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硬的東西要算是胡子,
世上多厚的臉皮它都能鑽透。
凡人鎮的老少爺們理發,多少年的習慣,沒有幾個愛到街上的理發店裏理——想去的口袋兒裏也沒有那兩個大毛錢,所以每隔半月天氣,就有挑擔理發師傅走鄉串村地來給他們理發。每年生產隊分紅的時候,會計就會按各家理發的人頭把錢扣下來,一次性交給理發師傅。一到理發的時候,鎮頭的老槐樹底下就自然成了人場兒。理發對生產隊的男社員們來說,是個偷懶磨洋工的好機會。婦女們幹活偷懶的辦法是躲到遠處的溝裏或者莊稼地裏蹲著解手,一蹲就是一個坑(方言,時間長),帶工的幹部們幹著急卻拿她們沒有辦法,人家光著屁股在那裏蹲著,你不能跑過去看人家是不是在解手。氣急了,也隻能罵她們懶驢拉磨——屎尿多。罵歸罵,可水火無情啊,人家要解手,你當幹部的總不能霸道地拉住人家不讓去吧?男人們磨洋工就不好采取女人們使用的辦法,誰要是采用了這樣的辦法,那女人們一準會圍住他取笑的。所以,剃頭便成了男人們幹活偷懶最好的借口。幾個人地上一坐,或用煙袋按上一鍋煙,或用紙條卷上支“喇叭筒”,邊抽煙,邊說笑,邊等著剃頭,這樣的生活倒也十分愜意。更讓他們愜意的是,理發的趙師傅有一個絕活手藝,他會“捏老暈”,據說是祖傳的絕技。凡人鎮的上點歲數的爺們,到了理發的時候,就喜歡讓趙師傅來上一次絕技手藝。當趙師傅為他們細心仔細地刮臉的時候,就在被理發人的腦後輕輕地那麽一捏,被理發的人就會像喝醉了酒似的迷迷糊糊地暈乎過去,飄飄忽忽地進入一種“太虛幻境”般的境地,似乎感到在他們臉上來迴侍弄的那雙手不是趙師傅的,而是一個妙齡仙女的纖纖素手。他們在幻境中自由自在地飄忽一番後,臉也就被趙師傅給刮好了。趙師傅就會在他們的肩上一拍,說“好了”,他們就會一下子從幻境中醒過來,睜開眼,頓覺神清氣爽。
剃頭場兒上,人最多最熱鬧的時候,要算是晌午頭兒這段時間,大家有吃過午飯的,也有端著碗正吃著午飯的,生產隊又不到上工的時候,大家湊到一塊兒,熱鬧得就像是一個說書場。這天,杠子和老牛頭剛抬完杠,看著老牛頭悻悻地走去的背影,杠子就顯得很是得意。理發師傅老趙說,你娃子一天愛抬杠,我問你:“天下什麽東西最硬?”還沒等杠子答話,一旁的張鐵匠就搶著說:“還能有啥比鐵更硬的?”杠子一聽說,是啊。老趙說你倆都錯了,那鐵一見火就化了,要我說這最硬的應該是胡子。杠子和張鐵匠說胡子咋能算最硬的?老趙說你們想想,多少厚臉皮都被它鑽透了。張鐵匠笑著說趙師傅個鬼東西,噘(方言,罵)人都不露相。
張鐵匠家過去在凡人鎮一直開著一家“張記鐵匠鋪”,開了祖宗幾代,誰也說不清了,但現在的張家鐵匠鋪自然是早歸集體所有了。張鐵匠現在是專為生產隊打製生產工具,靠生產隊每天給記工分過日子。在凡人鎮,張鐵匠也是個喜歡講笑的人,不過他講的和二諸葛的不一樣,都是些渾段子。這天在剃頭場裏,趙師傅就鼓動他給大家來一段。一聽張鐵匠要講故事,大家就圍攏了過來。張鐵匠也不客氣,叫講就講。他說從前有個人家,這家的男人是個忠厚老實人,女人卻有些風騷。有一天,男人不在家,女人在街上買了一擔硬柴,女人叫賣柴的把硬柴挑到家裏去再給錢。到了家,女人卻不想掏錢了,就裝出一副很抱歉的樣子說:“哎呀,這位大哥,不好意思了,你看今天我家男人不在家,錢我拿不出來。”一邊說一邊就賣弄起風騷來,大哥大哥地叫著貼住賣柴的說:“要不這樣你說好不好,我讓你睡一迴,頂了你的硬柴錢中不中?”賣柴的早架不住這女人的熱乎勁兒了,心想柴火算個啥,出把子力上山就又砍來了,就說中中,兩個人進了黑咕隆冬的裏屋,慌七忙八地就倒在了床上。其實這女人哪是真心讓他睡,她把肚皮子捏成一條縫糊弄賣柴的。賣柴的做賊心虛,慌裏慌張也看不清楚。正在這個時候,女人的男人迴來了。賣柴的像丟了魂似的沒命地往外跑,連扁擔都沒有顧著拿。賣柴的一跑,女人就笑著把這事一五一十地講給了男人聽。男人一聽就急了,說人家砍挑子硬柴也不容易,你怎麽能糊弄人家呢?說著就往外追,邊追邊朝賣柴的喊:“錯了——!你那是肚皮子啊——!”賣柴的一看男人追來了,腳下跑得更快。慌忙中他把“肚皮子”聽成了“樹皮子”,擔心這男人為此追著不放,就邊跑邊說:“我那不是樹皮子,是硬柴棒啊!”
