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養性捂著胸口咳嗽幾聲後,又趕忙起身跪拜在地上。
朱由檢指著跪在地上的駱養性說道:“你拿了多少銀兩,快快招來。”
駱養性深知即便自己沒有貪汙,此時若不承認,隻怕憤怒之極的皇帝也會要了自己的性命。
“臣該死,臣該死,臣貪墨了銀兩,貪了……”
“你別說,朕問你,夠不夠三十萬兩。”朱由檢打斷駱養性的話。
駱養性趕忙點頭道:“夠了,夠了。”
朱由檢點了點頭,轉過身說道:“王承恩,把駱指揮扶起來。”
王承恩應了一聲,趕忙起身,把駱養性攙扶起來。
朱由檢迴到龍榻之上重新坐下,輕聲道:“世間芸芸眾生皆為利,你我都是凡人,免不了俗,既然你說貪墨的銀兩夠了三十萬兩,你便拿出三十萬兩來,有的時候,胃口不要太大,剩下的銀兩朕不會向你討要,也不會再追究此事,日後你的屬下,朝中的官員向你送禮辦事,你可以收,不過,也不要太失分寸。”
“微臣不敢,微臣不敢啊。”
“朕說了朕不會管你,隻要你好好的為朕辦差做事,朕不會虧待與你,還有,朕知道你與王公公關係不錯,多的銀兩可以送給王公公家人一些,也讓朕迴報一下王公公十幾年的照料。”朱由檢輕聲說道,看向了王承恩。
王承恩趕忙跪下身去道:“皇上,老奴不敢。”
朱由檢知道王承恩與駱養性私下麵應該有些聯係,不過作為君主的他,臣子之間的小勾當也不屑過問,太監與前朝官員私通結盟,一朝一夕也不能改變,更何況,王承恩內心是忠於自己的,利用王承恩牢牢的控製住駱養性,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至於現在讓駱養性為在王承恩的家人送銀兩,真的是心疼王承恩而已,別無他意。
太監與皇帝是一對非常矛盾的組合,太監陪伴皇帝長大,朝夕相處,感情十分深厚,故太監才能借助皇帝得到無上的權勢,明武宗朱厚照與劉瑾,天啟皇帝朱由校與魏忠賢皆是此理。
朱由檢擺擺手道:“王承恩你不要多言,朕別無他意,你讓駱指揮下去休息,在給他找一太醫看一下傷勢,不過要囑咐太醫萬萬不能出去胡說。”
“遵旨。”
王承恩從地上起來後,便扶起駱養性出了養心殿,兩個人的內心都是十分糾結,王承恩還好,而駱養性卻感到了深深的恐懼,自己在皇上麵前就如透明一般,一眼就被看透。
朱由檢看著兩人下去後,剛想休息一會兒,便有太監進殿稟報:“皇上,遼東經略孫大人奏章已到內閣,黃閣老說他要親自送過來,讓我先來稟告一下。”
朱由檢點了點頭,擺擺手讓太監退下。
今日大朝會上麵朱由檢剛剛訓斥過黃立極,按理說現在的黃立極應該在鬱悶中,可遼東之事乃關係邊疆京師,看到孫承宗的奏章後,也顧不得心中所想,與李國普一同前去養心殿。
從萬曆年間到崇禎末年,遼東後金問題一直是困擾大明王朝頑疾,而從大明朝立國至今,大明與蒙古,與後金,便一直處於爭鬥。
每一任帝王即便在胡鬧,也把邊疆問題看的很重。
朱由檢登上一會兒,黃立極便於李國普來到了養心殿,跪拜之後,黃立極道:“皇上,遼東經略孫承宗,今日上奏,稟報遼東具體事宜,臣不敢耽擱,給皇上送來,還望皇上禦覽批示。”說著把奏章遞給了身邊的小太監。
朱由檢拿起奏章,沒有打開,道:“來人,把兵部尚書袁崇煥叫來。”袁崇煥對遼東問題十分了解,現在曆史發生了改變,朱由檢也無法斷定皇太極想法,隻能讓這個與皇太極打了幾年硬仗的袁督師來提點一二。
袁崇煥姍姍來遲。
朱由檢看了他一眼,道:“袁崇煥,你仔細聽著,待會朕有要事詢問。”說完後,又把奏章遞給身邊的小太監道:“讓李國普念。”
李國普在原先的曆史中大肆清算閹黨的**中登上了內閣首輔之位,不過在崇禎元年五月,也是因為清算閹黨而倒下台來,迴了老家。
李國普接過奏章後,也沒有猶豫,便開口道:“臣到遼東之後,整查軍備,視察各地,士卒可戰,百姓歸心,形勢大好,臣有一議望皇上禦覽,後金與蒙古各大部落交惡之深,連年征戰,林丹汗疲於奔命,部落西遷,皇太極命多爾袞率領精兵兩萬西進蒙古,殘殺征服蒙古各個小部落,臣以派遣使者奔赴蒙古,尋找林丹汗,望共同行事,共抗後金,又允皮島總兵毛文龍,率三萬兵士從海上進駐朝鮮,聯絡朝鮮王室,整軍備戰,簽訂盟約,若一方被後金攻擊,三路共起。寧遠守軍兩萬三千人,臣惶恐,從山海關調出軍馬四萬,進駐寧遠,又派遣各路斥候,輕裝出陣,詳細描繪遼東各地地貌,已做後日之用,臣上奏有一事相求,朝鮮乃是我大明藩國,後金日益強大,朝鮮朝不保夕,為大勢大局著想,懇求皇上予以朝鮮整軍支持,派遣督軍奔赴朝鮮。“李國普念完後,合上奏章,等候著朱由檢說話。
“林丹汗,朝鮮王室,與大明,三方簽訂盟約,不知各位臣工對此事有何看法。”朱由檢不懂的如何打仗,但他卻明白一點,借勢壓人,所以孫承宗的奏章朱由檢已經同意了大半。
這時候最有權威發言的也隻有袁崇煥了。
袁崇煥道:“聯絡三方結盟,臣早些年也有此想法,不過卻一直無所作為,朝鮮還好,蒙古,可都是狼子野心之輩,即便簽訂盟約,我遼東邊關告急,他們也斷然不會出手,朝廷財政枯竭,一紙盟約,便背負上了蒙古與朝鮮這兩個大大的負擔,此事,臣認為還需再議,而皮島總兵毛文龍,仗著駐軍海外,不把朝廷法令放在心上,若是讓他去了朝鮮,定會害了朝鮮與我大明之誼。”
朱由檢點了點頭,看向黃立極道:“黃立極,你說一說,對此事有何看法?”
