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華誕,今又華誕。
今年李堯的華誕,相較往年截然不同。
恰逢他花甲壽誕,早在半年前,大乾禮部與宗正寺,已在籌備。
數月前,大乾派遣使者,前往諸國番邦,廣邀四方賓朋,君王,相聚龍城,共同賀壽。
諸國王侯欣然赴約,富商豪紳自發而往。
盛京龍城,驕陽似火暖熱心。
清晨起,城內就好像鐵鍋內被柴薪煮沸的沸水。
熱鬧,喧嘩。
這是場屬於大乾皇族的盛宴,也是諸國商賈小販的盛會。
從前兩日起,各地前來的曲藝雜耍齊聚,陸續搭建戲台,猶似日月爭輝,帶來無限的歡樂,令城內百姓大開眼界。
秦王宮內,季玄陵抱佳人入夢,也被街道內傳來的歡唿聲,鑼鼓聲驚醒。
洗漱,裝扮,精氣神十足。
他領著妃嬪,攜帶賀禮,驅車前往錦繡城。
一路上,所見所聞,令人賞心悅目,頗有幾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跡象。
昨夜美人坊的事兒,未有人提起,各家好似心照不宣,皆沒有追究,宣傳。
季玄陵心情大好,知曉時日尚早,便攜帶美人在街道遊玩。
日上三竿時,街道內,陸續出現裝飾的富麗堂皇的馬車。
諸王,侯爺身著盛裝,挽著佳人,帶著厚禮,喜氣洋洋前往錦繡城。
今日壽宴,對大乾至關重要,對各邦國君王也同等重要。
有人在等待李堯在壽宴上宣布儲君的人選,有人祈禱得知大乾未來的國策,也有人欲了解大乾與秦國的關係,是否像傳言中,已然秘密結盟。
此番諸王,軍候,攜帶妃嬪去錦繡城。
相比數日前,九江王在府內宴請四方來客時,劍拔弩張,針鋒相對的氣氛,錦繡城內的氣氛祥和而有序。
諸王彼此矛盾再深,也維持著表麵的和睦,恭恭敬敬,笑麵問候,偶爾還並駕齊驅,寒暄幾句。
他們不想在壽宴上丟了麵子,也不敢在李堯壽宴尚作祟,對大乾不恭。
此時的錦繡城,經過數月的裝扮,布置,猶似換上戎裝的沙場驍將。
灰褐色巨石築成的城牆,像盤踞在大地的雄獅,宏偉懾人,走道內精銳的龍騎把守。
白玉石欄,金碧輝煌的宮門處,鑲金的紅毯穿梭在宮牆間,漫過長長的台階,從外麵延伸向正殿,似巨龍伏地,又像紅霞漂浮,兩側排列有序的禁軍把守,氣氛仗馬寒蟬,森嚴赫赫。
走進錦繡城,屋簷四角的延伸出的金龍,幾乎臨空而出,頗有君臨天下,誰與爭鋒之勢。
廣場處玉柱上龍飛鳳舞,栩栩如生,盤踞上空,傲視蒼生。
四方來賀,百官齊聚。
時辰將至時,季玄陵帶妃嬪穿梭在人流中,耳畔不時傳來嘖嘖稱讚之音。
“龍城被稱作盛京,錦繡城被譽為聖城,果然大氣磅礴,氣勢奪人。”入宮時,夢籮公主由衷的讚賞。
她生在東海之濱的齊王宮,嫁往西陲邊塞的秦王宮,在江南秀美之地的鎮南王宮留宿。
也是頗有見識,仍被雕梁畫棟,氣吞山河的錦繡城的震懾。
阮傾城,牧婉鈺,趙宜人,柳香君,亦為錦繡城的奢侈,豪華而震驚。
天外天,山外山。
錦繡城絕對是列國皇城內最令人向往的宮殿。
季玄陵多次往返錦繡城,每每前來都大開眼界,歎息道:“人人盡說江南好,焉知龍城賽江南,千年帝都,底蘊猶存啊。”
與錦繡城媲美的皇宮,唯有大康的霓虹宮,可惜皇城驚變,被穆家兄弟付之一炬,淪為殘垣斷壁。
可惜。
可歎。
入了錦繡城,鍾鼓轟鳴,百樂齊響。
“齊王到....”
