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我家相反,幹媽家人丁不旺,全家才四口人。生了老跟後,幹媽想再要個丫頭,但因為有病,幹媽不生育了。“唉,老的時候都沒人給我哭道!”時不時地,幹媽眼淚心酸地向人感歎。
人少好哎。幹媽家吃飯,一人把桌子一麵,慢條斯理地吃。不過,夥食和我家差不多。冬天吃熟菜時,幹爸喜歡就幹辣椒。吃飯時,幹爸拿幹辣椒放在火盆裏烤一下,然後剪成細條,拌在菜裏吃。吃得幹爸“噝噝哈哈”,腦門子直冒汗。幹爸見我盯著他吃,便夾給我一條,“羔兒,嚐嚐,窮漢子油。”我一口吞下,“呀 ——”,辣得我兩眼直掉淚!幹媽埋怨幹爸,緊忙喂我一大口幹飯;幹爸“哈哈”大笑:“小子,這是朝天椒。”
家丁不旺,族丁更不旺。幹爸他們是蒙旗人。老跟的大爺“趙蒙古”愛跟人講古:我們老趙家才是艾裏營子的老地戶,你們漢人是逃荒逃到這兒來的。我們住在河西山坡上,你們住在河東梁下。你們問這地方叫啥,我們說叫艾裏。慢慢地,咱們這兒就叫艾裏營子了。“其實,我們蒙古話裏的”艾裏“和你們漢話裏的”營子“是一個意思。”——講古完畢,“趙蒙古”每每不忘這樣補充,賣弄自己有文化水。“老地戶?咋就你們幾戶呢?”全營子六、七十戶,而蒙旗人不到十戶。旁邊的人不樂意“趙蒙古”居高臨下的口氣,反問道。“趙蒙古”更居高臨下了:“家家都出喇嘛,隻要你家有倆小子,不管你家是王爺還是窮人,都得有一人出家當喇嘛,人口咋繁衍?”“啥是喇嘛?”“就是你們漢人的和尚!”對旁邊人的無知,“趙蒙古”氣得不知咋居高臨下了。
“趙蒙古”自然是他本人的綽號,因“趙蒙古”常叫,他的本名便被大人、小孩子給忽略了。關於“趙蒙古”,不知誰最早編了順口溜,被一茬茬的孩子傳誦。這天,看他背著糞簍子,嘴裏唱著《東方紅》,正向我們走來,大家一擠咕眼,齊聲喊道:
“趙蒙古,真能蒙,
蒙完河西蒙河東,
蒙得人家地沒蔥。”
“咋不說我”唬“呢?”“趙蒙古”來氣了,拾起一塊土坷拉,用糞叉子打過來。不過,土坷拉總是落在我們身旁。
噢,“趙蒙古”讓我們說他虎?反應快的小夥伴急喊:“”趙蒙古“虎、”趙蒙古“虎……”我們明白過來,一邊跑一邊喊:“”趙蒙古“虎,”趙蒙古“虎,”趙蒙古“、”趙蒙古“、”趙蒙古“……虎、虎、虎……”“虎”是罵人話,說人傻。
大人沒繞過小孩,“趙蒙古”丟了麵子,一邊拾土坷拉,往我們身上打,實際一塊也沒打中,一邊嘴裏喋喋不休:“小王八羔子們,沒我,你爹能說上你媽?沒你媽,你從石頭空兒裏蹦出來?……”
我們一邊跑,一邊接著喊:
“趙蒙古,真能唬,
唬了公的唬了母,
唬得公母鑽被筒,鑽被——筒。“
“趙蒙古”是營子的職業媒人。別看他也是社員,但不怎麽參加隊裏的生產勞動,主要是走東家串西家,給人家保媒,他一到哪營子,哪營子的姑娘見了發慌,光棍兒發賤,做家長的發愁:拿啥招待?就這樣,“趙蒙古”憑一張嘴,糊住了全家六張嘴。他老婆子整天病歪歪的,卻一連氣兒給他生三個丫頭,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兒子。
不過,日子過得畢竟恓惶。聽奶奶說,“趙蒙古”老婆子死的時候,他連幫忙出殯的人一頓飯也管不起,又不能讓人空肚子迴去,隻好燒一鍋開水,幫忙的人喝個水飽迴家了。可也是,老婆子已折磨得骨瘦如柴,又是一領炕席卷著抬走的。
除了保媒,“趙蒙古”還有一項全營子隻有他從事的副業,埋死小孩兒。那年月,營子裏誰家沒死過小孩兒,哪年不死小孩兒?死了,便找“趙蒙古”埋。埋完後,“趙蒙古”告訴哀哭的母親:“他嫂子,我挖的是深坑,猍歹、野狗的聞不著。”哀哭的母親送他一碗米、兩碗麵,還有小孩兒的小紅襖什麽的了事。
“趙蒙古”是樂天派,黑下過得怎麽樣、吃沒吃飯、吃飯吃啥飯,沒人理會;反正白天時,營子人一聽“東方紅,太陽升……”,甭說,一準是“趙蒙古”背著糞簍子過來了。“趙蒙古”不愧是紅媒家,吃張口飯的,特能哨,隻要你有工夫,就聽他哨吧,你根本插不上嘴,“趙蒙古”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遠知南朝近知北國,通才一個。把大人哨得呀,仗著有耳朵擋著,否則,迴迴非得有幾個人的嘴巴子得咧到後腦勺。光哨大人不算,“趙蒙古”還好逗弄小孩兒,興致上來,他彎下高大的身軀,用亂蓬蓬的絡腮胡子親小孩兒,把小孩兒親得又笑又哭!
