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


    不知是何時傳下來的習俗,在中國,過臘八喝臘八粥就算是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接著開始置辦年貨,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


    過臘八的習俗確是東南西北各有不同,比如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而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在山東“孔府食製”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裏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裏當差們喝的。


    但是對於王小紅一家來說,臘八這一天卻是不喝“臘八粥”的,這裏的主食是煎餅,偶爾吃些麵食,粥是每頓飯必備的佳肴,大米對於沂蒙市的人來說主要用來煮粥,俗稱“大米湯”。因此一年中隻有臘八這一天,家裏才會蒸些米飯。王宜帆提前一天去糧油副食店裏糴(di,二聲)了上好的東北大米,但是被王小紅偷偷的換成了空間的大米。


    早上五點半起來將米淘過一遍後分別放在了盆裏和碗裏,大概隻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間,加了些水使其沒過盆裏和碗裏的大米。在大鐵鍋中添入六舀子水,將盛米的盆和碗放在蒸包子的屜子上,蓋上鍋蓋後在四周圍了一圈籠布,防止鍋中的熱氣跑出來。最後在鍋底放入秋天從山上刨來並曬幹的樹根,大火燒開將米飯蒸熟。米飯出鍋後趁著鍋底燒汪的大火,燉上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吃著白米飯配上這樣一個‘大菜’是王小紅記憶中最享受的時光。


    看到李翠在集上賣蘋果一秋天進賬不少,王宜帆和李翠商量後準備趁著過年繼續在集上做買賣,這次他們不準備繼續賣蘋果了,北方的農村冬天動輒零下十幾度,水果容易凍壞,因此他們決定在集上賣青菜。比如蘑菇、辣椒、土豆、蓮藕、山藥這些東西,並且已經不滿足於隻趕泉莊大集這一個集市,準備走遠一點去周圍的一些小集市(泉莊東邊的官莊和店子集,西邊的郝家村集)賣菜。


    這時王小紅就成為一個‘老大難’,帶著孩子趕集的話太遭罪,四點多就得出門;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裏不安全,公公婆婆也不給看孩子。這是王小紅的老奶奶和舅姥爺挺身而出了,雖然老奶奶已經年近92,不管去哪都要拄著拐杖還經常去撿破爛,但是她舅姥爺才四十多歲還算年富力強,他們一起照看孩子王宜帆夫婦還比較放心。


    臘月二十三是郝家村集,二十二這天晚上送來了他們定好一筐重達200斤的蘑菇。蘑菇搬到屋裏之後王宜帆提了一桶水進來,和李翠兩個人拿著舀子把這一桶水全部倒進了蘑菇裏。王宜帆一邊倒一邊對李翠說,今晚多澆點水讓蘑菇“喝飽”,明天就能多賣點錢,反正這個東西不怕凍。因為蘑菇外麵裹了塑料布,所以他們不擔心會漏水。臘月二十三早上三點多,王宜帆就起來打開爐子燒了一鍋雞蛋湯和李翠就著煎餅喝了,剩下的留著給王小紅和奶奶、二舅喝。四點鍾,王宜帆和李翠把蘑菇和其他的菜抬上借來的三輪車,又在外麵蓋了一層棉被防止青菜被凍著,才出門和前院一起去賣塑料袋的鄰居會合。


    四點鍾外麵到處都黑黢黢的,月亮西陲,天空中掛著幾點黯淡的星光,王宜帆在前麵騎著車,李翠在後麵推著,他們就這樣出發了。郝家村集並不是很遠,也就10裏多路,按說不需要這麽早出門。無奈的是由於造物中太過奇葩,去往郝家村的路上有一個大坡,人稱“鳳凰嶺”。帶著這麽多的貨根本上不去,隻能一點點的推著上去。眼看五點多了離郝家村還有大半的路程,王宜帆幾人心裏有些著急,想著趕緊爬過這個坡就快了。


    天蒙蒙亮了,有幾個要去郝家村中學上早自習的學生路過,看他們爬坡太過費勁,立刻跑過來幫忙推車。90年代,助人為樂的事情很常見,中學生要早上五點多就去學校晨跑上早自習,住校的學生也是兩個人擠一張床,周日晚上到學校上晚自習時一周的開始,周六上完上午的四節課算是結束,每周三家長都要到學校給孩子送煎餅和鹹菜。推著車過了鳳凰嶺之後李翠本想問問他們的姓名和住址,結果這幾個孩子擺擺手一溜煙的跑了。