“唐王到....”
“琅琊王到...”
“楚王到...”
“秦王到...”
“.......”
賓朋陸續而至,大殿外的宦官興奮的報道。
負責迎接客人的九江王,海陵王麵容滿布,與來人寒暄。
季玄陵抵達時,九江王熱情接待,好像早忘記美人坊事件,寒暄幾句,便招待其他的諸王。
不久,李堯帶領後宮妃嬪,公主現身。
領諸王,群臣,前往祭台祭祀。
盡管祭祀過程異常繁瑣,時不時對李堯三拜九叩,各君王卻不敢有怨言。
不過,祭祀後,李堯免了許多其他儀式,直接迴到正宮太和殿。
此舉諸王好生疑惑,今日的龍城,今日的錦繡城,今日李堯的壽宴,處處彰顯大乾繁榮,李堯該趁機宣揚國威啊。
太和殿內,賓客入席,分列東西而坐,席間食器整齊放置,案台上魚肉瓜果,甘甜純釀,應有盡有。
諸王百官跪地祝壽,獻上壽禮。
或誠心祝壽,或笑裏藏刀。
李堯時常寡言少語,不苟言笑,獻禮時,龍顏上難得的露出濃濃的笑容。
獻禮結束,李堯揮揮手示意諸王,百官落座。
伺候的丫鬟斟酒後,李堯端起酒杯,瞥了眼坐在身旁的幾名皇妃,轉首盯著下方的諸王:“諸王愛卿,長途跋涉而來,朕代表大乾,歡迎你們。”
“作為臣子,皇上壽宴,我等理應前來。”一名南方的君王,舉杯向李堯敬酒,略帶討好之意:“祝皇上萬壽無疆。”
大乾對南方的態度,特別是對南唐的態度,基本已經明了。
壽宴結束,必是大兵壓境。
南方諸邦多受南唐欺壓,歡迎大乾龍騎南征。
一掃南方奸佞,還諸邦朗朗乾坤。
李堯飲酒,捋著長須,淡淡的說:“往年,朕過壽時,多在錦繡城內設宴小聚。今年特意設宴,廣邀四方賓朋,除慶賀花甲壽誕外,還是商議軍政。”
商議軍政?
難道不是為賀壽嗎?
太和殿內,大乾群臣,列國王侯,全微微蹙眉,不解其意。
僅商議軍務,何須如此勞師動眾。
李堯沒有例會殿內其他人的態度,繼續飲酒,朗聲說:“大乾朝政,乃大乾內務,卻也牽連諸侯邦國,今邀請大家前來。除諸王小聚外,將宣布幾件事情。
畢竟,與朕的壽宴相比,大乾的前途更更重要。”
關乎諸侯國。
諸王聞之色變,盡管麵孔仍然洋溢著笑容,內心已各自盤算起來。
.........
有貓膩。
李堯的態度,令人玩味。
說起來,李堯繼承皇位後,刀柄入庫,馬放南山,大乾內政對諸侯國的影響微乎其微。
今李堯提到大乾內政影響四方諸國,殿內已有人猜測到,大乾可能要改變長期推行休兵止戈的國策。
畢竟,唯有對外擴張,大乾內政才影響諸侯國。
太和殿內,靜可羅雀。
諸王紛紛揣測李堯的態度。
此時,唐王麵色最難看,害怕李堯指桑罵槐,借南唐來敲山震虎。
他默不出聲,端起酒杯飲酒,掩蓋內心的慌亂,眸光不時瞥向李堯,注意著他的神情。
季玄陵穩坐釣魚台,靜觀風浪起。
輕撫著阮傾城的柔荑,眼角的餘光瞟了眼列國君王,他們如殤考妣,已有人垂首喪氣。
不禁歎道:“這哪是壽宴啊,分明是殺機四伏的鴻門宴。”
他也好奇李堯在壽宴上宣布什麽事兒。
不過,昨日兩國秘而不宣達成盟約,他不怕李堯做出格的事情?