有一迴,我突發神經,問“趙蒙古”:“大爺”,——從幹爸那兒論,我叫“趙蒙古”大爺——“你們咋姓漢姓呢?”“趙蒙古”惱了:“就行你們漢人姓趙,叫趙匡胤;就不行我們姓趙,我叫趙慶?”原來“趙蒙古”本名趙慶。嗬嗬,“趙蒙古”竟然與皇上比姓氏。
得不到明確的答複,我去問大爺爺。從小,我就愛聽人講古,因為這吧,我大學學的是曆史專業。——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爺爺他們老哥們四個,在我出生後,隻有大爺爺還健在。大爺爺和二老頭兒年紀差不多,都是滿臉的核桃紋,但大爺爺不紮小辮兒,夏天用剃頭刀子把頭剃得鋥亮,冬天戴氈帽。大爺爺的身體硬朗,那麽大一把年紀了,仍是閑不住,夏天給牲口割草,冬天滿大街拾糞。人一老,都愛講古。
“羔孫兒”,見我問古,大爺爺高興了,摸著我的頭,滔滔不絕地講起來。
原來,老王家的老家在山東,和二老頭兒他們老張家都是登州府萊陽縣,老王家住在王家莊,老張家住在張家莊,是世交。清朝乾隆年間,山東連年荒歉,實在沒法生活,而聽說塞外蒙地地廣人稀,好活人,王、張兩家先人搭伴兒一路逃荒,來到了口外,最後落戶於赤北羊腸河畔。從此,不再喝黃河水,改喝羊腸河水了。
當時,羊腸河流域的土著自然是蒙旗人,後來草場越來越多地變成耕地,不再適合遊牧,他們便逐漸東遷,離開了羊腸河。最後,羊腸河兩岸方圓數百裏,隻落下一、二百口蒙旗人了,其中有老趙家。
老趙家祖上是蒙旗貧民,沒有牲畜,靠給巴彥放牧為生。在巴彥們遷走後,他們留了下來,向漢人學習耕種。一百多年四、五輩子過去,他們漢化得同漢人一樣了。
“老趙家咋姓的趙,我也不清楚。我小時侯,他們就姓趙了,那時他們還說蒙古話呢,嘰裏咕嚕的。漢話也能聽懂,可他們不怎麽會說 .”大爺爺隨即給我學說了一句蒙語,“巴得意得?”見我不明白,“就是吃飯了沒?”大爺爺笑著解釋。
艾裏營子四大姓:張、王、李、趙。老李家也是移民過來的,不過,他們老家在河北。另外還有周、鄭、鄧、車等幾家雜姓。大姑父姓周。
大姑父、老範家大姑他們是新移民。據奶奶說,五幾年記不清了,反正是剛建國不長時間吧,大姑父老家鬧水災,那時他新轉業,和等了他五年的大姑剛成家,隻好把家安到咱們這兒,工作也隨著辦到了咱們公社。
老範家大姑也是家鄉遭災後,遷到艾裏營子的。一場大水,大姑家隻落下她和範小。婆家沒人了,娘家也沒近便人了。政府征求她的意見,大姑想起自己娘家和艾裏營子老李家是老表親,要求遷戶到艾裏營子,政府同意了。同村有一戶姓錢的,大水將全家人衝走了,最後隻救出一個小孩兒。大姑菩薩心腸,把錢小領迴家,認了他幹小。
遷戶到艾裏營子後,親戚看她是個寡婦,還帶著兩個半大小子,日子艱難,勸她走一步。大姑想想也是。於是,托“趙蒙古”保媒,坐山招夫。恰好“趙蒙古”手頭有個指標沒搭配出去呢。艾裏營子往北二十多裏的車家灣,有一個“車把式”——因莊稼地活兒幹得好,人送綽號“車把式”——老伴兒因病去世了,膝下又沒兒女,半路光棍兒的日子正難熬著呢。經“趙蒙古”一說,親戚成了。
成婚前,大姑跟老車商量:咱們都才四十出頭,還能生育。讓兩個孩子各姓各的姓,不改,行不?“車把式”撓撓頭,“行,誰讓我姓車來呢。”當夜,大姑夢見範小他爸和錢小爹媽一齊跪倒在地,向她磕頭。成婚後 ,大姑告訴了老車,“車把式”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誰知,大姑一連坐了兩迴月子,孩子卻一個也沒占住,而這時大姑已經四十有六,幹腰了。“車把式”把第二個嬰兒抱給“趙蒙古”埋時,一邊老淚縱橫,一邊自言自語:“老車呀,老車!”
