難道要拋棄我們嗎?!
“趙蒙古”在自留地裏間苗,累了,坐下來抽袋煙歇歇,點著火後,順手把火柴丟到地上,巧得很,火柴掉到剛間下的苗上,不一會兒竟然青煙嫋嫋,著了!“趙蒙古”緊忙撲滅,把他氣得呀鼻子歪了,對著老天爺大罵了一通!
而老天爺耳聾,什麽都聽不見。
“趙蒙古”同人說起這事,聽的人不是唉聲就是歎氣。“趙蒙古”火了:“發昏當不了死,找找老隊長,看有啥轍沒?”老大爺早已急得滿嘴起大泡,他知道,如此嚴重的旱情,“天大旱人大幹”無濟於事,可除此又別無良策,弄得他一籌莫展。老大爺頭發越來越花越來越白,衣服越來越破越來越舊,四個兜兒落兩個了。
近來,營子裏的老婆兒,大晌午時,三三兩兩地挎著小筐兒,上麵用衣服什麽的蓋上,到西河沿兒去。我們覺得蹊蹺,偷偷跟在後麵,瞧個究竟。到了河沿兒,老婆兒們找幾塊石頭,簡單壘一下,接著從筐裏往外拿東西,原來是香燭黃表。她們一邊點燃,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噢,是在向龍王爺求雨。
迴家同娘提起這事兒,娘說:“把這些老婆子急得呀。”
老婆兒們求雨求得越來越虔誠,而雨讓她們越來越失望,天天萬裏無雲,風絲兒都沒有。天是熱的,地是熱的,人是熱的,隻有從井裏現壓上來的水是涼的,但剛到嘴裏,馬上又熱了!
“一炷香兩張紙打動不了龍王爺啦,許個戲吧。”人們向老隊長建議,“行!”老大爺一拍大腿,馬上同意了。
打倒“四人幫”後,百廢俱興,率先解放者中有“老戲”。年前有一個大隊成立了老戲班子,班主手殘,人送外號“趙缺爪”。老大爺寫了“趙缺爪”的戲,他們正在別的營子演出,答應下一個台口給艾裏營子。
聽說戲寫好了,興奮得我們小孩兒喜形於色,奔走相告。大人說“老戲”是大戲,同前兩年的“小戲”不一樣,古人打扮,說古人話唱古人腔。
張福大爺趕車,把“趙缺爪”他們接來了。咦,穿的同我們一樣,說的同我們一樣,不“老”呀。老跟我們大失所望,但出於好奇,還是硬著頭皮看了。
戲台搭在學校,學校平坦、寬闊,便於演出和觀看。一個台口三天,一共演出六場,“趙卻爪”他們演了《七人嫌》、《母羊圈》等。嘿,老戲不看則已,一看,戲裏戲外不一樣哩,戲裏真好看。最好看的是青衣演唱,唱到悲苦處,青衣每每加綴尾音“唉”,我查了一下,十三個!在青衣第三次“唉”時,我心大慟,眼淚被“唉”得奪眶而出。我以為是自己的淚窩子淺呢,而不好意思地用眼角餘光偷看,誰知,在明晃晃的太陽下,大人們也淚光閃閃!
