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秋天到了。
天高了,雲厚了,藍的藍白的白,“二八月,看巧雲”。大地更是五彩繽紛,高粱紅穀子黃,五穀特有的馨香在田野間飄蕩。
唉,這些啊,都是詩人的浪漫情懷,莊稼人哪有閑心欣賞田園風光!他們種糧為生,以食為天,可他們麵臨的最大困難,恰恰是糧食!而天不能吃雲不能吃色不能吃味不能吃,能吃的隻有糧食。
同學中,不少人家斷頓了,生產隊隻好啥成熟了立即分啥,社會主義不能餓死人。蠶豆進場分蠶豆,蕎麥收了分蕎麥,蓧麥下來分蓧麥。分完,馬上烀的烀、碾的碾,讓它們變成能吃的食物。那些天,家家像吃公共食堂,夥食差不多。大人逗弄小孩兒玩兒,“來,讓我彈下腦門兒,我準知道你吃的啥飯。”結果,一猜一個準。小孩兒眨巴眨巴眼睛,不明白怎麽迴事,大人哈哈大笑。
生產隊有護秋的,他們不斷向隊上反映有人偷莊稼,蓧麥粒子被人擼了,棒子穗子被人掰了,葵花盤子被人削了……生產隊加強了力量,但到地裏收割的時候,仍然看見莊稼被人破壞。氣得“七猍歹”把民兵排長找來:“給我碼蹤!”小小的民兵排長,隻是在部隊裏鍛煉三年,大頭兵一個,哪有“神眼”馬玉林那套功夫,隻能不了了之。馬玉林是盟裏的碼蹤專家,聞名遐邇。再說,民兵排長心裏是否有鬼,天知道!他家老的老小的小,也是六、七口子人呢。
不用碼蹤,有人往槍口上撞。生產隊的牲口夏秋兩季活兒重,需要吃夜草,隊長派人黑夜放牧,謂之“放夜兒”。範小年輕、膽大,年年他放夜兒。有一天早上,上工了,範小還沒趕迴牲口來,等著使呢,“七猍歹”來氣了,打發人趕緊找。有人看見牲口在河南,跑得滿山都是,便到河南找。嘿嘿,原來範小在地邊睡著了,枕著大半口袋棒子穗子。黑夜放夜兒又……,範小太累了。
新仇舊恨,“七猍歹”大喊:“押到大隊去!”範小脖子一梗:“正好,老子正愁沒地方吃飯呢。”“自己帶幹糧!”“七猍歹”嗬斥道。範小被大隊關了兩天才放出來。
吃飯的時候,爸將範小的事告訴了我們,最後,他朝娘說了一句:“我說咋著來?”娘白楞爸一眼,沒吱聲。
我家人口多底子薄,年年缺糧。這兩年家裏紅事、白事接著,糧食更蹬不住底;再加上發洪水,衝倒沒衝走,進了水,發黴了不老少。剛進秋天,娘就時不時地跟爸嘁嚓,爸有時裝聽不見,有時嘟囔一句,總之,爸不同意。兩三次之後,娘火了:“櫃見底兒了,你去借吧,還年年盡我借?!”又挺了兩天,爸看娘做雜合麵疙瘩湯了——各式各樣的糧食壓成麵摻和在一起——而生產隊啥場還沒打,隻好借來小驢車,套上老白驢,去了二姑家。二姑家離艾裏營子四十五裏地,是羊腸河正中遊,真正的川區,生產隊盡水澆地。兩天後,爸迴來了,拉迴一麻袋穀子,還有半袋雜物,舊衣服之類的。
哥我倆牽著驢,娘頂著笸籮,我們去碾坊碾米。當晚,娘做小米幹飯,我肥肥實實幹了兩大碗,還喝了滿滿一碗米湯。小米飯就是香,既筋道又綿軟,吃進肚裏那個痛快,甭提了,再用米湯灌灌縫,嘿,溝滿壕平。
人吃好的,豬也跟著沾光,米糠是豬的細糧。平時,家裏的豬夏秋季節隻吃野菜和草,打不著牙祭。
因為一麻袋穀子,因為爸,我家始終沒有一粒“公”糧。但是,我知道自己脫不了幹係。同學中,拿棒子的,我啃過;拿炒麵渣的,我嚐過。這倒不是同學不打自招,是小孩兒不藏事,一有啥總想顯擺顯擺。
爸是個謹小慎微的人,掉個樹葉都怕砸著腦袋,平生甭說做虧心事,全身三萬六千根毫毛,他一生所做的虧毛事,加吧加吧,恐怕也隻有對不起兩三根毫毛那麽多!——因此,爸的一生身太累、心太苦,人太受罪!
“三春不如一秋忙”,雖說是歉年,但秋收終究是秋收。白天,大人們割地的割地,拉莊稼的拉莊稼,打場的打場,忙得不亦樂乎。這天,我到場院領糧,發現了一件怪事,咦,響晴的天兒,怎麽有人還穿著水靴?迴家問娘。娘樂了:“多灌進點兒糧食,迴家喂小雞唄。”我家窮,買不起水靴,大人們下工迴來,隻能磕打磕打布鞋。家裏養著兩三隻小雞。
白天忙不過來,隊上打夜作。娘讓哥去哥不去,讓我去我不去:我們小孩兒能幹什麽呢?上學校,聽同學炫耀,我才恍然大悟,噢。小孩兒打夜作,活兒是幫大人搬穀個子、找家具、看牲口等等零支應,不累,但待遇同大人一樣,算工不說,最重要的是吃免費夜餐!夜餐是羊肉小米粥。去的同學炫耀的是一頓吃了幾碗幾碗。他們還神神秘秘地介紹多喝粥的經驗:喝粥時,第一次一定要盛半碗,喝第二碗時再盛滿了;否則,第一碗盛滿了,盛第二碗時,鍋裏沒粥了,隻好等下一鍋。而一般是一天後晌熬兩大鍋,管喝不管飽。這樣,會喝的喝三碗,不會喝的隻能喝兩碗。
後來,哥受不了誘惑,去了;我最終也沒去,我何嚐不知道人多熱鬧,何嚐不知道粥香,隻是我熬不了夜。每天後晌,我總是一做完作業,就困得不行,低頭仰頭東倒西歪了。
上凍了,下雪了,場也終於打完了。公家的活兒就這樣,多也好少也好忙也罷閑也罷,幹得總是拖拖拉拉。把場院裏旮旮旯旯兒的糧食掃到一起,出出風,按人口平均,一家分幾斤,迴家做幹糧吃。這種幹糧我們叫“幹麵子”。按說,幹麵子的原料一般是棒子麵或者小米麵加豆子麵,而現在的幹麵子不但五穀俱有,還少不了牲口的糞便呢。不過,好好篩篩淘淘晾晾,貼成幹糧吃,也蠻香蠻香的,綠豆的香味大,糞便的臊味小,壓下去了。
秋收之後,赤北的傳統是貓冬,但這早已是老黃曆了。近幾年來,政府號召冬季搞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總口號:治山治水,改造中國。要求:雪下三尺不下山,冰凍三尺不停鎬。這年鬧了洪災,大會戰更得轟轟烈烈了,具體的口號是:苦幹一冬天,沙灘變成米糧川。
