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二十八是按察使夏峰夏大人母親的八十歲壽辰,馮氏早早的備了壽禮,說起來蘇家和夏家還沾親帶故,蘇家大房蘇鴻益的太太苗氏是夏峰的表妹,拐著彎的親戚也是親戚,同在湖南地界兒,兩家人年節常常走動。
夏大人掌管著司法,三品的官位不容小覷,湘玉跟著馮氏去過夏家兩次,兩家離得遠,坐轎子得兩個時辰才能到。
馮氏在金珍行給幾個小姐定了花絲鑲瑪瑙長命富貴鎖,姑娘們穿著一水的酡紅色羅裙,穿戴皆一樣,連小湘琪也是。
少爺們她沒操心,隻是張羅著量身裁衣,除了重宇跟著她一起,重秉、重明跟著老爺去夏府,坐爺們兒的席位。夏老夫人有三品的誥命,是個慈眉善目的老太太,飽經風霜的麵上仿佛在訴說著往昔。
夏老爺子幾年前過世了,怕夏老夫人煩悶,夏大人的幼女搬去了西院陪著老夫人。此刻站在夏老夫人身邊的便是夏大人的小女兒雲瑤。
大夫人徐氏拉著馮氏的手,親密的把她引到座位上:“在座的夫人們可都到了,就你來得晚,老夫人您說怎麽罰她。”
夏老夫人掃了兒媳一眼:“就你刁鑽,小心把客人嚇跑囉,蘇家這幾個閨女我是真愛看,紅紅火火的站了這一排,各個都跟天仙似的,瞧瞧人家這孩子是怎麽長的?”
大夫人徐氏和夏老夫人打趣慣了,吩咐丫鬟給太太們上茶,十多個穿著草綠翠岩衫、梳著垂掛髻的少女徐步而至,茶點擺上桌,沒有絲毫的慌亂,腰間都墜著一個玉佩,玉石是上好的翠玉,淺綠色的翡翠花青,刻著山水青鬆圖紋,寓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求個吉利。丫鬟們步伐穩健,玉佩一絲的聲響都沒有,一看便是訓練有素的。
夫人們陪著老夫人說了一會兒話,徐氏便帶著女眷們去了內院,老爺們來給老夫人拜壽,雲瑤跟在大夫人徐氏旁邊,徐氏生了兩兒兩女,大女兒三年前嫁到了京城,大兒子成了親,二兒子比蘇重秉大一歲。
雲瑤招唿小姐們落座,內院搭了一個戲台子,請了城裏最有名的戲班子唱戲。夏老夫人愛聽湘劇,現在一般人家請戲班子,大多都聽京劇,京城的貴人們聽京戲,下麵也照葫蘆畫瓢,點了曲子看台上伶人咿咿呀呀。
老夫人點了《誅雄虎》和《百花贈劍》,大夫人點了《拜月記》。湘劇的故事大多取自傳奇小說或者民間話本,要麽姻緣締結要麽忠君報國,小姑娘們看的津津有味,在精神世界貧乏的這個時空,這也算是一大消遣了。
隻是湘玉看了一會,就看不下去了,隻顧著情情愛愛,連基本的邏輯都說不通,她在馮氏耳旁耳語一番,說想繞著花園走走。
戲台子搭在了花園的西側,離得很近,繞一圈假山便到了,湘玉帶著采薇,玉瑤也跟了過來:“我也同你去透透氣,這些劇我不太愛看。”
鼓板、鐃鈸、大鑼等樂器奏弄起來,後麵夫人們的言笑晏晏淹沒在其中。
花園裏有個涼亭,玉瑤帶著湘玉坐在涼亭裏,清風徐徐吹來,涼亭建的高一些,假山的景況一覽無餘。
湘玉每年都得有幾次跟著馮氏出來交際,各家小姐認個大概,和玉瑤雖不親切,但也大致了解她的性子。
父親是三品官,玉瑤從小錦衣玉食,脾氣有些驕縱,但也進退有禮,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八歲的年紀就有著小才女的稱謂。
女子15歲及笄,到了十一二便開始相看了,有下手早的夫人,九歲十歲就開始留意城裏各家的女兒,湘玉還聽馮氏歎過,如果玉瑤年紀再大上三四歲,配給秉哥也不錯。
湘玉當時聽這話腦補了一下大哥那張撲克臉,玉瑤的脾性碰到大哥,估計得爆炸。玉瑤長得高,比湘玉要高上半頭,身量纖纖,已經有了小淑女的模樣。
二人正聊著天,聽到假山後麵一陣騷動,望過去是一男一女在爭執,湘玉看男子有些麵熟,等那人轉過來,發現是玉瑤的二哥夏瑞海。
很顯然玉瑤認識那女子,玉瑤起身說有事先離開一會兒,返身去戲台子找太太。
玉瑤走得急,腳下邁著小碎步往前趕,額頭上滲出汗珠,咬著牙在心裏把哥哥罵了一萬遍,祖母壽辰大好的日子,差點就被他給毀了,若是宣揚出去,夏府的臉麵還往哪裏放,她們還要不要做人了?
