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五月節出生的,這年是1967年。再有幾個月,共和國過十九歲生日。
把娘折騰了一宿一早上,我還沒出生。奶奶、大姑、老娘婆範大姑,一邊安慰娘,一邊心裏也急:坐第五個月子了,怎麽還難?
在我身上,娘生育兩兒兩女,各占住一個。沒占住的全是後來跑的,跑的那個哥哥已經四歲了。
“撒——羊——啦,撒羊啦!”是鄧羊倌兒在大門口喊。奶奶這才想起忘撒羊了,趕緊出去,一邊打開圈門子趕羊,一邊解釋:“萍她娘要坐月子。”鄧羊倌兒收迴自己的不滿,趕羊走了。等奶奶踮著小腳返迴屋,我已經“哇”地一聲墜地,娘躺在細沙土上汗流不止。奶奶連聲說:“這羔子,這羔子。”嗔喜參半。老範大姑笑了:“那二小就叫羔兒吧,正好今年是羊年。”“可不,非得趕五月節不說,還得等撒羊這個時辰,趕上挑的了。”奶奶同意了。
——這些,都是後來我記事時,大姑告訴我的。
大姑家和我家是鄰居,隻隔著老趙家我幹媽一家。大姑一邊摸著我的頭,一邊告訴我:“羔兒,你命比老跟強。老跟是三月生的,‘二、三月的羊,跑斷腸’;你是五月生的,吃飽了。”“大姑、大姑,那我咋還餓呢?”“是說你長大了!”大姑來氣了,撩打我一下,上外屋碗櫥,給我找點兒吃的。
老跟是我幹媽家的小幹哥,也是1967年的羊。他是跟屁蟲,老拽著大人的衣襟,大人上哪兒他上哪兒,因此大家叫他“老跟”。也是,幹爸、幹媽疼他,不管忙閑,原先是背著,現在是領著,惹得大姑和娘時不時地打趣幹爸、幹媽。不過,老跟一看見我和小六兒,立即跑過來,玩將起來,絕對不“跟”了。
小六兒、老跟和我三人最要好,穿一條褲子嫌肥,做夢做一樣的夢,老叔形容得損,“放屁放一樣的屁”。我哥、幹媽家的幹大哥大我們三、四歲,他們上學了,不同我們玩兒,即使放假有工夫玩兒了,也是他們玩兒他們的,我們玩兒我們的,井水不犯河水。我姐、大姑家的大表姐是大人了,“向陽花”,在生產隊勞動,根本不理會我們小屁孩兒。
小六兒是我大姑家的兒子,大我們兩歲,但大姑生他時沒奶,小六兒多的那兩歲,也便四舍五入了。三個人摔跤,老跟我倆不相上下,難分勝負;而我倆不管誰跟小六兒摔,馬上見高低,趴下的準是小六兒。
別看小六兒瘦小枯幹,穿的紅棉襖好幾年不用拆洗,不像我和老跟的,一年一往長接,一年一往寬放。怕往懷裏鑽風,娘還特地將我棉襖的右半扇係扣這一條絮薄,掩在左半扇棉襖扣的下麵,我們管這叫“眼鏡兒”。但小六兒不鬧病,天天歡歡實實的。老跟也結實,偶爾幹咳兩天,幹媽給他配點兒藥——幹媽是“藥簍子”,離不開藥片兒——再給他找幾根胡蘿卜幹什麽的,吃吃就好了。我不行,別的倒沒事,就是身上老長啥。這不,胳膊上的瘡剛好,大腿根兒又不知長了什麽瘡。奶奶和娘用偏方水洗呀用膏擦,膏是大姑拿來的,勉勉強強好了。不過,到底留下個疤瘌,而且比胳膊上的大多了。胳膊上的疤瘌,不細瞅,別人還以為是大隊的赤腳醫生王霞給我多種了一迴花呢。
“羔兒身上準是有什麽毒,要不,咋老不是這兒長瘡,就是那兒流膿的,不去災兒呢?”奶奶念念叨叨。大雪封山時,農閑,女社員沒工上了,娘抱著我,上南營子二老頭兒家,讓老爺子給我看看。
二老頭兒不是先生,也不是仙兒——那年月,也沒仙兒——但誰家有個病嗬災的,大家夥準說“問問二老頭兒去”。你還別說,經二老頭兒一看一說,該好的就好了。因為大人們常常提起二老頭兒,我們小孩兒認為他準有“法寶”,曾“偵察”過他,“法寶”沒發現,隻是發現他打扮得怪,他腦袋上沒幾根頭發了,卻紮條小辮兒,辮梢也像我姐她們大姑娘一樣,係紅頭繩。當然,二老頭兒的小辮子隻能紮一條,還非常勉強,肥豬尾巴似的,同我姐她們是兩條,且又黑又粗又硬,根本沒法比的。奶奶說二老頭兒是皇上那時候的打扮。
