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楊雲花,馬秀英命人把她私人庫房的金銀珠寶都擺在殿裏,其中以徐達攻陷元都城敬獻的寶貝居多,甚至有幾件堪稱國器,朱元璋就把這些東西一並賞賜給了馬秀英這位國母。
一籠籠箱子打開,大殿頓時光芒璀璨,皎潔的珍珠,溫潤的玉器,晶瑩的寶石看得人眼花繚亂,特別是銀光流瀉的銀兩和金光閃閃的金磚更是直接牽動了所有人的心。
宮人目不轉睛,屏息凝氣,卻控製不住唿吸逐漸加深,在馬秀英的咳嗽下,才倏地心驚,急忙低頭掩飾住羨慕貪婪的眼神。
“主子這是要做什麽?”遜影滿臉疑惑,她知道馬秀英並不是喜歡張揚顯擺的人,突然把這麽多貴重物品公然顯露在眾人麵前實在奇怪。
“讓人重新清點一下,看看有沒有蟲蟻損壞的器件。”馬秀英看也不看那些金銀珠寶,低下頭陷入沉思。
朱元璋忙完政事,來到坤寧宮,他今日在朝堂發怒,心情不好,就想和馬秀英說說心中的鬱悶,猛然看見滿殿的金銀珠寶,不由詫異地問道:“皇後這是作甚?”
馬秀英似沒注意到朱元璋神色不虞,一本正經地答道:“妾身在清點皇上賞賜的物品,有些魏國公和其他將領進獻的財寶還沒來得及登記在冊,這次準備統一登記放入庫房,以備皇上需用之時。”
朱元璋順手拿起一個金樽把玩,並不提將領的功勞,隻是淡淡地說道:“元人掠奪了我們漢人這麽多好東西,最後還是被朕收繳了。”
馬秀英也不提及將領,依然心平氣和地說道:“元朝有這些財寶卻不能保住國家,妾身猜想大概帝王們真正需要的是其他寶物吧。”
“其他寶物?”
“寶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乃萬物之靈,可以創造無限。”
朱元璋一愣,沉思片刻,明白了馬秀英的弦外之音,拿著金樽的手頓了頓,雙眼微眯,緩緩說道:“朕知道了,皇後你的意思是得賢才方比得到寶物更重要。”
馬秀英立即向朱元璋行禮,“皇上聖明!誠如皇上之言。妾身與皇上從貧賤出身而能有今天,妾身常常擔心驕橫縱恣由奢侈而生所以一直克勤克儉。皇上則擔心國家危亡皆因細小之處而起,所以希望廣召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又指著一堆金銀珠寶說道:“這些東西隻是死物,人才才是關鍵。皇上得到賢臣,任用賢臣才是擁有真正的寶貝,才能使江山永固。昔日唐太宗效之,賢臣共治,有了貞觀之治。縱觀曆朝曆代,凡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便天下太平。凡一君獨治,棄用賢臣,不顧民生,便衰世而亡。今日皇上若視國為家,一人獨治,予取予奪,置百官如虛設,置天下蒼生於不顧,隻怕從此埋下禍根。”
“皇後可是為了費、周二人求情?何人竟敢把朝堂之事傳入你耳?”朱元璋隱有怒氣,他本來心情就不好,再聽到馬秀英的勸諫更覺刺耳。
馬秀英說完前麵的話便有些後悔,暗道自己莽撞了,本來想慢慢勸導朱元璋,誰料一說起來就管不住嘴,有的沒的說了一大堆。此刻被朱元璋責問,想到無論如何也不能連累到宋濂,幹脆裝癡扮傻,反問道:“妾身不明白皇上在說什麽?朝堂上發生了何事?妾身是今日看資治通鑒有所感觸而已。”
朱元璋不信,逼問道:“是嗎?皇後還有何感觸,說給朕聽。”
“不敢入聖耳,妾覺得法屢更必弊,法弊則奸生;民數擾必困,民困則亂生。”馬秀英抬頭盯著朱元璋的眼睛,眼神毫不躲閃。反正說都說了,幹脆說個痛快。
“你啊你啊,明明朕該生氣的,卻又覺得你說的都是至理之言。”在馬秀英坦坦蕩蕩的眼神注視下,朱元璋莫名感到一股自慚形穢,岔開話題轉過頭叫女史把馬秀英說的話錄入史冊。
馬秀英做不經意狀,問道:“皇上還沒說今日發生了什麽事讓您動怒呢,如果方便的話不妨與妾身說說。”
