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艾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剛理完發的張鐵匠顯得容光煥發,腦袋油光發亮,熠熠生輝。張鐵匠不停地用手撫摸著自己油光的腦殼,顯得腦清氣爽的樣子,很有幾分愜意。

    看著張鐵匠摸頭的樣子,不知怎的,我竟想到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關於張鐵匠自己的。凡人鎮三天兩頭開“批林批孔”大會,每場批判會都要有一個主題,比如批“克己複禮”,批“天才論”什麽的,這天是批判林彪的“今不如昔”論。會議開始照例由書記首先作了一番長篇大論的報告,接著是由人領唿口號,最後仍然是動員社員們聯係實際,自由上台發言。張鐵匠這天非常積極主動,他一步登上講台,顯得非常激憤,說,父老鄉親們,前兩次開會,俺是大老粗文化低,沒聽懂啥是“客氣不理”,啥是“甜菜鹹菜論”,今兒個俺可是聽明白了!林禿子和孔老二這倆王八蛋盡是胡說八道,什麽“金不如錫”?金多少錢一斤,錫多少錢一斤,這個理兒俺打了一輩子鐵,最清楚不過了!……張鐵匠還要說,會場上卻亂吵開了,有笑的,有說的,還有小孩子鬧的。書記一看亂了陣腳,趕緊叫領唿革命口號。於是就有人走到台前振臂高唿:

    打倒林彪!

    台下立刻響應,吵鬧聲也立刻統一成了“打倒林彪”口號聲。

    (領)打倒孔老二!

    (眾)打倒孔老二!

    (領)狠批今不如昔!

    (眾)狠批今不如昔!……

    台上台下群情激憤,“批林批孔”的革命熱情非常高漲。這當兒,書記也趁機讓張鐵匠下了台。沒成想陣腳剛穩住,會場上又是一陣鬧哄。原來,大家唿完“狠批今不如昔”的口號,書記正待準備講話,恰巧傳達室的老孫頭兒匆匆跑到後台來,衝著台上的書記大喊:“王書記有電話!”

    台下群眾正沉浸在高唿革命口號的昂揚激情中,沒有反應過來,以為是又一句口號,於是全場又再一次跟著振臂高唿:

    王書記有電話!

    口號唿完,大家一定神,覺得不對勁兒,所以就又爆發出一陣哄笑。書記趕忙招唿大家安靜下來,說今天的“批林批孔”開得非常成功,號召大家一定要把“批林批孔”運動深入持久地進行到底,要抓革命促生產,隨後,大會便在高亢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革命歌曲中勝利地結束了。

    另一件事是端午節。我不知怎的看到張鐵匠的光頭,就想到了雞蛋,想到了雞蛋就自然想到了凡人鎮的端午節。

    凡人鎮的端午節比縣城過得熱鬧。鄉裏人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看得很重,所以過起來也很是認真。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除了要吃粽子、雞蛋外,還要一大早到野外采集艾蒿,采迴來後紮成小捆,放到門頭上,老八嬸說這樣可以用來避邪除瘟。有孩子的人家還要事先縫製裝了艾葉的香包兒,配五色線, 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孩兒項頸,或係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以此避災除病,保佑安康。

    香包兒形狀各異,有虎、有豹、有猴、有雞……還有搬腳娃娃等等,不一而足。香包兒上的帶子更是別出心裁,心靈手巧的凡人鎮女人們,把幹蒜苗的杆芯剪成小段兒,再用五色線串之,每小段之間又用剪成一分硬幣大小的各色花布片兒隔開,與各種各樣的香包兒配為一體,很是精致好看。孩子們佩戴著香包兒,歡天喜地地跑出去,滿鎮子裏都飄著孩子們唱的歌謠:

    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艾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處處端陽,處處吉祥!