二老頭兒告訴娘:“他嫂子,你們二小沒事,占住了。小孩兒鬧點兒病災,不耽誤成人。”我不知道娘管二老頭兒叫“二大爺”,二老頭兒又為啥管娘叫“他嫂子”,但二老頭兒的話我聽出來了,我沒事!可不,雖然我後來身上還好長啥,不過,我最終占住了。——這是後話。
我家住在北營子後趟街,二老頭兒家住在南營子前趟街。營子也就六、七十戶人家吧,卻分成兩個半營子,平時,小六兒、老跟我們玩兒,一般也不去南營子,太遠,主要是前後兩個半營子中間,隔著一大片楊樹林子。這片樹林夏天時,是我們的勝地,涼快呀,我們常鑽進去玩兒;冬天不鑽了,害怕,樹被風刮得“嗚嗚”怪叫,瘮人。這天,剛下過一場大雪,又刮起了冒煙風,風卷著雪沫子,直往人身上撲。娘將我的小被子緊了又緊,深一腳淺一腳,抱著我直走。透過被角,我看見娘的臉蛋凍得通紅,眼淚也凍下來了。
長瘡歸長瘡,天底下的孩子永遠一個事兒:玩兒。即使冬天,我們也紮到一塊兒,在院子裏瘋個沒完沒了。大人嫌煩,我們便轉到另一家,反正,三家呢,總有我們的樂園。玩兒啥、咋玩兒,每每老跟出主意,小六兒組織,我呢,聽喝。當然啦,有時我也很重要!他倆意見不一致,我支持哪方,哪方就是勝利者。
冬天,主要玩扇片子。為了贏,輪到自己扇時,都使出吃奶的勁兒,每每不大一會兒,小腦瓜便淌汗了,胳膊也酸起來;強攻不能取勝,改變策略,智取,把手縮到襖袖裏,用襖袖掃。隻要襖袖刮拉到片子,片子便相當容易翻過來。自然,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勝利,贏了扇子的同時,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扇過兩三迴,襖袖保證“開花”,漏出一團一團的棉花。因此,一冬天下來,襖袖總得短一塊兒,大人補不勝補呀。每年農閑,娘給我拆洗棉襖,襖袖每每得重接,胳膊長長了是其一,扇短了是其二。
院子裏玩兒膩了,老跟建議上河套玩兒,我們做賊一般溜出去,飛奔羊腸河。
長大了,離開羊腸河,上大學讀地方史,我才對它產生書麵的認識。羊腸河從大橫立山山麓起流,一路蜿草地蜒山穀曲荒川折田野,最後匯入老哈河。老哈河久為塞北名川,故鄉的史學家稱: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麽,老哈河就是中華民族的祖母河!依據是先商在老哈河流域一帶繁衍、生息,後來,商人南下黃河流域,建立商朝,從此開始了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不過,在我們小的時候,誰也沒聽說過這麽高、這麽大的話,它自己就更高大不起來了。
在艾裏營子,羊腸河倒是隻拐了一個大彎,沒一波三折。灣西是耕地,灣東是人家。冬天,河麵遠望白茫茫,近瞅綠幽幽。凍得起了冰山不說,山還裂口子哩,從山頂往下裂,山頂最寬處,能伸進一隻腳。冰結得厚實,老板子能趕車通過,擔我們小孩子,當然更沒問題啦。
我們在冰上滑著玩兒,比賽跑著玩兒,坐冰車子玩兒,最常玩兒的是打呲嘎。一人手拿一條鞭子,鞭子把短繩長,呲嘎轉到誰跟前,誰就使勁抽它。有時用力過猛,抽斜了,呲嘎“嗤”地一聲,飛出圈外,不知飛到哪兒去了,害得我們一邊埋怨“肇事者”,一邊四下尋找。找到後,繼續抽。直到晚風中傳來大人急切的唿喚聲,我們才猛然意識到天黑了,肚子也覺得餓了。迴去時,我們拐著彎,專撿有“假冰”的地方走。假冰是冰下的水溢出來,又凍上的一層薄冰,還沒凍實。人走在上麵,“哢哧、哢哧”響,哎,那個脆勁兒,比打春時吃大蘿卜還脆!