今人活得苦,古人也不易啊。
當然,戲畢竟是戲,它讓人哭,也讓人笑。花旦的一段台詞把人樂得肚腸子直疼,台詞說的是:“媽的羔媽的肉,媽的腸子兩大溜,你要星星媽給你摘,你要月亮媽給你夠。”看完迴到家後,我馬上將這段絕妙好辭記下來,它太誇張了,不過,說得在理。
學校西北角,放著隊部的辦公桌,桌上供著龍王爺的牌位。在嚴重的天災麵前,共產黨員老大爺無可奈何妥協,唯心了。
演完戲不兩天,天上有雲彩了,白雲變黑雲,薄雲變厚雲,空中也刮起涼風,夾雜著濃鬱的土腥味和零星的雨點。大人說,半年沒下雨,馬上要下也難哪。這樣鬧騰兩天,第三天過晌,我們剛上課,“轟隆隆”、“哢嚓嚓”,雷鳴電閃,趙老師興奮得課也不講了。跑到教室外麵去看,同學們也隨即“噢噢”歡叫著,擁到外麵。一陣腥風刮過,“嘩——”雨斜著下來了,可隻有兩三分鍾吧,站在最前麵的老跟突然“啊”了一聲,咋的啦?我們急忙瞅他,天哪,是一顆雞蛋大小的冰雹砸到了他的頭上!趙老師趕緊招唿大家進屋,我們擠在窗戶前、門前,向外一看,大眼瞪小眼,全傻了,天不再下雨,下的是純粹的冰雹。
冰雹在我們這兒不稀罕,每年這營子不下那營子也下的,大人管它叫“蛋雨”或“冷子”。這迴下的時間長,有小半節課長吧。冰雹過後,放眼望去,白花花鋪滿一地。
教室不再燥熱,而是冷氣襲人、寒涼刺骨,冰窟一般。
龍王爺,難道你沒看艾裏營子給你許的大戲嗎,還是你瞎眼了,根本看不見?!
第十九章
一場冰雹,將梁頂上的二陰地禍害得溜平,莊稼沒砸死的也被冰雹水紮死了,不過,河南川地倒是毫毛未損,雹打一溜兒。除了莊稼,冰雹還砸死隊上的兩隻羊、一匹馬駒子。馬駒子是被冰雹砸懵了,離群亂跑,掉進大溝摔成重傷。牛倌兒找到後,招唿大家夥抬迴來。一看沒救,老大爺讓“趙蒙古”給馬駒子一刀,捎帶著,將死羊也讓“趙蒙古”剝了。馬肉和
一九七七年過年,我家的夥食還是老樣子,一鍋粘糕、一鍋豆腐,兩鍋豆包、兩鍋饅頭,從大姑家勻的豬肉——喂一口肥豬來,夏天賣購豬了,給姐準備嫁妝。屋裏惟一舊貌換新顏的隻有毛主席和華主席的領袖像,毛主席那張太舊了,擦也擦不新。
天天當“炕頭先生”,憋悶得慌,我生起一股無名之火,向娘嚷嚷:“過去窮,怨‘四人幫’,現在‘四人幫’打倒了,咋還窮?”——瞧,別看我人小,但耳濡目染,有些“理論水”呢。“傻羔子哎”,娘笑了,“打倒‘四人幫’才幾個月,哪能隨即就好起來?再說,打倒‘四人幫’時收拾秋了,今年就是今年了,看明年小龍年吧。”“唉”,頓了一下,娘接著說道:“隊長又是你老大爺他們倆了。你老大爺革命倒是老革命,不胡作亂鬧,可從土改到前兩年,領導了二十多年,營子的日子沒多大變化。”
這樣的話我第一次聽說,假如不是出自娘口,我一準馬上說它“反動”的;可這是娘說的,沒必要“反動”。可不,我雖說才十一歲,可也覺得出營子的變化,決沒有廣播上宣傳得那麽快,什麽“蒸蒸日上”,什麽“一日千裏”,胡說呢。——或許,別的營子不這樣?反正,幾年來,艾裏營子電燈代替了油燈、洋井代替了大口井、驢車代替了挑筐而已,至於三大件:車子、手表、縫紉機,車子多起來了,全營子有十來輛;縫紉機還是那麽幾家有;手表隻有一塊,趙老師新買的,上海產,全鋼防震。
更甭說我家,除了電燈是同時換的外,新家具不是添置得晚,就是還沒添置。
那,這是因為什麽呢?我沒有追問娘。我知道,娘沒有解答這道難題那麽高的“理論”。
嗨,尋思這些幹啥,壞事都壞在“四人幫”身上吧。揭批材料上講,由於“四人幫”的破壞,“文革”十年,國家損失了數十個億,國民經濟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