選擇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
“皇上,欲宣布何事?”楚王詢問。
楚國東南部一角,與大乾北疆相鄰,正值齊楚作戰,秦楚聯軍強征大康,楚地南疆防禦鬆懈。
楚王生怕大乾龍騎劍指北方。
“大乾儲君,選定何人,不光大乾群臣,百姓翹首期盼,諸卿,也暗中關注吧?”李堯說,瞥了眼九江王,海陵王,嚴肅的說:“選定儲君刻不容緩,不能再拖延了。朕計劃,在兩年內退位。”
退位?
這怎麽可能?
此言猶似飛速而落的隕石,砸進蕩著漣漪的湖泊內,頃刻間,掀起驚濤駭浪。
諸王皆驚。
群臣慌神。
退位。
多指權臣脅迫,帝王皇權喪失。或皇子奪嫡,強迫皇帝禪讓。
大乾立國百年來,尚未有過皇上退位。
李堯非大乾最出色的國君,特別在對外擴張,開疆辟土上,相比大乾先祖的確遜色許多。
然而,李堯年少繼位,始終勵精圖治,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在他治理中讓大乾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
大乾的國力,特別是經濟,幾乎是大乾立國以來最穩定,最富庶的時代。
縱然已過花甲之年,但仍舊精神抖擻,身強體健,在大乾的聲望如日中天。
莫說退位了,他再主政十年,似乎都綽綽有餘。
今毫無前兆宣布兩年內退位,把皇權交給新君,沒有人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皇上,是不是太倉促了?”
太尉徐朝恩被驚得渾身冷汗,忙喝酒壓驚,急聲詢問。
太突然了。
以前李堯沒有表現出半點的跡象。
若非壽宴的氣氛還算祥和,若非龍城的禁軍,南北大營仍各盡其責,他甚至都懷疑某為幌子兵變,暗中威脅皇上。
“皇上,此事關乎國本,不可草率!”大將軍,大司馬梁玄晟倉促的說。
殿內,幾名皇子,諸臣百官也紛紛建言,不支持李堯退位。
李堯要退位!
季玄陵輕笑了聲,初聞的確出乎意料,細細斟酌又順理成章。
李堯老成持重,被稱作賢君絲毫不為過,諸侯國仍風平浪靜的話,他繼續主政,大乾將越來越繁榮。
奈何南唐謀國,似蠕動的蠶蟲暗地裏快速蠶食大乾。
北方的秦國,齊國,楚國,日漸兵強馬壯,有機會威脅大乾。
李堯守土之方,開拓不足。
若選定儲君,助他鞏固皇權,再急流勇退,既保證自己的賢明,更維護大乾的利益,乃最明智的選擇。
大乾鄰邦君王,怕是寢食難安嘍!
李茂源抓著軟墊,指尖刺破軟墊,發泄滿腔怒意。
他處心積慮布局,處處討好李堯,試圖攪亂大乾內政,李堯一句話,令他所有的努力幾乎付之東流。
一時抓起酒杯,狂飲悶酒泄恨。
“哈哈哈...”
李堯仰頭郎笑,麵色如平湖之水:“大乾太富裕了,富裕到軍中將士醉生夢死,大乾太仁慈了,仁慈到四方邦國,公然敢在大乾眼皮底下,試圖顛覆大乾。
今大乾軍械鬆弛,武備不興,四麵虎狼環視,非岌岌可危,卻不能任其發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大乾不能再紙醉金迷了,所以選定新君,破舊立新,才能改變大乾的處境。
何況,自古英雄出少年,善戰如秦王之流,善謀如唐王之輩,皆臨危受命,仍創出自己的天地。
大乾兒郎,甘願自甘墮落嗎?沒有能文善武的英才嗎?”