大夫人徐氏正和布政使家的夫人講雲州的風土人情,二人是同鄉,有很多話說,見雲瑤跟她使眼色,跟了出來,再等雲瑤把始末一擺,氣得大發雷霆:“這個不成器的東西,都被他害死了。”
趕到假山後麵時二人在握著手訴衷情,幸好太太小姐們都在戲台子看戲,若是來逛花園子見到這一幕,夏家的聲譽算是毀了大半。
大夫人循規蹈矩,恪守本分,沒想到養出這樣放蕩的兒子,拿起地下的石子就往夏瑞海身上砸,小聲的罵了一句:“平時教你的規矩都吃到狗肚裏了?竟幹出傷風敗俗之事。”
“大伯母!”躲在夏瑞海後麵的女子
叫了一聲。
聽到這聲大伯母,徐氏的火氣更大,這是二房楊氏娘家的侄女,名叫素琴,素琴爹爹是一個九品小官,素琴穿戴貴氣十足,目測老爹也沒少撈銀子。雖說手裏有銀子腰杆硬,但一個小縣令,還是捐的官,仕途上也沒什麽建樹,一家子便換了心思,琢磨著把素琴往妹妹這裏送。
夏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夏家大房老爺是三品官,當地人人禮敬三分,楊家的豪奢比地主土紳強不到哪裏去,不過是暴發戶,哪裏比得上夏家的底蘊。
妹妹能嫁到夏家去,也是有福氣,當年兩個老爺子交好,早早的定下了親事,楊老爺子早逝,楊家本是農家貧戶,楊老太爺科舉取仕後飛黃騰達,楊家後人不爭氣,本來不厚的家底,不過三五年就敗光了。再後來還是憑著幾個古董花瓶賣的錢,楊氏的爹買了個官做。
楊氏性子跋扈,可自身沒什麽依仗,在夏府也耍不出去,丈夫左擁右抱,姬妾無數,幸好她生下了一子兩女,地位才算穩固。
哥哥要把侄女接府小住,她也是願意的,按照她的想法是想把侄女許給瑞海,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夏家多了侄女作為自己的助力,她能過的更舒心。
可也知道這是癡人說夢,妯娌徐氏可不是好相與的,彼此看不慣,她的侄女怎能入徐氏的法眼?
