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大學時,同班有一老鄉,姓吳,喜歡“啊,我的太陽”什麽的,常有詩歌見諸報端。畢業後,他分到了文史部門。幾年後見麵,我打趣他:“哎,才子,怎麽不見你”啊“了呢?”“唉”,他歎了一口氣,青春還在而人已滄桑,“你不搞地方史是不知道,咱們家鄉的曆史,實在講,就是災害史!”接著,他給我滔滔不絕地講起家鄉遠年的災害來。“你說,我搞先人的苦難研究,哪還再有心思”啊“田園牧歌?”最後,吳才子總結道。
因吳才子逢同學便講災害,大家改稱他“吳災害”了,他每每感歎道:“但願吳(無)災害。”畢業十周年時,“吳災害”出版了《羊腸河流域災害史》,記述先人的哭泣、呐喊與掙紮。在《序》中,他寫道:
“對待苦難,鄉親們不是樂觀主義者,”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在他們是無從提起的,他們是小人物,英雄的境界達不到;但苦難不可避免時,他們也決不一味地悲觀,哭天喊地、怨天怨地。做不成英雄的同時,他們也決不做狗熊!
“我的故鄉啊,苦難之後還是苦難;我的鄉親們啊,頑強之後還是頑強!”
書歸正傳。1975年,先是旱,種地時滴雨未下,好在艾裏營子的地大多是二陰地,天旱倒也能插進犁杖種上。
年前基本沒降雪,墒情本來不好。年後,三月沒雨,四月沒雨,“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幹媽他們望著響晴的天,不住地念叨。五月十三是大雨節。可五月仍沒雨!莊稼實在是太旱了,間完苗,遠遠望去,大地一片枯黃,近了,才能看見淡得不能再淡的綠色,小苗全一根莖兒,沒葉兒。
六月初八,公曆是七月十六,我們放假的第二天,大雨來了。
隻是,這雨也忒大了,半年來積攢的雨一堆兒來的,整整兩天兩宿才住。老天爺一會兒電閃雷鳴,地動山搖,一會兒天昏地暗,風雨大作。東家剛傳來孩子的哭喊聲,西家又響起救命的求援聲,雷聲、雨聲、風聲、人聲,一聲緊似一聲,一聲高過一聲。
我家裏進水了,小孤山上的水順著地溝衝進院裏,衝到屋裏。大人們抱我們的抱我們,堵水的堵水,忙成一團。我和小尕嚇得站在躺櫃上,不敢哭也不敢叫,先還哆嗦,後幹脆傻了。哥大了,綰起褲腿幫大人忙乎起來。好在我家地勢稍高,不長時間,水泄到別處去了。爸隨即扛鍬上大姑家去了,大姑父不在家。
天上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更沒有星星,全世界漆黑一片,廣播也停播了,我們不知道是白天還是黑夜。餓了,沒幹柴禾做飯,隻好用涼水和炒麵將就。
估計著是第三天吧,大雨終於停了。老跟我們上河沿兒。沿途所見,慘不忍睹!牆倒了,屋塌了,當街高了,大道深了。不時傳來“嗵”的一聲悶響,誰家的牆又坍了。大人們從我們身邊走過,要麽一聲不吭,要麽嘴裏不幹不淨,罵罵吱吱。罵的主要是前些天被割“尾巴”的人家,院牆多是在砍豁子處倒塌的。最有意思的是 “趙蒙古”,他仍是唱,不過,趕時髦,早改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了。他每唱一句“就是好”時,前麵都加綴“他媽的”仨字,既像陰聲怪氣,又像正正經經。當然,這時他不背糞簍子了,滿大街除了水和淤泥,隻有風抽掉的枯枝敗葉,實在無糞可撿。
大人們站在岸邊,不吱聲的不吱聲,撈漁柴的撈漁柴。每當發洪水,膽大的人家用自製的大笊籬似的工具,迎著浪頭撈柴禾。我們管這種柴禾叫“漁柴”,漁柴大多是羊糞、碎樹枝等,晾幹燒灶子,火苗特硬,比別的柴禾擱燒老了。
老跟我們凝視羊腸河。這是平時玩耍的羊腸河嗎?水不清了,鵝卵石不見了,蒲棒草不挺拔了,抿倒在汙泥裏,水上氤氳著的,也不再是草木特有的清香,腥臭腥臭起來。
校田地挨衝了。本來,它地勢高,但它在河灣,洪水已經衝到人家炕上了——老範大姑家的一隻箱子,搬到炕上,仍然被洪水衝走了——它焉能幸免於難?校田地今年種的是葵花,洪水過後,葵花幾乎全軍覆沒,隻有三兩棵長得高大粗壯者,斜楞著身子,在淤泥中不屈不服。
我們教室坍了,好在坍的隻是教室,老師辦公室安然無恙。剛放假,楊老師還沒來得及迴家呢。
這迴,我們爬語錄碑甭小心排長之類的了,上麵的字兒早被雨水衝洗得幹幹淨淨!