“剃頭不要緊,
隻要頭發深。
剃了這一撮,
還有千萬根。“
大家正被張鐵匠的渾段子逗得開懷大笑,二諸葛就拿腔拿調地說著胡謅的順口溜走來了。這時也剛好該著張鐵匠剃頭了,張鐵匠一邊往趙師傅理發的凳子上坐,一邊說真正會說故事的人來了,叫二諸葛給大家來一段吧。
二諸葛四下裏看看,找了塊兒半截磚坐下來,說講故事可以,不過我今天有事,講完了我得先剃頭。大家都同意了。
二諸葛說,從前——大凡講故事的人都喜歡從“從前”說起吧,——二諸葛說從前有弟兄兩個,因為家裏窮,就合夥買了一雙新靴子,他倆商量好:誰有事出門就穿新靴子。偏偏哥哥事情多,經常出門,所以穿新靴子的時候就多。這一來弟弟不甘心了,於是,他便在夜裏趁哥哥睡覺的時候,悄悄地穿上新靴子,在院子裏走來走去。一個白天穿,一個夜裏穿,時間不長那雙靴子就穿破了。哥哥又和弟弟商量再買一雙,弟弟急忙搖頭說:“不幹了,不幹了,我還要睡覺呢!”
大家笑後嫌這個故事太短,不過癮,就要求二諸葛再說一個故事,說反正鐵匠還沒剃完頭哩,坐著也是坐著。有人為了討好二諸葛,還特意給他卷了一支喇叭頭煙遞給了他。二諸葛不想掃了大家的興,就說那就再講一個吧。
他點了煙,狠狠地抽了兩口,翻卷的藍色煙霧幾乎把二諸葛給籠罩住了。二諸葛這次說的這個故事不是從前的了。他說離縣城不遠的七裏河有一位老人,老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伴兒早年已經撒手西去了,兒女們也都成家的成家,出嫁的出嫁,單剩下老頭一人,平時靠走村串鄉賣焦花生勉強度日。後來幹不動了,日子過到了孤苦伶仃的份兒上。
有一天,女兒迴娘家看老人,一進門,隻見老爹趴在土炕上呻吟,已經病了幾天沒吃飯了,兒子媳婦誰也不管,連口水也沒人給他端。女兒痛心地流著眼淚,趕忙拿出自己帶來的油饃,燒了開水給老爹喂上。又找來了醫生開了藥,伺候了幾天,老爹的病漸漸地好了。臨走時,女兒氣憤不過,去找三個哥哥講理,卻被兄嫂們蠻不講理地趕了出來。女兒迴來和老爹商量了一下,進城買了三尺紅布,縫了一個鼓鼓囊囊的大枕頭。他把枕頭交給老爹,讓他時時刻刻帶在身邊。老人就照女兒安頓的去做,連上廁所都帶著那個紅枕頭。
三個兒子和媳婦看到這個情景,就對這個紅枕頭發生了興趣,心想裏麵一定裝著什麽寶貝。老大兒子最先從老人那裏悄悄地得知:這個紅枕頭裏麵裝著三副金鐲子,它們是老人一輩子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全部家底兒。所以趕忙迴去和媳婦一商量,就把老爹接到自己家裏去住。其他兩家慢慢也得知了這個消息,所以都爭搶著要接老爹到自己家裏去住。結果三兄弟爭持不下,最後決定三家輪流供養。老人從此生活有了依靠,但那個紅枕頭卻始終不離其身。
後來老人得了重病,女兒趕來探望。第二天老人就駕鶴歸西了。三個兒子不顧老人的喪事,都撲上來搶那個紅枕頭。女兒早料到三個哥哥會是這樣,所以搶先把枕頭抱在懷裏,說哥哥們不要著急,爹吩咐過我,枕頭裏的三副金鐲子給你們一人一副,給爹辦完喪事,我給你們分。兄弟三人隻好先分頭張羅老頭的後事。
一辦完喪事,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妹妹拿出紅枕頭分金鐲子。妹妹剛把枕頭撕開,三兄弟連同三妯娌就蜂擁而上,搶了起來。枕頭撕成了八瓣兒,從裏麵“骨碌碌”滾出三塊兒小石頭,哪裏有什麽金鐲子!