這樣,一家四口人四個姓,車、郝、範、錢。大姑叫郝桂珍。雖說這個家庭是三家組合而成,倒也和和睦睦、有疼有熱。
大姑略懂醫道,大人、孩子鬧個小病小災的,都找她。大姑會行針,一般頭疼腦熱的,大姑給行幾針,不用吃藥就好了。大姑最擅長的是接生,自從大姑遷過來後,她很快成了艾裏營子的專職老娘婆。菩薩心腸菩薩人,大姑接生,不管人家窮富,按不按習俗給紅布、吃喜麵,隻要“請”就去。——總得請,畢竟營子裏還有別人會接生。大姑常說我這是積德呢。
大姑是艾裏營子長輩的官“你大姐”,平輩的官“大姐”,晚輩的官“大姑”。誰見了她,每每親親熱熱地說一會兒話,即使忙著走,也要打聲招唿再走。
別看大姑人麵前兒樂嗬嗬的,有說有笑,實際上,大姑愁著呢。自己和老頭子就這樣了,活一天算一天,可孩子呢?“車把式”是個“把式”,可他這把式隻能在地裏施展啊,種菜菜綠種瓜瓜甜,而給孩子成家,“車把式”把式不了了。
背地裏,老兩口沒少唉聲歎氣,可又有什麽法子呢!還是托“趙蒙古”吧。老兩口向“趙蒙古”打了不少進步,小園裏的幾壟蔥差不多給吃淨了——“趙蒙古”愛吃小蔥蘸醬。“趙蒙古”早已心知肚明,但就是不捅破這層窗戶紙。最後,還是大姑開口了:“他大舅,你看哪兒有合適的,給你外甥成個家吧。”“趙蒙古”倒也爽快,拍著胸脯說:“大姐,我心中裝著呢。你放心,有我,外甥打不了光棍兒就是了。”
範小、錢小是小夥子了,在生產隊勞動,哥倆一同上工一同下工,比一奶同胞還親。一天,範小餓了,對錢小說:“我咋姓範呢?”錢小反駁道:“姓範還賴,你咋也天天吃飯;我呢,姓錢,可你說,長這麽大小,除了見過錢,我花過錢嗎?”正在一旁忙活的大姑氣得呀,把兩個孩子好一頓罵!罵完了,大姑“嗚嗚啕啕”地哭開了,哭得兩個孩子“娘、娘”地叫個不停。
“趙蒙古”不愧是保媒專家,表決心不幾個月後,領來一個抱著小丫頭的小寡婦。
貧不擇妻。錢小比範小大,小寡婦嫁給了錢小。營子人和錢小開玩笑:“錢小,你進門就當爹,這輩子還花啥錢?”錢小本來伶牙俐齒,這時卻窘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大姑在一旁不讓了:“我們孩子有大號,叫錢貴。”
範小還“小”著,不過,老兩口畢竟去了一半心事。“車把式”幹起活兒來,動不動就上來興致,同年輕人比力氣、比技術。“車把式”比大姑小兩歲,可畢竟也五十開外了,技術行,論力氣則照年輕人差遠了,敗北的時候多。——自然,年輕人總是點到為止,不敢太來真的。
人少好哎。幹媽家吃飯,一人把桌子一麵,慢條斯理地吃。不過,夥食和我家差不多。冬天吃熟菜時,幹爸喜歡就幹辣椒。吃飯時,幹爸拿幹辣椒放在火盆裏烤一下,然後剪成細條,拌在菜裏吃。吃得幹爸“噝噝哈哈”,腦門子直冒汗。幹爸見我盯著他吃,便夾給我一條,“羔兒,嚐嚐,窮漢子油。”我一口吞下,“呀 ——”,辣得我兩眼直掉淚!幹媽埋怨幹爸,緊忙喂我一大口幹飯;幹爸“哈哈”大笑:“小子,這是朝天椒。”