黃立極道:“從薩爾滸之戰後,大明損失慘重,遼東邊疆年年告急,要錢要糧要增援,也是我大明財政最大的負擔,此時若把錢糧撒到蒙古與朝鮮,微臣認為不可。”
朱由檢不急著表態,看向了李國普道:“李國普,你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國普看了黃立極一眼後,輕聲說道:“皇上,微臣以為,後金勢大,蒙古,大明,與朝鮮現在若是一家的話,絕對擋不住後金的兵鋒,臣以為理應按照孫經略之語,與朝鮮,蒙古,大明結盟,至於袁尚書剛剛所說,蒙古狼子野心,會不會遵守盟約,這事,我大明可派出使團,在盟約簽訂之後,派往蒙古,監視其蒙古動向,若遼東城池遭到後金攻擊,催促蒙古出兵。而皮島總兵毛文龍進駐朝鮮,更為合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尚書在外領過兵,也知道這其中的苦惱。毛將軍到了朝鮮後,若皇上放心不下,可派出耿直大臣前去督軍,並起用新將,出任皮島總兵。”
朱由檢指著跪在地上的駱養性說道:“你拿了多少銀兩,快快招來。”
駱養性深知即便自己沒有貪汙,此時若不承認,隻怕憤怒之極的皇帝也會要了自己的性命。
“臣該死,臣該死,臣貪墨了銀兩,貪了……”
“你別說,朕問你,夠不夠三十萬兩。”朱由檢打斷駱養性的話。
駱養性趕忙點頭道:“夠了,夠了。”
朱由檢點了點頭,轉過身說道:“王承恩,把駱指揮扶起來。”
王承恩應了一聲,趕忙起身,把駱養性攙扶起來。
朱由檢迴到龍榻之上重新坐下,輕聲道:“世間芸芸眾生皆為利,你我都是凡人,免不了俗,既然你說貪墨的銀兩夠了三十萬兩,你便拿出三十萬兩來,有的時候,胃口不要太大,剩下的銀兩朕不會向你討要,也不會再追究此事,日後你的屬下,朝中的官員向你送禮辦事,你可以收,不過,也不要太失分寸。”
“微臣不敢,微臣不敢啊。”
“朕說了朕不會管你,隻要你好好的為朕辦差做事,朕不會虧待與你,還有,朕知道你與王公公關係不錯,多的銀兩可以送給王公公家人一些,也讓朕迴報一下王公公十幾年的照料。”朱由檢輕聲說道,看向了王承恩。
王承恩趕忙跪下身去道:“皇上,老奴不敢。”
朱由檢知道王承恩與駱養性私下麵應該有些聯係,不過作為君主的他,臣子之間的小勾當也不屑過問,太監與前朝官員私通結盟,一朝一夕也不能改變,更何況,王承恩內心是忠於自己的,利用王承恩牢牢的控製住駱養性,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至於現在讓駱養性為在王承恩的家人送銀兩,真的是心疼王承恩而已,別無他意。
太監與皇帝是一對非常矛盾的組合,太監陪伴皇帝長大,朝夕相處,感情十分深厚,故太監才能借助皇帝得到無上的權勢,明武宗朱厚照與劉瑾,天啟皇帝朱由校與魏忠賢皆是此理。
朱由檢擺擺手道:“王承恩你不要多言,朕別無他意,你讓駱指揮下去休息,在給他找一太醫看一下傷勢,不過要囑咐太醫萬萬不能出去胡說。”
“遵旨。”
王承恩從地上起來後,便扶起駱養性出了養心殿,兩個人的內心都是十分糾結,王承恩還好,而駱養性卻感到了深深的恐懼,自己在皇上麵前就如透明一般,一眼就被看透。
朱由檢看著兩人下去後,剛想休息一會兒,便有太監進殿稟報:“皇上,遼東經略孫大人奏章已到內閣,黃閣老說他要親自送過來,讓我先來稟告一下。”
朱由檢點了點頭,擺擺手讓太監退下。
今日大朝會上麵朱由檢剛剛訓斥過黃立極,按理說現在的黃立極應該在鬱悶中,可遼東之事乃關係邊疆京師,看到孫承宗的奏章後,也顧不得心中所想,與李國普一同前去養心殿。