三個哥哥和三個嫂嫂驚愕片刻之後,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錐子一樣集中到了妹妹的身上。他們懷疑是妹妹偷梁換柱了。迫不得已,妹妹才當著眾鄉親們的麵兒,道出了紅布枕頭的真相。當下把三兄弟羞得腦袋恨不得裝到褲襠裏去。
二諸葛講完故事,歎了口氣,自言自語地唱道:“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老娘背到大梁子上,把媳婦背到熱炕上;老娘凍得硬梆梆,媳婦暖得熱堂堂。端來一碗羊肉湯,媳婦媳婦你快嚐,我給你加上芝麻醬,外帶兩個大麻糖,你看味道香不香。吃了以後莫亂講,老娘知道不便當。”二諸葛的唱聲聽起來有些淒涼。
真是林子大了,什麽鳥兒都有。素以民風淳厚著稱的凡人鎮,偶爾也會生出幾個被世人所不齒的逆子來。二諸葛的這段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凡人鎮不久前二禿子的一樁喪事。二禿子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大黑,小的叫小黑。兩個兒子沒一個孝順,老伴兒又先走了,一個人在老大兒子的屋山頭搭了一間小屋過日子。這天二禿子病了,嘴裏感到沒味兒,想調善一下口味兒,可家裏又沒什麽可做,就想晚上到大兒子家混碗飯吃。等到了傍晚時分,大兒媳問公公想吃啥飯,二禿子知道大黑的自留地裏種的有蔥,就說想吃碗蔥花麵葉兒。在一旁的大黑一聽,臉一板說:“多長時間沒下雨了,蔥都旱死了,吃不成!”二禿子見狀很生氣,二話沒說,頭一別就走了。
二禿子心想,我養倆兒子,總不能還混不來碗飯吃?他一氣之下就來到了小兒子家。二禿子來到小兒子家的時候,正好在大門口碰到了在那裏玩耍的小孫子。孫子高興地衝爺爺喊:“爺爺,爺爺,我爹和我媽正包扁食(方言,餃子)呐,俺們今兒黑吃扁食!”二禿子一聽就高興地問孫子:“那好啊,爺爺今兒黑就在你們家吃扁食中不中?”小孫子甜甜地說中。說著就拉著爺爺往家裏走,邊走邊喊:“媽,爺爺來咱們家吃扁食來了!”小黑媳婦聽見外麵喊,慌得趕緊用饃單子把簰子上的扁食蓋起來,並衝著小孩兒嚷道:“這孩子淨瞎說,哪來的扁食吃!”說著就順手給孩子一巴掌。孩子挨了打便哇哇地哭起來。小黑拉過孩子,無奈地看一眼老爹,又望望媳婦,嘴唇兒動了動,卻啥話也沒有說。小黑媳婦的“戲”,二禿子早看在眼裏,氣得臉紅脖子粗,隻衝著兒子說“好,好”,便噙著眼淚迴家了。
二禿子到了家,左思右想怎麽也想不開,抱著裝有老伴兒畫像的鏡框哭了一陣,就上吊自殺了。
二禿子的喪事辦得很是風光。兩個兒子各請一盤響手(吹鼓手),吹吹打打,又是燒紙,又是放炮,好不熱鬧。鎮子裏的人們背後都罵說,活著不孝,死了胡鬧!