冬天了,課間沒什麽好玩兒的。找人說會兒話吧,張國忠愛和我說話,可他又有病不來了。百無聊賴,我站在學校牆頭上,朝西河灘瞭望。嗬,紅旗招展、人頭攢動,一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煞是壯觀。這是大人們在疊壩擋水,平整河灘。
趙老師布置我們寫一篇關於“轟轟烈烈”的作文。剛二年級,字還沒識兩麻袋呢,就叫我們寫作文,真是的。為了湊字數,我把大姑家牆壁子上的一副對子用上了,對子是:一心劈開千重山/眾誌引來萬條水,橫批:人定勝天。牆壁子是當時的一種家具,組合式靠山鏡,中間是一塊大芯,上麵有“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一類的字樣,芯兩側和上麵是小條鏡,而且兩側總有一副對子。自然,字印成紅色。
為了湊字數,老跟幹脆抄課文、啊不,引用:“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
“轟轟烈烈”的結果呢,“轟轟烈烈”而已。第二年,一場大水,沙灘還是那個沙灘了。米糧川?在同學們的作文上呢。革命是不計算成本的,也不考慮科學與否。
冰凍三尺不三尺的沒測量不知道,反正冰山是又聳起來了,溝壑也縱橫起來了,小年都過了,西河灘上,紅旗才不再招展,人頭才不再攢動。聽說,如果完全按照“七猍歹”的雄偉計劃,過革命化的春節,年三十兒還得出工呢。
呀,真快,又過年了。
中國老百姓,不管日子過得多麽貧寒,快揭不開鍋了,年也要過的,富的富過窮的窮過唄。窮過,隻過年三十兒這一天吧。怎麽過?調理一頓好飯!能多豐盛便多豐盛,不管吃了吃不了,往桌上端就是。按說,自己的飯做給自己吃而已,但這頓飯,一多半的意義卻是給自己看,或者說給自己做夢用的。老人古語說得好:窮漢子盼來年。窮人多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莊稼大豐收,飯桌更豐盛!年三十兒這天不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嗎,年三十兒這頓夥食得“一飯吃雙歲,三巡喝二年”。至於其它的日子,什麽臘八、小年、初一、破五的,隻能用“好過的年節難過的日子”這句話擋迴去了,雖然從範圍上講,它們理所當然包括在年裏麵。
唉,世世代代,人人兩隻手供應一張嘴,可就是供應不好!
我家過年,習慣做法是灑一鍋粘糕,做一鍋豆腐,蒸兩到三鍋豆包——兩鍋是一定的,想蒸三鍋,多摻棒子麵唄;還有蒸兩鍋饅頭——一鍋蒸出當頓吃了,另一鍋留著,來人時熱著吃。酒?免了,大人不喝酒,上邊發的一斤酒票年年讓給別人家。
腥火呢?年沒腥火滋潤著,還叫年嗎?
七十年代,家家開“雞屁股銀行”,養雞,用雞蛋換油鹽醬醋,打燈油。艾裏營子七四年拉了電,但也得打燈油(煤油)以備停電。我家“雞屁股銀行”效益不好,隻好另辟財源,養豬。娘養豬精心,不管多忙,豬的一天三頓食是忘不了的。為了給豬增加營養,春天,榆樹葉剛長成,娘我們就去擼,直到樹葉老了、召蟲了,豬不吃,才不得不停下來。夏天,豬最愛吃苣蕒菜。苣蕒菜剛成型才兩片葉時,我們已經開始挖,一半人吃一半豬吃;苣蕒菜長大了、老了,人吃著剌嘴時,全扔給豬。要說呢,苣蕒菜這時豬也不稀罕了,但吃現成的,總比跑著吃省點勁兒吧;再說,還有食療價值,解毒、敗火。秋天,萬物該成熟的全成熟了,豬食也隨之花樣繁多,大人、小孩兒從地裏走過,看到豬能吃的,便順手薅迴來扔到豬圈裏。冬天冷,母親給豬熬熟食,原料是幹蕎麥花、穀糠一類的,喂之前再熱一熱,讓豬吃得暖暖的、飽飽的。總之,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差不多每年,我家都能讓公社收購站收購一頭豬,這叫“購豬”。賣購豬時,娘少不了歎息:“豬在咱家沒享著福啊,食沒好食糠沒好糠。”
豬享沒享福不好說,反正我沒享著福。當時,豬同牛馬羊一樣,吃草,每天豬要按時撒出去,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牧。晌午、後晌,各家再去圈迴來。大人將撒豬、圈豬的活兒分工給我,我上學前是這樣,上學後仍然如此。上學後,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隻要一聽到豬倌的喊聲,我都要請假迴去。
娘養了一頭又一頭豬,最後幾乎全賣了,我一口豬肉也吃不上。
偶爾有那麽一兩年,我家一年喂兩口肥豬,夏天賣一口,過年殺一口,我就享福了。殺了年豬,爸把豬肉一分為二,一半仍是賣掉,“都吃了,就香香嘴頭子,啥用不管;沒錢可不行,一分錢憋倒英雄漢。”看,爸雖不擅言辭,但這是他的經驗之談,總結的理由多充分!一半留著吃,不,得先把欠賬還了:我家不買豬肉,過年如果自己不殺豬,就到親親故故那兒勻上三、五斤,等哪年殺豬時再還。那年月,豬肉價格多少年不變,沒有貴賤一說。
哎,這麽說吧,殺口年豬,我享的最大福是過二月二時,分到一隻豬蹄,以示對我的獎賞。
一九七五年,天災重,苣蕒菜人還吃不上呢,天旱,出來的少,而且沒等長大就老了,沒等綠呢就紅了,發柴,豬隻好委屈了。榆樹葉倒長出來了,但也明顯老成,豬不愛吃。營養上不去,豬長得坯子不小,而膘情太一般了。賣購豬時,我家的豬不夠稱,收購站不收。也是,豬毛還紅著呢,疙裏疙瘩沒長順溜,哪兒還稱得上肥豬?!那就養著吧,過年時殺。
殺了年豬,有殺豬菜有血腸有肉有油,哦、對啦,還有頭蹄下水,腥火夠了。年三十兒的大菜——燉豬肉、粉條和豆腐,我可以敞開肚皮,可勁兒造!