城裏大戶人家不少,素琴年紀不小了,親事該操持起來,找一戶家底殷實、有錢有權的,素琴嫁過去也算值了,為了尋求更多的機遇,她出門和太太們交際時總會帶上素琴。也有太太問素琴的,可一聽素琴的條件,通通閉了嘴。
這一小住就是三個多月,素琴在夏家待慣了,根本舍不得走,自己住一個小跨院,在家都沒這樣的條件,還有懂事靈巧的丫鬟伺候,比家裏鄉下買來的粗苯丫頭順手多了,小姐們裁衣打釵,也會捎上她一份。嫡出的小姐兒玉瑤看她不上,素琴臉皮子厚,也不在乎,寄人籬下看人臉色又如何,反正她過的舒心,管別人作甚。
倒是二少爺人極好,給她遞詩詞本子看,說她有蔡文姬之才貌。素琴相貌隨娘親,長的明眸皓齒,稱得上仙姿佚貌。楊氏之所以打那些算盤,也是因素琴有一張漂亮的臉蛋。
轉眼小半年過去了,素琴和二少爺接觸越來越多,開始她還有些矜持,閨閣中的女子和外男接觸,私相授受,說出去名聲全沒了,可情意難擋,她存著算計夏瑞海的心,但天長地久,也真心喜歡上了他,繡個鴛鴦手絹,織個如意荷包,他再給自己
寫幾首情詩,已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了。
二少爺約她在屏門私會,拉著她的手說要去求太太,讓太太答應他娶她為妻,聽到這話素琴慌了神,知道闖了大禍,連忙去找姑母。
誰知姑母聽了話反而說是好事,按照常理徐氏必然不同意這門親事,但是親兒子把事情鬧大,到了無法收場的地步,為了保全名聲,隻能認下這門親事。
夏二夫人打著精明的算盤,她也知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敢做的出格,她可還有女兒沒嫁人呢,囑咐侄女挽住二少爺的心,到了時機成熟之時,必然能嫁進來,夏府這樣的家族最注重臉麵。
夏二夫人受了涼生病,臥在床上休養,連老夫人的壽誕都沒精神參加。自然不知道假山後發生的這一幕。
徐氏何曾遇見過這種醜事?還是自己的兒子不檢點,現下也不能多說什麽,隻能先息事寧人,不然戲台後的太太們遇見,可真成大笑話了。
“還不快滾?等著被人捉住現行?”徐氏說完吩咐身邊的婆子:“你們押著兩個人去廂房,找個門鎖分別關著,他們敢反抗來找我,反了天了!”
湘玉坐在亭子上捂著臉發愁,今日是走了什麽倒運,遇見別人家裏這等事。
夏大人掌管著司法,三品的官位不容小覷,湘玉跟著馮氏去過夏家兩次,兩家離得遠,坐轎子得兩個時辰才能到。
馮氏在金珍行給幾個小姐定了花絲鑲瑪瑙長命富貴鎖,姑娘們穿著一水的酡紅色羅裙,穿戴皆一樣,連小湘琪也是。
少爺們她沒操心,隻是張羅著量身裁衣,除了重宇跟著她一起,重秉、重明跟著老爺去夏府,坐爺們兒的席位。夏老夫人有三品的誥命,是個慈眉善目的老太太,飽經風霜的麵上仿佛在訴說著往昔。
夏老爺子幾年前過世了,怕夏老夫人煩悶,夏大人的幼女搬去了西院陪著老夫人。此刻站在夏老夫人身邊的便是夏大人的小女兒雲瑤。
大夫人徐氏拉著馮氏的手,親密的把她引到座位上:“在座的夫人們可都到了,就你來得晚,老夫人您說怎麽罰她。”
夏老夫人掃了兒媳一眼:“就你刁鑽,小心把客人嚇跑囉,蘇家這幾個閨女我是真愛看,紅紅火火的站了這一排,各個都跟天仙似的,瞧瞧人家這孩子是怎麽長的?”
