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群臣倒吸了一口氣,這消息比聽到元人反撲還讓人震驚,許多人捂住胸口,似乎心髒已經超出了承受的負荷,大殿裏靜得連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
“把奏折呈上來。”朱元璋表情出奇地平靜。
然而群臣背脊發寒,都感到一股風雨欲來前的前兆,忍不住暗罵胡惟庸多事。前一刻皇上雷霆大怒重責臣子,後一刻元兵反撲再犯北平府,好不容易皇上有緩和平息憤怒的意思了,這一刻胡惟庸就不能老實一點讓朝廷消停一會嗎。
司禮太監連大氣都不敢喘一聲,如同接燙手山芋一般接過奏折,心驚膽戰地呈於案幾上。
朱元璋飛快地瞟完奏折,用能把群臣凍死的聲音森冷地問道:“皇後的書信呢?”
胡惟庸垂首答道:“微臣不知,微臣隻知道皇後把信給了劉太史,劉太史似乎又把信交給馮將軍和朱學士。”
被點到名的劉基、馮國勝和朱升同時吃了一驚,怎麽也沒想到胡惟庸上呈的奏折竟然是針對他們。一頂“與後宮妃嬪私相授與”的帽子扣下來,讓幾人都變臉色。
淮西官員紛紛用不解的眼神望向李善長,仿佛在無聲的詢問,胡惟庸此舉究竟是何意,攀咬劉基也就罷了,為何連馮國勝和朱升也要拉下水,他們可是自己這邊的人啊。
李善長一貫的從容鎮定蕩然無存,麵色灰敗,心中湧起一股被人背叛的痛心。昨晚他和胡惟庸商議的時候胡惟庸一點口風都沒泄露,仿佛全權聽從他的安排。然而朝堂上胡惟庸卻突然做出這種措手不及的舉動,不光是群臣震驚,就是他也意料不到。
他幾次明示暗示胡惟庸,想盡辦法阻止胡惟庸上奏,甚至心存僥幸胡惟庸所奏之事與馬秀英等人無關,可是胡惟庸偏要一意孤行,甚至采用的是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他也不知道胡惟庸到底想幹什麽了,但他知道胡惟庸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的門生了。
沒人願意永居他人之後,胡惟庸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本是一個肚裏有點墨水的秀才,但是投靠了朱元璋卻並沒有得到什麽青睞,隻混了個國公府奏差的小角色,一直到他後來以同鄉身份投靠巴結了李善長,拜李善長為師,被李善長推薦,才漸漸進入了朱元璋的視線,通過多年努力方才官至太常少卿。
但這遠遠不夠,胡惟庸想要爬得更高。他自忖自己的才識不比李善長和劉基差,隻是這兩人一個是在朱元璋起於微末時投靠的,一個是被馬秀英讚為“三大蓋世英雄”,這兩人可謂占了天時、人和的便利才被朱元璋重用,自己的才華也因此被兩人壓製。他想要在朝堂上脫穎而出,掙脫掉兩人的壓製,唯有異軍突起,另謀手段。所以他一方麵鼓動李善長極力打壓劉基,一方麵汲汲營營尋找出人頭地的辦法。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政治敏銳的胡惟庸察覺到一個曆史規律,每個開國皇帝在坐穩天下後都會鳥盡弓藏,為了捍衛鞏固皇權而誅殺掉功高蓋主的謀臣武將。朱元璋雖然還沒有痛下殺手,屠刀卻已高舉。而他想要被朱元璋重用,就必須成為朱元璋手中那把殺功臣的刀。
李善長的擔憂胡惟庸不是沒有斟酌過,他覺得這是李善長老了的緣故。隻有人老了才會喪失進取心,才會開始考慮以後的退路,而他正值年富力強,正是渴望大展宏圖的時刻,他沒有時間等李善長退任再去接替李善長的職位,也不願像李善長那樣瞻前顧後,謀定才動。
費聚、周德興二人與朱元璋爭執是胡惟庸故意煽動,他就是要把朝廷攪成一團渾水,在人人自危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他才有機會接近朱元璋,展示自己的才能。