第九章
這一年,艾裏營子死六個人。
發洪水時,嚇壞了兩個孕婦,早產,孩子都沒占住,好在大人平安無事。
洪水過後一個月,三叔和他的兒子順子一起淹死了。
奶奶把三叔過繼給三奶奶後,三奶奶盼香火心切,三叔剛十六時,便給他成了親。三叔十七歲時,嘿嘿,已是當爹的人了。兒子取名“順子”,順順利利長大成人的意思。三奶奶向人歎息道:“三當家的沒福,沒抱上孫子。”順子比我哥還大,是我們叔兄弟中的老大。順子小學畢業後,便到隊裏參加勞動。現在已經是小夥子了。三嬸生完順子後,可能是有病吧,沒再生育。
洪水過後,先公後私,搶種完隊上的莊稼,社員們緊忙種自留地;薅完隊上地裏的草,馬上忙乎自己的。說實話,雖然自留地一口人隻有那麽幾條壟,二三分吧,但壟不在多在精,一條頂隊上的十條!也是,社員在隊上幹活,“上工大唿隆,下工一窩蜂”,真可謂“社員社員,連幹帶玩”;而給自己幹,誰不鉚足了勁兒誰傻!
三叔爺倆兒死的那天,晌午特別悶熱,還晌著幹雷。一般人家怕再下大雨,不敢上遠處幹活兒,在近處給豬薅點兒草什麽的。但三叔急性子,還是帶著全家上地了。剛到地裏,兩個響雷過後,大雨來了,竟然還夾雜著冰雹!一家人躲在樹下避雨。大雨過後,想接著幹,地裏太粘,下不去腳,隻好迴來。三叔一邊走一邊埋怨老天爺耽誤他幹活兒。
上次發洪水,竟然生生地從小孤山上衝出一條大溝,自北而南穿過整個營子,一直延伸到羊腸河。這下好,山上發點兒水,便順著溝流走了,省得衝人家。三叔過溝時,一不小心,滑了下去。此時的溝,洪水流得正急!三叔掙紮了幾下,沒上來,順子大哥急了,跳進去救三叔。誰知,爺倆兒都沒上來!洪水太涼了,雹子太紮人了。已經過了溝的三嬸順著大溝,一邊跑一邊喊:“他爸、順子!順子、他爸!……”營子人聞聲趕緊跑出來去救,這時三叔爺倆兒已被衝到河灘,大家夥七手八腳地把爺倆兒撈上來,人已不行了。三嬸當時背過氣兒去了!
先顧死人吧。老王家的大人都上了手,把三叔爺倆兒埋了。橫死的人不入祖墳,大家夥兒把三叔爺兒倆埋在小孤山山後祖墳旁邊,頭北腳南,一上一下。“以後,逢年過節再上墳時,別忘了給你三叔爺兒倆燒兩張。”爸告訴我們。
三嬸哭死了不知多少迴,一醒過來便往河灘跑,非得要跳河跟三叔爺倆兒去!大姑、娘和二嬸等輪番勸,三嬸的情緒才漸漸穩定下來。怕她再出事,三嬸的娘家媽把家裏的活計扔了,來給她做伴兒。三嬸仍是哭哭啼啼尋死覓活的,老婆兒急了:“你就想著自個兒死,不管娘了?!”三嬸“呴嘍”一聲止住哭聲,傻在了那兒。半晌,老婆兒倒是大放悲聲:“老親家唉,命中注定你無兒,你又掙的啥命啊!”
幹媽向我們“報道”完這則新聞後,感歎道:“三大爺這枝兒絕戶了。”
給三叔爺倆兒燒完“五七”,三嬸跟著娘家媽迴去了。大姑他們這才放下心來。——後來,三嬸改嫁了。
有一天,我夢見了三叔爺倆兒:
三叔:順子,你不該救我啊。
順子:那可難行,你是我爹!
三叔:你一朵花兒還沒開,就……
順子:就怨咱們艾裏營子的窮山惡水!
三叔:啥時候風調雨順,有吃有喝呢?
……
醒過來,我也想:是呀,啥時候呢?
秋天,有家小孩兒生下來就跑了。埋完小孩兒,我們再同“趙蒙古”鬧,喊順口溜,他有法兒了,嚇唬道:“閻王爺今年喜歡小孩兒,年前還得再收一個。鬧吧,下一個就是你。” 可不,死五個人了,還缺一個才湊夠雙數呢。嚇唬幾迴,奏效了——人,誰不怕死?
按說,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了,破除迷信,“趙蒙古”的話明顯是反動謠言,應該立即追謠打反。但是,像“趙蒙古”這號人,魔魔怔怔,“七猍歹”也隻好聽之任之。
到底收誰呢?在我們小孩兒心裏,開始有一片陰影揮之不去。雖說一玩兒起來就忘了,但一旦閑下來,我們便像哲學家了,熱烈地探討起生與死來。最後,每每是來跟作結:“我大爺胡說呢,別信。”
初一了,老跟我們在一塊兒玩兒,他舊話重提:“我說我大爺胡說,咋樣?”誰知,初二一早上,南營子傳來了哭聲,一打聽,張國忠年三十兒死了。
呀,艾裏營子廟真是雙鬼廟!
甭說,國忠我倆同歲,但看著不像,國忠明顯比我個兒小,他有病。什麽病我不清楚,反正他人瘦瘦的,特別是手,瘦得是真正地皮包骨頭,開始,我不敢正眼端詳他的手,時間長了才慢慢習慣。
因為有病,國忠學習不好,每次都是我做完了,他恐怕連一半兒還沒完成呢。看他那個可憐樣,我忍不住幫他做做,說是幫,實際上是“替”。好在是剛上學,誰的字也七扭八歪,趙老師看不出來。我在小黑板前找同學做題時,估計國忠做不出來的,絕對難為他;反之,估計國忠一定能做出來的,我也絕對不找別人。——國忠很少有高興事啊。
因為有病,國忠很少活動;因為喜靜,我不愛玩兒。課間時,國忠我倆時不時地躲在背風的牆根下,一邊說閑話,一邊磕瓜子。七嬸疼國忠,常常炒葵花籽兒,讓他上學帶著。當時,葵花種植遠遠沒有普及,隻是個人家在房前屋後種菜的同時,捎帶上幾棵,不當油料,全炒著吃了,是稀罕物呢。國忠嗑時,總要給我些。他不習慣嗑,喜歡用手剝著吃——哎,他那雙瘦手啊。
國忠隻完完整整地讀完一年級,二年級一開學,他開始時上時不上了。我和他仍是同桌,他不上學,我覺得怪孤單的;他上學了,我和他在課間,還是躲在背風的牆根下,一邊說閑話,一邊嗑葵花籽。
從入冬的第一場雪開始,國忠徹底輟學了。星期日時,我偶爾遇見他,他更蔫了,同他打招唿,他應一聲後,慢慢地走開。小孩子天性是喜歡熱鬧的是快活的,國忠在我們小孩子的邊緣。
年三十兒,國忠湯水不進,處於深度昏迷之中。他反反複複地說一句話:“我要活到十歲,我要活到十歲,……”七叔、七嬸惶恐不安,輪流抱著國忠。
三星打橫梁,辭舊迎新的時刻到了。別人家放鞭炮,七叔也去放,放完鞭炮迴屋,國忠已經在七嬸懷裏咽氣了,臉色是那麽地安詳。
羊腸河川習俗是年三十兒死人不發喪,將屍首立在背人的牆根處,初二發喪。七叔、七嬸不能大哭,隻能一任淚水長流!
