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皇上要把開拓河套和外通西洋的壯舉交給自己,孫元化和熊廷弼頓時喜上眉梢。兩人可不是腐儒,知道這意味著什麽。青史留名那是肯定的,萬世流芳也不是沒有可能!!
見兩人唇邊的胡子已經激動地上下亂竄,嘴角哆哆嗦嗦的處於抽筋狀態,傅山很不服氣地翻了翻白眼,撇著嘴巴嘰裏咕嚕地嘮叨了幾句,便抱著茶水猛灌。
朱由校自然不理會發孩子脾氣的傅山,他從桌上的牛皮公文包裏,拿出了一張紙出來按在桌上,語氣嚴肅地說道:“孫元化,熊廷弼。內疏僅僅是保證大明不陷入更大的混亂之中,外通才是大明複興之根本。可以這麽說,朕把大明的未來和朕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你們。”
孫元化和熊廷弼隨即肅然起身,恭敬地施了一禮,也嚴肅地說道:“請陛下放心,縱有萬難,臣亦不辱使命!!”
朱由校點點頭示意兩人坐下,將手中紙張緩緩打開道:“朕決意,任孫元化為鴻臚寺少卿,加授中憲大夫,主管聯通西洋之事物;任熊廷弼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參議,加授廣威將軍,主管河套之事物。你二人具不受上司管轄,直接對朕負責。”
孫元化和熊廷弼聞言一愣,鴻臚寺少卿和左右參議都是正四品官,上麵還有鴻臚寺卿和左右參政。以後需要的錢糧等,免不了和他們打交道。皇上卻說不受上司管轄,這是何意?傅山聽完低頭想了想,隨即露出詭異的笑容:原來是這樣…
……………………………………………………………………………………..
朱由校見傅山已經明白,便指著他笑道:“你來說說吧,瞧把你能耐的。”
傅山清清嗓子,一副老成的模樣道:“小的恭喜兩位大人榮升。皇上的意思是,兩位根本不用在意官職,這個官職僅僅是給外人看的。至於以後實際需要的錢糧人員等,根本就不需要與你們的頂頭上司打交道。皇上,是這個意思吧。”
朱由校點點頭道:“不錯,就是這個意思。你二人實際是朕的欽差,全權負責開拓河套與外聯西洋的重任。當然,另一層意思就是,朝廷及地方上不會給予你們任何支援,一切都隻能靠你們自己。”
孫元化和熊廷弼頓覺眼前發黑:開拓河套外聯西洋,這得需要多少銀子和人手?我們也知道朝廷都窮得來快當褲子了,可不論多少總得給一點真金白銀吧?難道就憑一張嘴??
朱由校輕輕一咳:“咳,朕知道皇上不差餓兵的道理,自然不會在錢糧之事上為難兩位。至於這錢糧到手後,你們這麽處置朕不管。隻需要按照秘書處的規矩,給朕上個詳細的奏本就行。也就是說,錢,朕給你們出,你們把事情做好就行。朕隻問結果,不問過程。”
孫元化和熊廷弼眼冒問號的對望一眼,不約而同問道:“不知錢糧何所出?”
朱由校嘴角一揚:“山西商人之中,多有與蒙古後金串謀者,以八大商人最為豪奢。其中兩人已經歸附朝廷,首惡範永鬥逃匿不知去處,其餘人等朕還沒有處置。另外某些軍政要員久與外族交好,此次也務必清查。朕事務繁多,這些事就交給你們了。”
明朝清查貪官汙吏及犯事豪商之時,多有人情之舉,就連皇上也沒法幹涉。不過,這些人如今落在孫元化和熊廷弼手裏,朱由校不認為他們會有什麽好下場。
這兩人為了日後的開拓壯舉,肯定會在雞腳之上刮油。至於罰沒的銀兩之中會有多少上繳國庫,朱由校不準備幹涉,兩個都是聰明人,不會讓皇上為難的。抄家兼清除內奸,嗯,一舉兩得…
………………………………………………………………………………………..