所以我們當時在場的人,聽完了二諸葛講的故事後,有笑的,有哀傷歎氣的,有不好意思而離開剃頭場兒的,也有說二諸葛沒事幹吃飽了撐的,一天淨編瞎話嘲弄人。二諸葛忙賠笑說,都是笑話,大家哪聽哪了,哪聽哪了。這時候,張鐵匠也正好剃完了頭,趙師傅就喊二諸葛坐上凳子開始理發。
世上多厚的臉皮它都能鑽透。
凡人鎮的老少爺們理發,多少年的習慣,沒有幾個愛到街上的理發店裏理——想去的口袋兒裏也沒有那兩個大毛錢,所以每隔半月天氣,就有挑擔理發師傅走鄉串村地來給他們理發。每年生產隊分紅的時候,會計就會按各家理發的人頭把錢扣下來,一次性交給理發師傅。一到理發的時候,鎮頭的老槐樹底下就自然成了人場兒。理發對生產隊的男社員們來說,是個偷懶磨洋工的好機會。婦女們幹活偷懶的辦法是躲到遠處的溝裏或者莊稼地裏蹲著解手,一蹲就是一個坑(方言,時間長),帶工的幹部們幹著急卻拿她們沒有辦法,人家光著屁股在那裏蹲著,你不能跑過去看人家是不是在解手。氣急了,也隻能罵她們懶驢拉磨——屎尿多。罵歸罵,可水火無情啊,人家要解手,你當幹部的總不能霸道地拉住人家不讓去吧?男人們磨洋工就不好采取女人們使用的辦法,誰要是采用了這樣的辦法,那女人們一準會圍住他取笑的。所以,剃頭便成了男人們幹活偷懶最好的借口。幾個人地上一坐,或用煙袋按上一鍋煙,或用紙條卷上支“喇叭筒”,邊抽煙,邊說笑,邊等著剃頭,這樣的生活倒也十分愜意。更讓他們愜意的是,理發的趙師傅有一個絕活手藝,他會“捏老暈”,據說是祖傳的絕技。凡人鎮的上點歲數的爺們,到了理發的時候,就喜歡讓趙師傅來上一次絕技手藝。當趙師傅為他們細心仔細地刮臉的時候,就在被理發人的腦後輕輕地那麽一捏,被理發的人就會像喝醉了酒似的迷迷糊糊地暈乎過去,飄飄忽忽地進入一種“太虛幻境”般的境地,似乎感到在他們臉上來迴侍弄的那雙手不是趙師傅的,而是一個妙齡仙女的纖纖素手。他們在幻境中自由自在地飄忽一番後,臉也就被趙師傅給刮好了。趙師傅就會在他們的肩上一拍,說“好了”,他們就會一下子從幻境中醒過來,睜開眼,頓覺神清氣爽。
剃頭場兒上,人最多最熱鬧的時候,要算是晌午頭兒這段時間,大家有吃過午飯的,也有端著碗正吃著午飯的,生產隊又不到上工的時候,大家湊到一塊兒,熱鬧得就像是一個說書場。這天,杠子和老牛頭剛抬完杠,看著老牛頭悻悻地走去的背影,杠子就顯得很是得意。理發師傅老趙說,你娃子一天愛抬杠,我問你:“天下什麽東西最硬?”還沒等杠子答話,一旁的張鐵匠就搶著說:“還能有啥比鐵更硬的?”杠子一聽說,是啊。老趙說你倆都錯了,那鐵一見火就化了,要我說這最硬的應該是胡子。杠子和張鐵匠說胡子咋能算最硬的?老趙說你們想想,多少厚臉皮都被它鑽透了。張鐵匠笑著說趙師傅個鬼東西,噘(方言,罵)人都不露相。
張鐵匠家過去在凡人鎮一直開著一家“張記鐵匠鋪”,開了祖宗幾代,誰也說不清了,但現在的張家鐵匠鋪自然是早歸集體所有了。張鐵匠現在是專為生產隊打製生產工具,靠生產隊每天給記工分過日子。在凡人鎮,張鐵匠也是個喜歡講笑的人,不過他講的和二諸葛的不一樣,都是些渾段子。這天在剃頭場裏,趙師傅就鼓動他給大家來一段。一聽張鐵匠要講故事,大家就圍攏了過來。張鐵匠也不客氣,叫講就講。他說從前有個人家,這家的男人是個忠厚老實人,女人卻有些風騷。有一天,男人不在家,女人在街上買了一擔硬柴,女人叫賣柴的把硬柴挑到家裏去再給錢。到了家,女人卻不想掏錢了,就裝出一副很抱歉的樣子說:“哎呀,這位大哥,不好意思了,你看今天我家男人不在家,錢我拿不出來。”一邊說一邊就賣弄起風騷來,大哥大哥地叫著貼住賣柴的說:“要不這樣你說好不好,我讓你睡一迴,頂了你的硬柴錢中不中?”賣柴的早架不住這女人的熱乎勁兒了,心想柴火算個啥,出把子力上山就又砍來了,就說中中,兩個人進了黑咕隆冬的裏屋,慌七忙八地就倒在了床上。其實這女人哪是真心讓他睡,她把肚皮子捏成一條縫糊弄賣柴的。賣柴的做賊心虛,慌裏慌張也看不清楚。正在這個時候,女人的男人迴來了。賣柴的像丟了魂似的沒命地往外跑,連扁擔都沒有顧著拿。賣柴的一跑,女人就笑著把這事一五一十地講給了男人聽。男人一聽就急了,說人家砍挑子硬柴也不容易,你怎麽能糊弄人家呢?說著就往外追,邊追邊朝賣柴的喊:“錯了——!你那是肚皮子啊——!”賣柴的一看男人追來了,腳下跑得更快。慌忙中他把“肚皮子”聽成了“樹皮子”,擔心這男人為此追著不放,就邊跑邊說:“我那不是樹皮子,是硬柴棒啊!”