天旱時,上級號召“天大旱,人大幹,大旱之年奪高產”,挑水抗旱。大家明知道是杯水車薪,可也實在沒別的好辦法,隻好抗一點兒算一點兒,總不能眼巴巴地看著莊稼旱死吧。——“奪高產”?發高燒,說胡話呢。胡話多著呢,四月五號,“國民黨反動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報紙上這樣稱唿)蔣介石死了,“七猍歹”在夜校裏說:“大旱旱死了蔣介石,旱不死艾裏營子貧下中農的戰天鬥地的壯誌!”如今澇了,上級號召搶種晚田。時令關係,隻能種蕎麥。
還好,老天爺讓個好秋,蕎麥收了。期間雖然還下過暴雨,甚至下過冰雹,但影響不大。八月節時,家家戶戶吃上了蕎麵,蕎麵餄餎或者蕎麵皮餃子。
不過,“家家戶戶”不包括楊老師了。作為艾裏營子小學老師,楊老師和本隊社員享受同等待遇。平時,隊裏分東西,自然少不了他的一份。老大爺掌稱時,他的稱頭還是高高的呢,我親眼見過。秋天分東西時,一旦大人不在家,哥我倆拿口袋去領。楊老師沒分到,是因為他調迴老家了。
天旱、天澇自然是“天”字號的事,但“天”字第一號的事是“革命”。這年,無產階級專政下,教育繼續革命,村小、嗬不,永紅小學改招一至三年級初小,高小轉到大隊小學。這樣,三個年級一名老師可以複式過來。“七猍歹”決定讓趙老師留楊老師走,雖說他自然也是楊老師的學生。
楊老師在艾裏營子教了二十年後,走了。
這年,氣候太反常了,這倒不是說先旱後澇。我的家鄉啊,十年九旱是少的,正常年景十年十旱,春不旱夏旱夏不旱秋旱秋不旱保證一冬無雪,總之,旱;水旱相連,水災也常常光顧。反常的是水災後,氣候濕熱,正常應是幹而熱。幹熱我們習慣了,濕熱?大爺爺都說沒見過。人胸口發悶,喘不上氣來。爸和幹媽他們就更難受了,一閑下來,便找個陰涼地,拔會兒氣兒。
楊老師走那天,太陽將暑氣旮旮旯旯都送到了,風連一絲兒也擠不近來。
楊老師的大兒子趕著一輛小車,給他父親搬家。大人們隊長領著,搶種蕎麥去了。隻有老範大姑,歲數大了,不能到隊裏勞動,來幫忙。其實,也沒啥忙可幫,楊老師就兩小袋糧食,一個瓦盆,一隻大碗一塊盤,一個勺子一把刀,筷子倒是一把,還有一隻當飯桌使的木箱。我們小孩兒爭啊,大人隻好讓我們一人拿一隻碗,或者幹脆是一根筷子,手不空著,往車上送。
辦公室牆上貼著好些張獎狀,獎給個人的,楊老師揭下來,折得板板正正,放進箱子裏;獎給學校的,楊老師擦的擦、挪的挪,重新布置好。其實,獎給學校的,也是獎給他個人的。
最後,楊老師把小鐵鍋拔出來,送給了老範大姑,“留個念想吧。”楊老師說話永遠像講課那樣,不低不高,不緊不慢。老範大姑推辭半天,楊老師說啥要留下,她隻好接過來,“我那猍歹侄子對不住你啊,楊老師,你別往心裏去。”老範大姑動情地說。
“駕!”楊老師的兒子趕車走了。楊老師一步三迴頭,步履蹣跚,跟在後麵。大雨過後的土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車行駛在上麵,上來下去,顛簸得厲害。車越走越遠了,直到像一個小黑點兒,我們才迴過神來。
天更濕了更熱了,人更喘不上氣來。
迴到家裏,我把楊老師走的事告訴了大人。大人們感慨噓唏。爸說:“楊老師比我小兩歲。”姐則迴憶起楊老師找她上學的舊事,對沒能上兩天學,姐一直耿耿於懷。