家丁不旺,族丁更不旺。幹爸他們是蒙旗人。老跟的大爺“趙蒙古”愛跟人講古:我們老趙家才是艾裏營子的老地戶,你們漢人是逃荒逃到這兒來的。我們住在河西山坡上,你們住在河東梁下。你們問這地方叫啥,我們說叫艾裏。慢慢地,咱們這兒就叫艾裏營子了。“其實,我們蒙古話裏的”艾裏“和你們漢話裏的”營子“是一個意思。”——講古完畢,“趙蒙古”每每不忘這樣補充,賣弄自己有文化水。“老地戶?咋就你們幾戶呢?”全營子六、七十戶,而蒙旗人不到十戶。旁邊的人不樂意“趙蒙古”居高臨下的口氣,反問道。“趙蒙古”更居高臨下了:“家家都出喇嘛,隻要你家有倆小子,不管你家是王爺還是窮人,都得有一人出家當喇嘛,人口咋繁衍?”“啥是喇嘛?”“就是你們漢人的和尚!”對旁邊人的無知,“趙蒙古”氣得不知咋居高臨下了。
“趙蒙古”自然是他本人的綽號,因“趙蒙古”常叫,他的本名便被大人、小孩子給忽略了。關於“趙蒙古”,不知誰最早編了順口溜,被一茬茬的孩子傳誦。這天,看他背著糞簍子,嘴裏唱著《東方紅》,正向我們走來,大家一擠咕眼,齊聲喊道:
“趙蒙古,真能蒙,
蒙完河西蒙河東,
蒙得人家地沒蔥。”
“咋不說我”唬“呢?”“趙蒙古”來氣了,拾起一塊土坷拉,用糞叉子打過來。不過,土坷拉總是落在我們身旁。
噢,“趙蒙古”讓我們說他虎?反應快的小夥伴急喊:“”趙蒙古“虎、”趙蒙古“虎……”我們明白過來,一邊跑一邊喊:“”趙蒙古“虎,”趙蒙古“虎,”趙蒙古“、”趙蒙古“、”趙蒙古“……虎、虎、虎……”“虎”是罵人話,說人傻。
大人沒繞過小孩,“趙蒙古”丟了麵子,一邊拾土坷拉,往我們身上打,實際一塊也沒打中,一邊嘴裏喋喋不休:“小王八羔子們,沒我,你爹能說上你媽?沒你媽,你從石頭空兒裏蹦出來?……”
我們一邊跑,一邊接著喊:
“趙蒙古,真能唬,
唬了公的唬了母,
唬得公母鑽被筒,鑽被——筒。“
“趙蒙古”是營子的職業媒人。別看他也是社員,但不怎麽參加隊裏的生產勞動,主要是走東家串西家,給人家保媒,他一到哪營子,哪營子的姑娘見了發慌,光棍兒發賤,做家長的發愁:拿啥招待?就這樣,“趙蒙古”憑一張嘴,糊住了全家六張嘴。他老婆子整天病歪歪的,卻一連氣兒給他生三個丫頭,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兒子。
不過,日子過得畢竟恓惶。聽奶奶說,“趙蒙古”老婆子死的時候,他連幫忙出殯的人一頓飯也管不起,又不能讓人空肚子迴去,隻好燒一鍋開水,幫忙的人喝個水飽迴家了。可也是,老婆子已折磨得骨瘦如柴,又是一領炕席卷著抬走的。
除了保媒,“趙蒙古”還有一項全營子隻有他從事的副業,埋死小孩兒。那年月,營子裏誰家沒死過小孩兒,哪年不死小孩兒?死了,便找“趙蒙古”埋。埋完後,“趙蒙古”告訴哀哭的母親:“他嫂子,我挖的是深坑,猍歹、野狗的聞不著。”哀哭的母親送他一碗米、兩碗麵,還有小孩兒的小紅襖什麽的了事。
“趙蒙古”是樂天派,黑下過得怎麽樣、吃沒吃飯、吃飯吃啥飯,沒人理會;反正白天時,營子人一聽“東方紅,太陽升……”,甭說,一準是“趙蒙古”背著糞簍子過來了。“趙蒙古”不愧是紅媒家,吃張口飯的,特能哨,隻要你有工夫,就聽他哨吧,你根本插不上嘴,“趙蒙古”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遠知南朝近知北國,通才一個。把大人哨得呀,仗著有耳朵擋著,否則,迴迴非得有幾個人的嘴巴子得咧到後腦勺。光哨大人不算,“趙蒙古”還好逗弄小孩兒,興致上來,他彎下高大的身軀,用亂蓬蓬的絡腮胡子親小孩兒,把小孩兒親得又笑又哭!