大夫人徐氏和夏老夫人打趣慣了,吩咐丫鬟給太太們上茶,十多個穿著草綠翠岩衫、梳著垂掛髻的少女徐步而至,茶點擺上桌,沒有絲毫的慌亂,腰間都墜著一個玉佩,玉石是上好的翠玉,淺綠色的翡翠花青,刻著山水青鬆圖紋,寓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求個吉利。丫鬟們步伐穩健,玉佩一絲的聲響都沒有,一看便是訓練有素的。
夫人們陪著老夫人說了一會兒話,徐氏便帶著女眷們去了內院,老爺們來給老夫人拜壽,雲瑤跟在大夫人徐氏旁邊,徐氏生了兩兒兩女,大女兒三年前嫁到了京城,大兒子成了親,二兒子比蘇重秉大一歲。
雲瑤招唿小姐們落座,內院搭了一個戲台子,請了城裏最有名的戲班子唱戲。夏老夫人愛聽湘劇,現在一般人家請戲班子,大多都聽京劇,京城的貴人們聽京戲,下麵也照葫蘆畫瓢,點了曲子看台上伶人咿咿呀呀。
老夫人點了《誅雄虎》和《百花贈劍》,大夫人點了《拜月記》。湘劇的故事大多取自傳奇小說或者民間話本,要麽姻緣締結要麽忠君報國,小姑娘們看的津津有味,在精神世界貧乏的這個時空,這也算是一大消遣了。
隻是湘玉看了一會,就看不下去了,隻顧著情情愛愛,連基本的邏輯都說不通,她在馮氏耳旁耳語一番,說想繞著花園走走。
戲台子搭在了花園的西側,離得很近,繞一圈假山便到了,湘玉帶著采薇,玉瑤也跟了過來:“我也同你去透透氣,這些劇我不太愛看。”
鼓板、鐃鈸、大鑼等樂器奏弄起來,後麵夫人們的言笑晏晏淹沒在其中。
花園裏有個涼亭,玉瑤帶著湘玉坐在涼亭裏,清風徐徐吹來,涼亭建的高一些,假山的景況一覽無餘。
湘玉每年都得有幾次跟著馮氏出來交際,各家小姐認個大概,和玉瑤雖不親切,但也大致了解她的性子。
父親是三品官,玉瑤從小錦衣玉食,脾氣有些驕縱,但也進退有禮,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八歲的年紀就有著小才女的稱謂。
女子15歲及笄,到了十一二便開始相看了,有下手早的夫人,九歲十歲就開始留意城裏各家的女兒,湘玉還聽馮氏歎過,如果玉瑤年紀再大上三四歲,配給秉哥也不錯。
湘玉當時聽這話腦補了一下大哥那張撲克臉,玉瑤的脾性碰到大哥,估計得爆炸。玉瑤長得高,比湘玉要高上半頭,身量纖纖,已經有了小淑女的模樣。
二人正聊著天,聽到假山後麵一陣騷動,望過去是一男一女在爭執,湘玉看男子有些麵熟,等那人轉過來,發現是玉瑤的二哥夏瑞海。
很顯然玉瑤認識那女子,玉瑤起身說有事先離開一會兒,返身去戲台子找太太。
玉瑤走得急,腳下邁著小碎步往前趕,額頭上滲出汗珠,咬著牙在心裏把哥哥罵了一萬遍,祖母壽辰大好的日子,差點就被他給毀了,若是宣揚出去,夏府的臉麵還往哪裏放,她們還要不要做人了?
