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素聞朱學士和馮將軍深明大義,今日僭越懇請二位以朝廷穩定為主,配合劉先生安撫臣心……望諸位大臣今後齊心協力,共同為大明和皇上分憂,為天下百姓謀福……”
司禮太監哆哆嗦嗦地打開信紙,一字一句念下去,漸漸他的音調趨於平穩,聲音也越來越洪亮,及至奉天殿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隨著司禮太監的宣讀,朱元璋的臉色慢慢緩和,群臣懸在嗓子眼的心也一一落了下來,心情從不安變為慚愧。馬秀英信中沒有一絲涉及自身和官員私利的言語,全是苦心相勸眾臣放下私心,摒棄黨派之爭,共同為大明社稷謀福祉的內容。
等到司禮太監念完馬秀英的手書,宋濂伏首哽咽道:“皇上聖明,皇後賢德,此乃天下大幸。雖說後宮不得幹政,然皇後此舉並未涉及朝事,隻是勸臣子摒棄黨派之爭,齊心協力輔助皇上。皇後乃我朝國母,關心皇上關心臣子並無過錯,皇後的手書也非一般私信,字字珠璣,良言警句,叫臣等慚愧。臣懇請皇上將手書彰表起來,時刻鞭策臣等。”
費聚和周德興痛哭流涕,“都是罪臣之過,連累皇後和三位大人為罪臣之事操心。罪臣甘願受罰,以儆效尤。”
徐達叩首道:“此手書證明皇後並未與臣子結黨營私,劉太史和朱學士、馮將軍一心為國,所作所為隻為了朝廷的穩定。臣認為他們三人非但無罪反而有功,還請皇上嘉獎他們的忠心。”
所謂法不責眾,這一刻無論是江南派還是淮西派又或是中間派的官員都異口同聲請求朱元璋嘉獎劉基三人,並表示以後同心同德,齊心協力。
朝堂上和睦融融,仿佛彼此的派係鬥爭從未發生過。
反倒是胡惟庸孤零零地跪在地上無人搭理,明顯已被群臣孤立了。對於這樣一個逮著誰都咬的瘋狗,顯然大家都是不待見的。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胡惟庸要的正是這個結果。朱元璋疑心太重,對任何人都不放心,常常扶持一方勢力打壓另一方勢力,等被打壓的勢力衰弱了他又扶持起來去壓製強勝的勢力。如此一來,沒有幾個官員能被朱元璋真正重用,隻有成為孤臣,不受到黨派影響,朱元璋才會認為對方是真心實意隻為自己辦事的,自然就會視為心腹了。
章溢怨憤胡惟庸陷害劉基,上奏道:“臣覺得胡大人耳目通明,掌管禮樂實在大材小用,臣舉薦胡大人為副都禦史,專門監察黃河河道修繕的重要事務。”
太常少卿是正四品官職,副都禦史是正三品官職,看似章溢是請朱元璋給胡惟庸升官,但是讓其監察黃河河道修繕卻是在叫朱元璋把胡惟庸趕出京城。這分明是要把胡惟庸明升暗降了。
眾所周知,京城的官比地方的官大。就算行政的級別相同,地方官見了京官也是點頭哈腰的,畢竟京官直麵聖顏,能在皇上麵前說上話,有更好的執行權力和更容易遷升的機會。而地方官員每隔三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審核他們政績的就是京城官員。甚至一些貪官汙吏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用搜刮老百姓得來的錢財向京城官員送禮、行賄,以期他們在皇上麵前幫自己說上一兩句好話。所以有權沒權,並不能看表麵文章,還得看實質。
如果胡惟庸真的離開京城,在群臣的影響運作下,沒準朱元璋很快就淡忘他了,而他的職位也就止步副都禦史了。
此言一出,淮西官員也紛紛讚同,胡惟庸的背叛好似一把尖刀插在他們心上,沒有什麽能比來自自己人的背叛更讓他們憤怒了。
麵對群臣鄙視的眼光,胡惟庸視而不見。所有人的意見對他都不重要,隻有龍椅上的那個人才能主宰他的生死。他鋌而走險,放手一搏,無非就是賭上朱元璋的心思,敗則一無所有,勝則達成所願,無論哪一種結局,都比他現在高不成低不就的處境來得痛快。
朱元璋並沒有立刻同意文武百官的意見,他看了看李善長又看了看劉基,最後視線落在胡惟庸身上,手有一下沒一下地敲擊著龍椅扶手,閉目沉思了片刻,緩緩睜開眼說道:“劉愛卿和朱愛卿、馮愛卿為君分憂,忠心可嘉,各賞黃金百兩,如意一對。看在諸位大臣求情的份上,朕這次就免了費卿、周卿的責罰,以後不可持寵生驕。朕早就說過,對朝政得失、大臣以及百官的過錯,你們隨時都可提出諫言。胡愛卿上奏之事雖與事實有些出入,但其也是為了維護朝綱,故功過相抵,無賞無罰。至於監察河道修繕之事可另擇其他官員。”
劉基、馮國勝急忙上前叩謝聖恩。費聚、周德興也感激不盡。
文武百官默然,皇上不責罰劉基三人倒在情理之中,但對胡惟庸的態度卻讓人有些捉摸不定了。上次言官彈劾皇後都被下了牢獄,胡惟庸卻安然無事,皇上到底想做什麽?