十月份粉碎“四人幫”後,我們一邊上語文、算術文化課,一邊上揭批政治課。星期日不放假,一直挺到期末考試。老師反反複複講的一些話,我雖然不大理解,但能照著說下來了。
我們在學校揭批搞得如火如荼的同時,老大爺他們在生產隊也搞得不亦樂乎。
我至今弄不太清楚生產隊算不算一級政府,公社年年召開三幹會,“三幹”指的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三級幹部,由此推斷,應該劃為政府範疇吧;反正,在社員眼裏,統統是公家,那就是政府了。
艾裏營子生產小隊隊部設在營子中間,是營子裏最大的一處院落。社員們通常叫它“飼養處”,隊裏的牲畜牛、馬、騾、羊、豬全圈在這裏。
飼養處正門是北門,從北門進去,正前麵有一排座北朝南的房子,它們是艾裏營子生產隊的人民大會堂。自然,它遠不如北京人民大會堂莊嚴、雄偉,灰頭土臉的五間黃泥小屋而已。西兩間平時鎖著,放些雜物,冬季作母羊的產房;東三間是艾裏營子的政治中心。房子前方,西側是一拉溜兒的牲口圈,東側自北而南是圓倉和草屋子,草屋子再往南是一小角門,從小角門進去,便是艾裏營子的經濟中心——場院。房子對著的南大牆,中間又開了一個大門,方便馬車和牲畜進出。而在房子與南大牆之間,則是高高的、大大的糞堆。當時,雖然提倡施用化肥,但大量施用的仍是傳統的農家肥,農家肥有黃糞和土糞兩種。
政治中心間成實際上一大一小兩間,小間安有鍋灶,大間北麵是一鋪長炕,地下除一張辦公桌和一個櫥子外,還有長條凳、廣播筒子等雜物。辦公桌順西牆擺放,桌子上端的牆上挖一個方洞,方洞上鑲玻璃,玻璃裏貼著社員工分一覽表。表按日統計,一月一張。——打我記事起,記憶中的政治中心,隻有這張表新鮮,其它都土模土樣,多年一貫製。工分表在“土”的包圍中,顯得又是那麽蒼白。廣播筒子隊長專用,喊社員上工、開會。每天早上,隊長站在糞堆或者牆頭上,一邊變換著方向,一邊一遍又一遍喊:“各家社員們,上工——啦。”記得前兩年,和著老大爺喊聲的,是楊老師“吱、吱、吱——”的口哨聲。在寂靜的早上,兩種聲音交叉,一憨一尖此起彼伏,聽起來是那麽熱鬧。——哎,老大爺的大嗓門,準是天天喊練出來的吧?
隊部的常住居民兩位,五保戶二爺和飼養員二大爺。二爺的“戶口”就在隊部,二大爺則是“僑民”。二大爺是鄭大爺的親弟弟,也是單身,因為夜裏得給牲畜添草,所以他一直住在隊部。二大爺是老飼養員了,經佑牲畜精心,年年大隊召開的畜牧會上,少不了一張獎給優秀飼養員鄭懷坤的獎狀。——身為資深的畜牧人,鄧羊倌兒自然也有一張。但他們對待獎狀,根本不拿當玩意兒,拿迴來隨便地放在哪兒,幾天之後就不知被誰拿去當什麽用了。我不,拿迴獎狀後,不用我說,爸馬上去打糨子,端端正正貼在牆上明顯的位置。
隊部還有一位“戶口”在這兒但不常住的居民。營子裏有一父母雙亡的孤兒,叫趙國瑞,是二爺的同族兄弟。沒說的,二爺主動地收留了國瑞。趙國瑞如今在公社中學讀書,隻有寒暑假才迴來,同二爺同吃、同住。二爺對國瑞可疼了——全營子老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哪怕有那麽一點兒好吃的,國瑞迴來之前,二爺是不會動的,給“我們國瑞”留著。——“我們國瑞”是二爺對國瑞的專用稱唿。
現在,在隊部辦公的還是老大爺和幹爸了。“七猍歹”被抓走,隊長職務自然被擼去。副隊長一看形勢不妙,主動提出辭職。社員們將倆人又選了上來。
幹大哥說,這就像我們打籃球似的,打完上半場,中間休息十分鍾,接著打下半場。耶,讓“小將”們奪了權,兩年之後再官複原職,在他眼裏,隻是“休息”十分鍾!