然而馬秀英和劉基的連番舉動打斷了胡惟庸的計劃,他絕不能容忍這些人壞了他的事。若是朱元璋被這些人勸息了怒氣,不再舉刀,那他就沒有用武之地了。所以他假裝不知李善長的暗示,寧可冒著得罪李善長和淮西一幹官員的風險,也要破壞掉馬秀英和劉基的打算。至於馮國勝和朱升,隻能說對不起了,在通向權力的台階上,任何人都隻能是他的墊腳石。
當然憑借馬秀英現在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胡惟庸估計想要拉馬秀英下馬的可能性不大。不過這並不重要,他的目的隻是明明確確地告訴朱元璋一個信號,他雖然是個沒什麽資曆的臣子,但他對朱元璋絕對忠誠,他不畏懼任何權勢,無論是皇後還是江南一派或是淮西一派的官員他都敢得罪,皇上如果要動功高蓋主的謀臣武將非他莫屬,他就是那把指哪砍哪的屠刀。
群臣再度被胡惟庸的話驚呆,已經無暇去猜測他的心思。
朱元璋眯著眼睛,像隻蓄勢待發的獅子冷冷地注視著堂下。
朱升氣得吹胡子瞪眼,他謹言慎行了一輩子,沒想到臨老了居然被人指責與後宮妃嬪私相授與,一口氣沒接上來,差點昏厥在朝堂上。
“皇上,臣有罪。昨日皇上雷霆,群臣惶恐,是微臣去求皇後娘娘勸解皇上息怒,並求皇後娘娘手書一封,馮將軍和朱學士並不知情。”看著朱升痛心疾首的模樣,劉基眉頭躇攏,一力承擔了所有責任。
“皇上,臣等絕無私心。皇後娘娘宅心仁厚,所書皆為利國利民,臣等才願配合皇後娘娘行事。”馮國勝大聲喊冤,從懷裏掏出馬秀英的手書呈了上去。這一刻他總算明白為什麽昨天朱升告訴他不應該在李善長麵前提到劉基和馬秀英,可惜為時已晚。
朱元璋並不親自翻閱,而是對身邊的司禮太監說道:“念!讓百官都聽聽皇後寫的什麽。”
群臣頓時噤若寒蟬,都想知道這封係著幾位臣子身家性命的手書到底是什麽內容,一個不小心,不僅朝廷震蕩,就連後宮都有可能翻天覆地啊。
“把奏折呈上來。”朱元璋表情出奇地平靜。
然而群臣背脊發寒,都感到一股風雨欲來前的前兆,忍不住暗罵胡惟庸多事。前一刻皇上雷霆大怒重責臣子,後一刻元兵反撲再犯北平府,好不容易皇上有緩和平息憤怒的意思了,這一刻胡惟庸就不能老實一點讓朝廷消停一會嗎。
司禮太監連大氣都不敢喘一聲,如同接燙手山芋一般接過奏折,心驚膽戰地呈於案幾上。
朱元璋飛快地瞟完奏折,用能把群臣凍死的聲音森冷地問道:“皇後的書信呢?”
胡惟庸垂首答道:“微臣不知,微臣隻知道皇後把信給了劉太史,劉太史似乎又把信交給馮將軍和朱學士。”
被點到名的劉基、馮國勝和朱升同時吃了一驚,怎麽也沒想到胡惟庸上呈的奏折竟然是針對他們。一頂“與後宮妃嬪私相授與”的帽子扣下來,讓幾人都變臉色。
淮西官員紛紛用不解的眼神望向李善長,仿佛在無聲的詢問,胡惟庸此舉究竟是何意,攀咬劉基也就罷了,為何連馮國勝和朱升也要拉下水,他們可是自己這邊的人啊。
李善長一貫的從容鎮定蕩然無存,麵色灰敗,心中湧起一股被人背叛的痛心。昨晚他和胡惟庸商議的時候胡惟庸一點口風都沒泄露,仿佛全權聽從他的安排。然而朝堂上胡惟庸卻突然做出這種措手不及的舉動,不光是群臣震驚,就是他也意料不到。
他幾次明示暗示胡惟庸,想盡辦法阻止胡惟庸上奏,甚至心存僥幸胡惟庸所奏之事與馬秀英等人無關,可是胡惟庸偏要一意孤行,甚至采用的是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他也不知道胡惟庸到底想幹什麽了,但他知道胡惟庸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的門生了。