大夫人徐氏正和布政使家的夫人講雲州的風土人情,二人是同鄉,有很多話說,見雲瑤跟她使眼色,跟了出來,再等雲瑤把始末一擺,氣得大發雷霆:“這個不成器的東西,都被他害死了。”
趕到假山後麵時二人在握著手訴衷情,幸好太太小姐們都在戲台子看戲,若是來逛花園子見到這一幕,夏家的聲譽算是毀了大半。
大夫人循規蹈矩,恪守本分,沒想到養出這樣放蕩的兒子,拿起地下的石子就往夏瑞海身上砸,小聲的罵了一句:“平時教你的規矩都吃到狗肚裏了?竟幹出傷風敗俗之事。”
“大伯母!”躲在夏瑞海後麵的女子
叫了一聲。
聽到這聲大伯母,徐氏的火氣更大,這是二房楊氏娘家的侄女,名叫素琴,素琴爹爹是一個九品小官,素琴穿戴貴氣十足,目測老爹也沒少撈銀子。雖說手裏有銀子腰杆硬,但一個小縣令,還是捐的官,仕途上也沒什麽建樹,一家子便換了心思,琢磨著把素琴往妹妹這裏送。
夏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夏家大房老爺是三品官,當地人人禮敬三分,楊家的豪奢比地主土紳強不到哪裏去,不過是暴發戶,哪裏比得上夏家的底蘊。
妹妹能嫁到夏家去,也是有福氣,當年兩個老爺子交好,早早的定下了親事,楊老爺子早逝,楊家本是農家貧戶,楊老太爺科舉取仕後飛黃騰達,楊家後人不爭氣,本來不厚的家底,不過三五年就敗光了。再後來還是憑著幾個古董花瓶賣的錢,楊氏的爹買了個官做。
楊氏性子跋扈,可自身沒什麽依仗,在夏府也耍不出去,丈夫左擁右抱,姬妾無數,幸好她生下了一子兩女,地位才算穩固。
哥哥要把侄女接府小住,她也是願意的,按照她的想法是想把侄女許給瑞海,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夏家多了侄女作為自己的助力,她能過的更舒心。
可也知道這是癡人說夢,妯娌徐氏可不是好相與的,彼此看不慣,她的侄女怎能入徐氏的法眼?
城裏大戶人家不少,素琴年紀不小了,親事該操持起來,找一戶家底殷實、有錢有權的,素琴嫁過去也算值了,為了尋求更多的機遇,她出門和太太們交際時總會帶上素琴。也有太太問素琴的,可一聽素琴的條件,通通閉了嘴。
這一小住就是三個多月,素琴在夏家待慣了,根本舍不得走,自己住一個小跨院,在家都沒這樣的條件,還有懂事靈巧的丫鬟伺候,比家裏鄉下買來的粗苯丫頭順手多了,小姐們裁衣打釵,也會捎上她一份。嫡出的小姐兒玉瑤看她不上,素琴臉皮子厚,也不在乎,寄人籬下看人臉色又如何,反正她過的舒心,管別人作甚。
倒是二少爺人極好,給她遞詩詞本子看,說她有蔡文姬之才貌。素琴相貌隨娘親,長的明眸皓齒,稱得上仙姿佚貌。楊氏之所以打那些算盤,也是因素琴有一張漂亮的臉蛋。
轉眼小半年過去了,素琴和二少爺接觸越來越多,開始她還有些矜持,閨閣中的女子和外男接觸,私相授受,說出去名聲全沒了,可情意難擋,她存著算計夏瑞海的心,但天長地久,也真心喜歡上了他,繡個鴛鴦手絹,織個如意荷包,他再給自己
寫幾首情詩,已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了。
二少爺約她在屏門私會,拉著她的手說要去求太太,讓太太答應他娶她為妻,聽到這話素琴慌了神,知道闖了大禍,連忙去找姑母。
誰知姑母聽了話反而說是好事,按照常理徐氏必然不同意這門親事,但是親兒子把事情鬧大,到了無法收場的地步,為了保全名聲,隻能認下這門親事。
夏二夫人打著精明的算盤,她也知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敢做的出格,她可還有女兒沒嫁人呢,囑咐侄女挽住二少爺的心,到了時機成熟之時,必然能嫁進來,夏府這樣的家族最注重臉麵。
夏二夫人受了涼生病,臥在床上休養,連老夫人的壽誕都沒精神參加。自然不知道假山後發生的這一幕。
徐氏何曾遇見過這種醜事?還是自己的兒子不檢點,現下也不能多說什麽,隻能先息事寧人,不然戲台後的太太們遇見,可真成大笑話了。
“還不快滾?等著被人捉住現行?”徐氏說完吩咐身邊的婆子:“你們押著兩個人去廂房,找個門鎖分別關著,他們敢反抗來找我,反了天了!”
湘玉坐在亭子上捂著臉發愁,今日是走了什麽倒運,遇見別人家裏這等事。