還是大姑父說得對,他說這是平反。接著,大姑父給我們講起形勢來。現在,從上往下,全忙著給老幹部恢複名譽恢複職務恢複待遇,追悼會是一場挨著一場召開,平反通知是一張挨著一張下發,任免公文是一件挨著一件傳達。十幾年來,黨的幹部工作沒做好,返工呢。
嘿嘿,老大爺和幹爸是“老幹部”哎。
你還別說,老大爺真像老幹部,大高個,頭發花白,人微胖,說話大嗓門,同時愛大幅度擺動手臂。也穿四個兜兒的幹部服——就是髒點兒、破點兒,領口汗漬斑斑,袖口開花撩扇。
老大爺和老娘生育五個兒子一個丫頭,實在養活不起,送出去兩個。提起生育六個孩子,老娘的話兒太著笑了,“生了三兒後,我尋思咋也得再要個丫頭,等死的時候,好有人給我哭道。哪成想,生一個是小子,再生一個還是小子,我上來強了,偏不信老頭子我倆這輩子就是沒丫頭的命,這不,送子娘娘強不過我,臨期末了給我來個丫頭。生完老丫頭,我也幹腰了。”
老大爺愛說“打八路軍一建國,我就如何如何”,以此來顯示他的資深。的確,聽人說,土改時老大爺便是積極分子;成立高級社後,他一直任隊長。“黨齡比我的還長呢。”大姑父告訴我。大姑父是在部隊入的黨,那,老大爺剛解放便入黨了吧?羊腸河川是“八•;一五”光複後解放的,解放三十多年了。
在老張家,老大爺是長輩,年齡數他和張福最大,老大爺叫張祥。張福大爺當車老板子當得吧,吃涼不管酸,隻知道趕大車,甩長鞭,閑時往人堆裏一靠,煙一叼手一抄,吱吱煽哨。不管兩旁世人的事還是家族的事,即使自家的事,他也一退六二五,讓大娘去操持,自己當甩手掌櫃的。而老大爺同他恰恰相反,閑不住,你看吧,誰家有個勺子碰鍋沿,婆媳不睦、兄弟內訌嗬,哪裏有個大事小情,鄰裏糾紛、言語不和嗬,保證聽見老大爺的大嗓門了。管閑事,落不是。一些閑言碎語傳到老娘耳朵,老娘吵吵老頭子:“整天鹹吃蘿卜淡操心,老母豬拱磨盤、家雀兒撲拉房簷兒你也管?!”老大爺根本不理會,頂多給老娘個一笑了之。
現在老大爺更忙了,公事、私事一齊忙,忙得腳後跟打後腦勺,嗓門更高,手臂擺動的幅度更大。姐結婚那陣兒,老大爺他們來我家,嫌老大爺嗓門高,幹爸偶爾笑著提醒他一下。——畢竟是家庭私事,有些話兒不宜被外人聽去,他撓撓腮幫,尷尬地笑笑,過一會兒聲音洪亮如舊。這點上,誰也不如幹爸,幹爸上別人家去,進屋前,總不忘咳嗽一聲,給人家一個動靜。娘說幹爸心眼兒多。
唉,老大爺的忙,說句不好聽的話,同“七猍歹”那時有些相似哩,白天“促生產”,後晌“抓革命”。當然,“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內容有所不同,老大爺的“促生產”不再是大會戰,“抓革命”變成“學好文件抓住綱”。飼養處院裏,到處貼著大字標語,舊的沒掉,新的已經糊上去,全是打倒“四人幫”後出現的新口號。
而據大姑父講,現在最大的“形勢”應該是八○年農業要實現機械化。“啥叫機械化?”我問大姑父。“不再用‘三彎彎’唄。”大姑父告訴我。耕地不用犁杖,用洛陽“東方紅”,這我知道;但耪地不用鋤頭、割地不用鐮刀,我想象不出來用啥機械。大姑父說他也不知道用啥機械,隻聽說美國人全用機械種地,三、四個人足能蒔弄千十來畝莊稼。“呀,美國鬼子真有尿!”聽我這麽說,大姑父樂了:“那是人家比咱們文化高。”接著歎口氣道:“唉,還剩三年了,八字還沒一撇呢。”瞅了瞅我,大姑父語重心長地說:“等你們長大了,真地實現機械化也行。”“大姑父,機械化之後還啥化?”小孩子對遙遠的事情感興趣,越遙遠的還越著迷呢。“四個現代化。”大姑父說。耶,真還有‘化’!接著,大姑父告訴了我哪四化。
