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讓李文忠想不到的是,當他押解謝再興的兄弟和家人迴應天府敘職時,朱元璋竟然下令要將謝再興的族人全部處死。
李文忠勸阻道:“我已答應謝將軍,饒他全家不死,舅舅若是這樣做恐怕會失信於人,今後再無肯降者了。”
朱元璋固持己見,“謝再興是我的親家,他都敢反叛我投靠張士誠,叫天下人如何看我。你不要再勸,這件事沒有商量的餘地。”
李文忠沒有辦法,隻得去求馬秀英。
馬秀英雖然說不再管朱元璋的政事,但聽聞這事牽涉到李文忠的名聲就急忙求見朱元璋,“我早就給你說過,越俎代庖亂許配那些女孩早晚會出事情。哪有做父母的連自己女兒出嫁之事都不清楚的,又不是貨物的供給分配,這次可惹出事端了吧。”
朱元璋不服氣,“是謝再興自己不識我的好意,與我何幹?”
馬秀英氣結,“是,是,怪他不識你的好意自取滅亡。但是文忠在他臨死前已經答應不會殺他家人,你又何必讓文忠失信於人?”
朱元璋嗤之以鼻,“對一個叛將有何誠信而言?”
馬秀英歎氣勸道:“王爺,你現在的殺戮之心越來越重了,昔日朱亮祖反複叛變,你仍然寬宏大量地原諒他,讓他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如今因為你的錯誤致使謝再興無奈叛變,你卻不肯原諒他還要將他全家斬盡殺絕,你這樣做不僅使自己失去了一員大將,也會令其他將士寒心啊。”
朱元璋仍然聽不進去,說道:“變的不是我,而是邵榮、趙繼祖、謝再興這樣的將士。秦淮河上的霓虹燈火迷亂了他們的眼睛,紙醉金迷的生活蒙蔽了他們的內心。他們都忘了當初跟我起兵的初衷,隻顧當下安逸的生活了,稍有不順便起反叛之意,這樣的人決不能姑息養奸。我今日心軟,留下他的家人,他日必然再生禍端。”
“可是謝再興已經畏罪身亡,你何必把對他的怒氣撒在他的家人身上?”
“他的兄弟、兒子都跟著反叛,自然應當受到刑罰處置。”
馬秀英十分生氣,怒道:“那他還有兩個女兒是不是也應該被株連?朱文正、徐達都是他的女婿,是不是也該殺頭?還有我和你跟他是親家,是不是也應受到刑罰處置?”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胡鬧!女子嫁人,理當從夫,即是夫家的人自然跟娘家沒有關係了。”
“那以後咱們王府的女兒嫁出去是不是就跟咱們沒關係了?”
“本王的女兒怎能和別家的女兒一樣?”
“你總是說你的兒女不能和別人家的兒女一樣,可是你別忘了,天下父母的心情是一樣的。謝再興若不是因為女兒被你亂許配怎麽會起反叛之意?若不是為了給他孩子留條生路,他又為何甘願自戕?”馬秀英越說越氣憤,數落道:“何況文忠當著無數士兵答應過他,不會殺他家人,如今你一意孤行不僅讓文忠失信一個死人,更讓文忠以後如何麵對那些歸降的將士?別忘了文忠也是咱們一手扶養大的孩子,你不心疼他,我心疼他!我可不希望他被別人暗地戳脊梁骨,罵他言而無信。”
朱元璋被馬秀英數落地越來越沒氣勢,最後隻好妥協,並對外宣布道:“謝再興曾經立下許多功勞,叛非其誌,死前已有悔意,故本王寬宏大量,既往不咎,饒恕其家人罪行。今後還望各位將相勵精圖治,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但是朱元璋還是憋了一口惡氣無處可泄,便將朱文正召來痛斥一番,“同樣都是我的侄兒,你看文忠多懂事,屢建奇功,你卻好逸惡勞,隻知花天酒地、不務正業。我時常聽將士說你驕侈觖望,即使對長輩也目中無人,這次更是激得謝再興叛變,你給我迴去好好反省反省!”