見熊廷弼和孫元化的眼睛裏噴射出火熱光芒,已經全力開啟抄家模式。朱由校笑著讓傅山給兩人斟茶:“兩位莫急,朕還有一些話要說。讓你們以後辦事有個目標。”
朱由校收起了笑容,看著熊廷弼道:“熊參議,前年在天牢之中,朕曾經讓你詳細闡述定遼方略。朕看了以後,覺得甚為有理有據,而且一旦實施必有大成。可是,朕依然否定了你的方略,你可知為何?”
熊廷弼嘴唇動了動,雙手不自覺地捏成了拳頭,終於還是咬咬牙道:“老臣以為,臣之方略,定是與孫閣老之方略衝突。陛下權衡之下,認為孫閣老之方略更為妥當。”
朱由校淡淡道:“你錯了,你與孫閣老之方略,本無對錯之分,都堪稱定遼之謀。在迴答你的疑問之前,朕有幾句話要問你。
你的三方布置策略,在提出之初,就包含了放棄廣寧退守關內的意圖,是不是?你的本意,是在遼、沈盡失的情況下,不如集中有生力量固守長城沿線,是不是?當戰事發展印證了你的判斷,你便謾罵朝廷官員、羞辱王化貞,用以報複之前受到的種種詰難,是也不是?”
熊廷弼的老臉通紅,半響過後重重點了點頭:“皇上,老臣以為,孫閣老之謀錢糧耗費太巨,費時太長,收效不大。老臣以為欲攻先守,積蓄力量後再圖大計。守也好,攻也罷,不過是手段,隻要最後能達成收複遼東,鏟除叛逆的目的就行。”(注1)
朱由校聽完也點點頭:“嗯,你肯說實話就行,證明通過這一年在科學院的曆練,你算是認清了自己的毛病。你的方略雖然沒錯,可比起孫閣老的眼界,到底差了一些。也沒有看清楚朝堂諸公的真正目的。”
朱由校起身,重新掛上了一副大明地圖,用教鞭指著遼東道:“孫閣老的戰略意圖很明確,花費重金打造關寧錦防線,徹底鎖死後金,並安撫漠南蒙古諸部。還借此警告那些蠢蠢欲動的家夥,大明依然牢牢掌控著天下。這便是孫閣老戰略的精義所在——帝國之威不容輕侮。
朝廷諸公為何會大力推行孫閣老的計劃?那是因為在重金打造之下,遼西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將門。又因為目前朝廷用度大半依靠南直隸一帶,如此一來,東林以及江浙一帶的勢力,不僅將憑借錢糧之功獲得話語權,還會獲得更大的權力。
所以,熊參議,你的方略不僅在格局上差了一些,容易讓宵小之徒朝三暮四。而且因為方略耗費錢糧不多,也令朝中某些人不滿,因為這樣無法將大明與他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因此你下獄之時,有很多人恨不得將你殺之而後快。朕這麽說,你可明白了幾分?”
………………………………………………………………………………………..
對麵的三個聽眾瞪著溜圓的眼睛,不可思議地看著皇上:這,太誇張了吧…
朱由校將教鞭放好,又走過來坐下:“別驚訝,這就是黨爭。為了自己的私欲,將國家利益置之度外。當然,孫閣老不在其內。閣老隻是不希望朝中出現第二個聲音,影響遼東的整體大局。隻是閣老的某些做法確實不妥,朕會找機會和他說說。”
“熊參議,如果朕讓你把定遼方略,改成河套方略,你意如何?”朱由校問道。
熊廷弼略一琢磨,有些遲疑地問道:“皇上的意思是,以宣府為中心,向河套滲透?”