我急忙到了國忠家,七嬸正一邊向人哭訴國忠,一邊和大兒媳以及國忠的嬸子、大娘的忙乎著,料理國忠的後事。見我來了,七嬸抓給我一把葵花籽。七叔和他的大兒子國武傻子似的,來人瞅一眼,微微點點頭,繼續抽煙。老兒子小三子不知被領到誰家去了。七嬸生養三個兒子,國忠行二。
國忠還是那樣,瘦瘦的,可他再也不同我一邊嗑葵花籽,一邊說閑話,他死了。
仍然是“趙蒙古”來幫忙。他不停地大口大口抽煙,自言自語:“都怪我這臭嘴,都怪我這臭嘴,……”可不,生怨“趙蒙古”造謠!但七嬸反過來勸他:“大哥,可別這麽說,人生死由命,國忠就這麽大壽數,是他爸我倆這輩子該他的,要賬來了,要完賬就……”七嬸說不下去了。
老天爺,命是什麽?!
待了一會兒,我迴去了。天陰著,似乎要下雪,小涼風“嗖嗖”的,直往人脖頸子和懷裏鑽。走出大樹林子,在一棵小老樹旁,我發了老半天呆。
名副其實是“小老樹”,樹幹粗大卻彎曲,樹皮斑駁而光滑,個頭兒極小,我們在它下麵玩耍,一不小心,樹冠會碰著頭的。
小老樹是棵榆樹,孤立在那兒。它原本是棵正常生長的樹,但因為生在那兒,立而不孤了,成了我們的快樂樹。也倒是,樹冠呈鐵鍋狀,沒主幹,樹枝均勻地傾斜生長,我們三兩下爬上去,恰好能坐下。老跟還敢玩兒花樣,在上麵斜欠著身子,翹起二郎腿呢。
樹幹被我們壓彎曲了,樹皮被我們爬光滑了——樹想不小不老,難哪。夏天,我們你溜下來我爬上去,搖啊搖晃啊晃,樹動根動土也動。冬天,稍遠點兒瞭望他,光禿禿黑皴皴的,風幹了一般。可,天哪,一到春季,它還是長出了葉子,雖說稀稀的、碎碎的,和兩三歲的小孩兒的牙一樣,但這星星點點的綠色就夠了,足以證明它活著,它還活著!
迴到家裏,娘看我悶悶不樂,讓我去大姑家玩兒。大姑家裏,大姑父他們正說閑話呢,一個個吞雲吐霧。爸隻好掀開門簾,坐在上風頭。氣管炎人怕煙。
話題轉到死人上來。本來,過年忌諱說這些,不吉利,但這年月,誰還顧及忌諱不忌諱的!大姑父告訴大家:“臘八那天周總理逝世了。”提起周總理,老叔興奮起來:“那年我們大串聯上北京,是周總理接見的我們,他說主席很忙,委托他來看望大家。”老叔一邊說,一邊還做著姿勢,左胳膊端著,右手高高舉起後,緩緩地揮動。老叔這個奇怪的姿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周總理。從那時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成千上萬次地聽別人說過周總理,同時,自己也成千上萬次地向別人說過周總理,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種定勢:隻要誰一提起“總理”,我馬上條件反射,想到“周總理”,好像別的總理不是總理似的,好像總理隻有周恩來才配當似的!何嚐不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的反射,但我改不過來了,改不勝改。
雖說老叔“那樣”,但我們總歸是一大家子人。老叔仍然常到大姑家串門兒,哪怕他來一迴大姑數落他一迴。老叔開的拖拉機車牌號是03――26278,隻要遠遠地看見是老叔開著拖拉機過來,我還是忍不住興奮,向人炫耀:“看,那是我老叔開的!”
讓老叔教我開拖拉機?我早沒那念頭了。
初二一過,艾裏營子的年味兒馬上淡下來了。隻有年三十兒和初一,全營子人大吃小喝(憑票買酒,想大喝也做不到),年味兒最濃。從初二開始,年年總有幾戶得吃小米飯了;一過破五,越來越多的人家也得吃起小米飯來,粘糕、豆包、殺豬菜什麽的不能也不敢頓頓吃了;再等過了十五,年?在對子上呢,在掛錢兒上呢。即使個別人家還有年落兒,也要忍住饞蟲,留後手,預備著來客吃了。新正大月,讓客吃小米飯,實在是無奈而尷尬的事情。人窮,臉麵可不能窮!可不,羊腸河川有這麽一種風俗:過年時,鍋裏不能空著,飯後,總要放上一碗飯,擱在篦子上。風俗源於何時意義何在已不可考,簡單考證一下,是否有裝點門麵的成分?來人串門兒,有意無意地掀開鍋,“你看,吃的餃子!”但小孩兒一眼也能看出,餃子皮已經發黑、裂口,邊兒幹巴得打卷兒了,哪是這頓才剩下的?不過,放心,沒人說破的,家家這樣。
“他娘的,什麽時候,能像李自成呢,連過十八個年?過完了,就是馬上死,也對得住老肚老腸!”“趙蒙古”又到處胡說。
第十章
為了早日實現讓貧下中農住上大寨樓的夢想,破五一過,李猛馬上要求全大隊的社員上工,戰天鬥地。年前,李猛隨團參觀了大寨,心更雄誌更壯,“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大隊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七猍歹”自然不甘落後,配合運動,還組織了文藝演出。
當時的文藝是一花獨放,隻有現代革命京劇。八大樣板戲場麵大、幕次多,不好編排和演出,生產隊自編自演簡單的小劇,內容不外乎新舊社會兩重天、社會主義就是好之類。大人們管這叫唱小戲。
趙老師扮老生,演窮老漢。簡單化妝一下,再穿上一件道具棉襖,嘿,你還別說,蠻像那麽迴事呢。
棉襖是借趙老師的光棍兒二哥的。老趙
秋天到了。
天高了,雲厚了,藍的藍白的白,“二八月,看巧雲”。大地更是五彩繽紛,高粱紅穀子黃,五穀特有的馨香在田野間飄蕩。