有一迴,我突發神經,問“趙蒙古”:“大爺”,——從幹爸那兒論,我叫“趙蒙古”大爺——“你們咋姓漢姓呢?”“趙蒙古”惱了:“就行你們漢人姓趙,叫趙匡胤;就不行我們姓趙,我叫趙慶?”原來“趙蒙古”本名趙慶。嗬嗬,“趙蒙古”竟然與皇上比姓氏。
得不到明確的答複,我去問大爺爺。從小,我就愛聽人講古,因為這吧,我大學學的是曆史專業。——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爺爺他們老哥們四個,在我出生後,隻有大爺爺還健在。大爺爺和二老頭兒年紀差不多,都是滿臉的核桃紋,但大爺爺不紮小辮兒,夏天用剃頭刀子把頭剃得鋥亮,冬天戴氈帽。大爺爺的身體硬朗,那麽大一把年紀了,仍是閑不住,夏天給牲口割草,冬天滿大街拾糞。人一老,都愛講古。
“羔孫兒”,見我問古,大爺爺高興了,摸著我的頭,滔滔不絕地講起來。
原來,老王家的老家在山東,和二老頭兒他們老張家都是登州府萊陽縣,老王家住在王家莊,老張家住在張家莊,是世交。清朝乾隆年間,山東連年荒歉,實在沒法生活,而聽說塞外蒙地地廣人稀,好活人,王、張兩家先人搭伴兒一路逃荒,來到了口外,最後落戶於赤北羊腸河畔。從此,不再喝黃河水,改喝羊腸河水了。
當時,羊腸河流域的土著自然是蒙旗人,後來草場越來越多地變成耕地,不再適合遊牧,他們便逐漸東遷,離開了羊腸河。最後,羊腸河兩岸方圓數百裏,隻落下一、二百口蒙旗人了,其中有老趙家。
老趙家祖上是蒙旗貧民,沒有牲畜,靠給巴彥放牧為生。在巴彥們遷走後,他們留了下來,向漢人學習耕種。一百多年四、五輩子過去,他們漢化得同漢人一樣了。
“老趙家咋姓的趙,我也不清楚。我小時侯,他們就姓趙了,那時他們還說蒙古話呢,嘰裏咕嚕的。漢話也能聽懂,可他們不怎麽會說 .”大爺爺隨即給我學說了一句蒙語,“巴得意得?”見我不明白,“就是吃飯了沒?”大爺爺笑著解釋。
艾裏營子四大姓:張、王、李、趙。老李家也是移民過來的,不過,他們老家在河北。另外還有周、鄭、鄧、車等幾家雜姓。大姑父姓周。
大姑父、老範家大姑他們是新移民。據奶奶說,五幾年記不清了,反正是剛建國不長時間吧,大姑父老家鬧水災,那時他新轉業,和等了他五年的大姑剛成家,隻好把家安到咱們這兒,工作也隨著辦到了咱們公社。
老範家大姑也是家鄉遭災後,遷到艾裏營子的。一場大水,大姑家隻落下她和範小。婆家沒人了,娘家也沒近便人了。政府征求她的意見,大姑想起自己娘家和艾裏營子老李家是老表親,要求遷戶到艾裏營子,政府同意了。同村有一戶姓錢的,大水將全家人衝走了,最後隻救出一個小孩兒。大姑菩薩心腸,把錢小領迴家,認了他幹小。
遷戶到艾裏營子後,親戚看她是個寡婦,還帶著兩個半大小子,日子艱難,勸她走一步。大姑想想也是。於是,托“趙蒙古”保媒,坐山招夫。恰好“趙蒙古”手頭有個指標沒搭配出去呢。艾裏營子往北二十多裏的車家灣,有一個“車把式”——因莊稼地活兒幹得好,人送綽號“車把式”——老伴兒因病去世了,膝下又沒兒女,半路光棍兒的日子正難熬著呢。經“趙蒙古”一說,親戚成了。
成婚前,大姑跟老車商量:咱們都才四十出頭,還能生育。讓兩個孩子各姓各的姓,不改,行不?“車把式”撓撓頭,“行,誰讓我姓車來呢。”當夜,大姑夢見範小他爸和錢小爹媽一齊跪倒在地,向她磕頭。成婚後 ,大姑告訴了老車,“車把式”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誰知,大姑一連坐了兩迴月子,孩子卻一個也沒占住,而這時大姑已經四十有六,幹腰了。“車把式”把第二個嬰兒抱給“趙蒙古”埋時,一邊老淚縱橫,一邊自言自語:“老車呀,老車!”