朱由校點點頭道:“你的三方布置策略,以山海關為據點,輔以騎兵機動,不停騷擾後金令其自顧不暇;又通過安撫蒙古,剪去後金外援,令其自陷死地;借道朝鮮,突襲後金赫圖阿拉,亦可謂妙招。但是,如今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此方略已經行不通。
第一:朕在建立新軍之初,就定下了全力發展步軍,騎兵為輔的原則。重騎耗費甚巨朝廷無力承擔,因此朕有意通過強力步軍,輔以一定數量的輕騎,逐步建立據點,實現遼東的網格化治理。如此耕戰兩不誤,並可吸納遼東流民,讓老奴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之中;
第二:彼時林丹汗尚能控製遼東蒙古,以為國朝之援。如今林丹汗敗亡青海,遼東蒙古一盤散沙,科爾沁部奧巴台吉趁機坐大。用不了多久,後金與科爾沁必然會因為利益問題爆發衝突。如果我們壓迫太甚,這兩方肯定會聯合起來。因此,不如坐看兩狗相爭。
第三:朝鮮雖一心擁護大明,奈何其兵力弱小國土貧瘠。雖其無力支持國朝大軍長期駐紮,但支撐一隻精銳駐防還是可以的。朕迴京後,會下書朝鮮國王。東江軍暫借新義州(平安北道)為基地,協助朝鮮抵禦後金入侵,而東江軍的一切所需均由國朝負擔。”
對於皇上的奇思妙想,三個聽眾眼冒蚊香圈:網格化?人民戰爭?兩狗相爭?借別國國土駐紮軍隊?這…
傅山喝了一口熱茶,心裏頗有些不以為然:朝鮮會因為國朝之威而同意東江軍駐紮?朝鮮國王再怎麽沒用,也不會同意吧,自己的領土豈容他人染指?不過,這計劃如果真能實現的話,後金估計就沒時間找遼西的麻煩了。
朱由校點燃一支煙卷,輕輕抽了兩口道:“第一第二點,朕相信你們都能理解,這第三點嘛,朕以為朝鮮國王世代恭順,在我朝天威之下必然同意。這些事情,朕以後會再行布置。下麵再說說河套方略。”
……………………………………………………………………………………………..
“河套之地,目前尚有幾隻較大的蒙古部落駐紮,以往攝於林丹汗之威,隻敢據守河套高原,不敢東下稱雄。如今林丹汗逃竄,科爾沁忙於安撫和平定內喀爾喀。而烏蘭察布到西拉木倫河這一廣大區域,出現了真空。朕就不信,那些蒙古人不眼紅。
因此,熊廷弼你在大同的任務,就是想辦法盡量吸引河套諸部東下,讓其混戰不休最好。然後你在擇選敗軍之中的精壯男女進入大明,由國朝提供庇護,令其在大明境內自食其力。
另外,山西與陝西的移民河套的計劃也會在不久之後開展,你必須保證這些移民和新開耕地的安全。因此,朕允許你擇選各族之中的忠良之人,組建人數不少於兩萬人的輕騎兵,用以維護大明固有領土的完整,並作為公平解決蒙古部落間紛爭的保證。
嗯,這個固有國土的依據參考盛唐。因為那時已經有詩雲:‘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記住,要學會利用‘自古以來’這四個字,好好琢磨這四個字的意思,切記。
咱大明做事向來光明磊落,講究個有理有據。要是蒙古人有比這更早的文字記錄,就讓他們拿出來,不然就別唧唧歪歪的。記住,能用刀劍解決的,就不要用錢來說話。
大明現在可不富裕,大家夥都得學會過窮日子。還有,日後誰要是沒有朕的手書,就敢用大明物資資敵,那怕是一粒米,你就記住三個字,夷全族。
總之,熊廷弼你必須讓蒙古人在此處,流幹他們的血,用盡他們的財富。讓他們盡量遠離河套,為日後收複河套打下基礎。為了讓大明子民安居樂業,朕要把千裏草原變成良田億畝。死了的蒙古人,或者去大明內地挖煤修路搭橋的蒙古人,才是最好的蒙古人!!”