離開河套老遠了,我們還戀戀不舍地迴頭瞅。河套黑黝黝的,隻有假冰上反射著三兩點星光,若隱若現,神神秘秘。
到家後,迴迴免不了挨大人一頓訓,他們老怕我們掉冰窟窿裏去;我們呢,記玩兒不記訓,過不了幾天,還去。
玩夠了迴家,吃啥啥香。眨眼工夫,風卷殘雲一般,我一大碗棒子麵粥、一個多棒子麵幹糧,外加不知多少鹹菜條子下肚了,吃得小肚子滾圓。全家人都說我得了餓癆,就連奶奶也笑著罵我是餓死鬼托生的。
晚飯後,幹媽領著老跟來了。我爸同幹爸從小拜的把子,有了我之後,幹爸又認我為義子,這樣,兩家親上加親,天天來往。幹媽是老氣管炎,離不開百喘朋,這病夏天還行冬天厲害,但隻要不是病得撂倒在炕上,她總愛上我家串門兒,同奶奶說閑話。奶奶和娘忙啊,忙完炕上忙地下,忙完屋裏忙屋外,不是錐幫子、納底子,就是剝麻杆、熬豬食什麽的,總之,忙!哪有工夫合合適適地同幹媽嘮扯。常了,大家習慣了,也便一邊聽幹媽說話,一邊忙活兒。幹媽是義務的“新聞發言人”,我家知道的張家長李家短,絕大部分是幹媽提供的。——自然,我的這部長篇生活劇,很大一部分素材也來自幹媽。
不一會兒,老跟我倆困了,困得低頭仰頭地,奶奶下逐客令了:“老跟他爸估摸也迴來了。”幹爸是副隊長,晚上得在隊裏忙。幹媽上我家來,一邊串門,一邊也是等幹爸。
老跟一走,我困得更不行了,一頭鑽進奶奶的被窩,翻一個身,保證馬上睡得唿唿的。而奶奶他們什麽時候睡覺,我從來不知道。
我身下,娘又給我添個弟弟,西屋招不開了,奶奶讓我同她一個被窩。
弟弟有小名,可大家習慣叫他小尕。生了弟弟後,娘說啥也不要孩子了,主動去醫院做了絕育手術。
大姑父誇獎娘:“這就對了嘛,中央打五六年開始提倡計劃生育,這幾年才不提倡的。”大姑父當兵專業後,一直在公社工作,穿四個兜兒的中山裝,騎自行車。 “你看我,響應號召,就養活小六兒他們姐倆,多省心。”這話,大姑父對誰說都行,卻絕對不能對奶奶說的。奶奶生養了八個孩子,四男四女,養活不起,奶奶把二叔、三叔過繼給了二爺爺、三爺爺。他們兩家都是一大幫丫頭,沒兒子。
現在,我們一大家子九口人,奶奶、爸、娘、老叔、老姑、我姐、我哥、我、小尕,人丁興旺。
人多熱鬧,最熱鬧的時候莫過於吃飯,熱鬧得像打仗。家裏隻有一張桌子,還是炕桌,誰坐的是!奶奶和爸是一定要坐著的,娘有時坐有時不坐,老姑和姐總是斜欠著身子坐在炕沿梆兒,好方便給家人盛飯。老叔我們幾個,擠在炕裏吃。要說呢,一家人嘛,擠點就擠點兒吧,問題是老叔比老姑大兩歲,老姑比我姐大一歲,我姐倒是比我哥大七歲,可哥我倆才差四歲,而我和小尕又僅相差三歲——叔叔不大侄子不小。這一不大不小,我們小爺兒幾個,叔叔也別說叔叔,侄子也別說侄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啊。其實呢,桌上也沒什麽好吃的,無非是頓頓都有的老鹹菜,夏秋一天一頓冬春一天不到一頓的清水煮的熟菜,但吃飯,總得坐桌吃才像樣子呀。於是乎,不是叔叔嫌侄子夾菜碰著他,就是侄子嫌叔叔礙他事,反正,想消消停停吃一頓飯,難!
奶奶是家裏想當然的桌長,她協調我們小爺兒幾個,盡量讓大家和平相處,好賴飯吃飽了。看哪個孩子吃虧了,給他夾一筷子菜,哄哄。爸頓頓緊吃,吃完馬上撤桌,他的目的是趕緊騰出地方,一寬綽,“戰亂”自然少多了。
把娘折騰了一宿一早上,我還沒出生。奶奶、大姑、老娘婆範大姑,一邊安慰娘,一邊心裏也急:坐第五個月子了,怎麽還難?
