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朱元璋轉移注意力的消息便是張士誠又稱王了,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張士誠也聽信了“富漢莫起樓,貧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的童謠,他才不管朱元璋已經建立吳國政權,非要自稱吳王。
原來張士誠瞅著朱元璋西征與陳友諒作戰的時機,趁機侵城略地。陳友諒和朱元璋當時都無暇顧他,於是南至紹興,北至通泰、高郵、淮安、濠泗,東北至濟寧,通通成了張士誠的屬地。真可謂幅員遼闊,聲勢浩大。
張士誠的自信心在部下的功德歌頌中無限膨脹,聽到朱元璋封王,他也向元廷邀封。元廷當然不會答應這種無理要求,習慣了反反複複的張士誠索性再度背叛元廷自建府第、自稱吳王。任用弟弟張士信為左丞相,女婿潘元紹為參謀,一切政事都由他們二人做主。
這二人哪裏是治國之臣?每日“朝坐白玉堂,夜宿黃金屋”,花天酒地,朝中政務又全部交給黃敬夫、蔡彥文和葉德新等人全權處置,而這三個文人隻知道舞文弄墨,空談國事。
於是當地民間慢慢盛傳一首歌謠唱道:“丞相做事業,專用黃菜葉,一朝西風起,幹癟。”指的就是張士信。
張士誠所占領的地方是糧食產地,又有魚鹽之利,人口眾多,最為富庶。他雖然目光短淺,但不是傻子,知道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必然會對付自己。他一麵派軍隊抵抗朱元璋的進攻,一麵引誘朱元璋的將士歸降。這位私鹽販子最不缺的就是金錢,隻要朱元璋的將士願意歸降,多少錢他都願意掏。
張士誠財大氣粗的行為並非白費力氣,相比朱元璋的吝嗇和對官員的苛刻要求,一些內心不服的部將果真叛變。先有蔣英等人歸降,後有謝再興投靠,這不他又聯係上朱元璋麾下一位意想不到的大人物——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
朱文正被朱元璋訓斥後迴到洪都倍感傷心,即使有馬秀英寫信寬慰他,也不能化解他心中的委屈。他認為自己並不比李文忠、朱沐英差,然而朱元璋的眼裏隻看到李文忠和朱沐英的長處,看不到他的優點。明明兩人是血脈相近的親叔侄,甚至還曾父子相稱,可是他永遠都得不得如同朱標那樣的嗬護,永遠隻有劈頭蓋臉的訓斥和責備……
例如數年前朱元璋一家去雞鳴寺上香,明明是當地的地痞流氓冒充與他有交情為非作歹,可是朱元璋偏偏責怪是他結交了狐朋狗友才惹來事端,敗壞朱家名聲。
再例如守衛洪都一役,那時他真是隨時都把腦袋提在褲襠上,隨時都準備和破城的漢軍以命相搏,命在旦夕的艱險無法言喻,可是朱元璋隻表彰了鄧愈等人,對他則是功過相抵。
這次謝再興叛變一事更是讓他氣憤,明明是朱元璋自己逼得謝再興叛變,卻把責任推到他的身上,僅僅因為他沒有尊敬自己的嶽父,便脫離不了促使謝再興叛變的幹係,哪有這樣的道理?特別是一些不明真相的將領信以為真,私下悄悄指責他,經由此事,他這位平西大功臣的功勞蕩然無存,在洪都戰役中建立的軍威也煙消雲散。
不光外麵不清淨,家裏也鬧得不成樣子,再無往日的和睦祥寧。謝翠英整天以淚洗麵,哭泣埋怨他叔侄二人太狠心,活活逼死自己的父親。
混蛋!朱文正指天怒罵,他的功勞大家視而不見,他的錯誤卻要被人無限放大,這樣的生活真他|媽|的憋屈!
朱元璋下的平叛命令,領軍討伐謝再興的是李文忠,最後謝再興自己跳城牆身亡,跟他何幹!跟他何幹!如果不是朱元璋強行把謝翠英許配給他,他會和謝再興成為翁婿嗎?如果不是謝再興不配當一個嶽父,他會不尊敬嗎?為什麽人人都來指責他,都把錯誤怪到他的身上?連他媳婦都敢指著他的鼻子罵他沒用!