“剃頭不要緊,
隻要頭發深。
剃了這一撮,
還有千萬根。“
大家正被張鐵匠的渾段子逗得開懷大笑,二諸葛就拿腔拿調地說著胡謅的順口溜走來了。這時也剛好該著張鐵匠剃頭了,張鐵匠一邊往趙師傅理發的凳子上坐,一邊說真正會說故事的人來了,叫二諸葛給大家來一段吧。
二諸葛四下裏看看,找了塊兒半截磚坐下來,說講故事可以,不過我今天有事,講完了我得先剃頭。大家都同意了。
二諸葛說,從前——大凡講故事的人都喜歡從“從前”說起吧,——二諸葛說從前有弟兄兩個,因為家裏窮,就合夥買了一雙新靴子,他倆商量好:誰有事出門就穿新靴子。偏偏哥哥事情多,經常出門,所以穿新靴子的時候就多。這一來弟弟不甘心了,於是,他便在夜裏趁哥哥睡覺的時候,悄悄地穿上新靴子,在院子裏走來走去。一個白天穿,一個夜裏穿,時間不長那雙靴子就穿破了。哥哥又和弟弟商量再買一雙,弟弟急忙搖頭說:“不幹了,不幹了,我還要睡覺呢!”
大家笑後嫌這個故事太短,不過癮,就要求二諸葛再說一個故事,說反正鐵匠還沒剃完頭哩,坐著也是坐著。有人為了討好二諸葛,還特意給他卷了一支喇叭頭煙遞給了他。二諸葛不想掃了大家的興,就說那就再講一個吧。
他點了煙,狠狠地抽了兩口,翻卷的藍色煙霧幾乎把二諸葛給籠罩住了。二諸葛這次說的這個故事不是從前的了。他說離縣城不遠的七裏河有一位老人,老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伴兒早年已經撒手西去了,兒女們也都成家的成家,出嫁的出嫁,單剩下老頭一人,平時靠走村串鄉賣焦花生勉強度日。後來幹不動了,日子過到了孤苦伶仃的份兒上。
有一天,女兒迴娘家看老人,一進門,隻見老爹趴在土炕上呻吟,已經病了幾天沒吃飯了,兒子媳婦誰也不管,連口水也沒人給他端。女兒痛心地流著眼淚,趕忙拿出自己帶來的油饃,燒了開水給老爹喂上。又找來了醫生開了藥,伺候了幾天,老爹的病漸漸地好了。臨走時,女兒氣憤不過,去找三個哥哥講理,卻被兄嫂們蠻不講理地趕了出來。女兒迴來和老爹商量了一下,進城買了三尺紅布,縫了一個鼓鼓囊囊的大枕頭。他把枕頭交給老爹,讓他時時刻刻帶在身邊。老人就照女兒安頓的去做,連上廁所都帶著那個紅枕頭。
三個兒子和媳婦看到這個情景,就對這個紅枕頭發生了興趣,心想裏麵一定裝著什麽寶貝。老大兒子最先從老人那裏悄悄地得知:這個紅枕頭裏麵裝著三副金鐲子,它們是老人一輩子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全部家底兒。所以趕忙迴去和媳婦一商量,就把老爹接到自己家裏去住。其他兩家慢慢也得知了這個消息,所以都爭搶著要接老爹到自己家裏去住。結果三兄弟爭持不下,最後決定三家輪流供養。老人從此生活有了依靠,但那個紅枕頭卻始終不離其身。
後來老人得了重病,女兒趕來探望。第二天老人就駕鶴歸西了。三個兒子不顧老人的喪事,都撲上來搶那個紅枕頭。女兒早料到三個哥哥會是這樣,所以搶先把枕頭抱在懷裏,說哥哥們不要著急,爹吩咐過我,枕頭裏的三副金鐲子給你們一人一副,給爹辦完喪事,我給你們分。兄弟三人隻好先分頭張羅老頭的後事。
一辦完喪事,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妹妹拿出紅枕頭分金鐲子。妹妹剛把枕頭撕開,三兄弟連同三妯娌就蜂擁而上,搶了起來。枕頭撕成了八瓣兒,從裏麵“骨碌碌”滾出三塊兒小石頭,哪裏有什麽金鐲子!