李堯的話,包含的意思太多了。
壽宴變成鴻門宴,李堯似乎不顧諸王前來賀壽,直接針對眾人。
唉!
李堯仍不相信他。
聞聲,季玄陵長長喘口氣。
李堯記仇啊,公然點名,把他與李茂源相提並論,顯然沒有忘記前兩日他的警告。
太和殿,諸王,群臣越發的震驚。
特別是大乾接壤的邦國君王,早已是不寒而栗。
李堯在指桑罵槐啊!
提到秦王,唐王,全在敲山震虎,頗具警告的味道。
今選擇急流勇退,怕是已決定改變大乾固有刀柄入庫,馬放南山的國策,推行以武立國,對外擴張的國策。
很快,大乾將發起滅國戰爭吧。
佳釀入喉,有君王感覺口中苦澀,美味入腹,有君王感覺如吃糟糠。
太和殿內,祥和安定的氣氛中,隱藏著濃濃的驚懼與殺意。
大乾整頓兵馬,為擴張做準備,與之相鄰的邦國,隨時麵臨滅頂之災。
齊王心神晃晃,終於明白了,為何昨夜季玄陵爽快的答應他的提議,原來對方已經提前知道李堯的態度,從而未雨綢繆。
此時,他暗自慶幸,幸虧昨夜前往秦王宮,與季玄陵達成的協議,緩和了關係。若不然將來大乾龍騎劍指北疆,齊國將首當其衝。
楚王麵色長白,瞥了眼季玄陵。
事情變化的速度超出預料,他該尋找合適的機會與秦王齊王,好生商議?
唐王李茂源也望向了秦王,不過他的麵色非常的冷酷,狠狠的瞪了眼秦王,好似懷疑事情與季玄陵有關係。
陰狠的眼眸中隱藏著濃濃的殺意。
今年李堯的華誕,相較往年截然不同。
恰逢他花甲壽誕,早在半年前,大乾禮部與宗正寺,已在籌備。
數月前,大乾派遣使者,前往諸國番邦,廣邀四方賓朋,君王,相聚龍城,共同賀壽。
諸國王侯欣然赴約,富商豪紳自發而往。
盛京龍城,驕陽似火暖熱心。
清晨起,城內就好像鐵鍋內被柴薪煮沸的沸水。
熱鬧,喧嘩。
這是場屬於大乾皇族的盛宴,也是諸國商賈小販的盛會。
從前兩日起,各地前來的曲藝雜耍齊聚,陸續搭建戲台,猶似日月爭輝,帶來無限的歡樂,令城內百姓大開眼界。
秦王宮內,季玄陵抱佳人入夢,也被街道內傳來的歡唿聲,鑼鼓聲驚醒。
洗漱,裝扮,精氣神十足。
他領著妃嬪,攜帶賀禮,驅車前往錦繡城。
一路上,所見所聞,令人賞心悅目,頗有幾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跡象。
昨夜美人坊的事兒,未有人提起,各家好似心照不宣,皆沒有追究,宣傳。
季玄陵心情大好,知曉時日尚早,便攜帶美人在街道遊玩。
日上三竿時,街道內,陸續出現裝飾的富麗堂皇的馬車。
諸王,侯爺身著盛裝,挽著佳人,帶著厚禮,喜氣洋洋前往錦繡城。
今日壽宴,對大乾至關重要,對各邦國君王也同等重要。
有人在等待李堯在壽宴上宣布儲君的人選,有人祈禱得知大乾未來的國策,也有人欲了解大乾與秦國的關係,是否像傳言中,已然秘密結盟。
此番諸王,軍候,攜帶妃嬪去錦繡城。
相比數日前,九江王在府內宴請四方來客時,劍拔弩張,針鋒相對的氣氛,錦繡城內的氣氛祥和而有序。
諸王彼此矛盾再深,也維持著表麵的和睦,恭恭敬敬,笑麵問候,偶爾還並駕齊驅,寒暄幾句。
他們不想在壽宴上丟了麵子,也不敢在李堯壽宴尚作祟,對大乾不恭。