朱元璋親生兒子多了後,就不在乎義子了。他讓李文忠認祖歸宗,也讓朱文正重新歸到大哥名下,這樣大哥就有後代延續血脈。朱沐英是個孤兒,不知父母姓氏,所以仍然跟他姓朱,當著養子。
朱文正還以為朱元璋召他來是要獎勵他,沒想到是被朱元璋罵得狗血淋頭,又羞又氣,連馬秀英的麵都沒見,就憤憤不平地離開應天府。
待馬秀英聽得消息,朱文正早已返迴洪都。
馬秀英一邊寫信寬慰他,一邊指責朱元璋,“你為什麽要聽信外人的話,文正是我們養大的孩子,他的脾性你還不了解嗎?江西之平,他功勞最大,若不是他率部死守洪都拖住了陳友諒八十多天,立下了決定性的大功,你能那麽輕易打敗陳友諒嗎?建立吳國分封功臣的時候,你要封他官爵,這孩子多懂事,讓你把最好的獎勵和官位留給外姓功臣。賞賜常遇春、廖永忠及諸位將士時,文正沒有得到任何封賞依然毫無怨言地鎮守著洪都。他哪一點不如其他將領?他和文忠、沐英都是咱們朱家的好兒郎!明明是你自己的過錯你卻要推到文正身上,你才是應該好好反省的那個人!”
朱元璋被斥得惱羞成怒,忍不住說出自己的私心,“我才剛剛建立一個小小的吳國,元廷並沒真正推翻,此時正是需要收買人心的非常時刻,我把最好的空缺優先分配給了外姓屬下,他們才會死心塌地為我所用。文正是我自家人,等我一統天下、成就大業,他這個親侄兒還怕沒有富貴嗎?”
還有一個原因朱元璋沒有說出來,世子朱標這時已經有十歲了,朱元璋害怕如果再封賞朱文正,會讓朱文正功高蓋過幼主,權重難製。他雖然口口聲聲說把朱文正、李文忠、朱沐英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待,但是當他的親生兒子朱標等孩子出世後,他的心境已經慢慢發生了變化,侄兒再親也不如自己的血脈親啊。他決不允許他的侄兒、養子將來會淩駕於他的親生兒子之上!
馬秀英沒有朱元璋想的那麽複雜,她聽到朱元璋並沒忘記朱文正的功勞,答應統一天下後再給予獎賞,不由嗔道:“那你趕緊寫信給文正說一聲,免得這孩子誤解了你的意思。”
朱元璋點頭答應,但是繁重的軍務和一件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情,以至於最後又釀出不幸的悲劇。
李文忠勸阻道:“我已答應謝將軍,饒他全家不死,舅舅若是這樣做恐怕會失信於人,今後再無肯降者了。”
朱元璋固持己見,“謝再興是我的親家,他都敢反叛我投靠張士誠,叫天下人如何看我。你不要再勸,這件事沒有商量的餘地。”
李文忠沒有辦法,隻得去求馬秀英。
馬秀英雖然說不再管朱元璋的政事,但聽聞這事牽涉到李文忠的名聲就急忙求見朱元璋,“我早就給你說過,越俎代庖亂許配那些女孩早晚會出事情。哪有做父母的連自己女兒出嫁之事都不清楚的,又不是貨物的供給分配,這次可惹出事端了吧。”
朱元璋不服氣,“是謝再興自己不識我的好意,與我何幹?”
馬秀英氣結,“是,是,怪他不識你的好意自取滅亡。但是文忠在他臨死前已經答應不會殺他家人,你又何必讓文忠失信於人?”
朱元璋嗤之以鼻,“對一個叛將有何誠信而言?”
馬秀英歎氣勸道:“王爺,你現在的殺戮之心越來越重了,昔日朱亮祖反複叛變,你仍然寬宏大量地原諒他,讓他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如今因為你的錯誤致使謝再興無奈叛變,你卻不肯原諒他還要將他全家斬盡殺絕,你這樣做不僅使自己失去了一員大將,也會令其他將士寒心啊。”
朱元璋仍然聽不進去,說道:“變的不是我,而是邵榮、趙繼祖、謝再興這樣的將士。秦淮河上的霓虹燈火迷亂了他們的眼睛,紙醉金迷的生活蒙蔽了他們的內心。他們都忘了當初跟我起兵的初衷,隻顧當下安逸的生活了,稍有不順便起反叛之意,這樣的人決不能姑息養奸。我今日心軟,留下他的家人,他日必然再生禍端。”
“可是謝再興已經畏罪身亡,你何必把對他的怒氣撒在他的家人身上?”