在我身上,娘生育兩兒兩女,各占住一個。沒占住的全是後來跑的,跑的那個哥哥已經四歲了。
“撒——羊——啦,撒羊啦!”是鄧羊倌兒在大門口喊。奶奶這才想起忘撒羊了,趕緊出去,一邊打開圈門子趕羊,一邊解釋:“萍她娘要坐月子。”鄧羊倌兒收迴自己的不滿,趕羊走了。等奶奶踮著小腳返迴屋,我已經“哇”地一聲墜地,娘躺在細沙土上汗流不止。奶奶連聲說:“這羔子,這羔子。”嗔喜參半。老範大姑笑了:“那二小就叫羔兒吧,正好今年是羊年。”“可不,非得趕五月節不說,還得等撒羊這個時辰,趕上挑的了。”奶奶同意了。
——這些,都是後來我記事時,大姑告訴我的。
大姑家和我家是鄰居,隻隔著老趙家我幹媽一家。大姑一邊摸著我的頭,一邊告訴我:“羔兒,你命比老跟強。老跟是三月生的,‘二、三月的羊,跑斷腸’;你是五月生的,吃飽了。”“大姑、大姑,那我咋還餓呢?”“是說你長大了!”大姑來氣了,撩打我一下,上外屋碗櫥,給我找點兒吃的。
老跟是我幹媽家的小幹哥,也是1967年的羊。他是跟屁蟲,老拽著大人的衣襟,大人上哪兒他上哪兒,因此大家叫他“老跟”。也是,幹爸、幹媽疼他,不管忙閑,原先是背著,現在是領著,惹得大姑和娘時不時地打趣幹爸、幹媽。不過,老跟一看見我和小六兒,立即跑過來,玩將起來,絕對不“跟”了。
小六兒、老跟和我三人最要好,穿一條褲子嫌肥,做夢做一樣的夢,老叔形容得損,“放屁放一樣的屁”。我哥、幹媽家的幹大哥大我們三、四歲,他們上學了,不同我們玩兒,即使放假有工夫玩兒了,也是他們玩兒他們的,我們玩兒我們的,井水不犯河水。我姐、大姑家的大表姐是大人了,“向陽花”,在生產隊勞動,根本不理會我們小屁孩兒。
小六兒是我大姑家的兒子,大我們兩歲,但大姑生他時沒奶,小六兒多的那兩歲,也便四舍五入了。三個人摔跤,老跟我倆不相上下,難分勝負;而我倆不管誰跟小六兒摔,馬上見高低,趴下的準是小六兒。
別看小六兒瘦小枯幹,穿的紅棉襖好幾年不用拆洗,不像我和老跟的,一年一往長接,一年一往寬放。怕往懷裏鑽風,娘還特地將我棉襖的右半扇係扣這一條絮薄,掩在左半扇棉襖扣的下麵,我們管這叫“眼鏡兒”。但小六兒不鬧病,天天歡歡實實的。老跟也結實,偶爾幹咳兩天,幹媽給他配點兒藥——幹媽是“藥簍子”,離不開藥片兒——再給他找幾根胡蘿卜幹什麽的,吃吃就好了。我不行,別的倒沒事,就是身上老長啥。這不,胳膊上的瘡剛好,大腿根兒又不知長了什麽瘡。奶奶和娘用偏方水洗呀用膏擦,膏是大姑拿來的,勉勉強強好了。不過,到底留下個疤瘌,而且比胳膊上的大多了。胳膊上的疤瘌,不細瞅,別人還以為是大隊的赤腳醫生王霞給我多種了一迴花呢。
“羔兒身上準是有什麽毒,要不,咋老不是這兒長瘡,就是那兒流膿的,不去災兒呢?”奶奶念念叨叨。大雪封山時,農閑,女社員沒工上了,娘抱著我,上南營子二老頭兒家,讓老爺子給我看看。
二老頭兒不是先生,也不是仙兒——那年月,也沒仙兒——但誰家有個病嗬災的,大家夥準說“問問二老頭兒去”。你還別說,經二老頭兒一看一說,該好的就好了。因為大人們常常提起二老頭兒,我們小孩兒認為他準有“法寶”,曾“偵察”過他,“法寶”沒發現,隻是發現他打扮得怪,他腦袋上沒幾根頭發了,卻紮條小辮兒,辮梢也像我姐她們大姑娘一樣,係紅頭繩。當然,二老頭兒的小辮子隻能紮一條,還非常勉強,肥豬尾巴似的,同我姐她們是兩條,且又黑又粗又硬,根本沒法比的。奶奶說二老頭兒是皇上那時候的打扮。