三個哥哥和三個嫂嫂驚愕片刻之後,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錐子一樣集中到了妹妹的身上。他們懷疑是妹妹偷梁換柱了。迫不得已,妹妹才當著眾鄉親們的麵兒,道出了紅布枕頭的真相。當下把三兄弟羞得腦袋恨不得裝到褲襠裏去。
二諸葛講完故事,歎了口氣,自言自語地唱道:“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老娘背到大梁子上,把媳婦背到熱炕上;老娘凍得硬梆梆,媳婦暖得熱堂堂。端來一碗羊肉湯,媳婦媳婦你快嚐,我給你加上芝麻醬,外帶兩個大麻糖,你看味道香不香。吃了以後莫亂講,老娘知道不便當。”二諸葛的唱聲聽起來有些淒涼。
真是林子大了,什麽鳥兒都有。素以民風淳厚著稱的凡人鎮,偶爾也會生出幾個被世人所不齒的逆子來。二諸葛的這段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凡人鎮不久前二禿子的一樁喪事。二禿子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大黑,小的叫小黑。兩個兒子沒一個孝順,老伴兒又先走了,一個人在老大兒子的屋山頭搭了一間小屋過日子。這天二禿子病了,嘴裏感到沒味兒,想調善一下口味兒,可家裏又沒什麽可做,就想晚上到大兒子家混碗飯吃。等到了傍晚時分,大兒媳問公公想吃啥飯,二禿子知道大黑的自留地裏種的有蔥,就說想吃碗蔥花麵葉兒。在一旁的大黑一聽,臉一板說:“多長時間沒下雨了,蔥都旱死了,吃不成!”二禿子見狀很生氣,二話沒說,頭一別就走了。
二禿子心想,我養倆兒子,總不能還混不來碗飯吃?他一氣之下就來到了小兒子家。二禿子來到小兒子家的時候,正好在大門口碰到了在那裏玩耍的小孫子。孫子高興地衝爺爺喊:“爺爺,爺爺,我爹和我媽正包扁食(方言,餃子)呐,俺們今兒黑吃扁食!”二禿子一聽就高興地問孫子:“那好啊,爺爺今兒黑就在你們家吃扁食中不中?”小孫子甜甜地說中。說著就拉著爺爺往家裏走,邊走邊喊:“媽,爺爺來咱們家吃扁食來了!”小黑媳婦聽見外麵喊,慌得趕緊用饃單子把簰子上的扁食蓋起來,並衝著小孩兒嚷道:“這孩子淨瞎說,哪來的扁食吃!”說著就順手給孩子一巴掌。孩子挨了打便哇哇地哭起來。小黑拉過孩子,無奈地看一眼老爹,又望望媳婦,嘴唇兒動了動,卻啥話也沒有說。小黑媳婦的“戲”,二禿子早看在眼裏,氣得臉紅脖子粗,隻衝著兒子說“好,好”,便噙著眼淚迴家了。
二禿子到了家,左思右想怎麽也想不開,抱著裝有老伴兒畫像的鏡框哭了一陣,就上吊自殺了。
二禿子的喪事辦得很是風光。兩個兒子各請一盤響手(吹鼓手),吹吹打打,又是燒紙,又是放炮,好不熱鬧。鎮子裏的人們背後都罵說,活著不孝,死了胡鬧!
所以我們當時在場的人,聽完了二諸葛講的故事後,有笑的,有哀傷歎氣的,有不好意思而離開剃頭場兒的,也有說二諸葛沒事幹吃飽了撐的,一天淨編瞎話嘲弄人。二諸葛忙賠笑說,都是笑話,大家哪聽哪了,哪聽哪了。這時候,張鐵匠也正好剃完了頭,趙師傅就喊二諸葛坐上凳子開始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