不管老大爺的“忙”還是大姑父的“形勢”,對爸來說都遠在爪哇國,他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對虛的、遠的事情不上心。礙於情麵,他參加了幾次後晌的社員會,後來看不去也不扣工分,就去得稀稀拉拉,有一迴沒一迴了。
冬季,本來是農閑季節,不搞大會戰,徹底地農閑起來。當然,這是指集體;個人家,想好好地過日子,一時也閑不住啊。白天,爸一般是到山上摟柴火,或者去街上拾糞;後晌,則在家裏剝麻。爸沒有串門子的習慣,即使大姑家,他也無事不登三寶殿。
艾裏營子一帶盛產線麻,據說享譽整個羊腸河川。冬天,生產隊將線麻分到各戶,剝出麻後,大部分交工,小部分歸己(算工),生產隊用線麻紡繩套,個人家用線麻搓繩納鞋底。
剝麻是個技術活兒,大人一般不指使我們幹。小孩兒幹,“哢哢哢”,一陣子剝出一大堆,看似快得很,實際上糟得很,瞎了不少麻。大人幹,耐著性子,輕輕地折麻杆,一批兒是一批兒,看著還能出一批兒,哪怕是將能捏上手的一小批兒,也盡量剝下來,總之,大人剝得又長又淨。
小尕玩剝下的麻杆,點燃一頭後,將另一頭放進嘴裏,一吸一唿,隨即嘴裏吐出火團來,嚇得爸趕緊嗬住小尕,娘一邊讓小尕張開嘴,看燒著沒有,一邊嚇唬他,玩兒火尿炕。
對我們姐四個,娘和爸哪個都疼,不過,最疼小尕。小尕吃飯,老是不一氣兒吃完,吃到半道,每每要躺炕上歇一會兒。對他這個毛病,爸從來視而不見,娘更是有耐性,不管忙閑,總要等小尕吃完兩氣兒飯,才拾掇桌子。有時,哥我倆氣不過,嚷嚷小尕兩句,娘不樂意:“他不小嘛!”
小尕八歲了,秋天該上學了。
第十八章
冬天,艾裏營子人家習慣一日兩餐,理由是天短。而實際上,在這表麵的理由之後,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理由,那就是省糧食省柴火。省糧食不必說,單說省柴火。
關於艾裏營子缺燒,早有人總結道:“十家燒柴九家缺,一家不缺是二爺。”二爺是五保戶,自然不缺燒,生產隊的場院,同時是他的柴火院呢。缺到啥程度?村裏有一家子,挨著碾坊住。日子過得潦倒,有一年年三十兒沒燒的了。怎麽辦,總不能燒大腿煮餃子吧?男人急了,上碾坊房上拔下幾根寮簷橛子,劈吧劈吧,不但燒開了鍋,還破天荒按照舊俗,在院子當中架了一大堆火!初一一早,男人扛著筢子上山摟柴火去了,嘿,他不是孤家寡人,有伴兒呢。當然,等柴進灶的隻有他自己,別的都是勤儉人,家裏的柴火還不至於馬上斷頓,隻是閑不住,才上山摟柴火的。
我家也缺燒,但比缺吃差多了。缺燒不像缺吃,缺吃,除了在自留地上多流汗而外,別無選擇,隻能夾著口袋求親告友;缺燒好說,雖說滿山遍野一望光禿禿,但灶火塘裏用的那點兒柴火,隻要下得起辛苦,總還是有的。