老叔分家另過了。
老叔從農機校畢業後,順理成章,到大隊當上拖拉機手。時間不長,也的確是“趙蒙古”保媒,娶了老嬸。妯娌倆住了一段時間對麵屋,新蓋三間房子,老叔他們搬出去了。
是大爺爺和大姑父主持分的家。一根燒火棍撅兩截兒,爸和老叔把家平分了。分後,不知是誰出謀的還是怎的,老叔認為自己上學期間沒在家吃飯,應當多分點兒糧食。也沒同大爺爺和大姑父打招唿,老叔夾著口袋提著稱盤子就來稱糧食。娘急眼了,死死地按住櫃蓋,衝老叔嚷:“你想把你哥一家子人都餓死,啊?”娘淚流滿麵,我們跟著哭起來。姐一邊哭,一邊也嚷:“老叔,老叔!”
櫃裏隻有小半節米了。這時正是五黃六月,青黃不接。我們舍不得吃,一天隻燒一頓小米飯湯,好幾天才撈一頓幹飯打打牙祭,幾乎頓頓少不了棒子麵幹糧。
老叔氣急敗壞,上外屋看見擀麵杖後,有了發泄對象,馬上拿著立到外麵牆根,搬塊大石頭使勁兒砸,砸老半天,擀麵杖終於斷了,老叔才悻悻而去。擀麵杖是老輩子傳下來的,杏木料,拿在手裏,感覺沉甸甸、滑溜溜的,特別是它的顏色,紫紅。擀麵杖沒法分,由主持人做主,給了我們。
娘大哭起來,爸則在一旁幹生氣。大姑聽見了,來勸娘。
大姑父是個巧人,許許多多的技術活兒他都在行。綁笤帚、焊臉盆、打針輸液、布線接燈、磨剪子戧菜刀、砌磚牆打地麵……嘿,大姑父會的活兒老多了。他上老範大姑家尋了一塊蘋果梨樹木頭,刨成一個擀麵杖,給了娘。
坍的那兩間教室,“七猍歹”索性派社員將它們扒掉。開學起來,同學們全搬到西教室上課。突然間少了兩間房子,看著那個別扭,別提了。
西教室和東教室的布置一模一樣,隻不過顯得更老更舊。
趙老師一人教三個年級,開始不免手忙腳亂,顧了這頭忘了那頭,但因為趙老師年輕,厲害,同學們怕他,即使沒事幹呆著,也不敢喧嘩。
我仍舊是小助手,老跟仍舊學習不好,小六兒他們全窩端,到大隊小學去了。
當小助手挺神氣,站在小黑板前(大黑板老師講課用),點到誰誰就得站起來,乖乖地到前麵來做題。當然啦,解答對了是驕傲;可一旦解答不對呢?一般的時候,我發現誰麵露難色,或者給我使眼色,我就坡騎驢,不難為他了。自小,我麵子矮。
我老實、聽話,在家是好孩子,不惹大人生氣,在校是“五分加小綿羊”。當時,評價學生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二分加小老虎”,一個是“五分加小綿羊”,形勢要求以前者為準,而民間一直承認後者。
大姑父同爸他們發牢騷:“今天批倒批臭這個,明天批倒批臭那個,都是好幾千年的東西,哪那麽容易就倒了就臭了!形勢歸形勢吧。說不定哪年,潮流又返迴去呢,白反一通。”這話大姑父隻能同家裏人說說而已,他畢竟是幹部,雖說貧農出身,又抗過槍,曆史上沒有任何汙點。
大姑父與“當代華木蘭”郭俊卿同台作過英模事跡報告。惺惺相惜,大姑父請郭俊卿留言。寫有留言的那個筆記本,大姑父讓大姑壓在櫃底,輕易不給人展示,我隻看過一迴。筆記本墨綠色,封麵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步兵學校畢業留念”等字樣。郭俊卿的字既有女性特有的娟秀,又不失軍人的剛陽之氣,寫的是:
“周懷寬同誌:願你為新中國努力、再努力!