盛怒之下,朱文正動手推了謝翠英一掌,這下可壞事了。
謝翠英猝不及防,重重摔倒在地,還沒迴過神,肚子一陣劇痛,裙子裏滲出血來。原來她因為謝再興之死太傷心,都沒察覺自己懷有身孕,這一摔加上原本身體鬱悶氣結,竟然小產了。
至此,兩人終日吵鬧不休,相互埋怨,曾經一對琴瑟合鳴的夫妻漸漸變成怨偶。
心灰意冷的朱文正開始自暴自棄,不再處理軍務,整日借酒澆愁,常常亂發無名火,動輒重罰下屬。有個手下為了討好他,特意獻上一名美貌女子,他也不問來由立刻收進府裏享用。
他是洪都最高執行官,誰也不敢輕易得罪,隻會拚命討好。部將見他喜歡美色,愈發想盡一切辦法收羅各種女子,甚至看到有姿色的女子,不管對方有沒有嫁人,一律搶走敬獻給他。
百姓告到府衙,朱文正卻對擾民、搶掠婦女的部將維護包庇,不準洪都太守責罰他的人。
官員屈服於他的勢力,對他和他部將的行為聽之任之。
久而久之,百姓不再視他為值得尊敬的洪都英雄,而是成了一個人人談虎變色的惡霸。
朱文正仍不知收斂,漸漸迷戀上這種驕淫奢侈的生活,他常常對人抱怨朱元璋抹殺他的功勞,不給他相應的獎賞,到最後他索性在自己的吃穿用度的物品上統統弄上了龍鳳圖案,不但在府邸裏儼然王爺之尊,還違規占了大量民田,蓄了大批奴婢。
江西按察使李飲冰聞訊大怒,派人到洪都核實後立刻上奏彈劾朱文正的種種罪狀,說他在洪都驕侈觖望,***|人妻人女,為非作歹,百姓敢怒不敢言,官員層層相護……
朱元璋雷霆大怒,對朱文正愈發失望,一麵遣使去洪都申斥他,一麵召他迴應天府受審打算跟進懲罰。
朱文正自知難逃懲罰,心裏又恐慌又絕望,拖延時間不願迴應天府。
恰在此時,張士誠買通了他的一個部將,遊說他叛變。在部屬的慫恿下,朱文正幹脆孤注一擲,決定與張士誠聯合反抗朱元璋。
原來張士誠瞅著朱元璋西征與陳友諒作戰的時機,趁機侵城略地。陳友諒和朱元璋當時都無暇顧他,於是南至紹興,北至通泰、高郵、淮安、濠泗,東北至濟寧,通通成了張士誠的屬地。真可謂幅員遼闊,聲勢浩大。
張士誠的自信心在部下的功德歌頌中無限膨脹,聽到朱元璋封王,他也向元廷邀封。元廷當然不會答應這種無理要求,習慣了反反複複的張士誠索性再度背叛元廷自建府第、自稱吳王。任用弟弟張士信為左丞相,女婿潘元紹為參謀,一切政事都由他們二人做主。
這二人哪裏是治國之臣?每日“朝坐白玉堂,夜宿黃金屋”,花天酒地,朝中政務又全部交給黃敬夫、蔡彥文和葉德新等人全權處置,而這三個文人隻知道舞文弄墨,空談國事。
於是當地民間慢慢盛傳一首歌謠唱道:“丞相做事業,專用黃菜葉,一朝西風起,幹癟。”指的就是張士信。
張士誠所占領的地方是糧食產地,又有魚鹽之利,人口眾多,最為富庶。他雖然目光短淺,但不是傻子,知道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必然會對付自己。他一麵派軍隊抵抗朱元璋的進攻,一麵引誘朱元璋的將士歸降。這位私鹽販子最不缺的就是金錢,隻要朱元璋的將士願意歸降,多少錢他都願意掏。
張士誠財大氣粗的行為並非白費力氣,相比朱元璋的吝嗇和對官員的苛刻要求,一些內心不服的部將果真叛變。先有蔣英等人歸降,後有謝再興投靠,這不他又聯係上朱元璋麾下一位意想不到的大人物——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