從萬曆年間到崇禎末年,遼東後金問題一直是困擾大明王朝頑疾,而從大明朝立國至今,大明與蒙古,與後金,便一直處於爭鬥。
每一任帝王即便在胡鬧,也把邊疆問題看的很重。
朱由檢登上一會兒,黃立極便於李國普來到了養心殿,跪拜之後,黃立極道:“皇上,遼東經略孫承宗,今日上奏,稟報遼東具體事宜,臣不敢耽擱,給皇上送來,還望皇上禦覽批示。”說著把奏章遞給了身邊的小太監。
朱由檢拿起奏章,沒有打開,道:“來人,把兵部尚書袁崇煥叫來。”袁崇煥對遼東問題十分了解,現在曆史發生了改變,朱由檢也無法斷定皇太極想法,隻能讓這個與皇太極打了幾年硬仗的袁督師來提點一二。
袁崇煥姍姍來遲。
朱由檢看了他一眼,道:“袁崇煥,你仔細聽著,待會朕有要事詢問。”說完後,又把奏章遞給身邊的小太監道:“讓李國普念。”
李國普在原先的曆史中大肆清算閹黨的**中登上了內閣首輔之位,不過在崇禎元年五月,也是因為清算閹黨而倒下台來,迴了老家。
李國普接過奏章後,也沒有猶豫,便開口道:“臣到遼東之後,整查軍備,視察各地,士卒可戰,百姓歸心,形勢大好,臣有一議望皇上禦覽,後金與蒙古各大部落交惡之深,連年征戰,林丹汗疲於奔命,部落西遷,皇太極命多爾袞率領精兵兩萬西進蒙古,殘殺征服蒙古各個小部落,臣以派遣使者奔赴蒙古,尋找林丹汗,望共同行事,共抗後金,又允皮島總兵毛文龍,率三萬兵士從海上進駐朝鮮,聯絡朝鮮王室,整軍備戰,簽訂盟約,若一方被後金攻擊,三路共起。寧遠守軍兩萬三千人,臣惶恐,從山海關調出軍馬四萬,進駐寧遠,又派遣各路斥候,輕裝出陣,詳細描繪遼東各地地貌,已做後日之用,臣上奏有一事相求,朝鮮乃是我大明藩國,後金日益強大,朝鮮朝不保夕,為大勢大局著想,懇求皇上予以朝鮮整軍支持,派遣督軍奔赴朝鮮。“李國普念完後,合上奏章,等候著朱由檢說話。
“林丹汗,朝鮮王室,與大明,三方簽訂盟約,不知各位臣工對此事有何看法。”朱由檢不懂的如何打仗,但他卻明白一點,借勢壓人,所以孫承宗的奏章朱由檢已經同意了大半。
這時候最有權威發言的也隻有袁崇煥了。
袁崇煥道:“聯絡三方結盟,臣早些年也有此想法,不過卻一直無所作為,朝鮮還好,蒙古,可都是狼子野心之輩,即便簽訂盟約,我遼東邊關告急,他們也斷然不會出手,朝廷財政枯竭,一紙盟約,便背負上了蒙古與朝鮮這兩個大大的負擔,此事,臣認為還需再議,而皮島總兵毛文龍,仗著駐軍海外,不把朝廷法令放在心上,若是讓他去了朝鮮,定會害了朝鮮與我大明之誼。”
朱由檢點了點頭,看向黃立極道:“黃立極,你說一說,對此事有何看法?”
黃立極道:“從薩爾滸之戰後,大明損失慘重,遼東邊疆年年告急,要錢要糧要增援,也是我大明財政最大的負擔,此時若把錢糧撒到蒙古與朝鮮,微臣認為不可。”
朱由檢不急著表態,看向了李國普道:“李國普,你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國普看了黃立極一眼後,輕聲說道:“皇上,微臣以為,後金勢大,蒙古,大明,與朝鮮現在若是一家的話,絕對擋不住後金的兵鋒,臣以為理應按照孫經略之語,與朝鮮,蒙古,大明結盟,至於袁尚書剛剛所說,蒙古狼子野心,會不會遵守盟約,這事,我大明可派出使團,在盟約簽訂之後,派往蒙古,監視其蒙古動向,若遼東城池遭到後金攻擊,催促蒙古出兵。而皮島總兵毛文龍進駐朝鮮,更為合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尚書在外領過兵,也知道這其中的苦惱。毛將軍到了朝鮮後,若皇上放心不下,可派出耿直大臣前去督軍,並起用新將,出任皮島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