郭俊卿 1951.6 於漢(口)市“
因吳才子逢同學便講災害,大家改稱他“吳災害”了,他每每感歎道:“但願吳(無)災害。”畢業十周年時,“吳災害”出版了《羊腸河流域災害史》,記述先人的哭泣、呐喊與掙紮。在《序》中,他寫道:
“對待苦難,鄉親們不是樂觀主義者,”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在他們是無從提起的,他們是小人物,英雄的境界達不到;但苦難不可避免時,他們也決不一味地悲觀,哭天喊地、怨天怨地。做不成英雄的同時,他們也決不做狗熊!
“我的故鄉啊,苦難之後還是苦難;我的鄉親們啊,頑強之後還是頑強!”
書歸正傳。1975年,先是旱,種地時滴雨未下,好在艾裏營子的地大多是二陰地,天旱倒也能插進犁杖種上。
年前基本沒降雪,墒情本來不好。年後,三月沒雨,四月沒雨,“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幹媽他們望著響晴的天,不住地念叨。五月十三是大雨節。可五月仍沒雨!莊稼實在是太旱了,間完苗,遠遠望去,大地一片枯黃,近了,才能看見淡得不能再淡的綠色,小苗全一根莖兒,沒葉兒。
六月初八,公曆是七月十六,我們放假的第二天,大雨來了。
隻是,這雨也忒大了,半年來積攢的雨一堆兒來的,整整兩天兩宿才住。老天爺一會兒電閃雷鳴,地動山搖,一會兒天昏地暗,風雨大作。東家剛傳來孩子的哭喊聲,西家又響起救命的求援聲,雷聲、雨聲、風聲、人聲,一聲緊似一聲,一聲高過一聲。
我家裏進水了,小孤山上的水順著地溝衝進院裏,衝到屋裏。大人們抱我們的抱我們,堵水的堵水,忙成一團。我和小尕嚇得站在躺櫃上,不敢哭也不敢叫,先還哆嗦,後幹脆傻了。哥大了,綰起褲腿幫大人忙乎起來。好在我家地勢稍高,不長時間,水泄到別處去了。爸隨即扛鍬上大姑家去了,大姑父不在家。
天上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更沒有星星,全世界漆黑一片,廣播也停播了,我們不知道是白天還是黑夜。餓了,沒幹柴禾做飯,隻好用涼水和炒麵將就。
估計著是第三天吧,大雨終於停了。老跟我們上河沿兒。沿途所見,慘不忍睹!牆倒了,屋塌了,當街高了,大道深了。不時傳來“嗵”的一聲悶響,誰家的牆又坍了。大人們從我們身邊走過,要麽一聲不吭,要麽嘴裏不幹不淨,罵罵吱吱。罵的主要是前些天被割“尾巴”的人家,院牆多是在砍豁子處倒塌的。最有意思的是 “趙蒙古”,他仍是唱,不過,趕時髦,早改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了。他每唱一句“就是好”時,前麵都加綴“他媽的”仨字,既像陰聲怪氣,又像正正經經。當然,這時他不背糞簍子了,滿大街除了水和淤泥,隻有風抽掉的枯枝敗葉,實在無糞可撿。
大人們站在岸邊,不吱聲的不吱聲,撈漁柴的撈漁柴。每當發洪水,膽大的人家用自製的大笊籬似的工具,迎著浪頭撈柴禾。我們管這種柴禾叫“漁柴”,漁柴大多是羊糞、碎樹枝等,晾幹燒灶子,火苗特硬,比別的柴禾擱燒老了。
老跟我們凝視羊腸河。這是平時玩耍的羊腸河嗎?水不清了,鵝卵石不見了,蒲棒草不挺拔了,抿倒在汙泥裏,水上氤氳著的,也不再是草木特有的清香,腥臭腥臭起來。
校田地挨衝了。本來,它地勢高,但它在河灣,洪水已經衝到人家炕上了——老範大姑家的一隻箱子,搬到炕上,仍然被洪水衝走了——它焉能幸免於難?校田地今年種的是葵花,洪水過後,葵花幾乎全軍覆沒,隻有三兩棵長得高大粗壯者,斜楞著身子,在淤泥中不屈不服。
我們教室坍了,好在坍的隻是教室,老師辦公室安然無恙。剛放假,楊老師還沒來得及迴家呢。
這迴,我們爬語錄碑甭小心排長之類的了,上麵的字兒早被雨水衝洗得幹幹淨淨!