朱元璋來找馬秀英就是想抒發心中的氣悶,他不好說自己故意打壓武將,引起武將憤懣反彈的事,避重就輕地說道:“今日費聚和周德興二人在廷上屈辱朕躬,朕廷杖二十,罰他們閉門思過。”
“他們竟敢當眾頂撞皇上,確實該打該罰!”馬秀英氣憤填膺地附和道,繼而又露出迷惑不解的神情,自言自語道:“周將軍雖然脾氣暴躁,卻是個耿直沒有二心的人,妾身以前就覺得他這樣的性子早晚得罪人,皇上給他點教訓也是為他好。隻是費將軍一向為人謹慎,沉敏多智,這次怎麽會和周將軍一般衝動?想必是他們見皇上導臣使言,故而有些放縱姿態。可就算皇上肯采言納諫,也輪不到他們直言忤意,自有言官諫言,他們多什麽嘴啊……”
朱元璋聽得很不是滋味,看似馬秀英在責備費、周二人,其實是在繞著彎說他容不得臣子直言忠諫。然而這件事並不是諫言那麽簡單,而是他想分化武將權勢。他忍不住為自己辯解道:“皇後不知,如今天下大定,那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將領們都有些得意忘形了,長期處於權力的核心而形成個人集團或滋生驕橫不臣之心,朕不得不防啊。”
馬秀英勸道:“臣子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賜的,皇上對他們加強封賞、封妻蔭子、世襲罔替,他們感激皇上還來不及,怎麽會對皇上有二心。皇上一味打壓功臣,才會適得其反,逼得他們為了自保而生出其他心思。作為一位英明的帝王,唐太宗就巧妙地處理了自己與功臣們的關係,不但沒有殺他們,反而將他們團結在一起,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
朱元璋不甘被唐太宗比下去,“哼,朕在的時候他們當然不敢有二心,朕是怕死後太子駕馭不了這些人。你也知道太子性格綿和。”
宮中的事基本逃不出朱元璋的耳目,馬秀英前幾天處置東宮監侍的事沒出一個時辰就傳進朱元璋耳中。聽到朱標連東宮的人都管理不好,他就愈發擔心朱標將來不能駕馭功臣將領,所以本來他都打算不再打壓功臣,卻因為朱標又改變了決心。
馬秀英說道:“皇上多慮了,皇上龍體安康,定能綿澤百年,到那時將領們多是風燭殘年,何用忌憚?況且太子仁德,將來必然是位仁君,天下百姓擁之,安敢有人作亂?”
朱元璋沉默不語。曆朝曆代都在提倡以“仁”治天下,然而這個“仁”的界限卻不好定位,他解救了千萬被元人欺壓的漢人,難道不是仁君嗎?就算千古一帝唐太宗被世人頌為仁君,其逼父弑兄的行為也配稱仁嗎?
一籠籠箱子打開,大殿頓時光芒璀璨,皎潔的珍珠,溫潤的玉器,晶瑩的寶石看得人眼花繚亂,特別是銀光流瀉的銀兩和金光閃閃的金磚更是直接牽動了所有人的心。
宮人目不轉睛,屏息凝氣,卻控製不住唿吸逐漸加深,在馬秀英的咳嗽下,才倏地心驚,急忙低頭掩飾住羨慕貪婪的眼神。
“主子這是要做什麽?”遜影滿臉疑惑,她知道馬秀英並不是喜歡張揚顯擺的人,突然把這麽多貴重物品公然顯露在眾人麵前實在奇怪。
“讓人重新清點一下,看看有沒有蟲蟻損壞的器件。”馬秀英看也不看那些金銀珠寶,低下頭陷入沉思。
朱元璋忙完政事,來到坤寧宮,他今日在朝堂發怒,心情不好,就想和馬秀英說說心中的鬱悶,猛然看見滿殿的金銀珠寶,不由詫異地問道:“皇後這是作甚?”
馬秀英似沒注意到朱元璋神色不虞,一本正經地答道:“妾身在清點皇上賞賜的物品,有些魏國公和其他將領進獻的財寶還沒來得及登記在冊,這次準備統一登記放入庫房,以備皇上需用之時。”
朱元璋順手拿起一個金樽把玩,並不提將領的功勞,隻是淡淡地說道:“元人掠奪了我們漢人這麽多好東西,最後還是被朕收繳了。”
馬秀英也不提及將領,依然心平氣和地說道:“元朝有這些財寶卻不能保住國家,妾身猜想大概帝王們真正需要的是其他寶物吧。”
“其他寶物?”
