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貞觀二十年八月,天氣漸漸涼爽。
己巳這天,西州和庭州巧奪白袍城、控製了天山上庭州水源的消息傳到了長安,龍心大悅。
阿史那欲穀意欲占據的白袍城地帶,正是乙吡咄陸部境內兩大河流的生發之地。其中一條河正是東麵的伊犁河,此河上溯一千二百裏之後、在天山東部的山頂湖地帶發源。
另一條河是碎葉河,在伊犁河西邊四百八十裏,此河出自於熱海,而熱海裏的水九成也是來自於天山,其中最大的源流,就在白袍城南三十裏處,也是出自於山頂湖。
這麽一看,白袍城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也就不言自明了。此城雖然隻能容兵五百,卻直接控製了在蔥嶺以西的乙吡咄陸部兩條最大河流的源頭。
白袍城,堪比一座折衝軍府!再說,即使把一座折衝上府安置在乙毗咄陸部的王城——碎葉城的邊上,都不一定能讓阿史那欲穀這麽痛癢難耐。
對於一個以遊牧為業的部落,水、草之重要不須多說。阿史那欲穀內心中的不悅,大約與大唐皇帝心中的喜悅一般的厚重。
西州大都督高峻,隻帶了天山牧六名護衛隊、庭州及穀東守捉雜湊起來的七八十人,便鏟除了乙吡咄陸部偷偷楔入進天山來、築城立足的一顆釘子,投入之小、收獲之大,再一次讓大唐皇帝吃驚非小。
皇帝得知高峻的這次行動,隻是他巡視庭州田地城牧草場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與乙吡咄陸部發生的軍事行動也是臨機起意。但是不得不說,意義太大了。
後續,阿史那欲穀沒有任何的反應,暗氣暗憋了。
一則說明他先前跑到天山頂部的築城行為就不怎麽正大光明,二則說明乙吡咄陸部的旱情也真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三則……那是他一定知道:與西州高峻比劃,以前在乙吡咄陸部的腹地他都占不到便宜,跑到西州、庭州夾空的天山山頂湖來,他更不行。還真不如落個好態度,以求白袍城在水源的控製和分配上不要太苛刻,多少的分給乙吡咄陸部一杯羹。
至此,最先報出旱情的西州,又最先讓皇帝陛下把心放在了肚子裏了。
自古以來,馬,一直與華夏這片土地的安危和興盛息息相關,來自西方、北方、東方的遊牧夷狄,自春秋時代便是各朝各代的肘腋之患。沒有馬,何以禦邊!
看來長孫無忌所說,“群牧事重,重在長官。”真是一點不假,有郭孝恪和高峻二人在,西州無憂也!
皇帝在接報後,曾經再一次動過重賞西州的念頭,但再賞能賞到哪裏去呢?高峻太年輕了,而且沒有合適的接替人選。
最後他隻做了一個決定:庭州刺史阿史那薄布,授銀青光祿大夫、雲麾將軍、開國侯,以從三品入居長安,賜以宅第。以彰其主動上請將浮圖城並入大唐、又協同西州襲定白袍城的功績。
原庭州別駕、現長史王達,以並白袍城之功,授庭州刺史,正四品下階。
相比於西州的抗旱,黔州就有些不盡如人意了,但陛下並沒有苛責高審行半句,西州長史蘇殷上報的黔州抗旱奏章,其中也沒有提什麽高審行罰俸之事,也就不罰了。畢竟那些開出來的荒地,明年後年還實實在在地擺在那裏。
而且他還超拔了黔州的一位縣令級的官員到了黔州長史之位。凡擇人之法有四條:一為身,須體貌豐偉。二為言,須言辭辯正。三為書,須楷法遒美。四為判,須文理優長。以上四事皆有可取,才可授六品以上官職。
那個李引的相貌,有司早就報與皇帝知曉,此人麵貫長疤、眉目兇惡,“體貌豐偉”頭一條根本就不夠格,但皇帝沒有猶豫,還是擢升了他。
自從親征高麗之後,皇帝的身體總有不適,有時睡夢中就置身於深溝固壘、飛矢如蝗的戰場,常常半夜驚醒,在夏夜中虛汗濕透錦被、醒過後精神萎頓。
身體不爽,便會常思過去。
皇帝曾於八月初到過慶善宮,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在慶善宮內觀覽,不勝哽噓。想起自已初生時,胸有二龍胎跡,母後對他、在諸子中愛視最深。
他對侍臣道,“朕生於此宮,今母後永違,育我之德已不可報!”繼而嚎啕大哭,左右臣屬、侍從皆流涕。