“他的兄弟、兒子都跟著反叛,自然應當受到刑罰處置。”
馬秀英十分生氣,怒道:“那他還有兩個女兒是不是也應該被株連?朱文正、徐達都是他的女婿,是不是也該殺頭?還有我和你跟他是親家,是不是也應受到刑罰處置?”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胡鬧!女子嫁人,理當從夫,即是夫家的人自然跟娘家沒有關係了。”
“那以後咱們王府的女兒嫁出去是不是就跟咱們沒關係了?”
“本王的女兒怎能和別家的女兒一樣?”
“你總是說你的兒女不能和別人家的兒女一樣,可是你別忘了,天下父母的心情是一樣的。謝再興若不是因為女兒被你亂許配怎麽會起反叛之意?若不是為了給他孩子留條生路,他又為何甘願自戕?”馬秀英越說越氣憤,數落道:“何況文忠當著無數士兵答應過他,不會殺他家人,如今你一意孤行不僅讓文忠失信一個死人,更讓文忠以後如何麵對那些歸降的將士?別忘了文忠也是咱們一手扶養大的孩子,你不心疼他,我心疼他!我可不希望他被別人暗地戳脊梁骨,罵他言而無信。”
朱元璋被馬秀英數落地越來越沒氣勢,最後隻好妥協,並對外宣布道:“謝再興曾經立下許多功勞,叛非其誌,死前已有悔意,故本王寬宏大量,既往不咎,饒恕其家人罪行。今後還望各位將相勵精圖治,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但是朱元璋還是憋了一口惡氣無處可泄,便將朱文正召來痛斥一番,“同樣都是我的侄兒,你看文忠多懂事,屢建奇功,你卻好逸惡勞,隻知花天酒地、不務正業。我時常聽將士說你驕侈觖望,即使對長輩也目中無人,這次更是激得謝再興叛變,你給我迴去好好反省反省!”
朱元璋親生兒子多了後,就不在乎義子了。他讓李文忠認祖歸宗,也讓朱文正重新歸到大哥名下,這樣大哥就有後代延續血脈。朱沐英是個孤兒,不知父母姓氏,所以仍然跟他姓朱,當著養子。
朱文正還以為朱元璋召他來是要獎勵他,沒想到是被朱元璋罵得狗血淋頭,又羞又氣,連馬秀英的麵都沒見,就憤憤不平地離開應天府。
待馬秀英聽得消息,朱文正早已返迴洪都。
馬秀英一邊寫信寬慰他,一邊指責朱元璋,“你為什麽要聽信外人的話,文正是我們養大的孩子,他的脾性你還不了解嗎?江西之平,他功勞最大,若不是他率部死守洪都拖住了陳友諒八十多天,立下了決定性的大功,你能那麽輕易打敗陳友諒嗎?建立吳國分封功臣的時候,你要封他官爵,這孩子多懂事,讓你把最好的獎勵和官位留給外姓功臣。賞賜常遇春、廖永忠及諸位將士時,文正沒有得到任何封賞依然毫無怨言地鎮守著洪都。他哪一點不如其他將領?他和文忠、沐英都是咱們朱家的好兒郎!明明是你自己的過錯你卻要推到文正身上,你才是應該好好反省的那個人!”
朱元璋被斥得惱羞成怒,忍不住說出自己的私心,“我才剛剛建立一個小小的吳國,元廷並沒真正推翻,此時正是需要收買人心的非常時刻,我把最好的空缺優先分配給了外姓屬下,他們才會死心塌地為我所用。文正是我自家人,等我一統天下、成就大業,他這個親侄兒還怕沒有富貴嗎?”
還有一個原因朱元璋沒有說出來,世子朱標這時已經有十歲了,朱元璋害怕如果再封賞朱文正,會讓朱文正功高蓋過幼主,權重難製。他雖然口口聲聲說把朱文正、李文忠、朱沐英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待,但是當他的親生兒子朱標等孩子出世後,他的心境已經慢慢發生了變化,侄兒再親也不如自己的血脈親啊。他決不允許他的侄兒、養子將來會淩駕於他的親生兒子之上!
馬秀英沒有朱元璋想的那麽複雜,她聽到朱元璋並沒忘記朱文正的功勞,答應統一天下後再給予獎賞,不由嗔道:“那你趕緊寫信給文正說一聲,免得這孩子誤解了你的意思。”
朱元璋點頭答應,但是繁重的軍務和一件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情,以至於最後又釀出不幸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