隨著朱由校鏗鏘有力的話語落地,三位聽眾分明聽見了自己內心深處,某種東西發出了冰破碎裂之聲。傅山聽皇上說過,那是一種叫做節操的東西,易碎,不耐保存…
注1:《明史紀事本末補遺》記載:“廷弼言:起自田間,複任經略,原議駐紮山海,無駐紮廣寧之名”
《明季北略》記載:“熊延弼一跪就起,言‘從田間起,原議住紮山海,並無住紮廣寧字樣’,一躬投一招揭。”
熊廷弼的意思很清楚,他以前的三方布置的奏疏,本來就說是重兵屯於山海關,他本人也是駐紮在山海關,因此廣寧丟失,他並不承擔任何責任。
由此可以推斷,廣寧本就不在其方略之內,丟棄山海關外所有據點也在其計劃之中,但這個計劃,與孫承宗“寸土不讓”的守衛方略嚴重衝突。也埋下了他最後悲劇的根源。
見兩人唇邊的胡子已經激動地上下亂竄,嘴角哆哆嗦嗦的處於抽筋狀態,傅山很不服氣地翻了翻白眼,撇著嘴巴嘰裏咕嚕地嘮叨了幾句,便抱著茶水猛灌。
朱由校自然不理會發孩子脾氣的傅山,他從桌上的牛皮公文包裏,拿出了一張紙出來按在桌上,語氣嚴肅地說道:“孫元化,熊廷弼。內疏僅僅是保證大明不陷入更大的混亂之中,外通才是大明複興之根本。可以這麽說,朕把大明的未來和朕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你們。”
孫元化和熊廷弼隨即肅然起身,恭敬地施了一禮,也嚴肅地說道:“請陛下放心,縱有萬難,臣亦不辱使命!!”
朱由校點點頭示意兩人坐下,將手中紙張緩緩打開道:“朕決意,任孫元化為鴻臚寺少卿,加授中憲大夫,主管聯通西洋之事物;任熊廷弼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參議,加授廣威將軍,主管河套之事物。你二人具不受上司管轄,直接對朕負責。”
孫元化和熊廷弼聞言一愣,鴻臚寺少卿和左右參議都是正四品官,上麵還有鴻臚寺卿和左右參政。以後需要的錢糧等,免不了和他們打交道。皇上卻說不受上司管轄,這是何意?傅山聽完低頭想了想,隨即露出詭異的笑容:原來是這樣…
……………………………………………………………………………………..
朱由校見傅山已經明白,便指著他笑道:“你來說說吧,瞧把你能耐的。”
傅山清清嗓子,一副老成的模樣道:“小的恭喜兩位大人榮升。皇上的意思是,兩位根本不用在意官職,這個官職僅僅是給外人看的。至於以後實際需要的錢糧人員等,根本就不需要與你們的頂頭上司打交道。皇上,是這個意思吧。”
朱由校點點頭道:“不錯,就是這個意思。你二人實際是朕的欽差,全權負責開拓河套與外聯西洋的重任。當然,另一層意思就是,朝廷及地方上不會給予你們任何支援,一切都隻能靠你們自己。”
孫元化和熊廷弼頓覺眼前發黑:開拓河套外聯西洋,這得需要多少銀子和人手?我們也知道朝廷都窮得來快當褲子了,可不論多少總得給一點真金白銀吧?難道就憑一張嘴??
朱由校輕輕一咳:“咳,朕知道皇上不差餓兵的道理,自然不會在錢糧之事上為難兩位。至於這錢糧到手後,你們這麽處置朕不管。隻需要按照秘書處的規矩,給朕上個詳細的奏本就行。也就是說,錢,朕給你們出,你們把事情做好就行。朕隻問結果,不問過程。”
孫元化和熊廷弼眼冒問號的對望一眼,不約而同問道:“不知錢糧何所出?”
朱由校嘴角一揚:“山西商人之中,多有與蒙古後金串謀者,以八大商人最為豪奢。其中兩人已經歸附朝廷,首惡範永鬥逃匿不知去處,其餘人等朕還沒有處置。另外某些軍政要員久與外族交好,此次也務必清查。朕事務繁多,這些事就交給你們了。”
明朝清查貪官汙吏及犯事豪商之時,多有人情之舉,就連皇上也沒法幹涉。不過,這些人如今落在孫元化和熊廷弼手裏,朱由校不認為他們會有什麽好下場。
這兩人為了日後的開拓壯舉,肯定會在雞腳之上刮油。至於罰沒的銀兩之中會有多少上繳國庫,朱由校不準備幹涉,兩個都是聰明人,不會讓皇上為難的。抄家兼清除內奸,嗯,一舉兩得…
………………………………………………………………………………………..
見熊廷弼和孫元化的眼睛裏噴射出火熱光芒,已經全力開啟抄家模式。朱由校笑著讓傅山給兩人斟茶:“兩位莫急,朕還有一些話要說。讓你們以後辦事有個目標。”
朱由校收起了笑容,看著熊廷弼道:“熊參議,前年在天牢之中,朕曾經讓你詳細闡述定遼方略。朕看了以後,覺得甚為有理有據,而且一旦實施必有大成。可是,朕依然否定了你的方略,你可知為何?”