隨後,陛下又幸九成宮,那裏就是他母後生前所居之地,皇帝巡視故物依然,仿佛母親仍在,因而又是悲痛不已。於是下詔有司,大開庫倉、賑濟貧困百姓,以積母後之德。
禦醫說,有道是冬病夏發,陛下龍體欠安,是在高麗戰場上因苦寒所起,這次發作有著苦於酷暑的原因。
八月暑氣漸消,於是他下詔,要親巡長安西北二百裏的涇州,命太子李治留守長安,趙國公長孫無忌、江夏王李道宗陪同此行。
為顯示自己春秋鼎盛,精力還可以,皇帝命此行不乘車輦,仍乘他的坐騎五花驄。此馬在高麗戰場上衝鋒陷陣,馬身正麵曾中箭兩支、仍載著皇帝一往無前。
庚辰日,聖駕抵達涇州,皇帝在城外草甸上策馬飛馳,果然覺著神清氣爽,又下詔賜鰥寡粟帛。與當地耄耋老者十五人宴罷,眾人皆以為陛下該下詔迴長安時,皇帝似乎意猶未盡、又有了新的目標。
於是聖駕又往西進發。
自原太子中庶子劉洎參劾郭孝恪和高峻事件之後,長孫無忌和李道宗這一對曾經貌合神離的當朝重臣,在關係上竟然有了質的轉化。就連彼此的對視,眼神之中都少了昔日的客氣和戒備之意。
長孫無忌和李道宗都猜不出皇帝接下來的目的地是哪裏,也不便問,以為他完全是興之所至,怡心善病罷了。
因為他們一行,每天的行程隻有不足二百裏。
後來,他們才看出,陛下根本不是信馬由韁,而是他的身體真的大不如前了。六天後,八月丙戌日,他們抵達涼州時,皇帝曾經歎道,“六天!朕以前馳到西州那麽遠也隻不過六天。”
李道宗問,“陛下是不是想去西州啊?”
長孫大人道,“陛下,高峻此時恐怕也不在西州,臣半路上剛剛接到西州府的傳文,是高峻向陛下告假,說在餘杭郡丁憂的褚大人給他去話,在挖塘屯田中發現了高都督三夫人——樊鶯失蹤多年之生父消息。他攜三夫人大概已去了餘杭郡。”
皇帝想起宗正少卿樊伯山也因此事告了假,於是道,“真是不巧,那就不去西州了。”仿佛他這次半途而廢不是因為身體原因,而是因為西州大都督不在似的。
他感慨道,都督不在、還有個女官還在黔州,此時西州應該隻剩下個劉敦行了……他都這樣放心,朕就更放心!
貞觀二十年八月,天氣漸漸涼爽。
己巳這天,西州和庭州巧奪白袍城、控製了天山上庭州水源的消息傳到了長安,龍心大悅。
阿史那欲穀意欲占據的白袍城地帶,正是乙吡咄陸部境內兩大河流的生發之地。其中一條河正是東麵的伊犁河,此河上溯一千二百裏之後、在天山東部的山頂湖地帶發源。
另一條河是碎葉河,在伊犁河西邊四百八十裏,此河出自於熱海,而熱海裏的水九成也是來自於天山,其中最大的源流,就在白袍城南三十裏處,也是出自於山頂湖。
這麽一看,白袍城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也就不言自明了。此城雖然隻能容兵五百,卻直接控製了在蔥嶺以西的乙吡咄陸部兩條最大河流的源頭。
白袍城,堪比一座折衝軍府!再說,即使把一座折衝上府安置在乙毗咄陸部的王城——碎葉城的邊上,都不一定能讓阿史那欲穀這麽痛癢難耐。
對於一個以遊牧為業的部落,水、草之重要不須多說。阿史那欲穀內心中的不悅,大約與大唐皇帝心中的喜悅一般的厚重。
西州大都督高峻,隻帶了天山牧六名護衛隊、庭州及穀東守捉雜湊起來的七八十人,便鏟除了乙吡咄陸部偷偷楔入進天山來、築城立足的一顆釘子,投入之小、收獲之大,再一次讓大唐皇帝吃驚非小。
皇帝得知高峻的這次行動,隻是他巡視庭州田地城牧草場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與乙吡咄陸部發生的軍事行動也是臨機起意。但是不得不說,意義太大了。
後續,阿史那欲穀沒有任何的反應,暗氣暗憋了。
一則說明他先前跑到天山頂部的築城行為就不怎麽正大光明,二則說明乙吡咄陸部的旱情也真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三則……那是他一定知道:與西州高峻比劃,以前在乙吡咄陸部的腹地他都占不到便宜,跑到西州、庭州夾空的天山山頂湖來,他更不行。還真不如落個好態度,以求白袍城在水源的控製和分配上不要太苛刻,多少的分給乙吡咄陸部一杯羹。
至此,最先報出旱情的西州,又最先讓皇帝陛下把心放在了肚子裏了。
自古以來,馬,一直與華夏這片土地的安危和興盛息息相關,來自西方、北方、東方的遊牧夷狄,自春秋時代便是各朝各代的肘腋之患。沒有馬,何以禦邊!