秋天是拾柴的大好季節。生產隊一扣棒子地,大人孩子就忙起來了,老叔在前麵開拖拉機扣地,我們緊跟在後麵撿苲子。為了多撿,誰也顧不上把苲子磕打幹淨,磕打兩下便往自己堆上扔,等往迴收拾的時候,再仔細磕打。樹葉子作柴火一般,不起火苗,但烘炕好,挺的時間長。秋風一起,勤儉的人家往往二半夜起來,摸黑兒掃,掃那些旮旮旯旯的地方。營子中間的那片大樹林子不讓掃,隊長派人看著呢,一直到樹葉子掉光了,才按人口劃片兒分給各家。
除了秋天集中拾柴,平常素日,隻要是下地幹活,迴來時,多多少少,我家的大人都不空手,習慣成自然了。
我家之所以不怎麽缺燒,還有一點也不可忽視,那就是娘燒火特別節省。我早已學會燒灶火了,不再手腳不相隨,添火時不會拉風匣,拉風匣時不會添火,但娘一般仍不支使我,怕我浪費,除非忙別的活兒撒不開手。也是,一樣多的柴火,娘能燒開鍋,我卻不能;更甭說,有兩次我一邊燒火一邊看書,開鍋時竟然不知道,直到熱氣滿屋開水溢出來,燙了頭燙了手才發覺。娘又氣又急,我哭笑不得。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娘節省三百六十四天,隻有年三十兒這一天除外,燒不用拉風匣的整柴火,秸杆兒或者幹脆是暄柴。暄柴是幹枯的草葉,用拖子在山上摟迴來的。暄柴是柴中的油,平常做飯時,隻能抓一小把把,引火用。
當時,羊腸河川的人家割親,要走這樣一道程序:女方到男方家相家庭,即考察這家是不是過日子人家,而相家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察看柴火垛。柴火垛大,窮點兒沒關係,過日子人家呀;柴火垛小,“耶,這家子人又窮又懶,過日子準不行!”聽說,奶奶最終同意老姑嫁給老馬家,就是看中人家柴火垛大了。果然,老姑父過一手好日子,白手起家,蓋上了新房子,還打三節紅躺櫃呢。
怪不得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排第一位,它虛虛實實全關乎生活呢。
哥大了,沒說的,冬天一早上,跟爸摟暄柴去。幹大哥也跟著,爺仨兒一齊去。等娘做熟飯,爸他們也迴來了。爸摟一大拖子,哥摟一小拖子——爸特地給哥做個小拖子。兩人棉帽子上滿是嗬氣凍成的霜。進屋摘掉棉帽子,熱氣又馬上從頭上嫋嫋起來。哥一邊拍打霜,一邊說:“腳底板子走得熱火燎的。”娘趕緊讓哥洗臉、吃飯,還得上學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年前年後,哥同娘念叨好幾迴了:“娘,我不念書了,迴來幹活兒。”娘堅決不同意:“念吧,咋想起不念了呢?”“念也沒用,早晚得迴來,不如早迴來早掙工分。” 看樣子,哥尋思這事兒好長時間了。“念完八年級再說!你大姑父不說了嘛,念書總有用,多念一天是一天的。”娘說得斬釘截鐵,哥不念叨了。
聽娘說起念書的好處,爸想起件事兒來,“打倒了‘四人幫’,這也恢複那也恢複,就沒聽說恢複考大學。”“可不是”,娘接過話茬說道:“在公社教學的那個範老師,他大哥是‘文化大革命’前考上大學的,現在在外地教學呢。這些年,不興考試,盡推薦上大學學。”“大學,是不是‘老貧農王大爺上大學’那樣的大學?”我急不可耐地問道。“嗯?”爸愣了一下,我趕緊將《老貧農王大爺上大學》這篇課文複述了一遍。“那誰知道!”聽完,爸白楞我一眼,我不吱聲了。
唉,爸南下過赤峰街北上過興安嶺而已,哪知道那麽多“大學”的事兒?