無人注意到胡惟庸緊繃的唿吸一滯,全身都放鬆下來,他終於賭對了麽?他把頭垂得更低,遮住了微翹的嘴角。
李善長眼光一閃,似乎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意,他靜靜地注視著胡惟庸的背影,臉上泛起一絲苦笑,搖搖頭,或許他真的老了,還沒有胡惟庸看得透了。
朱升緩過氣來,心中仍氣憤不平,顫巍巍地請求道:“皇上,老臣年事已高,自覺無力再為朝廷效力。還請皇上恩準老臣告老還鄉,祭掃祖塋。”
“朱學士!”文武百官驚唿,皇上不是免除他的責罰,表彰了他的忠心,他為何還要辭官。
李善長在背後做了一個手勢,暗示淮西官員不要輕舉妄動。
朱元璋淡淡地說道:“朱愛卿乃朕的肱股大臣,不可或缺,若因年紀問題,朕可免你朝謁。”
“臣年邁體弱,最近常有糊塗的時候,已不能幫皇上決斷朝事。”朱升倔強地跪在地上,執意退隱。
朱元璋深深地凝視著他的滿頭白發,終於開口:“準!”
這一聲準,如同一柄鐵錘重重敲在文武百官心上,眾人的心仿佛被敲開一個豁口,莫名的悲痛,莫名的憤怒,莫名的無可奈何。
司禮太監哆哆嗦嗦地打開信紙,一字一句念下去,漸漸他的音調趨於平穩,聲音也越來越洪亮,及至奉天殿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隨著司禮太監的宣讀,朱元璋的臉色慢慢緩和,群臣懸在嗓子眼的心也一一落了下來,心情從不安變為慚愧。馬秀英信中沒有一絲涉及自身和官員私利的言語,全是苦心相勸眾臣放下私心,摒棄黨派之爭,共同為大明社稷謀福祉的內容。
等到司禮太監念完馬秀英的手書,宋濂伏首哽咽道:“皇上聖明,皇後賢德,此乃天下大幸。雖說後宮不得幹政,然皇後此舉並未涉及朝事,隻是勸臣子摒棄黨派之爭,齊心協力輔助皇上。皇後乃我朝國母,關心皇上關心臣子並無過錯,皇後的手書也非一般私信,字字珠璣,良言警句,叫臣等慚愧。臣懇請皇上將手書彰表起來,時刻鞭策臣等。”
費聚和周德興痛哭流涕,“都是罪臣之過,連累皇後和三位大人為罪臣之事操心。罪臣甘願受罰,以儆效尤。”
徐達叩首道:“此手書證明皇後並未與臣子結黨營私,劉太史和朱學士、馮將軍一心為國,所作所為隻為了朝廷的穩定。臣認為他們三人非但無罪反而有功,還請皇上嘉獎他們的忠心。”
所謂法不責眾,這一刻無論是江南派還是淮西派又或是中間派的官員都異口同聲請求朱元璋嘉獎劉基三人,並表示以後同心同德,齊心協力。
朝堂上和睦融融,仿佛彼此的派係鬥爭從未發生過。
反倒是胡惟庸孤零零地跪在地上無人搭理,明顯已被群臣孤立了。對於這樣一個逮著誰都咬的瘋狗,顯然大家都是不待見的。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胡惟庸要的正是這個結果。朱元璋疑心太重,對任何人都不放心,常常扶持一方勢力打壓另一方勢力,等被打壓的勢力衰弱了他又扶持起來去壓製強勝的勢力。如此一來,沒有幾個官員能被朱元璋真正重用,隻有成為孤臣,不受到黨派影響,朱元璋才會認為對方是真心實意隻為自己辦事的,自然就會視為心腹了。
章溢怨憤胡惟庸陷害劉基,上奏道:“臣覺得胡大人耳目通明,掌管禮樂實在大材小用,臣舉薦胡大人為副都禦史,專門監察黃河河道修繕的重要事務。”