這樣,一家四口人四個姓,車、郝、範、錢。大姑叫郝桂珍。雖說這個家庭是三家組合而成,倒也和和睦睦、有疼有熱。
大姑略懂醫道,大人、孩子鬧個小病小災的,都找她。大姑會行針,一般頭疼腦熱的,大姑給行幾針,不用吃藥就好了。大姑最擅長的是接生,自從大姑遷過來後,她很快成了艾裏營子的專職老娘婆。菩薩心腸菩薩人,大姑接生,不管人家窮富,按不按習俗給紅布、吃喜麵,隻要“請”就去。——總得請,畢竟營子裏還有別人會接生。大姑常說我這是積德呢。
大姑是艾裏營子長輩的官“你大姐”,平輩的官“大姐”,晚輩的官“大姑”。誰見了她,每每親親熱熱地說一會兒話,即使忙著走,也要打聲招唿再走。
別看大姑人麵前兒樂嗬嗬的,有說有笑,實際上,大姑愁著呢。自己和老頭子就這樣了,活一天算一天,可孩子呢?“車把式”是個“把式”,可他這把式隻能在地裏施展啊,種菜菜綠種瓜瓜甜,而給孩子成家,“車把式”把式不了了。
背地裏,老兩口沒少唉聲歎氣,可又有什麽法子呢!還是托“趙蒙古”吧。老兩口向“趙蒙古”打了不少進步,小園裏的幾壟蔥差不多給吃淨了——“趙蒙古”愛吃小蔥蘸醬。“趙蒙古”早已心知肚明,但就是不捅破這層窗戶紙。最後,還是大姑開口了:“他大舅,你看哪兒有合適的,給你外甥成個家吧。”“趙蒙古”倒也爽快,拍著胸脯說:“大姐,我心中裝著呢。你放心,有我,外甥打不了光棍兒就是了。”
範小、錢小是小夥子了,在生產隊勞動,哥倆一同上工一同下工,比一奶同胞還親。一天,範小餓了,對錢小說:“我咋姓範呢?”錢小反駁道:“姓範還賴,你咋也天天吃飯;我呢,姓錢,可你說,長這麽大小,除了見過錢,我花過錢嗎?”正在一旁忙活的大姑氣得呀,把兩個孩子好一頓罵!罵完了,大姑“嗚嗚啕啕”地哭開了,哭得兩個孩子“娘、娘”地叫個不停。
“趙蒙古”不愧是保媒專家,表決心不幾個月後,領來一個抱著小丫頭的小寡婦。
貧不擇妻。錢小比範小大,小寡婦嫁給了錢小。營子人和錢小開玩笑:“錢小,你進門就當爹,這輩子還花啥錢?”錢小本來伶牙俐齒,這時卻窘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大姑在一旁不讓了:“我們孩子有大號,叫錢貴。”
範小還“小”著,不過,老兩口畢竟去了一半心事。“車把式”幹起活兒來,動不動就上來興致,同年輕人比力氣、比技術。“車把式”比大姑小兩歲,可畢竟也五十開外了,技術行,論力氣則照年輕人差遠了,敗北的時候多。——自然,年輕人總是點到為止,不敢太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