唉,這些啊,都是詩人的浪漫情懷,莊稼人哪有閑心欣賞田園風光!他們種糧為生,以食為天,可他們麵臨的最大困難,恰恰是糧食!而天不能吃雲不能吃色不能吃味不能吃,能吃的隻有糧食。
同學中,不少人家斷頓了,生產隊隻好啥成熟了立即分啥,社會主義不能餓死人。蠶豆進場分蠶豆,蕎麥收了分蕎麥,蓧麥下來分蓧麥。分完,馬上烀的烀、碾的碾,讓它們變成能吃的食物。那些天,家家像吃公共食堂,夥食差不多。大人逗弄小孩兒玩兒,“來,讓我彈下腦門兒,我準知道你吃的啥飯。”結果,一猜一個準。小孩兒眨巴眨巴眼睛,不明白怎麽迴事,大人哈哈大笑。
生產隊有護秋的,他們不斷向隊上反映有人偷莊稼,蓧麥粒子被人擼了,棒子穗子被人掰了,葵花盤子被人削了……生產隊加強了力量,但到地裏收割的時候,仍然看見莊稼被人破壞。氣得“七猍歹”把民兵排長找來:“給我碼蹤!”小小的民兵排長,隻是在部隊裏鍛煉三年,大頭兵一個,哪有“神眼”馬玉林那套功夫,隻能不了了之。馬玉林是盟裏的碼蹤專家,聞名遐邇。再說,民兵排長心裏是否有鬼,天知道!他家老的老小的小,也是六、七口子人呢。
不用碼蹤,有人往槍口上撞。生產隊的牲口夏秋兩季活兒重,需要吃夜草,隊長派人黑夜放牧,謂之“放夜兒”。範小年輕、膽大,年年他放夜兒。有一天早上,上工了,範小還沒趕迴牲口來,等著使呢,“七猍歹”來氣了,打發人趕緊找。有人看見牲口在河南,跑得滿山都是,便到河南找。嘿嘿,原來範小在地邊睡著了,枕著大半口袋棒子穗子。黑夜放夜兒又……,範小太累了。
新仇舊恨,“七猍歹”大喊:“押到大隊去!”範小脖子一梗:“正好,老子正愁沒地方吃飯呢。”“自己帶幹糧!”“七猍歹”嗬斥道。範小被大隊關了兩天才放出來。
吃飯的時候,爸將範小的事告訴了我們,最後,他朝娘說了一句:“我說咋著來?”娘白楞爸一眼,沒吱聲。
我家人口多底子薄,年年缺糧。這兩年家裏紅事、白事接著,糧食更蹬不住底;再加上發洪水,衝倒沒衝走,進了水,發黴了不老少。剛進秋天,娘就時不時地跟爸嘁嚓,爸有時裝聽不見,有時嘟囔一句,總之,爸不同意。兩三次之後,娘火了:“櫃見底兒了,你去借吧,還年年盡我借?!”又挺了兩天,爸看娘做雜合麵疙瘩湯了——各式各樣的糧食壓成麵摻和在一起——而生產隊啥場還沒打,隻好借來小驢車,套上老白驢,去了二姑家。二姑家離艾裏營子四十五裏地,是羊腸河正中遊,真正的川區,生產隊盡水澆地。兩天後,爸迴來了,拉迴一麻袋穀子,還有半袋雜物,舊衣服之類的。
哥我倆牽著驢,娘頂著笸籮,我們去碾坊碾米。當晚,娘做小米幹飯,我肥肥實實幹了兩大碗,還喝了滿滿一碗米湯。小米飯就是香,既筋道又綿軟,吃進肚裏那個痛快,甭提了,再用米湯灌灌縫,嘿,溝滿壕平。
人吃好的,豬也跟著沾光,米糠是豬的細糧。平時,家裏的豬夏秋季節隻吃野菜和草,打不著牙祭。
因為一麻袋穀子,因為爸,我家始終沒有一粒“公”糧。但是,我知道自己脫不了幹係。同學中,拿棒子的,我啃過;拿炒麵渣的,我嚐過。這倒不是同學不打自招,是小孩兒不藏事,一有啥總想顯擺顯擺。
爸是個謹小慎微的人,掉個樹葉都怕砸著腦袋,平生甭說做虧心事,全身三萬六千根毫毛,他一生所做的虧毛事,加吧加吧,恐怕也隻有對不起兩三根毫毛那麽多!——因此,爸的一生身太累、心太苦,人太受罪!
“三春不如一秋忙”,雖說是歉年,但秋收終究是秋收。白天,大人們割地的割地,拉莊稼的拉莊稼,打場的打場,忙得不亦樂乎。這天,我到場院領糧,發現了一件怪事,咦,響晴的天兒,怎麽有人還穿著水靴?迴家問娘。娘樂了:“多灌進點兒糧食,迴家喂小雞唄。”我家窮,買不起水靴,大人們下工迴來,隻能磕打磕打布鞋。家裏養著兩三隻小雞。
白天忙不過來,隊上打夜作。娘讓哥去哥不去,讓我去我不去:我們小孩兒能幹什麽呢?上學校,聽同學炫耀,我才恍然大悟,噢。小孩兒打夜作,活兒是幫大人搬穀個子、找家具、看牲口等等零支應,不累,但待遇同大人一樣,算工不說,最重要的是吃免費夜餐!夜餐是羊肉小米粥。去的同學炫耀的是一頓吃了幾碗幾碗。他們還神神秘秘地介紹多喝粥的經驗:喝粥時,第一次一定要盛半碗,喝第二碗時再盛滿了;否則,第一碗盛滿了,盛第二碗時,鍋裏沒粥了,隻好等下一鍋。而一般是一天後晌熬兩大鍋,管喝不管飽。這樣,會喝的喝三碗,不會喝的隻能喝兩碗。
後來,哥受不了誘惑,去了;我最終也沒去,我何嚐不知道人多熱鬧,何嚐不知道粥香,隻是我熬不了夜。每天後晌,我總是一做完作業,就困得不行,低頭仰頭東倒西歪了。
上凍了,下雪了,場也終於打完了。公家的活兒就這樣,多也好少也好忙也罷閑也罷,幹得總是拖拖拉拉。把場院裏旮旮旯旯兒的糧食掃到一起,出出風,按人口平均,一家分幾斤,迴家做幹糧吃。這種幹糧我們叫“幹麵子”。按說,幹麵子的原料一般是棒子麵或者小米麵加豆子麵,而現在的幹麵子不但五穀俱有,還少不了牲口的糞便呢。不過,好好篩篩淘淘晾晾,貼成幹糧吃,也蠻香蠻香的,綠豆的香味大,糞便的臊味小,壓下去了。
秋收之後,赤北的傳統是貓冬,但這早已是老黃曆了。近幾年來,政府號召冬季搞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總口號:治山治水,改造中國。要求:雪下三尺不下山,冰凍三尺不停鎬。這年鬧了洪災,大會戰更得轟轟烈烈了,具體的口號是:苦幹一冬天,沙灘變成米糧川。
冬天了,課間沒什麽好玩兒的。找人說會兒話吧,張國忠愛和我說話,可他又有病不來了。百無聊賴,我站在學校牆頭上,朝西河灘瞭望。嗬,紅旗招展、人頭攢動,一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煞是壯觀。這是大人們在疊壩擋水,平整河灘。