“寶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乃萬物之靈,可以創造無限。”
朱元璋一愣,沉思片刻,明白了馬秀英的弦外之音,拿著金樽的手頓了頓,雙眼微眯,緩緩說道:“朕知道了,皇後你的意思是得賢才方比得到寶物更重要。”
馬秀英立即向朱元璋行禮,“皇上聖明!誠如皇上之言。妾身與皇上從貧賤出身而能有今天,妾身常常擔心驕橫縱恣由奢侈而生所以一直克勤克儉。皇上則擔心國家危亡皆因細小之處而起,所以希望廣召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又指著一堆金銀珠寶說道:“這些東西隻是死物,人才才是關鍵。皇上得到賢臣,任用賢臣才是擁有真正的寶貝,才能使江山永固。昔日唐太宗效之,賢臣共治,有了貞觀之治。縱觀曆朝曆代,凡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便天下太平。凡一君獨治,棄用賢臣,不顧民生,便衰世而亡。今日皇上若視國為家,一人獨治,予取予奪,置百官如虛設,置天下蒼生於不顧,隻怕從此埋下禍根。”
“皇後可是為了費、周二人求情?何人竟敢把朝堂之事傳入你耳?”朱元璋隱有怒氣,他本來心情就不好,再聽到馬秀英的勸諫更覺刺耳。
馬秀英說完前麵的話便有些後悔,暗道自己莽撞了,本來想慢慢勸導朱元璋,誰料一說起來就管不住嘴,有的沒的說了一大堆。此刻被朱元璋責問,想到無論如何也不能連累到宋濂,幹脆裝癡扮傻,反問道:“妾身不明白皇上在說什麽?朝堂上發生了何事?妾身是今日看資治通鑒有所感觸而已。”
朱元璋不信,逼問道:“是嗎?皇後還有何感觸,說給朕聽。”
“不敢入聖耳,妾覺得法屢更必弊,法弊則奸生;民數擾必困,民困則亂生。”馬秀英抬頭盯著朱元璋的眼睛,眼神毫不躲閃。反正說都說了,幹脆說個痛快。
“你啊你啊,明明朕該生氣的,卻又覺得你說的都是至理之言。”在馬秀英坦坦蕩蕩的眼神注視下,朱元璋莫名感到一股自慚形穢,岔開話題轉過頭叫女史把馬秀英說的話錄入史冊。
馬秀英做不經意狀,問道:“皇上還沒說今日發生了什麽事讓您動怒呢,如果方便的話不妨與妾身說說。”
朱元璋來找馬秀英就是想抒發心中的氣悶,他不好說自己故意打壓武將,引起武將憤懣反彈的事,避重就輕地說道:“今日費聚和周德興二人在廷上屈辱朕躬,朕廷杖二十,罰他們閉門思過。”
“他們竟敢當眾頂撞皇上,確實該打該罰!”馬秀英氣憤填膺地附和道,繼而又露出迷惑不解的神情,自言自語道:“周將軍雖然脾氣暴躁,卻是個耿直沒有二心的人,妾身以前就覺得他這樣的性子早晚得罪人,皇上給他點教訓也是為他好。隻是費將軍一向為人謹慎,沉敏多智,這次怎麽會和周將軍一般衝動?想必是他們見皇上導臣使言,故而有些放縱姿態。可就算皇上肯采言納諫,也輪不到他們直言忤意,自有言官諫言,他們多什麽嘴啊……”
朱元璋聽得很不是滋味,看似馬秀英在責備費、周二人,其實是在繞著彎說他容不得臣子直言忠諫。然而這件事並不是諫言那麽簡單,而是他想分化武將權勢。他忍不住為自己辯解道:“皇後不知,如今天下大定,那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將領們都有些得意忘形了,長期處於權力的核心而形成個人集團或滋生驕橫不臣之心,朕不得不防啊。”
馬秀英勸道:“臣子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賜的,皇上對他們加強封賞、封妻蔭子、世襲罔替,他們感激皇上還來不及,怎麽會對皇上有二心。皇上一味打壓功臣,才會適得其反,逼得他們為了自保而生出其他心思。作為一位英明的帝王,唐太宗就巧妙地處理了自己與功臣們的關係,不但沒有殺他們,反而將他們團結在一起,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
朱元璋不甘被唐太宗比下去,“哼,朕在的時候他們當然不敢有二心,朕是怕死後太子駕馭不了這些人。你也知道太子性格綿和。”
宮中的事基本逃不出朱元璋的耳目,馬秀英前幾天處置東宮監侍的事沒出一個時辰就傳進朱元璋耳中。聽到朱標連東宮的人都管理不好,他就愈發擔心朱標將來不能駕馭功臣將領,所以本來他都打算不再打壓功臣,卻因為朱標又改變了決心。
馬秀英說道:“皇上多慮了,皇上龍體安康,定能綿澤百年,到那時將領們多是風燭殘年,何用忌憚?況且太子仁德,將來必然是位仁君,天下百姓擁之,安敢有人作亂?”
朱元璋沉默不語。曆朝曆代都在提倡以“仁”治天下,然而這個“仁”的界限卻不好定位,他解救了千萬被元人欺壓的漢人,難道不是仁君嗎?就算千古一帝唐太宗被世人頌為仁君,其逼父弑兄的行為也配稱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