看來長孫無忌所說,“群牧事重,重在長官。”真是一點不假,有郭孝恪和高峻二人在,西州無憂也!
皇帝在接報後,曾經再一次動過重賞西州的念頭,但再賞能賞到哪裏去呢?高峻太年輕了,而且沒有合適的接替人選。
最後他隻做了一個決定:庭州刺史阿史那薄布,授銀青光祿大夫、雲麾將軍、開國侯,以從三品入居長安,賜以宅第。以彰其主動上請將浮圖城並入大唐、又協同西州襲定白袍城的功績。
原庭州別駕、現長史王達,以並白袍城之功,授庭州刺史,正四品下階。
相比於西州的抗旱,黔州就有些不盡如人意了,但陛下並沒有苛責高審行半句,西州長史蘇殷上報的黔州抗旱奏章,其中也沒有提什麽高審行罰俸之事,也就不罰了。畢竟那些開出來的荒地,明年後年還實實在在地擺在那裏。
而且他還超拔了黔州的一位縣令級的官員到了黔州長史之位。凡擇人之法有四條:一為身,須體貌豐偉。二為言,須言辭辯正。三為書,須楷法遒美。四為判,須文理優長。以上四事皆有可取,才可授六品以上官職。
那個李引的相貌,有司早就報與皇帝知曉,此人麵貫長疤、眉目兇惡,“體貌豐偉”頭一條根本就不夠格,但皇帝沒有猶豫,還是擢升了他。
自從親征高麗之後,皇帝的身體總有不適,有時睡夢中就置身於深溝固壘、飛矢如蝗的戰場,常常半夜驚醒,在夏夜中虛汗濕透錦被、醒過後精神萎頓。
身體不爽,便會常思過去。
皇帝曾於八月初到過慶善宮,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在慶善宮內觀覽,不勝哽噓。想起自已初生時,胸有二龍胎跡,母後對他、在諸子中愛視最深。
他對侍臣道,“朕生於此宮,今母後永違,育我之德已不可報!”繼而嚎啕大哭,左右臣屬、侍從皆流涕。
隨後,陛下又幸九成宮,那裏就是他母後生前所居之地,皇帝巡視故物依然,仿佛母親仍在,因而又是悲痛不已。於是下詔有司,大開庫倉、賑濟貧困百姓,以積母後之德。
禦醫說,有道是冬病夏發,陛下龍體欠安,是在高麗戰場上因苦寒所起,這次發作有著苦於酷暑的原因。
八月暑氣漸消,於是他下詔,要親巡長安西北二百裏的涇州,命太子李治留守長安,趙國公長孫無忌、江夏王李道宗陪同此行。
為顯示自己春秋鼎盛,精力還可以,皇帝命此行不乘車輦,仍乘他的坐騎五花驄。此馬在高麗戰場上衝鋒陷陣,馬身正麵曾中箭兩支、仍載著皇帝一往無前。
庚辰日,聖駕抵達涇州,皇帝在城外草甸上策馬飛馳,果然覺著神清氣爽,又下詔賜鰥寡粟帛。與當地耄耋老者十五人宴罷,眾人皆以為陛下該下詔迴長安時,皇帝似乎意猶未盡、又有了新的目標。
於是聖駕又往西進發。
自原太子中庶子劉洎參劾郭孝恪和高峻事件之後,長孫無忌和李道宗這一對曾經貌合神離的當朝重臣,在關係上竟然有了質的轉化。就連彼此的對視,眼神之中都少了昔日的客氣和戒備之意。
長孫無忌和李道宗都猜不出皇帝接下來的目的地是哪裏,也不便問,以為他完全是興之所至,怡心善病罷了。
因為他們一行,每天的行程隻有不足二百裏。
後來,他們才看出,陛下根本不是信馬由韁,而是他的身體真的大不如前了。六天後,八月丙戌日,他們抵達涼州時,皇帝曾經歎道,“六天!朕以前馳到西州那麽遠也隻不過六天。”
李道宗問,“陛下是不是想去西州啊?”
長孫大人道,“陛下,高峻此時恐怕也不在西州,臣半路上剛剛接到西州府的傳文,是高峻向陛下告假,說在餘杭郡丁憂的褚大人給他去話,在挖塘屯田中發現了高都督三夫人——樊鶯失蹤多年之生父消息。他攜三夫人大概已去了餘杭郡。”
皇帝想起宗正少卿樊伯山也因此事告了假,於是道,“真是不巧,那就不去西州了。”仿佛他這次半途而廢不是因為身體原因,而是因為西州大都督不在似的。
他感慨道,都督不在、還有個女官還在黔州,此時西州應該隻剩下個劉敦行了……他都這樣放心,朕就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