趙老師布置我們寫一篇關於“轟轟烈烈”的作文。剛二年級,字還沒識兩麻袋呢,就叫我們寫作文,真是的。為了湊字數,我把大姑家牆壁子上的一副對子用上了,對子是:一心劈開千重山/眾誌引來萬條水,橫批:人定勝天。牆壁子是當時的一種家具,組合式靠山鏡,中間是一塊大芯,上麵有“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一類的字樣,芯兩側和上麵是小條鏡,而且兩側總有一副對子。自然,字印成紅色。
為了湊字數,老跟幹脆抄課文、啊不,引用:“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
“轟轟烈烈”的結果呢,“轟轟烈烈”而已。第二年,一場大水,沙灘還是那個沙灘了。米糧川?在同學們的作文上呢。革命是不計算成本的,也不考慮科學與否。
冰凍三尺不三尺的沒測量不知道,反正冰山是又聳起來了,溝壑也縱橫起來了,小年都過了,西河灘上,紅旗才不再招展,人頭才不再攢動。聽說,如果完全按照“七猍歹”的雄偉計劃,過革命化的春節,年三十兒還得出工呢。
呀,真快,又過年了。
中國老百姓,不管日子過得多麽貧寒,快揭不開鍋了,年也要過的,富的富過窮的窮過唄。窮過,隻過年三十兒這一天吧。怎麽過?調理一頓好飯!能多豐盛便多豐盛,不管吃了吃不了,往桌上端就是。按說,自己的飯做給自己吃而已,但這頓飯,一多半的意義卻是給自己看,或者說給自己做夢用的。老人古語說得好:窮漢子盼來年。窮人多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莊稼大豐收,飯桌更豐盛!年三十兒這天不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嗎,年三十兒這頓夥食得“一飯吃雙歲,三巡喝二年”。至於其它的日子,什麽臘八、小年、初一、破五的,隻能用“好過的年節難過的日子”這句話擋迴去了,雖然從範圍上講,它們理所當然包括在年裏麵。
唉,世世代代,人人兩隻手供應一張嘴,可就是供應不好!
我家過年,習慣做法是灑一鍋粘糕,做一鍋豆腐,蒸兩到三鍋豆包——兩鍋是一定的,想蒸三鍋,多摻棒子麵唄;還有蒸兩鍋饅頭——一鍋蒸出當頓吃了,另一鍋留著,來人時熱著吃。酒?免了,大人不喝酒,上邊發的一斤酒票年年讓給別人家。
腥火呢?年沒腥火滋潤著,還叫年嗎?
七十年代,家家開“雞屁股銀行”,養雞,用雞蛋換油鹽醬醋,打燈油。艾裏營子七四年拉了電,但也得打燈油(煤油)以備停電。我家“雞屁股銀行”效益不好,隻好另辟財源,養豬。娘養豬精心,不管多忙,豬的一天三頓食是忘不了的。為了給豬增加營養,春天,榆樹葉剛長成,娘我們就去擼,直到樹葉老了、召蟲了,豬不吃,才不得不停下來。夏天,豬最愛吃苣蕒菜。苣蕒菜剛成型才兩片葉時,我們已經開始挖,一半人吃一半豬吃;苣蕒菜長大了、老了,人吃著剌嘴時,全扔給豬。要說呢,苣蕒菜這時豬也不稀罕了,但吃現成的,總比跑著吃省點勁兒吧;再說,還有食療價值,解毒、敗火。秋天,萬物該成熟的全成熟了,豬食也隨之花樣繁多,大人、小孩兒從地裏走過,看到豬能吃的,便順手薅迴來扔到豬圈裏。冬天冷,母親給豬熬熟食,原料是幹蕎麥花、穀糠一類的,喂之前再熱一熱,讓豬吃得暖暖的、飽飽的。總之,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差不多每年,我家都能讓公社收購站收購一頭豬,這叫“購豬”。賣購豬時,娘少不了歎息:“豬在咱家沒享著福啊,食沒好食糠沒好糠。”
豬享沒享福不好說,反正我沒享著福。當時,豬同牛馬羊一樣,吃草,每天豬要按時撒出去,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牧。晌午、後晌,各家再去圈迴來。大人將撒豬、圈豬的活兒分工給我,我上學前是這樣,上學後仍然如此。上學後,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隻要一聽到豬倌的喊聲,我都要請假迴去。
娘養了一頭又一頭豬,最後幾乎全賣了,我一口豬肉也吃不上。
偶爾有那麽一兩年,我家一年喂兩口肥豬,夏天賣一口,過年殺一口,我就享福了。殺了年豬,爸把豬肉一分為二,一半仍是賣掉,“都吃了,就香香嘴頭子,啥用不管;沒錢可不行,一分錢憋倒英雄漢。”看,爸雖不擅言辭,但這是他的經驗之談,總結的理由多充分!一半留著吃,不,得先把欠賬還了:我家不買豬肉,過年如果自己不殺豬,就到親親故故那兒勻上三、五斤,等哪年殺豬時再還。那年月,豬肉價格多少年不變,沒有貴賤一說。
哎,這麽說吧,殺口年豬,我享的最大福是過二月二時,分到一隻豬蹄,以示對我的獎賞。
一九七五年,天災重,苣蕒菜人還吃不上呢,天旱,出來的少,而且沒等長大就老了,沒等綠呢就紅了,發柴,豬隻好委屈了。榆樹葉倒長出來了,但也明顯老成,豬不愛吃。營養上不去,豬長得坯子不小,而膘情太一般了。賣購豬時,我家的豬不夠稱,收購站不收。也是,豬毛還紅著呢,疙裏疙瘩沒長順溜,哪兒還稱得上肥豬?!那就養著吧,過年時殺。
殺了年豬,有殺豬菜有血腸有肉有油,哦、對啦,還有頭蹄下水,腥火夠了。年三十兒的大菜——燉豬肉、粉條和豆腐,我可以敞開肚皮,可勁兒造!