沒人願意永居他人之後,胡惟庸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本是一個肚裏有點墨水的秀才,但是投靠了朱元璋卻並沒有得到什麽青睞,隻混了個國公府奏差的小角色,一直到他後來以同鄉身份投靠巴結了李善長,拜李善長為師,被李善長推薦,才漸漸進入了朱元璋的視線,通過多年努力方才官至太常少卿。
但這遠遠不夠,胡惟庸想要爬得更高。他自忖自己的才識不比李善長和劉基差,隻是這兩人一個是在朱元璋起於微末時投靠的,一個是被馬秀英讚為“三大蓋世英雄”,這兩人可謂占了天時、人和的便利才被朱元璋重用,自己的才華也因此被兩人壓製。他想要在朝堂上脫穎而出,掙脫掉兩人的壓製,唯有異軍突起,另謀手段。所以他一方麵鼓動李善長極力打壓劉基,一方麵汲汲營營尋找出人頭地的辦法。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政治敏銳的胡惟庸察覺到一個曆史規律,每個開國皇帝在坐穩天下後都會鳥盡弓藏,為了捍衛鞏固皇權而誅殺掉功高蓋主的謀臣武將。朱元璋雖然還沒有痛下殺手,屠刀卻已高舉。而他想要被朱元璋重用,就必須成為朱元璋手中那把殺功臣的刀。
李善長的擔憂胡惟庸不是沒有斟酌過,他覺得這是李善長老了的緣故。隻有人老了才會喪失進取心,才會開始考慮以後的退路,而他正值年富力強,正是渴望大展宏圖的時刻,他沒有時間等李善長退任再去接替李善長的職位,也不願像李善長那樣瞻前顧後,謀定才動。
費聚、周德興二人與朱元璋爭執是胡惟庸故意煽動,他就是要把朝廷攪成一團渾水,在人人自危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他才有機會接近朱元璋,展示自己的才能。
然而馬秀英和劉基的連番舉動打斷了胡惟庸的計劃,他絕不能容忍這些人壞了他的事。若是朱元璋被這些人勸息了怒氣,不再舉刀,那他就沒有用武之地了。所以他假裝不知李善長的暗示,寧可冒著得罪李善長和淮西一幹官員的風險,也要破壞掉馬秀英和劉基的打算。至於馮國勝和朱升,隻能說對不起了,在通向權力的台階上,任何人都隻能是他的墊腳石。
當然憑借馬秀英現在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胡惟庸估計想要拉馬秀英下馬的可能性不大。不過這並不重要,他的目的隻是明明確確地告訴朱元璋一個信號,他雖然是個沒什麽資曆的臣子,但他對朱元璋絕對忠誠,他不畏懼任何權勢,無論是皇後還是江南一派或是淮西一派的官員他都敢得罪,皇上如果要動功高蓋主的謀臣武將非他莫屬,他就是那把指哪砍哪的屠刀。
群臣再度被胡惟庸的話驚呆,已經無暇去猜測他的心思。
朱元璋眯著眼睛,像隻蓄勢待發的獅子冷冷地注視著堂下。
朱升氣得吹胡子瞪眼,他謹言慎行了一輩子,沒想到臨老了居然被人指責與後宮妃嬪私相授與,一口氣沒接上來,差點昏厥在朝堂上。
“皇上,臣有罪。昨日皇上雷霆,群臣惶恐,是微臣去求皇後娘娘勸解皇上息怒,並求皇後娘娘手書一封,馮將軍和朱學士並不知情。”看著朱升痛心疾首的模樣,劉基眉頭躇攏,一力承擔了所有責任。
“皇上,臣等絕無私心。皇後娘娘宅心仁厚,所書皆為利國利民,臣等才願配合皇後娘娘行事。”馮國勝大聲喊冤,從懷裏掏出馬秀英的手書呈了上去。這一刻他總算明白為什麽昨天朱升告訴他不應該在李善長麵前提到劉基和馬秀英,可惜為時已晚。
朱元璋並不親自翻閱,而是對身邊的司禮太監說道:“念!讓百官都聽聽皇後寫的什麽。”
群臣頓時噤若寒蟬,都想知道這封係著幾位臣子身家性命的手書到底是什麽內容,一個不小心,不僅朝廷震蕩,就連後宮都有可能翻天覆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