此時的錦繡城,經過數月的裝扮,布置,猶似換上戎裝的沙場驍將。
灰褐色巨石築成的城牆,像盤踞在大地的雄獅,宏偉懾人,走道內精銳的龍騎把守。
白玉石欄,金碧輝煌的宮門處,鑲金的紅毯穿梭在宮牆間,漫過長長的台階,從外麵延伸向正殿,似巨龍伏地,又像紅霞漂浮,兩側排列有序的禁軍把守,氣氛仗馬寒蟬,森嚴赫赫。
走進錦繡城,屋簷四角的延伸出的金龍,幾乎臨空而出,頗有君臨天下,誰與爭鋒之勢。
廣場處玉柱上龍飛鳳舞,栩栩如生,盤踞上空,傲視蒼生。
四方來賀,百官齊聚。
時辰將至時,季玄陵帶妃嬪穿梭在人流中,耳畔不時傳來嘖嘖稱讚之音。
“龍城被稱作盛京,錦繡城被譽為聖城,果然大氣磅礴,氣勢奪人。”入宮時,夢籮公主由衷的讚賞。
她生在東海之濱的齊王宮,嫁往西陲邊塞的秦王宮,在江南秀美之地的鎮南王宮留宿。
也是頗有見識,仍被雕梁畫棟,氣吞山河的錦繡城的震懾。
阮傾城,牧婉鈺,趙宜人,柳香君,亦為錦繡城的奢侈,豪華而震驚。
天外天,山外山。
錦繡城絕對是列國皇城內最令人向往的宮殿。
季玄陵多次往返錦繡城,每每前來都大開眼界,歎息道:“人人盡說江南好,焉知龍城賽江南,千年帝都,底蘊猶存啊。”
與錦繡城媲美的皇宮,唯有大康的霓虹宮,可惜皇城驚變,被穆家兄弟付之一炬,淪為殘垣斷壁。
可惜。
可歎。
入了錦繡城,鍾鼓轟鳴,百樂齊響。
“齊王到....”
“唐王到....”
“琅琊王到...”
“楚王到...”
“秦王到...”
“.......”
賓朋陸續而至,大殿外的宦官興奮的報道。
負責迎接客人的九江王,海陵王麵容滿布,與來人寒暄。
季玄陵抵達時,九江王熱情接待,好像早忘記美人坊事件,寒暄幾句,便招待其他的諸王。
不久,李堯帶領後宮妃嬪,公主現身。
領諸王,群臣,前往祭台祭祀。
盡管祭祀過程異常繁瑣,時不時對李堯三拜九叩,各君王卻不敢有怨言。
不過,祭祀後,李堯免了許多其他儀式,直接迴到正宮太和殿。
此舉諸王好生疑惑,今日的龍城,今日的錦繡城,今日李堯的壽宴,處處彰顯大乾繁榮,李堯該趁機宣揚國威啊。
太和殿內,賓客入席,分列東西而坐,席間食器整齊放置,案台上魚肉瓜果,甘甜純釀,應有盡有。
諸王百官跪地祝壽,獻上壽禮。
或誠心祝壽,或笑裏藏刀。
李堯時常寡言少語,不苟言笑,獻禮時,龍顏上難得的露出濃濃的笑容。
獻禮結束,李堯揮揮手示意諸王,百官落座。
伺候的丫鬟斟酒後,李堯端起酒杯,瞥了眼坐在身旁的幾名皇妃,轉首盯著下方的諸王:“諸王愛卿,長途跋涉而來,朕代表大乾,歡迎你們。”
“作為臣子,皇上壽宴,我等理應前來。”一名南方的君王,舉杯向李堯敬酒,略帶討好之意:“祝皇上萬壽無疆。”
大乾對南方的態度,特別是對南唐的態度,基本已經明了。
壽宴結束,必是大兵壓境。
南方諸邦多受南唐欺壓,歡迎大乾龍騎南征。
一掃南方奸佞,還諸邦朗朗乾坤。
李堯飲酒,捋著長須,淡淡的說:“往年,朕過壽時,多在錦繡城內設宴小聚。今年特意設宴,廣邀四方賓朋,除慶賀花甲壽誕外,還是商議軍政。”
商議軍政?