熊廷弼嘴唇動了動,雙手不自覺地捏成了拳頭,終於還是咬咬牙道:“老臣以為,臣之方略,定是與孫閣老之方略衝突。陛下權衡之下,認為孫閣老之方略更為妥當。”
朱由校淡淡道:“你錯了,你與孫閣老之方略,本無對錯之分,都堪稱定遼之謀。在迴答你的疑問之前,朕有幾句話要問你。
你的三方布置策略,在提出之初,就包含了放棄廣寧退守關內的意圖,是不是?你的本意,是在遼、沈盡失的情況下,不如集中有生力量固守長城沿線,是不是?當戰事發展印證了你的判斷,你便謾罵朝廷官員、羞辱王化貞,用以報複之前受到的種種詰難,是也不是?”
熊廷弼的老臉通紅,半響過後重重點了點頭:“皇上,老臣以為,孫閣老之謀錢糧耗費太巨,費時太長,收效不大。老臣以為欲攻先守,積蓄力量後再圖大計。守也好,攻也罷,不過是手段,隻要最後能達成收複遼東,鏟除叛逆的目的就行。”(注1)
朱由校聽完也點點頭:“嗯,你肯說實話就行,證明通過這一年在科學院的曆練,你算是認清了自己的毛病。你的方略雖然沒錯,可比起孫閣老的眼界,到底差了一些。也沒有看清楚朝堂諸公的真正目的。”
朱由校起身,重新掛上了一副大明地圖,用教鞭指著遼東道:“孫閣老的戰略意圖很明確,花費重金打造關寧錦防線,徹底鎖死後金,並安撫漠南蒙古諸部。還借此警告那些蠢蠢欲動的家夥,大明依然牢牢掌控著天下。這便是孫閣老戰略的精義所在——帝國之威不容輕侮。
朝廷諸公為何會大力推行孫閣老的計劃?那是因為在重金打造之下,遼西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將門。又因為目前朝廷用度大半依靠南直隸一帶,如此一來,東林以及江浙一帶的勢力,不僅將憑借錢糧之功獲得話語權,還會獲得更大的權力。
所以,熊參議,你的方略不僅在格局上差了一些,容易讓宵小之徒朝三暮四。而且因為方略耗費錢糧不多,也令朝中某些人不滿,因為這樣無法將大明與他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因此你下獄之時,有很多人恨不得將你殺之而後快。朕這麽說,你可明白了幾分?”
………………………………………………………………………………………..
對麵的三個聽眾瞪著溜圓的眼睛,不可思議地看著皇上:這,太誇張了吧…
朱由校將教鞭放好,又走過來坐下:“別驚訝,這就是黨爭。為了自己的私欲,將國家利益置之度外。當然,孫閣老不在其內。閣老隻是不希望朝中出現第二個聲音,影響遼東的整體大局。隻是閣老的某些做法確實不妥,朕會找機會和他說說。”
“熊參議,如果朕讓你把定遼方略,改成河套方略,你意如何?”朱由校問道。
熊廷弼略一琢磨,有些遲疑地問道:“皇上的意思是,以宣府為中心,向河套滲透?”