太常少卿是正四品官職,副都禦史是正三品官職,看似章溢是請朱元璋給胡惟庸升官,但是讓其監察黃河河道修繕卻是在叫朱元璋把胡惟庸趕出京城。這分明是要把胡惟庸明升暗降了。
眾所周知,京城的官比地方的官大。就算行政的級別相同,地方官見了京官也是點頭哈腰的,畢竟京官直麵聖顏,能在皇上麵前說上話,有更好的執行權力和更容易遷升的機會。而地方官員每隔三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審核他們政績的就是京城官員。甚至一些貪官汙吏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用搜刮老百姓得來的錢財向京城官員送禮、行賄,以期他們在皇上麵前幫自己說上一兩句好話。所以有權沒權,並不能看表麵文章,還得看實質。
如果胡惟庸真的離開京城,在群臣的影響運作下,沒準朱元璋很快就淡忘他了,而他的職位也就止步副都禦史了。
此言一出,淮西官員也紛紛讚同,胡惟庸的背叛好似一把尖刀插在他們心上,沒有什麽能比來自自己人的背叛更讓他們憤怒了。
麵對群臣鄙視的眼光,胡惟庸視而不見。所有人的意見對他都不重要,隻有龍椅上的那個人才能主宰他的生死。他鋌而走險,放手一搏,無非就是賭上朱元璋的心思,敗則一無所有,勝則達成所願,無論哪一種結局,都比他現在高不成低不就的處境來得痛快。
朱元璋並沒有立刻同意文武百官的意見,他看了看李善長又看了看劉基,最後視線落在胡惟庸身上,手有一下沒一下地敲擊著龍椅扶手,閉目沉思了片刻,緩緩睜開眼說道:“劉愛卿和朱愛卿、馮愛卿為君分憂,忠心可嘉,各賞黃金百兩,如意一對。看在諸位大臣求情的份上,朕這次就免了費卿、周卿的責罰,以後不可持寵生驕。朕早就說過,對朝政得失、大臣以及百官的過錯,你們隨時都可提出諫言。胡愛卿上奏之事雖與事實有些出入,但其也是為了維護朝綱,故功過相抵,無賞無罰。至於監察河道修繕之事可另擇其他官員。”
劉基、馮國勝急忙上前叩謝聖恩。費聚、周德興也感激不盡。
文武百官默然,皇上不責罰劉基三人倒在情理之中,但對胡惟庸的態度卻讓人有些捉摸不定了。上次言官彈劾皇後都被下了牢獄,胡惟庸卻安然無事,皇上到底想做什麽?
無人注意到胡惟庸緊繃的唿吸一滯,全身都放鬆下來,他終於賭對了麽?他把頭垂得更低,遮住了微翹的嘴角。
李善長眼光一閃,似乎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意,他靜靜地注視著胡惟庸的背影,臉上泛起一絲苦笑,搖搖頭,或許他真的老了,還沒有胡惟庸看得透了。
朱升緩過氣來,心中仍氣憤不平,顫巍巍地請求道:“皇上,老臣年事已高,自覺無力再為朝廷效力。還請皇上恩準老臣告老還鄉,祭掃祖塋。”
“朱學士!”文武百官驚唿,皇上不是免除他的責罰,表彰了他的忠心,他為何還要辭官。
李善長在背後做了一個手勢,暗示淮西官員不要輕舉妄動。
朱元璋淡淡地說道:“朱愛卿乃朕的肱股大臣,不可或缺,若因年紀問題,朕可免你朝謁。”
“臣年邁體弱,最近常有糊塗的時候,已不能幫皇上決斷朝事。”朱升倔強地跪在地上,執意退隱。
朱元璋深深地凝視著他的滿頭白發,終於開口:“準!”
這一聲準,如同一柄鐵錘重重敲在文武百官心上,眾人的心仿佛被敲開一個豁口,莫名的悲痛,莫名的憤怒,莫名的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