天旱時,上級號召“天大旱,人大幹,大旱之年奪高產”,挑水抗旱。大家明知道是杯水車薪,可也實在沒別的好辦法,隻好抗一點兒算一點兒,總不能眼巴巴地看著莊稼旱死吧。——“奪高產”?發高燒,說胡話呢。胡話多著呢,四月五號,“國民黨反動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報紙上這樣稱唿)蔣介石死了,“七猍歹”在夜校裏說:“大旱旱死了蔣介石,旱不死艾裏營子貧下中農的戰天鬥地的壯誌!”如今澇了,上級號召搶種晚田。時令關係,隻能種蕎麥。
還好,老天爺讓個好秋,蕎麥收了。期間雖然還下過暴雨,甚至下過冰雹,但影響不大。八月節時,家家戶戶吃上了蕎麵,蕎麵餄餎或者蕎麵皮餃子。
不過,“家家戶戶”不包括楊老師了。作為艾裏營子小學老師,楊老師和本隊社員享受同等待遇。平時,隊裏分東西,自然少不了他的一份。老大爺掌稱時,他的稱頭還是高高的呢,我親眼見過。秋天分東西時,一旦大人不在家,哥我倆拿口袋去領。楊老師沒分到,是因為他調迴老家了。
天旱、天澇自然是“天”字號的事,但“天”字第一號的事是“革命”。這年,無產階級專政下,教育繼續革命,村小、嗬不,永紅小學改招一至三年級初小,高小轉到大隊小學。這樣,三個年級一名老師可以複式過來。“七猍歹”決定讓趙老師留楊老師走,雖說他自然也是楊老師的學生。
楊老師在艾裏營子教了二十年後,走了。
這年,氣候太反常了,這倒不是說先旱後澇。我的家鄉啊,十年九旱是少的,正常年景十年十旱,春不旱夏旱夏不旱秋旱秋不旱保證一冬無雪,總之,旱;水旱相連,水災也常常光顧。反常的是水災後,氣候濕熱,正常應是幹而熱。幹熱我們習慣了,濕熱?大爺爺都說沒見過。人胸口發悶,喘不上氣來。爸和幹媽他們就更難受了,一閑下來,便找個陰涼地,拔會兒氣兒。
楊老師走那天,太陽將暑氣旮旮旯旯都送到了,風連一絲兒也擠不近來。
楊老師的大兒子趕著一輛小車,給他父親搬家。大人們隊長領著,搶種蕎麥去了。隻有老範大姑,歲數大了,不能到隊裏勞動,來幫忙。其實,也沒啥忙可幫,楊老師就兩小袋糧食,一個瓦盆,一隻大碗一塊盤,一個勺子一把刀,筷子倒是一把,還有一隻當飯桌使的木箱。我們小孩兒爭啊,大人隻好讓我們一人拿一隻碗,或者幹脆是一根筷子,手不空著,往車上送。
辦公室牆上貼著好些張獎狀,獎給個人的,楊老師揭下來,折得板板正正,放進箱子裏;獎給學校的,楊老師擦的擦、挪的挪,重新布置好。其實,獎給學校的,也是獎給他個人的。
最後,楊老師把小鐵鍋拔出來,送給了老範大姑,“留個念想吧。”楊老師說話永遠像講課那樣,不低不高,不緊不慢。老範大姑推辭半天,楊老師說啥要留下,她隻好接過來,“我那猍歹侄子對不住你啊,楊老師,你別往心裏去。”老範大姑動情地說。
“駕!”楊老師的兒子趕車走了。楊老師一步三迴頭,步履蹣跚,跟在後麵。大雨過後的土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車行駛在上麵,上來下去,顛簸得厲害。車越走越遠了,直到像一個小黑點兒,我們才迴過神來。
天更濕了更熱了,人更喘不上氣來。
迴到家裏,我把楊老師走的事告訴了大人。大人們感慨噓唏。爸說:“楊老師比我小兩歲。”姐則迴憶起楊老師找她上學的舊事,對沒能上兩天學,姐一直耿耿於懷。
老叔分家另過了。
老叔從農機校畢業後,順理成章,到大隊當上拖拉機手。時間不長,也的確是“趙蒙古”保媒,娶了老嬸。妯娌倆住了一段時間對麵屋,新蓋三間房子,老叔他們搬出去了。
是大爺爺和大姑父主持分的家。一根燒火棍撅兩截兒,爸和老叔把家平分了。分後,不知是誰出謀的還是怎的,老叔認為自己上學期間沒在家吃飯,應當多分點兒糧食。也沒同大爺爺和大姑父打招唿,老叔夾著口袋提著稱盤子就來稱糧食。娘急眼了,死死地按住櫃蓋,衝老叔嚷:“你想把你哥一家子人都餓死,啊?”娘淚流滿麵,我們跟著哭起來。姐一邊哭,一邊也嚷:“老叔,老叔!”