難道不是為賀壽嗎?
太和殿內,大乾群臣,列國王侯,全微微蹙眉,不解其意。
僅商議軍務,何須如此勞師動眾。
李堯沒有例會殿內其他人的態度,繼續飲酒,朗聲說:“大乾朝政,乃大乾內務,卻也牽連諸侯邦國,今邀請大家前來。除諸王小聚外,將宣布幾件事情。
畢竟,與朕的壽宴相比,大乾的前途更更重要。”
關乎諸侯國。
諸王聞之色變,盡管麵孔仍然洋溢著笑容,內心已各自盤算起來。
.........
有貓膩。
李堯的態度,令人玩味。
說起來,李堯繼承皇位後,刀柄入庫,馬放南山,大乾內政對諸侯國的影響微乎其微。
今李堯提到大乾內政影響四方諸國,殿內已有人猜測到,大乾可能要改變長期推行休兵止戈的國策。
畢竟,唯有對外擴張,大乾內政才影響諸侯國。
太和殿內,靜可羅雀。
諸王紛紛揣測李堯的態度。
此時,唐王麵色最難看,害怕李堯指桑罵槐,借南唐來敲山震虎。
他默不出聲,端起酒杯飲酒,掩蓋內心的慌亂,眸光不時瞥向李堯,注意著他的神情。
季玄陵穩坐釣魚台,靜觀風浪起。
輕撫著阮傾城的柔荑,眼角的餘光瞟了眼列國君王,他們如殤考妣,已有人垂首喪氣。
不禁歎道:“這哪是壽宴啊,分明是殺機四伏的鴻門宴。”
他也好奇李堯在壽宴上宣布什麽事兒。
不過,昨日兩國秘而不宣達成盟約,他不怕李堯做出格的事情?
選擇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
“皇上,欲宣布何事?”楚王詢問。
楚國東南部一角,與大乾北疆相鄰,正值齊楚作戰,秦楚聯軍強征大康,楚地南疆防禦鬆懈。
楚王生怕大乾龍騎劍指北方。
“大乾儲君,選定何人,不光大乾群臣,百姓翹首期盼,諸卿,也暗中關注吧?”李堯說,瞥了眼九江王,海陵王,嚴肅的說:“選定儲君刻不容緩,不能再拖延了。朕計劃,在兩年內退位。”
退位?
這怎麽可能?
此言猶似飛速而落的隕石,砸進蕩著漣漪的湖泊內,頃刻間,掀起驚濤駭浪。
諸王皆驚。
群臣慌神。
退位。
多指權臣脅迫,帝王皇權喪失。或皇子奪嫡,強迫皇帝禪讓。
大乾立國百年來,尚未有過皇上退位。
李堯非大乾最出色的國君,特別在對外擴張,開疆辟土上,相比大乾先祖的確遜色許多。
然而,李堯年少繼位,始終勵精圖治,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在他治理中讓大乾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
大乾的國力,特別是經濟,幾乎是大乾立國以來最穩定,最富庶的時代。
縱然已過花甲之年,但仍舊精神抖擻,身強體健,在大乾的聲望如日中天。
莫說退位了,他再主政十年,似乎都綽綽有餘。
今毫無前兆宣布兩年內退位,把皇權交給新君,沒有人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皇上,是不是太倉促了?”