第九章
這一年,艾裏營子死六個人。
發洪水時,嚇壞了兩個孕婦,早產,孩子都沒占住,好在大人平安無事。
洪水過後一個月,三叔和他的兒子順子一起淹死了。
奶奶把三叔過繼給三奶奶後,三奶奶盼香火心切,三叔剛十六時,便給他成了親。三叔十七歲時,嘿嘿,已是當爹的人了。兒子取名“順子”,順順利利長大成人的意思。三奶奶向人歎息道:“三當家的沒福,沒抱上孫子。”順子比我哥還大,是我們叔兄弟中的老大。順子小學畢業後,便到隊裏參加勞動。現在已經是小夥子了。三嬸生完順子後,可能是有病吧,沒再生育。
洪水過後,先公後私,搶種完隊上的莊稼,社員們緊忙種自留地;薅完隊上地裏的草,馬上忙乎自己的。說實話,雖然自留地一口人隻有那麽幾條壟,二三分吧,但壟不在多在精,一條頂隊上的十條!也是,社員在隊上幹活,“上工大唿隆,下工一窩蜂”,真可謂“社員社員,連幹帶玩”;而給自己幹,誰不鉚足了勁兒誰傻!
三叔爺倆兒死的那天,晌午特別悶熱,還晌著幹雷。一般人家怕再下大雨,不敢上遠處幹活兒,在近處給豬薅點兒草什麽的。但三叔急性子,還是帶著全家上地了。剛到地裏,兩個響雷過後,大雨來了,竟然還夾雜著冰雹!一家人躲在樹下避雨。大雨過後,想接著幹,地裏太粘,下不去腳,隻好迴來。三叔一邊走一邊埋怨老天爺耽誤他幹活兒。
上次發洪水,竟然生生地從小孤山上衝出一條大溝,自北而南穿過整個營子,一直延伸到羊腸河。這下好,山上發點兒水,便順著溝流走了,省得衝人家。三叔過溝時,一不小心,滑了下去。此時的溝,洪水流得正急!三叔掙紮了幾下,沒上來,順子大哥急了,跳進去救三叔。誰知,爺倆兒都沒上來!洪水太涼了,雹子太紮人了。已經過了溝的三嬸順著大溝,一邊跑一邊喊:“他爸、順子!順子、他爸!……”營子人聞聲趕緊跑出來去救,這時三叔爺倆兒已被衝到河灘,大家夥七手八腳地把爺倆兒撈上來,人已不行了。三嬸當時背過氣兒去了!
先顧死人吧。老王家的大人都上了手,把三叔爺倆兒埋了。橫死的人不入祖墳,大家夥兒把三叔爺兒倆埋在小孤山山後祖墳旁邊,頭北腳南,一上一下。“以後,逢年過節再上墳時,別忘了給你三叔爺兒倆燒兩張。”爸告訴我們。
三嬸哭死了不知多少迴,一醒過來便往河灘跑,非得要跳河跟三叔爺倆兒去!大姑、娘和二嬸等輪番勸,三嬸的情緒才漸漸穩定下來。怕她再出事,三嬸的娘家媽把家裏的活計扔了,來給她做伴兒。三嬸仍是哭哭啼啼尋死覓活的,老婆兒急了:“你就想著自個兒死,不管娘了?!”三嬸“呴嘍”一聲止住哭聲,傻在了那兒。半晌,老婆兒倒是大放悲聲:“老親家唉,命中注定你無兒,你又掙的啥命啊!”
幹媽向我們“報道”完這則新聞後,感歎道:“三大爺這枝兒絕戶了。”
給三叔爺倆兒燒完“五七”,三嬸跟著娘家媽迴去了。大姑他們這才放下心來。——後來,三嬸改嫁了。
有一天,我夢見了三叔爺倆兒:
三叔:順子,你不該救我啊。
順子:那可難行,你是我爹!
三叔:你一朵花兒還沒開,就……
順子:就怨咱們艾裏營子的窮山惡水!
三叔:啥時候風調雨順,有吃有喝呢?
……
醒過來,我也想:是呀,啥時候呢?
秋天,有家小孩兒生下來就跑了。埋完小孩兒,我們再同“趙蒙古”鬧,喊順口溜,他有法兒了,嚇唬道:“閻王爺今年喜歡小孩兒,年前還得再收一個。鬧吧,下一個就是你。” 可不,死五個人了,還缺一個才湊夠雙數呢。嚇唬幾迴,奏效了——人,誰不怕死?
按說,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了,破除迷信,“趙蒙古”的話明顯是反動謠言,應該立即追謠打反。但是,像“趙蒙古”這號人,魔魔怔怔,“七猍歹”也隻好聽之任之。
到底收誰呢?在我們小孩兒心裏,開始有一片陰影揮之不去。雖說一玩兒起來就忘了,但一旦閑下來,我們便像哲學家了,熱烈地探討起生與死來。最後,每每是來跟作結:“我大爺胡說呢,別信。”
初一了,老跟我們在一塊兒玩兒,他舊話重提:“我說我大爺胡說,咋樣?”誰知,初二一早上,南營子傳來了哭聲,一打聽,張國忠年三十兒死了。
呀,艾裏營子廟真是雙鬼廟!
甭說,國忠我倆同歲,但看著不像,國忠明顯比我個兒小,他有病。什麽病我不清楚,反正他人瘦瘦的,特別是手,瘦得是真正地皮包骨頭,開始,我不敢正眼端詳他的手,時間長了才慢慢習慣。
因為有病,國忠學習不好,每次都是我做完了,他恐怕連一半兒還沒完成呢。看他那個可憐樣,我忍不住幫他做做,說是幫,實際上是“替”。好在是剛上學,誰的字也七扭八歪,趙老師看不出來。我在小黑板前找同學做題時,估計國忠做不出來的,絕對難為他;反之,估計國忠一定能做出來的,我也絕對不找別人。——國忠很少有高興事啊。
因為有病,國忠很少活動;因為喜靜,我不愛玩兒。課間時,國忠我倆時不時地躲在背風的牆根下,一邊說閑話,一邊磕瓜子。七嬸疼國忠,常常炒葵花籽兒,讓他上學帶著。當時,葵花種植遠遠沒有普及,隻是個人家在房前屋後種菜的同時,捎帶上幾棵,不當油料,全炒著吃了,是稀罕物呢。國忠嗑時,總要給我些。他不習慣嗑,喜歡用手剝著吃——哎,他那雙瘦手啊。
國忠隻完完整整地讀完一年級,二年級一開學,他開始時上時不上了。我和他仍是同桌,他不上學,我覺得怪孤單的;他上學了,我和他在課間,還是躲在背風的牆根下,一邊說閑話,一邊嗑葵花籽。
從入冬的第一場雪開始,國忠徹底輟學了。星期日時,我偶爾遇見他,他更蔫了,同他打招唿,他應一聲後,慢慢地走開。小孩子天性是喜歡熱鬧的是快活的,國忠在我們小孩子的邊緣。
年三十兒,國忠湯水不進,處於深度昏迷之中。他反反複複地說一句話:“我要活到十歲,我要活到十歲,……”七叔、七嬸惶恐不安,輪流抱著國忠。
三星打橫梁,辭舊迎新的時刻到了。別人家放鞭炮,七叔也去放,放完鞭炮迴屋,國忠已經在七嬸懷裏咽氣了,臉色是那麽地安詳。
羊腸河川習俗是年三十兒死人不發喪,將屍首立在背人的牆根處,初二發喪。七叔、七嬸不能大哭,隻能一任淚水長流!