朱文正被朱元璋訓斥後迴到洪都倍感傷心,即使有馬秀英寫信寬慰他,也不能化解他心中的委屈。他認為自己並不比李文忠、朱沐英差,然而朱元璋的眼裏隻看到李文忠和朱沐英的長處,看不到他的優點。明明兩人是血脈相近的親叔侄,甚至還曾父子相稱,可是他永遠都得不得如同朱標那樣的嗬護,永遠隻有劈頭蓋臉的訓斥和責備……
例如數年前朱元璋一家去雞鳴寺上香,明明是當地的地痞流氓冒充與他有交情為非作歹,可是朱元璋偏偏責怪是他結交了狐朋狗友才惹來事端,敗壞朱家名聲。
再例如守衛洪都一役,那時他真是隨時都把腦袋提在褲襠上,隨時都準備和破城的漢軍以命相搏,命在旦夕的艱險無法言喻,可是朱元璋隻表彰了鄧愈等人,對他則是功過相抵。
這次謝再興叛變一事更是讓他氣憤,明明是朱元璋自己逼得謝再興叛變,卻把責任推到他的身上,僅僅因為他沒有尊敬自己的嶽父,便脫離不了促使謝再興叛變的幹係,哪有這樣的道理?特別是一些不明真相的將領信以為真,私下悄悄指責他,經由此事,他這位平西大功臣的功勞蕩然無存,在洪都戰役中建立的軍威也煙消雲散。
不光外麵不清淨,家裏也鬧得不成樣子,再無往日的和睦祥寧。謝翠英整天以淚洗麵,哭泣埋怨他叔侄二人太狠心,活活逼死自己的父親。
混蛋!朱文正指天怒罵,他的功勞大家視而不見,他的錯誤卻要被人無限放大,這樣的生活真他|媽|的憋屈!
朱元璋下的平叛命令,領軍討伐謝再興的是李文忠,最後謝再興自己跳城牆身亡,跟他何幹!跟他何幹!如果不是朱元璋強行把謝翠英許配給他,他會和謝再興成為翁婿嗎?如果不是謝再興不配當一個嶽父,他會不尊敬嗎?為什麽人人都來指責他,都把錯誤怪到他的身上?連他媳婦都敢指著他的鼻子罵他沒用!
盛怒之下,朱文正動手推了謝翠英一掌,這下可壞事了。
謝翠英猝不及防,重重摔倒在地,還沒迴過神,肚子一陣劇痛,裙子裏滲出血來。原來她因為謝再興之死太傷心,都沒察覺自己懷有身孕,這一摔加上原本身體鬱悶氣結,竟然小產了。
至此,兩人終日吵鬧不休,相互埋怨,曾經一對琴瑟合鳴的夫妻漸漸變成怨偶。
心灰意冷的朱文正開始自暴自棄,不再處理軍務,整日借酒澆愁,常常亂發無名火,動輒重罰下屬。有個手下為了討好他,特意獻上一名美貌女子,他也不問來由立刻收進府裏享用。
他是洪都最高執行官,誰也不敢輕易得罪,隻會拚命討好。部將見他喜歡美色,愈發想盡一切辦法收羅各種女子,甚至看到有姿色的女子,不管對方有沒有嫁人,一律搶走敬獻給他。
百姓告到府衙,朱文正卻對擾民、搶掠婦女的部將維護包庇,不準洪都太守責罰他的人。
官員屈服於他的勢力,對他和他部將的行為聽之任之。
久而久之,百姓不再視他為值得尊敬的洪都英雄,而是成了一個人人談虎變色的惡霸。
朱文正仍不知收斂,漸漸迷戀上這種驕淫奢侈的生活,他常常對人抱怨朱元璋抹殺他的功勞,不給他相應的獎賞,到最後他索性在自己的吃穿用度的物品上統統弄上了龍鳳圖案,不但在府邸裏儼然王爺之尊,還違規占了大量民田,蓄了大批奴婢。
江西按察使李飲冰聞訊大怒,派人到洪都核實後立刻上奏彈劾朱文正的種種罪狀,說他在洪都驕侈觖望,***|人妻人女,為非作歹,百姓敢怒不敢言,官員層層相護……
朱元璋雷霆大怒,對朱文正愈發失望,一麵遣使去洪都申斥他,一麵召他迴應天府受審打算跟進懲罰。
朱文正自知難逃懲罰,心裏又恐慌又絕望,拖延時間不願迴應天府。
恰在此時,張士誠買通了他的一個部將,遊說他叛變。在部屬的慫恿下,朱文正幹脆孤注一擲,決定與張士誠聯合反抗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