朱由校點點頭道:“你的三方布置策略,以山海關為據點,輔以騎兵機動,不停騷擾後金令其自顧不暇;又通過安撫蒙古,剪去後金外援,令其自陷死地;借道朝鮮,突襲後金赫圖阿拉,亦可謂妙招。但是,如今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此方略已經行不通。
第一:朕在建立新軍之初,就定下了全力發展步軍,騎兵為輔的原則。重騎耗費甚巨朝廷無力承擔,因此朕有意通過強力步軍,輔以一定數量的輕騎,逐步建立據點,實現遼東的網格化治理。如此耕戰兩不誤,並可吸納遼東流民,讓老奴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之中;
第二:彼時林丹汗尚能控製遼東蒙古,以為國朝之援。如今林丹汗敗亡青海,遼東蒙古一盤散沙,科爾沁部奧巴台吉趁機坐大。用不了多久,後金與科爾沁必然會因為利益問題爆發衝突。如果我們壓迫太甚,這兩方肯定會聯合起來。因此,不如坐看兩狗相爭。
第三:朝鮮雖一心擁護大明,奈何其兵力弱小國土貧瘠。雖其無力支持國朝大軍長期駐紮,但支撐一隻精銳駐防還是可以的。朕迴京後,會下書朝鮮國王。東江軍暫借新義州(平安北道)為基地,協助朝鮮抵禦後金入侵,而東江軍的一切所需均由國朝負擔。”
對於皇上的奇思妙想,三個聽眾眼冒蚊香圈:網格化?人民戰爭?兩狗相爭?借別國國土駐紮軍隊?這…
傅山喝了一口熱茶,心裏頗有些不以為然:朝鮮會因為國朝之威而同意東江軍駐紮?朝鮮國王再怎麽沒用,也不會同意吧,自己的領土豈容他人染指?不過,這計劃如果真能實現的話,後金估計就沒時間找遼西的麻煩了。
朱由校點燃一支煙卷,輕輕抽了兩口道:“第一第二點,朕相信你們都能理解,這第三點嘛,朕以為朝鮮國王世代恭順,在我朝天威之下必然同意。這些事情,朕以後會再行布置。下麵再說說河套方略。”
……………………………………………………………………………………………..
“河套之地,目前尚有幾隻較大的蒙古部落駐紮,以往攝於林丹汗之威,隻敢據守河套高原,不敢東下稱雄。如今林丹汗逃竄,科爾沁忙於安撫和平定內喀爾喀。而烏蘭察布到西拉木倫河這一廣大區域,出現了真空。朕就不信,那些蒙古人不眼紅。
因此,熊廷弼你在大同的任務,就是想辦法盡量吸引河套諸部東下,讓其混戰不休最好。然後你在擇選敗軍之中的精壯男女進入大明,由國朝提供庇護,令其在大明境內自食其力。
另外,山西與陝西的移民河套的計劃也會在不久之後開展,你必須保證這些移民和新開耕地的安全。因此,朕允許你擇選各族之中的忠良之人,組建人數不少於兩萬人的輕騎兵,用以維護大明固有領土的完整,並作為公平解決蒙古部落間紛爭的保證。
嗯,這個固有國土的依據參考盛唐。因為那時已經有詩雲:‘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記住,要學會利用‘自古以來’這四個字,好好琢磨這四個字的意思,切記。
咱大明做事向來光明磊落,講究個有理有據。要是蒙古人有比這更早的文字記錄,就讓他們拿出來,不然就別唧唧歪歪的。記住,能用刀劍解決的,就不要用錢來說話。
大明現在可不富裕,大家夥都得學會過窮日子。還有,日後誰要是沒有朕的手書,就敢用大明物資資敵,那怕是一粒米,你就記住三個字,夷全族。
總之,熊廷弼你必須讓蒙古人在此處,流幹他們的血,用盡他們的財富。讓他們盡量遠離河套,為日後收複河套打下基礎。為了讓大明子民安居樂業,朕要把千裏草原變成良田億畝。死了的蒙古人,或者去大明內地挖煤修路搭橋的蒙古人,才是最好的蒙古人!!”
隨著朱由校鏗鏘有力的話語落地,三位聽眾分明聽見了自己內心深處,某種東西發出了冰破碎裂之聲。傅山聽皇上說過,那是一種叫做節操的東西,易碎,不耐保存…
注1:《明史紀事本末補遺》記載:“廷弼言:起自田間,複任經略,原議駐紮山海,無駐紮廣寧之名”
《明季北略》記載:“熊延弼一跪就起,言‘從田間起,原議住紮山海,並無住紮廣寧字樣’,一躬投一招揭。”
熊廷弼的意思很清楚,他以前的三方布置的奏疏,本來就說是重兵屯於山海關,他本人也是駐紮在山海關,因此廣寧丟失,他並不承擔任何責任。
由此可以推斷,廣寧本就不在其方略之內,丟棄山海關外所有據點也在其計劃之中,但這個計劃,與孫承宗“寸土不讓”的守衛方略嚴重衝突。也埋下了他最後悲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