二老頭兒告訴娘:“他嫂子,你們二小沒事,占住了。小孩兒鬧點兒病災,不耽誤成人。”我不知道娘管二老頭兒叫“二大爺”,二老頭兒又為啥管娘叫“他嫂子”,但二老頭兒的話我聽出來了,我沒事!可不,雖然我後來身上還好長啥,不過,我最終占住了。——這是後話。
我家住在北營子後趟街,二老頭兒家住在南營子前趟街。營子也就六、七十戶人家吧,卻分成兩個半營子,平時,小六兒、老跟我們玩兒,一般也不去南營子,太遠,主要是前後兩個半營子中間,隔著一大片楊樹林子。這片樹林夏天時,是我們的勝地,涼快呀,我們常鑽進去玩兒;冬天不鑽了,害怕,樹被風刮得“嗚嗚”怪叫,瘮人。這天,剛下過一場大雪,又刮起了冒煙風,風卷著雪沫子,直往人身上撲。娘將我的小被子緊了又緊,深一腳淺一腳,抱著我直走。透過被角,我看見娘的臉蛋凍得通紅,眼淚也凍下來了。
長瘡歸長瘡,天底下的孩子永遠一個事兒:玩兒。即使冬天,我們也紮到一塊兒,在院子裏瘋個沒完沒了。大人嫌煩,我們便轉到另一家,反正,三家呢,總有我們的樂園。玩兒啥、咋玩兒,每每老跟出主意,小六兒組織,我呢,聽喝。當然啦,有時我也很重要!他倆意見不一致,我支持哪方,哪方就是勝利者。
冬天,主要玩扇片子。為了贏,輪到自己扇時,都使出吃奶的勁兒,每每不大一會兒,小腦瓜便淌汗了,胳膊也酸起來;強攻不能取勝,改變策略,智取,把手縮到襖袖裏,用襖袖掃。隻要襖袖刮拉到片子,片子便相當容易翻過來。自然,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勝利,贏了扇子的同時,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扇過兩三迴,襖袖保證“開花”,漏出一團一團的棉花。因此,一冬天下來,襖袖總得短一塊兒,大人補不勝補呀。每年農閑,娘給我拆洗棉襖,襖袖每每得重接,胳膊長長了是其一,扇短了是其二。
院子裏玩兒膩了,老跟建議上河套玩兒,我們做賊一般溜出去,飛奔羊腸河。
長大了,離開羊腸河,上大學讀地方史,我才對它產生書麵的認識。羊腸河從大橫立山山麓起流,一路蜿草地蜒山穀曲荒川折田野,最後匯入老哈河。老哈河久為塞北名川,故鄉的史學家稱: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麽,老哈河就是中華民族的祖母河!依據是先商在老哈河流域一帶繁衍、生息,後來,商人南下黃河流域,建立商朝,從此開始了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不過,在我們小的時候,誰也沒聽說過這麽高、這麽大的話,它自己就更高大不起來了。
在艾裏營子,羊腸河倒是隻拐了一個大彎,沒一波三折。灣西是耕地,灣東是人家。冬天,河麵遠望白茫茫,近瞅綠幽幽。凍得起了冰山不說,山還裂口子哩,從山頂往下裂,山頂最寬處,能伸進一隻腳。冰結得厚實,老板子能趕車通過,擔我們小孩子,當然更沒問題啦。
我們在冰上滑著玩兒,比賽跑著玩兒,坐冰車子玩兒,最常玩兒的是打呲嘎。一人手拿一條鞭子,鞭子把短繩長,呲嘎轉到誰跟前,誰就使勁抽它。有時用力過猛,抽斜了,呲嘎“嗤”地一聲,飛出圈外,不知飛到哪兒去了,害得我們一邊埋怨“肇事者”,一邊四下尋找。找到後,繼續抽。直到晚風中傳來大人急切的唿喚聲,我們才猛然意識到天黑了,肚子也覺得餓了。迴去時,我們拐著彎,專撿有“假冰”的地方走。假冰是冰下的水溢出來,又凍上的一層薄冰,還沒凍實。人走在上麵,“哢哧、哢哧”響,哎,那個脆勁兒,比打春時吃大蘿卜還脆!