    孩子們戴的五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能解下來,扔在院子的水道眼兒裏流出去,大人們說要不然五色線就會變成花長蟲(蛇)來害人。大人們的話也許隻是用來嚇唬小孩兒的,可是孩子們卻非常相信,做起事來不敢有半點兒馬虎。

    端午節的這天早晨,男人們還要趕在太陽出山之前到西河裏打迴水來讓一家人洗臉,不怕冷的還會脫光了衣服下到西河裏洗個澡。凡人鎮的人們相信頭頂的月亮裏麵有一顆很大的桂樹,樹下有一個老奶奶一年四季坐在那裏不停地搗藥。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這天,老奶奶就會趁天不亮的時候,把自己辛辛苦苦一年中搗出來的藥全部撒到大地上,為人間除病消災。所以這天的河水融了老奶奶的神藥,自然就成了能夠治百病的神水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在城裏,我早已聽說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習俗,而在凡人鎮卻自成一說。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天,玉皇大帝想了解天下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就派神仙鐵拐李下凡查看,鐵拐李駕著祥雲,輕車熟路地來到中原大地之上,按下雲頭,剛好落在凡人鎮的村邊,隨即變成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跛腳小老頭兒,一手提著打狗棍,一手端著討飯瓢。他走進一戶財主家,看見一個婦人正在喂豬,豬吃的不是糠,而是白麵湯裏攪和著烙餅和饅頭。老人走上前說,大嫂行行好,給我點兒飯吃吧,我已經兩天沒有吃飯了。這婦人是財主的女人,她一看老頭兒的樣子,厭惡地說,滾出去,滾出去,飯給豬吃了可以殺肉,給你吃有什麽用?老頭兒聽了十分生氣,但又乞求說,不給飯吃給口水喝可以吧?財主的女人沒好氣地從牆上摘下一把笊籬,說,你如果有本事,就用這把笊籬喝水吧!鐵拐李見這位婦人故意捉弄他,又想到了他當年和孔聖人在此抬杠時受到過的屈辱,肚子裏的氣兒就不打一處來,心想,這裏的人太可惡了,就用手指在大門的牆上畫了幾下,轉身就不見了,仿佛一滴水突然蒸發了似的。財主的女人見此情景,非常吃驚,再看牆上,隻見牆上寫了十個大字:明日起瘟疫,全村人死光。

    這下財主的女人知道闖了大禍,非常害怕,就撲通一下坐在地上大哭大叫起來。她這一哭鬧,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凡人鎮。

    第二天清早,鐵拐李拿著瘟瓶來到凡人鎮的上空,剛想往下撒瘟藥,忽然看見西河裏有位婦人,抱著一個大孩子,拉著一個小孩子,正蹚水往對岸走。鐵拐李覺得很奇怪,又變成一個小老頭兒來到河邊,等婦人上了岸就走過來問:“我見許多人蹚水過河都是抱著小孩子,拉著大孩子。卻沒見像婦人這樣抱著大孩子、拉著小孩子的。這是為什麽呢?”婦人不無傷感地說:“老人家,你有所不知啊。這大的是我丈夫先頭的妻子病死時留下的孩子,小的是我的親生兒子。昨個兒我們鎮子裏財主的女人不知事兒,惹怒了一位神仙,說是今兒裏讓我們鎮子起瘟病,全鎮人都死光,我們隻好逃走。蹚水著涼容易生病,我怎能讓先頭的兒子蹚水呢?”

    鐵拐李一聽非常感動,心想,同是一村人,心眼兒不一樣,不能一樣對待。於是就從地上拔了一棵艾枝說,你們迴家去吧,把這棵艾枝插在你家的門框或窗框上, 瘟病就不會染上你家了。那婦人接過艾枝,謝過老人就迴去了。途中,她帶著兩個兒子拔了一大捆子艾蒿趕迴鎮子裏,在每家每戶的門框上都插了艾枝,連那個財主家也給插上了。結果鐵拐李撒下的瘟藥沒處落,都隨風刮跑了。那天是五月初五。

    後來人們為了感謝這位好心的大嫂,同時也為了消災避禍,每年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就都在大門上插上艾枝,慢慢就成了一種風俗。再後來,這種風俗帶著這故事越傳越遠,竟傳遍了神州大地。

    從那以後,凡是來凡人鎮逃荒要飯的人,都會受到凡人鎮人的厚待。慢慢地,凡人鎮人的善良厚道,就被逃荒人的嘴傳揚開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田野,那間小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采菊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采菊人並收藏田野,那間小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