我急忙到了國忠家,七嬸正一邊向人哭訴國忠,一邊和大兒媳以及國忠的嬸子、大娘的忙乎著,料理國忠的後事。見我來了,七嬸抓給我一把葵花籽。七叔和他的大兒子國武傻子似的,來人瞅一眼,微微點點頭,繼續抽煙。老兒子小三子不知被領到誰家去了。七嬸生養三個兒子,國忠行二。
國忠還是那樣,瘦瘦的,可他再也不同我一邊嗑葵花籽,一邊說閑話,他死了。
仍然是“趙蒙古”來幫忙。他不停地大口大口抽煙,自言自語:“都怪我這臭嘴,都怪我這臭嘴,……”可不,生怨“趙蒙古”造謠!但七嬸反過來勸他:“大哥,可別這麽說,人生死由命,國忠就這麽大壽數,是他爸我倆這輩子該他的,要賬來了,要完賬就……”七嬸說不下去了。
老天爺,命是什麽?!
待了一會兒,我迴去了。天陰著,似乎要下雪,小涼風“嗖嗖”的,直往人脖頸子和懷裏鑽。走出大樹林子,在一棵小老樹旁,我發了老半天呆。
名副其實是“小老樹”,樹幹粗大卻彎曲,樹皮斑駁而光滑,個頭兒極小,我們在它下麵玩耍,一不小心,樹冠會碰著頭的。
小老樹是棵榆樹,孤立在那兒。它原本是棵正常生長的樹,但因為生在那兒,立而不孤了,成了我們的快樂樹。也倒是,樹冠呈鐵鍋狀,沒主幹,樹枝均勻地傾斜生長,我們三兩下爬上去,恰好能坐下。老跟還敢玩兒花樣,在上麵斜欠著身子,翹起二郎腿呢。
樹幹被我們壓彎曲了,樹皮被我們爬光滑了——樹想不小不老,難哪。夏天,我們你溜下來我爬上去,搖啊搖晃啊晃,樹動根動土也動。冬天,稍遠點兒瞭望他,光禿禿黑皴皴的,風幹了一般。可,天哪,一到春季,它還是長出了葉子,雖說稀稀的、碎碎的,和兩三歲的小孩兒的牙一樣,但這星星點點的綠色就夠了,足以證明它活著,它還活著!
迴到家裏,娘看我悶悶不樂,讓我去大姑家玩兒。大姑家裏,大姑父他們正說閑話呢,一個個吞雲吐霧。爸隻好掀開門簾,坐在上風頭。氣管炎人怕煙。
話題轉到死人上來。本來,過年忌諱說這些,不吉利,但這年月,誰還顧及忌諱不忌諱的!大姑父告訴大家:“臘八那天周總理逝世了。”提起周總理,老叔興奮起來:“那年我們大串聯上北京,是周總理接見的我們,他說主席很忙,委托他來看望大家。”老叔一邊說,一邊還做著姿勢,左胳膊端著,右手高高舉起後,緩緩地揮動。老叔這個奇怪的姿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周總理。從那時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成千上萬次地聽別人說過周總理,同時,自己也成千上萬次地向別人說過周總理,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種定勢:隻要誰一提起“總理”,我馬上條件反射,想到“周總理”,好像別的總理不是總理似的,好像總理隻有周恩來才配當似的!何嚐不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的反射,但我改不過來了,改不勝改。
雖說老叔“那樣”,但我們總歸是一大家子人。老叔仍然常到大姑家串門兒,哪怕他來一迴大姑數落他一迴。老叔開的拖拉機車牌號是03――26278,隻要遠遠地看見是老叔開著拖拉機過來,我還是忍不住興奮,向人炫耀:“看,那是我老叔開的!”
讓老叔教我開拖拉機?我早沒那念頭了。
初二一過,艾裏營子的年味兒馬上淡下來了。隻有年三十兒和初一,全營子人大吃小喝(憑票買酒,想大喝也做不到),年味兒最濃。從初二開始,年年總有幾戶得吃小米飯了;一過破五,越來越多的人家也得吃起小米飯來,粘糕、豆包、殺豬菜什麽的不能也不敢頓頓吃了;再等過了十五,年?在對子上呢,在掛錢兒上呢。即使個別人家還有年落兒,也要忍住饞蟲,留後手,預備著來客吃了。新正大月,讓客吃小米飯,實在是無奈而尷尬的事情。人窮,臉麵可不能窮!可不,羊腸河川有這麽一種風俗:過年時,鍋裏不能空著,飯後,總要放上一碗飯,擱在篦子上。風俗源於何時意義何在已不可考,簡單考證一下,是否有裝點門麵的成分?來人串門兒,有意無意地掀開鍋,“你看,吃的餃子!”但小孩兒一眼也能看出,餃子皮已經發黑、裂口,邊兒幹巴得打卷兒了,哪是這頓才剩下的?不過,放心,沒人說破的,家家這樣。
“他娘的,什麽時候,能像李自成呢,連過十八個年?過完了,就是馬上死,也對得住老肚老腸!”“趙蒙古”又到處胡說。
第十章
為了早日實現讓貧下中農住上大寨樓的夢想,破五一過,李猛馬上要求全大隊的社員上工,戰天鬥地。年前,李猛隨團參觀了大寨,心更雄誌更壯,“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大隊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七猍歹”自然不甘落後,配合運動,還組織了文藝演出。
當時的文藝是一花獨放,隻有現代革命京劇。八大樣板戲場麵大、幕次多,不好編排和演出,生產隊自編自演簡單的小劇,內容不外乎新舊社會兩重天、社會主義就是好之類。大人們管這叫唱小戲。
趙老師扮老生,演窮老漢。簡單化妝一下,再穿上一件道具棉襖,嘿,你還別說,蠻像那麽迴事呢。
棉襖是借趙老師的光棍兒二哥的。老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