櫃裏隻有小半節米了。這時正是五黃六月,青黃不接。我們舍不得吃,一天隻燒一頓小米飯湯,好幾天才撈一頓幹飯打打牙祭,幾乎頓頓少不了棒子麵幹糧。
老叔氣急敗壞,上外屋看見擀麵杖後,有了發泄對象,馬上拿著立到外麵牆根,搬塊大石頭使勁兒砸,砸老半天,擀麵杖終於斷了,老叔才悻悻而去。擀麵杖是老輩子傳下來的,杏木料,拿在手裏,感覺沉甸甸、滑溜溜的,特別是它的顏色,紫紅。擀麵杖沒法分,由主持人做主,給了我們。
娘大哭起來,爸則在一旁幹生氣。大姑聽見了,來勸娘。
大姑父是個巧人,許許多多的技術活兒他都在行。綁笤帚、焊臉盆、打針輸液、布線接燈、磨剪子戧菜刀、砌磚牆打地麵……嘿,大姑父會的活兒老多了。他上老範大姑家尋了一塊蘋果梨樹木頭,刨成一個擀麵杖,給了娘。
坍的那兩間教室,“七猍歹”索性派社員將它們扒掉。開學起來,同學們全搬到西教室上課。突然間少了兩間房子,看著那個別扭,別提了。
西教室和東教室的布置一模一樣,隻不過顯得更老更舊。
趙老師一人教三個年級,開始不免手忙腳亂,顧了這頭忘了那頭,但因為趙老師年輕,厲害,同學們怕他,即使沒事幹呆著,也不敢喧嘩。
我仍舊是小助手,老跟仍舊學習不好,小六兒他們全窩端,到大隊小學去了。
當小助手挺神氣,站在小黑板前(大黑板老師講課用),點到誰誰就得站起來,乖乖地到前麵來做題。當然啦,解答對了是驕傲;可一旦解答不對呢?一般的時候,我發現誰麵露難色,或者給我使眼色,我就坡騎驢,不難為他了。自小,我麵子矮。
我老實、聽話,在家是好孩子,不惹大人生氣,在校是“五分加小綿羊”。當時,評價學生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二分加小老虎”,一個是“五分加小綿羊”,形勢要求以前者為準,而民間一直承認後者。
大姑父同爸他們發牢騷:“今天批倒批臭這個,明天批倒批臭那個,都是好幾千年的東西,哪那麽容易就倒了就臭了!形勢歸形勢吧。說不定哪年,潮流又返迴去呢,白反一通。”這話大姑父隻能同家裏人說說而已,他畢竟是幹部,雖說貧農出身,又抗過槍,曆史上沒有任何汙點。
大姑父與“當代華木蘭”郭俊卿同台作過英模事跡報告。惺惺相惜,大姑父請郭俊卿留言。寫有留言的那個筆記本,大姑父讓大姑壓在櫃底,輕易不給人展示,我隻看過一迴。筆記本墨綠色,封麵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步兵學校畢業留念”等字樣。郭俊卿的字既有女性特有的娟秀,又不失軍人的剛陽之氣,寫的是:
“周懷寬同誌:願你為新中國努力、再努力!
郭俊卿 1951.6 於漢(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