    臘月二十四是王小紅的生日,也是農曆“小年”。雖然有北方過‘二十三’,南方過‘二十四’的說法,但是位於魯東南地區的泉莊鎮,仍然堅持“官過二十三,民過二十四”的習俗。下午三點店子集上的人就不是很多了,王宜帆夫婦趕緊收拾東西往家中趕,準備好好給王小紅過個生日。


    但是到了家門口卻是‘鐵將軍’站崗,王小紅和老奶奶、舅姥爺都不知所蹤。王宜帆迴家卸車,李翠則趕緊去找孩子他們,最後發現王小紅的舅姥爺喝醉了酒在家唿唿大睡,王小紅和她老奶奶不知去哪裏了,問誰都說沒見過。路過葛家的小賣鋪時,葛老二喊住了她:“同媽,這是你們家的鑰匙麽?兩點多的時候大偉撿到拿過來的,我一看就知道是同同掉的。吃完中午飯有人看見你們家老太太拿著撿破爛的袋子領著同同往北邊去了。他倆可能去鄉政府大院那邊了,你趕緊去找找吧!”


    李翠過了十字路口,正準備往東邊走去鄉政府大院的時候,之間婆婆奶奶帶著孩子正往這邊走。老太太九十多歲的人了,一隻手中拿著拐棍和袋子,把袋子拖在地上拉著往前走,另一隻手則緊緊的牽著王小紅。一老一少都走不了太快,更何況拖著個袋子,所以兩人走一步停下歇一下。


    李翠見狀趕緊迎上去,一手背起老太太撿破爛的袋子,然後牽著王小紅的另一隻手,邊走便數落到:“您說您這麽大年紀了,就別出來撿破爛了不行麽?雖說這些瓶子、報紙、玻璃啥的值些錢,可是這外麵多冷啊。您領著同同出來也不多穿點,這一老一少的凍著了可怎麽辦?”


    王小紅的老奶奶操著一口平邑的方言:“我多老?又不是不能動彈了,自己拾點破爛買賣錢好買點止疼藥吃,總不能光是問你要錢吧?問你那兩個兄弟媳婦要錢她們也不給,一毛兩毛的錢雖然不多,你自己日子也不好過,人老了還能動彈就自己幹唄,指望誰都不如指望自己。沒事,小媛聽話,跟著我去拾破爛,等老奶奶賣了錢給小媛買糖吃。”話裏滿是淒涼,但是充滿著對小輩的疼愛之情。


    其實王小紅額爺爺王培山還算是孝順,想當年他在江蘇省服完兵役本來有機會進入工廠工作的,但是擔心家中大哥王培水照顧不好老娘,就放棄了這個機會,和他一起的張家大哥50多歲退休的時候已經在工廠裏做到了廠長,。王培山迴家後就在公社裏做了會計,後來公社撤銷後在泉莊村做了大隊書記,一幹就是三十多年。雖然平時村裏的事情忙也顧不上老娘,但是在眼前好歹能照顧一下,隻是王小紅的奶奶對婆婆不是很孝順,聽多了耳邊風難免耳根發軟。大丈夫在世難免妻不賢子不孝,個中滋味隻能自己體會,且看王培山夫婦老年生活如何吧。


    李翠見老太太這樣也不好意思說公婆的不是,隻好說:”以後我出去趕緊您就在家裏幫我們照看著孩子,別到處亂跑,不然我們在外麵也會擔心的。我和同爸趕集掙了錢,總是夠給您買止疼藥的。”老人上了年紀身體總是各種不舒服,李翠也是無奈,隻能多給點錢讓老太太買了止疼藥能活得稍微舒服些。


    “今天正好是小年,也是同同的生日。一會迴家您幫我看著同同,我包點餃子吃。”說完也不管老太太同不同意,到了巷子口,直接把老太太拽到家裏去了。這麽晚了婆婆那邊說不定都吃完了,以她那個小氣樣肯定不會給老太太留飯,迴去也就是吃些剩飯剩菜,還不如來自己家吃些好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我若為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楊沫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楊沫兒並收藏重生之我若為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