離開河套老遠了,我們還戀戀不舍地迴頭瞅。河套黑黝黝的,隻有假冰上反射著三兩點星光,若隱若現,神神秘秘。
到家後,迴迴免不了挨大人一頓訓,他們老怕我們掉冰窟窿裏去;我們呢,記玩兒不記訓,過不了幾天,還去。
玩夠了迴家,吃啥啥香。眨眼工夫,風卷殘雲一般,我一大碗棒子麵粥、一個多棒子麵幹糧,外加不知多少鹹菜條子下肚了,吃得小肚子滾圓。全家人都說我得了餓癆,就連奶奶也笑著罵我是餓死鬼托生的。
晚飯後,幹媽領著老跟來了。我爸同幹爸從小拜的把子,有了我之後,幹爸又認我為義子,這樣,兩家親上加親,天天來往。幹媽是老氣管炎,離不開百喘朋,這病夏天還行冬天厲害,但隻要不是病得撂倒在炕上,她總愛上我家串門兒,同奶奶說閑話。奶奶和娘忙啊,忙完炕上忙地下,忙完屋裏忙屋外,不是錐幫子、納底子,就是剝麻杆、熬豬食什麽的,總之,忙!哪有工夫合合適適地同幹媽嘮扯。常了,大家習慣了,也便一邊聽幹媽說話,一邊忙活兒。幹媽是義務的“新聞發言人”,我家知道的張家長李家短,絕大部分是幹媽提供的。——自然,我的這部長篇生活劇,很大一部分素材也來自幹媽。
不一會兒,老跟我倆困了,困得低頭仰頭地,奶奶下逐客令了:“老跟他爸估摸也迴來了。”幹爸是副隊長,晚上得在隊裏忙。幹媽上我家來,一邊串門,一邊也是等幹爸。
老跟一走,我困得更不行了,一頭鑽進奶奶的被窩,翻一個身,保證馬上睡得唿唿的。而奶奶他們什麽時候睡覺,我從來不知道。
我身下,娘又給我添個弟弟,西屋招不開了,奶奶讓我同她一個被窩。
弟弟有小名,可大家習慣叫他小尕。生了弟弟後,娘說啥也不要孩子了,主動去醫院做了絕育手術。
大姑父誇獎娘:“這就對了嘛,中央打五六年開始提倡計劃生育,這幾年才不提倡的。”大姑父當兵專業後,一直在公社工作,穿四個兜兒的中山裝,騎自行車。 “你看我,響應號召,就養活小六兒他們姐倆,多省心。”這話,大姑父對誰說都行,卻絕對不能對奶奶說的。奶奶生養了八個孩子,四男四女,養活不起,奶奶把二叔、三叔過繼給了二爺爺、三爺爺。他們兩家都是一大幫丫頭,沒兒子。
現在,我們一大家子九口人,奶奶、爸、娘、老叔、老姑、我姐、我哥、我、小尕,人丁興旺。
人多熱鬧,最熱鬧的時候莫過於吃飯,熱鬧得像打仗。家裏隻有一張桌子,還是炕桌,誰坐的是!奶奶和爸是一定要坐著的,娘有時坐有時不坐,老姑和姐總是斜欠著身子坐在炕沿梆兒,好方便給家人盛飯。老叔我們幾個,擠在炕裏吃。要說呢,一家人嘛,擠點就擠點兒吧,問題是老叔比老姑大兩歲,老姑比我姐大一歲,我姐倒是比我哥大七歲,可哥我倆才差四歲,而我和小尕又僅相差三歲——叔叔不大侄子不小。這一不大不小,我們小爺兒幾個,叔叔也別說叔叔,侄子也別說侄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啊。其實呢,桌上也沒什麽好吃的,無非是頓頓都有的老鹹菜,夏秋一天一頓冬春一天不到一頓的清水煮的熟菜,但吃飯,總得坐桌吃才像樣子呀。於是乎,不是叔叔嫌侄子夾菜碰著他,就是侄子嫌叔叔礙他事,反正,想消消停停吃一頓飯,難!
奶奶是家裏想當然的桌長,她協調我們小爺兒幾個,盡量讓大家和平相處,好賴飯吃飽了。看哪個孩子吃虧了,給他夾一筷子菜,哄哄。爸頓頓緊吃,吃完馬上撤桌,他的目的是趕緊騰出地方,一寬綽,“戰亂”自然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