開學起來,哥接著與幹大哥上學去了。
我比哥小,還不必著想替大人幹活兒,再說我學習好。——唉,一提起學習好,我困惑大著呢。我是學習好,可這管啥用?營子人羨慕在城裏“上班”的那幾位,每當幹活兒累得臭死吃喝兒又不好時,大人便牢騷滿腹,人家一天才幹八個小時的“工作”,但吃大米、白麵,養得白白胖胖;而咱們哪……一問,原來那幾位是當兵轉業後,國家安排的。——而當兵要的是好體格,與學習好壞無關。
老跟的老爺爺就是這樣,當兵轉業後,安排到赤峰城裏。他小兒子迴老家來,在幹媽家說:在街裏撿破爛兒,一天也掙塊十來錢。呀,街裏錢這麽好掙!撿破爛兒肯定不是“上班”,要是“上班”,說不定掙多少呢。怪不得老跟的小老叔穿得油光水滑,身上甭說補丁,連一個土星兒也沒有。而我們的衣服,除非是新做的,否則,沒補丁才怪呢,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嘛。我問他艾裏營子離街裏多遠,他說一百多裏。得,在爪哇國呢,拉倒吧。二十裏地遠的公社,我才去過一次,還是坐馬車去的。
唉,尋思這些沒用,眼目前兒的事是讀書,我得再加把勁,爭取在全大隊都是第一。全大隊七個小隊,七個第一呢,我要當第一裏的第一。下半年,我將上大隊學校念四年級了。
在我為第一而奮鬥時,老大爺也雄心勃勃,率領社員們戰天鬥地,口號是把“四人幫” 造成的損失奪迴來。
艾裏營子除了少量的川地,絕大部分是山地。好在這種山地不是純粹掛在山坡上的那種,而是成百上千畝地分布在梁頂廣闊的平地上,一望無際,隻是可惜,地裏打不出水來,也便成了旱地。純粹的旱地必須雨後播種或者人工坐水種,而這種旱地(大人叫它“二陰地”)可以幹種,墒情能保證苗出來。“見苗收一半。”世世代代,艾裏營子人靠二陰地生活,河南川地少得可憐,過日子指望不上。
開春種地時,二陰地的墒情比往年好得多,頭年老秋時,老叔剛扣完地,連降兩場大雪,將地封得嚴嚴實實,春天又沒怎麽刮大風,水分沒丟。大人們說,老天爺也變好了呢。哪成想,年後開始旱起來,而且與前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旱得連羊腸河岸邊的蒲棒草都沒長起來,隻有在特別低窪的地方,才偶爾有三兩棵,離得稍微遠點兒,眼裏看見的隻有白茫茫的河灘,耳邊傳來的隻有幹風無可奈何的“嗡翁”聲。
——羊腸河,我們的先人是遇到你才不再遷徙的,你養育了他們,卻難道要拋棄我們嗎?!
“趙蒙古”在自留地裏間苗,累了,坐下來抽袋煙歇歇,點著火後,順手把火柴丟到地上,巧得很,火柴掉到剛間下的苗上,不一會兒竟然青煙嫋嫋,著了!“趙蒙古”緊忙撲滅,把他氣得呀鼻子歪了,對著老天爺大罵了一通!
而老天爺耳聾,什麽都聽不見。
“趙蒙古”同人說起這事,聽的人不是唉聲就是歎氣。“趙蒙古”火了:“發昏當不了死,找找老隊長,看有啥轍沒?”老大爺早已急得滿嘴起大泡,他知道,如此嚴重的旱情,“天大旱人大幹”無濟於事,可除此又別無良策,弄得他一籌莫展。老大爺頭發越來越花越來越白,衣服越來越破越來越舊,四個兜兒落兩個了。
近來,營子裏的老婆兒,大晌午時,三三兩兩地挎著小筐兒,上麵用衣服什麽的蓋上,到西河沿兒去。我們覺得蹊蹺,偷偷跟在後麵,瞧個究竟。到了河沿兒,老婆兒們找幾塊石頭,簡單壘一下,接著從筐裏往外拿東西,原來是香燭黃表。她們一邊點燃,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噢,是在向龍王爺求雨。
迴家同娘提起這事兒,娘說:“把這些老婆子急得呀。”
老婆兒們求雨求得越來越虔誠,而雨讓她們越來越失望,天天萬裏無雲,風絲兒都沒有。天是熱的,地是熱的,人是熱的,隻有從井裏現壓上來的水是涼的,但剛到嘴裏,馬上又熱了!