太尉徐朝恩被驚得渾身冷汗,忙喝酒壓驚,急聲詢問。
太突然了。
以前李堯沒有表現出半點的跡象。
若非壽宴的氣氛還算祥和,若非龍城的禁軍,南北大營仍各盡其責,他甚至都懷疑某為幌子兵變,暗中威脅皇上。
“皇上,此事關乎國本,不可草率!”大將軍,大司馬梁玄晟倉促的說。
殿內,幾名皇子,諸臣百官也紛紛建言,不支持李堯退位。
李堯要退位!
季玄陵輕笑了聲,初聞的確出乎意料,細細斟酌又順理成章。
李堯老成持重,被稱作賢君絲毫不為過,諸侯國仍風平浪靜的話,他繼續主政,大乾將越來越繁榮。
奈何南唐謀國,似蠕動的蠶蟲暗地裏快速蠶食大乾。
北方的秦國,齊國,楚國,日漸兵強馬壯,有機會威脅大乾。
李堯守土之方,開拓不足。
若選定儲君,助他鞏固皇權,再急流勇退,既保證自己的賢明,更維護大乾的利益,乃最明智的選擇。
大乾鄰邦君王,怕是寢食難安嘍!
李茂源抓著軟墊,指尖刺破軟墊,發泄滿腔怒意。
他處心積慮布局,處處討好李堯,試圖攪亂大乾內政,李堯一句話,令他所有的努力幾乎付之東流。
一時抓起酒杯,狂飲悶酒泄恨。
“哈哈哈...”
李堯仰頭郎笑,麵色如平湖之水:“大乾太富裕了,富裕到軍中將士醉生夢死,大乾太仁慈了,仁慈到四方邦國,公然敢在大乾眼皮底下,試圖顛覆大乾。
今大乾軍械鬆弛,武備不興,四麵虎狼環視,非岌岌可危,卻不能任其發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大乾不能再紙醉金迷了,所以選定新君,破舊立新,才能改變大乾的處境。
何況,自古英雄出少年,善戰如秦王之流,善謀如唐王之輩,皆臨危受命,仍創出自己的天地。
大乾兒郎,甘願自甘墮落嗎?沒有能文善武的英才嗎?”
李堯的話,包含的意思太多了。
壽宴變成鴻門宴,李堯似乎不顧諸王前來賀壽,直接針對眾人。
唉!
李堯仍不相信他。
聞聲,季玄陵長長喘口氣。
李堯記仇啊,公然點名,把他與李茂源相提並論,顯然沒有忘記前兩日他的警告。
太和殿,諸王,群臣越發的震驚。
特別是大乾接壤的邦國君王,早已是不寒而栗。
李堯在指桑罵槐啊!
提到秦王,唐王,全在敲山震虎,頗具警告的味道。
今選擇急流勇退,怕是已決定改變大乾固有刀柄入庫,馬放南山的國策,推行以武立國,對外擴張的國策。
很快,大乾將發起滅國戰爭吧。
佳釀入喉,有君王感覺口中苦澀,美味入腹,有君王感覺如吃糟糠。
太和殿內,祥和安定的氣氛中,隱藏著濃濃的驚懼與殺意。
大乾整頓兵馬,為擴張做準備,與之相鄰的邦國,隨時麵臨滅頂之災。
齊王心神晃晃,終於明白了,為何昨夜季玄陵爽快的答應他的提議,原來對方已經提前知道李堯的態度,從而未雨綢繆。
此時,他暗自慶幸,幸虧昨夜前往秦王宮,與季玄陵達成的協議,緩和了關係。若不然將來大乾龍騎劍指北疆,齊國將首當其衝。
楚王麵色長白,瞥了眼季玄陵。
事情變化的速度超出預料,他該尋找合適的機會與秦王齊王,好生商議?
唐王李茂源也望向了秦王,不過他的麵色非常的冷酷,狠狠的瞪了眼秦王,好似懷疑事情與季玄陵有關係。
陰狠的眼眸中隱藏著濃濃的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