“一炷香兩張紙打動不了龍王爺啦,許個戲吧。”人們向老隊長建議,“行!”老大爺一拍大腿,馬上同意了。
打倒“四人幫”後,百廢俱興,率先解放者中有“老戲”。年前有一個大隊成立了老戲班子,班主手殘,人送外號“趙缺爪”。老大爺寫了“趙缺爪”的戲,他們正在別的營子演出,答應下一個台口給艾裏營子。
聽說戲寫好了,興奮得我們小孩兒喜形於色,奔走相告。大人說“老戲”是大戲,同前兩年的“小戲”不一樣,古人打扮,說古人話唱古人腔。
張福大爺趕車,把“趙缺爪”他們接來了。咦,穿的同我們一樣,說的同我們一樣,不“老”呀。老跟我們大失所望,但出於好奇,還是硬著頭皮看了。
戲台搭在學校,學校平坦、寬闊,便於演出和觀看。一個台口三天,一共演出六場,“趙卻爪”他們演了《七人嫌》、《母羊圈》等。嘿,老戲不看則已,一看,戲裏戲外不一樣哩,戲裏真好看。最好看的是青衣演唱,唱到悲苦處,青衣每每加綴尾音“唉”,我查了一下,十三個!在青衣第三次“唉”時,我心大慟,眼淚被“唉”得奪眶而出。我以為是自己的淚窩子淺呢,而不好意思地用眼角餘光偷看,誰知,在明晃晃的太陽下,大人們也淚光閃閃!
今人活得苦,古人也不易啊。
當然,戲畢竟是戲,它讓人哭,也讓人笑。花旦的一段台詞把人樂得肚腸子直疼,台詞說的是:“媽的羔媽的肉,媽的腸子兩大溜,你要星星媽給你摘,你要月亮媽給你夠。”看完迴到家後,我馬上將這段絕妙好辭記下來,它太誇張了,不過,說得在理。
學校西北角,放著隊部的辦公桌,桌上供著龍王爺的牌位。在嚴重的天災麵前,共產黨員老大爺無可奈何妥協,唯心了。
演完戲不兩天,天上有雲彩了,白雲變黑雲,薄雲變厚雲,空中也刮起涼風,夾雜著濃鬱的土腥味和零星的雨點。大人說,半年沒下雨,馬上要下也難哪。這樣鬧騰兩天,第三天過晌,我們剛上課,“轟隆隆”、“哢嚓嚓”,雷鳴電閃,趙老師興奮得課也不講了。跑到教室外麵去看,同學們也隨即“噢噢”歡叫著,擁到外麵。一陣腥風刮過,“嘩——”雨斜著下來了,可隻有兩三分鍾吧,站在最前麵的老跟突然“啊”了一聲,咋的啦?我們急忙瞅他,天哪,是一顆雞蛋大小的冰雹砸到了他的頭上!趙老師趕緊招唿大家進屋,我們擠在窗戶前、門前,向外一看,大眼瞪小眼,全傻了,天不再下雨,下的是純粹的冰雹。
冰雹在我們這兒不稀罕,每年這營子不下那營子也下的,大人管它叫“蛋雨”或“冷子”。這迴下的時間長,有小半節課長吧。冰雹過後,放眼望去,白花花鋪滿一地。
教室不再燥熱,而是冷氣襲人、寒涼刺骨,冰窟一般。
龍王爺,難道你沒看艾裏營子給你許的大戲嗎,還是你瞎眼了,根本看不見?!
第十九章
一場冰雹,將梁頂上的二陰地禍害得溜平,莊稼沒砸死的也被冰雹水紮死了,不過,河南川地倒是毫毛未損,雹打一溜兒。除了莊稼,冰雹還砸死隊上的兩隻羊、一匹馬駒子。馬駒子是被冰雹砸懵了,離群亂跑,掉進大溝摔成重傷。牛倌兒找到後,招唿大家夥抬迴來。一看沒救,老大爺讓“趙蒙古”給馬駒子一刀,捎帶著,將死羊也讓“趙蒙古”剝了。馬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